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4.水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水的特性和用途。

2. 了解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保护。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水的特性和用途1. 引入:通过观察和感受水的特性,激发学生对水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参与实验,探讨水的特性和用途,如水是透明的、无色的等等。

3.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水的特性和用途,并介绍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水的循环1. 引入:观察天气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从地面上消失的。

2. 探究:通过展示和讲解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水从地面蒸发形成水蒸气,然后凝结为云,最后降落为雨等。

3.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水的循环过程,并提醒他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方法1. 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参与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特性和用途。

2. 探究和讲解: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探究和讲解环节的参与度。

3. 小结答题:进行课堂小结时,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周围的湖泊、河流等地参观,增加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2. 访谈调查:让学生采访家人和邻居,了解他们对水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本单元教案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水的特性和用途,以及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评价和延伸方面,通过观察记录、讨论参与度和小结答题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供实践活动和访谈调查等延伸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部分则对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以优化今后的教学实践。

以上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_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上的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过程与方法: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学准备: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方法: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的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课上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中的数据,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水资源的渴望,然后教师可通过图片、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的水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危机感、紧迫感,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净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人类为获取可用淡水进行的技术方面的努力。

最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用水现象,使学生自觉节水、护水。

预习设计:1、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哪些地方水较多?请用图片、文字、数据等来说明。

2、地球上的淡水主要存在哪些地方?(可以调查、访问、查资料)3、观察一下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在颜色上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4、观察并记录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教学过程:激趣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

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

小学科学_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认识液体-科学-小学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二、课题:认识液体三、教材简析: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认识液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认识固体》。

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液体。

本课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

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1、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有性质。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4、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五、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液体的的特点和他们的不同性质。

五、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运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根据学生在上一课中所学《认识固体》的知识,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液体》。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猜这些常见液体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凭什么来判定。

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颜色、透不透明、气味、味道,接着向学生交代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书:性质)这样以旧引新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了解、认识液体的其他性质。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水的性质和用途一、教学目标1. 知道水是透明的、无色的液体;2. 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如流动性、占据形状和容积等;3. 了解水的用途,如饮用、洗涤、农业灌溉等;4. 能够简单描述水的性质和用途。

二、教学准备1. 教具:透明水杯、饮用水、清洁用水、细绳、夹子;2. 图片或简短视频资料:展示水的用途,例如灌溉农田、人们饮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约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透明的水杯,向学生展示水杯中的饮用水。

2.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水是什么样子的吗?水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步骤二:探究水的性质(约15分钟)1. 教师告诉学生:“水是一种透明的、无色的液体。

”2. 教师将水杯倒过来,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性和占据形状的特点。

3. 教师向学生提问:“水能否流动?能否占据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步骤三:实验观察水的用途(约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或简短视频资料,介绍水的用途,如饮用、农业灌溉等。

2. 教师提供清洁用水、细绳和夹子等材料,组织学生进行简单实验。

3.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一人扮演农田,一人扮演水管工。

农田利用细绳和夹子搭建灌溉系统,水管工运输清洁用水到农田。

4.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总结水在灌溉农田中的用途。

步骤四:总结归纳(约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水的性质和用途,重点强调水是透明的、无色的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占据形状的特点。

2. 学生从自身日常生活中举例,补充水的其他用途,如洗涤、游泳等。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能够简单描述水的性质和用途。

四、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自体验水的性质和用途。

2. 鼓励学生开展小型科学观察项目,例如观察冰块融化成水的现象,探究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性质和用途。

水是透明的、无色的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占据形状的特点。

小学科学_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与冷热有关。

过程与方法:1. 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联系自己改进的水结冰了的实验中铁盒外壁上形成霜的实验,加深水蒸气形成冰的认识。

2. 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4.认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地球上可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了解科学技术能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改善人类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搜寻证据证明水蒸气和冰能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班级优化大师教学软件(能抽取、评价小组和学生,能网络计分,能倒计时)、希沃授课助手软件(学校视频展台坏了,用手机向电脑上传学生的报告单)、《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表格每组一份学生准备:课前再复习一下本单元的3、4、5、6课【教学过程】一、联系所学,提出问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一周多来,我学习了第三单元的3、4、5、6课,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每一课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汇报第三课学习了什么,是什么变成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教师课件展示,并对汇报的同学用班级优化大师加分。

用班级优化大师抽取学生汇报第四课学习了什么,是什么变成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教师课件展示,并对汇报的同学用班级优化大师加分。

用班级优化大师抽取学生汇报五六课学习了什么,是什么变成什么,需要什么条件?教师课件展示,并对汇报的同学用班级优化大师加分。

小学科学_4.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4.水变咸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溶解性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食用盐、食用油、黏土、锯末、粉笔末、白糖、高锰酸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

(板书:水变咸了)并板书课题:4.水变咸了二、新课学习1.初步验证,产生问题(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

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2.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小学科学_10.认识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10.认识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

3.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

4.初步意识到水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知道水是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无形的。

【学习难点】学会比较的探究技能。

【评价活动方案】1.通过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P12页记录园地,进一步巩固水的特点。

2.能够比赛完整的说出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杯子、水、牛奶、醋、各种颜色的饮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儿歌《实验室小要求》进入实验室观察加动手三个不可以我们要做到乱摸不可以乱闻不可以乱尝不可以通过儿歌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小要求,确保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二、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

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

”谜底“水”师:对于水你了解多少呢?生:学生各抒己见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对,水是生命之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

可见水十分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谜语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其内在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这节课是学生在科学课中第一次接触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所以每一个环节的进行一定要清晰,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开始的问题情境,不但达到了这个要求,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三、探究新知(一)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过渡: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水?水有什么特点?情景实验小帮手导入,让学生们了解到灰太狼遇到的问题,主动愿意帮助灰太狼解决问题。

小实验1:出示两个杯子,里面有水和牛奶。

提问:你能分清杯是水,哪一杯是牛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水颜色无色小实验2:分别将两根粉笔放入牛奶和水中观察,能不能看到粉笔?(水中能够看到粉笔)为什么水中能够看到粉笔,在牛奶中就不能。

补充板书:透明小实验3:出示一杯醋,一杯水,请学生猜一猜。

大班科学认识水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认识水教案【含教学反思】 (2)

大班科学认识水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人类依赖水的程度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之一。

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接触面对水不多,对水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停留在喝水、洗澡、涮菜等方面,难以真正了解水的重要性和水的运动规律。

因此,适时开展科学认识水的教学十分必要。

本次科学教学实验针对大班儿童,探究水在液体、固体及气体状态下的不同运动形态,引导孩子们通过实验,提高他们对水的认识和理解水的运动规律,进一步促进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2. 教学目标•认识水的基本性质,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形态。

•知道哪些视频素材和图片素材可以用来帮助教学。

•提高大班儿童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教学准备3.1 教学内容•液体状态下的水的运动方式•固体状态下的水的运动方式•气体状态下的水的运动方式3.2 教学素材•视频:《吸氧前后水的变化》•图片:《水的三种状态》3.3 教学环境•教学用具:容器、冰块、自来水•教学场地:教室4. 教学过程4.1 情境营造先播放视频素材《吸氧前后水的变化》。

4.2 概念讲解让孩子们看看手上的水杯,让他们捏捏看里面的水是什么状态的。

向孩子们介绍液体状态的水的基本性质,并带孩子动手操作,让孩子观察水表面的流动情况。

随后引导孩子们讨论水在体积变化后,固体状态下的运动形态。

为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可以通过分组设计游戏,来比较水在不同体积下的运动形态。

最后带领孩子施实验,利用容器和冰块,展示由液体状态到固体状态的水的变化过程,并让孩子们自己操作实验。

4.3 总结归纳总结液体、固体、气体状态下的水的运动状态。

并向孩子们展示《水的三种状态》的素材图片,并引导孩子们自己发现各种状态下水的运动形态的变化。

5. 教学反思本次实验通过播放视频素材和通过渐进式的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趣味性地了解了水在液体、固体和气体状态下的运动形态。

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孩子积极学习新知识。

小学科学_12.认识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12.认识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水》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

水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在生活中已具有相关水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的已有知识的分类、梳理和把对水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节课,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育,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而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

因此,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运用直观教具,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得出水的形状是不固定的。

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2、谈话法。

本课教学提出的问题紧扣教材,难易适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讨论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猜谜语: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

刚刀砍不断,铁钩勾不起。

2.结合经验,说一说水的样子。

3.引入课题:认识水。

(二)活动探究1、引领复习,观察方法(1)说一说观察方法:看,听,闻,尝,听,摸(2)复习儿歌:用眼看,用鼻闻,用耳听声音。

用舌尝,用手摸,观察方法多。

2.探究学习,观察特征。

(1)介绍材料和要求。

小学科学_水变热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水变热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科学_⽔变热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变热了》教学设计教学⽬标:1、能对“煮稀饭”“烧开⽔”的现象认真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能根据假设设计探究实验,并能利⽤实验结果解释假设,能利⽤图形表⽰⾃⼰的研究成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活中的⼩问题。

3、知道液体和⽓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

课前交流:教师准备:烧杯、三脚架、⽯棉⽹、酒精灯等学⽣准备:课前观察,煮稀饭时⽶粒在锅⾥的游动情况。

教学过程:⼀、对⽐设疑,导⼊新课1、同学们煮过稀饭吗?见过你的⽗母住过稀饭吗?在煮稀饭的过程中,你发现锅⾥有什么变化?2、如果把⼀条活蹦乱跳的鱼放在锅⾥煮,结果会怎样?(学⽣回答)3、⽼师今天能让鱼在沸腾的⽔中⾃由⾃在地游来游去,你相信吗?4、教师演⽰“沸⽔活鱼”实验: 在平底烧瓶⾥放⼀条⾦鱼,然后在平底烧瓶的瓶⼝处加热,直⾄沸腾。

5、提出问题:烧瓶上⾯的⽔都沸腾了,⽽⾦鱼还能⾃由⾃在的游来游去,(出⽰课件)同样是给⽔加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6、学⽣猜测:究竟⽔是怎样变热的呢?⼆、合作探究,认识对流活动⼀:实验探究热在⽔中的传递⽅式1、猜想:你认为热在⽔中是怎样传递的呢?2、提出问题:你有办法证明你的想法正确吗?学⽣:给⽔加热,从容器底部给⽔加热……3、学⽣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及时引导,⽔是⽆⾊透明,不容易清楚的观察运动过程,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热⽔的运动过程呢?学⽣可能想到:给⽔加上⼀些颜⾊或在⽔⾥加⼊其他物体如⽊屑、茶叶等,通过⽊屑在⽔中的运动,观察到热在⽔中的传递⽅式。

)4、学⽣汇报实验⽅案,并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学⽣⾃由回答,教师要强调酒精灯的使⽤⽅法,并提醒学⽣加热时不要⽤⼿去接触三脚架和烧杯,观察过后,不要⽴即取下烧杯,应先熄灭酒精灯,待其冷却后在取下杯⼦,实验中要认真观察,并作好记录,同时将记录卡发给各⼩组。

小学科学_2观察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2观察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观察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通过观察水对水的发现。

2、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

知识与技能1、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水,认识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2、通过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3、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2、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烧杯、果汁,白糖,白醋,水演示材料:不同形状的器皿水、白酒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四个透明玻璃瓶,提问:如果四个杯子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白开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水?2.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你为什么认为瓶子里装的是水(白醋、牛奶……)呢?4.讨论观察的顺序师: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先用什么办法?再用什么办法,最后用什么办法?)说出你的理由。

(看、闻、尝、摸)5、教师小结:你们说的都很有理有据。

无论是牛奶、水还其它物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

(板书:一看、二闻、三尝、四摸)提醒:但是不了解的物体,只能用眼睛看,千万不能随便闻和尝,以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联系一开始拿的农药瓶作进一步强调)我们接下来就应用各种观察方法来观察水(板书课题)。

(二)、小组实验:尝试用学到的方法区分四种液体现在在同学们的面前就有四个透明的烧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到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区分出哪个是水,贴好标签,并做好记录。

(三)、观察水,探究水的特点1、观察水,找出水的特点。

(1)提醒:大家发现桌子上吸管了吗?(一会儿大家要品尝的时候用吸管吸一点儿,这样比较卫生)。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2)现在就请大家用看、闻、尝的方法来观察瓶子里的水,找出水的特点!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大班科学水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水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水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水的特性和性质,如浮力、表面张力、密度等•能够区分水的三态变化•能够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教学准备•每位学生需要准备一份水杯•蓝色和红色颜料•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实验装置:水中漂移定理实验装置教学内容授课内容导入环节教师用PPT展示蓝色天空和红色火焰的动图,引导学生讨论水和这两种颜色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水产生切实的印象。

课堂讲解教师让学生分别将水杯中沉积在底部的水底部注释掉,然后将水倒入装置中,开启水龙头,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变化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瞬间感受。

接着,教师向学生详细阐述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学习水的几个特性,如浮力、表面张力、密度等。

最终,教师总结让学生意识到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演示实验水中漂移定理实验装置制作说明及演示实验原理借助浮力原理,由于其质量的大小不同和密度的不同,于是对流体的影响力就不相同,从而造成了物体向上浮或向下沉。

所以,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将能在液体中浮;如密度大于液体时,则将在液体中沉。

实验装置制作1.取一塑料杯,杯子底切去。

2.取水龙头,将水龙头紧压在杯的顶部,用胶带卡紧。

3.然后就能看到由于液流中的挂钩支撑住了容器底部的水面,使之看起来像是支持着整个水龙头。

实验过程1.采用装置组装后,将其整体放在水槽中,保证水龙头下端至少有一半在液面以下,以确保取样准确。

2.打开水龙头,将水加入到水槽,通过液面的升高与量筒比较得出水的体积。

3.得到的结果表明,液体的体积是确定的。

实验要点1.实验中要注意安全,不要流失水。

2.怎么实验的时候不能倒水,要用水龙头让水流到水槽中。

3.实验中的仪器要保证使用的合理规范。

教学反思本节课授课周期为60分钟,课前教师准备充分,根据现代化数学教学方法,非常好地实现了课堂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情趣,而且授课形式与教材内的板块一一对应,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度。

小学科学_《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认识液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黏稠度的性质;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参与,体验合作学习。

实验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实验难点:认识液体的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实验准备:鸡蛋、油、水、天平、表格、烧杯、一次性塑料杯、液体流动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喜欢科学吗?喜欢科学老师吗?我也特别喜欢你们,知道今天会认识很多好朋友,所以,带了小礼物给大家。

看~(出示鸡蛋)这个礼物可不是吃的,而是做实验用的。

但一个人又忙不过来,谁愿意上来帮帮我?(选学生上台)1.请你们将这些鸡蛋打开并倒到指定的杯子中。

注意蛋壳不能乱扔,放在指定点保持卫生。

2.学生操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

问熟鸡蛋的学生:怎么倒不出来呢?生:……有两个鸡蛋能打开并能倒入指定的杯子中,但有两个却不能倒,为什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师小结:对,生的那两个鸡蛋,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能倒进指定的杯子中,而煮熟的鸡蛋已经变成固体了,不能流动,所以倒不出来。

(板书:液体)奥,起跑线、终点线、出发时间要统一。

好,为了满足刚才的条件,我做了个实验器材。

针管里分别装了同体积的水、蜂蜜、油,为了观察方便我在水里滴了一些颜料。

当裁判发出指令,同时按下,咱们一起观看比赛。

下面我会挑选一名裁判员发号施令。

好,准备就绪请裁判员发号吧。

刚才做的“百米冲刺”比赛很激烈啊,你看到谁是第一名了吗?最后一名是谁?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你想过吗?好好回忆一下,水、油、蜂蜜吃起来除了味道还有很大的差别在哪?液体流动快慢与液体的黏稠有关,粘的液体慢,不粘的液体快。

(先说蜂蜜最后说水,导出后面水的表面张力)活动四:水对大家来说陌生吗?上学期学习过有关的知识,我们通过图片回忆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后,已经对自己的感官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水的性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这会影响到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的形成。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指导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设计了猜谜、小组合作探究和等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所需要准备的材料:牛奶、白酒、糖水、冷开水各一杯,烧瓶、大烧杯、量杯、滴管等。

整节课我都注意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基础,借助一定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动脑、动口,自己去认识水。

学法是教法的支撑点,没有学法指导,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学法指导:以观察、交流、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性质和液体、固体、气体的特征。

效果分析
用小组合作、看一看视频、比一比、演一演的方式,多种方法的运用,学生实验起来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性。

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上重要的物体,跟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又是儿童比较熟悉的东西。

本课选取水作为研究材料,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好材料。

教材要求学生观
察水的颜色、透明与否、气味、味道,在这一认识过程中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也就是获得了认识物体的一些科学方法。

认识某种物体,就要解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并且能根据这些性质,把它从其他物体中辨认出来。

本课就是以这种思路编写的。

根据已知物体的基本性质,把它从其他物体中辨认出来。

在直接利用感觉器官辨别物体时,一般应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

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

《水是什么样的》教案
课程目标: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单元目标: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

课时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辨认、排除哪一杯是水,能用科学的词汇说出水的基本特征。

2、通过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杯子,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通过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动。

3、通过教师示范填写气泡图,学生模仿填写后面圆圈的方式,使学生学会用气泡图的方法呈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神秘的海底世界,鱼儿家族也要举行一场运动会,但有一名不速之客却偷偷地潜入进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提问:你是怎么把它找出来的?(找特点,排除)
2、鱼儿的生活离不开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水?你见到的水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水是什么样的
(时间预设:4分钟)
二、初探新知
1、鱼儿家族的运动会刚刚结束,水王国也决定比试一场,趁着春风举行一场春季运动会,可又有坏家伙偷偷溜进来想要搞破坏,这次可不是一个,足足有三个,你能用刚才找小青蛙的办法,把坏家伙找出来吗?
提示破案小法宝:
(1)请小眼睛、小鼻子、小舌头来帮忙。

2、谁能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抓出坏家伙?(怎么找出这四杯液体中不是水的三杯)
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提示破案小法宝:
(2)用眼睛、鼻子、舌头分辨液体时,要先看——再闻——后尝。

3、明确实验步骤:
第一步:先看。

用眼睛仔细观察排除不是水的液体。

第二步:再闻。

用看分辨不出来时,我们就用小鼻子闻来排除不是水的液体。

科学的闻:端起杯子,靠近鼻子,手指并拢,扇着闻。

第三步:后尝。

看和闻都分辨不出来时,我们再用小舌头来尝,排除不是水的液体。

科学的尝:用筷子蘸一蘸液体,在舌尖轻轻尝一尝。

4、学生动手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时间预设:12分钟)
5、两两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点: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抓出坏蛋,找到水的呢?
(1)先用眼睛看,4号有颜色,水没有颜色,抓到4号。

在气泡图中板书没有颜色,老师先画一条线,在画一个大泡泡,再写上“没有颜色”。

(2)把小元宝藏到牛奶后,提问:你能看到老师把它藏到哪里了吗?
把它藏到水杯后,提问:你能看到老师把它藏到哪里了吗?为什么?引出“透明”,与学生一起在气泡图中板书透明。

(3)再用鼻子闻,1号有气味,水没有气味,抓到1号。

请小助手上台在气泡图中板书没有气味。

(4)最后用舌头尝,2号有味道,水没有味道,抓到2号。

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水“没有味道”这一特点自己填写到活动手册的图中。

(时间预设:6分钟)
三、深入探究
同学们个个都是小福尔摩斯,这么快就抓出了小坏蛋,也找出了水的特点,看黑板上这幅图,由一个个的小泡泡组成,我们把它叫做气泡图,它能直观的呈现出水的各种特征。

1、水是一种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它有没有形状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动手实验:
同学们的桌子上有3个形状不同的容器,请组长把烧杯内的水倒入1号容器,组内成员在活动手册1号图中画出水的形状,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示范);把1号容器内的水倒入2号容器,画出水的形状,涂上颜色;倒入3号容器,再画再涂。

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如果把水倒入活动手册中五角星瓶中,水会变成什么形状呢,请你画一画,涂一涂。

3、水到底有没有形状呢?
同一杯水一会变成半圆形,一会变成这样,一会变成那样,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总结: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内,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所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请你把水“没有固定形状”添写到活动手册的气泡图中。

(时间预设:9分钟)
4、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新的实验器材——滴管。

我们在使用时,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滴管,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扁胶头,放入水中,松开大拇指和食指,把滴管垂直拿出,这样我们就可以模拟水的运动了。

每个小组找一名同学右手握拳,模拟“山峰”,组长用滴管在“山峰”上滴十滴水。

注意:
(1)山峰要有一定斜度。

(2)组长滴水时要滴在山峰的上部,先滴一滴,在第一滴,依次滴完十滴。

(3)其他组员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水会流动、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请你在活动手册中再添上水“会流动”这一特点吧!
(时间预设:5分钟)
四、总结拓展
1、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得出结论:水是会流动的,而且水流动的方向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大自然中的水又是怎样流动的呢?(学生回答)
2、老师的气泡图已经全部完成了,请同学们也把你们的补充完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是一种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液体。

水从高高的地方流下来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探讨!
(时间预设:4分钟)
评测练习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
课后反思
一、课程目标定的不确切,最后“学会用气泡图呈现水的特征”,这一目标没有达成。

二、画气泡图的环节。

我带领学生先画出水的第一个特点,再画第二个特点时与同学们一起画,第三个特点让学生上台自己画,后面所有的特征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在气泡图中添写,效果就好了很多。

三、画水的形状这一环节让学生用彩笔涂上颜色。

结果又忘记嘱咐孩子们带彩笔,所以效果还是不理想,下次上课一定提前让孩子们准备好彩笔。

四、我把盛四种液体的烧杯和三个容器都贴了标签,孩子们就能更容易的找到我说的是什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模拟水的运动。

增加了山峰的斜度和滴水的位置,学生操作起来指向性更明确,但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关注到我的提示,还需在课件中把滴水的位置做的更明显,以便引导学生更快的发现水的流动性特征。

课标分析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