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与脑保护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保护》ppt课件

《脑保护》ppt课件
休克患者的脑保护
脑组织的生理特点
• 高代谢,氧耗量大
– 脑重量占体重2% 、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5%~20%
– 耗氧量占全身20~25% 、葡萄糖消耗占65% – 动脉:颈内动脉(2/3血流量),椎动脉 (1/3血流量),形成
Willis动脉环
– 脑血流量:脑灰质60~100ml/100g/min 脑白质25ml/100g/min 平均50ml/100g/min
复温休克(rewarming shock)
Michenfelder(1979,1980)研究较多 临床上尚未成功
Steen PA, et al. Anesthesiology, 1980
浅低温
• • Busto(1987)报导体温下降2-6℃明显改善小鼠 组织学结果 Natale and D’A lecy(1989)体温下降6℃能改善 猪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 Clifton 等对 闭合性颅脑外伤病人研究发现,浅 低温无保护作用
– 死亡率:低温组28% VS正常体温组27%(P=0.79)
– 低温组在医院停留时间较正常体温组长,且并发症较多 • 结论:颅脑外伤后轻度低温不改善其愈后
Clifton GL, et al. N Engl J Med, 2001
心跳骤停后低温
77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成2组 • • • • 低温组( 43例,自主循环恢复 2小时内中心体温降 至33℃,维持12小时) 正常体温组(34例) 低温组49%愈后较好(21/43) 正常体温组26%愈后较好(9/34) (P=0.045) 结 论:心跳骤停后低温能改善患者愈后
原则
• 尽量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 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 生理环境 • 采取相应措施,阻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进程, 促进脑功能恢复

体外循环 ppt课件

体外循环  ppt课件

19
四、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肺
体外循环术后出现的肺功能损伤,呼吸功能不全(灌注
肺)
原因:a. 左心引流效果差→肺瘀血→肺水肿 b. 过度稀释、低蛋白→肺间质水肿 c. 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肺出血 d. 血栓、气栓、硅栓→肺栓塞 e. 低温→肺泡活性物质减少 创伤 气管分泌物增多 肺不张 咳痰无力
ppt课件 20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心肺灌注(Cardiopulmonary perfusion)
ppt课件 3
现代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1、心脏、大血管直视手术 2、器官移植
3、其他系统疾病的呼吸循环支持
ppt课件 14
(四)器官灌注
1、灌注“量”: 常温下,成人灌注流量2.4~2.6 L/m2/min,
儿童为2.6~3.0 L/m2/min;
28℃时,成人灌注流量不低于1.8 L/m2/min即可 2、灌注“压力”:一般成人需维持血压在60~80mmHg, 儿童应维持在50~70mmHg
ppt课件
心内直视手术时,冠脉血流暂时阻断,出现心 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术中主要是降低心肌氧耗(心脏停搏), 减轻心肌的再灌注损伤
ppt课件
12
(二)抗凝和拮抗
常用抗凝方法:
肝素(heparin):体内3mg/kg管道预充液3mg/100ml
目标:ACT(activited clotting time)延长5~6倍,
7
变温器(heat exchanger)
通过循环水箱和热交换器在
体外循环过程中精确调控患者的

体外循环培训课件

体外循环培训课件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如股 静脉、颈内静脉等。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避免反 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脱 落、打折或堵塞。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血肿等并发症,及时处理

抗凝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 抗凝药物,如肝素等。
术后根据病情继续使用抗凝药物,预 防血栓形成。
对于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 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 训练和指导。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 量训练。
定期检查患者康复情况, 评估训练效果,及时调整 训练计划。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体外循环基本原理与设备
01
包括血泵、氧合器、储血器、微栓过滤器等组成部分和工作原
理。
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用药时间, 确保抗凝效果。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及时调 整药物用量。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熟练掌握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如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等 。
结合患者病情及手术需要调整监测方 案。
正确连接监测设备,确保数据准确可 靠。
密切观察监测数据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异常情况。
肾保护
维持合适的灌注压和尿量,避免肾缺血或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
其他常见并发症处理建议
神经系统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感染防控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和消毒手术部位。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电解质紊乱纠正
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及时纠正低钾、高钠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05
体外循环后患者管理与康复 指导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2023-10-26
目录
•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 体外循环技术操作流程 • 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 体外循环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 体外循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体外循环技术相关文献与学习资源推荐
01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体外循环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人工管道,将病人的血液引流 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 将血液输回病人体内的过程。
原理
体外循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心肺机代替人体心脏和 肺脏的功能,维持病人生命体征,为手术或治疗提供条件。
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范围源自1 2 3心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常用于心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 、心脏瓣膜置换等,为手术提供良好的视野和 操作条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提供呼吸支持,为病人的 治疗赢得时间。
肾移植
通过体外循环技术,为患者进行肾移植手术,恢 复肾脏功能。
心脏移植
利用体外循环技术,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进行心 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重症监护治疗
心肺复苏
利用体外循环技术,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恢复生命体 征。
呼吸衰竭治疗
通过体外循环技术,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改善缺氧状 况。
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
围手术期管理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血糖、改善患者营养等,以降低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随访与康复
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同时开展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
提高手术效率与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改进
优化手术流程

体外循环常见意外情况及处理精品PPT课件

体外循环常见意外情况及处理精品PPT课件

直至ACT达到400",并严密监测ACT
2
2.氧合不良
原因
预防
处理
1. 气源
1. 体外循环前认真检查气源, 1. CPB开始时发现氧合不好,应
2. 气源管道接错
确保通畅
及时停止降温,逐渐还血停机
3. 气体流量小,氧浓度低 2. 确保气体管道连接正确
后寻找原因及处理
4. 气源错误:
3. 检查气体混合器性能情况 2. 复温时病情轻,手术快结束
如CO2,N2
4. 排气预充观察氧合器发泡是 时,恢复心脏跳动,启动呼吸
5. 气体混合器故障
否均匀
机,尽快恢复自身呼吸
6. 氧合器质量问题:
5. 根据病人体重,选择适当氧 3. 病情重,手术时间长,快速降
1) 发泡板功能不佳
合器
温至20℃更换氧合器
2) 中空纤维渗透等
6. 严密观察动脉氧饱和度,通 4. 缺氧严重:按脑缺氧常规处理
2. 大量气体进入体内时,应进行逆灌
5. 动脉端抽标本
5. 转机前检查吸引管的方向
注。方法如下:
6. 泵速突然加快、排空
6. 避免在动脉出口端抽标本(动脉滤器三 1) 静脉逆灌:
7. 膜肺气体出口端阻塞
通例外)
流量:1000~2000ml/min
8. 排气不彻底
7. 检查动脉入口端是否阻塞
压力:20~30mmHg
1.及时调整.控制动脉流量
2.管道扭曲
2.理顺管道
2.及时调整管道
3.容量不足
3.根据体外循环计划,增加预 3.补液
4.静脉管道内有大量气体 充量
4.疏通管道
5.动脉大出血.回流室路径 4.静脉管道阻断要完全

体外循环术后的护理PPT课件

体外循环术后的护理PPT课件

六、体外循环手术后的护理 有创监测
(三)胸内引流管:手术后可能有心包、纵隔、及
胸腔引流管,要定时记录单位时间内和总计的引流 量和引流液性状,特别是高出血危险的,如:紫 绀、深低温停跳、再次手术等的患者,要更加注 意。警惕心包填塞的的危险和掌握再次开胸止血的 指征。 (四)心表起搏装置: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患者安 装心表起搏电极,导线穿出皮肤,要牢固固定,切 勿拔出、折断或脱落,当使用时要与起搏器连接紧 密,经常从心电图波形上检查起搏信号。
心脏直视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监护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体外循环的定义 二、了解体外循环的应用 三、了解体外循环机的装置及原理 四、熟悉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五、掌握体外循术后的护理知识
一、定义
体外循环(extracorpeal circulation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将回心的上下腔 或右心房静脉血引出体外,经人工肺进行氧合和排除二 氧化碳(气体交换)再经人工心泵入体内动脉的血液循 环。
三、体外循环机的装置及原理
(一)氧合器:氧合器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取代肺的功能。 氧合静脉血和排除二氧化碳。分为鼓泡式和膜式氧 合器两种。
(二)血泵:也称为人工心脏,驱动引出体外的管道内 血液大量单向循环至体内动脉。分为转压式血泵和 离心泵两种。
(三)变温器:分变温和交换两部分,在水箱内进行水 的降温和升温,将一定温度的水输入与氧合器并为 一体的冷热交换器内,降低和升高体外循环的血液 温度。
六、体外循环手术后的护理 输血输液
输血与输液:病人转入ICU后如需输入体外 循环机器血,一定要核实总入量,应根据输入量 及时地在另外一条通路注射相应的鱼精蛋白,在 输此血时要详细记录引流液量并注意性状。待机 血输入完毕要重测ACT。输入库血时要认真进行 核对,还要注意抽取的时间和血液的温度,如果 输入较多库血要注意补充钙和碳酸氢钠预防血钙 下降和酸中毒。输液时要注意晶胶比例,最好术 后24小时定时测量血胶体渗透压来指导输液。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ppt课件

体外循环术后护理ppt课件
观察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搏动口唇甲床毛细血管和静脉充盈情况以及早发现微循环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及时处理配合医生应用些药物202071125呼吸系统的监测与护理停机后202071126引流量及出血的监测与护理心包填塞202071127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水电解质酸碱与营养的平衡饮食202071128肾功能的监测与护理急性肾衰的处理202071129神经系统的监测与护理脑部并发症的处理202071130手术切口及管道护理临时起搏器
2019/9/6
44
第二:
低心排综合症:
定义:足够的心排量,才能维持有效的循环,保证 组织灌注。心排量=心率*每搏输出量,成人的心排 量通常以心指数来徇,正常 为每平方米3~4L/分,如 心指数<3 L/分而有周围血管收缩,组织灌注不足,末梢 循环不良的现象,称为低心排综合症.。
原因: 表现: 处理:
医护人员的合作,切勿随意拔除各种管道。不 适时,用手语示意医护人员。
2、体位 停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后,取斜坡 卧位或半坐卧位,以利于心包纵隔引流和呼吸 道分泌物的排出。
3、饮食 气管导管拔除6小时后,可进少量 流质饮食,以富有营养的高蛋白、高维生素、 低脂肪易消化为宜。
2019/9/6
55
出院指导 1、术后3个月是克服手术创伤,康复体质的重要 阶段,应精心疗养,饮食多样化,限制盐的摄入 ,不暴饮暴食。 2、遵医嘱服用洋地黄和抗凝药物。 3、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可参加适当的娱乐活 动。 4、术后三个月来院复查。
ICU古学秋
2019/9/6
1
病史
12床 杨玉福 男 58岁
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中度狭窄伴轻度返 流,主动脉瓣中度返流,三尖瓣极轻度返流,心功能 二级,升主动脉瘤,高血压病三级,极高危组

体外循环PPT演示课件

体外循环PPT演示课件
61
出院指导
饮食:合理调配饮食、加强营养 休息与活动: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
运动、外伤等 自我检测尿量、自觉症状 定时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病情变化 服药指导:强心、利尿、抗凝等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加强功能锻炼,定期复查
32
主动脉插管
根据手术要求、体重选择,由手术医生在术中插入主动脉,另 一侧与体外循环机上主动脉连接管相连
33
静脉插管
根据手术要求、体重选择,由手术医生在术中插入上下腔静脉或右 心房,另一侧与体外循环机静脉动脉连接管相连
34
主动脉根部灌注针
用于将含有高钾的心肌停跳液灌注到心脏中,使心脏停止活动 35

41
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正常:80~120秒 体外循环中:>480秒 体外循环结束:鱼精
蛋白中和使ACT时间 接近生理值
42
鱼精蛋白
为从鲑鱼新鲜成熟精子 中提取的一种低分子量 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4。3
体外循环实施
44
体外循环实施
1.开胸、暴露心脏、游离血管 2.全身肝素化,ACT>480秒 3.主动脉插管并与体外循环机动脉端连
—这就是体外循环的最初的构想
11
艰难的开始
1934年 Gibbon成了麻省总医院的住院医师,向他的 导师Churchill提出研制人工心肺机的正式请求;
Churchill 认为:这位才华横溢、前程似锦的弟子 “走火入魔、不务正业”,非常反感,深感惋惜;
但是Gibbon的坚定决心,最终征得了导师的同意; Churchill给了一个动物实验室,又配了一个年轻漂
4
外科大师--坚决的反对
1896年Theoder Billroth: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

体外循环教材教学课件

体外循环教材教学课件

提供良好手术视野
通过体外循环,可以使心脏停跳,为 手术医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便于 精细操作。
保障器官移植顺利进行
维持受体血液循环
01
在器官移植手术中,体外循环可以维持受体的血液循环,保证
移植器官的血流灌注。

减轻受体心脏负担
02
通过体外循环辅助,可以减轻受体心脏的负担,降低手术风险。
促进移植器官功能恢复
05 体外循环教材编写思路及 特点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注重实用性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围绕体外循环过 程中的常见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编写。
结合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帮助学员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外循环技术。
强调临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具 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指南。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先进性
及时跟踪和反映体外循环领域的 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性能评价
阐述氧合器性能评价的主要指标 ,如氧合效率、血液破坏程度等 ,以及评价方法和技术。
管道与连接件
材料与选择
管道与连接件是体外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材料应具有生物相容性、耐 腐蚀性、抗疲劳性等特点,常用的材料有医用硅胶、聚氨酯等。
安装与使用
介绍管道与连接件的安装方法、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更换周期等内容,确保系统的 密封性和安全性。
02 体外循环设备与技术
人工心肺机
组成与工作原理
人工心肺机是体外循环的核心设备,由血泵、氧合器、热交换器、管道系统等 组成,模拟人体心肺功能,实现血液的氧合与循环。
操作与维护
介绍人工心肺机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日常维护与保养等内容,确保设备的 正常运行与患者安全。
氧合器
类型与特点
氧合器是体外循环中实现血液氧 合的关键部件,根据原理可分为 膜式氧合器和鼓泡式氧合器,各 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体外循环技术ppt课件

体外循环技术ppt课件

一、将血液引出体外
B:肝素的使用与监测
过少的使用肝素会造成血栓的发生,过多的使用肝素又会造成术后 出血和止血困难,但肝素本身的个体差异很大,如何和正确使用和监 测呢?ACT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测定)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依据:
I. 肝素化前ACT的参考范围是90-130s II. 静脉给予肝素化:标准肝素3-4mg/kg III. 静脉给药后5分钟抽取动脉血检测 IV. ACT值不低于480秒 V. 建立体外循环后每20-30分钟复测 VI. 术后鱼精蛋白中和后再次测定ACT
C:肝素化管道的使用 将管道内膜进行肝素化可以模拟血管内皮的特性,从而达到抑制凝血和 减轻体外循环副作用,以美敦力公司肝素化管道为例,其优点有: I. 与管道内表面共价结合的肝素与内皮产生的肝素硫酸盐一样可以产生
天然抗凝作用。 II. 由于硫酸盐III.聚环氧乙烷有非常强的亲水性,它可以形成一层稳定的水层来供细胞
体外循环模型
什么是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利用特殊的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①引出体外,②进
行气体交换、③调节温度和④过滤后,⑤输回体内动脉的生命支持技
术。体外循环的目的是暂时取代心肺功能,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
供应和气体交换,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无血或少血的手术视野。(外
科学第六版)
插管
储血罐
一、将血液引出体外(肝素化是前提
大血管手术,需要停循环或者低流量灌注等 复杂手术
较少采用
三、调节温度 B、温度检测的方法
正常人的温度自内而外 存在一个温度阶梯,核心温度 (36.9-37.9)通常比表层温 度高2-3度,监测时不同方式 有不同的标准:
I. 常用的鼻咽温和耳道温度 接近脑温、
II. 食管温度接近心脏温度、

体外循环简介课件

体外循环简介课件
久部分 • 流量可以读出 • 电源意外时有备用电源或手动装置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滚 压 泵 结 构 示 意 图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流量调节
• 泵流量决定于每分钟泵头的转速(RPM)和每转泵的排空容积 (SV)
• 容积的多少由泵管的大小和泵头挤压长短而决定
体外循环简介
泵管材料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温度的控制
1.掌握降温时机,需要保温的手术要及时保温 。有些手术需要在安放左心引流管后才能降 温。 2.根据病情、手术难易程度、氧合器性能等 来确定血液降温的温度。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温度的控制
根据病种及手术方法可将温度控制在下面几个阶段: 1.浅低温:35~32℃ 一般适用于VSD、ASD、CABG; 2.中低温:32 ~ 28 ℃ 一般适用于VSD合并畸 形、BVR、AVR、MVR/MVP、CABG+换瓣; 3.深低温:24 ~ 20 ℃ 适合大血管手术、复杂先 心病手术; 4.超低温:20 ℃以下, 停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简介
液面及压力报警
体外循环简介
二、体外循环管理
体外循环简介
术前准备
1.了解病情:访视病人,阅读病例。 2.了解手术术式。 3.物品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准备体外循环用品;预充 液;药品等。
体外循环简介
病情评估
危险因素包括: 1.左心功能不全,LVEF<30%; 2.心衰; 3.年龄>65岁; 4.急诊; 5.再次手术; 6.肺高压,严重心率失常,脏器功能不全,恶液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理想的体外循环管道
• 良好的透明度、弹性及可弯曲性、不易扭结和压扁 • 良好的韧性、散裂率低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课件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课件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ppt课件
目录
•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 体外循环的临床应用 • 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及处理 • 体外循环的未来发展
01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体外循环技术的定义
总结词
体外循环技术的定义是指通过机械手段在人体外建立循环系统,以支持心肺功能,进行心血管 手术的技术。
详细描述
体外循环技术是指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机械装置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 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再输回患者体内的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心血管手术,以在手术过 程中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体外循环,给予高压氧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循环超负荷
总结词
紧急并发症
详细描述
循环超负荷是由于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容量过多或心脏功能受损引起 的心力衰竭症状。
处理方法
降低血流速度和血容量,给予强心、利尿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 复苏。
04
体外循环的未来发展
体外循环技术的创新与改进
技术改进
开发小型化、可移动的体 外循环设备,便于在微创 手术中应用。
手术室集成
优化设备布局和操作流程 ,实现体外循环设备与手 术室的集成。
人工智能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与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体外循环相 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临床
决策提供支持。
智能监测与预警
通过人工智能实时监测体外循环过 程中的生理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并预警。
03
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与血容量不足
总结词
严重并发症
详细描述
出血和血容量不足是体外循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 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镁离子代谢紊乱 镁离子影响神经肌肉的兴 奋性,同时是许多酶的辅因子;低镁血症时神 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往往伴随低钾、低钙血症, 应给予重视。
(三)酸碱平衡紊乱引起的中枢变化
1、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时,神经系统功能障 碍主要表现为抑制,主要是由于抑制性的γ- 氨基丁酸增多和生物氧化酶活性降低;呼吸性 酸中毒时,高浓度的CO2可使脑血管扩张,引 起颅内压和脑脊液压升高。
3)人工心肺机故障和操作失误 由于机器或人 为因素,如电源中断、泵管破裂、接头脱落, 造成体外循环中断、气栓进入动脉系统,导致 不同程度的脑缺氧。
4)转流技术问题 如血液过度稀释、胶体渗透 压下降;上腔静脉引流不畅,中心静脉压 (CVP)过高;主动脉插管位置或方向不当; 合并左上腔静脉时,术中将左上腔静脉结扎造 成脑血流回流受阻。
3、缺氧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1)能量代谢机制 缺血缺氧时,随着脑的能量储备 耗竭,ATP含量减少,细胞的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 丙酮酸分解代谢受阻,脑的合成代谢受抑制,导致 脑细胞的变性、坏死。
2)自由基生成机制 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氧自由 基大量生成,自由基与细胞膜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造成脑的再灌注损伤。
2、缺氧导致的脑损伤类型
1)局限性损伤 损伤范围限于局部的神经元细 胞,而不影响胶质细胞和血管。
2)广泛性损伤 神经元的损伤更为广泛和严重, 呈片状坏死,并涉及胶质细胞和血管。缺氧的 时间长短决定了脑损害的程度和术后神经系统 并发症的轻重。
3)脑水肿
(1)血管性脑水肿 主要见于脑栓塞、脑出血,发 病机制在于脑内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液体进入 细胞间隙增多。
(二)脑栓塞
1、原因
1)气栓 由于体外循环机故障或操作失误,致 使气栓进入动脉系统;复温时水温与血温差 >12℃,可能形成大量微气栓;氧合器不消泡;
2)血栓来源主要有 抗凝不全形成或来自心内 的陈旧血栓;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物形成的微 栓;
3)其它栓子,如来自手术野中的脂肪栓、钙质、 纤维素、去泡剂、石腊碎屑、粘液瘤残屑等。
2、表现 神经精神异常可为一过性,也可突发 偏瘫、单肢瘫痪,可有抽搐、不可逆的昏迷乃 至猝死。
(三)颅内出血 1、原因 1)术前有脑部外伤史 。 2)有出血倾向、术后抗凝者 。 3)体外循环中脑灌注压过高,造成脑过度灌注,
导致脑的小血管破裂出血 。 4)上腔静脉引流不畅,中心静脉压过高,导致
随着体温的下降,脑的代谢率也随着下降,一 般认为深低温时脑血流明显下降,脑的自主调 节功能丧失;高热时,可出现大脑皮质抑制, 而皮质下中枢的兴奋性可能增强。
二、体外循环脑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脑部并发症发生率报道各异,主要与获取神经 精神功能紊乱的资料比较困难、难以统一标准 有关。目前体外循环脑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约2%左右,60%患者只是表现为一过性的脑 神经精神紊乱。
3)离子内稳态失衡机制 由于缺氧,ATP泵衰竭, 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失活,膜的通透性增加,引起脑 细胞水肿,细胞内超钙负荷,导致更严重的自由基 反应。
4)酸中毒机制 缺氧的早期,机体通过无氧代 谢补充ATP的不足,产生大量乳酸,细胞pH下 降;严重的酸中毒可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 ATP合成进一步减少,脑的能量更加缺乏。
(2)细胞毒性脑水肿 特点是所有脑细胞和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内液含量都增多,从而引起细胞 肿胀,主要原因是脑缺氧时脑组织的ATP形成减少, 细胞膜钠泵功能受损,细胞内渗透压上升,细胞外 液水分进入细胞内引起水肿。
(3)由于脑肿胀而颅腔又不能扩张,临床上常有 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患者可有剧烈头痛、呕吐、血 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表现,甚至可有昏迷和 脑疝引起的症状,如呼吸心跳骤停。
2、碱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 统的兴奋,主要是由于抑制性的γ-氨基丁酸 减少所致;低碳酸血症可引起脑血管的收缩。
(四)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的中枢变 化
DIC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的栓塞、出血,微 循环血流的障碍可引起实质性脏器的坏死、功 能衰竭。
(五)体温改变引起的中枢变化
2、表现
1)神经精神症状可在术后立即出现,亦可在术 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轻者可有苏醒延迟, 暂时的萎靡、谵妄、幻觉、记忆丧失、意识损 害、四肢乏力、单瘫、抽搐、行为异常,重者 可致永久性的运动、感觉、智力等功能障碍。
2)脑水肿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烦燥、呆滞、嗜 睡、昏迷、抽搐,瞳孔不等大或瞳孔散大,可 有癫痫发作,眼底检查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一、脑功能紊乱的病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础
(一)缺氧引起的中枢变化
1、脑耐受缺氧的病生理特点 人脑占体重的 2.2%,脑血流占心输出量的15%,脑氧耗量占 全身氧耗的23%;脑所需能量的85~95%来自葡 萄糖的氧化,脑内的氧、糖原、ATP的储备很 少,脑循环中断10秒钟后,储备的氧便耗尽, 中断2分钟内糖便耗尽;体温37℃时停循环3分 钟、30℃停循环8分钟可产生脑损害,大脑皮 质缺氧的耐受性差。
5)兴奋毒性学说 缺氧可以引起脑内兴奋性氨 基酸(EAAS)过量释放或摄取障碍,导致效应 神经元的损害。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引起的中枢变化
1、水代谢紊乱 过度的血液稀释可引起脑间质 水肿,使颅内压增高。
2、电解质代谢紊乱
1)钾离子代谢紊乱 脑神经细胞的能量主要靠 葡萄糖供应,适量的钾离子可增强葡萄糖的代 谢;在ATP的合成过程中,钾离子为激活丙酮 酸激酶所必需;缺钾时,由于糖代谢障碍和能 量生成减少,脑神经细胞的机能活动可以发生 障碍。
三、体外循环脑损伤的原因和表现
(一)脑缺血缺氧性损伤
1、原因
1)长时间低流量灌注 脑血流依赖体外循环灌 注流量,长时间的低流量灌注会造成脑血流供 应不足;但在低温 体外循环中,由于脑的氧代 谢率(CMRO2)降低,较低的灌注流量可以维 持脑的供氧。
2)转流时间过长 体外循环炎性介质对脑细胞 直接损伤;另一方面使血液破坏增加、血中微 凝物质增加,灌注中空气和微粒栓塞的可能性 加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