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优秀公开课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二、鉴赏步骤(一)知人论世(3分钟)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二)诵读感知(5分钟)活动二: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3.齐读诗歌(三)眉目传情(3分钟)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四)情境复原(25分钟)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
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
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精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彩教案精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背诵并默写诗句。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归园田居》,猜测诗的内容。
2.初读诗句(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注意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的韵味。
3.分析诗句(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如“归园田居”、“鸟鸣”、“草色”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感悟情感(1)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情感,如“悠然见南山”、“心远地自偏”等。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5.背诵诗句(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诗句,注意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加强记忆。
6.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的意境。
2.在分析诗句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背诵诗句的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作业布置环节,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陶渊明简介及创作背景资料。
3.相关诗歌鉴赏文章。
七、教学建议1.在分析诗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2.在感悟情感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3.在背诵诗句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背诵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式、意象等基础知识;2. 领悟诗人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2. 教学重点: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3. 讲解课文:分析诗句,讲解字词、句式、意象等,阐述诗人的情感态度;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讲解艺术特色;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小诗;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田园情怀,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8.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2. 字词解释: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等;3. 句式分析:对仗句、倒装句等;4. 意象分析:田园、菊花、南山等;5. 诗人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不少于500字;2. 答案要求: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他篇章等,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过程;3.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寓意,以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放弃仕途,归隐田园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2.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意象等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韵律、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齐读《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解读诗句,讲解韵律、意象等表现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其意象和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并在课堂上分享。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背景介绍:归隐田园4. 诗句分析:韵律、意象5. 情感:向往自然、简朴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意象和情感,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他的归隐思想。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然,体验简朴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意象分析。
2. 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理解。
3. 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
4. 课堂讨论的引导和拓展。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韵律、意象分析1. 韵律:本诗采用五言律诗,诗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全诗。
2.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3.分析并品味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一》。
(2)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田园诗人,都有哪些呢?对了,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那么,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呢?对了,他是东晋时期的诗人。
2.诗歌解读(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归园田居·其一》,注意节奏和韵律。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4)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3.分析诗歌语言特点(1)请大家找出诗中的对仗句,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请大家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3)请大家讨论一下,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它体现了陶渊明的哪种诗歌风格?4.体会诗人情感(1)请大家结合诗歌背景,谈谈诗人归园田居的原因。
(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感受。
5.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
(2)我们分析了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3)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学会欣赏美好,追求诗意的人生。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歌、分析诗歌语言特点、体会诗人情感等环节,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歌。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五单元《唐诗宋词》中的《归园田居其一》。
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深入解读诗句背后的意境和哲理;分析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体会其意境美和哲理。
2.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其诗歌的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及诗歌的意境。
重点:诗句的理解、背诵和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和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诗句解读:详细讲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意境和哲理。
3.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分析其创作背景。
4. 韵律分析: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朗读。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2. 作者:陶渊明3. 内容:诗句解读、作者生平、韵律分析4. 赏析: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美,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诗歌艺术。
组织一次关于陶渊明的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2. 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介绍。
3. 韵律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的选取和对比赏析的深入。
5. 随堂练习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思考性。
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
一《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具准备:教学白板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
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因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作者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同时严格按照我校“四有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做到堂堂清,课课清,让课堂充满活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其文。
(2)熟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2.过程和方法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师生、生生共同探究诗歌的情感和艺术技巧,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的崇高理想,理解作者反抗黑暗现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事要逐步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流程:导入——诵读——分析文本——有情感地诵读——小组讨论——解析景语——再次诵读——体味意境——归纳主旨——扩张练习——延伸阅读——集体背诵,结束本课内容教学过程第一阶段:预习课文一、导语设计一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精心描绘了“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的田园美景。
他曾时隐时仕,但秉性深爱丘山,最终选择归隐田园……他是谁?(学生回答:陶渊明),大家都知道,他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导语设计二学生齐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本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诗歌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2. 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
2. 背景介绍: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b.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c. 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及审美价值。
5. 例题讲解:以一首类似的田园诗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6. 随堂练习: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其他田园诗。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田园诗的审美特点及诗人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2. 诗人:陶渊明3. 背景介绍4. 诗歌内容概括5. 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答案:意象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
2. 拓展作业: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田园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人生观。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内容详细包括:对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的分析,对诗人陶渊明归隐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歌: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讲解诗意:对诗中的字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分析归隐思想:引导学生探讨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5. 例题讲解: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某一联,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归隐思想:逃离尘世、向往田园、追求自然5. 艺术特色: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艺术特色,选取一联进行详细解读。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归隐思想。
推荐阅读《归园田居》其他篇章及《桃花源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2. 陶渊明归隐思想在诗中的体现。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一、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1. 意境优美:诗中描绘了宁静的田园风光,如“悠然见南山”、“鸡鸣桑树颠”等,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内容详细解析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和谐、宁静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诗歌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歌中的艺术特色,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归园田居》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分析诗歌,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针对诗歌的意境、情感等方面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作者:陶渊明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意境:宁静、和谐、自然5. 情感:向往、赞美、归隐6. 艺术特色:清新脱俗、意境高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答案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田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田园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教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内容、结构、韵律及意境;2. 领悟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高洁情操,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结构、韵律、意境,体会诗人的归隐情怀。
难点:理解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与诗人的人生追求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环境。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诗的结构、韵律、意境,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一句或一段进行详细解读,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翻译和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归隐情怀,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结构:起、承、转、合4. 韵律:五言律诗5. 意境:田园风光、归隐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并赏析《归园田居·其一》。
2. 答案要求:准确翻译诗句,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通过对比官场的黑暗与田园的美好,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归隐思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人的归隐思想,体会诗歌的意境。
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让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简介作者: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归隐思想。
4. 诗歌鉴赏:a. 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b. 品味诗歌的语言,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c. 体会诗人的情感,分析他为何向往田园生活。
5. 例题讲解: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意义,阐述诗人对官场的厌倦。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的理解。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归隐思想,结合现实谈谈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2. 结构:起承转合3. 语言特色:对仗工整、意境深远4. 情感:向往田园、归隐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有自己的见解。
2. 课后阅读: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使学生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理解了诗人的归隐思想。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教案:《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自《红楼梦》的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主要内容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识和一见钟情,以及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感和追求自由的心态。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归园田居·其一》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学生能够领悟到作品中所反映的封建礼教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学生对于《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重点: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红楼梦》第一回的文本。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自读《红楼梦》第一回的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情节。
三、人物分析(20分钟)四、主题探讨(1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封建礼教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五、实例分析(10分钟)板书设计:1. 《红楼梦》第一回主要情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识和一见钟情。
2.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反封建、追求自由、感性与理性并存。
3.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温婉、敏感、才情出众。
作业设计: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其一》的人物分析短文,不少于300字。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这是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
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反封建、追求自由心态的人物,他对封建礼教持有反感,同时又充满了感性与理性并存的特质。
林黛玉则是一个温婉、敏感、才情出众的女性形象。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背景知识、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
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领悟诗人的归隐思想,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田园生活之美。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领悟诗人的归隐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解析、诗歌鉴赏方法、诗人情感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体会诗的意境。
3. 背景介绍: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归隐思想。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 例题讲解:以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句解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4. 诗歌鉴赏方法:抓意象、析意境、悟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诗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意象、意境,并阐述你的理解。
结合所学,鉴赏一首你喜欢的田园诗,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1)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意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意境:表现了诗人勤劳、质朴的田园生活。
理解: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起床,整理荒地,晚上带着月光回家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诗句解析、诗歌鉴赏,使学生理解了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跟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
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跟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跟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跟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文章跟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跟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跟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全诗,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掌握陶渊明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理解并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3. 了解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学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陶渊明归隐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熟练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简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情境创设: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美。
3.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并纠正读音。
5.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寓意。
6. 意境鉴赏:讨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分析其艺术手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歌,巩固知识点。
9. 归隐思想探讨:引导学生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中的体现。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基本内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 意象:庐、车马、南山、草盛豆苗稀。
3. 意境:宁静、淡泊、悠然。
4. 艺术手法:白描、对比、象征。
5. 归隐思想:追求自然、淡泊名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归园田居》其一与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分析其异同。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散文,了解其生平事迹,深入体会其归隐思想。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具体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本诗通过对作者陶渊明回归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寓意丰富的意象,体会诗人陶渊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课外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归园田居·其一》。
2. 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3. 讲解:分析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详细讲解。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田园风光?”、“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意象分析田畴、绿树、村庄、炊烟3. 情感表达追求自然,超脱世俗4. 艺术特色以景寓情,平淡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中的意象如田畴、绿树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明白了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年《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并欣赏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分析古代归隐文化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园田居》其一的生字词、句式及文章结构;2. 领悟诗人陶渊明向往田园生活、追求自然和谐的人生观;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歌内容,标注生字词;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归园田居》其一的背景、意境、主题及艺术特色,分析陶渊明的归隐思想;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详细分析,指导学生掌握欣赏古代诗歌的方法;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六、板书设计1. 课题:《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意境:田园风光、归隐生活4. 主题:追求自然和谐、向往田园生活5.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平淡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主题思想,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归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精选《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描绘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表达归隐田园决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解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崇尚田园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和情感理解,以及对陶渊明归隐田园原因认识。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田园风光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情感。
3. 讲解: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讲解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其他句子,进行意境分析和情感体会。
6.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每组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田园诗,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意境:田园风光、归隐田园4. 重点词汇:采菊、东篱、南山、悠然、归园田居5. 修辞手法: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意境和情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田园生活看法。
2. 答案示例:在分析意境和情感基础上,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诗歌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丽华
隐逸诗人
田园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又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田园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 始祖。其中《归园田居》五 首是其田园诗的代表作。
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晋 陶渊明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水诗
唐
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田园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 内容;掌握田园诗的鉴 赏方法并尽量当堂背诵。 2.情感与态度: 体会田园风光;培养热 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趣。
归园田居
爱丘山
田园:闲适、幽美
黑暗 官场:
尘网
厌 弃 恋 恋
归 归
方宅 榆柳 村庄
草屋 桃李 炊烟 鸡鸣
总结:樊笼
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狗吠
每组请一位同学上来看卡片上的诗 句,比划者可以用肢体语言和口
述语言表达的形式向组员传达 信息,但是不得说出诗中带有 的字。每组有两次机会,其他 组员请别提醒。
一、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领 会大意。
二、欣赏诗歌朗读,注意难读的字词和 朗读的节奏。
羁鸟
jī
yì n
i 狗吠 fè
荫后檐
暧暧
桑颠 樊笼
diān fá n
à i
墟里烟 xū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在“归园田居”这个标题中,你认为哪 个字最重要呢?
归
四、
自由诵读,并思考下面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同组的同学抢答,看谁答得又快又 对!评出最佳合作组。
你觉得我们可以从本诗作者 陶渊明的身上得到怎样的生活启 示吗?
我觉得,陶渊明用他的亲身经历告 诉我们,一个人一定要选择一种不违背 本心的,能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不管你居高位 还是处低位,都要活得真实,能让自己 的心灵找到一块净土, 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以“舍”与“得”为话题,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悟。
1、从何而归? 官场
(“尘网”、“樊 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官场生活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 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是 怎样的态度?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本性) 2)守拙归园田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诗句
)
“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 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由于官场 的黑暗,不自由,无法实现抱负, 作者只能归隐田园来独善其身,保 持自己本善的心。
•
作业:
“舍”与“得” 陶渊明决定放弃仕途,而选择了归隐,我们 不能单纯地评价他的行为是否正确,但是我们应 该明白,正是有了他的这个选择,才为中国诗歌 的发展画出了漂亮的一笔……。 “舍”与“得”充满我们的一生,我们总是 在不断舍去,又不断得到。一位作家说过,人生 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在于有的人知 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 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
官场生活
①田园生活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 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这两句诗呢?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1、“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 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喻 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 鱼”一般,失去自由。
3、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 的心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有静,有声有色, 宁静、闲适、恬 淡的田园生活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画。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
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见作者的人生追求 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 上的自由和独立。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Βιβλιοθήκη 3、归向何处?田园
思考:诗人笔下的田园生 活是怎样的呢?请找出诗 歌中的意象。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物有何特点呢?描写角度有变 化吗?描绘成一幅怎样的图画?运用了怎样的表 现手法呢? 方宅 草屋 静 远 近景 近 榆柳 桃李 动静 结 结合 村庄 炊烟 远景 合 动 有声衬无声 狗吠 鸡鸣 白描 (视听结合) 描绘了一幅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