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一:叙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件_0
什么是叙述腔调?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来的感情 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如: 伍尔芙小说的睿智与抒情、芥川龙之介小说 的深刻与蕴藉、海明威小说的内敛与沉潜。 叙述人无论站在前台还是幕后,都或多或少 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
请感受两段叙述腔调的不同
东汉末年经济大萧条,以至于 许多人做生意都破产了。话边儿走 来一个老兄,正是东边那个卖草鞋 专业户,嘴里嘟囔着“哎呀妈呀,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我命苦啊…”。 这人看着就是个不读书的草包样儿, 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话来,说他有志 向吧也就是一点,就爱和四方来的 年轻哥们儿喝酒说事儿。但这位老 兄长得还蛮帅的:嘿嘿,身高一米 八,耳垂大得弥勒佛似的,手腕处 过了臀线,眼睛生的开,居然能看 到自个儿的耳朵。关键人皮肤好啊, 脸上就跟白瓷娃娃一样,唇色还是 最近流行的少女桃花色啊…
这样心酸而又期待的心情,孔明也是 相信着的吧。相信着美好的未来,相 信着黎民百姓对幸福的企盼……就算 是我这样软弱的人,果然也还是没办 法辜负关羽和张飞的信任,所以…就 算是一小时也好,请让我见您一面, 真的拜托了。如果您不想见我,这一 定是在考验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毅 力来承担复杂繁难的事业吧!请您一 定相信我,您对我来说,已经是超出 知己一样的存在。
金庸:简练、武侠的腔调
谁在看搓澡?
澡堂是最好玩的地方了,人好多,大家都白白的,可以 “小鱼上大串儿”地挤在人堆里,仰头看到各种各样的脸。最 好看的要算是搓澡工圆圆扁扁的脸,一排整整齐齐的牙齿,最 特别的是他左边那颗虎牙,有时全都露了出来,叫人发笑。不 过他擦得是那么用力,那个胖浴客的身上是多么脏呢?他是不 是从来不洗澡的?不过现在他该是多么的难受啊!果然我看见 胖浴客,牙咬得紧紧的,像一只大老虎,眼睛瞪得老大,就像 盛了满满的一匙汤。他终于忍不住了,歪起头,皱起鼻子,撇 着大大的嘴巴委屈地说:“搓澡原来这么疼的啊,那我下次再 也不想搓了…”
《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教学设计
《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时《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为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2、在以往教学中,对于此类问题学生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3、小说作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常常在以下题型中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
而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是属于小说考点中情节的艺术技巧。
【学情分析】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2、高一、高二在学习小说单元和小说专题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到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优缺点。
3、了解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4、通过练习巩固提升,培养学生解答小说阅读题型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叙述人称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了解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
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辅助】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13
小小人称,大有深意——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辨析小说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3.体验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审美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体会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特定语境下的小说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感悟作者的精神与襟怀;2.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
2.难点: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播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同学们,当我们品评这卞之琳的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含蓄隽永的意境之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梦蝶式的视角转换。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
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个,别人的视角。
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短片(韩剧:“请回答1988”片段),约3分钟。
看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这个片段中的叙述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这时候旁白者能够知道被叙述人物的全部秘密,先于被叙述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旁白对于这个事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但这里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事,他仍然是受限视角。
这里,我们谈到了视角和人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中的人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 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 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 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 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叙事。依靠人 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 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 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抒情气息浓。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 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扁平人 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 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 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 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 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 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 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的“摇摆” 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 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 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 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之一:叙述的艺术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我瞧着他满 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 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式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 下 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 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 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 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而老人始 终坐在那里。——【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 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
泪痕哭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 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玉来着。 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可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一则全殉葬之 礼,尽你妹妹的孝心;二则你姑妈的阴灵儿也可权作见了你妹妹了。因此他说没 有,也是不便自己夸张的意思啊。你还不好生带上,仔细你娘知道!”说着便向 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了一想,也就不生别论。[以上减 速] 当下奶娘来问黛玉房舍,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 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锦被缎褥之类。黛玉只带了两个人 来,一个是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甚 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名 唤鹦哥的与了黛玉。亦如迎春等一般,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 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头外,另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头。当下 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厨内,宝玉乳母李嬷嬷并大丫头名唤袭人的陪侍在 外面大床上。 [以上加速]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6
公开课教案:考点突破——叙事技巧之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教学目标:1.通过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并学会辨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能够学会分析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学情分析(导入):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小说部分的有关知识,关于小说叙事技巧(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腔调、叙述速度)。
这一部分,同学们的掌握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但是仅限于叙述技巧中的叙述方式。
而叙述技巧中的其它内容,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很大一部分同学还不能区分、辨析,更不用说在做题的过程中流畅地分析表达。
比如说这道题目: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比如说上学期期末联考的这道题目:莫言《红高粱(节选)》“5.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 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这些,我们应该还有印象吧,这几道题的答案都涉及到了“叙述人称与视角”,但我们的答题情况却不尽人意。
其实不光是,我们平常的练习考试,高考在这一考点也是常有涉及的。
考情分析:近5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部分问题设置:一、课前阅读小练(读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1)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
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
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
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
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
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教案_2
叙述腔调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叙述腔调》出自人教2003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专题“叙述”中的一个话题。
叙述腔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文学概念,需要大量文本辅助学生进行审美性理解。
由于课本中并未给出大量文本进行阐释,而目前可用的课例资源几乎没有,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叙述腔调并学会初步运用叙述腔调进行写作,我选用乃至自己创作了大量文本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审美中进行体验。
同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加上它处于学生接触外国小说的初始阶段,所以在选用外国小说文本的同时,我还使用了大量学生熟悉的名家作品,以便于学生感受与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叙述腔调”这一概念,提升学生对小说阅读的思维理解力;2、通过对不同作家叙述腔调的研读,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感受力;3、通过延续叙述腔调写作,提升学生的小说语言构造能力;4、体味不同作家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叙述腔调,体味作家的人格特质;教学方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PPT及希沃授课助手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说叙述腔调”。
这是一个我们从未涉及过的新名词,我们就用人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弄明白这个新概念。
所以我们的学习流程是“叙述腔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叙述腔调(叙述腔调的作用)”,最后是“怎样运用叙述腔调写作”。
一、什么是叙述腔调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腔调有关的题。
题目很简单,“猜一猜,谁在看搓澡?”有三位作家——林海音、琼瑶和金庸在澡堂看到了搓澡的场景,回家后他们都以此写了个故事,但是现在不清楚哪篇是谁写的了。
同学们能不能给这三个故事做一个连线题,找出它的主人?第一段:浴客静静地趴在搓澡床上,眼睛柔柔地望着前方,眼里的光在前方流淌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一双温润的手轻轻地搭在了他的肩上,他那坚实而宽阔的臂膀开始微微颤抖…这种感觉似曾相识?浴客的心仿佛都要碎了,他轻轻地对搓澡工说:“你用力搓吧,我甘愿承受这一切苦痛。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件_5
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 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 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 “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 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 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 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 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 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 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 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 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 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 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 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 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李小二虽不是直接当事人,但他对事情的态 度并不是漠不关心。当他见到走卒模样的人 与军官一起坐下,便顿觉狐疑之极,由此进 而主动探知其密谋,便立即使情节气氛紧张 起来。”于是,在李小二眼中,这两个人的 行为不合常理,这不仅体现在走卒模样的人 居然与军官坐在了一起,而军官却说这是他 的“伴当”,既然是“伴当”,走卒模样的 人却“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 杯,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这一切有悖 于常理。因此,读者通过李小二的观察视角 ,也肯定会觉得来人定然有鬼,他们一定是 在密谋一个不为人知的计划。ຫໍສະໝຸດ 二)有限视角1、内视角
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 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 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叙述者不能像" 全知全觉"那样,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 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 ,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 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它多为现代小说 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这种类型,法国结构主 义批评家热奈特取名为"内焦点叙事"。这种内视角包 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外国小说欣赏》课件
牲畜林
村民逃难——母牛被
抢——朱阿多次瞄准
情节
——举枪射击——德
兵坠崖——朱阿成为
写法
“用英轻雄松对” 抗沉重
用幽默消解残酷
延迟
1.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2.符合故事发展之理 3.符合小说主旨揭示
第七单元 情感
山羊兹拉特
老山羊和贫穷家庭
的亲情故事情感让
情节
步现实到情感战胜
情感
现实
山羊:信任—怀疑—惊讶—信任
打破单元 整合重 构
叙述视角
骑桶者
虚构真实 圆形人物 主题丰富
第一人称:真实感、亲切感、参与感
虚构和真实、沉重和诙谐的合理融通
卑微、可怜、无助、担忧,值得同情 恼怒、咒骂、仇恨、决绝,信任减少
流动
阿隆:不舍—无奈—慰藉—感恩
手法
草堆对话和结尾的“咩” 留白、节制胜于放纵
骑桶者讨煤无果浮到冰山隔绝人世
情节
第八单元 虚构
骑桶者
人物 主题 虚构
贫穷自卑 畏缩怯弱 疏远孤独 绝望无助
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凸显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情节的虚构 心灵的真实
反馈与评价
请以《骑桶者》为例,从叙述视角、虚构、人物等角度 分析小说话题要素对揭示主题的作用。
挺身
而出
剖心
情节
引路
被人
第三单元 主题
丹柯
人物
丹践柯踏:乐观果敢 无私奉献
族人:自私卑劣 怯懦愚昧
主题
英雄“现”于外部环境 英雄“炼”于内心执着 英雄‘成’于历史评判
第四单元 人物
娜塔莎
舞会前的
准备舞会
情节
上的相遇
为了爱的
人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0
《叙述人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三种叙述人称的的特点、好处和不足。
2、理解叙述人称之间相互转换的好处。
3、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试题中。
教学重点:叙述人称的作用教学难点:叙述人称的转换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根据近几年全国卷部分问题设置的学情分析导入新课二、教学新授(一)、初步了解叙述人称在作家作品中的不同选择第一人称--------- 最基本的叙述形式第二人称--------- 最少见的叙述形式第三人称--------- 最成熟的叙述选择(二)、结合所学的作品分析三种人称的特点、好处、不足。
1、第一人称:特点:叙述人“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叙述的眼光较为主观,只能局限于叙述人“我”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2、第二人称:特点:“你”不是讲述者,只是故事中的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事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又略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一种密切的对话关系。
好处: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特点: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叙述人是作为“第三者”隐形的“他”,并不是出现于故事中的“他”。
故事中的他是叙述者眼中被叙述的人物。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可洞察小说人物的内心活动。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三)、结合作品分析人称之间的相互转换1、第一人称“我”转换为第三人称“他”示例:鲁迅《祝福》2、第三人称“他”转换为第二人称“你”示例:闵文《老师,妈妈》三、了解高考考查的常见题型1、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2.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3.作品是怎样叙述……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好处?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_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学科外国小说八大常见主题梳理
江苏省高考《外国小说欣赏》八大话题综述话题一:叙述【考点】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知识梳理】一、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人,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
●1、“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小说的叙述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
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2、“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小说的叙述人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二、叙述人称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
●1、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2、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站在故事的外部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客观而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在具体运用时可以灵活变换、结合,如:《林黛玉进贾府》。
三、速度控制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无须细品。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详写,多用描写手法,读者须慢读细品。
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注意:这一技巧也是我们写好记叙文的法宝!【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
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观点
主题一“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人物一“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概念虚构区分“事实”与“真实”,心灵真实。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一话题
叙述之一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难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之二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腔调》优质课件_1
待一位身上雨衣已干的顾客。我尽量轻手轻脚地把雨衣挂在衣
架上,然后坐下来,要了茶和肉桂面包干。这是我一天中第一
次开口同人讲话。
• (《献给爱斯美的故事》,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宋志宏 译)
2.“讲述”与“显示”
• “讲述”就是叙述者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 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的 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 地流露出他对人与事的感情。如《装在套子里 的人》。是传统小说惯用的手法。
*速度控制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 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多用叙述
手法,读者一般用快速阅读,细细品味。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用慢速阅读,细细品味。
小说的阅读魅力: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 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 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 莫言在谈到他的小说《四十一炮》的创 作时说:“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并不顺 利,因为我起初没找到叙述的腔调,一 旦确定了‘炮孩儿’的腔调后,小说就 如水到渠成了。至于小说讲了什么故事, 对我来说,确实不是很重要。我在小说 后记中说:叙述的腔调一旦确定之后, 故事几乎是自己生成的。”
作家的腔调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有些小说里,有时作 家可以将自己惯用的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 话。─说话者的伪装
• 我国当代作家莫言说:“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 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 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 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或者像烟熏火燎的 小酒馆,或者像烛光闪烁的咖啡屋,或者像吵吵嚷嚷 的四川茶馆,或者像音乐缭绕的五星级饭店,或者像 一条高速公路,像一个马车店,像一艘江轮,像一个 候车室,像一个桑拿浴室……总之是应该与众不同。 即便让两个成熟作家讲述同一个故事,营造出的氛围 也决不会相同”。
外国小说欣赏单元话题知识及应用
《外国小说欣赏》单元话题知识及应用一、叙述角度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特点: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
好处: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特点: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
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二、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第三人称——‚他‛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站在故事的外部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见下页]‚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三、“讲述”与“显示”◎关于‚讲述‛特点:上帝俯瞰全知视角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关于‚显示‛特点:凡人目光有限视角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注意:‚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结合,穿插交替使用。
四、场景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环境描写)1、奠定文章基调如果场景描写作为开头,会给文章定下基调。
如:月亮从树林边上升起来了,放出冷冷的光辉,照得积雪的田野分外白,越发使人感到寒冷。
(悲剧基调)又如《炮兽》结尾(这是长篇小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
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着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一:叙述话题一:叙述(参见《外国小说欣赏》第7—10页)重点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有限视角:遮蔽意图,隐藏某些情节;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重点二:比较“我”叙述与“他”叙述的不同点。
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他”视角有限视角或有限视角或全知视角局内外局内人(参与者)局外人(旁观者)形象既是叙事者又是文中形象仅是叙事者并非文中形象效果使叙述显得真实真切;拉近读者和的距离;便于抒情议论;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
冷眼旁观,少亲切感;局外叙述,有距离感;叙述自由,无所不知;不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
重点三: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作用。
(四个要点)1.见证者(由“我”来叙事,真实可感)2.贯穿者(“我”是行文线索,贯穿行文始末)3.主旨的揭示者(我随时随地抒情议论,抒发感慨,发表见解:揭示文章主旨)4.主人公的烘托者(“我”是线索人物,“我”是重要人物,但“我”不是主人公,烘托和突出主人公)【说明】关于三种人称,可以回顾苏教版必修一的一篇散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散文)中的人称及其变化,让学生体会两种文体在人称使用上的异同。
一、高考模拟试题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6题。
提琴[美国]保·琼斯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
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
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
“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
”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
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
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
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
”舅舅说。
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
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
”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
”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
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
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
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
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
”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
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
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
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
”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
”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是的。
”我简短地回答道。
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
“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
“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
“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
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
”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12.小说第二段为下文哪些情节提供了依据?请具体说明。
(4分)13.分析舅舅决定买琴后细节描写的作用。
(4分)14.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4分)15.评价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分)16.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4分)二、(2009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董师傅游湖宗璞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
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
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
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
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
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
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
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
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
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
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
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
这时月亮却看不见。
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
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
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
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
”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
”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
”董师傅一笑,领着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
”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
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
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亭中有几副楹联,他们并不研究。
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
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
大家都是这样的。
”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
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
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身去找别人了。
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
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身慢慢向住处走去。
他很快乐。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高考资源网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7分)高考资源网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6分)高考资源网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高考资源网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文末说“他很快乐”。
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
(说出两点即可)(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一、高考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12.舅舅忍痛决定卖琴;父亲去卖琴;舅舅把琴送给“我”;母亲舍不得卖琴;我去卖琴发现琴是假的。
(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满分。
)13.刻画出舅舅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心情和为能买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的欣慰心情。
引出后文的父亲买琴的情节,为后文舅舅把琴送给“我”做铺垫。
(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14.“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感。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以“我”为线索组织情节,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我”是主题的揭示者,通过“我”的买琴和与“父亲”的谈话,暗示文章主题。
“我”是主人公“父亲”的烘托者,借用“我”的形象来突出“父亲”的伟大形象。
(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满分。
)15.父亲是一个善良、敢于冒险、有责任感、爱护家庭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本质)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赞美对家庭高度负责的父亲们形象,无形地批判置家庭不顾而只管自己逍遥的父亲们形象,发父亲们深思。
(人物形象的意义)16.对舅舅来说,“提琴”象征“亲情”和“无私的品格”。
对母亲来说,“提琴”象征“亲情”和“物质财富”。
对父亲来说,“提琴”象征“亲情”和“善良的品质”。
对“我”来说,“提琴”象征“亲情”和“精神财富”。
(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二、(2009年高考安徽卷)参考答案11.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12.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
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