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市场的逻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企业性质的新思路

南开大学经济学系99级基地班乔晓楠

摘要:本文以认清企业的性质为目标,意在提出一条合理的分析企业性质的思路。论文首先比较新古典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从中得出研究企业

时应持有的企业与市场的逻辑关系。然后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主,并结合各家观点

来分析企业的发展过程。在论述企业的双重发展时,本文还特别指明了科斯的“交

易成本”的适用范围,即垄断资本主义的企业联合行为,同时对应着威廉姆森对

交易成本的分类,提出对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分类。最后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企

业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特征,从而认清企业的性质、内化功能,并在与

市场的比较中得出包括配置资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三种作用。

关键词:分工交易成本内部组织内化功能

一、企业与市场的逻辑关系

众所周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的存在环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十分必要先搞清楚在研究企业时应选择的正确的企业与市场的逻辑关系。

我们先对新古典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进行一下比较:

(一)新古典学派的企业理论

新古典学派赋予企业以“经济人”的含义,使得厂商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完全的理性,并掌握完全的信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边际学派到马歇尔,他们对厂商的研究都以上述假定为前提条件,探寻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如何确定其价格与产量。新古典学派的厂商理论用生产函数和投入成本构造模型,并且使厂商的实际行为以边际原理为准则, 以此来决定企业的最优生产选择如何随着投入和产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进而获得短期的最大利润。尤其是马歇尔区分了短期与长期的概念,由于规模效益的作用,企业短期内报酬递减,长期则可能报酬递增。他认为:如果报酬递增(规模报酬)是内在于厂商的,竞争就不存在了。一条倾斜的竞争性供给曲线只能是由于厂商的外部经济而来(内在于该行业,但是他也考虑过行业的外部经济并可能是唯一的内在于整个经济的)。他还提出了一个正式的垄断模型,它的一些特性需要进行解释,厂商的需求曲线与“产

品”的市场需求曲线重合,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寡头的相互作用。①(二)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

新制度学派对于企业的分析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交易费用,科斯在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提到“创建企业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物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②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因为它使得人们在面对市场时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要考虑一下市场行为或交易是否合算。当然,我不是说人们在科斯的文章以前没有这样的考虑,而是说考虑这样问题的人们没有这样的意识。正如通用汽车公司在认为谈判和签订契约的成本更高时而收购了费雪车身生产厂这个经典的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一样,科斯利用交易成本来界定企业的边界,即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比较。新制度学派的另一个角度是契约。阿尔钦、登姆塞茨将企业的生产描述为团队生产。企业作为合同安排关系,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在生产函数不可分割的情况下联合(团队)活动中的偷懒——监督问题。企业通过降低监督成本和指挥相互合作的组织与配置来减少偷懒(一种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私人所有的企业通过把监督投入品的权利和企业净收益的剩余索取权安排给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来解决对偷懒的监督问题。企业成功除了决定于随机事件外,还决定于成功地选择团队成员和成功地用能够提供正确激励结构的合同安排(产权)来约束他们。因此,他们认为企业是契约网络和契约的关结点。哈特为交易成本找到了来源——契约的不完全性,而契约的不完全性又来自于西蒙的“有限理性”思想和奈特的市场“不确定性”,这修正了新古典学派的假设缺陷。在此之后,张五常发展了科斯的理论,他认为科斯所讲的企业行为是一种长期契约,具有稳定性,而市场行为是短期行为。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我们都要为签订契约付出成本。所以,用一个长期契约来代替多个短期契约,无疑是节约了交易成本。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他得出了企业与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契约关系的结论。科斯也曾经提到“在企业外部,价格变动指导生产,生产通过一系列的交换、交易形成复杂的市场结构,企业家在指导生产,这些乃是调节生产的可供替代和选择的方法。”③可见,科斯也将价格机制与企业家的管理看成是组织生产的可供替代的方法。

(三)比较与逻辑关系的得出

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分析角度不同。新古典学派的主要目的是告诉人们市场机制的作用,所以只把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厂商来考察。所分析的是市场下厂商的行为及所形成的供给曲线和所达到的均衡。对于企业的内部组织,由于没有必要也就没有涉及,即形成所谓的“黑箱”。新制度学派主要是分析制度的选择、变

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Firm,Theory of the 厂商理论第383页

②R·科斯《企业的性质》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页

③R·科斯《企业的性质》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7页

革与创新,更加注重对经济关系的分析,所以他们试图解释企业的性质和存在原因,而着眼点则是交易费用和内部组织。科斯分析了交易费用,解决了在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联合和一体化问题。登姆塞茨本人也曾讲过:他自己是新古典学派的追随者,他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新古典学派留下的企业内部组织的“黑箱”问题。

事实上,与其说新古典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分析角度不同,还不如更为准确的说二者分析程度不同。新古典学派在分析企业时停留在市场的层次上,而新制度学派则进一步分析到了企业的层次。因此,二者分析具有同样的市场与企业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先既定市场,再研究企业。这种同样的逻辑关系的一致性体现在对于企业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上。首先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采用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赋予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企业反映出应有的效率,体现了企业存在的价值。其次在分析结果上,无论是规模效益,还是团队生产,都注意到了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替代作用,其实这种说法更适合于新制度学派,但马歇尔也注意到报酬的内化对竞争的影响。

“先既定市场,然后再分析企业”的逻辑关系十分适合于对市场的理解。但是,如果要搞清楚企业的性质,我们则应强化企业的地位。简单的说,我们在讨论时,不应像新古典学派和新制度学派一样去俯视企业,而至少应当选用水平的视线来看待。因为倘若由于逻辑关系的问题造成对企业的重视不够,这必然会使我们的分析过程忽视一些企业的主要性质和作用。由此我们得出企业与市场的正确逻辑关系应该是平等辨证的。

二、对于企业发展的分析

马克思精辟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并揭示了它必然灭亡的规律。马克思对于企业也有丰富的论述,同样也是围绕资本展开的。马克思的唯物辨证分析方法能够在企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中搞清楚企业性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沿着马克思的思路并结合各家观点来分析一下企业是如何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一)企业的产生

在斯密眼中,最早的“企业主”是一些面包师、缝纫师、皮匠等,但他们只不过是手工作坊主,还尚未涉及到分工协作。马克思对协作生产的发展概括为简单协作——分工协作——使用机器的协作。那么为什么要分工协作呢?这也正是产生生产组织,进而产生企业的原因。斯密用制针的例子解释了分工的好处:第一,由于减少了工作转换次数节约了劳动时间;第二,劳动者由于专门从事单一、简化了的工作,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积累人力资本;第三,操作过程的简化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工具的发明及使用有了更大的可能性,积累物质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