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认知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认知心理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f6e0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1.png)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城市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绿地的存在,不仅可以减缓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娱乐和休闲的空间。
因此,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显得尤为的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颜色心理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颜色是景观设计最为基本的元素之一。
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颜色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
在设计过程中,选择适宜的颜色应该根据环境的实际需要和设计目的。
以绿色为主色调的城市绿地,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安静,缓解人们的压力,但如果过渡使用绿色,可能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
因此,在绿地景观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不同色调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纹理元素除了颜色,纹理元素也是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纹理除了能够增强城市绿地的视觉效果外,还能够产生空间感和温馨感。
在设计中,我们应当注意选择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纹理材料,如采用木材或者仿木材材质,既能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也能给人带来一种自然的感觉。
三、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光线元素光线是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日光的照耀下,城市绿地的景观会更加的鲜明,同时也更能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
因此,设计中要考虑到光线给人的感受。
同时,在夜晚,适当的照明设计也能起到美化绿地及延伸人们活动时间的作用,可谓是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好伙伴。
四、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人类活动需求城市绿地应该是城市居民的一个好去处,因此,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考虑到人类的活动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人群对于绿地活动需求也不同,如老年人喜爱安静和环境优雅,而青年人更喜欢娱乐休闲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用户需要来设计不同的绿地环境。
五、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个性化设计城市绿地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到个性化的设计。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第一章城市设计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e957a7f316fc700aba68fc5a.png)
适用:为市民而设计,而非特殊阶层。
……具有社会生活意义 安全:防卫空间;人行空间。
……人的基本需求 可达:交通顺畅;方便参与各种活动。
……可接近、可亲近 小巧玲珑
优
美
亲切美
符合人的尺度:以人为依据考虑空间尺度、界 面和空间比例将使空间变得亲 切。如高层建筑围合的空间中, 用低层的裙房作为缓冲,可避 免高层建筑的尺度产生对人的 畏迫感。 “人是万物的尺度。”
⑸、70年代纽约市乔纳森·巴奈特发表了《城市设计 概论》,提出了 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 的观点。强调城市设计不仅是空间设计,也是塑造城市 的过程。
⑹、80年代以来,美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出版 《美国的城市建筑》一书,该书认为一个独立的建筑 物,城市设计项目,一个计划或一项政策,都会带来 相关影响,进而影响城市开发的导向和城市 形成的改
⑸.城市设计不够深度不够,规划师和建筑师对“城市 设计”这一中间环节不够重视。
二、城市设计的含义、目的、对象、内容
1. 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关于城市设计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 见解。
(1)“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 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 《城市规划基本法》98GB
变。这一理论促使人们把城市设计与城市开发、城市 管理整体联系起来。把开发建设与对城市结构和经济 的影响联系起来。
以上近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城市 设计的研究 越来越重视综合效益,已经从二维的平面形 式规划发展到由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和形体环境规划三 方面内容组成的综合规划,那么对规划师的要求也就越 来越高,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规划学科的知识,还要有社 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e27c38647d27284b73517c.png)
城市设计考试重点城市设计的概念:诚实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中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1)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它着重研究城市土地的综合组合,寻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城市设计具有战术性,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物质形态环境,内容比较具体、细致,属微观方面(2)城市规划偏重于二维,是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城市设计偏重于三维,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3)城市规划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城市设计是“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城市设计与城市建筑的区别:(1)就研究对象而论,建筑设计解决使用功能,城市设计关心建筑与建筑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关心整体环境质量(2)城市设计强调公众参与,建筑设计以精英的方式出现,以业主自身的价值取向为目标(3)城市设计关注大范围环境质量,表现为“面状”、“线状”的整体性,建筑设计只是城市环境中的点状个体P26(论述)古罗马城市设计主要有三方面特征:(1)享乐主义特征(2)实用主义特征(3)炫耀主义特征中世纪城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1)要塞型(2)城堡型(3)商业交通型P60(看表)卡米洛·西特,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伊利尔·沙里宁提出“体形环境”的概念,归纳总结出三方面的城市建设原则:(1)表现的原则。
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2)相互协调的原则。
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3)有机秩序的原则。
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是协调指导一切原则的最基本原则视觉连续:卡伦认为,当我们以恒定的速度步行通过城镇,城镇景观总以一系列突现或隐现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视觉连续空间的两种方法:减法空间,加法空间城市的四大活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丹下健三提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轴理论的基本构思(1)变封闭型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开放型多中心城市结构(2)变向心式同心圆城市发展模式为环形交通轴城市发展模式(3)城市摆脱旧区向东京湾海上发展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标志(P134有名词说明)城市空间总体上可分为:城市广场、城市街道及其二者的交汇空间三大类P98:1、2、4城市设计可分为:概念性城市设计、策略性城市设计、务实性城市设计(1)概念性城市设计采用城市设计竞赛方式,目的是选择能够满足城市发展功能需求(2)策略性城市设计强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包括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3)务实性城市设计是针对规划实施项目的城市设计,按其实践开展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专业特点,可分为开发型、保护与更新型、社区型(4)保护与更新型城市设计(n explain):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建成区中的建设活动,与开发型不同的是,保护与更新型城市设计强调的是一种渐进的城市物质环境改善。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设计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98c39fd880eb6294dd886cd8.png)
城市设计概论城市:是一定生产生活方式把一定区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人类为生产发展需要,经创造性劳动加以利用和改造的物质环境,是地域或更大幅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城市形成的两种形态:①自上而下---人造城市指按人主观作用、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级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
特点:ⅰ由法定准则严格控制和要求建设。
ⅱ城市形态上,用地规则、构图严谨、等级鲜明、计划全面、几何形式强。
ⅲ统治机构和宗教机构位于核心地段,成为全城的重点ⅳ政治和宗教是设计的主导因素,经济是次要的。
ⅴ规模超出一般城镇,倾全国之力建设,设计思想实现几率大②自下而上---自然城市(因袭设计或实用主义设计)按自然或客观规律作用,按发展实际需要,多年叠合积累形成的城市。
特点:ⅰ以群落为基础,从不自觉设计的自然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ⅱ整体上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影响,以发展需求、功能合理、使用经济及地域条件为准绳。
是一种渐进的设计。
ⅲ建设形式表现为灵活用地、自由构图、有机联系、随机应变ⅳ社会成员用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较为排外,生存方式自给自足,对外界依赖较小。
城市设计:对城市外部空间以及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目的为了确定一个城市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令人赏心悦目雅典卫城圣地建筑群布局特点:①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②建筑布局没有采用简单刻板的轴线关系。
③考虑到了空间环境美及空间与山峦的结合,以及从周围仰望卫城的效果。
④建筑形式是通过人们长期观察思考并在实践后所得到的结果。
⑤体现了城市为民服务的思想。
罗马城布局原则:1.以选址,分区布局,街道建筑方位定向,神学思想作为城市布局四要素2.城市建设遵循米利都城---封闭广场及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大街及两侧成排建筑,剧场的建设。
体现华丽雄伟建筑风格。
欧洲中世纪城市建设特点:①规模较小②城市选址在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地区③城市大多自发形成,以环状,放射状居多④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及自然景色成为城市特点⑤以小教堂,小井台结合城市公共活动场地⑥街道蜿蜒,视觉效果丰富⑦城市广场多属于综合型广场,位于市中心,各具特色⑧城市形态自下而上⑨运用色彩形成自己的环境特色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土地使用过程的步骤:1.建立土地开发特定目标2.建立土地使用特定标准,注意政策的可实施性,实用性3.依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土地使用格局土地使用内容四方面:1.开发强度和土地使用经济性2.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3.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4.交通及人口密度控制建筑体量和体块的控制:1.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绿化有良好的日照条件2.保证历史建筑良好景观条件,并与周围协调3.保证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良好的日照和视觉4.保证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历史延续性就相协调的空间比例关系5.保证城市的天际线有自己的特色交通与停车:对城市交通的组织,通过对主次干路,高速公路,停车场所等布局与设计来构成城市的空间骨架步行区特点及作用:在城市一定区域内实现人车分离1.提供步行休憩社交的场所,增进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促进使劲市民维护心市容。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2)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2)](https://img.taocdn.com/s3/m/435616c805087632311212e2.png)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为了把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结合,为了让我们对城市的公共空间以及道路系统,绿地系统有更为清晰地理解,从3月27号到4月1号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城市认知实习。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当今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哪些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有效地方案。
这样不仅加强了我们的实际锻炼,而且能使我们为以后的考研和工作打下一个较为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更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专业问题的思考。
以下就为期两周的实习的有关内容1城市公共建筑1.1图书馆图书馆是书籍的住宅,可以说人类的进步与图书馆密切相关。
图书馆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殷商时期专门用以存放甲骨文献的窑穴,因此图书馆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者经常要遇到的设计项目。
1.1.1河南科技学院东区新图书馆河南科技学院的新图书馆,从功能,空间构成和交通组织以及消防疏散等方面分析单体建筑,并学习空间设计手法和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手法、。
图书馆是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十二层组成,面积达33800平方米。
首先我们先下到地下一层参观。
负一楼主要是一些管道的布置,地方很宽敞,对于各种管道的维修和维护提供了方便。
这样的设计使我们想到了国外的街道下面的管网空间,仿佛是另一个空间。
地上的十二层基本上是每两三层一个格局抛光砖石,材耐磨砖,石材木材,油漆涂料,照明器材,电器开关,电线电缆,防雷接地,强弱电设施,给排水管件,阀门,供水设备,管材管件,卫浴洁具,通风设备,仪器仪表,消防设施,消火栓系统,书桌家具,景观绿化。
传统的图书馆功能单一而固定,藏书空间、借书空间、阅览空间彼此分开,各成一体。
书库的功能就是用来藏书,阅览室的功能就是供读者用来学习和阅览,很少有藏书的任务。
现在的新图书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功能也更具有多层次、灵活性、综合型、高效性发展。
馆内信息服务区,阅览区,藏书区,馆员工作和办公区,公共活动区,技术设备区,生活区等分区明确.1.1.2安阳图书馆河南安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发源地,安阳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作为该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设计研究基本概念
![城市设计研究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51f1b704028915f804dc2dd.png)
城市设计
第一节 城市设计概述
5、城市设计研究的内容:
城市意象构成元素 凯文•林奇
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 方法: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 发,通过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研 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 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真正实现了 “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
城市设计
第一节 城市设计概述
5、城市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般可概括为几个方面: ①空间组成要求 明确空间定义──区域、街坊、单元--空间气氛、意义、用途 用地的控制条件──性质、范围、高度、色彩--控规指标 ②空间组成特点 对确定空间的功能、形态及象征意义 虚实关系 空间的环境质量──建筑、绿化、小品、道路、活动场所 ③空间的艺术布局 空间主次关系 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
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 城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
城市设计
第一节 城市设计概述
4、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1)开发型城市设计(Urban Development Design) (2)保护型城市设计(Urban Conservation) 和城市更新(Urban Revitalization) (3)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 ----唐纳德. 爱坡雅(D. Appleyard)(美)
1、城市空间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
第三节 基本理论和方法
(1)图底理论
从分析建筑实体和开发虚 体之间的对比关系着手, 试图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 的组织加以分析,明确城 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 等级,确定城市的积极空
间和消极空间。最好诠释 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 (Giambattista Nolli)于 1748年所绘制的罗马地 图。
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组构”与认知
![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组构”与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c517057a01f69e3143329419.png)
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组构”与认知摘要:通过空间句法理论核心概念“组构”的论述,并强调了城市系统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联性对认知的影响,回顾了空间句法理论中关于空间、认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组构对人们城市空间认知的重要性。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ion of configuration in the centre of space syntax,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 among spaces impacting on space cognition in urban system, reviews the major researches on space, cognition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community of the space syntax. through which ,it tries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iguration.关键词:空间;组构;认知;空间句法key words: space;configuration;cognition;space syntax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67-02————————————作者简介:陈静(198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及理论;高静(1963-),女,云南昆明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 关于组构1984年自《空间的社会逻辑》一书出版以来,空间句法的创始人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与其同事们一直在研究关于空间是如何在房屋及城市的形式与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最为关键的研究成果就是“空间组构(configuration)”这一概念,同时,在随后1996年出版的《空间是机器》中开篇就引入这个概念,并将此概念视为空间认知的核心概念。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190a37fd4d8d15abf234e94.png)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姓名:***学号:***********年级: ****级专业: 城市规划指导老师:***、**时间: 2015年9月6日目录前言篇 (1)行程篇 (1)杭州篇 (2)一、BRT (2)二、钱江新城 (2)三、西湖 (4)苏州篇 (5)一、乌镇 (5)二、苏州博物馆 (6)三、拙政园 (7)四、苏州古城保护 (8)上海篇 (9)一、虹桥 (9)二、人民广场 (10)三、外滩与陆家嘴 (11)四、历史街区保护 (12)感悟篇 (13)前言篇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来到南华城市规划专业已是三年,对于城市规划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15年9月6日至9月20日为期两周的城市认知实习给了我们一个走进大城市的机会。
在王志远老师、糜毅老师的带领下,采用讲解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杭州、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古城的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行程篇9月6日衡阳:从学校出发.7—10日杭州:西溪湿地、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钱江新城、西湖和浙大的紫金港校区。
11日乌镇:到达江南水乡乌镇。
12—14日苏州:拙政园、留园、苏州博物馆、苏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山塘街历史文化街区和苏州新区.15—19日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田子坊、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万国建筑博览和外滩绿地、陆家嘴浦东新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同济等大学(18日自由活动)、上海新天地和中共一大会址.20 日衡阳: 返回学校。
杭州篇一、BRT如今,杭州拥有4条快速公交线,4条快速公交区间线,6条快速公交支线,杭州真正跨入了快速公交的时代。
城市设计基础
![城市设计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6b360c6240c844769eaeee9.png)
三、城市设计的学科范畴
“概括的说,任何地域规模上的天然地形改变 或土地开发,都应进行城市设计,从一个大洲规 模的水源开发计划、城市发展地带、国家公园概 貌、国家路网、河流流域直到大学布局的规划设 计” E•D • 培根《城市设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大体上可将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 域分为以下几类:
英国的 “城市设计小组” 总结的关于“好的城市设计”的主要
概念有:
(1)创造“场所”(place) (2)多样性 (variety)
(3)连贯性 (contextual)
(4) 渐进性(incremental) (5)人的尺度 (human scale)
城市设计图纸成果
中规院-苍南城市设计
绥江城市概念规划 (城市空间景观结构规划)
城市规划 战略性 ( 总体规划、分 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宏观 二维 社会、经济、环境要素为主
设计性质
指导性 ( 概念图、导则 )
计划性质
法定性 ( 图则、文本 )
(2) 设计的层次不同
城市设计介于规划与修建设计之间, 属于规划设计范畴,比例
尺一般为 1/1000 或 1/2000(最大为 l/500);建筑设计属于 修建设计范畴,其图纸直接指导施工。
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 间和形象,也可以说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城市 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共同点是: (1)两者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2)两者都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两者在工作方法上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协调与 合作。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相异点见下表:
(3) 设计深度不同
城市设计一般作到方案或概念性设计的深度,但应表达出形 体空间的具体形象;建筑设计应作到技术设计和施工图。 城市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还要为除了建筑设计以外的绿化 设计、小品设计、广告、灯光等一切公共空间内的专项设计提
城市设计的维度
![城市设计的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73b6df3d10661ed9ad51f3a1.png)
认知维度——环境意义与象征
从古到今,从王公贵族到工业资本到 ‚大政府‛和‚大 公司‛,总是‚借助某个可以聚集情感的实体,为某种意 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提供理由。‛对一些人来说,大的办公 街区象征财政力量和影响;对另一些人来说,则象征‚集 体贪婪‛。
A、王府井大街(中国)
B、明洞(韩国)
C、华尔街(美国)
5】地标:观察者的外部参照点。
认知维度——城市意象之外
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每个案例当中,基本理念是不会改变 的,虽然会带有限制条件:意象因文化和对环境的熟悉程 度而大为改变,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在一些完全不同的文 化和场所中,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
比起鹿特丹和海牙,阿姆斯特丹对他们的居民来说更加容易辨认。
认知维度——环境意义与象征
建筑与环境的象征角色是社会和环境间关系的关 键部分。许多注意力聚焦于环境如何表示、传递 和体现权利与统治模式。
A、人与自然
B、建筑与环境
C、自然生态保护区
认知维度——环境意义与象征
分析‚权力的信号‛表现于两种方式:
A、‚敬畏策略‛——权利的庄严胁迫观众;
B、‚仰慕策略‛——‚壮观‛设计感染力‚取悦‛观众。
认知维度——场所的建构
<a>场所感:场所感的兴起,常被归入为“现象学”。 •“场所”概念强调“归属”感和与场地的情感联系。每个 个体都要通过物理分异或差异性所获得的个体特征,以及进 入某个特定场所的感觉,表达对集体或场所的归属感。设计 策略可以强调这些主题。 • “场所的本质”存在于“内部”区别于“外部”的偶然的 无意识经验。他用自己人和外人的概念区分场所特征的类型 和种类: 1、经验的内部——有生命力和动态的场所,充满已知的意 义和无需反思的经验。 2、感性的内部——记录和表达着创造和生活于其中的群众 的文化价值和经验的场所。 3、行为的内部——周边环境支配着建立该地区公共或一致 性认知基础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质量的场所。 4、偶发的外部——选择性功能最为重要并且其特性比背景 更为重要的场所。
城市标志牌设计理念是什么
![城市标志牌设计理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997704b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a.png)
城市标志牌设计理念是什么
城市标志牌是城市的重要标识之一,它不仅是城市形象的代表,更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
城市标志牌的设计理念应该是融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体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首先,城市标志牌的设计应该注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渊源,了解城市的文化特色,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标志牌的设计中。
比如,可以在标志牌上加入城市的地标建筑、历史人物或者传统手工艺品,以此来展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城市标志牌的设计应该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和特色,设计师应该通过标志牌的设计来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比如,可以用城市的代表色彩、地理特征或者特有的植物动物作为设计元素,让标志牌在视觉上能够让人一眼认出这是哪座城市。
最后,城市标志牌的设计应该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标志牌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为了引导和指示游客和市民,所以设计师应该在美观的基础上,注重标志牌的实用性。
比如,标志牌的文字和图案应该清晰易懂,方便人们快速获取信息。
总的来说,城市标志牌的设计理念应该是融合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体现城市的个性和魅力,同时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只有这样,城市标志牌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文化使者和城市形象的代表。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c036ab2f524ccbff1218435.png)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2022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3篇
![2022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cd99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e.png)
2022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稿、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report book,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letter of agreement, contract agreement, speech draft, self-assessment,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ould like to know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how to write, stay tuned!2022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20XX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3篇城市规划实践报告,以供参考。
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
![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df36a189ec3a87c24028c44d.png)
(一)环境感知
认知具有同时起作用的四个方面:认识性的、情感性的、解释性的、判 断性的。一处城市环境的整体心理意象是:局部的——不覆盖整个城市、简 化的——省略了大量的信息、特殊的——每个人的城市意象都是独一无二的、 歪曲的——基于主观的印象。
(二)环境意义与象征
建筑与环境的象征角色是社
会和环境间关系的关键部分。人 们许多注意力都聚焦于环境如何 表示、传递和体现权利与统治的 模式。权力的信号表现于两种方 式:“敬畏策略”——权利的庄严 胁迫观众;“仰慕策略”——“壮观 的”设计感染力“取悦”观众。从古 到今,从王公贵族到工业资本到 今天的“大政府”和“大公司”,总是 “借助某个可以聚集情感的实体, 为某种意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提供 理由。”对一些人来说,大的办公 街区象征财政力量和影响;对另 一些人来 说,则象征“集体贪婪”。
(二)空间的回归
近期的城市设计已经在建成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中有新的发现, 如整体比单个建筑和开发的总和更大。这也使强调创造有限定的、积极 的空间需要得到有限考虑(功能和美学上的)。
Colin Rowe《拼贴城市》将现代城 市的“空间困境”形容为“实体的危机”和 “肌理的困境”。《拼贴城市》是一部对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进行哲学式批 判的著作。书中所及的时代,工业化国 家正在“现代城市”中受煎熬,那里的城 市规划和设计师正在试图找回失去了的 世界。《拼贴城市》引入“拼贴城市”这 样一种城市设计方法,试图使用拼贴的 方法把割断的历史上重新连接起来。
(一)人与空间的关系
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对人的行 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忽视了人的 能动性;环境可能论是指人在可能 的环境机遇中进行选择;环境或然 论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环境里,一些 选择的可能性比别的大。
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组构”认知
![城市设计中的空间“组构”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c3af4505763231126edb116b.png)
s p a c e s i m p a c t i n g o n s p a c e c o ni g i t o n i n u r b a n s y s t e m, r e v i e w s t h e m a j o r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s p ce a , c o g n i t i o n nd a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i n t h e c o mm u n i y t
1 关 于组 构
组构是一 系列相互 依赖 的关 系 , 是有组织性 的 重 要 作 用 。 最 为 关 键 的研 究 成 果 就 是 “ 空 间 组 构 推广开来 , 复 杂 关 系 。 ( C o n i f g u r a t i o n ) ” 这 一概 念 , 同时, 在随后 1 9 9 6年 出 版 的
陈静①C H E N J i n g ; 高静②G A O J i n g
( ① 昆明理 工大学建筑 m程学院 , 昆明 6 5 0 5 5 0 ; ② 昆明理工 大学设计院 , 昆明 6 5 0 2 3 3 ) ( (  ̄ ) 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F a c u l y t o f C i v i l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K u n mi n g 6 5 0 5 5 0 , C h i n a  ̄K u n m i n g U n i v e s r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s i g n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 K u n m i n g 6 5 0 2 3 3 , C h i n 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认知Awareness of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Example of Chongqing——以重庆市为例摘要: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
通过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的分析,阐述了重庆都市区一心两圆的宏观结构和多组团、分片集中紧凑的城市空间规划发展模式。
Abstract: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of Chongqing reflects the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s well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and the disciplinarian of evolve on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pattern in our country,There elaborates the space structure pattern of Chongqing urban area of one-center-and-two-ring which consists of multiple and compact separated urban groups.关键词:紧凑城市;城市结构;城市规划;总体城市设计Keywords:Compact city;Urban structure;Urban planning;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重庆直辖市市域空间范围被划为都市区(又称都市发达经济圈,或简称都市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部分。
其中都市区九区的全部行政地域总面积约5500km2,占全市面积的6.7%。
总人口615万,建成区面积270km2,城市人口495万。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较好地保持了“多中心、组团式”的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主城核心区城市空间急需突破中梁山、铜锣山两山向外拓展。
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过程。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正在跨越两山,轴向生长,但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来说,重庆都市区空间发展仍以“集中”为主导趋势,主要表现在人口增加、中心城市的改造与更新、边缘的外向蔓延、郊区城市化等方面,外围组团在两山之外与主城区在两山之间的拓展仍旧依附着主城区的核心功能。
1、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分析1.1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分类单核集中点状结构。
城市核心区和外围功能区组成点状集中紧凑用地,拥有“主宰”城市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向心和集聚倾向,新城围绕核心区呈圈层扩展,如北京、成都等。
星形连片放射状结构。
城市外围功能区围绕核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城市表现为从多个方向指状向外扩展的结构形式。
线性带状结构。
由于自然条件(如滨河、滨海地带)等的影响,城市核心区呈带状分布,外围组团与之连片向两侧伸展。
双城结构。
城市核心区分置于两个基本独立地块,各自形成特定的外围组团。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政策和工业布局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分散型结构。
城市由分散的若干核心城镇所构成,各组团分置于各自的核心城镇和卫星城镇,其结构模式最为松散。
多核结构。
城市由多个中心组成,每个中心具有相对完整的功能形式和各自的影响范围,中心与中心之间具有强有力的联系。
这种结构类型以重庆主城心区最为典型,其中渝中区的核心功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结构的中心核,杨家坪、沙坪坝等是次级核心,各核之间的联系小于与中心核的联系。
紧凑城市结构类型。
城市核心区与外围组团高度集中发育,并在城市周边地区逐渐形成较为发育的卫星城镇。
这是在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下城市发展的典型空间结构格局,如上海、南京等。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贯穿于城市空间结构衍生及类型分异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城市结构依据自身条件,从形态紧凑趋于形态分散,最终形成联系更为紧凑的模式,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正给城市结构增长带来新的生命力。
1.2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发展轴的不同发展是产生城市不同演变方式的原因。
城市向外的均匀发展轴产生了星状扩展,如果这种均匀发展轴过密,或者星状扩展停滞即形成同心圆式扩张,如果城市沿一、二条生长轴扩张则是带形生长。
2、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研究2.1重庆都市区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从重庆城市生长空间演化的过程分析,其生长发展总体上是渐进式,但其中有几次大的跳跃。
这几次大的跳跃式发展,奠定了重庆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而跳跃的动力来源于城市外部的作用力。
始于1891年的开埠时期、20世纪40年代的陪都时期、50年代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60年代一70年代的三线建设时期,以及1997年直辖以来的时期,重庆城市发展史经历了五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形态发展相应有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集约式发展——一主多点(陪都时期)——“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结构形态(新中国建立的恢复时期)——“多中心、组团式”(三线建设以来)——“主城三片、十二个组团和十一个外围组团”(直辖) ——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现阶段发展态势)。
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个面积约5500平方千米、由600平方千米的主城区(含三片十二个组团)和外围是一个组团组成的都市区基本成型。
同时,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足够的城市空间来承载,现阶段出现的主城区各组团延连扩展的发展态势,城市有着连片集中的趋向,对“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格局和组团之间的绿地、河流和山体的保持是一个挑战。
2.2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对重庆规划启示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城市一直呈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具有明显的“年轮”现象。
据记载,上海古为滨海渔村,从北宋设镇以来,直到鸦片战争前,城市的发展仍集中在旧城内。
清末民初,上海城市的扩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帝国主义租界沿苏州河和黄浦江不断扩张的过程。
由于租界区的形成,使得上海城区向北、向西渐进推移前进。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由工业、金融、贸易、服务中心等多功能城市逐渐转变为国内最大的单一功能工业中心城市,城市按工业区和集团住宅区并列呈同心圆圈层式外向扩展,造成了工业区和住宅区相互包围、由中心向外“摊大饼”式的被动发展局面,70年代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的港口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在黄浦江西侧继续向东北、向西、向南成同心圆向外推进。
90年代初上海又开始了浦东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图3)。
对上海的城市扩展历史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单一城市功能产生严重的城市问题,单一城市功能使原上海形成“大城市,小郊区”的格局,造成市区人口高度集中,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
二是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是用地结构的优化,上海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是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产业布局变化为契机,分区域、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
三是扩大城市空间选择视野,选择好城市空间伸展轴,上海城市扩展应选择连续性轴向扩展模式,即依托已建的和规划的各类城市大容量快速道路系统布局城市住区和就业岗位;同时,选择有限的伸展轴,避免连续性扩展演变为新一轮的城市圈层扩展。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与发展的经验,对重庆都市区空间规划的启示,一是集中与分散共存。
二是轴线扩展模式优于中心蔓延模式。
三是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优于单中心发展。
从对三个城市的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
其中香港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山地城市空间快速增长条件下结构总体分散,中心紧凑的模式。
上海则显示了一个从同心圆圈层式发展向有机疏散、多中心组团模式转变的趋势,而这也是世界上都市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3、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发展3.1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发展模式向北方向:从中心城区向江北城、龙头寺、冉家坝、北部新区方向推进。
该区域用地条件好,交通条件优越,可以适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城市CBD的构建先期发展。
向东方向:沿交通干线发展轴,接纳主城疏散的功能,在发展点状中心的同时,北线主要向鱼嘴方向,南线主要向茶园新区方向拓展。
向南方向:大渡口一九龙坡一李家沱一跨越长江向上游推进,保留铜锣山一长江一中梁山的楔形放射状绿色走廊,营建相对独立,就近平衡、山水园林式的新城;向西方向:在中梁山西侧接纳从主城移出的工业、教育、休闲等功能,打造西部由南到北的带形城市空间,并有效地与卫星城市相协调;核心地区:在向外围拓展的同时,应集约内涵,紧凑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环境水平。
3.2 市域协调发展重庆都市区外围卫星城市(永川、江津、綦江、合川、长寿、南川)与主城核心区联系紧密,产业协同性强,经济互补,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产业规模效应,可以截流流向都市圈的人流。
这不仅与重庆市生产力发展模式相吻合,而且有利于分阶段拓展城市发展空问,加速城市化进程。
相当于在十一个外围组团外面,再构建了一个层次,即将上述六个卫星城纳入重庆都市区的影响范围,形成方圆200km2,以主城为核心的“一心二圈”环形特大都市圈形态格局。
将六个城市按特大都市圈的要求与原都市圈进行一体化的规划,用高速公路、信息网络进行连接,缩短时空距离,这是重庆都市区从工业城市向信息化后工业城市演变的要求。
“一心二圈”的特大都市圈模式并非是要扩大重庆都市区的区划范围,而是从区域规划和市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发挥其次级经济中心的传递作用。
3.3 强化总体规划确定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形成“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的开放型城市结构形态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形成“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的开放型城市结构形态,是适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结果,但这种结构模式已渐成为世界上特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其特点是高密度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得到疏解。
城市表面形态的分散和城市整体运作效率,是建立在各核之间的联系、联系方式和联系效率的基础上,同时它还蕴藏着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内涵。
因此,这一模式是符合重庆城市特有特点的,进一步强化这一特点,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整体人居环境水准,提高城市风貌特色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顾朝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 郭恩章.论总体城市设计[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3] 重庆统计年鉴[M].2005-2008.[4]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M].200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