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考古(西北大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宋元明考古(西北大学讲义)
宋元明考古第一章、概述一、历史概况:北宋建国(960年)~明亡(1644年)。
包括:宋、辽、金、(西夏)、元、明。
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辽: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271年称“元”~1368年;明:1368年~1644年;西夏:1032年~1226年。
(一)、历史1.宋:局部统一。
边界战乱频繁。
宋经济有大发展。
商品经济崭露头角,城市转为商业中心。
薄葬,随葬品少,纸明器成为主流。
瓷器成为主要日用品。
出现桌、椅等。
瓷器偏向高大发展,装饰局限于上部。
时代风格缺乏大气,趋向精巧;瓷器注重釉色效果、美感。
2.辽:初,游牧民族。
后,南部农业,北部牧业。
因俗而治。
契丹人随葬,马具、金属兵器,厚葬,金银器、瓷器。
3.金:向外扩张,统治区域多为汉人。
桦树皮器物。
碑刻。
4.元:民族分治。
始终保持本祖特色。
城址:大都;上都,保存较好。
墓葬主要为汉人墓,无确认的蒙古族墓葬。
蒙古族,野葬,用毛毡裹尸,弃于野。
以上四个时期:民族文化交流。
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茶马、绢马贸易。
先进与后进文化间交流。
宗教影响,佛教、道教。
(二)、特点:1.小商品经济、民营手工业发达。
瓷器、铜镜,民间制造用于商品交换,铭文上刻有商标、广告等。
2.文献多:府、县志;绘画、图;笔记、小说;游记。
3.地面建筑遗留众多。
4.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器物造型、装饰发生大的变化。
5.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民族关系复杂,相互间影响。
二、简史:1.1949年以前:1920年,宋钜鹿故城发现,瓷器、漆器、木器。
30年代,陈万里,南方瓷窑,浙江为重,越窑、龙泉窑。
30年代,营造学社,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古建调查,元大都、明南京。
地面调查为主。
抗战时期,四川宋墓,发掘。
法国传教士闵宣化,内蒙东部,辽城址、陵墓。
日.鸟居龙藏,辽遗迹。
日本占领时期,东北、内蒙多次辽、金、元调查发掘,辽庆陵、建平辽墓、赤峰瓦缸窑、辽上京;金上京、完颜希尹墓、完颜娄室墓;元上都、百灵庙景教寺院与墓葬。
中国考古学通论下
《xx 考古学通论(下)》一、课程名称: xx 考古学通论(下)二、课程种类:必修三、合用对象:文物博物馆专业本科生四、计划课时: 72五、学分: 4六、任课教师: xx 万里、 xx七、课程简介:《中国考古学通论(下)》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主要讲解从公元前 221 年秦一致至公元 1644 年明朝消亡这一历史期间中国境内考古学文化的相貌与发展变化状况。
本课程的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可以整体认识秦汉至宋元明期间国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手工业、农业、宗教文化、出土文件以及边境地域考古学文化和中外文化沟通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历史期间考古研究的基本技术。
同时要修业生可以认识和理解历史期间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当时世界文明圈的地位和影响。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xx 考古第一节 xx 期间历史文化背景第二节 xx 期间的时代特色第三节 xx 考古研究简史第四节 xx 考古的分期与分区一、 xx 考古分期二、 xx 考古分区第五节 xxxx与行宫一、 xxxx城二、发现研究简史三、 xx 人建都 xx四、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五、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六、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七、 xx 碣石 xx第六节 xxxx一、地理地点二、发现研究简史三、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四、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五、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第七节东汉 xxxx一、地理地点二、发现研究简史三、建都背景和修建过程四、形制布局和考古发现五、设计思想和后代影响第八节 xx 帝陵一、 xx二、 xx 帝陵三、东汉帝陵第九节 xx 与 xx 墓一、 xx、xx 墓基本形制二、竖穴黄肠题凑墓三、竖穴木椁墓四、横穴崖洞墓五、砖石室墓第十节 xx 官吏与老百姓墓一、墓葬形制二、葬具三、葬式四、随葬器物第十一节 xx 手工业一、陶瓷器二、钱币三、铜器四、漆器第二章 xx 南北朝考古第一节 xx 南北朝考古的历史特色第二节 xx 南北朝考古分期第三节 xx 南北朝期间的xx一、 xxxx二、 xx、西晋、北魏 xx三、 xx 南北朝 xx 发展趋向和影响第四节 xx 南北朝 xx 陵墓一、 xx 帝陵二、西晋帝陵三、十六国 xx 陵墓四、北魏 xx 陵墓五、东魏、 xxxx陵墓六、西魏、北周xx 陵墓七、 xxxx陵墓八、东晋南朝xx 陵墓九、 xx 南北朝 xx 陵墓制度总结第五节 xx 南北朝士族及老百姓墓葬一、 xx 西晋十六国北朝墓葬二、 xx 东晋南朝墓葬第六节 xx 南北朝手工业一、瓷器二、钱币三、铜镜第七节 xxxx南北朝中外文化沟通一、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二、 xx 文化对 xx、xx 的影响三、 xx 文化对 xx、xx 的影响四、汉文化对xx 的影响第三章隋唐考古第一节隋唐考古导论第二节城址的发现与研究一、城址的分类二、 xx 旧址(一) xx 大兴 xxxx(二)隋唐 xx三、地方城址的分类(一) xx 的城址(二)边境地域的城址第三节隋唐五代陵墓一、帝陵(一)隋代帝陵(二)唐朝帝陵(三)五代 xx二、墓葬(一)分类(二)地面设备(三)葬具与葬俗(四)随葬品(五)壁画(六)分区与分期第四节 xx、xx 与 xx 古迹一、 xx 古迹二、 xx 古迹三、 xx 古迹第五节瓷器与瓷窑旧址一、概略二、瓷窑旧址(一) xx 的瓷窑旧址(二)南方地域的瓷窑旧址第七节隋唐五代期间的重要遗物一、 xx二、唐朝金银器皿三、隋唐铜镜四、唐朝的丝织与印染五、钱币与胸怀衡(一)钱币(二)胸怀衡第八节宗教古迹与遗物一、石窟寺二、隋唐期间的寺院布局三、其余佛教古迹与遗物第九节中外文化沟通的古迹与遗物一、外来移民墓葬及墓志的发现二、外来钱币的发现与研究三、外来玻璃器的发现四、 xx 釉陶器的发现五、外来 xx 的发现六、外来铜器的发现七、外来宗教的古迹与遗物(一)景教遗物(二)摩尼教古迹(三)祆教遗物第四章 xx 考古第一节 xx 考古导论一、分期二、研究内容与特色第二节城址及其余一、 xx 期间 xx 考古的特色二、 xx 规划的发展与演变三、 xx 和南方地域的地方xx 种类与布局四、 xx 期间的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一)宋朝城址(二)辽代城址(三)金代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四) xx 城址(五)元朝城址(六)明朝城址及其余重要旧址(七) xx 旧址第三节帝陵一、北宋帝陵二、南宋帝陵三、 xxxx四、 xxxx五、西 xx六、元朝帝陵七、明朝帝陵八、清朝帝陵第四节 xx 墓的葬制、分区与分期一、 xx 墓的葬制二、 xx 墓的分区与分期(一) xxxx(二)长江中下游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地域(三)湖广地域(四)闽赣地域(五)川渝贵地域第五节辽墓的分类与分期一、辽墓的分类二、辽墓的分区与分期第六节金元明期间墓葬一、金代墓葬二、 xx 墓葬三、 xx 期间与元朝墓葬四、明朝墓葬第七节手工业旧址与遗物一、宋朝冶铁旧址二、宋朝煤矿旧址三、元朝锻造旧址四、瓷窑旧址与瓷器(一)定窑(二) xx(三) xx(四) xx 窑(五)钧窑(六) xx 窑(七) xx(八)建窑(九) xx(十) xx 窑(十一) xx 窑(十二)宋朝官窑(十三)辽代官窑(十四) xx 瓷窑第八节重要遗物一、铜镜二、 xx三、钱币四、漆器五、纺织品六、玻璃器七、三彩器第九节中外文化沟通的古迹与遗物一、泉州宋元港与海船古迹二、泉州宗教石刻三、扬州拉丁文墓碑四、海南岛穆斯林墓群五、伊斯兰玻璃器六、外来钱币教材和参照资料( 1)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第一版社,2002 年。
冯恩学宋元考古讲义
冯恩学宋元考古讲义宋元考古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许多方面。
冯恩学的宋元考古讲义是研究宋元时期考古学的一本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是该讲义的相关内容:1. 历史背景:冯恩学的宋元考古讲义首先介绍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涵盖了北宋、南宋和元朝。
这一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城市的兴盛、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对外交往的扩大都对考古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城市考古:讲义中详细介绍了宋元时期城市考古的研究成果。
宋元时期城市的兴盛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城市内的建筑、街道、城墙等遗迹成为了考古学家研究的重点。
讲义中列举了一些著名的城市考古遗址,如南京城、杭州城等,介绍了这些遗址的规模、布局和发展变化。
3. 宫殿考古:冯恩学的讲义还涉及了宋元时期宫殿考古的研究内容。
以建筑遗址、文物出土等为依据,讲义中系统地介绍了宋代皇宫和元代皇宫的特点,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皇宫的布局、建筑风格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通过对宫殿考古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元皇权的运作机制和皇宫文化的特色。
4. 土地利用与农田考古:讲义中还介绍了宋元时期土地利用与农田考古的相关内容。
土地利用与农田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讲义通过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当时农田规模、农具、农作物种植以及农田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5. 陶瓷考古:陶瓷是宋元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冯恩学的讲义对陶瓷考古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讲义中涵盖了宋元时期的陶瓷类型、烧制工艺、图案与题材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出土陶瓷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活方式、经济贸易状况以及社会审美追求。
6. 文物保护与管理:冯恩学的讲义还涉及了宋元时期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问题。
讲义中介绍了当时文物保护制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管理组织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宋元时期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考古学参考书
西北大学考古学参考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青铜时代考古;第四章,铁器时代考古上;第五章,铁器时代考古下。
《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由孙英民等编著。
内容简介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有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
这些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有重大意义。
今天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古代,不知道我们民族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是茫然的。
是否了解和重视本民族的古代文化,是衡量一个国民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
自7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1座综合性大学设立考古专业,近10座高等学校设立文博和文物保护专业,近百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历史系开设“考古通论”课程。
近年来,社会上热爱考古者也越来越多。
为了满足高等学校对《考古通论》教材的需要。
同时让社会上的广大考古爱好者有一本科学性较强的通论性质的专,特意编著了这本《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史前考古学研究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将基本内容结构分为史前考古方法论第一章、史前环境论第二章、史前人类论第三章、史前文化论四部分。
为使学习者便于掌握史前考古学主要内容,又将史前文化部分分为史前文化区系论第四、五章、史前技术论第六章、史前经济论第七章、史前聚落论第八章、史前墓葬论第九章、文明起源论第十章等六个专题,并尽可能归纳各部分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线索,突出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系统知识。
全书共收录25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方便教学和阅读。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校考古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也是考古、文物、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工作者值得阅读和参考的著作。
《科技考古学概论》内容简介《科技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共三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史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叙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中国考古学(3)
中国考古学(3)秦汉至元明考古(教学大纲)A、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3(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III)课程代码:1061774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8学时学分:4学分B、教学目的及要求讲授秦汉至元明考古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研究历史和现状,本阶段考古断代材料的主要依据和方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时期墓葬的分区与分期,帝王陵墓的勘探、发掘与研究,城市布局和特点,民族考古、宗教考古、考古学与中外文化交流等专题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研究进展情况。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秦汉至元明考古有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了解。
在修读本课程之前,应先修《中国考古学》(2)。
C、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70%。
D、教学内容及参考书目绪论(4学时)一、秦汉至元明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二、秦汉至元明考古学的特点三、秦汉至元明考古发现和研究概况四、本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秦汉至元明考古材料断代的主要依据和方法(20学时)第一节本阶段考古断代材料的新特点与分类一、特点二、分类三、具有重要意义的断代材料第二节利用有纪年的文字材料断代一、有年号的纪年材料的断代二、无年号的纪年材料的断代第三节利用无纪年的文字材料断代一、字体断代法二、字形断代法三、避讳断代法四、词汇学断代法五、地名断代法六、官名(制) 断代法七、典章制度断代法八、音韵学断代法九、其他第四节利用典型纹饰、图案和坐标性器物断代一、典型纹饰、图案材料的断代二、坐标性器物的断代第五节小结第二章秦汉时代(12学时)第一节秦汉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一、秦代墓葬二、汉代中小型墓葬的分区与分期三、汉代壁画墓、画像石墓和画像砖墓四、汉代诸侯王、列侯和高级官吏的墓葬五、帝陵第二节城市与聚落一、秦都咸阳二、汉长安城三、东汉雒阳城四、地方城市五、边塞与村落遗址第三节边疆地区考古一、东北地区二、西北地区三、西南地区四、东南地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15学时)第一节墓葬分区与分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原地区(二)长江中下游地区(三)闽广地区(四)西南地区(五)西北地区(六)东北地区二、隋唐五代时期(一)中原地区(二)南方地区(三)东北地区(四)内蒙与新疆地区三、帝陵第二节城市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曹魏邺城(二)北魏洛阳城(三)六朝建康(建业)城(四)六朝武昌城(五)统万城二、隋唐五代时期(一)隋唐长安城(二)隋唐洛阳城(三)唐扬州城(四)唐五代成都城(五)渤海上京龙泉府(六)交河古城第四章宋元明时期(5学时)第一节宋(辽、金)元明墓葬的发现与研究一、宋墓的分区和分区二、辽、金墓葬的类型和分期三、元代墓葬四、明代墓葬五、帝陵第二节城市一、宋汴梁城二、辽中京城四、南宋临安城五、南宋平江府城六、金中都五、元大都第五章社会生活、宗教与其他(4学时)第一节佛教石窟的开凿、分区与分期第二节道教遗迹与遗物第三节中外文化交流第六章专题研究(4学时)主要参考书目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2013-8.宋元明
宋人 水殿招凉图
宋人 绣栊晓镜图
2. 分期
宋代考古: (1)前期自北宋统一至英宗时期(960~1068); (2)中期自英宗以后至北宋亡(1068~1127); (3)后期为南宋时期(1127~1279)。 辽代考古: 可分为前、后两期,分界线在重熙时期(1030年左右)。 金代考古: (1)前期自金太祖建国至海陵王正隆五年(1115~1160) (2)后期自金世宗大定元年至金亡(1161~1234)。
明北京城
外形呈“凸”字形。 皇城位于内城中部偏西
南,中央官署集中在皇 城前方两侧。 宫城又名紫禁城,位于 内城中央。 中轴线突出,重要建筑 都分布在中轴线上,皇 城和宫城成为整个城市 的中心。
3. 宋元明地方城 市类型和布局
①方形十字街式,如 山西大同、北京顺义。 ②方形(或长方形) 丁字街式,如内蒙古 昭盟克什克腾旗的元 代应昌路故城和江苏 南通的元明通州城,
平原地区, 另一种是带雕刻的石室墓,分布于近山区的地带。
五、瓷器和窑址
1. 宋瓷的成就与特点
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 北方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
南方窑系: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建窑黑
瓷系 总体来看,宋瓷造型丰富,实用美观。器形以瓶、 壶、罐、炉、盒等生活用品为多;瓷枕也是主要产 品之一,式样多,以孩儿枕、虎形枕、龙形枕为特 别。 纹饰以花卉为主,装饰技法多样。
光亮;器形有炉、瓶、盘、渣 斗及塑像等。 南宋时期:白胎,以粉青、梅 子青釉著称于世;常见文房用 具、象棋子、鸟食罐等;仿古 铜器和玉器的造型颇有特色; 以贴花、堆塑、浮雕装饰手法 为主。
(7)景德镇青白瓷
景德镇宋代瓷器中独具风格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四、计划学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七、课程简介:“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宋元明考古与物质文化绪论
【五】宋元明考古與物質文化特點
1、逐漸被重視:目前清代考古、工業考古等逐漸被學術界重視。 2、研究難度大:類型學研究缺陷較大,這一時期考古地域性強, 具有個性化;所處時代晚、地層淺,擾亂破壞嚴重,解讀難度大; 遺跡現象多樣化,研究、辨識難度大,特別體現在手工業方面; 文獻資料繁雜。 3、民族問題: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影響,長時段、多民族的特點 對明清物質文化面貌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4、考古學研究發展不平衡,如陶瓷以外的手工業研究較少。
【三】研究方法
要紧運用類型學、地層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中需注意到宋元明清很多城址為同城疊壓,城門與主幹 道維持前代不變。
【四】資料來源
1、考古資料:包括發掘與調查資料。如墓葬方面,很多帝陵未發掘,明 代僅發掘神宗定陵,北宋皇陵多未發掘,目前僅發掘一后陵,其餘發表 調查報告。發掘資料關注局部,更加精準;調查資料較為全面,但可能 有一定的干擾因素。 2、歷史文獻:宋元明時期文獻資料豐富,使用時需要與考古資料相對照, 并加以說明。 3、傳世文物:傳世文物如與考古資料相一致,使用考古資料;如不一致, 但該傳世文物經證明確定無誤,即可使用,比如傳世書畫作品等。 4、圖像資料:如傳世書畫、墓葬壁畫等。例:可通過清明上河圖研究當 時生活情境。
【二】考古學與物質文化關係
兩者有關聯,不完全一樣。 考古學:重史前考古。歷史時期考古關注古代藝術品,國外稱為 美術史、藝術史。中國的美術史一般指書畫、雕塑等,為工藝美 術史。 物質文化:前蘇聯較為強調,在研究中貫徹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在國內概念並不明確。強調考古學以物質文化為要紧研究對象, 偏重全面、全景式歷史復原,包括考古資料與傳世資料,是綜合 性研究。 考古學是物質文化研究的基礎,物質文化不僅研究資料,還包括 獲取資料、分離解讀、專題研究等。
[精彩]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参考总结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古学中石器时代《金石录》《考古图》手斧仰韶文化三棱大尖状器利簋编钟釦器陶衣夏商周年表铭阿房宫遗址镇墓佣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失蜡法郑韩故城马王堆汉墓唐三彩清凉寺郫县古城钧窑封泥喇家遗址克孜尔石窟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大明宫含元殿朱书解除文简帛文字青铜生铁元大都兴隆洼文化汉代铁官清明上河图吴城文化天井甬道低温釉陶蛋壳陶印纹硬陶越窑虞弘墓熹平石经百炼钢偃师商城号墓为陵朱封大墓盟书瓦当镇墓佣满城汉墓云梦秦简阿房宫遗址铜石并用时代砖室墓城背溪文化规矩镜工官开成石经空首布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文化竖立人北京猿人仰韶文化丁村文化殷墟绳纹妇好墓新莽嘉量陶寺文化长沙窑贝丘遗址干栏房屋饕餮纹金缕玉衣喇家遗址建窑吉州窑瑶山墓地岳石文化石阙模型明器鸡冠壶永乐宫法门寺燕下都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渤海国贞惠公主墓安伽墓磁州窑大足石刻大坌坑遗址牛河梁遗址冯素弗墓炳灵寺石窟郭店楚简纪南城玉蟾岩前蜀王建墓中国考古学综合:三叠层放射性碳定年石片石楔文化层遗址聚落土墩墓瓮棺公墓遗存考古类型学体质人类学 AMS测年地层学考古学遗存石器悬棺葬考古层位学自然遗存聚落考古动物考古学埋藏学聚落形态文化层相对年代中国考古学历史时期论述题:1、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2、夏文化研究概况;3、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多次)4、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5、先周文化探讨述评6、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多次)7、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8、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9、郑州商城的时代和布局10、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11、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12、汉代至隋唐都城形式演变。
(多次)13、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14、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15、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多次)16、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17、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8、黄河流域秦汉中小型墓葬形式演变;(多次)19、砖室墓形制的演变20、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特征概说21、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22、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2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24、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26、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一章:导论
第四节 考古学的分支
• • • • 一、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 二、田野考古学 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 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树木年轮测年法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素碳14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5万年以内古地磁粘土3万年以内热释光tl陶器烧土100万年以内数百万年以内钾氩kar火成岩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火山灰玻璃石器陶器数千年至数百万年树木年轮1万年以内氨基酸外消旋数年至数百万年黑曜岩水合法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电子自旋共振贝壳珊瑚骨骼牙齿硫酸盐和磷酸盐数百年至数百万年整个第年代测定方法表三考古学年代的分期根据各种不同的分类法考古学将古代人类社会分为几个不同的时代
2.遗址的发掘 • 探沟法: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或者对某一古 建筑物或城墙遗迹进行解剖。探沟的长度和宽度 依需要而定,一般是宽2米,长10米。 • 探方法:最适合于发掘一整片遗址,其布方方法 是在遗址已确定发掘的地方划好方格,方格的大 小与遗址堆积层的深度有关,一般是5 x 5米的正 方。
考古调查
文化遗物
地面遗迹:埃 及神庙(左)
地下遗迹:五官村大 墓(右)
柬埔寨吴哥窟遗址(左)
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右)
研究范围
• 时间范围,考古学所研究的时间范畴是人类古代 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文字刚出现的 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
• 空间范围。考古学研究的是实物资料。
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 “文化层”的形成
考古学通论
授课人:王新春
参考书目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 方法技 术》。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 [英]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 杜斗成、段小强《考古学通论》。
1《中国考古》(第一章)
器物的描述
口、沿、唇、颈、耳、 肩、腹、足、底。
试一试:青铜鼎的型式分析
1
2
3
4
4. 器物组合与分期研究
型式 分期
分期
分段
1段 一期
2段
3段 二期
4段
尖
圜
直
细
圈
底
底
腹
颈
足
瓶
盆
罐
壶
杯
Ⅰ
Ⅰ
Ⅰ
Ⅰ
Ⅱ
Ⅱ
Ⅱ
Ⅲ
Ⅲ
Ⅰ
Ⅱ
Ⅳ
Ⅳ
Ⅱ
三、考古学文化理论
(一) 考古学文化
2.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 一般进化的原理
即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作为人工制品的 各种器物也是不断演化的;
❖ 相似性原理
即依据器物或遗迹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规律,进而依据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最后建立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 探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1《中国考古》(第一章)
内容提纲
导 言 什么是考古学 第一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五章 夏商周考古 第六章 战国秦汉考古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考古
第一章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田野考古操作及方法的应用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3. 器物类、型、式的划分
3-1 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NEW)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624考古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4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0年西北大学61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07年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2014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答: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2.邦墓答:邦墓是古代民众归葬的场所。
《周礼·春官·墓大夫》载“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
邦墓以小型或中型墓为主,一般无封土,为士或庶民之墓葬,埋葬密集,成组成群排列。
不同类别的墓交错埋葬,但彼此间无打破。
3.尸乡沟商城答:尸乡沟商城是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它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其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北部宽1215米,中部宽约112 0米,南部宽740米。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4.新郑彝器答:新郑彝器是中国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群,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发现,据推测为一座大墓的随葬品。
已知有鼎、簋、鬲、尊、壶、罍、舟、洗、盘、匜、钟、镈和兵器等,共百余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8件一组,与礼书所记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明墓主是郑国地位很高的贵族。
5.玉衣答: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
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考古学理论方法概述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年。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文物出版社2005年。
[加]炊格尔(Trigger,B.)著;蒋祖棣、刘英译:《时间与传统》,三联出版社1991年。
[英]丹尼尔(Daniel,G.)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第二部分中国考古学一、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之恒、黄剑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赵辉:《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佟柱臣:《新石器研究》(上下册)。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A.文明起源问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严文明:《中国文明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和思考》,《文物》,1999年第10期。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考古》,1987年第5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明考古第一章、概述一、历史概况:北宋建国(960年)~明亡(1644年)。
包括:宋、辽、金、(西夏)、元、明。
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辽: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271年称“元”~1368年;明:1368年~1644年;西夏:1032年~1226年。
(一)、历史1.宋:局部统一。
边界战乱频繁。
宋经济有大发展。
商品经济崭露头角,城市转为商业中心。
薄葬,随葬品少,纸明器成为主流。
瓷器成为主要日用品。
出现桌、椅等。
瓷器偏向高大发展,装饰局限于上部。
时代风格缺乏大气,趋向精巧;瓷器注重釉色效果、美感。
2.辽:初,游牧民族。
后,南部农业,北部牧业。
因俗而治。
契丹人随葬,马具、金属兵器,厚葬,金银器、瓷器。
3.金:向外扩张,统治区域多为汉人。
桦树皮器物。
碑刻。
4.元:民族分治。
始终保持本祖特色。
城址:大都;上都,保存较好。
墓葬主要为汉人墓,无确认的蒙古族墓葬。
蒙古族,野葬,用毛毡裹尸,弃于野。
以上四个时期:民族文化交流。
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茶马、绢马贸易。
先进与后进文化间交流。
宗教影响,佛教、道教。
(二)、特点:1.小商品经济、民营手工业发达。
瓷器、铜镜,民间制造用于商品交换,铭文上刻有商标、广告等。
2.文献多:府、县志;绘画、图;笔记、小说;游记。
3.地面建筑遗留众多。
4.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器物造型、装饰发生大的变化。
5.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民族关系复杂,相互间影响。
二、简史:1.1949年以前:1920年,宋钜鹿故城发现,瓷器、漆器、木器。
30年代,陈万里,南方瓷窑,浙江为重,越窑、龙泉窑。
30年代,营造学社,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古建调查,元大都、明南京。
地面调查为主。
抗战时期,四川宋墓,发掘。
法国传教士闵宣化,内蒙东部,辽城址、陵墓。
日.鸟居龙藏,辽遗迹。
日本占领时期,东北、内蒙多次辽、金、元调查发掘,辽庆陵、建平辽墓、赤峰瓦缸窑、辽上京;金上京、完颜希尹墓、完颜娄室墓;元上都、百灵庙景教寺院与墓葬。
黑城子城址(西夏~元)。
俄.科兹洛夫、英.斯坦因、西北考察团;埋藏品丰富,纸文书、元代纸钞、西夏文材料。
2.1949年以后:(1)、墓葬:宋墓,河南白沙宋墓、合肥包拯墓、江苏杨氏族墓、福州南宋墓,小型为主。
辽墓:内蒙东部、辽宁。
赤峰辽驸马增卫国王墓;库伦旗料壁画墓;豪欠营辽墓(契丹女尸)衣冠、木质棺床小帐、铜丝网络;清河义门辽墓;奈曼器陈国公主墓。
金、元墓:主要为河北、山西、河南汉人墓,仿木结构建筑形式;壁画:开芳宴、廿四孝、忠烈贞节。
明墓:多,重心集中在诸侯王、帝陵(定陵)、鲁王陵、蜀王陵等。
中小型主要为辽墓,大型主要为明诸侯王墓。
(2)、遗址:集中于50、60年代。
辽中京、辽上京,部分发掘;地面调查,钻探,局部发掘。
60年代后,金中都、辽南京(今北京附近)。
北宋东京城。
元大都,1964年~1974年,钻探、试掘,已可复原。
中小型城址集中于内蒙、新疆,以元代为多,如内蒙元丰州故城;元集宁路,大量元青花瓷窖藏,商品集散地,中原与草原之中转。
元应昌路,内蒙克什克腾旗。
黑城子,亦集乃路,内蒙额济纳旗。
村落较少,辽宁绥中县城后村,金;辽宁新民县前当铺村,元;仅此二处,未全面发掘。
长城,金界壕、明长城。
长城学会,专门从事长城的调查研究。
金界壕集中在东北与内蒙。
(3)、手工业遗址:矿冶:煤、铁、铜。
河南鹤壁市北宋煤矿。
冶铸:河北、安徽、福建。
瓷窑:20余省市。
窑口:这件龙泉窑;江西景德镇、吉州窑,福建建窑、德化窑、泉州窑(出口);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内蒙赤峰瓦缸窑。
青花瓷之起源。
瓷器出口。
官窑与民窑之关系。
铸镜、铸钱。
(4)、佛教考古:世俗化、平民化,信徒增加。
教义、哲学开始衰落。
塔基发掘。
地面遗存调查,山西繁峙金岩山寺。
(5)、中外关系: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沉船、其他国家相关。
泉州港。
遗迹、墓葬。
景教东传。
外文墓志、碑。
第二章、城址第一节、概述1.城市考古的特点:(1)、中原、南方大部分城址沿用至今,历代改建、扩建、重建,很难看到原有面目,压在现在城市之下。
(2)、地方志编纂流行,尤以明代为重,遍及所有府、县,风土人物,城市布局,城市图,有助于复原。
复原法:充分利用文献资料,以现存建筑以及为已知点,利用可以肯定的古街道,可基本复原城市布局,钻探、试掘进行验证。
2.都城规划布局变化:(1)、里坊制向街巷式转变。
封闭→开放。
巨大变革。
转折点。
自开封始延续至后代。
元大都极典型。
晚唐五代已有萌芽,地方城市如扬州、苏州,已由夜市,突破里坊制与宵禁,城外还出现自由市集,如汴州、洛阳,称“草市”。
五代后周,定都汴梁,改州城为都城,开始临街设店。
北宋正式取消里坊制与宵禁。
按行业成街,酒楼、茶肆、邸店沿街兴建。
自发形成的街市。
里坊制消失。
(2)、重城式布局。
宫城位置变化,位于城市中心,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
汴梁,三重城圈。
突出宫城地位。
(3)、中轴线对称布局。
以主干道为中轴线建筑对称分布于两侧。
突出宫城地位,与皇权的加强相对应。
(4)、建筑风格。
重视秀丽绚烂的园林山水,注重装饰装修,趋向精致精巧。
由宏伟向秀丽转变。
小巧。
(5)、辽上京、金上京、元上都。
不合与主流。
辽、金分南、北城。
辽北宫城,南汉城。
晋西北宫殿,其余平民与工商业。
元上都,离宫,元初统治中心,不久即迁都大都,后为重要政治中心,不求对称,建筑分布随意,离宫色彩浓重。
三座均为早期都城。
3.地方城市:(1)方形十字街式:“田”字形,汉唐以来较流行,平面方形或近方形,城内开直通城门的十字大街,城墙四面各一城门;主要见于中原和北方,最主要流派。
山西大同;北京顺义。
(2)、方形、长方形十字街式:南北稍长,东西与南北街道成“丁”字形,三面开门,横街分城为南北两部,北部稍小,为主要政府部门所在,以及庙宇、官学等,衙署位于正中。
南部分东西两片,为一般民居、商业区等。
克什克腾旗元应昌路。
江苏南通元、明通州城。
以上两种为中国传统形式,汉唐即有。
(3)、纵街横巷式:纵长形平面,近似于长方形,但并不完全规整,多分布于江南地区,衙署多位于中央或偏于纵街的一侧。
南北向为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于东西向小巷。
有的纵街左边有水路,城门有水门,苏州,宋平江府;南宋临安城(临安并未作为都城对待)。
(4)、不规则型:主要分布于南方丘陵、滨水地带,依地形而建,城墙、街道因地形而曲折,分布无特定规律。
以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为主。
宋沙市;泉州;广州。
以上两种为宋元后新兴城市。
(5)、军城、山城:重防御,地方军事重镇。
第二节、都城一、宋都城:1.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旧城。
基本覆盖于黄河泥沙以下四米。
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
前身为唐汴州城。
大运河中枢,水陆交通均便利,唐代已是商业发达城市。
北宋定都于此也是因为其交通枢纽之便利条件。
三重城圈布局,分外城、皇城、宫城。
外城:主要为后周时修建,分布于今开封市区周围,周长29千米,每边7~7.5千米,在今地面下有不连续分布,部分暴露于地表,最高者2~4米,城基宽30米,夯土层厚度8~11厘米,夯窝为圆形非常密集,出于防御性考虑。
范围、轮廓已基本清楚。
找到15个缺口,其中6个已确认是城门。
皇城::又称“内城”、“旧城”、“关城”,元为唐汴州城,位于外城中部稍偏北。
周长9千米,南门名为朱雀门。
可能为现今旧城墙。
宫城:位于今开封番杨湖一带。
明郑王府可能在此基础上修建。
皇城中部偏西北。
唐汴州节度使治所基础上修建。
南门宣德门,东、西门分别为东、西华门,北门为拱辰门。
中轴线:宣德门→朱雀门→南蕃门。
突出中轴线式布局。
街巷式布局。
防卫性之高空前,三重城圈均有城壕,墙上有马面、镝楼,城门有瓮城。
城内有数条大的水系。
2.南宋临安:杭州市区内。
地方城市布局,此地始终为“行在”,仅扩建而已。
二、辽。
辽五京: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内蒙宁城县大明(名)城;东京辽阳府,辽宁辽阳市;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南。
上京、中京为主要政治中心,此二处保存较好。
1.中京:老哈河北岸,老哈河即契丹人起源之处——土河。
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开始兴建,使用至1122年被金人攻陷。
圣宗募求良工,欲建“神都”,工匠多为汉人,故布局仿北宋东京,三重城垣,外城、内城、皇城。
外城:平面近方形的横长方形,南北3500米,东西4200米,周长约15千米;四角有角楼,东、西、南三面发现城门,南门为朱夏门。
宋路振《乘轺录》。
内城:外城中央稍偏北处,东西2000米,南北1500米;南门正门为阳德门。
皇城:内城中部偏北,正方形,每边长1000米,南门阊阖门,两侧也发现有门址,可能为东西掖门。
三重城墙均为夯筑而成,有马面遗迹。
道路:阊阖门→朱夏门,中轴线,长1400米,宽64米,黄、白、沙土混合铺垫,路中稍高便于排水,两侧设有排水沟用石板砌筑上铺木板。
东、西掖门南各有一条道路宽仅15米。
城市其他大道宽均15米左右。
建筑遗迹:皇城两掖门内各有一宫殿遗迹,可能为文献中所载文化、武功二宫。
皇城内还发现墙基、石柱础等。
外城发现成排分布的建筑遗迹,两边各有东西道路五条,南北三条,可能为坊市遗迹,道路外侧有墙,可能为坊墙。
佛寺繁盛,城内仍保留大明塔。
2.上京:契丹最早都城,中京建成后始终与中京并存为重要政治中心。
辽太祖,918年开始修建,由汉人康默记主持,926年扩建,1120年天庆十年被金人攻陷,共使用了200余年。
被河流从中部穿过;金灭辽后复仇性破坏;保存状况不好。
分南北城。
北半部是皇城近方形,南北2000米,东西2200米,南墙被白音戈洛河冲毁,东、北、西三面均有城门,城门均有瓮城,城墙每九十步设一马面,皇城主要为契丹贵族和皇族所在;南部山丘发现残高1米的围墙,可能为皇宫所在,其内发现台基、石狮子;北边为大片空地,可能为禁苑;西北角发现佛寺;北部大片非禁苑空地可能为契丹贵族扎帐篷居住之地;南城为汉城。
北城大内以南有道路通向汉城;北城东南角为官署、作坊之所在。
汉城城墙不如皇城坚固,且没有马面,大部分被河水侵毁;其内有井肆;有不同驿所以接待来使,但位置与布局不清。
汉城内主要为汉人、渤海人、回鹘人。
汉城内可能有少量管理机构,大部分为民居与作坊。
出土有中原产品,也有仿中原器物,有少量契丹物品。
三、金。
仿辽五京制: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中京(后称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市,沿用了辽南京稍加扩建;南京开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
上京曾被取消后又恢复。
上、中二京最为重要。
1.上京。
1138年称上京,使用时间为1138年——1153年。
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1157年强制将上京夷为耕地。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开始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