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桃花源记》练习题带答案

《桃花源记》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班级:姓名:说明: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缘】。
2、【鲜美】。
3、【落英】。
4、【缤纷】。
5、【异】。
6、【欲穷其林】。
穷,。
7、【林尽水源】。
8、【仿佛】。
9、【才通人】10、【豁然开朗】。
11、【俨然】。
12、【属】。
13、【阡陌交通】。
14、【相闻】。
15、【悉】。
16、【黄发垂髫】。
垂髫,。
17、【乃】。
18、【具】。
19、【要】。
20、【咸】。
21、【妻子】。
22、【绝境】。
23、【遂与外人间隔】。
遂、。
间隔,。
24、【乃】。
25、【无论】。
26、【为具言】。
为、。
27、【叹惋】。
28、【延】。
29、【语云】。
30、【不足】。
31、【便扶向路】。
扶,。
向,。
32、【志】。
33、【及郡下】。
及,。
34、【诣)】。
35、【规】。
36、【未果】。
37、【寻】。
38、【问津】。
津,。
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翻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翻译:3、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翻译: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9、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写两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ft, ft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较,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2017 •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dn)B.黄发垂容(tiGo)C.遂与外人间隔(jidn)D.辞去(cl)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处处志之()⑶乃不知有汉()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2017 •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 •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2017 •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7.[2018 •武威]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8.[2016 •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4.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A.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
修改: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
B.11月10日,“奋斗者”号到达万米深度,证明我们有能力挑战深渊,中国具备对全球最深的海洋科考和探索的能力。
修改:将“科考”和“探索”互换位置。
C.连花清瘟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许多西药制剂小。
修改:删去“由”和“组成的”。
D.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修改:将“每一位”删去。
5.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你在昨天的饭里放什么了?”小茹皱眉问道,“我从昨天到现在肚子一直不舒服。
”B.客人来访时小娟正在打扫房子,客人说:“家母有你这么一个懂事的女儿,真是好福气。
”C.小华在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我应得的。
”D.小琴对妈妈说:“这是我做的饭菜,您尝尝。
”妈妈笑道:“能尝到你做的饭菜,真棒!”二、句子默写6.(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综合性学习7.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课文分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
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寻找水源C. 避雨D. 追逐鱼群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A. 生活贫困B. 生活富裕C. 生活简朴D. 生活奢华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事情_____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但最终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居民有哪些特点?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翻译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阅读理解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文中的“武陵人”是指谁?2. 渔人为什么会“忘路之远近”?3. 请简要描述桃花林的景象。
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七、判断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一开始就知道桃花源的具体位置。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
()3.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武陵人3. 绝境九、句子仿写请仿照《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创作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十、段落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完整练习与答案题目一:“桃花盛开”的意思是什么?A. 桃花在开花的季节里充分开放,花团锦簇。
B. 桃花全面开放,遍地芬芳。
C. 常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情爱,能遇到如意的良缘。
D. 形容美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
答案:C题目二: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旨?A. 表达对于人类欲望世界的贬低。
B. 探讨一个和谐、完美、幸福的乌托邦社会的产生。
C. 暗喻中国古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矛盾的产生。
D. 追求生存环境与领土的平等、公正、自由。
答案:B题目三:以下哪一项是《桃花源记》的主题?A. 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
B. 反映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C. 探讨社会乌托邦的建立和伦理观念的形成。
D. 题材广泛,主题深奥多元。
答案:C题目四:桃花人怎样使用火把导航的?A. 每个人手持一支火把,以亮光互相导航。
B. 只能随缘漂流,求神拜佛走路。
C. 没有火把导航,只能靠感觉和经验。
D. 装置了一根红丝线的火把,以此为引路。
答案:D题目五:以下说法与《桃花源记》不符的是:A. 桃花源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理想国家,这是一篇政治著作。
B. 桃花源不是一个在地理上的具体的地方,而是象征一个人心灵美满的境界。
C. 桃花源既是幸福美好的境地,也是藏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D. 桃花源只是作者幻想的一种理想场所,不代表现实。
答案:A题目六:桃花源人主张:A. 精神追求为先,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B. 以自然和谐为本,标本兼治。
C. 世间万物,皆应珍爱保护。
D. 自由自在地、没有一点拘束的生活方式。
答案:B题目七: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人的特点?A. 家家户户都非常富裕,田野里盛产玉米、豆类、粮食水果等等,毫无温饱之忧。
B. 桃花源人没有国家、官府等等形式,是个简单自然的社会。
C. 桃花源人通行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着哲理、诗意、智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D. 桃花源人反对和消极面临现实要求的!答案:D题目八:桃花源与明清小说的差异有:A. 桃花源是与人文文艺有关的,而明清小说是与神怪传说有关的。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的特点?A. 土地平旷B. 屋舍俨然C. 阡陌交通D. 人来人往答案:D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了解但不愿多谈D. 非常向往答案:B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做了什么?A. 忘记了来路B. 立即返回C. 告诉了太守D. 再次寻找但未找到答案:D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桃花源人怎样的心态?A. 与世隔绝B. 敌视外界C. 渴望外界D. 轻视外界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是在________年间,为了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秦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沿途做了________,但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
答案:标记9. 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前往桃花源,但因为________,没有找到。
答案:迷失道10. 《桃花源记》中,渔人再次来到桃花源时,发现那里已经________。
答案:不复得路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沿着溪水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感到非常惊奇,继续前行,想要找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桃花源?答案:桃花源中的人自给自足,生活安逸,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战乱的影响。
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也不想被外界的纷扰打扰,因此不愿意离开。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2021年整理)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桃花源记》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 )(3)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寻()(7)便要.还家要( )(8)处处志.之志( )二、写出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 交通:古义,今义,(2)妻子:古义, 今义,(3)绝境:古义, 今义,(4)无论:古义,今义,(5) 鲜美:古义, 今义,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完整版)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
23 无论魏晋(
)
24 延至其家(
)
25 此中人语云(
)
26 不28 处处志之(
)
29 及郡下(
)
30 诣太守(
)
31 遣人随其往(
)
32 寻向所志( )( )
33 欣然规往(
)
34 未果(
)
35 寻病终(
)
36 豁然开朗(
)
37 怡然自乐(
)
38 遂迷(
)
39 后遂无问津者( )(
落花 )( 繁多的样子 ) 5 复前行( 又 )6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7 林尽水源( 尽
头 ) 8 初极狭( 刚 )( 狭窄 ) 9 才通人(仅 )10 土地平旷( 开阔 )11 屋舍俨然( 整
齐的样子 )12 桑竹之属( 类 )13 悉如外人( 全、都 )14 黄发垂髫( 指老人 )( 指小孩 )15
7 林尽水源(
)
8 初极狭(
)(
)
9 才通人( )
10 土地平旷(
)
11 屋舍俨然(
)
12 桑竹之属( )
13 悉如外人(
)
14 黄发垂髫(
)(
)
15 阡陌交通(
)(
)
16 乃大惊(
)
17 便要还家(
)
18 咸来问讯(
)
19 率妻子邑人( )( )( )
20 来此绝境(
)
21 遂与外人( )
22 乃不知有汉(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交错相通 )16 乃大惊( 于是、就 )17 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18 咸
来问讯( 全、都 )19 率妻子邑人( 率领 )( 妻子和儿女 )( 同乡的人 )20 来此绝境( 与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2篇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上)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它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下面是一些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王安石答案:A2. 桃花源记是哪个时期的作品?A. 先秦时期B. 汉朝C. 魏晋时期D. 唐朝答案:C3. 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他试图将这个乐土向外界公之于众,结果却引发了什么?A. 桃花源的人民拒绝他的要求B. 外界的人民纷纷前来寻找桃花源C. 桃花源被外界的人民侵占D. 他被外界的人民当成骗子答案:C4.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有山有水有人烟B. 无山无水无人烟C. 有山有水无人烟D. 无山无水有人烟答案:C5. 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居民以何种方式生活?A. 水稻种植B. 渔猎打猎C. 采摘桃花D. 养蚕织布答案:D二、判断题1.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诗人在梦中所见的桃花园。
()答案:错误2.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试图将桃花源向外界公之于众。
()答案:正确3. 桃花源记以诗文形式刻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答案:正确4. 桃花源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直接揭示了社会现实。
()答案:错误5. 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在于描绘了人追求安居乐业的理想境界。
()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有何不同?答: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纯净无染的地方,而现实社会则充满了各种纷扰、矛盾和困扰。
桃花源的居民和谐共处,拥有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而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种种压力和困难。
2. 桃花源记中的主人公有何感受?答:主人公对桃花源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产生了向往和羡慕之情。
他在桃花源中体味到了生活的纯净和自由,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同时,主人公也试图将桃花源向外界公之于众,意图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这样的生活。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与外人间隔。
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为陶渊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第 1 页 共 12 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A 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间.隔( ) 便舍.船( ) 便要.还家( ) 男女衣着.( ) 阡陌.( ) 落英缤.纷( ) 黄发垂髫.( ) 豁.然开朗(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B .缘.溪行 便扶.向路 C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鸡犬相闻. 闻.有此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 .遂与外人间隔..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2)初极狭,才.通人 ( ) (3)后遂无问津..者 (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5)及.郡下,诣太守 ( ) (6)便要.还家 ()第 2 页 共 12 页5.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2)便舍.船 ( ) 屋舍.俨然 ( ) (3)遂.迷,不复得路( ) 遂.与外人间隔( ) (4)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6.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
(2)( )初极狭,才通人。
(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具答之。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组7.“然”常常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的样子”等,有时也可不译。
分别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豁然..开朗 ( ) (2)屋舍俨然..( )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4)欣然..规往( )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E.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 寻.病终 __________ 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 缘溪行()()2 夹岸数百步()3 芳草鲜美()4 落英缤纷()()5 复前行()6 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 初极狭()()9 才通人()10 土地平旷()11 屋舍俨然()12 桑竹之属()13 悉如外人()14 黄发垂髫()()15 阡陌交通()()16 乃大惊()17 便要还家( )18 咸来问讯()19 率妻子邑人()()()20 来此绝境()21 遂与外人()22 乃不知有汉()23 无论魏晋()24 延至其家()25 此中人语云()26 不足为外人道也()27 便扶向路()()28 处处志之()29 及郡下()30 诣太守()31 遣人随其往()32 寻向所志()()33 欣然规往()34 未果()35 寻病终()36 豁然开朗()37 怡然自乐()38 遂迷()39 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5文中陆游《游ft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6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7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与陆游的诗句“ft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16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17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1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19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20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21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22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23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24“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6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7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
28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四问答题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为顺序,从到,再到,到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1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12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13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14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15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16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17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8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19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20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21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1 缘溪行(沿着)(航行)2 夹岸数百步(两)3 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5 复前行(又)6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8 初极狭(刚)(狭窄)9 才通人(仅)10 土地平旷(开阔)11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 桑竹之属(类)13 悉如外人(全、都)14 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 乃大惊(于是、就)17 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 咸来问讯(全、都)19 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 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 遂与外人(于是、就)22 乃不知有汉(竟)23 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 延至其家(筵请)25 此中人语云(告诉)26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 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 处处志之(做标志)29 及郡下(到)30 诣太守(到)31 遣人随其往(派)32 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 欣然规往(计划)34 未果(没有实现)35 寻病终(随即、不久)3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37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 遂迷(终于)39 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文中陆游《游ft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9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与陆游的诗句“ft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2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13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ft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
17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0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22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
23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24“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6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四问答题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13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