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目一、目的本教学纲目旨在提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指导和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和研究中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 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4.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5.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6. 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和方法;7. 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8. 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9.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

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2. 掌握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术语;3. 熟悉中医学的病因病机观念;4. 掌握中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和评估准则;5. 熟悉中医学的常用治疗原则和方法;6. 了解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知识;7. 了解中医学的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基本概念;8. 了解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承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学知识体系;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4.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五、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3.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学术论文,并进行评分。

六、参考资料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刘旭主编2. 《中医学基本理论教程》韩家悦主编3.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杨新国主编4. 《中医基础理论》张钧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理论)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及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证”与“辨证论治”的概念。

了解: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与展望。

【主要内容】一、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以及人体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掌握:掌握阴阳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归属人体组织结构、概括生理功能、说明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第二节五行学说(自学)【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侮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第三章藏象学说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熟悉: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

【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目的要求】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主要内容】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自学)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学)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作用,精与气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生成和功能。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目的要求】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痰饮和瘀血的证侯特点。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
4.掌握脑和女J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腑、脏与奇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⑶⑶肺与丿形、窍、心、■液、时的丿关系
3•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⑶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贮尿排尿
6.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其它已在藏象中介绍
1.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4•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利用)Ⅰ前言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中医学课程十分必要,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但在教材的选用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假设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利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

不符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育目标和培育大体要求。

因此依照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育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探讨性的编写了这本《中医学基础》,本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突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点,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体的中医学理论和方式在社会体育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理论介绍时,咱们既周密策划,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了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咱们的教学体会,精心编排教材的内容,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的大体知识、大体理论、大体技术加以精选,提炼浓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幸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论述问题的方式。

通过对本教材的系统学习,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大体内容和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大体理论,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明白得,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更好为尔后从事社会体育事业打下基础。

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医治方式(包括运动损伤的中医基础知识和诊疗方式),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那么,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坎。

通过学习传统的中医学,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熟悉,明白得不同医学体系关于生命现象认知的不同,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运动损伤诊疗知识和技术。

讲解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绩作一些启发式教学,适看成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利用。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yaoshi/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

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

5※<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二)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四)阴阳学说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二) 阴阳的依存互根(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四) 阴阳的交感互藏(五)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 五行的概念(二) 五行学说形成的源流(三) 五行的特性(重点)(四)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四)相生相克的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二)阐述五脏病理(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7、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梗概(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重点)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三、脏腑的分类及主要区别(重点)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第一节五脏(重点)一、心(一)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血脉2、主神志(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心为火脏,喜动主明(二)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3、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5、心主夏附:心包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5、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主涕3、外合皮,其华在毛4、开窍于鼻5、肺主秋三、脾(一)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脾喜燥恶湿(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脾主长夏,旺于四时四、肝(一)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疏泄2、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主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附:五轮)5、肝主春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藏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2、主水3、主纳气*肾主封藏,为水火之宅(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二阴5、肾主冬附:命门(难点)第二节六腑(重点)一、六腑的生理特性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五)膀胱:贮尿、排尿(六)三焦:(难点)1.六腑之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一、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脾与肺;肝与肺;肾与肺;肝与脾;脾与肾;肝与肾。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案要求】教案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1 / 158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案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案效果。

二、教案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案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案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一、引言本纲要书旨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研究的基石,包含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

教学纲要书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规划。

本纲要书适用于中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 中医理论体系:介绍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等核心理论体系。

重点讲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

3. 中医研究方法:讲解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并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进行介绍。

4. 中医文献与历史:介绍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讲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三、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理解中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2. 熟悉中医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能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3. 具备中医研究能力:掌握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4. 熟知中医文献与历史: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了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研究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文献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和阅读中医经典文献,培养他们对中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态度评估其掌握程度。

2. 考试评估: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3. 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参与中医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论文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展开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说、把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框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2.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中医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治疗原则:包括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四诊法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应不断优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李德新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导论 (4)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4)第一节气一元论 (4)第二节阴阳学说 (5)第三节五行学说 (5)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5)第二章脏象 (6)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 (6)第二节五脏 (6)第三节六腑 (7)第四节奇恒之腑 (7)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7)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7)第一节气 (8)第二节血 (8)第三节精 (8)第四节津液 (8)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9)第四章经络 (9)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9)第二节十二经脉 (9)第三节奇经八脉 (9)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9)第五章体质学说 (10)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10)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0)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0)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0)第六章病因 (10)第一节外感病因 (10)第二节内伤病因 (11)第三节病理产物 (11)第四节其他病因 (12)第七章病机 (12)第一节发病原理 (12)第二节发病类型 (12)第三节基本病机 (12)第四节脏腑病机 (13)第五节疾病的传变 (13)第六节疾病的转归 (13)第八节养生与防治 (13)第一节养生 (14)第二节预防 (14)第三节治则 (14)参考书目 (15)学时分配 (16)教学内容导论【目的要求】1.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全科医学方向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自学)【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4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3学时,其他1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自学)(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自学)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 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一、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第二章气血津液目的1.掌握气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气的分类。

2.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3.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及其功能。

4.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学时: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的气)。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气机):气的升降出入等运动形式。

四、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和营养等功能。

五、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与功能。

第二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循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生成主要靠胃、小肠、大肠与脾;输布靠脾、肺、肾和三焦;由尿、汗、粪和呼气中的水气排出。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化气、津能载气。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

与气相对而言,则两者都属于阴。

第三章脏腑目的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方法。

2.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和各脏气、血、阴、阳的涵义。

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五脏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学时:24学时。

(概述:2学时,五脏:15学时,六腑:2学时,奇恒之府:1学时,脏腑之间的关系:4学时。

)教学内容:概说1.藏象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分为脏、腑、奇恒之府。

第一节五脏一、肾(一)主要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全身阴阳之根本;主水;主纳气。

(二)肾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肾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二、脾(一)主要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二)脾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脾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三、肺(一)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二)肺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肺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四、肝(一)主要功能:主藏血;主疏泄。

(二)肝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肝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五、心(一)主要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二)心和腑、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三)心的气、血、阴、阳的涵义。

第二节六腑一、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

四、大肠:主传导、变化。

五、膀胱:主藏津液、排尿。

六、三焦:(一)三焦的功能:主通行津液和元气。

(二)三焦的涵义: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指水谷、水谷精气、糟粕和废液的通道。

第三节奇恒之府重点介绍脑和女子胞1.脑:髓海;元神之府;与听、视、嗅等感觉和思维、记忆、语言有关。

2.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其功能和肾、肝、脾、心等脏以及冲任二脉有关。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的关系。

二、腑与腑的关系。

三、脏与腑的关系。

第四章经络目的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生理功能。

2. 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总的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和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4.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5. 了解经别、别络、经筋与皮部的概念和功能。

学时:9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二节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第三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包括走向和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第四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功能。

二、奇经八脉各自的循行路线和功能。

第五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别介绍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主要功能与分布概况。

第五章形体和官窍目的1.掌握形体、官窍的基本概念、各形体、官窍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2.了解各形体、官窍的大体结构及其命名。

3.了解各形体、官窍与经络的关系。

学时: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形体1.形体的基本概念。

2.形体各自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按皮、肉、筋、骨分别论述。

第二节官窍1.官窍的基本概念。

2.官窍各自的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按耳、目、鼻、口舌齿、咽喉、前阴和肛门分别论述。

第六章病因目的1,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2,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和疠气的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劳逸、饮食内伤致病的规律和特点。

4.掌握水湿痰饮、瘀血和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5.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及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学时:12学时。

(概述:1学时,外感病因:5学时,内伤病因:2学时,病理病因:2学时,其他病因:2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1.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

2.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3.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4.中医学对病因的主要分类方法。

第一节外感病因一、六淫:六淫的基本概念与共同的致病特点。

(一)风邪:风易伤阳位、善行数变、风性主动、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

(四)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五)火邪: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其性炎上,易生风、动血、扰动心神、易致疮痈。

(六)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且多挟湿。

二、疠气疠气致病的特点为传染性强;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脏腑气血是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致病的特点:从心而发,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多发为情志病,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二、劳逸(一)过劳:1.过度劳力则伤气。

2.过度劳神则伤心脾。

3.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二)过逸:过逸使脾运不健,久则虚弱;气血运行缓慢,易气滞血瘀。

三、饮食失宜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皆致病。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一、水湿痰饮(一)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二)水湿痰饮的形成。

(三)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二、瘀血(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三)瘀血病证特点: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

三、结石(一)结石的基本概念。

(二)结石的形成。

(三)结石的致病特点:多发于六腑;病程较长、症状不定;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甚则发生绞痛。

第四节其他病因一、外伤。

二、诸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发病目的1.掌握邪气与正气的概念;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和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

第二节发病的类型感邪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合病、并病和复发等。

第八章病机目的1.掌握邪正盛衰对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2.掌握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转化和亡失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o3.掌握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和气血失调病机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4.掌握津液亏损不足、津液输布与排泄障碍病机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5.掌握病位传变表邪入里、里病出表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了解经脉传变、三焦与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的一般规律。

6.了解寒热转化的概念及“从化”的意义。

掌握由寒化热、由热转寒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7.了解虚实转化的概念及内涵。

掌握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的概念、形成和主要表现。

8.了解中医病机学的概念、源流、特点和结构层次。

学时:12学时。

(概述:1学时,基本病机:9学时,疾病传变:2学时。

)教学内容:概述1.概念。

2.源流。

3.特点。

4.结构和内容:基本病机、系统病机(外感热病病机、经络病机、脏腑病机、形体病机、官窍病机等)、症状发生机理、疾病的传变规律等。

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偏胜、偏衰、互损、格拒和转化和亡失的基本病机。

三、气血失常。

(一)气的失常:气虚和气机失调的基本病机。

(二)血的失常:血虚、血瘀和血热的基本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