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

第三套习题试题一、填空类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

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

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

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

1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

1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

1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

1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1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

1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1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1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

18. 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

1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表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1. ______指的是表现为整体(系统)模式的文化特征。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自然经济是中国大陆型生态环境的产物,其 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男耕女织,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知天安命,恒少竞争,不求多寡,惟患不均,几度王朝更迭 不过是血缘姓氏的转移;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我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十分滞缓,人口自然增殖与土地之间的周 期性矛盾始终十分突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兼并和非常状态下的农 民起义交替出现。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仍然璀璨夺目。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 系排列的门第等级。源于东 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 根据族谱,“必稽谱而考其 真伪”,门阀之下氏族高门 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 公卿。严嫡庶之别,有所谓 “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等 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 逾越。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清]焦秉贞:孝事周姜
当代油画作品:尽忠报国
罗光瑞国画作品 忠孝传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清代皇帝“钦文之玺”印 表示“以重文教”
清代皇宫金銮宝座
君权(皇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绝对遵从,不可 轻慢。秦王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帝。以后历 朝,都在吸收儒 家学说基础上, 不断对君权提 出更加具体 的要求。 汉承秦制以后,汉儒董仲舒又 提出“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父权、 夫权,而到宋代则进一步强化和细 化,即强调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 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血缘宗法的沿革
《墨子· 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不断念佛才能成功。
三、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
最高崇奉对象
佛:释加牟尼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他的生活时代,约与我国春秋时 代的孔子同时。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能接引死者灵魂生往西
方极乐世界的佛。
弥勒佛:佛教信仰中,弥勒是将要继承 释加牟尼佛位,象征着未来和光明的佛。
3、中国化佛教宗派出现
佛教主要宗派:三论宗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禅宗 净土宗
(四)宋元以后佛教呈日趋衰落之势
虽然佛教仍是各宗分立,分头活动,寺、
僧数量还有所增加,但就其势力和影响来说,
是无法与隋唐时期相比了。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 介绍时期──汉朝至东晋 融合时期──南北朝 创造时期──隋唐(唐朝鼎盛) 儒化时期──宋至清
道教经书的总集是《道藏》。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除道教经书 外,还涉及一些有关医学、化学、 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
理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道教尊奉的神
(一)尊神 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 太清境道德天尊
•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后土皇地坻(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
基督教:(包括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其教 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 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 布在欧美。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
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万物有灵‛观念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 ‚物‛的神灵化。认为‚人死为鬼, 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 物不神,无鬼不灵‛。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本课程学时:72 学分:4学时分配: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教学要求;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一、传统和文化释义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五、拂教的基本信仰、特征及社会作用第三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教学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一节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苏轼手迹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 精神,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被赋 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中国文化最 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它是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精 神,在《尧典》、《无逸》是创业 艰难、尽忠职守的遗训,在孔子那
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追
求,在孟子那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的向善品质,在荀子那里
袁耀:巫峡秋涛图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始起之
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
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
道德,道德生文章。
折,奋发图强,追求理想的决心,如决不低头的史笔董狐,忍辱负重、 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此外还体现在中华民族敢于积极否定、革故 鼎新的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 传说,宋代诗人黄庭坚为照顾卧床的母亲,每天为 母亲洗涤便器,图为清《廿四孝图·亲涤溺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
注重人的修养,肯定个体心性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迥异于西方人本主义 精神的表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整个传统中国思想、 政治和社会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 要内容之一。在传统儒学那里,其一,天人 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天是万物的起源, 人类社会也仿佛天地万物的运转,自然的发 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人们 的行为准则 ;其二,是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 依据,自然界的任何异常现象,都是检验帝 王的言行政策的依据,也是考核官员得失的 标准。天人合一思想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 之上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第三套习题试题一、填空类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

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

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 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

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

1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

1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

1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

1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1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

1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1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1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

18. 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

1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A、罪感文化B、乐感文化C、主导文化D、从属文化9.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第一人是____。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第五章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1、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2、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3、少数民族的棉布、纺织技术,坐具——马扎子,交椅,箜篌,琵琶等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中原人的经济生活,也在衣着复试,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方面做出贡献,他们融入了中华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吸收并改造外来的佛学,将它与中国儒学结合,产生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正宗,这也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创造性转化。

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1、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通过优秀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可以说使自身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可对东其他民族的文化进程。

2、西学东渐使之明朝末年,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这段时期以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为媒介,以香港为通商口岸,西方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经济、政治、艺术等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学术思想、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中国这时的科技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当时一些士大夫以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但是思想上没受到影响。

3、同时,明末清初产生的东学西渐,在东西文化史上从未中断,传递出独有的文化之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套习题 试题与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套习题 试题与答案

第一套习题试题一、填空类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研究,郑和七次航海所率领 的船队到达五十余国,如印度支那半岛诸国、马 来半岛诸国、南洋群岛诸国、阿拉伯半岛诸国和 非洲东海岸诸国。郑和船队的远航,大大提高了 明朝的国际地位,与各国建立了政治联系和贸易 联系。中国的锦绮、纱罗、绫绢以及各种瓷器、 铜器、麝香、金银等通过郑和船队输到海外;而 外国的各种珍宝、药品、颜料、棉布以及香料、 珊瑚、象牙、宝石、珍珠等也从印度洋输入中国。 郑和的创世壮举,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南洋诸国的 文化交流,奠定了他作为伟大航海家的历史地位。 至今,南洋各地仍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 如马六甲附近有三保山、三保庙、三保井等,印 度尼西亚爪哇岛有一座城市叫三保垅。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 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 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二、海陆“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 分为南北二线。北线经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若羌、 和田、莎车,在马里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 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 公元前138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 交通的“丝绸之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 方的存在和文化。公元前 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带着大批丝绸和其他物品,出玉门关,抵达乌孙国(在今 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此后,汉使来往不断。到东汉 永平十六年,即公元73年,班超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甘 英还远至波斯湾。与此同时,西域的使臣与商人,也远来 中土,带来了他们的物产,换回了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 “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及至唐代,它仍然是沟通中 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 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 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 “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 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 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 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 如阿倍仲麻吕(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 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 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 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 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 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原始物质文化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原始观念文化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文化分布殷商神本文化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秦朝中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国汉朝传玄学的兴起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文儒、玄、佛、道的冲突激荡化文化背景的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气派发艺术成就展概述历理学的建构程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教育和科学成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背景文化专制明清——沉暮与开新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西学东渐及其中断1.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4-1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2.原始物质文化表4-2 原始物质文化3.原始观念文化表4-3 原始观念文化4.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两种。

在上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有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表4-4 原始社会组织5.上古文化分布表4-5 上古文化分布考点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表4-6 殷商神本文化2.周人的文化维新表4-7 周人的文化维新。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笔记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物质环境,如建筑、器物等;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宗教等。

2.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可以从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域四个层次来理解。

文化元素是最基本的文化单位,如语言、风俗、信仰等;文化集丛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元素的集合;文化模式是特定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文化区域是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理范围。

3.文化分类:文化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族和地域等。

常见的文化分类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城市文化等。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科技、教育、风俗等各个方面。

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等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1.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

2.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上。

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分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创造主体:创造主体主要体现在华夏族和四夷的交流与融合上。

远古文化族团分布、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4.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主要体现在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古代政治制度上。

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3、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佛教与中国哲学和宗教: 道教的形成 援佛入儒与理学的形成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像绘画 石窟造像 塔 佛教与中国文学: 诗歌创作:“诗佛”王维 寺院讲经—俗讲—平话—话本—小说
二、明清以降的中西文化交流
1、中西文化交流史 汉代:大秦国使节的东来 唐代:景教的传入 元代:马可波罗 明清之际:传教士入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被动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接触,主动学习
三、中国文化中的异族文化因子
1、作物和饮食方法:
葡萄:张骞从大宛带回,原文为“buda”,唐代,伊朗 人和突厥人又把葡萄酒的酿制技术传入中国。 菠菜:唐代由波斯(泥婆罗国)传入,又称为“波斯 草”,中国道士用来克丹毒,还可“解酒毒”。 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唐代传 入中国。 胡饭与春卷 饼食(胡饼) 乳酪 萨其马(满语“sacima ”) 涮羊肉
裤子 旗袍 马褂
5、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中的“胡言胡语”
A、来自中亚和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
源于印度: “劫”源于佛教梵文“kalpa”, 即“劫波”,佛 教以 一生一灭为一 “劫”,引申为 “灾难”; “琉璃”出 自梵文 俗语“verulia”或巴利文“veluriya”, 汉代传入中国。 源于波斯:“狮子”源于波斯语“ser”;“琥珀”源于伊兰语 “xub 源于西域: “葡萄”源于大宛语“buda”。“苜蓿 ”源于大宛语 “ buksuk” 源于阿拉伯:中医妇科常用药“没药”源于阿拉伯语“murk”,
意为“苦的”, 用于活血止痛;鹦鹉又称“八
哥”。
B、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 “站”:源于蒙古语“Jamci”,原指“管理驿站的人”,后延 为驿传的中转地和中途停靠点,如车站; “胡同”:源于蒙古语“guotum”,原意为 “水井”,后指街 “戈壁”:源于蒙古语“gobi”,指“草木难生的地方”。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的成分,它特别具有 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 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外来的异质文化 要在中国文化氛围里生根与发展,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 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 中外文化交流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从仰韶文化开始的中原 彩陶文化曾向四边广泛扩散,其西向支系由甘肃、宁夏进 入新疆,新疆西部的和阗、皮山、沙雅和伊犁河流域,都 有中原彩陶文化的影响。夏商时代,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 与西伯利亚地区的草原文化也有相互间的接触。法国学者 指出,殷商遗民在商亡后航海到了美洲。近年来在墨西哥 发现了战国或秦末“大齐田人之墓”石碑。早期中外交往 是“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在《史记》和晋代 汲县战国墓中出土的《穆天子传》中都有记载。
文献记载,唐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航线是:驶 出珠江口,转向西南方,绕过海南岛东岸,再西 南行,贴近越南沿海,越暹罗湾至马六甲海峡, 沿海峡向西北,经印度半岛,过孟加拉湾抵达今 斯里兰卡,然后渡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宋元 以后,海上航行技术提高,航行能力增强,中外 海上交往空前发展,至郑和下西洋达于高峰。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许多航海人士以其亲身经历 撰写著述,描写海外诸岛风貌,其中最重要的有 两部:元代南昌人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 述其到达东南亚诸国和进入阿拉伯海的经历见闻; 元代浙江永嘉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实 纪录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灿烂文化。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 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 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 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 教,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 国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 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5
东亚文化圈
1
秦朝——唐朝 的中外文化交流
2
一、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1)封箕子于朝鲜; (2)战国时期,燕、齐、赵等地人民, 多避乱于朝鲜; (3)东汉时期,朝鲜半岛的秦亡人 。
3
2.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
(1)高丽、百济、新罗派使节、留学生到
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唐朝文化对朝鲜半岛社会发展的影响。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17
在唐代中日交往史上最著名的 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中国的 鉴真。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唐玄 宗时来中国留学,在中国五十多年, 担任过唐朝的高级官员,工诗文, 与王维、李白等是密友,后逝于长 安。
阿倍仲麻吕
鉴真和尚俗姓淳于,扬州人, 曾主持扬州大明寺。唐玄宗时,应 日僧之请前往日本传授戒律。十多 年间,五次东渡都失败了,第六次 东渡方获成功,此时他双目已失明。 他除在日本传授戒律外,还将 大量佛教经典、建筑技术、雕塑艺 术以及医药书籍等传入日本,对日 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的发 展做出了贡献。后逝于奈良唐招提 寺。
6
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使节、留学生、唐文化如 律令、科技、佛教、儒学、 科举制度等为新罗吸收。
《韩国第一国宝——崇礼门》
7
《韩国的故宫——昌德宫》
都是中国元素
8

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材料】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 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 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 牛黄、人参、海豹皮、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 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 绸、瓷器、茶叶、书籍等。
15
遣唐使来华情况表
目 的 次 人 数 数
密切两国关系, 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制度文化 10多次
多则一次五六百人
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代表人物 作 用
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16
日本学习唐朝文化
其中有不少留学生、学问僧, 他们长期在唐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日本留学生在长安学成後,可参 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阿倍仲 麻吕(中国名字为晁衡)和吉备 真备都是著名的例子。 学问僧在长安学习佛经后回 国,促进日本佛教的发展。日本 一些佛教宗派,至今还和西安的 寺院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 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 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的政治、 经济制度都深受唐朝影响。
唐玄宗派使者出使 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 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 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 故选使充此.”
11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
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 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 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 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 788年,新罗也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 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了“吏读”法,用汉字作 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 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 当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此朝鲜开始种茶。 唐末五代时,雕板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
A 、加强管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B 、对外交通: 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 C、沟通媒介:粟特人 D、全盛的原因: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民族融合
开放的对外政策 E、意义: 中外文化大交流;
37
唐代的丝绸之路
38
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 往东可达朝鲜半岛; 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 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 往南可达天竺。
中亚
东罗马 西 亚 波斯
葱 岭 敦煌


埃及
大食
天竺
长安
陆路走向, 以长安为中心:
海路:从登州(今山东蓬莱)、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 39 州出发,往南可达今越南、南洋群岛、斯里兰卡、天竺和波斯湾。
粟特人的足迹北到蒙古、欧亚草原交换皮 毛,南及印度,西到伊朗、阿拉伯购买金银器、 香料等;东到中国内地贩运丝绸。
在古代东亚,文化较为先进的中国与三个文化近邻互相 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同质文化丛的东亚文化圈。
29
三、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文化交流的繁盛
1.与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 2.与南亚各国文化交流 (1)玄奘到天竺取经; (2)义净到天竺取经; (3)中国文化传入天竺; (4)天竺文化传入中国; (5)唐朝与南亚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把 从中国中原地区,经新疆而抵中亚的陆上通道翻 译为“silkroad”,翻译成中文就是“丝绸之路”。 这就是丝绸之路得名的由来,后来所指范围逐渐 扩大,另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5
张骞“凿空”西域 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 亚地区。 出使的原因:联络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
40
粟特人善于经商和富有进取 心。小孩子一生下来,嘴里塞点 糖,以示长大有甜言蜜语的本领。 手心里抹点胶贴一块银币,以示 将来能抓钱。五岁学算术,十五 岁经商。
41
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传出的物品、技术 丝绸、纸张、瓷器、 铁器、漆器、麻织 品、冶铁技术 传入的物品、技术 毛皮、香料、药材、珠 宝、瓜果、音乐、舞蹈、 宗教
四、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西域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有狭义、广义之 分。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 (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天巴尔喀 什湖东南和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 以西的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一部分,乃至东欧、北非 地区,是中国当时对西方的统称。
31
(2)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 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 宗教、文化及衣食风俗等都予 以吸收融合。 典型例子:日本大化改新
遣唐使船(模型)图
遣唐使俑
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 十三次,另外还有未能成行 的及迎送使节的迎入唐使和 送唐客使六次,共十九次。 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 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
上海博物馆藏波斯萨珊银币
46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开元十一年(723年),1957年陕西西
安出土。驼高58.4厘米,长43.4厘米,背上有三个胡人、两个 汉人组成的乐舞队。这件唐三彩俑展现了长安街头常见的胡人 舞乐场景,体现了唐代长安城内中外各民族交融的社会景观。
47
栗特式银执壶: 唐代,通高28厘米 康家营子乡 李家营子1号墓出土(敖汉旗博物馆)。栗特, 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反映了中国 早期与西域诸国间通过草原丝绸之路的友好往来 与文化交流 。
萨珊波斯王朝鎏金刻 花银碗
大食旅行者陶俑: 高27厘米, 西安市出土。大食商人 高鼻、深目、浓眉、络腮胡,穿翻领皮毛褊衣,腰束 带,系一小香囊,手拿水罐,背着沉重的行李。此俑 生动再现了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形象。
44
唐〃八棱金杯: 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杯为八棱形,八条棱分隔出的每一 面上都有一位高浮雕的胡人舞蹈形象,他们都身着短衣,宽裤 曳地,头戴卷檐尖帽或瓦棱帽,笑容可掬,神态各不相同。他 们手中持有拍板、小铙、洞箫、曲颈琵琶等中外乐器,有的还 正在翩翩起舞。杯柄和杯底、八棱都作联珠纹,这也是波斯萨 珊王朝金银器的典型做法,显示出浓郁的异域风貌。 45
“玉石之路”
“佛教之路”
丝绸之路
“对话之路”、 “开放之路”
丝绸之路的全盛
A
1、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汉张骞通西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