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能力标准

合集下载

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稿)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为了进一步深化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经济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标准是全国设置经济学类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标准。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根据本标准制定经济学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得低于本标准相关要求。

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1.概述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虽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却具有理论指导、学科基础、意识形态等重要功能,因此它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王冠”。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为标志。

其后经济学的发展沿着两条主要的线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学:一是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另一个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

两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虽有不同,但在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他们都面临人类社会发展中诸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资源浪费和枯竭日趋严重等共同严峻问题,这就要求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要用新的视角和理论创新解决这些问题,这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经济学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目前的经济学类专业是以理论经济学为主兼有应用经济学属性的相关专业的集合,在所有与经济类相关的专业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决定了该专业的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注重理论素质的培养,同时经济学类专业也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培养大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人才对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会计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会计类各专业学生掌握会计管理、支付结算、税款缴纳、劳动合同订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经济法律法规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会计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会计管理、支付结算、税款缴纳、劳动合同订立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出纳、税务、合同管理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反映最新法律法规,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会计人员应掌握的法律制度为主线,设置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主要税种相关法律制度等课程模块,将经济法相关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会计岗位所必备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和会计工作基本规范,具备依法、规范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

1.掌握会计核算与监督、会计机构与人员、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具备依据会计法处理事项的能力。

2.掌握汇票、本票、支票等支付结算方式的处理流程和相关规定,具备办理支付结算的能力。

3.掌握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理解其缴纳的法律规定,具备税务申报、税款缴纳的能力。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素质养成二、课程定位《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我院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五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其它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对培养学生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经济头脑为主线,阐述经济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时,只涉及初等数学知识;用语通俗,深入浅出,简洁明快,知识性、趣味性并重。

(二)职业技能目标本书各章后专门设立了结合各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设计的能力训练模块,通过具体实践,强化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方法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形成符合逻辑的解释,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或态度目标)理论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

本书的理论阐述多结合鲜活的现实案例展开,不论是导入案例还是相关阅读资料,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当前实际,与社会发展保持零距离,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反映了现实发展。

全书在体系和内容的安排上,既考虑了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需要,还考虑了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造奠定基础的要求。

五、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生产一线对经济学专业应用型高技能岗位人才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结合职业岗位群的特征,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引领知识、以生产过程组织教学的职业课程模式。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能力目标二、主要内容与理论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三、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一)实践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使其更深入地领会和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共19课时)1、基本要求(1)、掌握应用Excel制作图表的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图形仿真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决策。

(3)、通过模拟实验,将乘数与加速数结合起来说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政府投资的作用。

(4)、根据给出数据,建立某经济体系的IS-LM 模型,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及IS-LM 曲线的建模方法。

2、实训内容本课程由7个实训组成:实训一: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2课时)实训二: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3课时)实训三:各种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与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图形仿真(3课时)实训四:微观经济学比较静态分析(2课时)实训五: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3课时)实训六:产品与货币市场IS-LM 的均衡(2课时)实训七:某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4课时)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1.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本课程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参观实习报告、小组项目作业。

这些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一并计入考核成绩中。

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

2.考核比例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20%。

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计分(2)课程实训占20%。

分实训项目视完成情况记成绩。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进行笔试。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定稿)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定稿)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经济法基础。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1、经济法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理解并应用一些经济法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有的重要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并初步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济法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本课程论述了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对比现行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是在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开设的。

课程设置以市场主体法和市场管理法为主线,根据中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展示教学内容。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仿真操作、分组讨论等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经济活动中所需的经济法律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经济法律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理解并应用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经济法基础的概念与特征;经济法的原则、地位和作用;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确立和保护;企业法律制度(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法、私营企业法和企业破产法);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商标法、专利法)等;2)除此以上之外,还简要介绍了一些包括代理、时效、财产所有权等内容的相关法律知识,以及财政税收法律;金融法律制度;计划统计法律制度;会计审计法律制度以及经济仲裁与经济审判。

2.能力教学目标1)能执行经济法律的各项规定2)能识别、确认各种经济组织的有关经济法律业务的基本情况3)能对基本的经济法律案例进行分析4)能够熟悉各种公司的相关规定5)能够分析各种企业的具体规定6)理解并应用企业破产的申请、受理、破产宣告与清算、重整与和解7)能够熟悉订立合同所有细节,以及违反合同法规定的责任8)能够理解并应用担保的类型、担保的具体步骤9)了解工业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10)熟悉各种银行法11)理解并应用狭义证券发行、交易、收购具体规定,并对相关证券机构有所了解3.情感教学目标1)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2)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经济法律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三)考核标准根据课程特点、职位要求,设计考核方式。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经济法基础》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经济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程包括合同法、公司法、税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金融法、竞争法等主题,覆盖了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法律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提高其在财经领域的法律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了解经济法的体系和历史发展。

2、理解并运用合同法、公司法、税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金融法、竞争法等经济法律制度。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经济法的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促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和未来的专业人士。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经济法概述1、经济法的定义和性质2、经济法的历史和发展3、经济法的体系和分类第二章:合同法1、合同法的概念和原则2、合同的种类和形式3、合同的成立、效力和履行4、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5、合同违约责任第三章:公司法1、公司法的概念和原则2、公司的种类和设立条件3、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4、公司的财务和会计制度5、公司的合并、分立和解散第四章:税法1、税法的概念和原则2、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3、其他主要税种的征收和管理4、税收优惠和税收筹划第五章:知识产权法1、知识产权法的概念和原则2、专利法:专利的申请、保护和管理3、商标法:商标的注册、保护和管理4、著作权法:著作权的保护和管理5、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第六章:劳动法1、劳动法的概念和原则2、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形式3、工资、工时、休息和休假制度4、劳动安全卫生和职业培训制度5、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6、劳动法的特殊制度: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等。

《经济法》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经济法》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制度,掌握经济法的基本规则和实际应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管理学基础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更广泛、更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奠定坚定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对经济、管理各专业学习基本理论、奠定学科基础、建立学科框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增强工商企业管理职业意识,增强诚信观念,培养职业的能力;2.能够达到初级人力资源师应具有的业务水平的能力;3.能够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知识目标1.掌握管理的目标,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2.掌握基层管理岗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3.掌握管理学的五大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作用和方法。

(三)技能目标1.具备熟练地掌握决策过程从而编制组织决策的能力;2.具备熟练的根据组织部门化的形式设计组织结构图的能力;3.具备能进行经营方式组合分析,能掌握预算的编制。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视频、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式实施“N+1+1”的过程考核制度,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占总成绩的40%,分别是:作业20%、测试10%、课堂表现10%;第一个“1”是课堂笔记,占总成绩的10%,第二个“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经济管理类》标准教学设计

《经济管理类》标准教学设计

《经济管理类》标准教学设计经济管理类标准教学设计一、引言在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具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档将介绍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标准教学设计。

二、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经济管理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理论基础- 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探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 管理理论与实践- 研究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

3. 经济与社会发展- 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探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概念。

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进行实际经济管理操作的实践训练。

- 分析实际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 通过授课向学生传达知识和理论。

2. 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 使用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 提供实际操作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管理工作。

五、教学评估1. 作业和考试-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 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进展。

2. 项目和报告-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并撰写相关报告。

- 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中的能力。

六、参考资料- 经济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管理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经济管理案例集通过本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同时,通过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并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4:《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第一部分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学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财经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该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了解经济中的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地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知识目标(1)能够清晰描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4)能够基本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管理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

(2)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3)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理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3、素质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3)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具备经济分析与预测能力。

(4)具有一定的经济论文、报告等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经济学基础》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撰写人:唐树伶《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授课单位:财经系学时:68 (理论44,实践24)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唐树伶学分:3.5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财经商贸、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要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案例、实例、图表、微课、视频、动画等资源来讲授经济学基本原理,使学生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了解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及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规律(尤其是微观经济)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何时用、如何用、用在哪。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本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经济领域从业的基本职业意识和能力。

经济学基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先修课程,如《经济数学》。

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课程主要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实务》《金融市场》《市场营销学》等。

我们在课程进度的安排中充分考虑了先导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得课程之间衔接紧密,相得益彰。

1.2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出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1.3课程设计思路1.3.1寻求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性的设计了“互动训练”“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单元外,我们突破性的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单元,并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具体做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容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也成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制定人:卫泓男审核人:陈普青核准时间:2017年6月25日一、课程定位1.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2.修订版本:2017级第二版3.教学对象: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15级4.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5.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

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程度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6.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先期课程,后续课程是《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

7.参考教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8.课程开设依据经济学基础课程是三年制高职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设这门课,能够扩大学生的财经类知识面,也为学好会计知识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分析证实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市场上商品的供求规律及均衡价格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解决消费决策问题;能够进行生产者行为与决策分析;运用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解决收益与利润分析问题;2.掌握四种市场类型及每种市场结构中厂商均衡分析;学会运用分配理论分析社会收入分配问题;学会国民收入指标核算指标的运用与核算方法;3.掌握视野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基本的宏观经济理论;学会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调控时的应用及其配合使用;掌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二)技术目标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财经类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2.具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数学逻辑思维方法以及实证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3.具有一定的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3108030024)(适用:三年制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标准以及学生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职责制定,用于指导《经济法基础》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经济法基础》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经济法基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经济法总论、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以及税法等相关内容的掌握能力,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便于学生通过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基础经济法科目的考试,提高学生以后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对于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经济法的业务和事项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同时,重视在课程中培养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自律能力等基本能力,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等关键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等。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表1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四、课程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以及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2、掌握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环境保护税、关税等税收法律制度的主要规定,熟悉税法概论。

(二)能力目标对于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经济法的业务和事项能够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处理,顺利通过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

(三)素质目标1、具有职业素质:具有作为财务人员须具备的优秀涉税业务处理能力。

2、具有合作意识:具有与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以及税务部门的合作意识。

3、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能力:具有良好的对内与对外的联系沟通能力。

5、接受与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税法知识以及相关事项的接受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提高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模型,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2. 了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微观经济学部分(1)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价格理论,掌握市场机制的作用。

(2) 消费者行为理论,理解需求与效用的关系。

(3) 生产者行为理论,了解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4) 弹性理论,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应用。

(5) 成本理论,了解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6) 市场结构理论,了解不同市场类型及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学部分(1)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2) 货币与银行体系,了解货币流通和银行体系的作用。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

(4) 通货膨胀与失业,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5)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6) 国际经济学,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原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图表、数据和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3. 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经济活动,如企业参观、市场调研等,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4. 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五、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经济法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在性质上属于适用于我院财经类、金融类等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的规范、指导和保障下进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和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经济法律
的。

1
2
3、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4、每个项目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为载体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5、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表
专业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

对于一个初识经济法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财经会计实训室3、教学方式
多元化教学
4、教学资源配置(1)使用教材
《经济法基础》,冯留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系列规划教材)
(2)参考教学资料
图书馆拥有诸多各类版本的《经济法基础》教材,大量法律实务案例等书籍及相关的专着及图文资料。

(3)其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能力标准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3)二、能力标准制订背景和论证情况 (3)三、本课程能力标准构建思路 (3)四、课程考核与标准 (6)五、课程模块说明 (6)六、课程能力标准 (7)模块一 (7)模块二 (8)模块三 (9)模块四 (10)模块五 (11)模块六 (12)模块七 (12)模块八 (13)模块九 (14)模块十 (15)模块十一 (15)模块十二 (15)《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能力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一)课程地位《经济管理基础》是高职高专教育文科财经类基础课,也适合理工类选学。

《经济管理基础》课程制定了《经济管理基础教学大纲》、《经济管理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和《经济管理基础实践指导书》,是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

课程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与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实现课程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阐述经济管理原理的基础上,介绍和传授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在理论上力求介绍其基础理论和比较实用的应用性知识,突出经济管理思想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课程性质1.课程类型:职业能力支撑课。

2.适用专业: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会计专业及其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

二、能力标准制定背景与论证情况经济管理是管理主体通过运用管理职能,在经济活动中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以及对各个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调节,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经济管理既要研究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问题,即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和谁来决策),又要研究人类按照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经营目标的活动过程。

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的要求出发,以阐述介绍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并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管理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本课程能力标准的制定经有关专家论证并正式批准。

三、本课程能力标准构建思路本课程能力标准的构建以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为指导,结合集团公司及其他行业相应企业经济管理岗位所必需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要求,依据会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院能力标准原则意见而确定的。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学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和谁来决策)、九大经济原理、管理思想尤其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现代管理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相关信息的获取能力,包括企业信息、国内外市场信息、国家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典型经济管理案例包括经济管理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经济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分析判断能力,包括一定的计划工作能力、沟通与公关能力等。

以及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精神、勤奋好学的态度、遵纪守法的意识等基本素养。

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为每一模块确定应知应会目标以及应知应会目标的鉴定标准和方式。

本课程的应知、应会目标及综合鉴定和课程能力标准图设计如下:1.应知、应会目标第一章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应知目标:(1)知道经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经济学的构成内容,重点是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经济问题。

(3)初步理解9大基本经济原理。

应会目标:(1)会用机会成本原理、边际决策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等解释分析经济现象。

(2)把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初步探索撰写经济小论文的方法。

第二章供求理论与应用应知目标:(1)知道需求、供给规律(法则)的文字、表格和几何等几种表述方式。

(2)了解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不同因素,并注意区分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3)理解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把握需求或供给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程度(弹性理论)。

应会目标:(1)理解和掌握供求如何互相作用,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机制。

(2)会用均衡价格理论,举例分析现实某种商品或劳务的管制价格,如城市民工工资最低价(支持价格)、城市经济房最高价(限制价格)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理论与方法应知目标:(1)了解效用基本含义,以及效用的两种选择学说,即边际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

(2)理解边际效用论的总效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以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知道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解释市场需求法则。

(3)理解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曲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以及预算约束与消费者均衡的关系。

应会目标:(1)能解释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曲线的关系,以及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的含义与无差异曲线(簇)之间的关系。

(2)会用效用理论,实践尽可能使有限的收入或资金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消费或投资。

(3)会用总效用、边际效用概念或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解释消费者在购买各自商品或劳务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决策。

第四章生产和成本应知目标:(1)初步理解生产者在资源条件约束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产品)之间的关系(即生产理论)、生产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即成本理论),以及收益和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2)理解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总收益、平均收益、利润、平均利润等生产、成本和利润概念之间的关系。

应会目标:(1)知道等产量线、等成本线,以及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条件,以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关系。

(2)理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概念,并能区分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的含义。

(3)根据总产量、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收益等条件,会计算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利润、平均收益、平均利润。

第五章收入分配应知目标:(1)了解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

(2)了解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理论,理解工资、地租决定。

应会目标:(1)会分析工资、地租的变动情况。

(2)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及其运用。

(3)能够根据社会各阶层收入差异状况,剖析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下工资差别是否合理。

第六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应知目标:(1)了解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分配不公、经济波动或危机等市场失灵的表现。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失灵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关系。

(3)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

应会目标:(1)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

(2)知道政府干预经济所采取的财政政策手段和货币政策手段,会利用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分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预测和判断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七章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知目标:(1)知道管理、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学习管理对个人、企业,以及政府决策的意义。

(2)了解管理学的基本内容尤其是现代管理的职能内容。

(3)初步理解有代表性的现代管理理论。

应会目标:(1)会用管理学理论思考、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把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初步学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分析与运用。

第八章工作计划与控制应知目标:(1)知道计划的含义、类型与程序。

(2)了解目标管理的特点与程序。

(3)理解企业环境分析与决策的关系。

(4)掌握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5)知道计划和决策实施的基本步骤。

(6)理解和掌握控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应会目标:(1)会初步运用制定企业计划和决策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培养自己推行目标管理的能力。

(3)学会正确地分析界定问题和进行决策。

(4)学会企业计划和决策的有效实施与控制。

第九章组织与人员配备应知目标:(1)了解组织职能的特征和组织结构的内容。

(2)理解组织理论中强调的组织中心问题。

(3)掌握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应会目标:(1)知道传统组织结构和现代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2)了解人员配备的原则和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3)会用人员配备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人员的选聘与组合,培训与考核。

第十章领导与激励应知目标:(1)了解领导、权力及相关概念,以及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2)理解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理论的主要观点。

(3)掌握激励的主要理论。

应会目标:(1)知道领导者权力的形成机制;(2)了解指挥的常用方式,树立权威,培养有效指挥的能力。

(3)会用激励理论进行有效激励,具有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

第十一章沟通与公关应知目标:(1)了解沟通的类型和沟通的障碍,以及公关的基本要素。

(2)理解沟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3)掌握不同类型沟通的方法或技巧。

(4)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要领。

(5)掌握企业公关交际的主要礼仪。

应会目标:(1)知道沟通的不同类型,培养语言表达技巧,增强沟通能力。

(2)会用沟通的技巧,增强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3)知道企业公关交际礼仪,增强企业公关能力。

第十二章管理创新应知目标:(1)了解创新的概念和主要内容;(2)理解创新的理论和原则;(3)掌握管理创新的策略和方法。

应会目标:(1)运用创新理论、原则和策略,培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2)会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信息交合法等进行初步的创新尝试。

2.应知应会综合能力的鉴定本课程综合能力鉴定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评定。

其一是上课提问、平时的作业来进行。

其二是采用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内成员的资料搜索、讨论、资料整理,最后对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鉴定,案例分析报告的鉴定应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学生必须将各个模块的应知和应会目标融会贯通,而且要运用到前续课程的相关知识才能完成任务。

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写作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其三是期末的综合考试,期末考试从本课程的试题库中抽取。

3.课程能力标准构建结构图四、课程考核与标准(一)考核方式一:考查考查考核方式下,本课程采用较为灵活的出题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应知应会能力,一般在期末采用案例分析、读(观)后感等小论文形式来进行鉴定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以平时实训报告、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

(二)考核方式二:考试在考试考核方式下,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应知鉴定成绩和应会鉴定成绩两部分,两种考核方式各占50%,分上下两部分考核,主要考核评价学生对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应知鉴定成绩占总成绩的50%,分平时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