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灵魂

合集下载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文学院09级10班肖燕200902141027摘要:新课标对语文的定义的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有差异,语文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必须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人文性关爱语文教学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

知音》)著文读书,不能没有感情的参与,“以情语文”正式学习语文的一条特殊规律。

遗憾的是由于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说教、轻感情,重情商、轻智商,重理性分析、轻情绪体验的倾向,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逐步走进一味追求知识结论、乃至完全“习题化”的误区。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学生”一词可以从“人”是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精神的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学生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生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生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尝受到学语文、用语文,主动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人生品位的快乐。

人的生命具有整体性。

促进人生命的整体生成,才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从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来看,真正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增强,它应该是参与生命的整体生成。

《课标》将语文教学由“认知(知识)领域”调整到“生命全域”,这是语文教学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

传统的课程实施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其他目的,忽视了人的生命发展的多种需要,致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

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

”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

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受到美的熏陶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束鲜花》、《我的战友邱少云》;或是歌颂伟大的爱,《妈妈的爱》、《秋天的怀念》;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认为乐品质的,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差异,体现人文关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人文教育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更加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关乎情感的学科,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课文的内涵,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热爱文学。

也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用文字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他们明白情感表达对于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

语文课堂是一个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场所,通过对一些具有道德情感和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德方面得到提高。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哲理,可以启迪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之具备正确的人格素养。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它包括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人性、人情、人文精神的关怀和拥抱。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体味人文精神的力量,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温暖和魅力,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情感投入和理性认同。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导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教育则是教育的灵魂。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被忽视,教学内容逐渐趋向功利化。

回归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从人文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和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文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

而人文教育正是对这些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通过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形成自己的人文情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人文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而人文教育恰恰可以通过艺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知识的乐趣,从而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人文教育的内容正是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文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充分重视人文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更加全面的学生。

二、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人文教育的内容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教育学生阅读技能,更需要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人文情怀。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是教授写作技巧,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怀。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浅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1.关注中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必要性1.1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健全人格和独创性。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教育和自然科学类的教育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教育中具有大量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它也不同于政治、历史一类的社会教育,它是与语言,与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的学识、经历、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

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尤其在课堂上,老师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整齐地运用一种思想思考问题,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诚然,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是正常的,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1.2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

而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语文贴近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那么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人文性”。

我们的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性,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失掉了人文和文学的教育。

这样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从根本上说,追求这一方向的许多做法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不但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而且也伤害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一旦抽掉了人文,整个学科便会成为一套令人难忍、使人窒息的枷锁。

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博大和世界各地文化的丰富多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就要从其内涵、意义以及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运用中去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程人文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健全人格。

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二、强调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意义首先,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学习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汉语汉字中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体验文章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社会之美。

从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而这正体现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

对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学习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作者:刘大国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6期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在其《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一文中这样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

”这一句话就是对这两大基本属性的形象诠释,其中“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躯干,“人文性”是灵魂,两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我认为“人文性”,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课文中一切关于人的思想情感的文化内容;二是课文中的人文性内容对学生品格的积极健康的熏陶,濡染和塑造;三是老师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人格和价值观的尊重以及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基于这种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展开深刻的理解把握,更在于老师以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对具有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关注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精神品格的提升。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其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它可以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涉及到历史、风俗、哲学、伦理、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广博内容,而人文性则是贯穿于这一切内容中的灵魂。

若我们只从语文的工具性出发,仅在字词句段篇上作分析,固然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但如果语文教学仅到此为止,那语文教育的灵魂哪里去了?特别是语文课文中的文学作品,或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真知灼见,或浸满了作者的热血真情,或体现了作者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的赤子之心,我们绝不能人为地阻断这些内容与学生心灵的真诚交流,我们要通过文本这个载体,展开一个个与学生心灵沟通的宏大宇宙,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一幅幅古今社会和生活的画卷。

其次,它可以推动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活跃课堂的氛围。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的灵魂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找到了答案: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

语文教材中编有许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体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的“人文性”特点,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一、创设教学情趣在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把文学作品中的美传给学生,让其从情感上接受美的熏陶,以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

对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能抓住文章中的美,把它讲得感情充沛,趣味盎然,让学生在充满情趣和美的课堂情境中去体味,那么,文章中的美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里,并产生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例如《我的老师》一文,“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的“狡猾”一词,教学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品味这个词的感情色彩。

“狡猾”原含有“诡诈”、“奸诈”的意思,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却含有“机灵”、“聪明”的意思。

使学生参与作者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二、优化教学情境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教学情境设置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触景生情,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

1、展示图画、实物、创设情境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或者图画、实物,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现人文性



如 何 体 现 语 文 学 科 的 人文
仍能 留存的东西。 ”像 《 送东阳马生 序》 中体现 的刻苦好学的精神, 《 泰坦 尼克号》 中杰克和罗斯生死不渝的挚
爱 ,这 些 人 类 优 秀 文 化 ,应该 通 过
我 们 的语文 课堂 ,使 之弘 扬光 大 。
切有利于人 “ 健康”发展的东西 ,
社 会/ S H E H I
浅 谈 如何 在 语文 教 学 中凸现 人 文性
■ 韩 新立
对 于语 文教 学而 言 ,人文 性就 是 灵魂 ,只 有 抓住 人 文性 这一 灵魂 ,语 文 教学 才 能活 起来 ,
才 能真 正体 现语 文 的价值 。
_ 究竟何谓人文性?人文性应是

“ 适 合学 生 的身 心 发展 特 点 ,适应 学
现 在 的 语 文 敦 学 中 ,教 材 只 是 其 中
的 一 部 分 ,甚 至 是很 小 比重 的 一 部
学 ,要 在保 证 全体 学 生 达 到 共 同 目
标 的前 提 下 ,充 分 关 注 学 生 语 文 学 习 中面 临 的选 择 ,努 力 满足 其 学 习
怀 ,体 现 对学生 文化个性 的培 养 ,
把 人文 精 神 的养 成 作 为语 文 课 程 目 标 的一 种 价 值 取 向 。其 实 ,语 文 的 人文 性 也 就 是 全面 提 高 学 生 的语 文 素养 ,人 文 精 神 能 否 走 进 课 堂 直 接 影 响 学 生能 否 自主 发展 、持 续 发展 、 健 康发 展 。
分 ,相 比之 下 ,敦 师 水 平 的提 高 更 为 艰 巨 ,编 得 再 好 的教 科 书 ,如 果 让 一 些 观 念 陈 旧甚 至 顽 固 的老 师 玄 使 用 ,也 是 没 有 办 法 达 到 理 想 效 果

美育是构建语文人文性教育的灵魂

美育是构建语文人文性教育的灵魂
广的层 面大大推进一步 。

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突破单篇课文 的束缚 ,将所学知识纳人 “ 语 文知 识树” 。一方面进行纵 向联系,注意语文知识的衔接 、 连贯 ,以确保语文 知识结构能力体系的完善优化 , 另一方面进行横 向比较 ,选取与课 文内 容相关 的课外读物 ,加强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 ,拓展学生 的思维 ,开阔学 生 的视野 , 叶圣陶说过 “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 凭借教材这个例子 ,教会 学生举一反三 ,进行知识的广泛迁移。 ( 二) 教师的教学风格要稳定。变幻 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教 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 自己的风格 ,并稳定下来 ,不要忽而这样 , 忽而 那样 ,花样百出 , 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 - )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层不变 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 而产 生疲劳影响美感 ,即使是一些优秀 的教学模 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 的变 化, 相应地改变教法 , 推陈出新 , 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 目 一新的感觉 , 尤其在导语 、结语的设计 , 教学 内容的处理 ,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 具有多样化 。如在教学 《 海燕之歌》可采用提问的形式 :“ 同学们 , 你俯 见过大海吗? 有谁乘过大海轮? 谁能讲讲大海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和以往 的生活经历挂起勾,产生美好 的遐想。 ( 四) 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 , 强烈的节奏 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 的传达和感受活动 ,应 有高低起伏 ,强弱快慢 , 急缓张驰的变化 , 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 心弦 ,引入人胜 ,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 大致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体现 : 1 . 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 。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 的声音刺激会 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因此用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 以愉悦感 。如 《 安塞腰鼓》一文 中的开头一部分教师应用低沉 的语调朗 读; 读 到文章 的中间部分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教师语言 的节奏 感还体现在 目标处理时 , 在讲授重点和深奥之处应放慢语速 , 增强音量 , 在一些容易之处, 可加快语速 。 2 . 教学内容要主次分 明、 注意疏密 。 教学

论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论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

论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发布时间:2021-05-14T16:16:34.24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下)作者:柏昌红[导读]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没有人文主义会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的魅力,干涸生命的源泉,毁灭动物艺术柏昌红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小学邮编:433100摘要: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没有人文主义会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的魅力,干涸生命的源泉,毁灭动物艺术。

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恢复语文课堂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基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阶段,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在教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强调以学生的发展和个性为基础的人文教育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队形。

这个是呼吁我们的老师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有才华、高尚的新一代个性青年。

关键词:人文;语文教育;德育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和知识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1】。

在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人文、美、科学将引领我国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和教育模式的变革。

在此背景下,著名学者、人文精神教授于90年代中期开创了新一代创业思想,提出了文化入境、文教兴国的思想,并举办了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这使得社会上人文纠纷的复兴引起了国人的反思。

几千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说过,要评价天地的意义,分析天地的成因。

美必须建立在宽广而完美的审美心态之上,这才是真正的理性美丽。

比较有科学技术或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高尚的精神、气质、态度和勇气,因为大脑决定一切。

语文不仅是小学生重要的基本素质主题,也是一种工具。

中国学生的素质不仅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生命。

因此新时期的普通话教育必须果断地与时俱进,建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的教育体系。

浅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设

浅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设

浅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设新课改以来,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也被首次提到重要的地位。

课堂教学在传递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成为终身发展的精神源泉。

新课标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许多文学篇目也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特色,在教学中抓住契机,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

离开了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

文学作品中涵盖了祖国浩繁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诗经》、《离骚》、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化之河,浩若繁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名句名篇,无不闪现着人文理想的耀眼光芒。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泻,都可成为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范本。

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教学,使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相融、相得益彰呢?一、关注“人”,发展“人”当前,在语文学科中倡导人文性,实际上是对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的重新认识。

科学家杨福家接受《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尊重、信赖学生。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外,还要努力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可平等对话的平台。

这个平台的气氛应是愉快、轻松、和谐的。

对话平台的构建需要八个因素:平等、自由、自主、尊重、鼓励、信赖、宽容、开放。

我们看看这样一则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一学生读得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

人文教育,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

人文教育,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灵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崇高的人文情怀,能够发挥出熏陶情感、塑造人格的作用,对人的精神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语文的人文性与应用性是相统一的,而人文性是其核心与精髓,如果无法领悟语文的人文内涵,也就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点围绕人文教育来展开,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逐步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一、挖掘教材,充分利用人文素材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依托,注意发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对其加以分析和感知,起到“就地取材”的效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为教学提供便捷,提高人文教学的效率。

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富含了深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怀念和赞颂,教师应当用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教师饱含深情地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博大无私的母爱。

在这过程中,教师先是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接着启发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语文教学发挥出理想的人文效果。

二、紧扣课文,激发学生人文精神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感受人文精神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进行。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紧扣语文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字词和句式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文内涵,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到自然与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包含了政治、历史、文学和自然等多项领域,堪称是了解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围绕课文来进行人文思想灌输,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树立起宝贵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吸收人文养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发掘,也能让学生增长更多的见识。

三、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包含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熏陶下,逐步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热切的爱国情怀。

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doc

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doc

人文性一一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没有思考过,打小学起,就是字词句段篇,听写、背诵,学生已经习惯了听老师讲,老师也习惯了按照教材向学生讲授,学习活动也好,教学活动也好,都始终围绕着成绩在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被忽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统一的课程,就高中语文而言,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喜欢语文,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基础知识的构建,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真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立足学牛主体,激发学生兴趣进入高中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学习压力也变大,在语文教学中, 为了高考,很多教师都在不停地讲授,布置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学生每天所要面对的,除了作业还是作业,对语文也就会逐渐失去兴趣。

同吋, 在课堂中,教师为压缩时间,更多的是用讲的方式教学,希望通过自己的讲授而让学牛掌握住更多的知识,学牛则只能是被动的听。

如《劝学》中对“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的教学, 多是借助教参而在课堂中讲授。

如此,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兴趣了无,课堂毫无生气,且不说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堂完全违背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立足学生主体,就是耍能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教学的设计,要能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多引导学生说,还得多鼓励学生,要学会尊重学生, 让学生真止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倡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语文教学所要做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认识口己,认识生活。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讲授式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提倡合作探究,就是要把学生置于学习者的位置,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问题谈论、活动探究等多种方式而展开语文学习,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灵魂作者:hfhhjj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者们往往产生许多意见分歧,但现在普遍的观点是承认二者的统一。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二位一体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传统的语文教育对工具性的过分关注,导致了语文成为脱离了的内在品质而存在的一个毫无灵性的物质外客,使得语文教育不仅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相反却成了学生沉重的负荷。

现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当然也不能否定语文的工具作用,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具有表情达意和传承人类文化信息这些功能上,否定其工具性,就不只是丧失了语文的本质,也势必导致人文性的无所依托。

我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事物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二者虽统一于一体,不可分割,但在决定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是有主次之分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为主导,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一理论,语文的人文性显然应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

对语文教育来说,人文性就是灵魂,只有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语文教育才能活起来,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论述。

一、语文文本。

语文教育离不开文本,而任何优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一课就是《为你打开一扇门》,这是一扇文学之门,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天地。

那里有血有泪,有欢乐有辛酸,有坚强有怯懦,有成功和失败,有光荣和屈辱……那里是浓缩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对真善美的弘扬,是对假恶丑的鞭挞。

接着,展示充满生气的青少年生活,描绘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和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歌颂了人类活泼的天性,民族文化的丰富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以及对环境的珍惜。

几篇科学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先贤伟大的科学精神,卓越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最后,又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引入想象世界,那里蕴涵着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向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一、二两个单元选文涉及的是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话题。

《生命生命》是对生命的呼唤,表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更是以紫藤萝的再度繁华告诉人们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启迪人们勇敢抛却昨天的不幸,永远以饱满的生命力拥抱美好的人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以及《人生寓言》(节选)凝聚了人们对目标和美好境界追寻的智慧。

《理想》大赞理想的意义,《我的信念》以科学家的实例激励同学们树立崇高的理想,《行道树》则以象征的手法寄寓着一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苦乐观。

第五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无论《风筝》《羚羊木雕》描绘的家人冲突,还是《散步》〈〈咏雪〉〉呈现的和美温馨,都可引发学生领悟如何建立家人之间乃至与社会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

总之,优秀的语文文本总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关注的是整个人生世界的意义”。

因此,语文教育在对文本使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作用,努力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的对话达到使学生人文素养逐步提升的效果,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是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习是包括对字、词、句、篇章结构、逻辑修辞的认知和运用。

这看起来与人文性并无关联,其实不然。

首先,语文文本中字词的使用,句式的选择,篇章结构安排以及各种修辞都是与作者的人文品质紧密相连的,即所谓内容(人文品质)决定形式(语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写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意思就是指藏在作者内心的情和理决定了表现于外在的语言、笔调、韵律等。

同时刘勰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贾谊年少才高,有远大抱负理想,敢于议论时政,人品俊发,因而文章洁净清朗;司马相如傲诞慢世,越礼自放,因而文章“理侈而辞溢”……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实际上就是人品的千差万别,人品决定文品,文章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了。

这里并非否定语言本身规律,而是说,就具体文章来说,其语言的使用及组合安排是受约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品质的。

其次,研习各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必须重视语言的人文内涵。

教育家魏书生谈到自己的教学体会时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它们大多是作者蘸着心血泪水写成的,许多记叙文、人物传记也无不浸透着作者深沉的感情。

如果教这些文章,只是讲词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时,也只是概念化的讲解,那么学生便会感到兴味索然,越来越感到学不下去。

”他还把政治课和语文课作比较,认为二者都幼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功能和任务。

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后者则多从形象思维的角度,让学生感觉到真善美的形象,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向往之,追求之,并指出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的。

这里魏老师所强调的就是语文教育必须抓住文本的人文内涵——真善美,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同时,也肯定了研习语言的重要作用,所谓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就是指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字、词、句、篇所蕴涵的形象意义,即在语言中找形象,在形象中学语言。

他所明确反对的就是只从语言角度学语言,或虽语言角度谈人文,但把人文放在语言的从属地位的做法,而且明确表示“我坚决摒弃了这种做法”。

洪宗礼老师在谈到教材编写原则时说要做到“手中有书,目中有人”,我认为语文教育也同样要做到“目中有人”,只有“目中有人”了,才谈得上领悟书中语言的奥秘。

所谓“目中有人”的“人”,既是指学生这个“实体”,也应是指“人性”、“人品”、“人文内涵”。

魏书生老师在谈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说:搞好语文教育的最好方法是什么?我觉得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德育,从广泛意义上讲不就是人文品质吗?其中“寓”字,许多人也许认为“包含而已”,属于“部分”,不占主导地位;结合多年教学的体会,我理解的“寓”字,则除了有“包含”语义外,还有“深入内在主导”的意思。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提醒我们有过德育至上损害了语文教育的历史,但那时是脱离了文本的空洞说教,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在语文教育中,真正有效的德育(人文教育)是不可能脱离语言这个物质外客的,只会利用它并使之因不断参与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而变得更加生动和活跃。

我们也可从播音专家张颂的话中受到启发,他说:“不从内心依据出发去研究语言发动的全过程,就不能揭示朗读的真切奥秘,也就不能说是认识了朗读的真谛。

”把这句话中两个“朗读”改为“语言”完全讲得通。

语文阅读中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从内心依据出发,也就是必须扣住文本语言的人文内涵,结合读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妙处并从而不断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从语文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语文教育必须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才能使语文工具性、人文性达到统一的境界。

(一)单元眺望。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多是主题单元。

教师要能对单元主题所蕴涵的人文品质全面深刻地把握,并能在单元教学之前引领学生构建一个较高的人文思想平台。

用天津市著名语文教师王根造老师的话说就是占领认识自我、人生、自然及社会的制高点,这样就能“一览众山小”。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师要能纵观全局,全面把握单元人文精髓——生命与理想,同时深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的追求,而追求人生理想起码包含四个要义,即坚定的信念、伟大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苦乐观。

这样,学生就能登高望远,有利于他们对单元内每篇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可适量介绍一些深刻而又新颖有趣的文章,帮助同学们认识某种人文品质的内涵,使学生真正站到一定的理想高度。

有人认为,中学低年级学生缺乏理性思维能力,这些道理他们很难体会。

其实,让学生懂得道理并不完全依赖于理性的抽象思维,再说,只要引导得法,理性思维能力总是可以得到培养的。

卡尔·维特说:“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就不懂道理。

”实际上,孩子从一懂事起就可以逐步地使之接受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道理,更别说中学生了。

(二)设境激情。

教学具体的文章,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受到情感到情感的激荡。

结合文本讲述真实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内在情绪的最有效手段。

当学生通过换位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的时候,学生的情感态度乃至人生价值观都必将受到文本的感染、激活和提升。

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进一步体会其人文内涵。

“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在诵读过程中,用心的学生自然会对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得愈加深刻。

(三)品味语言。

洪宗礼老师说:“在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中,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单元教学前的对某种人文品质的整体认知,由教学过程中的联系生活故事以及反复诵读的感情激发,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技能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姚期和霍拉斯的理论给阅读教学的启发是:学生是文本的消费主体,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接收,更重要的是参与创造;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直觉能力去积极参与文本的在创造,去感受作者的社会人生“心理体验”,去“研究”那些“未定性”的层面,去“填充”那些“空白”,实现学生经验与文本的融合,最终产生个性化层面的文本意义,从而完成文本消费。

这里的“学生经验与文本的融合”,实质就是学生人文素养与文本人文内涵的融合,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与作者实行充分的人文对话,才能最终获得对文本语言的深切把握。

语言作为人类使用的特殊工具,自产生以来,它就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品德和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它从来就不是机械的东西,可以说,语言是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它是一种具有灵魂的工具,始终是鲜活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

我们对语言的学习总是习惯使用“品味”,原因即在于此。

(四)个性化写作。

所谓个性化写作,就是尊重学生不同个性,教师引导其健康发展,既弘扬其个性,又使之现在和将来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个性的价值,并在其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付诸写作的实践,养成写作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形成通过写作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这些终身受用的能力。

个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人文品质的外在反映,它不断影响外界,也不断受着外界的影响,它可以泯灭,也可以弘扬,更可以改变。

成功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教育必然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能引导其健康发展。

教育家魏书生在谈写作时,很少讲到作文的技能技法,而是一次次强调:把作文教学和雕塑学生的心灵结合起来,就能收到一篇篇情真词切的充满新意的文章,可以说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