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点性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自成体系的心理发展理论,最为传统和经典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行为观点的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认知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演化观点的习性学和现代进化理论(以洛伦兹、廷伯格、鲍比尔等为代表人物)、生态观点的生态系统理论(以布朗芬布伦为代表人物),这些理论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心理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更加着眼于毕生发展。

每一种理论或观点强调了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发展现象本身也可同时由多种理论或观点进行考察。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把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一、口唇期:从出生~1.5岁左右这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感兴趣于从吮吸、吐出、咀嚼、吞咽、咬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与满足。

口欲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

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八个月,唇和舌是主要的动欲区。

快感主要来自于吮吸和吞咽活动。

后口腔期大约是婴儿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力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如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育本质问题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实践课题。

我们有必要对精神分析的始祖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为我们的教育寻求一些借鉴。

正如弗洛伊德所发表的看法一样:“在今天,我们必须从一个很不同的方面,来看待在教育中应用精神分析的问题。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给教育带来的反思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对潜意识的能量,人类如果不能主动去引导,它将以巨大的力量奴役人类,导致人对生命的厌恶甚至绝望。

因此,从教育的层面来看,人的潜意识里的思想和感觉进入到意识领域,并在此过程中对非理性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引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是发挥教育有力作用的关键时期。

另外,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个体的本我过于强大会与外界与社会所不容。

超我过于强大不但会使人失去对外界的欲望与追求,失去自我,使生活枯燥无味。

更严重的是,由于对本能的过分压抑,将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精神变态。

而自我能够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因而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的关键是即形成强大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

而一直以来,面对本我强烈的快感需要得到满足,教育均履行着约束、禁止、压抑的职责,但对本能就泯灭与强行压制也是违反教育性的。

面对这种情形,教育也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之中,如何进行教育才能既对本能加以压抑,又使本能充分发挥是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同时,正如弗洛伊德曾所说,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的确在于增强自我,这无疑确立了自我在潜意识领域解决本我与超我矛盾的重要地位,也给教育留下了一个难题,即如何才能使自我得以健康发展与增强,培养出理性与情感统一、精神健康的人。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一)对潜意识内的压抑的本我进行引导,使之在教育中得到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对快感的追求,对欲望的满足、生命的非理性力量会由于挫败、防卫、压抑被埋藏在潜意识中,导致不幸的人生。

但如果这种本能、欲望、能量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升华,就能衍生为人生的创造力、志趣、道德、习惯和态度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诉讼法案例及分析精选——A 县与 C、D、E、F 四县相邻。

A 县某加工厂和 B 县某食品厂于 1995 年 9 月 10 日在 C 县签订一份真空食品袋加工承揽合同。

其中约定:“运输方式:加工厂代办托运,履行地点加工厂在 D 县仓库。

”“发生纠纷的解决方式,在 E 县的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以向 C 县和 F 县的人民法院起诉。

”合同签定后,加工厂即在其设在 F 县的分厂进行加工,并在 F 县车站发货。

食品厂收货后即投入使用。

因真空食品袋质量不合格 ,食品厂的法定代表人即找到律师刘某咨询。

最后提出:“怎么起诉都可以,但必须在我们 B 县打官司,你能办到就委托你,否则另请高明。

”请问:( 1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此纠纷应通过仲裁解决还是应通过诉讼解决?为什么 ?(2)E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 ?(3)C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为什么?(4)F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5)D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6)A 县法院是否有管辖权?为什么?(7)如果你是刘律师,能否满足食品厂要求?为什么?答案:( 1 )通过诉讼而不应通过仲裁解决,因为按规定县不设仲裁委员会,合同中 E 县仲裁委员会不存在,无法按仲裁协议执行。

(2)E 县法院无管辖权,因为 E 县既不是原被告所在地,也不是合同签定地,履行地,或者标的物所在地,合同选择 E 县法院管辖不合法,于是是无效的。

(3)C 县无管辖权,因为 C 县虽然是合同签定地,但因合同选择两个法院管辖,该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 4 ) F 县法院无管辖权,虽然 F 县是合同实际履行地,但因合同约定了履行地点,应按合同的约定确定管辖。

(5)D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合同约定履行地为 D 县,且合同选择法院条款无效。

理体制(6)A 县法院有管辖权。

因为 A 县是被告所在地,且合同选择管辖法院的条款无效。

(7)满足食品厂的要求。

按产品质量侵权纠纷起诉,因产品质量纠纷引起诉讼,侵权行为地法院有管辖权。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引言: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里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后来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供了众多启示和指导。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家庭教育中的热门话题,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发展。

第一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原始部分,代表着欲望和冲动,追求即时满足。

自我是中介者,积极寻求现实和社会准则的平衡。

超我是道德意识和内化的规范。

1.2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生物能量的特定形式驱动的。

他提出了冲突驱动行为的概念,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1.3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儿童的发展为基础,他提出了五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冲突,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1 弗洛伊德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启示弗洛伊德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认知任务。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启示是,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2 弗洛伊德理论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启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在早期阶段特别重要,他们对于父母的依赖和爱的需求决定了他们的情感安全感。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启示是,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方式。

2.3 弗洛伊德理论对儿童社交发展的启示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启示摘要:《爱德华大夫》是一部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题材的悬疑电影。

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彼得森、约翰布朗、艾利克斯分别对应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三层次:自我、本我、超我。

基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本文提出青少年成长内外部的三大策略,包括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寻求有效帮助,重视情绪疏导。

关键词:爱德华大夫人格发展策略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他非常关注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有五个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弗洛伊德在研究后期还提出了心理的动力系统——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说明了一个人是从原始的本能、遵从快乐的原则;发展到模仿其父母、遵从现实的原则;最后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追求至善和至美。

爱德森是本我角色的体现。

本我是储备能力的根源,它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但是是无意识结构部分,不被个体所觉察。

本我由快乐原则所支配,不受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影响,无节制地追求满足自身和无视任何后果。

爱德华在儿童时期在屋顶滑梯玩耍,无意中撞到弟弟导致他死亡的场面血腥和痛苦。

爱德华潜意识里面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本我为了消除痛苦和过度自责选择了压抑这段回忆在心理的底层,当爱德华遗忘了这件事的时候他的自我得到了免责和解放。

其次,在和真的爱德华去滑雪场时,目睹了爱德华被杀害的现场,和弟弟的死亡十分相似。

因此他以为自己是凶手,再次感到十分痛苦。

此时,本我的防御保护机制为了减少痛苦选择了“替代”爱德华,当爱德华没有死亡时,本我便不会受到伤害,这是遵从快乐原则的体现。

而彼得森则是自我角色的体现。

自我是处在本我和超我中间,特征是理性和自制,任务是了解现实,让我们对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

“自我”依照现实的原则处世,调节自我和超我的矛盾,让三者协调统一。

艾利克斯是超我的角色体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中国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文献编码:A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人格理论完整地论述了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和人格适应,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和道德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和分析。

自问世以来,对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借鉴这一理论,反思我国的儿童道德教育,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完整体系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也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是心理能量储存的“仓库”,它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人饿了就要吃,累了就要休息,这都是本我的需求。

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发展起来的。

自我是本我与外部现实世界的中介。

它遵循“现实原则”――依照现实情况调节本我,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满足本我的需求,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

例如当本我想吃东西的时候,自我就要考虑现实情况: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通过购买等方式才可以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自我。

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或“完美原则”――它不管现实情况,要求个体按理想道德标准行动。

不管饿成什么样,超我都不允许个体通过偷、抢等不道德的手段获得食物。

超我产生于童年时期对父母教导的反应:父母对某些行为或品质的肯定和赞赏形成自我理想(ego-ideal),使人在做出道德的行为后产生荣誉感;父母对某些行为或品质的否定和批评形成良心(conscience),使人在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后产生内疚感。

自我理想和良心从正反两面促使人们采取道德的行为,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人格结构是能量守恒的动态系统,其能量来自本能欲求弗洛伊德认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系统。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在这些阶段中,弗洛伊德认为孩子的性欲望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且这些欲望往往是潜意识的。

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个性、自我和超我等概念,认为它们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教育
1、儿童的性教育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性欲望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儿童的性教育也非常重要。

在儿童的性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欲望,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和控制这些欲望。

2、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因此在儿童教育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这包括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教育方法的选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对教育方法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应该采用更加自由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以满足孩子的自我需求和探索欲望。

在后期阶段,则需要更加注重规范和纪律,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社交能力。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性教育和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价值探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价值探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价值探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探析于钦明(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150040)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其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心灵成长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本文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学说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儿童心灵成长的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家庭教育儿童成长弗洛伊德创办的精神分析学派做为世界心理学五大理论模式之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特别就是儿童的心灵蜕变产生了广为而深刻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最不可思议的辨认出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婴儿或童年时期。

那些再次被潜意识唤起的追忆使人们明白:儿童恰恰就是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的牺牲品。

精神分析理论致力于投影儿童的精神生活,探析儿童记忆中的矛盾冲突。

它的目标就是并使人们更多地介绍儿童、认知儿童、珍视儿童、爱惜儿童,并呼吁人们发生改变看待儿童“无意识”的错误态度,协助他们身心健康、欢乐蜕变。

本文先行就其理论影响并作一深入探讨。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要理论:1、潜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为人类描写了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

传统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层,即为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有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辽阔、繁杂、隐密而富有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像是一座在大海上飘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沉在海面上的可知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就是藏在水下更非常大的部分。

这一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潜意识层(或译无意识),它就是由各种受疏离或被忘却的情绪、性欲、动机所共同组成,并丧失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步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

这部分往往就是无法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到容的,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通常被压抑隐藏着,如一个人讲错了一句话,失言,一个人写错了字,笔误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在人的无意识里面有一种欲望在起着作用,导致失言、笔误等现象的发,因此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作者:杜亚婷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5期摘要: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阶段为幼儿的人格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对幼儿教育提供了诸如重视早期经验、培养健全人格、重视欲望的满足、进行性教育、提供发泄途径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幼儿教育启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为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场庞杂而持久的精神分析运动。

人格发展理论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作为个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进而成长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人的历程。

他断言,成人“一切倒错的倾向都起源于儿童期。

”[1]因此,全面了解其人格发展理论对学前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发展就是性本能的发展,性本能不仅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其发展所经历的历程也是人格发展的历程。

人格在发展过程中都要经过一系列心理——性欲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口腔期一般从出生持续到一岁。

弗洛伊德认为,幼婴的吮吸活动显示了最初的性欲冲动。

与嘴唇和口腔相联系的主要有摄入、含住、撕咬、吐出、紧闭的5种主要的活动方式,这都可能成为某种人格特征的原始模式。

肛门期大约在幼儿的1-3岁时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感兴趣的是排泄,这种排泄因消除紧张的根源而使人得以松弛。

幼儿通过排便训练,使不随意的排泄反射逐步变成可控制的,这是幼儿与外部纪律或权威的第一次重要接触,体现了本能发泄和外部阻碍间的冲突,其结果必然会给人格结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生殖器期在幼儿的3-6岁阶段。

儿童在这一阶段发现两性的差异,变得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男孩产生俄狄浦斯情结,女孩产生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性心理发展的起点,不能解决对异性父母的乱伦之爱可能会导致后来的神经症。

[2]由此可见,儿童在该阶段形成的对异性的态度会影响其以后生活中与人的相处。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作者:曾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7期如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育本质问题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实践课题。

我们有必要对精神分析的始祖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为我们的教育寻求一些借鉴。

正如弗洛伊德所发表的看法一样:“在今天,我们必须从一个很不同的方面,来看待在教育中应用精神分析的问题。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给教育带来的反思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

对潜意识的能量,人类如果不能主动去引导,它将以巨大的力量奴役人类,导致人对生命的厌恶甚至绝望。

因此,从教育的层面来看,人的潜意识里的思想和感觉进入到意识领域,并在此过程中对非理性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引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是发挥教育有力作用的关键时期。

另外,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个体的本我过于强大会与外界与社会所不容。

超我过于强大不但会使人失去对外界的欲望与追求,失去自我,使生活枯燥无味。

更严重的是,由于对本能的过分压抑,将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精神变态。

而自我能够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因而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的关键是即形成强大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

而一直以来,面对本我强烈的快感需要得到满足,教育均履行着约束、禁止、压抑的职责,但对本能就泯灭与强行压制也是违反教育性的。

面对这种情形,教育也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之中,如何进行教育才能既对本能加以压抑,又使本能充分发挥是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同时,正如弗洛伊德曾所说,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的确在于增强自我,这无疑确立了自我在潜意识领域解决本我与超我矛盾的重要地位,也给教育留下了一个难题,即如何才能使自我得以健康发展与增强,培养出理性与情感统一、精神健康的人。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教育的启示(一)对潜意识内的压抑的本我进行引导,使之在教育中得到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对快感的追求,对欲望的满足、生命的非理性力量会由于挫败、防卫、压抑被埋藏在潜意识中,导致不幸的人生。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儿童期心理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以期能够指导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我们将回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特别是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五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然后,我们将分析这些阶段如何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

接着,我们将探讨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如潜意识、性欲驱动和防御机制,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应对和解决由这些概念引发的问题。

我们将总结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包括重视儿童早期的心理发展、关注儿童的性欲驱动和防御机制、以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儿童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通过这些启示,我们希望能够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理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阶段展开: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器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冲突和发展任务。

在口腔期,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如吸吮、咀嚼等)来探索世界,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在这一阶段,婴儿的口腔活动受到过度或不足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他们日后出现过度依赖、过度控制或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

接着是肛门期,儿童开始关注排泄活动,并通过控制排泄来体验权力感。

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过度控制或忽视儿童的排泄需求,可能会导致他们日后出现过度控制、固执或反抗等心理问题。

最后是性器期,这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和性器官产生兴趣。

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过于刻板或压抑他们的性冲动,可能会导致他们日后出现性别认同障碍、性功能障碍或情感问题等。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作者:刘梦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43期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颇深的影响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日趋重要,探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总结归纳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带来的启示,在当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启示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3-0067-02一、前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为此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势在必行。

西格蒙·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我们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保驾护航。

二、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1.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也是基础的组成部分,属于潜意识范畴,其生物本能是遗传性的,须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饥、渴、性,遵循“唯乐原则”。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起来的,他根据外部需要而行动,由现实支配。

除此之外,它处于本我与超我两者之间,对冲动的本我与管制的超我具有缓冲和调节的作用。

3.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最高的水平和人格结构中的理想部分,称道德自我。

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组成,不仅要实现自己的高标准,而且要使自己的行为不受错误的限制。

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快乐和现实操心,遵循“完美原则”。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是协调正常发展的,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疾病,不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迈入青少年的一个特殊又重要的阶段,此阶段伴随着身心的巨大变化,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青少年出现了独立性和性的需要,这两方面的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和社会地位水平形成矛盾,至此,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同于儿童,也与成人的心理特点有差异,他们更易于偏离心理平衡状态,却难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的帮助得到宣泄或解脱。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

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

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

其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

“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

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

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

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 而逐渐形成的 在正常情况下, 这三 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若这种平衡遭 到破坏, 则使人心理上患病 2 人格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模型 在童年便形成了, 他 以泛性论为基 础, 提出了独特的儿童发展理论 他 将儿童的发展分为 5 个阶段, 儿童 经过口腔阶段 肛门阶段 性器官 阶段 青春潜伏阶段 生殖阶段完 成向成人的过渡, 并成为社会一员 弗洛伊德认为理想的人格是 !生殖 的人格∀, 这种人格的人在性和社会 心理等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 完美 的状态, 但很少有人在人格发展上 达到生殖的人格这个理想的水平 人
(二 ) 用宣泄等方式减轻儿童的
压力, 释放儿童潜意识的能量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 之一, 天生的欲望是一切有机体生 存的基础, 儿童的本能欲望如被过 度压抑 , 可导致心理变态及教育的 失败, 由于传统教育往往用高压令
加健全和谐的发展 O
参考文献: ] l 克莱芒. 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分 析学 说 的批评 M % 商务印书馆, 1 5 , 9 : 8 . . 8 9 4
教育的一些有效的途径和 方法 关键词1 弗洛伊 德 ; 精神 分析 ; 儿童教育
一 刚吕
(二 ) 泛 性 论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 义, 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于 2 0
世纪初创立的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 学派之一, 他的精神分析论蕴含了许 多教育思想, 虽然弗洛伊德曾谦称: ! 教育是他 尚未解决的三个课题之 一 ∀ 而且他确实没有留下任何论述 教育的专著, 不过一些推崇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教育 问题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灵活的诊 释和运用, 这就使得这一学说对于现 代教育的影响极为深远, 近几年来, 弗洛伊德的思想又通过各种渠道渗透 到我们的思想领域中来, 下面我们将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引言:人格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是个体在不同阶段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的过程。

心理学中有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发展理论,并讨论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

他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经典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心理冲突等概念。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经历了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阶段,通过解决相应的心理冲突来塑造人格。

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的满足主要来自于口腔,包括吮吸、进食等。

在这一阶段,他们主要关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饥饿和口渴的满足。

不合理的满足或者满足不足都可能导致人格发展上的问题,如口欲过度或嘴巴焦虑。

2. 肛门期:在2-3岁时,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形成了对排泄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父母对儿童排泄行为的过度严格或宽松,都可能导致人格上的问题,如顽固、吝啬、强迫等。

3. 阴茎期:从3-5岁开始,儿童开始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区别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父母过于严格或溺爱都可能导致人格偏执或依赖等问题。

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按照重要性和迫切性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1. 生理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等。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确保学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为他们提供充足的食物、饮水和休息时间。

2. 安全需求:人们需要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感。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不受到任何的伤害和威胁。

3. 社交需求: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精品文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精神分析”这一理论影响着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学,教育也不例外。

虽然弗洛伊德没有任何一本关于教育的著作,但“这并不阻碍他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对教师和家长所起到的成人对孩子所起到的权威作用作深入地探讨、分析,并在必要时提出批评”。

①而且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以性欲论为基础的人格发展学说、本能说、焦虑论及梦论。

本文试图对弗氏理论做浅显的分析,挖掘其内在深邃的教育思想,以期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1 重视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强调:“我们往往由于注意祖先的经验和成人生活的经验,却完全忽视了儿童期经验的重要。

其实儿童期经验更有重视的必要,因为它们发生于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正因为这个理由,也就更容易致病。

”②在儿童期,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的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儿童期生长的环境、教养状况和抚养者、教育者对儿童的态度。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儿童成长第一个环境,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中占主导的基调和感受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家庭中的情感如果和谐,儿童就会感到友爱、被人接受、受到欣赏,他就能感到安全,慢慢地,儿童也就学会对别人报以友爱的态度,会欣赏别人,有容纳别人的胸怀、活泼外向、自尊、自立、较受朋友尊重、有独立处事的能力。

反之,在充满争吵、压抑的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儿童,感受较多的是压制、斗争和忽视,无法从家庭中得到爱抚、温暖和安全感,这样的儿童成年之后,所形成的性格大多是对人对事的冷漠,对社会的仇视,甚至产生厌世、愤世嫉俗等心理障碍。

(2)完善父母的人格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简要阐述,探讨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是儿童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的爱;二是注意同性别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三是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四是把握好儿童的训练和学习;五是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最后,在启示下分别从重视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良好的教育环境、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关键的教育时机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探讨儿童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教育启示对策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素质。

因此,重视和加强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教育的主题之一。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儿童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实现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

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

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性征期(genital stage)。

1.1口唇期(0~1岁)这时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满足对事物与快感的需求,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基本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产生口腔类型的人格。

如: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贪婪、占有欲强的人格。

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

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在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找到根源。

1.2肛门期(1~3岁)断奶后的幼儿开始在父母有意识的训练下进行自我排泄,因此,这个时期的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

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刘敏岚陈会作者简介:刘敏岚,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发展心理学、心理教育研究。

陈会,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教育。

59过早,过严或放纵。

因为在父母训练婴儿排便时,婴儿总是反抗,如果父母与婴儿间的冲突总是很强烈,可能导致所谓的肛门人格。

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如肮脏、浪费、不守秩序、无条理和放肆,另一种肛门便密的人格特征,如洁癖、固执、吝啬和过分注意细节。

1.3性器期(3~6岁)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位,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快乐的主要来源。

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儿童恋慕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以同性的一方作为“情敌”。

男孩子恋母称为奥迪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女孩子恋父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惧怕来自他们的惩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在焦虑的状态下,儿童压抑对异性父母的渴望,认同父母中同性一方,即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解决矛盾。

这样,一方面可以“取代”同性一方而获得异性一方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因仿效同性一方而获得赏识。

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1.4潜伏期(6~12岁)这一时期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

儿童把上一阶段以异性父母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外部,如学习、交友、运动、游戏等,注重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时正是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时期。

1.5两性期(12岁以后)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

从这个时期起,儿童力图摆脱父母,与父母分开,建立自己的生活,成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成员。

这时期的儿童容易产生性的冲动和对成人的抵触情绪。

弗洛伊德还认为儿童在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过程中会出现固着和倒退两种危机。

“固着是由于里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是由于里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5]。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里比多固着或倒退到某个发展阶段,就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期里比多的发展无论是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其结果是人格发展异化。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一致性。

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认为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这对我们探讨儿童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

2.1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需父母的爱,以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拥有充分爱的人,将来一定是人格健全、能爱他人、有责任心和独立感的人。

婴儿出生后,需要依靠父母维持生存,并在父母的呵护下才有安全感。

遇到突发事情,感到焦虑或不安全的威胁时,儿童便会有依赖父母的倾向。

有了父母给予的安全依恋的儿童会积极主动地对事物进行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

儿童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一位被父母爱的儿童,才知道去爱他人,更重要的是学会自爱。

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父母的爱。

物质是身体的成长基础,心灵的成长需要爱的浇灌。

2.2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尤其是与孩子同性别父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成长弗洛伊德认为在解决恋父或恋母情结的过程中,儿童以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者母亲为榜样,认同他们,模仿他们,这样不仅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风格,而且还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第二自我,即超我。

若解决不好俄狄浦斯情结,会导60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如同性恋。

2.3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不同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

在肛门期以前,儿童是通过自然排泄来减少压力,从而体验快乐,而在肛门期是通过父母有意识的训练来控制排泄行为。

不同的父母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训练孩子。

权威型的父母采取严厉高压的态度来控制儿童排泄,儿童情绪受到挫折,可能选择不排泄或者在其他时间排泄,借此来惩罚父母。

这样就会形成吝啬、过分顽固、极端守规矩、对时间严格计算和脾气暴躁等过分控制的行为。

放纵型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

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自私、无礼、任性、独立性差、蛮横无理等。

民主型的父母会采取说服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并在事后细心呵护儿童,这让儿童认为排泄是一件重要而高兴的事情,因而形成慷慨大方、勤奋、乐善好施和创造等性格。

由此可见,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儿童不同的人格特质。

2.4儿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把握好儿童在不同时期的训练和学习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只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才能顺利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在口腔期,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避免怀疑感和不信任感。

在肛门期,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主感、避免羞耻和怀疑感,学会表达诸如生气、敌意等消极情绪。

在性器期,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获得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发展超我(即良心道德);二是发展主动感,避免内疚感。

在潜伏期,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两性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自我同一感的建立,实现忠诚的品质。

儿童的训练和学习应根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而选择合适的时间,过早、过晚都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过早训练或学习容易让孩子产生受挫的心理。

再者,若父母对孩子进行处罚,孩子还会在内心产生对父母的憎恨和恐惧。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案例中,不难发现,很多病人的发病原因大都是由于童年时期的伤害。

过晚训练或学习会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停留在原来的发展阶段,严重的会发生固着或者倒退危机。

2.5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心理冲突和挫折,要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胎儿在母亲体内感到非常安全,自从出生后,就处处产生一种受挫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产生焦虑的本源。

心理防御机制(M ental Defense Mechanisms)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缓解焦虑和冲突的非理性方式,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是潜意识的。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心理冲突和挫折时,儿童想办法去适应受挫情境,缓解焦虑,保持内心的平静,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投射和退行等。

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都是消极的,是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能短暂解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并没有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则可以将具有威胁性的潜意识冲动转化成可被接受的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这样不仅能减轻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困难和焦虑,还让人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防御机制的最高水平,一个人只有在自我是健康和成熟时,在性本能部分得到满足时,才可能施行这种防御机制。

3.基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教育对策的探讨3.1教育目标上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呈现给我们的是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儿童教育上我们要重视人格的培养。

首先,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让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积极的心态;帮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平衡心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善于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其次,学校要把人格健康发展作为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

61在学习环境、学科教学及教师影响中渗透人格教育的因素,提高教育者的人格影响力。

3.2教育环境上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在六岁之前,这段时间儿童生活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爱是和谐家庭不可缺少的元素。

家庭成员应该用心去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尤其是父母要多关爱儿童,用心照顾,给儿童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第二,相互尊重,遇事多沟通。

人人都需要尊重,孩子也不例外。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

沟通,是营造和谐、融洽家庭关系的一种方法。

第三,提高父母自身的道德水准。

儿童的思想品德能力正处于形成时期,可塑性非常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