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 第五章 土壤化学(4)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24491f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3.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1dc0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2.png)
客土改土培肥技术 种植穴回填土按比例掺拌河沙、腐熟牛粪、草炭,穴外土壤按比例掺拌腐熟牛粪。
暗管排盐改土技术
PVC波纹管,管径6cm;暗管埋深120cm,暗管间距600-800cm;吸水管坡降2‰,集水管坡降1‰;工业固 体废弃物外包滤料,厚度20cm。
节水灌溉技术 分区灌溉模式和间歇性漫灌淋洗技术。栽植带土壤采用间歇性漫灌淋洗,栽植带间土壤主要利用雨季的雨水 自然淋洗和3次微喷灌淋洗。
我国耕地中盐渍化面积达到920.9×104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62%。
河滨口海三湿角地洲景红观地毯景观 内陆盐碱地
滨海湿地水鸟
盐碱地农业利用的障碍因素
土壤高盐胁迫 土壤结构性差,透水透气性能差 干旱缺水,或地下水位过高,造成渍涝 缺乏充足的淡水灌溉资源
盐渍化防控与盐渍土资源利用措施
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很广,在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均有分布,涉及100多个国家,尤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分 布最广,其总面积约为9.54×108hm2。
我国的盐渍土面积占世界盐渍土总面积的1/10强,约合9.91×107hm2,从热带到寒温带、滨海到内陆、湿润地 区到荒漠地区,均有分布,几乎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1/3 。
咸水冰融化 融化咸水入渗
土壤水盐运移动态
地下水
基于微地形营建的粘质盐土改良绿化 主要开展底部滤层排盐并阻断盐分上升途径、物理掺土改良、微地形营建增大控制土体深度、施用改良剂改 善土壤通透性能、根据土壤盐分含量和立地土壤深度需求配置绿化植被等复合盐碱土壤改良与绿化技术。
草本带 R3 乔灌混合带
乔木带 R2
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 有所改变。
2.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4-7章)](https://img.taocdn.com/s3/m/cd5c0d7801f69e3143329460.png)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Al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Al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pH值减小,酸度偏高。
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CO3、H3PO4、H4SiO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
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
向土壤加入盐酸,碳酸钠与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提高。
Na2CO3 + 2HCl2NaCl + H2CO3当加入Ca(OH)2时,碳酸与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化范围。
H2CO3 + Ca(OH)2CaCO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RCHNH2COOH+ HClNH3ClR CHCOOH+ NaOH + H 2ORCHNH 2COOH R CH NH 2COONa(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对酸缓冲(M -盐基离子):土壤胶体 M +HCl 土壤胶体 H +MCl对碱缓冲:土壤胶体 H +MOH 土壤胶体 M +H 2OAl 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pH 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Al 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OH -增多时,Al 3+周围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H +,中和OH -:2Al(H 2O)63+ + 2OH - [Al 2(OH)2(H 2O)8]4+ + 4H 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1-7章)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1-7章)](https://img.taocdn.com/s3/m/20db69848762caaedd33d453.png)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1)氧的循环:(2)碳的循环:(4)磷的循环(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3.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化学-王版各章名词解释
![环境化学-王版各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9d99c3ccbff121dc368327.png)
第一章绪论1、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2、环境污染;由于认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与生物的物质。
4、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因而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
5、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6、环境效应化学: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一次污染;是指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所引起的污染2、二次污染;是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CO,SO2,NO3、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5、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6、光量子产率;化学物质吸收光量子后,所产生的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过程相对效率。
7、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T-绝对温度,K;Z-高度。
8、光化学反应;物质一般在可见光或紫外线的照射下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9、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10、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酸性降水。
11、湿沉降;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
12、干沉降: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
第四篇土壤环境化学课件
![第四篇土壤环境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c500c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8.png)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 程中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而 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如化肥、 农药、畜禽粪便等。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包括 优化施肥方式、推广环保型农 业技术、建设生态拦截工程等 。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于保护农 村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 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性质
01
02
03
04
土壤质地
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 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
水能力和肥力。
土壤结构
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连接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保持
水分和空气。
土壤酸碱度
指土壤的酸碱反应,影响土壤 中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植物的生
长。
土壤肥力
指土壤提供养分的能力,与土 壤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活
06 未来展望与挑战
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
土壤环境化学过程与机制
深入研究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归 趋等过程,揭示其内在机制。
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
研究土壤质量与农产品安全的关系,保障食 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
发展高效、环保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实现 土壤污染的源头控制和生态恢复。
土壤环境与全球变化
利用和改良提供依据。
03 土壤污染与自净
土壤污染的定义与来源
土壤污染的定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生 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现象。
土壤污染的来源
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城市垃圾和污水等。工业排放的废 气、废水和废渣,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排 放等,都会导致土壤污染。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
![环境化学复习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814dfc179ec3d5bbfc0a741c.png)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污染物。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_、农业_、交通_、和生活_。
5、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
二、选择题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D噪声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B C D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B C D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环境效应分为哪几类?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1)2+ hν + O(2)2 + hν + 或2 + hν H + 2(3)3 + hν + 2(4)H2+ hν H + 或H2+ hν H2 +(5)3X + hν 3+ X2、大气中的2可以转化成3、3和3等物质。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反应机理如下:(O3)22O3 + 22H22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和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1 ++ O3O2 +O2 +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中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8、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为爱根核模、积聚模、_粗粒子模。
9、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
10、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2_、4、、_氯氟烃等。
11、11和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3和2。
12、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湍流的影响。
13、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_总悬浮颗粒物、_飘尘_、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14、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_、热层和逸散层。
《土壤环境化学》PPT课件
![《土壤环境化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b474ff08a1284ac8504399.png)
原生矿物
是岩石中的原始部分。即岩石只经历了物理风 化。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成分与结构,而只遭到破 碎。
原生矿物的粒径较大。土壤中的砂粒(粒径2~ 0.02mm)、粉砂粒(0.02~0.002mm),它具有 坚实而稳定的晶格,不透水性,而不具有物理化 学吸收性能,不膨胀。
裸离子半径和水化离子半径
裸离子半径越小,静电力场越强 吸引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的现象最显著
水合离子半径越大 水合离子静电力场越弱
离子交换能力越弱
土壤(胶体种类, 颗粒, SiO2/R2O3、pH等)
不同种类的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顺序:
有机胶体 >蒙脱石 > 水化云母 > 高岭土 > 水合氧化铁、铝
强烈水解
致酸阳离子(Al3+、H+) 可交换阳离子
盐基阳离子(Ca2+、Mg2+、K+、Na+等)
盐基饱和土壤: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阳离子时,
这种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
盐基饱和度(%)
可交换性盐基总量 阳离子交换量 100
我国南方酸性土壤都是盐基不饱和的土壤,北方中性或 碱性土壤的盐基饱和度都在80%以上。盐基饱和度与 pH值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盐基淋失,饱和度降低, pH也按一定比例降低。在pH5~6的暖湿地区,pH每变 动0.10,盐基饱和度相应变动5%左右。例如设pH为5.5 时盐基饱和度为50%,那么在pH5.0和6.0时,盐基饱和 度分别约为25%和75%。
土壤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离子的有效性密切有关,盐基 饱和度越大,养分有效性越高,因此盐基饱和度是土壤 肥力的指标之一。
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带正电荷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 子交换。易被吸附的阴离子是PO43-、H2PO4-、HPO42-等 ,与带正电荷的土壤胶体中阳离子Ca2+、Fe3+、Al3+等结 合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强烈吸附。
4 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
![4 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992690d0d233d4b14e6923.png)
活性酸度(或有效酸度)(Activity Acidity) 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通 常用pH表示(通常描述土壤性质时表示作土壤pH值)
交换性酸度 潜性酸度(Potential Acidity) 水解性酸度 是由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Al3+离子造成的。
39
交换性酸度
用过量中性盐(KCl、NaCl等) 溶液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 Al3+发生离子交换作用:
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 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
24
1.土壤的吸附性(Soil Adsorption) 1)土壤胶体的性质(直径1-100nm)
(1)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积:单位重量(或体积)物质的表面积。
一定体积的物质被分割时,随着颗粒 数的增多,比表面也显著地增大。
阳离子 (电荷数,离子半径,水化程度)
土壤(胶体,颗粒, SiO2/R2O3、pH等)
33
可交换性 阳离子
致酸离子 (Al3+、H+)
盐基离子
(Ca2+、Mg2+、K+、Na+、NH4+等)
34
盐基饱和土壤:
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全部是盐基阳离 子时,这种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
可交换性盐基总量 盐基饱和度(%) 100% 阳离子交换量
F- > C2O42- > 柠檬酸根 > PO43- > HCO3-> H2BO3> Ac- > SCN- > SO42- > Cl- > NO3-
38
2.土壤的酸碱性(Acidity-Alkalinity of Soil)
环境化学第二版课后题详解(第4、5章)
![环境化学第二版课后题详解(第4、5章)](https://img.taocdn.com/s3/m/d15b8880b9d528ea81c77911.png)
6.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迁移的主要方式为跨膜吸收, 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的理化性质、 重金属 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种类、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施肥等。 (1) 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通过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形态而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其主要包括 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等。 (2)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
举例:当向土壤中加入碱时,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与碱反应生成水,降低碱度的增加。 [土壤胶体]—H+NaOH=[土壤胶体]—Na+H2O Al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 pH 小于 5 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 Al3+有 6 个水分子围绕,当 OH 增多时,Al3+周围的 6 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 H+,中和 OH-:
7.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受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1) 植物根系的作用 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某 些植物对重金属离子吸收能力的降低可以通过根际分泌螯合剂而减少重金属的跨膜 吸收。还可以通过形成跨根际的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和 pH 梯度等来抑制对重金属的 吸收。 (2) 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 由于金属离子被局限于细胞壁上,而不能进入细胞质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使植 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只有当重金属与细胞壁结合达到饱和时,多余的金属离子 才会进入细胞质。 (3) 酶系统的作用 耐性植物中有几种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维持正常水平,而非耐性植物 的酶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明显降低。此外,在耐性植物中还发现另一些酶可以
土壤环境化学培训教材(ppt 63页)
![土壤环境化学培训教材(ppt 63页)](https://img.taocdn.com/s3/m/8d199ccecaaedd3382c4d34e.png)
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形成的新矿物。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以不同的数量与土壤中的次生矿物 混合存在,成为土壤矿物质。
25
土壤组成与性质--土壤原生矿物
(1)硅酸盐类矿物
长石类、云母类、辉石类和闪角石类等矿物,风化释放K、Na、 Ca、Fe、Mg和Al等元素可供植物吸收,可形成新的次生矿物。
规定土壤区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限制值
21
土壤环境的质量
二级标准
Ⅱ类土壤区(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的土 壤),土壤质量应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规定土壤区: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限制值
三级标准
Ⅲ类土壤区(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区 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 形成条件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 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
植被: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特征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最少,土壤颜色以棕色 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逐渐向荒 漠土过渡。
14
中国土壤类型--黑垆土
分布地区 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
27
土壤组成与性质--土壤有机质
来源:动植物残体 ,高等绿色植物。 土壤有机质 (1) 非特殊性的土壤有机质
动植物残体的组成部分以及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如蛋白质、 树脂、糖类、有机酸等,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10~15%)。
(2) 土壤腐殖质
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由动植物 残体通过微生物作用,发生复杂转化而成。
3
中国土壤类型--砖红壤
分布地区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
4 土壤环境化学
![4 土壤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d3874ef7ec4afe04a1df1f.png)
土壤的形成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共同组 成的多相体系。
土体构型
土壤中的无机矿物质
原生矿物
– – – – 硅酸盐类: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 氧化物类:石英、赤铁矿、金红石 硫化物类:白铁矿、黄铁矿 磷酸盐类:磷灰石
次生矿物
– 简单盐类:方解石、白云石、石膏、泻盐、芒硝 – 三氧化物:褐铁矿、三水铝石、针铁矿 – 次生硅酸盐: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
Mn(IV) Mn(II) SO42NO3H2S NO2N2 NH4+ CH4
主要还原剂:
– 有机质、 – 低价金属离子
有机碳体系 CO2
土壤的基本环境机能
培育植物 推动物质循环 保存水资源 防止灾害 自净能力 土壤的退化包括: 水土流失;沙漠化; 酸化、碱化;营养物流失;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类型
土壤中的有机质
土壤中的生物
土壤中的粒级划分
颗粒名称 石块 石砾 砂粒 粉粒 粘粒 粒径(mm) 粒径(mm) >10 10-3-1 10- 1-0.25-0.05 0.25- 0.05-0.01- 0.05-0.01-0.005 0.005- 0.005-0.001<
由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 土壤的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水体污染型 大气污染型 农业污染型 固体废物污染型
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
– (重金属、非金属、放射元 素、酸碱盐)
有机污染物
– (农药、塑料、酚、氰化物、 石油、苯并芘、有机洗涤剂、 脂肪蛋白质)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 土壤的自净作用
有害微生物
土壤污染迁移及其机制
土壤中农药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和转化
《环境化学》课件—04土壤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课件—04土壤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331eb23186bceb18e8bb5e.png)
主要为原生矿物,大多为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其中以石 英为主。粒径为1~0.05mm。空隙大,通气和透水性强,保水保肥 能力弱,营养元素含量少。
• (3)粉粒
是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混合体,粒径为0.05~0.005mm。物理化 学性质介于砂粒与粘粒之间。团聚、胶结性差,分散性强。保水保 肥能力较好。
5.0
1.5
0.8
0.3
2.3
0.2
0.01~0.002 74.2 13.2
5.1
1.6
0.3
4.2
0.1
<0.002
53.2
21.5 13.2
1.6
1.0
4.9
0.4
2.土壤质地分组及特性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
质地分类
类别
质地名称
砾土类 壤土类 黏壤土类
黏土类
砂土及填质砂土
砂质壤土 壤土
粉砂质壤土
砂质黏壤土 黏壤土
• (4)黏粒
主要是次生矿物,粒径<0.001mm。含黏粒多的土壤,营养元素 含量丰富,团聚能力较强,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但通气和透水 性差。
各级土粒的矿物组成(%)
粒径(mm)
石英
长石
1~0.25
86
14
0.25~0.05
81
12
0.05~0.01
74
15
0.01~0.005
63
8
<0.005
—— <30 ——
<30 <30 <30 <30
30~35 35~40 >40
土壤质地与土壤性状
土壤性状
比表面积 精密性
第五章 土壤胶体化学性质
![第五章 土壤胶体化学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371c81dbb68a98271fefaa0.png)
(1)可溶性有机氮 < 5%,主要为: 游离氨基酸、胺盐
(速 效 氮)及酰胺类化合物 (2)水解性有机氮50~70%,用酸碱或酶处理而得。包 括:蛋白质及肽类、核蛋白类、氨基糖类 (3)非水解性有机氮30~50%,主要可能是杂环态氮、 缩胺类
2.无机态氮
土壤中的无机氮的数量很少,表土中占全氮 1~2%(1~50ppm)。最多不超过5~8%; (1)铵态氮 (NH4) 可被土壤胶体吸附,一般不易流失, 但在旱田中,铵态氮很少,在水田中较多。在土壤里有三 种存在方式:游离态、交换态、固定态。 (2)硝态氮(NO3-N)易流失,不宜在水田施用。在土 壤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3)亚硝态氮(NO2-N)主要在嫌气性条件下才有可能 存在,而且数量也极少。在土壤里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蒙脱石 > 伊利石 > 高岭石
这种情况也可归因于胶体负电荷数量不同 的缘故。
带负电荷愈多的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排 斥作用愈强,负吸附作用愈明显。
(三)阴离子专性吸附
指阴离子进入粘土矿物或氧化物 表面的金属原子的配位壳中,与配位 壳中的羟基或水合基重新配位,并直 接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在固体的 表面。这种吸附发生在胶体双电层的 内层,也称为配位体交换吸附。 产生专性吸附的阴离子有F-离子以及磷 酸根、硫酸根、钼酸根、砷酸根等含 氧酸根离子。
总之:2:1型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 含量越高,土壤的比表面积越大。
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1、仪器法 2、吸附法 氮气、甘油、乙二醇醚等
(二)土壤胶体的电性
三、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一)土壤电荷的起因和种类
1、永久电荷(permanent charge)*** 永久电荷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 /替代。
(三)土壤磷的转化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环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36c2acf90f76c660371a47.png)
土壤环境化学土壤圈是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称作土壤圈。
1、土壤的组成土壤除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外,土壤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细菌和微生物。
2、原生矿物3、次生矿物(1)按形态分类①非晶态次生矿物呈胶膜状态,它包裹于土粒表面,如水合氧化铁、铝及硅等;呈粒状凝胶成为极细的土粒,如水铝类石等,是一种无固定组成的硅铝氧化物,并有较高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代换量,特别是无定形氧化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较高的化学活性。
②晶态次生矿物-主要是铝硅酸盐类黏土矿物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氢氧八面体的层片组成硅氧四面体:一个硅原子与四个氧原子组成,形成一个三角锥形的晶格单元铝氢氧八面体:一个铝原子与六个氧原子或氢氧原子组组成,形成具有八个面的晶格单元(2)按性质分类①简单盐类:方解石(CaCO3)、石膏(CaSO4·H2O)原生矿物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水溶性盐,易淋溶流失土壤中存在较少、主要存在盐渍土壤中、干旱地区②三氧化物类硅酸盐矿物彻底风化后的产物③次生铝硅酸盐类(粘土矿物)由长石等原生硅酸盐矿物风化后形成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土壤的主要成分,种类多黏土矿物分类: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不足的正电荷被处在两个钾离子起桥梁作用,把上下相邻的两个晶层连结起来。
但以温带干旱地区的土壤中含量其颗粒直径 ,膨胀性较小, 晶层间没有氢水分子或其他交换性阳离子可以进入层 是基性岩在碱性环境条件其颗粒直径 ,阳离子代换量极高。
因此富含蒙脱石的土壤,水分缺乏,同时干裂现象严重而不利于植物生长。
型二层晶层之间水分子和其他离子 主要见于湿热的热带地区的土; 其颗粒直径较大,为0.1~,膨胀性小,阳离子植物可获得的有效水4、土壤矿物质的粒级划分(1)石块和石砾:多为岩石碎块,直径大于1mm。
山区土壤和河滩土壤中常见。
土壤中含石块和石砾多时,其孔隙过大,水和养分易流失。
(2)砂粒:主要为原生矿物,大多为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等,其中以石英为主,粒径为1~0.05mm。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1-7章)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1-7章)](https://img.taocdn.com/s3/m/2acc543ea300a6c30c229fc3.png)
第3章水环境化学1、什么是表面吸附作用,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和专属吸附作用并说明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和非专属吸附的区别.(1)表面吸附:由于胶体表面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胶体表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2)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这种作用称为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化学吸附.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受温度影响,交换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和吸附剂的性质有关.(3)专属吸附: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化力或氢键作用.该作用不但可以使表面点荷改变符号,还可以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4)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与非金属吸附的区别如下表所示.快速可逆请叙述氧化物表面吸附配合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与溶液中配合反应的区别。
2、已知Fe3+与水反应生成的主要配合物及平衡常数如下:Fe3+ + H2OFe(OH)2+ + H+ lgK1= - 2.16Fe3+ + 2H2OFe(OH)2+ + 2H+ lgK2= - 6.74Fe(OH)3(s) Fe3+ + 3OH- lgKso= - 38Fe3+ + 4H2OFe(OH)4- + 4H+ lgK4= - 232Fe3+ + 2H2OFe2(OH)24+ + 2H+ lgK= - 2.91请用pc-pH图表示Fe(OH)3(s)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解:(1)K1=[Fe(OH)2+][H+]/ [Fe3+]=[Fe(OH)2+]KW3/Kso[H+]2p[Fe(OH)2+]=3 lgKW - lgKso + 2 pH - lgK1=2 pH - 1.84(2)K2=[Fe(OH)2+][H+]2/ [Fe3+]=[Fe(OH)2+]KW3/Kso[H+]p[Fe(OH)2+]=3 lgKW - lgKso + pH - lgK2=pH + 2.74(3)Kso=[Fe3+][OH-]3=[Fe3+]KW3/[H+]3p[Fe3+]=3 lgKW - lgKso + 3 pH=3 pH - 4(4)K4=[Fe(OH)4-][H+]4/ [Fe3+]=[Fe(OH)4-][H+]KW3/ Ksop[Fe(OH)4-]=3 lg KW - lgK4 - lgKso - pH=19 - pH(5)K=[Fe2(OH)24+][H+]2/ [Fe3+]2=[Fe2(OH)24+]KW6/ Kso2[H+]4p[Fe2(OH)24+]=6 lg KW - lgK - 2 lgKso + 4 pH=4 pH - 5.09用pc-pH图表示Fe(OH)3(s)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与pH的关系如下4解释下列名词:分配系数;标化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生物浓缩因子;亨利定律常数;水解速率;直接光解;光量子产率;生长物质代谢和共代谢.(1)分配系数:在土壤-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溶解),即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定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2)标化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在颗粒物-水中的分配系数与颗粒物中有机碳呈正相关,以固相有机碳为基础的分配系数即标化分配系数.(3)辛醇-水分配系数: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是指平衡状态下化合物在正辛醇和水相中浓度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KOW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等密切相关.(4)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5)亨利定律常数:通常可理解为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气-水分配系数.(6)水解速率:反映某一物质在水中发生水解快慢程度的一个参数.(7)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8)光量子产率:分子被活化后,它可能进行光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射的形式进行"去活化"再回到基态,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数占吸收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9)生长物质代谢和共代谢:生物降解过程中,一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酶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这称为生长物质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5请叙述有机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存在哪些重要过程.(1)负载过程:污水排放速率,大气沉降以及地表径流引入有机毒物至天然水体均将直接影响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2)形态过程:①酸碱平衡:天然水中pH决定着有机酸或碱以中性态存在的分数,因而影响挥发及其他作用.②吸着作用:疏水有机化合物吸着至悬浮物上,由于悬浮物质的迁移而影响它们以后的归趋.(3)迁移过程:①沉淀-溶解作用:污染物的溶解度范围可限制污染物在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可利用性或者实质上改变其迁移速率.②对流作用:水力流动可迁移溶解的或者被悬浮物吸附的污染物进入或排出特定的水生生态系统.③挥发作用:有机污染物可能从水体进入大气,因而减少其在水中的浓度.④沉积作用:污染物被吸附沉积于水体底部或从底部沉积物中解吸,均可改变污染物的浓度.(4)转化过程:①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代谢污染物并在代谢过程中改变它们的毒性.②光解作用:污染物对光的吸收有可能导致影响它们毒性的化学反应的发生.③水解作用:一个化合物与水作用通常产生较小的,简单的有机产物.④氧化还原作用:涉及减少或增加电子在内的有机污染物以及金属的反应都强烈地影响环境参数.(5)生物累积过程:①生物浓缩作用:通过可能的手段如通过鱼鳃的吸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摄取至生物体.②生物放大作用:高营养级生物以消耗摄取有机毒物进入生物体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物体中有机毒物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请叙述有机物水环境归趋模式的基本原理。
《环境化学》章节习题
![《环境化学》章节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387df6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f.png)
《环境化学》章节习题第⼀章绪论⼀、名词解释: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环境效应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选择题1.属于环境物理效应的是。
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壤的盐碱化D.噪声2.五⼗年代⽇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 ___污染⽔体后引起的。
A. CdB.HgC.Pb D .As3.五⼗年代⽇本出现的⽔俣病是由__ ____污染⽔体后引起的。
A.CdB. HgC.PbD.As4.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
A.光化学烟雾B. 臭氧层破坏C. 酸⾬D. 温室效应5.联合国已将每年的__ __定为“世界⽔⽇”,提醒⼈们注意⽔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
A. 4.22B. 3.28C. 3.22D. 6.22三、填空题1.世界环境⽇为,国际保护O3层⽇为。
2.环境化学主要包括、、。
3.世界上曾发⽣过的⼋⼤公害事件是、、、、、、、。
4.当今世界上最引⼈瞩⽬的⼏个环境问题、、等是由⼤⽓污染所引起的。
5.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物的三⽅⾯,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
6.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和三种⽅式。
7.⼈为污染源可分为、、和。
8.环境效应按污染物引起的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和。
9. 是迄今历史上最⼤的⽯油⽕灾及海洋⽯油污染事故,也是⼈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次环境污染。
10.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为取决于它们的和在环境中的。
四、问答题1.当前⼈类⽣存⾯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2.环境化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各是什么?3.简述环境化学的特点。
4.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第⼆章⼤⽓环境化学⼀、名词解释:热岛环流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次污染物⼆、填空1.⼤⽓中的NO2可以转化成、和。
2.碳氢化合物是⼤⽓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和有关,去除⽅式有和。
4.导致降⽔酸性的主要物质是,其次是,还有有机酸等其他酸类。
5.许多⼤⽓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
环境化学 第五章 土壤化学(2)
![环境化学 第五章 土壤化学(2)](https://img.taocdn.com/s3/m/690b0711eff9aef8941e0656.png)
• 水分子解离出来的OH-留在铝离子周围,这种 带有OH-的铝离子很不稳定,通过羟基桥联而生成 二核羟基络合物、4核羟基络合物等,可多达10个 铝离子相互聚合成多核羟基络合物。聚合铝离子数 越多,解离的H+越多,对碱的缓冲能力就越强。但 pH>5.5时,开始形成Al(OH)3沉淀,而失去缓冲能 力。
6
3.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二者的关系
•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存在于同一平衡 体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相互转换,一 定条件下可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 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现实表现,土壤 胶体是H+ Al3+的储存库,因此潜性酸度是 活性酸度的储备。 • 一般情况下,潜性酸度远大于活性酸度。 二者之比在沙土中达1000,有机质丰富的 粘土中高达上万倍。
由于中性盐测得的代换性酸度只是水解性 酸度的一部分,土壤碱性增大时,吸附的 H+ 较多地被置换出来,因此水解性酸度高 于代换性酸度。 也有例外,在红壤、灰化土中,水解性酸 度等于甚至小于代换性酸度,原因是由于 胶体中 OH-中和醋酸,并可吸附醋酸分子 。
• 上述反应的生成物中,Al(OH)3在中性到碱性介质中沉淀, CH3COOH主要是分子态,故反应不断向右进行。当反应达 到平衡时,溶液中出现的醋酸与从胶体交换出来的H+和Al3+ 有当量关系。
4.2.1.2 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补偿离子,可 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 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离子交换(或 代换)作用,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和 阴离子交换吸附。
Na K NH 4 H Mg 2 Ca 2 Al 3 Fe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效作用----酶促去毒作用
如 2 , 4-DB ( 2 , 4- 二氯苯氧丁酸) → (微生物酶促裂解) 2 , 4- 二 氯苯酚
小结
小结
了解土壤的组成、酸碱性和缓冲作用; 重点掌握土壤的胶体性质、吸附作用、氧 化还原性及其影响因素和意义; 了解土壤中主要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分 布以及污染特点; 掌握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主要 因素、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 移的因素和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性机制;
例如,氯代烃农药的半衰期约2-5年, 但在淹水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存在 可加快农药的分解。
实 例
顾宗濂 ( 1986 )研究湘江流域农田土壤 微生物群体降解林丹的能力。 结果表明,土壤中能以林丹为唯一 碳源的细菌数为平均 36×104/g 干土, 稻田淹水 84 天,林丹降解可达 98.4% , 若不淹水,84天后只降解了43.5%,
2
农药非气态发生
指土壤中溶液中、气-液、气-固界 面上发生的扩散作用。
Shearer 等根 据农 药在土 壤中的 扩 散特性提出了农药的扩散方程式 (见p221)
土壤系统复杂性
1) 扩散物质通常可被土壤吸附; 2) 扩散系数决定于土壤的特性(矿物组成、有机 物质含量、水分含量、紧实度和温度); 3) 有机农药通过土壤系统的扩散,可以蒸汽和非 蒸汽的形式进行; 4) 不能假设扩散系数与浓度无关,等等
物理吸附
分子间范德华力 不需活化能
吸附平衡 瞬间达到
化学吸附
化学键相互作用力
(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
需活化能
化学反应速度 慢于物理吸附
分配作用(partition)
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化学 机理之一,指水-土壤(沉积物)中,土壤 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或称吸附 (sorption, uptake),用分配系数 Kd 来 描述。 作用力
10
一般原则:
含易失去电子的取代基如:-OH、 –COOH 、 –NH2 的芳香化合物比含易 得到电子的取代基如: - NO 、 -X 、 SO3H的芳香化合物易氧化代谢。
取代顺序:
脂肪酸> 有机磷酸盐> 短链苯氧基脂 肪酸> 长链苯氧基脂肪酸> 单基取代 苯氧基脂肪酸> 三基取代苯氧基脂 肪酸> 硝基苯> 氯代烃。
农药对光的敏感程度是决定其在土壤 中的残留期长短的重要因素。
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陈宗懋研究员 “土壤中农药的光化学降解” (1982年在美研究成果)
处理过程 :分别取 10 、50、 100μg试样,用
有机溶剂溶解后点在玻片上,光照1、2 、 4、 8 ,24( 48 )h,重复一次,将二玻片用溶 剂淋洗入 10ml 容量瓶中,定容同时作空白 (暗处)。
Part 4 Pedospheric Chemistry
4.4 Agricultural Chemicals in Soil
4.4.1 土壤中农药的扩散和迁移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 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在土 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粒上的扩散、迁移; 是农药从土壤中进入大气、水体和生 物体的重要过程。因此可导致大气、水 和生物的污染。
12
4.微生物转化农药的方式
硫:植物吸收 SO42- 等
去毒作用
矿化或不完全矿化只能部分降解, 甚至经共代谢作用除去个别基团也可以 变有毒为无毒。
脱卤、脱烃、酰胺及脂的水解、 氧化还原、环裂解、缩合等生物 化学反应。
活化作用
经微生物作用变无毒为有毒,或使 毒性加剧:
无毒 — (降解)中间产物有毒 并持续。
D—扩散系数,V0—平均孔隙水速度, C— 土壤溶液中农药的浓度, β— 土壤容 量,S—吸着于土壤的农药浓度。
5
4.4.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非离子型农药在土壤-水体系中的 分配作用
吸附作用(adsorption ) 过程:有机物的离子或基团从自由水 向土壤矿物的亚表面层扩散;离子或基 团以表面反应或进入双电层的扩散层的 方式为土壤矿物质吸附。
吸附催化反应(成为某些农药的主要降 解途径)土壤系统中某些水解反应受黏土的 催化作用,可能比相应的水体中要快。 有机磷杀虫剂地亚农等硫代磷酸脂及马 拉硫磷的水解反应 (p232)
8
光化学降解
研究对象: 5 类 35 种农药 研究方法: 在光化学反应器中进行(300-
350nm)处理温度33-36℃
图4-13 说明,在干土壤中,由于土壤表面的强烈吸附作用,使林 丹和狄氏剂大量吸附在土壤中;湿润土壤中,由于水分子的竞争 作用,土壤中农药的吸附量减少,蒸汽浓度增加。
7
图4-14说明, 随土壤水分相对含 量的增加,吸附 (分配)作用减弱, 当相对湿度在50% 时,水分子强烈竞 争土壤表面矿物质 上的吸附位,使吸 附量降低,分配作 用占主导地位,吸 附等温线为线性
分配作用
分子力 溶解作用 低吸附热 线性 非竞争吸附 与溶解度相关
吸附作用
范德华力 和化学键力 高吸附热 非线性 竞争吸附
吸附热 吸附等温线 竞争作用
6
2.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
极性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发生强 烈的偶极作用,使非离子性有机物很 难占据矿物表面的吸附位,因此对非 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在土壤表面矿物质 上的吸附起着一种有效的抑制作用。
结论
不同农药的相对光解速率相差很大; 有机磷 > 氨基甲酸脂 > 三均氮类农药> 有 机氯 > 拟除虫菊类
有机物浓度与降解速率呈明显的 负相关; 不同农药的光解速率与其吸收光 谱有关。
规律: -CH3 > -CH2CH3、非芳香族有机磷> 芳香 族有机磷
9
2.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
农药在土壤中持留时间的长短, 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半衰期 既决定于农药本身的特点,也与周围 的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有关,特别是 微生物的参与。
影响化学农药挥发的因素:
农药(物理化学性质、浓度、扩散速率) 土壤(湿度、吸附、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 的土壤质地、紧密度等) 环境(温度、气流速度)等
除了挥发性的农药、不挥发性农药也可以从土 壤表面挥发。 对于低水溶性和持久性的化学农药,挥发是农 药透过土壤,逸入大气的重要途径。 喷施中或喷施后的农药由于挥发,其损失量占 百分之几到50%以上。 农药在田间中的损失主要途径是挥发,如,颗粒状 的农药撒到干土表面上,几小时内几乎无损失;而 将其喷雾时,雾滴复干的10分钟内,损失达20%。
图4-9 基粒粉沙壤土中林丹的 不同转移途径
土壤水分对农药挥发的 影响是多方面的
当水分增加时,因水分与农药竞争吸附, 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减弱,挥发作用 增强; 水分减少,土壤表面对农药的吸附作用 增加,抑制了农药的挥发作用。
土壤吸附的影响
吸附作用是农药与土壤固相之间相互作 用的主要过程,直接影响其他过程的发生。如 土壤对除草剂2,4-D的化学吸附,使其有效 扩散系数降低。
图4-15说明,干土 壤中吸附的强弱还与 吸附质(农药)的极 性有关,极性大的吸 附量就大;而且分配 作用也同时发生。因 此,非离子型有机物 在干土壤中表现为强 吸附(被土壤矿物质) 和高分配(被土壤有 机质)的特征,且表 面吸附作用比分配作 用大得多。
4.4.3 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1.非生物降解 水解反应
实 例
除草剂2,4,5-T难以降解,可 利用苯酸脂而生长的细菌对其有共代 谢作用。 间-硝基酚难以降解,但利用对 硝基酚而生长的黄杆菌可与其发生共 代谢作用降解成硝基醌。
生物化学反应
氮:生物固氮、氮化、硝化反硝化; 碳:矿化(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 腐殖化(矿化过程中某些中间产物缩合 成新的有机物)
c 2c D vs t x 2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主要因素
土壤水分的含量
Shearer 等对林丹在粉砂壤土中的扩散研 究表明:
干燥土壤中无扩散 含水4% 总扩散系数和气态扩散系数最大 含水4-20%,气态扩散系数>50%
3
含水30% 非气态扩散系数最大 含水<4% 随水分的增加,两种扩散系数都 增加 含水>4% 随水分的增加,总扩散系数下降 含水4-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 数下降 含水>16% 随水分的增加,非气体扩散系 数增加
由水或土壤或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 流动 外力作用的结果 土壤中农药既可以溶于水,也能悬浮在 水中,还可能以气态存在,或者吸附在土 壤固相上或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从而使 它们与水一起发生质体流动。
在稳定的土壤-水流状态下,有机物 通过多孔介质移动的一般方程为:
c 2c c S D 2 V0 t x t x
DDT、狄氏剂等有机氯农药在相对湿度比 较高的土壤中更容易挥发。
4
温度
土壤的紧实度
是影响土壤孔隙率和界面性质的参 数,紧实度高,土壤的充气孔隙率降 低,扩散系数也降低。
温度升高,有机物的蒸汽密度升高, 总的效应是扩散系数增大,如林丹的扩散 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增大。
气流速度 农药种类
4.4.1.2 质体流动
农药的迁移性能
农药的挥发能力主要与蒸气压有关; 农药滞留在土壤溶液中的能力主要与溶解 度有关; 农药在气液两相间的扩散能力与分配系数 有关。 许多国家规定,在农药注册时,必须提供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迁移的评价资料。
1
影响农药迁移能力的农药药性参数
4.4.1.1 农药的扩散
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是通过扩散和质体 流动两个过程完成的。
黄和鑫 ( 1985 )研究在田间积水的条件 下,林丹的半衰期只有60.1天,降解速 率比旱地提高了两倍多。 以上两例都说明了土壤微生物在农药 降解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