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赏析

合集下载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原文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心情颓丧。

追:追随,引申为纠缠。

旅思(sì):羁旅愁思。

译文译文1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萧瑟秋色连着江中水波,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

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

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2流云漫天,黄叶遍地。

秋色渐老,倒映于江上碧波,波涛上笼罩着阵阵寒烟,一片苍苍翠色。

远山沐浴着夕阳,蓝天连接着碧水。

岸边芳草最是无情,只管延绵消失在那西斜的夕阳之外。

追念故乡,已黯然销魂。

这羁旅中的愁思缠绕不休,唯有沉入梦中才能得以暂时排解。

月明之夜,休要携酒登楼独自倚栏,可知那入喉的每一滴酒,都会化作相思泪滴,断人心肠。

题解此词写羁旅客愁。

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清代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评曰:“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评点这是词人秋日旅途思乡之作。

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上片着重写景,词以“碧云天,黄叶地”开篇,展开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莽秋景图。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中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萧瑟秋色与江中水波的相连,苍翠的寒烟迷漫在江波之上。

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绪。

“山映斜阳天接水”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接下来两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蔓延无边。

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伤感?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词人离乡背井,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秋日思乡情浓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秋日思乡情浓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秋日思乡情浓1. 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 译文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3. 注释●苏幕遮:词牌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指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追旅思(sì):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羁旅之思,指旅居在外的愁思。

4.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他参与过多次改革,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范仲淹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而著名,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 背景故事公元1040年春天,范仲淹因众望所归被宋仁宗召回京师,七月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兼知延州。

此后四年间,范仲淹身处边塞主持防范西夏军事。

在某个秋日里,面对边塞的萧瑟风光,他心中泛起一股强烈的乡思,愁断肠,忍不住挥毫而作一曲《苏幕遮》。

6. 古诗讲解《苏幕遮》是范仲淹秋日旅途思乡之作。

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赏析(专业9篇)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赏析(专业9篇)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赏析(专业9篇)《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某,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苏幕遮⑴碧云天,黄叶地,秋某连波,波上寒烟翠⑵。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⑶。

黯乡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⑴苏幕遮:词牌名。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某的寒烟。

烟本呈白某,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某。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某”。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俩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

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黯(音an):心情忧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旅思(音si):客中情思。

与上文“乡魂”为互文,一意两笔。

【译文】白云飘去,万里云空澄碧,黄叶飘去,覆盖苍茫大地。

秋色连着烟波,波上寒烟翠绿。

斜阳辉映山峦,水波接连天际。

无情无思伸向斜阳之外的唯有芳草萋萋。

思乡的魂梦呵,追随着旅程,令人忧郁。

夜夜难眠,除非好梦留人在乡梦里。

明月朗照高楼之际,不要独自凭倚。

酒入愁肠,也化作相思的泪滴。

【赏析】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上阕多用丽语,碧云、黄叶、翠烟、斜阳,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意境壮阔、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起句写秾丽阔远的秋景,字里行间暗透出一种掩抑不住的乡思。

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云天、叶地两个角度描绘塞外那种苍茫寥廓的秋景。

天游碧云、地满黄叶,画面苍丽,意境萧飒。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寒烟翠”中“寒”字既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特征,也写出了秋色寒意浸人的感受。

紧接着三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词人的情思随着景物的前展而延伸到了想象中的天涯。

尤其“情”字的出现,更为全词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折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下阕紧承上阕所写的芳草天涯词境,直接点出“乡魂”“旅思”,抒发作者无限的羁旅愁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显现出主人公羁泊异乡的时间之久和乡思离情之深。

“夜夜除非”两句写出了作者夜里除睡时偶然的好梦外,别无其他的慰藉。

周邦彦《苏幕遮》宋词赏析10篇

周邦彦《苏幕遮》宋词赏析10篇

周邦彦《苏幕遮》宋词赏析10篇评解:雨后天晓,露烟凄迷,芳草如茵,嫩色相照。

梅尧臣这首咏草词,以拟人化手法,委婉地描绘了春草的形象和特色。

意新语工,为前人所未道者。

结尾两句,意境幽美,极有韵味。

这首词正如他在论诗中所说的“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最为欧阳修所称赏。

集评:《能改斋漫录卷十七》: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

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露堤平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在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

“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彻、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

“庾郎”本指庾信。

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

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

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

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

欧公击节赏之。

”梅词与林词究竟孰优孰劣,读者诸君自有分解。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青碧苍穹,落叶满地,上天入地,俯仰之间,展现了苍莽秋景,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苏幕遮原文及赏析原文: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

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

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

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

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墅:田庐、圃墅。

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

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

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

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sū)地:拂地,拖地。

窣:拂,甩动。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

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

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

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

亭,留也”。

王孙:贵族公子。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赏析:评解:雨后天晓,露烟凄迷,芳草如茵,嫩色相照。

梅尧臣这首咏草词,以拟人化手法,委婉地描绘了春草的形象和特色。

意新语工,为前人所未道者。

结尾两句,意境幽美,极有韵味。

这首词正如他在论诗中所说的“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张晓棠《苏幕遮》赏析

张晓棠《苏幕遮》赏析

张晓棠《苏幕遮》赏析《苏幕遮》是张晓棠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由陈佳明作词,李宗盛作曲,发表于1994年的专辑《再一次离开你》中。

这首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了张晓棠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歌的歌词:苏幕遮,青楼又一曲。

燕子去,雁子来,几点楼台月。

金尊重,玉宇凤凰曲。

笑一笑,都护在远方等你。

歌曲以苏幕遮为引子,为听众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景。

苏幕遮是古代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优美的音乐和曲调而闻名。

歌曲的开头,张晓棠以轻柔的嗓音唱出了这个曲调,令人如痴如醉。

歌词中的“燕子去,雁子来,几点楼台月”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变迁的主题。

燕子和雁子是两种常见的候鸟,它们的迁徙象征着季节的变换。

楼台月则呼应了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给人一种古典美的感觉。

这些形象的运用,使得歌曲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真实。

接下来,歌词中的“金尊重,玉宇凤凰曲”展现了一种宫廷的场景,宝座上的皇帝或者贵妃,带来了尊崇和华丽的感觉。

在这个场景中,歌曲传达了权力与爱情的交织,以及贵族生活的繁华与寂寞。

最后,歌曲以“笑一笑,都护在远方等你”作为结尾,再次唤起听众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这句歌词简洁而深情,给人一种苦中带甜的感觉。

它既表达了思念之情,又给人以希望和慰藉。

除了歌词的深情和意境外,张晓棠的演唱更是将这首歌曲的魅力推向了巅峰。

她用她独特的嗓音和情感,将歌曲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诠释得恰到好处。

她的演唱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歌曲中的情感,更让人陶醉其中。

此外,李宗盛为《苏幕遮》谱写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以古典的元素和现代的编曲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这首富有韵律感和张力的曲调。

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使得整首歌曲更加动听。

总的来说,张晓棠演唱的《苏幕遮》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美感的经典之作。

它以古典的元素和现代的表达方式,打动了无数的听众。

无论是歌词中的深情意境,还是张晓棠的动人演唱,都让人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5《苏幕遮》【宋】范仲淹

5《苏幕遮》【宋】范仲淹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芳草:芬芳的青草。

2.波:水波,这里指水面。

3.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

黯,愁苦的样子。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4.追旅思(sì):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

追,追随,纠缠。

思,心绪、情怀。

5.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相关链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赏析】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

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

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

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

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

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赏析一】: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那么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

“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方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

“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

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

“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赏析二】: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秋景的动人足以反衬出客愁的深长。

全词意境壮阔,构思谨严。

情景交融,缠绵婉曲。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六一诗话?〕对宋代豪放派词作和元曲的创作都有较大影响,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

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解析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

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

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

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

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

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

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苏幕遮》翻译赏析

《苏幕遮》翻译赏析

《苏幕遮》翻译赏析碧云天,黄叶地。

[译文] 天上,漂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下,铺满金黄的落叶。

[出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追旅思:追,追缠不休。

旅思,羁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译文1: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译文2:天上,漂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下,铺满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同远处的江水碧波相连接,碧波上寒冷的烟雾漂浮,一片沧溟青翠多光洁.斜阳映照着远山,秋波连天,天水相接;斜阳照不到远在山那边的故园芳草,使人枉自叹思念家乡,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怎么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呢?除非是每夜都做一个回乡的好梦。

明月朗照,楼阁高耸,不要一个人凭栏独倚上楼台。

还是喝上一杯酒吧,酒入愁肠都化作思乡的热泪。

译文3: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4:蓝天白云,黄叶遮地,秋色连着水波,水波上寒烟凄迷。

斜阳映照着群山,蓝天与白水连在一起,色彩浑然如一。

碧绿的春草无情无意,向远处延伸着,延伸着,直到斜阳之外的天际。

范仲淹诗词《苏幕遮·怀旧》原文译文赏析

范仲淹诗词《苏幕遮·怀旧》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下⾯是⽆忧考分享的范仲淹诗词《苏幕遮·怀旧》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连波,波上寒烟翠。

⼭映斜阳天接⽔。

芳草⽆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好梦留⼈睡。

明⽉楼⾼休独倚。

酒⼊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睡⼀作:留⼈醉) 【译⽂】 云天蓝碧,黄叶落满地,天边秋⾊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远⼭沐浴着⼣阳天空连接着江⽔。

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直延伸到⼣阳之外的天际。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除⾮是美梦才能留⼈⼊睡。

当明⽉照射⾼楼时不要独⾃依倚。

频频地将苦酒灌⼊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西域,后⽤作词牌名。

⼜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字,上下⽚各五句。

“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层翠⾊的寒烟。

烟本呈⽩⾊,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正所谓“秋⽔共长天⼀⾊”。

“芳草”⼆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黯然伤神。

黯,形容⼼情忧郁。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已矣。

" 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绪,情怀。

【赏析】 这⾸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谭献誉之为“⼤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折,直接使⽤这⾸词的起⾸两句,衍为曲⼦,竟成千古绝唱。

《苏幕遮·碧云天》赏析及译文注释

《苏幕遮·碧云天》赏析及译文注释

《苏幕遮·碧云天》赏析及译文注释《苏幕遮·碧云天》是由范仲淹所创作的,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幕遮·碧云天》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苏幕遮·碧云天》宋朝: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碧云天》古诗简介《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苏幕遮·碧云天》翻译/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

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碧云天》注释⑴苏幕遮:词牌名。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

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篇苏幕遮·燎沉香原文翻译及赏析 1原文: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注释:燎:烧。

音,[liáo]沉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

沈,现写作沉。

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

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

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举,擎起。

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唐张宗昌《太*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赏析: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

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

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

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

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

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

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

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

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

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

《苏幕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苏幕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苏幕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苏幕遮宋·周邦彦原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注释:燎(liáo):细焚。

沉香:现写作「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溽(rù)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

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拂晓。

侵,渐近。

宿雨:隔夜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举,擎起。

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

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古属吴郡,故称之。

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

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赏析: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周邦彦词《苏幕遮》赏析

周邦彦词《苏幕遮》赏析

周邦彦词《苏幕遮》赏析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苏幕遮[宋]周邦彦此词上片记景。

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

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轻松愉快。

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乐在耳。

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

又用词白话,大不同他精工细腻的风格。

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

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

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后两句就进入梦中。

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

从实地荷忆旧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吴世昌也曾说“清真长调小令,有时有故事,脉络可循,组织严密,以事用字时出之,不浪费笔墨,亦增结构之美、韵调之精。

”(《词林新话》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印;第179页)。

这首小词深证其是。

从上面的分析,在我们的面前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昨夜刚下过雨,闷热非常,很潮湿,主人刚醒;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听到周围的鸟叫,更显静寂,并起身看鸟儿那可爱的动作。

屋外荷花雨后正盛,在曰出之后,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之后作者陷入回忆,思念故乡,梦回故乡……这阕词同周邦彦以往词一样,炼字多有胜处;上阙后三句更为佳句,堪为荷中描写的终结者。

王国维曾评:“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人间词话》第三十六则;青玉案当为误记)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多的是清雅的韵致;在小巧雅致上,也胜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苏幕遮》翻译和赏析

《苏幕遮》翻译和赏析

《苏幕遮》翻译和赏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译文]初升的阳光洒满荷塘,荷上已不见夜雨的痕迹。

水面圆圆的荷叶那样清润,一张张在风中摇曳高举。

[出自]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①燎:烧。

②沈香:沈,现写作沉。

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③溽暑:潮湿的暑气。

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溽,湿润潮湿。

④侵晓: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近。

⑤宿雨:昨夜下的雨。

⑥风荷举: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⑦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⑧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⑨芙蓉浦:有溪涧可通地荷花塘。

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 浦,水边。

译文1: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译文2:室内燃烧着沉香来消解湿热,鸟雀在欢呼晴天,头伸到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着。

初升在太阳把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珠慢慢晒干,水面上荷叶清新圆润,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遥远的故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家在吴门,人却久居长安。

五月家乡的渔郎是否还记得我。

梦中驾着小舟,慢慢地划入了荷花深处。

【赏析】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如下:“碧云天,黄叶地。

”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词人用这两句来定下全词抒发羁旅乡思的感情基调。

一般人看到秋天的景象,往往会发出悲秋的感叹,但词人下面写的景象,无一字表现出萧瑟的气氛,而是异彩纷呈。

于是,我们看到湛蓝湛蓝的天空,看到金黄金黄的满地枯叶。

这湛蓝、金黄,显然是经过词人主观上的夸张渲染。

接着“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寒”字将烟气与水波结合,给人以惊秋之感。

“翠”字,虽然和“暮霭沉沉”相对立,但从全词看并不是矛盾的。

如用翠玉来比喻暮霭,不但形态相似,而且可以引起对珍贵事物的联想。

再加“翠”字,便觉秋意更加浓重了。

下面两句是点睛之笔,“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本来是由“碧云天”写到“黄叶地”,再写到“波上寒烟翠”,景物由远而近,由高而低,使视野里的所有事物都容纳进词中。

而“山映斜阳”句一转,又把视野拓宽到遥远的天边。

但“芳草无情”句,又一下子将视野缩短到斜阳映照下的芳草上。

芳草延伸到极远的地方,明明视野开阔了,偏说它无情。

但这也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未必真是无情。

最后结上“更在斜阳外”,把想望中的东西硬是放到了视线达不到的领域。

“夕阳”和“芳草”都有象征意义。

宋玉《九辩》里有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人张炎《解连环·孤雁》里有一句“数声啼冷长安(京城)秋”,都是以秋日夕阳下山作为描绘秋天景象的侧重点。

而《楚辞·招隐士》里有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崔颢《黄鹤楼》里有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都是以秋日的芳草作为和人的愁思相对立的自然景物来描绘的。

从芳草和斜阳的对比中,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词人的一腔乡思之愁。

这首词气魄阔大,意境深远,措辞贴切,超然于物外,真不愧是一首抒情佳作。

苏幕遮赏析

苏幕遮赏析

《苏幕遮》预习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赏析一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

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体现出荷叶的圆与青翠。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

这几句构成了一幅恬淡、清丽的美景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

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

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