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简要阐述,探讨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是儿童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的爱;二是注意同性别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三是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四是把握好儿童的训练和学习;五是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后,在启示下分别从重视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良好的教育环境、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关键的教育时机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探讨儿童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教育启示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教育的主题之一。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儿童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实现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性征期(genital stage)。
1.1口唇期(0~1岁)
这时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满足对事物与快感的需求,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基本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产生口腔类型的人格。如: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贪婪、占有欲强的人格。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在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找到根源。
1.2肛门期(1~3岁)
断奶后的幼儿开始在父母有意识的训练下进行自我排泄,因此,这个时期的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
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刘敏岚陈会
作者简介:刘敏岚,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发展心理学、心理教育研究。
陈会,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教育。
59
过早,过严或放纵。因为在父母训练婴儿排便时,婴儿总是反抗,如果父母与婴儿间的冲突总是很强烈,可能导致所谓的肛门人格。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如肮脏、浪费、不守秩序、无条理和放肆,另一种肛门便密的人格特征,如洁癖、固执、吝啬和过分注意细节。
1.3性器期(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位,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快乐的主要来源。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儿童恋慕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以同性的一方作为“情敌”。男孩子恋母称为奥迪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女孩子恋父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惧怕来自他们的惩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在焦虑的状态下,儿童压抑对异性父母的渴望,认同父母中同性一方,即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解决矛盾。这样,一方面可以“取代”同性一方而获得异性一方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因仿效同性一方而获得赏识。
以上的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1.4潜伏期(6~12岁)
这一时期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儿童把上一阶段以异性父母为对象的性冲动转移到外部,如学习、交友、运动、游戏等,注重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时正是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时期。
1.5两性期(12岁以后)
这是人格发展的最后阶段。从这个时期起,儿童力图摆脱父母,与父母分开,建立自己的生活,成为社会中一个独立的成员。这时期的儿童容易产生性的冲动和对成人的抵触情绪。
弗洛伊德还认为儿童在里比多兴奋和满足的过程中会出现固着和倒退两种危机。“固着是由于里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是由于里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5]。如果在发展过程中,里比多固着或倒退到某个发展阶段,就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在六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早期里比多的发展无论是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其结果是人格发展异化。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龄阶段的科学划分有一致性。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认为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这对我们探讨儿童教育有着积极的启示。
2.1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满足,更需父母的爱,以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拥有充分爱的人,将来一定是人格健全、能爱他人、有责任心和独立感的人。婴儿出生后,需要依靠父母维持生存,并在父母的呵护下才有安全感。遇到突发事情,感到焦虑或不安全的威胁时,儿童便会有依赖父母的倾向。有了父母给予的安全依恋的儿童会积极主动地对事物进行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儿童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一位被父母爱的儿童,才知道去爱他人,更重要的是学会自爱。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父母的爱。物质是身体的成长基础,心灵的成长需要爱的浇灌。
2.2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尤其是与孩子同性别父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成长
弗洛伊德认为在解决恋父或恋母情结的过程中,儿童以自己同性别的父亲或者母亲为榜样,认同他们,模仿他们,这样不仅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风格,而且还把父母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第二自我,即超我。若解决不好俄狄浦斯情结,会导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