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合集下载

对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

对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

对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一、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1.和平发展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互利共赢原则2.独立自主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3.互利共赢政策•推动经济全球化•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二、我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方针1.周边外交•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2.大国外交•加强与大国的交往与合作•维护国家核心利益3.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4.全球治理•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三、我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和优势1.和平发展的特点•强调和平解决争端•倡导共同发展2.经济外交的优势•经济实力的提升•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3.文化外交的特色•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4.人文外交的优势•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民间交流的推动四、我国对外政策的成就和挑战1.成就•经济发展的成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地区稳定和合作的推动2.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一些国家的不信任和质疑•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的保护五、我国对外政策的前景展望1.坚持和平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深化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3.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国际间的民间友好•传播中华文化4.维护国家利益•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结论我国对外政策是基于和平发展、独立自主和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来推动国家利益和维护国际秩序。

我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和平发展、经济外交、文化外交和人文外交。

我国对外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一些挑战。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深化多边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维护国家利益,为实现共同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085326 方正浩10月22日,学院邀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安拓博士来我院作题为《中国国际战略博弈的新动向》的专题报告。

报告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曹俊德同志主持。

聆听许博士的报告,我认识到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沧桑巨变。

就中国自己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传统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改革的意识形态取代了斗争的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就世界而言,冷战已经结束,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已不复存在,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这些变化,使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全球战略问题为改革开放前所不曾遇到,也为现行的对外战略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中国对外政策与全球战略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是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当今的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和谐外交的主要策略可以概括为16个字:对话协商、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包容开放。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和平发展是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坚持的道路,而建设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对不和谐的国际关系、不民主的国际政治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倡议。

”。

当今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毋庸置疑,塑造良好的外交形象是当今中国政府不容回避的一大课题。

应当承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政府以及国内外交界、学术界均已对此日益重视。

我认为,若想在中国外交形象塑造方面取得进一步明显的成绩,当前有必要在高度重视、承认不足、准确定位、加强措施等几个方面多多着力。

论中国的外交政策

论中国的外交政策

论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外交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合作与和平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论述。

一、和平发展政策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将外交努力的重点放在国内发展和外部合作上。

中国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通过经济援助力促发展等方式为国际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独立自主政策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主权。

中国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并对外交关系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中国倡导的“一国两制”原则在香港、澳门等地的实践得到了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处理特殊地区问题上的灵活性和智慧。

三、合作共赢政策中国外交政策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积极响应和支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互联通信、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给世界带来了更多机遇和福祉。

四、多边主义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多边主义,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多边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五、和平崛起政策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政策,通过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致力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六、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中国始终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南北、南南合作,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平衡和公正。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区域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起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秉持着和平、独立、合作、多边和和谐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解析

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解析

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解析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得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外交政策的解析成为了研究该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

一、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演变1. 近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近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战争论》和《列宁主义》等经典著作。

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冲突与合作等方面,为后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观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造主义等流派。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冲突,自由主义侧重于国际合作与规范,构造主义则关注国际制度、观念和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 新兴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新兴国际关系理论包括依赖理论、后现实主义以及批判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局限,关注发展中和非洲国家的利益,以及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问题。

二、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 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

首先,政策制定者必须对国家利益进行明确的界定,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政策。

其次,政策制定者需要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并且参考历史经验和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

最后,政策制定者需要协调各相关机构的利益,形成一个整体的外交政策。

2. 外交政策的实施与调整外交政策的实施与调整需要政府机构的协调和战略的灵活性。

外交政策实施的关键在于外交官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他们需要与外国官员进行交涉,并通过谈判和协商来实现国家的利益。

而外交政策的调整则需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目标的调整进行,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政策的联系与互动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为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总结。

政府可以通过借鉴和应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外交政策的制定,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理解的国家外交政策

我理解的国家外交政策

我理解的国家外交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外交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做好对外工作的行为准则。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政策,才能不断开创我国对外工作的新局面,才能保证我们的对外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

这也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的底蕴所在。

要把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首先要把握这一政策的宗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决定》在重申我国的对外方针政策时指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同样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阐释。

把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还要把握各方面的政策要点:(1)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处理国际事务,都要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侵略和扩张政策,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3)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积极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逐渐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与自身国情相适应的大国外交道路。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探讨。

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使得中国不能简单地奉行西方大国外交的模式,必须开创符合自身国情的大国外交新路。

中国共产党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外交立场和核心价值观,将自主、和平、互利、共赢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这需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更加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1. 倡导全球治理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已经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改革需求。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改革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体系。

中国通过倡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变革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政治和安全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资源有序分配,共同推动国际秩序的更新和完善。

2.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代表。

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已经倡导了大量的民间交往和经济贸易,有助于促进亚洲和欧洲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和共同发展。

3. 维护地区安全局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也着眼于维护地区安全局势。

中国不断推进周边外交,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促进地区的安全和合作发展。

双边和多边会议、框架等平台的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

4. 推进文化交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着重推进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在向全球推广自己的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各个文化的优点,以加强民间友谊,促进各个国家文化的和谐互补。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际政治论文_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际政治论文_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际政治论文;仰是很难变化的,但是处于边缘部分的因素则非常容易变化,并最终可能影响到中心信仰的变化。

在理论方面比较能代表这一时期成就的是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认识与错误认识》。

他在提出从四个层面上对国际政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决策者的认识过程对外交决策,乃至国际政治的影响。

如认知的一致性是如何影响外交决策的,外交决策者又是如何从历史中学习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外交决策者对现实错误认识的规律及其影响等等,进而提出了认知对研究外交决策和国际政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如果撇开决策者对世界的信仰和他们对其他人的印象(image),通常是不可能解释关键性的决定和外交政策的。

”(注:RobertJervis,PerceptionandMisperceptioninInternationalPol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76),p.28.)与此同时,一些对外交政策的研究也采用社会认知或图式理论的方法。

如拉尔森对遏制政策起源的研究,就是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借用有关档案材料,对从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到1947年冷战爆发这一段时间内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杜鲁门、哈里曼、贝尔纳斯、艾奇逊等对苏联的认识发展过程进行的研究。

他发现艾奇逊对苏联的认识基本上是稳定的,而其他几个决策者对苏联的认识则经历了从盟友到对手乃至敌人的变化过程,进而提出没有一种关于认知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决策者的认知变化过程。

(注:Deborahrson,OriginofContainment:APsychologicalExplanation(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5).)罗赛蒂采取相同的方法对卡特政府外交政策主要成员的信仰及其对外政策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外交政策分析

外交政策分析

外交政策分析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外交政策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处理与他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所采取的政策方针和方法。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利益,也是展现一个国家实力和形象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外交政策分析。

一、国家利益为导向的外交政策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一定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导向的。

一个国家的利益是由经济、安全、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

在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国家应该考虑清楚利益最大化和代价最小化之间的平衡。

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谈判的时候,往往需要进行让步。

国家要学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让步也不能过度,否则将失去自己的利益主权。

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强国更多的采取的是利益至上的策略,而弱国则倾向于寻求共同利益和合作。

二、经济外交政策的重要性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各国更加强调经济合作和经济外交。

国家之间通过贸易、投资等经济合作来促进各自的发展。

同时,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各国之间的政治信任和互信程度。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国家之间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并在国际组织中积极参与经济合作和制定经济规则。

三、文化外交的影响力文化外交是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增进国际间的沟通和了解。

文化外交是一种软实力,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加深各国对彼此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彼此间的互信和尊重。

文化交流可以通过文艺、教育、学术、科技等多种方式进行。

在跨国合作和国际事务中,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经常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发展文化外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军事外交政策的应用国家之间军事力量如何应用,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和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军事外交政策也日益显得重要。

一个国家要发挥自己的战略优势,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同时,防御性的军事外交政策也要增加对国际军控秩序的贡献,以实现和平利用军事力量。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第一篇: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其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这是中国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

大体来讲,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国际格局变迁、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这同时也和中国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变化有关。

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经贸文化交流。

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开始切实履行WTO体制,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

中国派出了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

二、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三、中国对南南合作的立场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产品众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很大。

【参考文档】外交政策的理性判断与国际法分析-word范文模板 (9页)

【参考文档】外交政策的理性判断与国际法分析-word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外交政策的理性判断与国际法分析一、引论从宏观上讲,即使认为国际法具有软弱性以及依附性的典型特征从而轻视国际法作用的现实主义大师们也认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国家都遵守了国际法。

但特定的时间点,国家却可能违反某一个甚至若干国际法律原则或规则,这也是诸如WTO 争端解决机制、国际法院等运转繁忙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在整体上,当代国际法与国家利益是协调的,但在具体方面却不乏国家违反国际法具体原则或规则的案例呢? 这就要从单位层次分析的视角,通过国家的国内系统层面看待这个问题。

从单位层次的角度看,国际法是如何与国家利益联结在一起呢? 即哪一个因素扮演着中间的桥梁中介之作用? 这个因素就是国家的外交政策。

在国家政治话语中,国家利益这一概念被普遍运用到两个独立但相关的领域: 一方面,它作为一种辩护、反对或提出外交政策的手段,常被用来塑造政治行为。

另一方面,它常被国际关系学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用于描述、解释和评估外交政策的充分性。

这两种运用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领域,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是对国家最好的。

实际上,外交或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需要运用一套特定的技巧、工具、程序、方法、规范以及规则,以协调和缓和国家间对话,从而优化国际关系的内容和质量,包括变革与管理。

外交政策是作为一种处理国际问题与国内系统衔接的方法,它是国家的对外行为手段,而不是结果,也因此被视为实施国家在国际社会行动的工具之一。

如果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或从外至内的分析路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外交政策往往受到国际法规定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条款的约束; 但如果我们选择从内至外或自下而上的反传统的分析路径,我们又会发现,国家对待具体的国际法律制度的态度与方案,受到国内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从宽泛意义上理解,国家在具体的国际法律制度上的态度,包括接受、遵守以及行动选择等,构成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

这一政策既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又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新时代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要点和成就。

一、理论基础1. 发展观引领外交思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坚持人民立场,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以人民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这种以民为本、造福人民的理念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指导思想。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非对抗、非冲突、互利共赢的原则。

这一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二、实践成果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加强互联互通、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区域间合作与发展,架起了不同民族、国家和文明间的友谊桥梁。

2. 维护多边主义与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同时,中国通过多边合作解决国际问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3.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时代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的实践核心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强调国家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这一政策不仅推动了国际秩序变革,也为维护全球和区域的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面临的挑战1. 外部环境变化新时代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国际形势动荡不安,贸易摩擦频发,地区热点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考验。

2. 打破地缘政治障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需要跨越地缘政治的障碍,推动全球各方合作与发展。

最新-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精品

最新-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精品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一、外交政策分析认知视角的出发点冷战期间占国际关系理论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认为外交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政府或者其主要的领导者在追求国家利益时是一个理性的行为者,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所有决策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通过一个开放的过程选择能给国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策选择。

这些学者认为,国际体系制约和影响政策的选择,个人很难对外交政策的结果有任何影响,不同个性的人在同样条件下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名字和面孔可能改变,但国家利益和政策则不会改变。

用官僚政治模式研究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学者则认为,外交政策是在复杂的官僚机构中制定的,政策制定过程对效率的追求要求彻底摆脱个人的私心杂念,感情好恶,因此决策机制和过程限制和制约了个性发挥作用,过于强调个人的作用往往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前提下,也认为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死板的、机械的反映,并不像镜子映照物体那样。

人对现实事物的反映是同他长期形成的个人特点、知识经验、世界观等密切相联系的。

人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不仅受到认知对象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主观因素,如信仰、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等的影响。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是与这样的辩证思维相一致的。

这种视角因个人在冷战结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冷战结束的方式而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这种认知个人,个性层次的视角理论、方法或模式通过对决策者及其信仰和认知过程的研究来理解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

在西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和研究外交决策者与外交决策结果的关系。

有的侧重于对决策者信仰系统的研究,有的侧重于对决策者认识过程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对决策者的信息处理方式的研究,也有的学者则将精力放在对外交决策者个性的研究上。

概括起来,这些学者认为决策者或者受到自己信仰的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或受到决策者信息处理方法的影响,一般是比较封闭和保守的-,对外界的变化适应是缓慢的,或者对外界的变化有一种抵制态度,拒绝接受这些变化;或者认为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有时候是不准确的,决策者在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错误认识的影响,或者是根据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识制定外交政策。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在外交领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策略。

本文将从外交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传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和平、非干涉和平等原则。

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中的“和合”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多次战争与动荡。

这些历史因素塑造了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态度与策略。

二、和平发展与亲诚惠容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和“亲诚惠容”政策。

和平发展是指中国致力于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的政策主张。

亲诚惠容政策则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要秉持诚信、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互利合作与交流。

三、多边外交与区域合作中国一直倡导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机制。

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着区域合作,如东盟与中国自贸协定(CAFTA)的签署,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四、平等、公正与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平等、公正与合作。

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应以平等相待,并强调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公正性。

中国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通过南南合作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合作与发展。

五、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中国在外交政策中充分运用了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的手段。

中国提倡文明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也积极利用传媒、文化产业和人文交流等渠道,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六、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挑战与战略调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需要适应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时,中国还需要应对国际间的贸易纷争与地区冲突等问题。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

七、总结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追求。

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第一章前言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制定的对外政治方针,旨在维护和促进国家利益和地位。

它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有机结合,是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交政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是国际关系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是制定并执行外交政策的必要条件。

本文旨在探讨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以期为我们了解和分析国际关系、发展国家外交政策提供参考。

第二章外交政策的实践外交政策的实践是对外交政策理论的具体实践,与国际政治形势息息相关。

具体来讲,外交政策的制定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要进行对外环境分析。

这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前提,需要对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状况、竞争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制定适应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

其次,要根据国家目标和利益制定具体的对外政策。

具体来讲,包括发展友好外交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合作等方面。

再者,要实施外交政策。

这是关键的一环,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如议定书、谈判、斡旋等,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在实施外交政策过程中,应及时适应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进行动态调整。

以上是外交政策的实践的基本流程,每个国家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自己的对外政策。

第三章外交政策的理论研究外交政策的理论研究是对外交政策实践的总结和提升。

具体来讲,发展外交政策理论需要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首先,传统外交政策理论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和竞争,认为国家实力是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

这一阶段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今天的外交政策理论。

其次,自上个世纪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外交政策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现代外交政策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和合作性,主张通过合作与互利的方式编制和实施外交政策。

再者,对外交政策的研究需要注意到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对外交政策完善的不断探索,如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外交政策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有创新性地发展新的理论和实践。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外交政策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且复杂,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

因此,以正确的认知视角来分析外交政策显得相当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的认知外交政策,并通过5个例子进行证明。

一、理论1.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外交政策中,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经济因素应该被重视。

2.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国际政治是权力斗争的游戏。

在外交政策中,国家的利益和权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美国主张“美国优先”,这表明其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国家利益和权力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3.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制度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规范行为,并减轻冲突。

在外交政策中,国际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联合国作为国际制度,对国家之间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协调。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国际制度应该被考虑进去。

二、方法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来寻找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例如,通过比较美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及其变化原因。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

例如,通过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及原因。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指通过逻辑推理,来寻找外交政策的因果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交政策的逻辑,以及其可能的后果。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第一章:外交政策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采取的各种行动和策略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过程。

外交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及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等学科。

其中,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探讨国家的国际地位、战略安全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国际关系学则研究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的各种形式,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外交学则主要研究国家间的外交手段和政策实践。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外交政策的理论。

例如,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利益至上,而国际秩序是建立在权力和平衡的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则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互惠,提倡多边外交和国际组织的发展;第三世界主义则强调南方国家的合作和发展。

第二章:外交政策的实践分析外交政策的实践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国家利益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础。

这包括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国家形象,推进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外交利益。

2. 发展对外关系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要通过发展对外关系,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

这包括发展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并建立和加强对外交往机制,加强同各方的对话和协商。

3. 维护和平与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张维护和平与稳定,通过多种多样的外交手段推动和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和平。

4.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意味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国际公义的实现。

这包括参与国际组织、参加和制定国际条约和协定等多种形式。

5. 处理对外危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中也需要处理对外危机。

这包括领事保护、危机处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认识20114332 何丹天在经济高速发展,军事力量壮大的今天,国际形势风云激变。

在这种充斥着变化的格局下,我国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就在最近,我国与菲律宾在南海黄岩岛的归属问题上产生分歧,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受到影响,极大地使两国的关系和交流受挫。

我国在这之前,外交政策一直采用谈判的形式,通过谈判的形式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希望在不影响东亚和平发展的前提下达成协议。

我国高层着眼发展,强调和平解决,但菲律宾官方却无视我国的警告和一次又一次的谈判,执意在黄岩岛附近的我国海域进行捕鱼和生产活动。

我国政治高层发现采用劝告和和谈的方式无法使菲律宾方面有有效的回应和积极地行动,所以我国在此之后接连采取军事威慑的手段,在黄岩岛派遣了5艘巡洋舰进行巡航等正常活动。

菲律宾方面在听闻后也派出相应的海上舰艇,与中国军队对峙。

在进行军事活动的同时,我国同样采用代表谈判的方式与菲律宾方面进行谈判,共同讨论有关黄岩岛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我国一再重申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希望菲律宾方面考虑清楚,适可而止,希望停止菲律宾方面在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一切活动。

我国在此次的问题上首先采用的是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说明我们国家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向菲律宾方面说明立场和用意,并且希望菲律宾能够理解我们的用意,及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回应我们的警告和抗议。

但在屡次的谈判和警告无果的情况下,我国果断采取军事手段,想通过军事威慑来使菲律宾停止在黄岩岛的一切活动。

此次问题说明我国在南海的管理和治理方面还需下工夫,而从这件事中反映了我国面临的威胁和困难很多,有很多需要解决,在外部情况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我们采取的每一个措施和政策都要小心翼翼,尽量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样既保证了我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交环境中,又使得一些问题得到解决,而茫然的使用军事力量不仅会是我国进入一个很被动的境地,而情况却改变的不尽如人意,因为使用军事力量牵扯的关系和顾虑的问题很多,绝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要使用它,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对于任何后果的承担的觉悟,而使用军事实力却可以有效的对目标实行威慑,解决问题快速而简单,可谓双刃剑。

对外交往政策的认识

对外交往政策的认识

对外交往政策的认识外交往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往和合作时所采取的策略和原则。

它是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保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外交往政策应以和平合作为基础。

和平合作是现代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应本着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以和平解决争端、发展互利合作。

通过不断发展与他国的友好关系,加强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共赢。

其次,外交往政策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政策,既要保护本国的核心利益,又要兼顾他国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既要积极维护自身利益,又要遵守国际规则与他国相互尊重。

再次,外交往政策应注重国际社会责任。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各国应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

无论是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还是在地区冲突、人道主义援助等问题上,各国都应积极参与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为国际和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外交往政策应遵循多边主义原则。

多边主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国际问题应该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武力解决。

各国应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共同维护国际秩序与全球稳定。

最后,外交往政策应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格局的变化,外交往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

各国要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灵活应对,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合作模式。

加强网络外交、人文交流、智库合作等方面的创新,提高外交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外交往政策是各国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而采取的策略和原则。

它应以和平合作为基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注重国际社会责任,遵循多边主义原则,并不断创新。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各国才能与世界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共同推动全球繁荣与发展。

理解对外政策:概念与方法

理解对外政策:概念与方法

理解对外政策:概念与方法同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IR)研究相比,对外政策(Foreign Policy,FP)研究往往处于被忽视和附属于其他相关研究的尴尬地位。

克里斯托弗•希尔就曾指出,“由于某些好的和很多坏的理由,对外政策目前被忽视了”,即使在学术界有探讨对外政策的相关文献,也是“在过去50多年来以‘对外政策分析’(Foreign Policy Analysis,FPA)成长起来的”1。

但是,从研究国际关系的现实出发,就不能避开对外政策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思考研究对外政策的重要性基础上,界定对外政策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对外政策的各种方法和视角。

一、为什么要研究对外政策?首先,对外政策研究在事实上处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心位置。

对外政策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研究国际关系,人们不可能不思考行为体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互动中,行为体所做的最主要的事,就是制定对外政策和实施这样的政策。

3从某种角度上看,国际关系就是由各行为体的对外政策的互动网络所建构。

4因此,研究行为体如何制定对外政策,怎样执行对外政策,该行为体的对外政策如何影响其他行为体和整个国际体系,以及又受到怎样的反作用影响,可以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如希尔教授所感慨,“对外政策是人们理解国际关系的核心部分,即使它远难得称得上这一问题的全部”。

5其次,对外政策研究在宏观上关乎人类“生存或灭亡”的主题。

罗伊•琼斯(Roy Jones)强调,“(对外政策)似乎能揭示出人类继续生存和未来福祉的根本所在”6;雷蒙•阿隆(Raymond Aron)也指出:“‘对外政策问题’……(是)个人和集体生存的双重问题。

”7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一个很有力的例子,在这次核危机事件中,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外政策稍有不慎,就会将整个世界带到核战争或毁灭的边缘。

最后,对外政策研究在微观上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集收入。

另一个手段是案例分析。

信仰或认知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对外政策制定者发挥作用的,因此在从认知视角对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采取案例的方法,这些案例有对重要决策者一个人的研究,如研究较多的有对杜勒斯、基辛格、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毛泽东等对其国家外交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外交决策者的研究;有对一个重要的决策群体进行的研究,如对前苏联共产党核心信仰的研究(如行为准则),以及利用这样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系统的研究,对美国做出入侵古巴猪湾的决定和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决策小组的决策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杜鲁门和卡特政府决策小组的研究等;也有对精英群体,或知识分子的研究,如沈大伟在《美丽的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美国观的研究等。

(注:DavidShambough,BeautifulImperialism:ChinaPerceivesAmerica1972—1990(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1).)在探索信仰、认知与外交政策结果的关系时,有两种方法是经常使用的。

一个是“过程跟踪程序(processtracingprocedure)”,这种方法追踪和研究决策者认知变化的详细过程,比如说决策者的信仰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决策者接受和分析来自外界的信息的,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和结果导致决策者是如何判断形势的,决策者根据这种对形势的判断在决策过程中考虑了几种可能的选择,最后为何选择了最终的政策等等。

这种对决策过程的详细的研究能够揭示出信仰、认知过程与外交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lrelation)。

但是这种方法比研究决策过程的官僚政治更难,因为它需要更多更详细,而且又都是更难以获得的材料,需要完全借助心理学的手段。

因为信仰无形,认识过程又看不见摸不着,对其发展变化更难把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研究时采取的方法之一,是运用跨领域的比喻和同一领域的类比,把看不见的或不容易理解的现象和事物与一种一般人都比较熟悉的东西或事物相比,从而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决策者的观点和看法。

(注:KeithL.Shimko,“ForeignPolicyMetaphor:Falling`Dominoes’andDrug`Wars’,”inForeignPolicyAnalysis,pp.71—84.)这种方法在国际关系中常常被使用,比如,美国在冷战期间的“遏制”政策原意则是用容器(container)把苏联“装(contain)”起来,翻译为“遏制”。

这里共产主义的苏联被看作是一种哪儿低就往那里流的一种“祸水”,美国领导人对苏联的认识经过这样一个比喻就非常清楚可见。

人们比较熟悉的类似比喻还很多,如国际关系史中的“冷战”、“多米诺”理论、军备“竞赛”、毛泽东的“纸老虎”的观点等。

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美国政府则把伊拉克的入侵说成是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强奸”,这里显然是将之比做现实生活中一种人们不能容忍的一种暴行,说明美国认为伊拉克的行为必须得到惩罚,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是一种正义的行为。

从克林顿政府开始,美国称一些他认为不负责任的国家为“流氓国家”,则是把国家行为比作是一个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流氓”。

这些比喻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使研究者能够把握研究对象对事物的认识及其发展。

与比喻稍有不同但可以达到同样效果的是利用同一领域的类比。

也就是把一些不清楚的决策环境与历史上人们熟悉的事件或情节进行类比,从而使人们对新的模糊不清的形势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识。

杰维斯在研究错误认识产生时说,“国际上以前发生的事为政治家提供了广泛的可以想象的环境,使他能探测到(事物间的)基本模式和因果关系,帮助他理解他的世界。

”(注:Jervis,PerceptionandMisperceptioninInternationalPolitics,p.217.)如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形势与历史上希特勒占领捷克苏台德区后的形势进行类比,从而看到美国决策者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看法。

(注:YuenFoongKhong,AnalogiesatWar:Korean,Munich,DienBienPhu,andtheVietnamDecisionof1965(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2).)如布什政府最近用“邪恶轴心”把伊朗、伊拉克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比作二战期间的德、意、日等,这样就可以看到美国外交决策者对这三个国家的认识。

借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理解一些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认知心理过程。

如美国决策者在做出对朝鲜战争进行干涉时的认知过程通过几个比喻和类比则非常清楚了。

首先,美国认为苏联是一个“邪恶帝国”,是“祸水”,必须“装(contain)”起来(比喻);其次,朝鲜战争的爆发被认为是莫斯科指导下的共产主义在全球进攻的一部分,这一点与事实是完全不符合的,因此可以说是一个错误的认识(misperception);第三,在产生了这样的错误之后,美国决策群体运用了一个非常错误的类比,也就是把朝战的爆发以及北朝鲜在战场上的优势比作希特勒占领苏台德区,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意大利占领索马里等,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那就是绥靖。

(注:杜鲁门在回忆录中叙述了他就是根据这样类比来看待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形势的。

见HarryTruman,Memoirs,vol.2,YearsofTrialandHope(Gardencity,N.Y.:Doubleday,1956),pp.332—333.)因此美国政府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战争。

另一种方法则是“一致程序(congruenceprocedure)”,也就是不研究决策过程,更不研究决策者的心理过程,因此不需要有关决策者个人心理过程的详细材料,只需一方面找出决策者的基本信仰,另一方面找出决策者国家的具体的外交行为,如果它们一致了,就说明决策者的信仰对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影响。

如沃克利用“行为准则”模式对基辛格的研究。

这种方法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但是,它只能回答对外政策决策者的信仰与决策结果之间的相互联系(co-relation),而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不能解释外交政策决策者的信仰与外交决策结果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M·赫尔曼提出,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决策者是否对外交感兴趣,对周围环境是否敏感,以及是否有外交的经历,或者是否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等三个变量可以解释领导者的信仰与外交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她通过对对外政策决策者的个性的研究试图建立起决策者信仰与外交政策结果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有时候决策者的信仰影响外交决策的结果,而有时候则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有的领导人的信仰影响其国家的对外政策,而有的领导人的信仰则不发挥作用。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拟展开。

(注:MargaretG.Hermann,“EffectsofPersonalCharacteristicsofPoliticalLeadersonForeignPolicy,”inWhyNationsAct,p.57;Margaret G.Herman,Charles F.HermannandJoeD.Hagan,“How DecisionUnitsShapeForeignPolicy:Development ofaModel,”Paper preparedforthe1991Annual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SocietyofPoliticalPsychology,Helsinki,Finland,pp.4-5.)认知的视角只是外交政策分析(从广义上说是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之一。

影响对外政策决策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要求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研究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其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

但是由于认知的视角处于影响外交政策的所有变量与外交政策结果的之间,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各个层次,特别是随着对外政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视角对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进行研究,包括对中国外交的研究。

(注:研究中国外交的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AllenS.Whiting早期对中国外交的研究《中国跨过鸭绿》(ChinaAcrosstheYalu:TheDecisiontoEntertheKoreanWar,1960)和《中国深思熟虑的威慑》(TheChineseCalculusofDeterrence,1975)都是采用传统的理性行为的方法,但在1989年出版的另一本关于中国外交的书则是从认知这个角度来研究的。

见ChinaEyesJapan(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类似的专著还有GilbertRozman,TheChineseDebateAboutSovietSocialism,1978—1985(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Shambough,BeautifulImperialist.YongDengandFeilingWang,eds.,IntheEyesoftheDragon,ChinaViewstheWorld(Lanham:Rowman LittfieldPublishersInc.1999).Gerald Chan,Chinese perceptionsonInternationalRelations:AFrameworkforAnalysis(London:Macmillan Press,Ltd.,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