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整理_1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整理[教学目标](1)了解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囚绿的经过,体会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尝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同学结合作家的经受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学问链接]1、介绍:陆蠡(li)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导学过程]一、跨越障碍1.字音字形急不暇()择移徙()揠()长淅沥()涸辙()猗()郁2.同义词辨析固执顽固二、导学步骤1、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2、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对绿宠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3、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对绿的宠爱之情。
那么,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缘由的语句。
(2)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专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小组先进行争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填写句子: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续写一段话,熬炼写作力量1、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愿,愿它繁茂苍绿。
《囚绿记》导学案完美版

《囚绿记》导学案撰写:刘鑫审阅:陈辉明时间:2008。
11。
1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能力目标:①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②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内涵;③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3,情感目标:①认识作者陆蠡高尚的民族气节;②学习文中"绿"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探究。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参见《示范课堂》第17页"陆蠡简介".补充资料:陆蠡遇害细节——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
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
”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
”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
”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A级)《囚绿记》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葛莱齐拉》、《罗亭》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ùn jùn)..(xī 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三,整体感知(B、C级)请在下面的方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
《囚绿记》优质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明确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行文线索:4.“囚绿”的含义是什么?二、合作探究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参考1203 1049《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课文梳理:一、课文线索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归纳线索:二、分层梳理(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囚绿”的含义是什么?2、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3、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囚绿记 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教学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变化。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的象征手法。
3、联系时代背景,多元解读文章主旨,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背景链接: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日军进驻上海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
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已沦陷,上海已成孤岛,国难当头,使作者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预习案一、识字辨音:涸辙()移徙()淅沥()猗郁()纤细()婆娑()蕈菌()瞥见()二、自主学习:1、文中的“绿”具体指什么?2、文中哪几段写了“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作者最终彻底把“绿”囚牢了吗?4、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探究案合作探究:一、快速阅读1-7段,找出表现作者爱“绿”的关键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二、自由诵读8-12段,找出被“囚”前后表现常春藤生长状况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三、齐读13-14段,找出有关背景的语句,结合背景,分析“绿”的象征意义。
四、重新审视“囚绿”这一部分,看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深刻的启示。
(如可以从常春藤被囚后总是朝着窗外、作者囚绿的举动等方面进行思考。
)拓展延伸: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假设你是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你会想到什么呢,你会对当年的“绿友”说些什么呢?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囚绿记导学案

那强硬的外表下
包裹的常常是软弱
我喜欢绿色
我喜欢生命的坚定和沉着
那是成熟那是思索
那是不屈不饶、从容不迫的
——英雄本色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共勉: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字音辨识
嵌.(qiàn)瞥见(piē)涸辙(hézhé)揠苗助长(yà)移徒(xǐ)婆娑(suō)猗郁(yī)蕈菌(xùn)
三、自学质疑研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文章哪几个段落写囚绿?作者在囚绿之前和之后的行为是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2、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提示如下)
a、找出常春藤不同的称呼,品味作者情感变化。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文学常识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本文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赋予“绿”以象征意义,阅读本文应该去思考“绿”在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囚绿记——导学案

课题22..囚囚绿绿记记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学习过程备注课前展示:(略)学前积累:1.雅词积累2.解释词语:3.雅句积累:3.作者及其作品。
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常春藤盆栽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六、研读“释绿”部分。
(第12-13节)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七、研读“思绿”部分。
(第14小节)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整体感知。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绿生机勃勃,活泼可爱,它是生命的象征,可以给失意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给苦闷的人增添生活的快乐。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 )猗.郁(yī )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xùn )揠.苗助长(y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怎么回事?(“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作者为什么“囚绿”?( 囚绿”是因为喜爱。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1.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对绿的情感的语句并体会。
(先由一学生提出,然后品析,再指导学生齐读)(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抒发了作者对绿的强烈的热爱。
)(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
高中语文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知识衔接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幼时有“神童”之称。
抗日烈士,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
1942年4月13日,上海。
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劫走存书数万册。
陆蠡孤身前去据理抗辩,要追回被抢图书,为文生社讨回公道,却当即被戴上手铐。
后被押送到江湾日本宪兵司令部,因为“他是共产党”。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陆蠡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后残忍杀害。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2、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囚绿由》序我羡慕两种人。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囚绿记》导学案-word文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囚绿记》导学案内容预览:囚绿记导学案(一)教师寄语:生长、自由是生命原始的本质牲征,禁锢和压制,是对生命的摧毁和毁灭,生命需要放飞。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略文章深邃的意境,提升审美品位。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与绿有关的诗句。
2、谈谈你对绿的认识。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正音正字:陆蠡_______涸辙_______淅沥___ _____猗______郁瞥见_____揠苗助长________急不暇择______蕈菌_________2、文章题为囚绿,囚字的含义是什么?3、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这一点给本文分一下结构层次。
三、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一)赏析第一部分1、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当时的居住条件如何?他为什么选择这一房间居住?2、这一部分中,你最欣赏的语句是什么?为什么?你最想提的问题是什么?(二)赏析第二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文字,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并标出作者囚绿的原因。
2、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态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3、文章一、二部分有何内在的联系?导学案二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教师寄语:巴金在《怀念圣泉》中写到:有了这样的朋友,我的生存才有了光彩,我的心才有了温暖。
学习目标:1、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2、学习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品味文章含蓄优美的语言。
囚绿记导学案

探究五: “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
“释绿”?要求:请结合文中的 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
原因之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绿被囚 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 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 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
写作思路
寻绿(1 ~ 3) 观绿(4~7) 囚绿(8~11)
放绿(12~13) 念绿(14)
情感变化
热切向往 喜爱 留恋 无比的喜悦 爱怜
尊敬 祝福 怀念 期盼
囚
绿色代表生命的活力
绿 哪色里绿给有人绿带色哪来里舒就畅的有心生意活的情趣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显示出勃勃生机
桃 青山红记绿柳水绿那那是是春景的的美象丽征
类比 作者 同处一室,同被囚禁 怀念绿枝条象征 (苦难的人民)生的快乐,生的艰辛
暗示 华北人民 坚贞不屈,向往光明
象征:生命、希望、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象征手法:借用某种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
概括的、抽象的事物,是含蓄地表现思想、概念 和感情的重要手段,能将思想、意念和心理状态 形象化。象征手法可以扩大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和 表现力,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造成深沉、阔大 的意境,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探究三:
通过以上的品析,我们对作者为何如此挚爱 绿枝条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爱国青年, 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 特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写作背景的语 句,并结合背景,想一想,有没有更深层的 原因?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 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侯到 了。离开北平一年了。
囚绿记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囚绿”?(2)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3)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完成下列表格)(二)课堂探究,重点突破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色?这“绿”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秉性在哪些方面是类似的?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提示:找出文章有关社会环境描写。
)(三)课后作业——品味语句(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拓展阅读刘西渭\陆蠡的散文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
他不大开口。
如若开口,可能有一半字句在一种木讷的习惯之下失去了应有的尺寸。
这对于陆蠡不是损失。
我们日常说话,大都是寒暄应酬占去最多的时间,真正的核心在一百句里面也许只是一句,有时候也许只是一个字。
陆蠡是一个诚悫的人,他有一句便只说一句,此外就让情感静静地等待一个机会和你在默契之中交流。
他拿真正的友谊给你,只要你有坦白的沉默还他。
口齿不给情感方便,有时候情感便会爆炸,仿佛戏剧没有过程,一跳到了高峰,不假辞藻,跟着就是动作。
2《囚绿记》导学案

2《囚绿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陆蠡(li)(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2)作者简介: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2、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囚绿由》序我羡慕两种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囚绿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学习重点、难点1、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2、批注课前准备让学生查找陆蠡的有关资料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与陆蠡相识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学生谈完后,教师强调本文中所蕴藏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作家作品,但是不能照本宣读,回答精要,不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资料课文梳理:一、课文线索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归纳线索:二、分层梳理(一)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二)、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囚绿”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3、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难点分析】1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
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
2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
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时间
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2、品味含蓄优美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3、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培养高洁情操。
教学重点
目标1、2、3
课前指导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提示:本题可先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用意。
4、作者的居室条件并不尽人意,这个部分有一个词语就能概括 ,它是,但当初作者之所以选定这样的居室,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文章哪些内容叙述了这个理由?(请找出起止段)
理由是:
教师小结:
5、追问:那么这一部分内容与刚才分析的那一部分有什么联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作者因为爱绿,所以选择了有绿做伴的居室;又因为爱绿,便有了占有绿的念头,并把绿幽囚进自己的居室;还是因为爱绿,虽然眼见绿的病损,仍就不肯放走绿。
二、学习探究,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2、在这一部分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
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中“珍重”如何理解?
4、先前“囚绿”,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5、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说说这一部分内容以及隐含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课文
应注意的字词有:
三、整体感知课
四、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内容叙述了“囚绿”这件事?(请找出起止段)
2.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作者描写“绿”被幽囚之后的生长状态,以及自己的心态,其用意是什么?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中国现代散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环节和时间预设:
1、导入、分配任务(3分) 2、分组准备(7分)
3、分组展示(25分) 4、检查测试(5分)
小结:
6、试从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至少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