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 从家庭系统理论

出发

摘要

原生家庭是大学生个体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也与个体的情

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庭系统理论与以往心理治疗领域里只关注个体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它认为个体的问题是其原生家庭每个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张把

个体的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的背景下看待, 原生家庭也因此成为了治

疗者了解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个体心理和行为障碍是家庭治疗领域中所受关注最多、研究较

为广泛的一个方面, 从家庭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 在原生家庭中, 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水平、慢性焦虑情绪以及成员间的关系模式

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乃至今后的亲密关系造成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原生家庭;攻击性行为;抑郁症;强迫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犹如一张白纸, 经过身处各种环境的影响, 逐渐过渡到一个“社会的人”。而家庭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初接触并生长的环境, 一个人性格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以及他与他人交往时的情感、态度表现等都与其原生家庭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通常意义上, 我们把一个人从小出生长大的那个家庭称为原生家庭[1] 。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 原生家庭不论是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还是心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在原生家庭环境中父母各自的人格特点、父母之间的互动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都会作为成长的重要动因给个体的身心发展留下烙印, 甚至影响人的一生。[2]

家庭系统理论概述

20世纪40年代末,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受到移情的干扰, 治疗者必须避免和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但是, 美国着名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 在一些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接触后发现, 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 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在研究了许多病例后他认为, 家庭就像是一个基本的情绪单位, 家庭成员活动时, 他们的情绪是相互作用的, 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情绪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都和家庭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 。因此, Murray Bowen 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 之后, 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 完善了该理论。[4] 与之前的其他方法不同,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 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 个体的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家庭系统理论是将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 看成一个系统,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它不再以一种孤立的视角看待个体发展, 而是强调在家庭这个系统当中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情绪等的互相作用以及对彼此造成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一)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上, 关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是因为在家庭的三角关系中, 孩子是受教育者、接受者和学习者, 成长过程中, 孩子把父母当成学习的榜样, 并从父母那里习得一些个体经验与感受, 逐渐内化成自己特有的沟通方式、应对机制等生存法则。在不良环境的家庭中, 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里, 在持续的不良互动当中, 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 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他们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逐渐习得了这些不良的、僵化的模式, 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并且,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接触比其他人少,其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为家庭和学校。因此,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与攻击性行为

长期以来, 许多已有的有关攻击与原生家庭的研究证明, 儿童的攻击行为与他的原生家庭系统存在着紧密相关, 攻击性行为是所有家庭成员与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姜学清[5] 的研究显示, 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 其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比非问题组多。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消极的问题应对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都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的原因。郭梅英、魏广东等[6] 探讨了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结果显示,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密切相关。文章进一步指出, 我们可以从大学生的原生家庭健康程度来预测、评估其攻击行为倾向的大小, 即攻击行为倾向越高的大学生, 其原生家庭的背景越不健康。同时, 这些导致个体攻击行为的家庭因素自然也构成了儿童欺负行为的重要家庭背景变量, 都会增加校园欺负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分析儿童的原生家庭对欺负行为的影响是实施家庭干预的前提。[7] 案例:女生A,某高校大一学生,自诉幼时因为父母争吵想要离婚,A为了

阻止父母离婚找到A的外祖母。外祖母表示,她不会管这件事,A听到回答后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将外祖母的家里砸了,然后回到家中。A的母系亲属(舅舅)

知道这件事后,跑到A的家中要找A教训她,后来A在其父亲的庇护下逃走了,A的舅舅们将A的父亲打了一顿,并将A的家也砸了。A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情绪十分激动,声音颤抖,A 自己也表示,这件事对自己影响很大。后来,在A 的成长过程中,脾气十分暴躁、易怒。A表示,A在上中学时,有一次在电影院

看电影,坐在A前头的一个女生由于看电影时经常说话,影响到了A, A的情绪

十分激动,于是拿起旁边的椅子直接朝前排女生砸去,导致该女生收重伤。A的

案例充分证明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三)原生家庭与抑郁症

在有关抑郁的研究中, 原生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等方面均与抑郁症状相关[8] 。还有研究显示, 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与抑郁心境显着负相关, 而矛盾性则与抑郁心境正相关。而中学生的家庭环境部分中介了完美主义对抑郁心境的回归作用,家庭环境影响着完美主义对抑郁心境的预测作用。[9] 郑爱民[10] 的调查显示,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大学生自杀倾向高于普通大学生,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独立性,以及家庭功能中的行为控制和角色定位比没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低,而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高危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