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二、学习 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三、重点了解和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四、难点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红糖放进水里会变成红糖水(出示图片)及和红糖水的好处。
把食盐放入水里,会怎么样?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夏天出汗多,身体的盐分流失也多,盐分流失多,所以我们要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可以每天饮用适量的盐开水,达到身体的平衡。
观看视频,溶解现象。
小组自由回答。
学生交流,猜测。
旨在让学生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讲授新课食盐、红糖等物质能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吗?我们曾经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还有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
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人到同样多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回想下,我们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如果食盐或红糖的量很大,结果会怎样。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想象一下,如果在一汤匙的水中放人一袋红糖会怎样? 结果会发现,汤匙中的水只能溶解一点点的红糖,其他的不能溶解。
想要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猜想,回答问题。
谁能容积一些物质,但不能够一直溶解下去,想要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探究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我们就需要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说说我们知道的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小苏打、食用碱、奶粉、味精等。
如果不确定某种物质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点放入水中,看看是否能够溶解。
我知道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食盐、冰糖、小苏打、奶粉、洗衣粉……除了生活中我们知道的溶于水的物质,不了解的物质我们可以取少量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观察是否能够溶于水,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的物质要分别放入不同容器盛装的水中,不可以都放在同一容器的水中。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一)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一)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人教版全册单元一:生活中的水课时一:水的特点•学习目标:了解水的特点,认识水的形态和颜色。
•教学重点:水的形态和颜色。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
•学习过程:1.讲述水的特点:无色、透明、无味、无气味。
2.展示水的不同形态图片,让学生观察水的形态。
3.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水(如红色果汁、蓝色染料等),并鼓励他们发表观察结果。
4.讨论水的形态和颜色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点。
课时二:水的变化•学习目标:了解水的三种常见变化形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种变化形态。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讲解。
•学习过程:1.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水的三种变化形态(如将水放在冰箱冷冻、加热水使其沸腾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
3.讲解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变化。
4.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的水的形态,并记录下来。
课时三:水的用途•学习目标: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常见用途。
•教学重点:认识水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小组活动。
•学习过程:1.朗读水的常见用途,如饮用、洗衣、浇花等。
2.引导学生讨论水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如游泳、洗车、煮饭等。
3.分成小组,让学生列举出水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并展示给全班。
4.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水,宣传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一:植物的生长•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必需条件。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必需条件。
•教学方法:图示、讲解、观察。
•学习过程:1.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示,解释植物的生长过程,如从种子、发芽、成长到结果等。
2.讲解植物必需的生长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和空气等。
3.观察班级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和心得体会。
课时二:动物的生长发育•学习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辽宁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辽宁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万物由小到大第一课万物是有大小的教学目标- 了解世界上的物体是有大小的。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 通过实物观察和比较,研究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小石子、小树枝、小树叶、大石块等实物教学过程1. 导入:用小石子和大石块进行大小比较,并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大小差异。
2. 实物观察:向学生展示小树枝和小树叶,引导他们观察并比较大小。
3. 讨论:师生共同讨论世界上的物体是有大小的,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4. 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大小比较,并做记录。
5.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巩固他们对物体大小关系的理解。
教学延伸- 给学生布置观察作业:让他们在家中找出五个有大小关系的物体,并写下观察结果。
第二单元科学实验第三课谁是暖暖手教学目标- 研究热的概念和性质。
-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认识不同物体的热传导性质。
教学准备- 具有不同热传导性质的物体,如金属、塑料、木头等- 温度计- 热水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
2. 实验操作:准备不同物体,并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温度的热水中,观察温度的变化。
3. 讨论与归纳: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不同物体的热传导性质。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不同材质的水杯在盛热水时的感受。
5. 小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复热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究热的性质,如食物的加热、冰块的融化等。
第四课观察烟花教学目标- 研究烟花的形状和颜色。
-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 通过实物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烟花的认识。
教学准备- 烟花图片或实物(可选)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展示烟花的图片或实物,引导他们观察形状和颜色。
2. 观察与描述: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绘烟花的形状和颜色。
3. 分享与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学一起讨论。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2.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 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这些方法。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科学探究方法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2. 生物的基本特征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生物,描述它们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表格。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完成一篇关于某种生物的短文。
第三章:探究物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2. 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和相互作用(如酸碱反应)。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实验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完成一篇关于物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短文。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宇宙的基本知识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特征。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1.感受空气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感受空气》(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 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空气》课题1.感受空气课时1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感受空气,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发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通过传递游戏,知道空气与石头、水的异同。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空气的特征,能初步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究实践在探究活动中,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语言进行汇报,同时学会结合气泡图组织和整理信息。
态度责任在探究空气特征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并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得资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在感受空气和传递物体的活动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不断发展、丰富和修正对空气的认识,以气泡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优化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学生: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来感受空气。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焰》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火焰》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火焰的形成和特点。
- 掌握正确和安全使用火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 火焰的形成和特点。
3. 教学准备- 教材: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 教具:示范火源、照片或视频资料。
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1. 引入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火焰。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他们猜测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步骤二:探究(约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猜测和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进行火焰实验:在安全的条件下,用示范火源点燃一小块纸或蜡烛。
观察火焰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和热量等。
3. 引导学生总结火焰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与小组分享。
步骤三:拓展(约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火焰的应用场景,例如烹饪、野营等。
2. 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使用火源的场景,重点训练正确和安全使用火源的方法。
步骤四:归纳(约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帮助学生将回顾归纳为简单的口头总结。
步骤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火焰的形成和特点写成一篇短小的作文。
2. 提醒学生保持作业的规范性和清晰性。
5.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
- 收集和评估学生的作业。
6.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火焰现象,并记录下来。
- 组织火焰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火焰的理解和记忆。
7. 参考资料- 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 火焰相关的照片或视频资料。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 一杯清水]出示一杯清水, 提问:这是一杯清水,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 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 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 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 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1.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实验、调查和分析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1.2 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二章:生物世界2.1 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等。
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识别它们的基本特征。
2.2 生物的分类培养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三章:自然现象3.1 天气与气候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如晴天、雨天、四季等。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了解气候特点。
3.2 自然界的物质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如水、土地、空气等。
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气态等。
第四章:人与环境4.1 人类活动与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资源消耗等。
培养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4.2 生活与科学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如饮食、健康、安全等。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简单的机械5.1 力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如推、拉、提、压等。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游戏,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5.2 简单机械培养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知识,如杠杆、滑轮等。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探究物质6.1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让学生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变化,如溶解、沉淀、燃烧等。
6.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培养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如元素、分子、原子等。
通过实验和模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七章:地球与宇宙7.1 地球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球的形状、构造、气候等。
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回顾和掌握第一单元中涉及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和实验等方式,巩固第一单元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复内容1. 第一单元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点。
2. 涉及到的实验和观察活动。
重点与难点1. 掌握第一单元中的重要知识点。
2. 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 安排学生进行预和复。
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的研究内容。
2. 提问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课堂讲解与活动1. 对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梳理。
2.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和实验等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
课堂练与反馈1. 提供相关的练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
2. 对学生的练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2. 强调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1. 课堂练的完成情况。
2. 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的参与情况。
评价时间1. 课堂练时。
2. 课堂小结时。
五、教学资源教学材料1. 第一单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2. 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视频。
实验器材1. 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
六、教学进度安排课时安排1. 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进行复。
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回顾和讲解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
2. 第二课时:进行课堂练和反馈,进行课堂小结和总结。
以上为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课的教案,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眼睛和耳朵第3课:手和脚2.第二单元:植物第4课:认识植物第5课:种子的秘密第6课:植物的生长3.第三单元:动物第7课:动物的家第8课:动物的食物第9课:动物的行为4.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第10课:天气的变化第11课:季节的变化第12课:气候的影响5.第五单元:水和水的故事第13课:水的三态第14课:水的循环第15课:水的作用6.第六单元:有用的材料第16课:认识材料第17课:材料的用途第18课:材料的性质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1)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构造。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第2课:眼睛和耳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和耳朵的构造。
讲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进行视力、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听力状况。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手和脚的构造。
讲解手和脚的作用。
进行手和脚的协调性测试。
2.第二单元:植物(4)第4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
讲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
(5)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种子。
讲解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6)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3.第三单元:动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家。
讲解动物的家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进行动物家的模型制作。
(8)第8课:动物的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食物。
讲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进行动物食物的实验。
(9)第9课:动物的行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一课什么是科学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3. 能够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教学重难点1. 科学方法的概念及应用2. 科学技能的研究和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科学是什么”,引入科学的概念2. 研究科学的概念:播放科学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和含义3. 研究科学的方法:解释科学方法的概念,帮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方法了解科学的方法和过程4. 研究科学技能: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掌握科学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学生实验成果第二课科学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和科学知识2.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科学常识的研究和了解2.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常识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科学常识2. 研究科学常识:介绍一些科学常识,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昆虫的蜕变等3. 观察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训练学生发现事物、观察事物的能力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观察实验报告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课生活中的力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力的作用2. 掌握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学会如何利用力教学重难点1. 不同种类的力的概念和效应2. 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力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探讨“力是什么”,引出课堂主题2. 研究力的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和种类,例如重力、摩擦力等3. 力的测量:让学生研究如何测量力的大小,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等4. 利用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力的实验,学会如何利用力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四课生活中的定向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2. 掌握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重难点1.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2. 定向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定向”,引入课堂主题2. 地图和罗盘的使用:介绍地图和罗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和罗盘3. 定向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罗盘进行定向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定向实践成果第三单元声音传播第五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来源和产生方式2. 声音的传播特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是什么”,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的源头和产生方式,例如乐器、嗓子等3. 声音的传播: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例如声音的传播速度等4. 声音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5.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第六课声音的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学会利用声音教学重难点1. 声音的作用和用途2. 利用声音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和学生一起讨论“声音的作用和用途”,引入课堂主题2.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的常见用途,例如广播、聆听音乐等3. 利用声音:引导学生设计并实践利用声音的小项目,例如制作乐器、录制广播等4. 总结课堂: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考核评价1. 课堂表现及作业成绩2. 声音实践项目成果总结本教案以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基础,设计了第一单元科学探究、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和第三单元声音传播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空气的研究》教案(表格式,共三课,1课,2课,3课)
湘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事,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可以喝到水吗?生:因为石头重沉到了水底……(各种说法)师:石头沉到水底为什么就可以让水面上升了呢?生:(思考……)生:,因为水被挤出去了。
师:哦,原来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石头占据了水原来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的。
生:(齐读结论)师:那什么是空间?怎么理解?生1:就是空的部分。
生2:需要被填满的位置叫做空间。
师:哇,你们太聪明了,表述的好具体好清晰。
像空粉笔盒、空杯子的里面,它能装一定的物质,我们把这部分称为空间。
那占据空间怎么理解?生1: 把粉笔放进粉笔盒,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
生2:水杯装满水,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生3:还有我们的教室,二、活动探究师:除了固体可以占据空间把水挤出去以外,老师发现我们教室里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呢?生:空气。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空气它能不能也像石头那样占据示范操作)通过课前的准备快速的组装好简易小天平,两端用细绳系好,将小夹子拴在细绳上。
现在老师请两个同学把气球打上气(注意不要打爆)。
把气球夹到小夹子上,调节,使小天平平衡。
(现在小天平是平衡的。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小天平,现在平衡了,说明天平两端重量相等。
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把一边的气球里面的气放掉。
看看小天平的两端,还是平衡的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请同学来思考一下回答。
(板书课题:空气有重量吗?)师:说明了空气有重量吗?同学们说的对吗?怎么样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验证空气有重量。
师: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这个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二、天平测空气的重量。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棒,谁来指导我一下,让我完成这个实验?这次我不用小天平了,老师用这个—天平。
请同学们指导我,帮助我好吗?师:我先称量一下瘪瘪的皮球的重量,请一位同学记录一下数据,请问这个数据是谁的重量呢?没错,是皮球的重量(球)!再请一位同学帮我在皮球里打满气,用力打哦。
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
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2023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身边的万物(一)课时一:水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用途;2. 掌握正确使用水的方法;3. 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的来源和种类;2. 水的形态和性质;3. 水的用途和重要性;4. 正确使用水的方法;5. 水的保护与节约。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水,引发学生对水的兴趣和认知;2. 演示法:利用实验演示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性质变化;3. 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水;4. 合作研究法:分小组讨论水的保护与节约的方法。
教学资源:1. 水样;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图片、图表和幻灯片;4. 小组活动资料。
课时二:观察生活中的水教学目标:1. 观察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水;2. 归纳总结水的用途;3. 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饮用水、洗衣水、农田用水、厕所冲水等不同用途的水;2. 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2. 讨论法: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用途的水,并进行归纳总结;3. 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水的用途与重要性。
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样本;2. 视频资料。
第二单元:观察水果和蔬菜(一)课时一: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教学目标:1. 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2. 分辨不同水果;3. 培养细致观察和分类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2. 对水果进行简单的分类。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学生观察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征,并进行描述;2. 比较法:将不同水果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3. 图片展示:展示水果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教学资源:1. 不同水果的实物样本;2. 图片。
课时二:观察不同水果的内部结构教学目标:1. 观察不同水果的内部结构;2. 掌握水果的部分名称和用途;3. 培养耐心观察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活动过程】一、聚焦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二、探索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在家中研究科学、观察研究记,让手动起来,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会了解家中常见的物品和所处环境,提高其实践和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课程名称:在家中研究科学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将能够了解家中的电器,如电饭锅、电风扇等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这些电器的注意事项。
2. 研究内容:- 讨论家中的电器和他们的作用- 研究电器对人体的危害,如用电注意事项等- 观看有关电器使用的视频,了解一些科学原理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电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研究科学原理4.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5. 检测方式:课堂打分第二节课程名称:观察研究记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了解常见家具的特点和用途,并能够运用观察和研究技能进行探究2. 研究内容:- 用眼睛观察家具的形态特征- 运用观察研究的技能,探究不同家具的用途- 讨论家具的价值和意义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进一步认识家具的用途和价值4. 教学方法:绘画、课堂讨论、实践操作5. 检测方式:手绘课堂实践记录第三节课程名称:让手动起来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实践和操作,掌握简单的手工制作技能,并理解手工制作背后的科学原理2. 研究内容:- 研究制作简单的手工,如剪纸、折纸等- 了解手工制作的核心原理- 小组互动,分享手工经验和心得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手工制作的核心原理,并能够反映在实践中4. 教学方法:手工制作、课堂讨论5. 检测方式:手工成品展示第四节课程名称: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1. 研究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做出一份标准的观察记录,并在观察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2. 研究内容:- 研究制作标准的观察记录文档- 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小组内互相检查和讨论自己的观察记录3. 研究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制作标准观察记录的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事物的特点和变化4.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课堂讨论5. 检测方式:小组合作完成观察记录以上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但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灵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物体第一课:晴雨表教学目标:- 了解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研究如何根据晴雨表的变化预测天气情况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晴雨表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晴雨表是如何根据气压的变化来预测天气情况的。
4. 操作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晴雨表,观察气压的变化对晴雨表指针位置的影响。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晴雨表的作用和原理,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天气预报进行对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绘画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晴雨表的理解。
教学资源:- 晴雨表模型- 图片或视频素材- 绘图纸和彩色笔第二课:空气和水教学目标:- 了解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掌握一些简单的空气和水的实际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空气和水的重要性的思考。
2.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空气和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实际应用: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水的多样化用途。
4.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例如比较水的沸点和冰的融点,观察水的分子运动等。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空气和水的特点和用途。
6. 练巩固:通过小组活动或问答活动让学生巩固对空气和水的理解。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 实验用材料:水、冰、烧杯等第三课: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目标:- 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研究一些常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3. 概念解释:简要解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定义和特点。
4. 常见物品分类: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的一些物品,按照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类。
5. 观察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将水和糖分别加热,观察变化并讨论。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特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水第1课时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3)教师小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二、探索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教师点拨:①水洼的水会变干涸②煮食物时,锅里的水越来越少③晾干衣服④吹干湿发……三、模拟实验1、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2、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3、实验(1)(1)实验过程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2)注意事项①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②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3)研讨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封口水杯里的水基本没少,因为水蒸发后没有跑到空气里去;开口水杯里的水少了,因为水蒸发后跑到空气里去了。
依据是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
4、实验(2)(1)实验过程①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②放置一段时间③观察盒中变化(2)研讨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教师点拨: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小水滴,它们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
图上的大树——树枝、树叶、树干
看到过的大树 (仔细观察)
作业设计
单 元 备 课 表
第 一 单元
单元主题
植 物
教学内容
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
能力目标
2.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3.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4.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5.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一、看照片上的大树
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二、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复备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教学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具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复备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新授
3.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具准备
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复备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课后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分 课 时 备 课
第 一 单元
第 2 课时
课题
校园的树木
教学内容
教科书5——7页
教
学
目
标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三、观察真正的大树
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
8课时
教具准备
分 课 时 备 课
第 一 单元
第 1 课时
课题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
教科书2——4页
教
学
目
标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复备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1.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复备
2.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3.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