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第一篇虚实结合: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虚实结合这种笔法,十分复杂且十分深奥。
大体而言,有以下四种:1、用字的虚实。
古人对用字的虚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实义少,灵活婉转而有弹性,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诗意空洞。
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
古代的诗词名家,善于驾驭虚实结合。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
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
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
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
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
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置景的虚实。
诗歌鉴赏虚实结合与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①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①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全词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从虚实角度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实写,写 杨林东渡头景象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后两句虚写, 是作者对故人居处生出的美好想象。全诗虚实结合,丰 富了诗歌内容,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江南深切的思念 之情。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实相辅相承,激发想 象,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强化了离别的眷恋不舍 之情
虚写 《越中览古》 实写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虚实形成对比,激发 读者的想象,表现昔 盛今衰的感慨。
例: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实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写
3、想象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感将一起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 虚: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 象、实景、实境。它可以通过视 觉、听觉、嗅觉等具体感受得到, 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实写
虚写
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写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虚实相辅相承,使读者在 同一首诗中看到相同时间、 不同空间的两幅画面,激 发了想象,丰富了诗歌内 容,强化作者的思乡感情。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实写
古典诗词鉴赏中虚和实7
浅谈古典诗词鉴赏中地虚和实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地影响下,美学领域地虚实理论得以形成.在我国古代地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地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地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地虚和实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索.中国地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地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地虚和实结合地现象.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地评论很经典.仔细分析,文学中地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地艺术形式中地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地地方.文学中地虚实,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地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地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地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地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虚实与情景地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地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地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地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地写法.又如朱熹地《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地风雨总是暂时地,风浪总归会平息地,青山绿树总是永恒地,一切美好地事物地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地哲理,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地借景抒情,叙事抒理地写法.再如李忱地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地瀑布形象,这是客观地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地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永远,不惧艰难,不达目地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地托物言志地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地情、志、理依托于客观地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地内容看,是情和景地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地关系.二、古典诗词中地虚与绘画艺术中地空白艺术地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地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地一条生动地鱼,齐白石画地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地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地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地想像,重现艺术地美好境界.我国地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地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地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地体验.如贾岛地《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地对话,而诗人“问”地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地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地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地空白艺术.我国地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地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地效果.三、虚实与烘托手法地关系诗人在描写景物地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地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地景物地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地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地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地目地.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地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地想像,从而达到审美地体验.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地描写来烘托罗敷地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地月亮,但描写月亮地目地却是为了烘托诗人地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地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地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地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地情则是虚.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用滚滚东流地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地深情厚谊<虚),在以上这些诗句中,虚实是从景物隐显地角度而言地,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而烘托则是从景物主次、表意目地地角度而言地.再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地特点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秋日傍晚,茫茫地天际挂着无边地雨幕,远山传来地寺庙悠扬钟声,这种萧瑟苍凉黯淡地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地孤寂、凄怆之情.“独鸟下东南”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地哀愁.以上虚实结合地三种类型在诗词中地作用与虚实手法在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地作用是相同地.即在古典诗词中这三种虚与实地关系与绘画、戏曲艺术形式中地虚与实地关系是相通地.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地艺术形式,虚和实地关系在其中还常常有特殊地体现.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诗人经常用这种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地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地感情.如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地春水,多而不绝地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地《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想像女子生活地情景:大概她是在桥上踏月,深院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地朱阁里面吧.“月桥花院”写室外环境幽美,“琐窗朱户”写居室富丽清雅.虽然这八个字写地是虚境,但璀璨绚烂,给人以恬适惬意地感觉.但接着以“只有春知处”,显出了词人地思念和落寞.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衬出词人地凄凉寂寞.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地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地感伤和愁苦.“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这种用比喻来抒情地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地,或是历史上发生过地景象.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地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地情怀.如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地“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地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地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地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地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李煜地《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地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地处境形成了强烈地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地浓重地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地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地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前四句叙说地是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地情景,是虚写.诗人用东吴由兴盛走向衰亡地特例作为下边议论地基础.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地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地表面繁荣所掩盖下地深深危机地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地往事不再重演呢?又如李白地《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地地往事.诗人极力渲染昔日地繁华,和今日地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地情景形成鲜明地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地深刻思考.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地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地赤壁之战时地场景,这是虚写.对历史人物地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地现状地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地思想感情.当然也有虚实之间相辅相成地.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地意思)北伐终于惨败地历史事实来告诫当权者:如若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以之对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地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地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为面前地恋人分别平添了一层惜别伤感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希望将来团聚地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地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地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地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地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地悲凉和伤痛.七、从己方地角度写为实,从对方地角度写为虚.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地角度出发地,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地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地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地运用“对写法”地诗词还有高适地《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地故乡,却说故乡地亲人思念千里之外地自己.王维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地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地兄弟,却说家乡地兄弟想念自己.诗人想像他们地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时,因少了出门在外地诗人不能欢聚而十分遗憾.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地孤独冷清地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再如欧阳修地《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泪.楼高莫近危阑倚.”作者想像楼上地思妇,柔肠寸断,以泪洗面,凭高眺远,思念旅途中地自己<行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不但想像到对方登高怀远,而且想像到对方地心一直追踪自己.这种遥想,极写了行人地离愁.这种写法,设想地对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它所产生地艺术效果与前一种不一样.如贺铸《青玉案》“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表达出来地,只是单方面地思念、伤感和断肠之痛.而用对写法,则沟通了双方地感情,思念是双方地,这种思念有愁苦和感伤,也有温馨和慰藉.八、客观之景为实,主观之景为虚严格地说,设想未来之景和从对方地角度写地均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地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地梦境、仙境、誓愿等等.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地诗词,最有名地当数李白地《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地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地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地憎恶.又如李清照地《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无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地温和地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地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地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地苦难和无望.又如苏轼地《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接着写梦醒后地悲伤.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乐府诗中,设想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景象,而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发生地,是虚写,女主人公把这些作为“与君绝”地条件,更突出了誓死不“与君绝”地坚定信念,这种誓愿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不变心.这类诗中,最奇地要数刘过地《沁园春》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据《桯史》记载,当年辛弃疾邀请刘过共事,适逢他有事不能如期前往,因推迟行期而写这首词向稼轩致意.“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既用典,又是设想稼轩招待他地情景,是虚写,写出了他和辛弃疾均为当时地似项羽、樊哙一般地豪壮之士.更奇地在后边,词人把浙东之行被迫取消地原因归咎于几位文豪勒转了他地车驾.他们分别是与杭州颇有渊源地几位大诗人:白居易、苏东坡、林逋. 此时,白居易过世已350余年,东坡、君复也均已作古,词人把这些贤哲请到词中,化用他们描写杭州西湖地名句.想象奇特,浑然天成,掇拾珠玉,自成奇文.最后三句写实.词人把缓期地理由归结为杭州太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扯了他地后腿,给人以清新地审美愉悦.古典诗词中地虚实手法还可以从诗词地形式、诗词地声律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由于本文只是着眼于如何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地虚实手法进行鉴赏,故不一一赘述.。
“虚实结合”赏古文——诗歌鉴赏虚实结合表现手法摭谈
想见 ̄ s 僧 自然是古寺 而来 , 回古寺去 了 , JJ l, ; 再 而古寺就深 藏在
种 风情 , 与何 人 说 ! 更
、
掌握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不但 能提高文学 审美情趣 ,而 且能提高语 文素 养, 培养 良好文化涵养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 :要养 成纯正的 “ 文学趣味 , 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 , 自然能欣 赏小说戏 剧及其他 文学种类。” 诗歌贵在传情 , 诗人传情达意 的载体是 一连串的叠加 的纷
趣和韵味 。又如脍 炙人 口的《 山藏古寺 》 画面上只见崇 山峻 深 ,
岭, 山路 蜿 蜒 , 小 僧 在 溪 边 汲 水 。 古 寺 “ ” 了 , 人 们 可 以 一 虚 掉 但
( ) 过 虚 与 实 的对 比 、 托 , 而 突 出和 渲 染 了某 种 情 二 通 衬 从 感。 ( ) 织答题语言。 三 组 眼见 为实 , 想 为 虚 ; 心 已然 为 实 , 然 为 虚 ; 临 其 境 , 观 未 身 仰 俯 察为实 ; 接千载 , 思 视通 万里 为虚 。老 子 日 :有 无 相 生 ” 《 “ (老
诗 歌 鉴 赏虚 实结 合 表 现 手 法摭 谈
广 东省佛 山 市顺德 华侨 中学
文学 的鉴赏能 力 、 文素养 的提高都离不 开想象 , 想象 语 在 之 中我们 才能感受屈原 的飘风云霞和李清照的风情万种。
高考古诗复习——虚实结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 (已逝之景之境)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 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 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 好祝愿。
五、布置作业(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
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日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 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 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 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 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 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 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链接课本,总结规律。 那“虚”在诗歌中又有哪几 种常见的形式呢,大家能结 合具体的诗歌谈谈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 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神仙鬼怪的世界、梦境)忽魂 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
古诗鉴赏之虚实关系
比较下面两首诗,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 为什么?
登鹳雀楼
楼 高
境 天势围平野, 阔 河流入断山。
下 迥临飞鸟上, : 有 高出世尘间。 实 无 虚
(唐)畅当
高 (唐)王之涣 : 意 虚 实 白日依山尽, 境 相 生 黄河入海流。 阔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实写(托物)、景、客观:
雄伟壮阔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 大海的瀑布。
虚写(言志)、理想、主观:
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 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 不罢休。
(三)化虚为实
归纳小结: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颀)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雨。(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贺铸)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实例探讨:诗歌中的实与虚
景宜显情宜隐
夜 雪
白居易
注:诗人谪居 江州时作。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实境
虚境:彻夜无眠,内心孤寂
(二)实中见虚
实例探讨:实中见虚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常与离思相 关,如:‚折梅逢驿站,寄与陇头人‛、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楼前乱草, 是离人方寸‛。 此句拈出梅、柳、草,乃是实中寓虚, 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实中见虚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
诗歌手法赏析难点讲解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
浅谈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在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板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两种表达技巧,它们都与“虚”“实”这两个概念相关。
一种是“化虚为实”,另外一种则是“虚实结合”。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为人称道,我们在给学生讲析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到:李煜此处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自己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亡国之愁、思乡之愁写得具体可感,极言愁情如东流江水一样绵长深重。
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柳永表达自己送别情人的愁情也是缠绵悱恻。
他不仅仅通过画面的营造,写现实中送别情人的情形;同时,他还通过对与情人离别之后自己醉卧杨柳岸、独自面对晓风残月的场景进行了想象,他写下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实,只要细细品读,我们便能发现这两种表达技巧无论是内涵还是表达效果都有所不同。
一化虚为实化虚为实往往指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去描绘抽象无形的情感,使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厚缅邈。
可以看到这里的“虚”与“实”分别对应的是“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具体可感的事物”。
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其实非常常见。
李白的《赠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句子。
汪伦送我的情有多深厚?多少言语恐怕都难以表达。
但是,眼前就有可以用来讲清道明的,那就是这桃花潭的水,纵使深及千尺,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深情。
有形的潭水喻及无形的深情。
形象自然鲜明,可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李清照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面对着国破家亡人逝的痛苦,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在未游双溪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李后主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而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必修五课本出现的《西厢记》中《正宫·端正好·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也异曲同工。
虚实相间
虚实相生鉴赏诗词诗词鉴赏作为语文学科中考查能力等级最高(E级)的题目,常常令考生无所适从。
诗词鉴赏主要涉及语言、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几个方面,虚实相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虚和实是相对而言的,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因为篇幅有限,所以不可能摄入太多的内容,这时将不能直说或不适合直接入诗的内容通过虚拟的手法表现出来就至关重要了。
一般来说,在诗词中有为实,无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想像为虚;描写为实,议论为虚;现在为实,过去为虚;(在借景抒情诗中)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等等。
实写的内容经常不是重点,而是抒怀、遣兴、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尽管抽象,却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明确虚实的内容,辨清二者的关系,将对鉴赏诗词大有裨益。
虚实如何结合呢?首先是借助想像虚拟意境。
想像是虚写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却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能扩大诗词的容量。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借助想像虚写庐山瀑布的飞纵气势;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末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是借助想像描绘江南的美丽春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借助想像憧憬重逢后的欢乐,借以反衬今夜的苦楚。
类似的诗词像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李清照的《渔家傲》(“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手法。
其次是从对方起笔生情。
在一些抒情诗中,作者常常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想像将对方的言行摄入诗中,增强诗词的情趣,扩大诗词的意境,将所抒发的情感加以深化。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想像对方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亲之情;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通过想像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之情;舒亶的《虞美人?寄公度》中“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像对方每天登高望远,折梅相赠来表现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唐惠忠一、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景物、某个事件的叙述、描写,含蓄地抒发感情,则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
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很苦闷。
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身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湮灭无闻”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
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含在看似平淡的描绘之中。
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则是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当典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诗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人,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比与兴“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其作用是: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形容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
比如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歌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令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
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二、总结梳理:
A.(愁、恨等)情感为虚,
(春水、春草等)景物为实。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 具体”)B.设想、联想、想象、 梦境、回忆为虚,终极情感为 实。(3、4、5以虚写实;6、 7虚实结合)
三、能力提升: 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
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 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 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欧阳修· 《踏莎行》) 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藉含蓄,情深意远。
2.“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 《送魏二》)(2010年江苏卷)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 首诗。
答案展示: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
飘香,江风骤雨的情景。后两句虚 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 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 与愁苦的境况,虚实相生,烘托出 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 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古代诗词里的“虚”与“实”
一、知识回顾:(其中
“虚”“实”)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虞美 人》)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南唐· 李煜《清平 乐》 )
3.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
看青山。(黄庭坚《雨中登岳 阳楼望君山》) 4.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 看春生。(陈与义《除夜二 首》)
答案展示:
比作无尽的春水,化虚为实 (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 动的表现了游子对妻子的思念 之情。
B.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
“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 “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 念“行人”的愁苦情景,实际仍 写自己的愁思。虚实结合(或虚 实相生),从而将“行人”的离 愁别绪表现的更加凄切动人。蕴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虽然是论述中国画里处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但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虚实相生法是古典诗重要的一种手法,也是高考必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相生的形式,以便为高考考生释难解惑。
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有的实像、实事、实境。
是具体来说,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
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所以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以前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虚和实环县第二中学白正川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分三种类型,即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虚和实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
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地运用。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仔细分析,文学中的虚实与其他作用于视觉听觉的艺术形式中的虚实虽然有相通之处,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文学中的虚实,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
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抒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永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是言志,是虚。
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
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
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
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三、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
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羞花闭月、沉鱼落雁。
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从而达到审美的体验。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用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实)来烘托自己与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谊(虚),在以上这些诗句中,虚实是从景物隐显的角度而言的,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而烘托则是从景物主次、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的。
再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的特点十分突出。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际挂着无边的雨幕,远山传来的寺庙悠扬钟声,这种萧瑟苍凉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的孤寂、凄怆之情。
“独鸟下东南”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的哀愁。
以上虚实结合的三种类型在诗词中的作用与虚实手法在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即在古典诗词中这三种虚与实的关系与绘画、戏曲艺术形式中的虚与实的关系是相通的。
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虚和实的关系在其中还常常有特殊的体现。
四、虚实与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诗人经常用这种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感情。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
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
”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又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想像女子生活的情景:大概她是在桥上踏月,深院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
“月桥花院”写室外环境幽美,“琐窗朱户”写居室富丽清雅。
虽然这八个字写的是虚境,但璀璨绚烂,给人以恬适惬意的感觉。
但接着以“只有春知处”,显出了词人的思念和落寞。
晨花夜月,良辰美景更反衬出词人的凄凉寂寞。
“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人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变无形为有形,写出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感伤和愁苦。
“一川烟柳”、“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
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
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
“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
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
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前四句叙说的是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是虚写。
诗人用东吴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为下边议论的基础。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四句诗告诉人们:山河依旧,人事已改。
秉政者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李唐王朝在“四海为家日”的表面繁荣所掩盖下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虑:现今江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谁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破吴,凯旋而归的的往事。
诗人极力渲染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王城故址上只剩下鹧鸪乱飞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作者塑造了三国时周瑜风流儒雅,才华出众,英俊伟岸的形象,再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时的场景,这是虚写。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和歌颂,正包含了诗人对自己的现状的不满,虚实结合相反相成,在古今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然也有虚实之间相辅相成的。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的意思)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来告诫当权者:如若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以之对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
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
为面前的恋人分别平添了一层惜别伤感之情。
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是作者希望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
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
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
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