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要补充。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费尔巴哈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德意志人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与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一观点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们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本身去理解问题,而要把它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其次,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幻想和追求。
通过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并希望人们能够从迷信和盲从中解脱出来。
这让我对宗教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使我更加明白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费尔巴哈在书中对哲学的分析也非常深入。
他批判了德国现存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他强调哲学应该是人类实践的理论指导,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学问。
这使我对哲学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认识到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读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最后,我想说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深邃、触动人心的著作。
通过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我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让我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信念。
总之,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思想精深的著作,它的理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和发展费尔巴哈的思想,为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说实话,一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我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毕竟,这种哲学著作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术语和复杂逻辑的书。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这部分内容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的产生和作用等方面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观念。
就拿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交流来说吧。
我们跟朋友、家人聊天,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行为,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的语言、我们表达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的经历和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谈论时尚。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觉得不就是穿个衣服嘛,有啥好说的。
但后来了解到她的成长环境,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注重外表和时尚的家庭,周围的人都对时尚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
所以对她来说,时尚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表达自我、融入社交圈子的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观念想法,其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
再说说工作吧。
我之前在一家小公司实习过,公司的规模不大,但是工作氛围特别紧张。
老板总是强调业绩和效率,大家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
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不能轻松一点呢?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明白了,这其实是由公司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需求决定的。
小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拼命努力,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
所以,那种紧张的工作氛围并不是老板故意要为难大家,而是为了适应外部的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
还有我们对于爱情的观念。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那种浪漫的、理想化的爱情,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
但是,这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也是受到社会文化、媒体宣传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看到的电影、小说、广告,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某种关于爱情的标准和模式,久而久之,我们就把这些当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接触《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之前,说实话,我对这类哲学著作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总觉得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这部分内容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大门。
书中提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一个偏远的乡村游玩。
那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我们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
老人住的房子很破旧,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但他每天依然早起晚睡,忙着种地、养鸡。
我们和他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尝试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他笑着说:“娃呀,俺们这儿的人,世世代代都这么过,俺没念过啥书,出去能干啥?再说了,这地总得有人种,不然大家吃啥?”当时我只是觉得老人的想法有些局限,现在想来,这正是生活决定意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老人所处的环境、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想法和选择。
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没有接受过新的思想和观念,所以他认为种地养鸡、守着这片土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再想想我们自己,生活在城市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
我们的意识和观念,不也是由我们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吗?我们追求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这些想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费尔巴哈章中还强调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的职场。
在公司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
销售部门负责拓展市场,研发部门负责开发新产品,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资金……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公司的发展。
但有时候,过度的分工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就像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所在的部门只负责一个很小的环节,每天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悟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知识普及的进步,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再次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
在学习和思考这篇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其中蕴含的一些重要观点和价值。
首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他指出,意识形态是由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思想体系,而是被资产阶级塑造和控制的工具。
它不仅通过媒体、教育等途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维护特定阶级的统治地位。
因此,我们在接受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其中的真相与虚假,以实现真正的自由。
其次,马克思在这篇著作中谈到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自己所创造的劳动产品以及人类本性都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导致人的本质被剥夺了。
我通过学习这一观点,深刻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却忽略了与自然的关联与与他人的交流。
这种“异化”状态带来的是对自我和社会的疏离感,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寻找并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另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的本质和发展也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意识不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超自然力量,而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对于人的意识与物质关系的理解。
我们作为个体的意识和思维是由大脑活动所决定的,与物质的联系密不可分。
只有正确认识意识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涉及到了意识形态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和操控等方面,这些观点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激发了我对社会变革和公平正义的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点晦涩难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我一度想要放弃。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竟也慢慢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公益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物资。
我们一群人带着大包小包的书籍、文具和衣服,兴冲冲地赶到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
那地方,真的是穷啊!房子破破烂烂的,孩子们的衣服也都是补丁摞补丁。
但他们的眼神,却透着一种纯净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把东西发给他们的时候,他们那种开心和感激的样子,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其中有个小女孩,拿到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紧紧地抱在怀里,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的笑容。
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不知道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甚至不知道手机和电脑是什么。
但他们却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贫困的环境、匮乏的资源,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
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相对优越环境中的人,因为有着丰富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我们的社会意识自然也就更加多元化和广阔。
再回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其实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等各种因素塑造的。
比如说,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业绩的表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而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和谐的社区里,人们可能会更关注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社区的共同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颇有感触。
想想我们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负责自己那一小块的工作。
这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让人变得越来越片面和狭隘。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对于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本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独创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下面是我对于这本著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现象,是人们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信仰和价值观的集合。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意识形态具有塑造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能力。
这种观点让我思考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被运用于不同的权力关系中。
其次,马克思的分析方法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压制和控制。
这种批判性的观点让我认识到,意识形态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这让我思考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要加以审视,并保持批判性思维,以避免被意识形态所束缚。
此外,马克思在书中提到的多个重要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通过对民族国家和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实质。
这让我对于国家和宗教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局限。
马克思还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果。
通过这一观点,我认识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这让我反思了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社会结构来改变和塑造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知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马克思的思想和观点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并激发了我对于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思考。
我相信这种学习经历将对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有所裨益。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对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晕头转向,这书里的理论和观点复杂得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它太深奥,反正我是费了好大劲才慢慢有点头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阐述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东西,让我觉得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他们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难道真的只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可能不是吧,也许是受到周围环境、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读着读着,我就想,要是按照他们的观点,那我们现在追求的那些梦想和目标,是不是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左右呢?我觉得吧,这既让人有点沮丧,又让人觉得有希望。
沮丧的是,感觉自己好像没那么自由;有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影响,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书里的一些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但不管怎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素材,让我这个大学生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磕磕绊绊,但真的挺好!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哇塞,《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从中获取一些超级厉害的知识,让自己瞬间变得高大上。
可谁能想到,读起来那叫一个费劲!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能读懂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书里讲的那些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
我努力想要看清前方的路,却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树枝挡住视线。
不过,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推动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不都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吗?但反过来想想,难道只有生产力重要吗?文化、思想这些东西难道就不重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体会
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体会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标志着唯物史观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同以往就哲学的彻底决裂。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本书中具体,全面地阐释了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最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这句“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或者说,这句话是我们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把钥匙。
由此,我们可以全面、深入地洞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句话牵扯到一个主体,就是意识和生活的主体,毫无疑问,这个主体是人。
但是,在主体这前提条件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旧的哲学家也出现分歧。
关键的问题是这个人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个体人的本质。
过去的哲学家们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前一种对人的本质的解释,在他们的研究中的人是抽象的,无生命的。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选的恰恰是后者,他们所考察的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那么,何为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人呢?“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
”这就是现实的人,能够生产自己的生产资料,同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
既然,物质生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那么,我们考察有关人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物质生产就是我们考察的基点。
以往的哲学家,在考察到历史观时候,要不就是将唯心主义的世界本源作为历史的考察基点要不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
在马克思看来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意识、观念、道德等意识形式不具有各自独立的外观。
人们在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方式。
正如中国古代的《管子》的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荣辱,”只有确实的,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的一般的客观规律,任何妄图从意识出发,探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都不过是在缘木求鱼。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及其背后的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梳理和批判,指出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并不是超出社会存在的独立存在,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政治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这种对意识形态的观点让我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他指出,意识形态往往是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制造的工具。
通过操控人们的意识和思维,统治阶级能够将自己的统治合理化,使被统治者相信这种统治是合法的。
这一观点使我开始思考媒体和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
我们应该怀疑从媒体和教育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思考背后的立场和动机。
除了对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利润最大化和私有制为核心,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剥削。
他呼吁工人阶级要觉醒起来,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这一观点让我对社会中的不公正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思考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公平。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而言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通过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深入思考,我对社会历史和现实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次挑战性而有意义的旅程。
马克思的观点深入而犀利,需要我们对社会和历史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他给予了我对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不公正的更深入认识,同时也激励我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而言,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次重要的思想之旅。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说实话,刚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的厚度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吓到了。
心里想着,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才能写成这样啊。
但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论述,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之门。
让我给您讲讲我在生活中的一段亲身经历,或许能更好地体现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感悟。
前阵子,我去了一个小乡村旅行。
那是一个相对偏远、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但那里的人们却有着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村子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很慢,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女人们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或者一起在溪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唠着家常。
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
我住在村子里的一户人家里。
这家人非常热情好客,对我这个外来的陌生人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生疏。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聊天。
他们跟我讲述村子里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和这家的男主人一起去田里干活。
他一边熟练地摆弄着农具,一边跟我聊天。
他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靠着种地养活一家人。
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是心里踏实。
他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他知道,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有饭吃,就能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看着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还有那双粗糙但有力的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在他们的生活中,社会存在就是那片土地,就是他们每天辛勤劳作的农田。
而他们的社会意识,就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就是对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念。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先进的科技,他们只能依靠土地生存。
所以,他们对于土地的重视,对于家族的传承,对于邻里之间的互助,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心得体会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享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界定让我深感震撼。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并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观点让我从根本上理解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控制着被压迫阶级的思想,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
这个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也激励我要持续地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马克思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表现,揭示了其狭隘性和虚伪性。
这让我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总是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此,我深感应当与资产阶级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进行坚决抗争,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努力奋斗。
再次,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给我带来了启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这让我明白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要坚持观察问题的全面性和多角度性,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改造世界。
最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革命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指出,唯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消除剥削和压迫。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而且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努力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呢?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我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了自身的学习与实践之路。
我意识到不能停留在思维的表面,应该深入理解,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到具体实践中去。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深刻的思想体系,它涵盖了德国人民的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对于德国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各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自由和人权的追求。
德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对自由和人权有着深刻的追求和热爱,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这种思想在德国的历史中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自由战争和1848年的革命,当时德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人权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了德国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观念。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含了对于民主和平等的追求。
德国人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民主制度和平等的社会秩序,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个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这种观念在德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国是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含了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追求。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科学和技术的领先者,德国人民对于科学和技术有着非常高的热情和追求。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观念在德国的教育和科研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国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包含了自由、人权、民主、平等、科学和技术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它对于德国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各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人民一直以来都秉持着这种意识形态,努力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希望德国人民能够继续秉持这种意识形态,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在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是复杂的。
既好奇它能带给我怎样深邃的思考,又担心自己会在那些晦涩的理论中迷失。
然而,当真正深入其中,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一个充满着对社会、历史和人类本质深刻洞察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我过去对社会现象理解的黑暗角落。
以前,我常常会困惑于为什么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观念,为什么不同的社会阶层会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现在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源于人们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源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来说吧。
我有一个朋友,小李,他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收入微薄。
小李从小就深知生活的艰辛,所以他的梦想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能够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改变家庭的命运。
而我另一个朋友,小王,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衣食无忧,接受着最好的教育。
小王的梦想则是追求自己的艺术爱好,成为一名知名的画家,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是他首要考虑的问题。
小李和小王截然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格或者天赋,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和观念。
小李生活的压力让他更加注重物质的保障和生活的稳定,而小王优越的家庭条件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分工的发展会导致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引发阶级的分化和对立。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代社会的职场分工。
在一个公司里,有管理层、技术人员、普通员工等等不同的岗位。
管理层掌握着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而普通员工则只能从事一些重复性、基础性的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分工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分化。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理论,差点没把我给绕晕了。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还真有不少让我感触颇深的地方。
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从工作到生活,从娱乐八卦到国际局势,那话题是变了又变。
其中有个朋友,一直大谈特谈各种名牌奢侈品,什么最新款的包包、限量版的手表,好像拥有了这些就能代表一切。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听得津津有味,可后来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后来我仔细一想,这位朋友之所以会这样,不就是他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塑造了他的这种意识嘛。
他工作在一个非常看重物质和外在形象的行业,身边的人也大多追求这些表面的东西。
所以在他的意识里,这些名牌奢侈品就成了衡量成功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就像《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再说说我们的社交圈子吧。
在不同的圈子里,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方式真的大不相同。
比如我参加的一个读书俱乐部,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对书中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个圈子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大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成长。
而另一个运动爱好者的圈子,话题则更多围绕着各种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健身方法等等。
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交圈子中,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和观念。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关于消费观念的。
我有两个亲戚,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一个在小县城。
大城市的那位亲戚,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喜欢尝试新的科技产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哪怕有时候需要贷款或者分期付款。
而小县城的那位亲戚呢,则更注重储蓄,消费比较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相对较慢。
这难道不也是他们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吗?大城市的快节奏、丰富的商品选择和消费文化,影响了那位亲戚的消费意识;而小县城相对简单和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另一位亲戚的储蓄习惯。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说起《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毕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可不是那种能轻松“啃”下来的。
但真正深入进去,还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我窝在书房的角落里,准备和这本巨著来一场“较量”。
翻开书页,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在向我示威。
可我这人吧,就有那么一股子倔劲,越是难啃的骨头,越想啃下来。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阐述,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以前,我对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其实没有太深入的想过。
就拿每天的生活来说,早上起床,迷迷糊糊地洗漱,然后出门上班或者上学,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但《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开始反思,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背后,是不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说,我每天选择的交通工具。
如果距离近,我可能会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觉得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环保。
但要是距离远,我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坐地铁或者打车。
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反映了我的经济状况、时间观念,甚至是对环境的态度。
这可不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嘛!我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我有这样的选择和想法。
再说说工作吧。
我在一家公司里上班,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任务和压力。
有时候会抱怨工作的辛苦,可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呢?公司有它的运行规则,行业有它的发展趋势,我在其中,就必须适应这些。
就像书中说的,不是我们的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还有和朋友的相处。
我们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圈子。
喜欢运动的朋友,我们会约着一起去打球、跑步;喜欢读书的朋友,会一起交流最近读到的好书。
这其实也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交圈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那个时代,为了探索真理,不断思考、争论的场景。
他们没有被当时的主流观念所束缚,而是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奇妙世界。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
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琢磨,竟也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我们带着书本、文具和满满的爱心来到了那里。
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好奇的眼睛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着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我们开始给他们分发书本和文具,孩子们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其中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接过一本崭新的画册,轻轻地抚摸着封面,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灿烂的笑容。
她对我说:“姐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画册。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这些孩子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社会意识却无比强大,支撑着他们努力前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关系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渴望改变现状,希望能够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实现这些愿望。
这让我明白,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再说说分工吧,在这个小山村里,分工也比较简单。
男人大多负责种地,女人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由尼采所著的哲学巨著,它深刻地揭示了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这部著作不仅对德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也对德国哲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尼采对德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他们注重逻辑和推理,喜欢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在德国哲学和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德国人在哲学和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然而,尼采也指出了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他们过分注重逻辑和推理,忽视了直觉和感性的重要性。
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艺术和文学领域相对落后。
除了对德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外,尼采还对德国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他认为德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化,注重个性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德国文化在音乐、文学和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德国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尼采也指出了德国文化的局限性,他认为德国文化过分注重个性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忽视了社会现实和外部世界的重要性。
这种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德国文化的发展,使德国文化相对封闭和孤立。
通过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我对德国哲学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也意识到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性。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德国文化的魅力和魅力,也对德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了解德国哲学和文化,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维方式,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文化。
因此,我对德国哲学和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德国哲学和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书可真是费了我一番功夫。
这可不是那种能轻轻松松就读懂、读透的书。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到处都是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但我告诉自己,别退缩,得硬着头皮读下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真的是太深刻了。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有人天天晒美食,有人秀恩爱,有人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
这看似是个人的意识和选择,但其实背后是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家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而这种展示,又反过来影响着其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再说说工作吧。
我们每天为了生计奔波,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往往不是完全由我们的个人兴趣和理想决定的。
更多的时候,是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形势在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就像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画画,梦想是成为一名自由画家。
可现实是,他找不到稳定的能支持他纯画画的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做一份跟画画毫无关系的办公室工作,只为了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你看,这就是社会存在对个人意识和选择的制约。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
他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做着极其细分的工作。
这种分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工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和掌控。
而且,长期从事单一的、枯燥的工作,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还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
这让我联想到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现象。
富有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能够为自己和子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贫困的人则往往在为了基本的生活需求苦苦挣扎,他们的子女可能也因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而难以改变命运。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观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观后感说实话,刚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这书名听起来就感觉充满了深奥的哲学思辨和复杂的理论架构,让我担心自己能不能啃得下来。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吧,我总是对身边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比如说为什么大家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读了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一些答案。
它让我明白,我们的想法、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小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暂且叫他小李。
小李家里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挺不错。
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对于消费的观念和我这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那是完全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逛街,看到一双价格不菲的运动鞋。
我一看那价格标签,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觉得太贵了,没必要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
可小李呢,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就买了下来。
我当时就很不理解,问他为啥这么舍得。
他说,他觉得喜欢就买,钱嘛,花了再赚。
后来我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导致的社会意识的差异。
小李从小生活富裕,对于金钱的概念和我这种从小要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肯定不一样。
他没有经历过那种为了几块钱而纠结的日子,所以在消费观念上会更加大胆和随意。
而我呢,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买东西首先考虑的是性价比。
书中还提到了分工的问题,这也让我感触颇深。
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像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各司其职。
就说我工作的单位吧,有的人负责市场推广,有的人负责产品研发,有的人负责客户服务。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一小块领域,力求做到最好。
但有时候我也会想,这种过度的分工是不是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呢?比如说,大家都只关注自己手头的工作,对于整个公司的运作和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
摘要:初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笔者体会到了马恩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行文的严密逻辑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意义。
作为阐述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著,文中也预示了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任何历史的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及其变更出发。
人的肉体组织决定着人们生产何种生活资料和怎样生产生活资料。
这些人生产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又反作用于人的肉体组织。
人们怎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由人们已经拥有的生活资料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特性两者共同决定的。
这种获得生活资料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为生存而进行的肉体再生产活动,而且也是人们生存状态的反映。
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是怎么样的。
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本身是人的活动。
它是以人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生产关系为前提的。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的读后感
个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了该社会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
通过经验的观察就可以发现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被决定和决定的关系。
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制约、限制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
思想、观念、意识最初是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生活中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并且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精神活动都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人是精神活动的生产者。
并且受到生产力和
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制约。
意识的对象是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形态即使有歪曲、形变,也是从人们的生活中产生的。
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从思维开始想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实践的哲学,是从物质生活开始想问题的,其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人头脑中的意识形态甚至是模糊幻象都是可以由经验的物质生活来确认的。
意识并不是具有独立产生、存在的性质,而是建立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与交往的人的现实生活之上的。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处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发展变化的人。
人的活动是发展变化的,因而是能动的,而不是僵死的;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得到的,因之不是抽象的、现象的。
实证科学实在只是源于现实生活,而不是抽象的思辨。
哲学抽象要生活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土壤中,倘若离开它,这种抽象所得到的规律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哲学抽象出的规律具有社会历史性,并不能适用于任何历史时代。
这种哲学抽象规律不能推而广之的原因是具体的、历史的,只能从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去予以解决。
只有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的改变,才能够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人类的解放首先是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解放是现实生活,不是思想活动,是由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状况促成的。
德国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传统。
要实现解放,就必须与之相斗争。
因为这种状况只是在德国存在,所以具有地域性。
对于具有实践论思想的唯物主义者,最重要的全部问题都在于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费尔巴哈也具有零星而不系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萌芽。
费尔巴哈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解仅仅是直观地把握,停留在直观印象层面。
费尔巴哈的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他认识到的是“一般人”,抽象思辨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现实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这样,就产生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历史的人”与他头脑中的“一般人”之间的矛盾。
他为了克服这个矛盾,就创造了“二重性”哲学。
他没有看到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后来人总是站在前人创造的经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社会制度。
费尔巴哈显然是犯了机
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因而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因而也忽视了客观事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又是唯心主义者。
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生活的必须条件是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生产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
德国人没有注意到历史活动的世俗基础,但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却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尽管由于受到政治思想的束缚,英法学者的史学著作较为片面。
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和为生产生活资料所使用的工具(劳动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
由此可见,德国人的历史活动是生产活动的产物。
德国人认为,除了人的实证活动和文史哲活动以前的时期都是“史前历史”。
德国思辨哲学正是在这个缺乏史料的史前时期得到了最自由的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通过家庭中两性的生育完成的。
家庭是最初级的社会关系。
后来,家庭关系也成为了从属的社会关系。
所以,应该根据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来阐明家庭,而不应该从已有的“家庭的概念”出发。
我们应该把社会活动这三个方面看作横向的并列的三个“因素”,而不应该把它看作纵向的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因为从历史一开始,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向就是同时并列出现的,现在仍旧一致起着作用。
这样,生活,包括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都有了两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指活动是集体活动。
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相联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衍生出来的。
生产力总和的状况就决定着社会的状况。
因而,我们在研究社会史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经济史。
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
人们之前的物质联系是由人的需要和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
社会的联系和人的历史一样长,只不过是不断采取不同的方式罢了。
需要让人们之间有了物质联系,生产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本身并不需要有政治的意识形态或宗教的教规教义来维持。
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是
一种实践的自我和他人意识的精神活动的物质产物。
语言起源于自我与他人沟通交往的需要。
换句话说,关系都是为自我而存在的。
因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最初是对周围存在(他物与他人)的一种意识。
同时,还是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意识。
这样,便诞生了自然崇拜。
另一方面,意识也是人们意识到的交往,发生的社会关系。
人与动物在这一阶段相区别的反应是人意识到了自身的本能。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人的需求的增长,人的意识也发展和提高了。
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了。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分工,后来才有了自然形成的分工。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意识能够摆脱世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
如果理论与现存的关系发生了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与现存的生产力关系发生了矛盾。
我们从上述叙述中得到如下的结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
这是因为分工导致了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分离。
生活的生产方式(劳动和生产关系)就处在分工的范围内运作。
分工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和家庭以外的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与分工同时期出现的还有不平等的劳动及其产品的分配。
分工和分配导致了所有制的产生。
这里所说的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分工和所有制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方式。
就活动而言是分工,就活动的产品而言是所有制。
分工导致了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与所有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种共同利益首先表现为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而存在于现实之中。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共同利益导致了国家保护的形式。
这种国家保护其实又成为一种特殊利益。
而与原来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共同利益(社会利益)相脱节。
国家是建立在阶级的基础之上的。
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都是各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翻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