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

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

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作者:***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4年第03期[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革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需要不断进行革新。

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模式打破了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亮点。

文章在分析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及价值后,重点阐述其建构路径,以期通过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大概念;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7-0039-0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确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高中思想政治课如果以孤立的“小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碎片化”。

为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围绕学科大概念建构大单元教学模式。

一、大概念统领下的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内涵阐释(一)大概念大概念也称为大观念,处于学科的核心地位,能够统摄和整合较为零散的学科知识,指向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学科的核心内容;能够揭示学科的核心本质,反映学科的核心观点;能够将学科的关键内容及关键思想进行有机融合,建构具有较强系统性学科框架的重要概念。

(二)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整体联系为主要观点,依据课程理念、学科逻辑与内容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和开发,以大概念、大主题或大观念为引领,以大情境、大问题、大任务为中心,体现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一体化的完整的结构化教学过程。

(三)大概念与大单元教学相互关联大概念是大单元教学的“框架”,搭建起大单元教学的“承重墙”。

《数学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数学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数学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五篇《数学新课标》读书心得体会1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它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新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现在的新课标强调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中发现图形、发现规律。

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在教学上灵活机动,不必教死书,学生也不必死读书.而对学生成绩及教学的评价也不必单一评价,不只限于笔试。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收获如下: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身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

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自主合作探究,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明确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推动者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探索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探索

物 理学史 中蕴含着丰 富的教育功能 ,但在课 堂
教 学 中 引 入 物 理 学 史 的 教 学 却 往 往 只 停 留在 一些 物 理 学 史 的 简 单 介 绍 ,还 不 够 深 入 。 究 其 原 因 是 多 方 面的 ,一是受物理课 时的限制 ,课堂教学 中难 以充 分展 现物理学史 的教育 功能;二是教师虽认 识到物 理学 史的教育 功能 , 但急功近利的唯分数论 的思想 , 仍在作祟 ,明知而不用 ;三是教师对物理 学史的教 育功能往往是一些感性 认识,对其教育理论基础 , 缺 乏深刻的认识 ;三 是在课 堂教学 中如何有效运 用 物理学史进行教学 ,需要操作性强 的教学模 式来指 导等等因素 。本文期望对 这些 问题有所 回答 ,从教 育 重 演 论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出 发 ,分 析 了物 理 学 史 进 入 物 理 课 堂 的理 论 基 础 , 并 对 课 堂 教 学 中渗 透 物 理 学 史 的 教 学 模 式 作 一 些 粗 浅 的探 讨 。 物理教学 中渗透物理学 史的理 论基础 ( 教育重演 论与课堂教学 中渗透物 理学史 的 一) 教 学 教育重演论是 借鉴德国生物学家海 克尔的生物 重演律发 展起 来 的学科 重演律 和文化重演 律Ⅲ的基 础 上而提 出来的教育理论 。 其基本 原理有 :首先 , 个 人 受 教 育 而 得 以 发 展 是 一 个 过 程 ; 高 级 阶 段 的 教 育 要 以通 过 低 级 阶段 的 教 育 为 前 提 ,这 是 不 可 跳 跃 或颠倒 的。其次 ,学习过程是一种对文化 发展过 程 的 认 知 意 义 上 的 重演 , 即 认 知 发 展 是 对 祖 先 认 知 水平 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 。 可 见 ,适 当地 选 取 一 些 与 学 生 认 知 水 平 相 一 致 的物 理文化背景 ,将物 理知识按照其演变 的过程展 现 出来,是一种符合 学生认知规律 的有 效的教学方 法 。 在 具 体 施 教 时 , 可 以运 用 “ 演 教 学 法 ” 重 进 行教学 。

专题二大课程观.

专题二大课程观.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②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的过渡性的“课程与 教学论”:泰勒; ③当代的创新性的“大课程论”:布鲁纳 的《教育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学科发展规律
学科发展规律
(1)学科学研究揭示,学科结构演变具有的根本 规之一是“学科结构动力内激律”。 (2)已有的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结构:后者包含前 者;两者相互独立。 (3)而在当代的课程研究实践与教学研究实践中, 则既不是后者包含前者,也不是两者相互独立。 教师是课程研制者,课程研制者是教学。 (4)学科的实践和学科的结构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它作为内部动力必然要推动这两个学科的结构演 变——大课程论。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近年来,我国的教学论研究,一方面继承 过去的传统,另一方面借鉴西方的成果, 同时还从教学改革实践中吸收营养,形成 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教学、课程论 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三种不同 的看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1949 年以后,我国引进前苏联的教育学。 在苏联教育学里只研究教学内容,不研究 课程,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开始逐 步恢复起来,就引发了教学、课程论与教 学论的关系问题。一些人根据历史传统, 很自然地就把课程论归属于教学论的门下。
参见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版。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在该书中,夸美纽斯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目 的,学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则和方法, 课程教材内容与组织等问题,建立起了 “大教学论”体系。 这样的体系流播于世,形成了作为历史渊 源的“教学包含课程、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观念。

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精选教育文档

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精选教育文档

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精选教育文档立足课堂,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笔者从三则课例, 浅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材,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如何在教育中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创造性地发展, 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也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材的基本要求。

立足课堂, 让学生成为研究者便是现代生物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意识的充分体现, 更是生物新课程教学大纲的一个亮点。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 是一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问题f资料f实验与验证f结果解释)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这种学习研究过程中, 更注重学生的“体验” , 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 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下面是笔者从三则课例, 浅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激疑致思, 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能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 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而问题的提出, 则是思维的开始。

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发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例 1] 生物的有氧呼吸师改变以往先讲呼吸过程的教学方式 , 采用投影实验进行分析 :将小鼠细胞研磨后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分别加入甲、乙两试管 ,丙试管加入完整细胞 , 然后分别进行两项独立的实验 , 如下图所示 :再请学生自学有氧呼吸的相关内容 , 预测两项实验中甲、乙、丙三支试管中的产物。

同时, 教师在黑板上及时挂出有氧呼吸的过程图,经分组讨论、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 ,请学生代表将结论写在纸上, 并主动到讲台上展示结论。

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处理, “自学”已不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 , 而是成为发现知识的过程; “讨论”则是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和动手等学会学习。

【新教材】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修订教材 技术与工程领域总体介绍

【新教材】2019年教科版小学科学新修订教材 技术与工程领域总体介绍
工具、技术 建筑
视角 纵向 纵向 横纵结合 工程师
学段目标
课题
展开线索
工具和技术
16.2-1●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 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1.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7.3-1 ● 知 道 完 成 某 些 任 务 需 要 特 定 的工具。 17.3-2 ● 知 道 杠 杆 、 滑 轮 、 轮 轴 、 斜
特点
倡导跨学科学习 方式
积极吸收了STEM教育和项目化学习(PBL)的 精髓
多样化的 实施类项
不同学段、内容采用了不同类型的呈现方式
4
教学建议
04 教学建议
介绍相关的科技史,针对某一内容选取重要节点,兼顾历史与逻辑的顺序组织, 引导学生重演人类的理论分析与推理过程,使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带着问题进 行探究与实践。
平的最近发展区 技术
与工程
方法;
便利、快捷; 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丰富
知道设计包括一系列步骤,完成
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
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动;
一项工程设计需要分工与合作,需
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
了解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
要考虑很多因素,任何设计都受到
成简单的任务。
发展和文明进程。
2.用水计量时间 3.我们的水钟 4.机械摆钟 5.摆的快慢 6.制作钟摆
使用效果。
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人类对精确、方便 和经济计时的追求
3 编写策略 专题—实践型
五下
计量时间 船的研究 工具与技术 小小工程师
切入点 人工世界(具体问题) 人工世界(具体问题)
技术(宏观) 工程(宏观)
研究对象 计时工具(钟表) 交通、运输工具(船)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新课程论文篇一课程改革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内部的改革,而且是一项社会化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在改进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重视课改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切实有效的模式,主动参与课改实践,发挥课改的优越性,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从而优化我们的教育。

纵观各种关于课改的学习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改的几大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等,在学分制和课程管理上都有了改变,职业学校还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所以同级别的学习,同级别学生都是用的一样的教材,和一样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统考”,这种传统的课程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要顺应时代,这也是根据社会发展来决定的。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作为专业课,我们在新新课程中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机专业就开设几个板块的课程,有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数据编程等,这些课程贯穿于各个学期中完成,这样就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

新课程体系注重多样化、多层次、多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

二、新时期课改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体系一直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技巧,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分割不开的。

因此,新时期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评、评什么等笼统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评价观点以教师为主,这样就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素质上来,把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让同学们真正的快乐的学习。

因此,新时期的教学评价一定要做到整体性、全面性,既要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评定,又要正对学生的各种特征做出评定从而充分的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的衡量和评价,才能充分的创新课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PPT)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PPT)

成时期
形成时期
20世纪前半期 20世纪下半期
社会科学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及人 文科学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方法
直接观察和简单类比:
经验到理论,不仅描
观察是人生而具有认识世界的基 述现象的特点,更着
本方法。
重揭露现象间的内在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科学研究程 联系;
序,反映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 教育从哲学中分离出
是后世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基础 来,独立学科
研究)
3、尊重知识产权,杜绝学术不端(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其自己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
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比如科技发明、创造、文学艺术作品、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商业中用的标志\名称\图像及及 外观设计)
4、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13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二)科学性规范:遵循一般科学研究规范要求。 1、客观性原则:也称中立原则,突出强调原则。 2、公共性原则:使用学术界公用术语, 3、操作性原则: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定义,以便定性或定量 4、检验性原则:同行专家依照相同的方法重演过程,并能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
目录
CONTENTS
01.教育研究概述 02.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03.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04.教育观察法 05.教育调查法 06.教育实验法 07.行动研究 08.教育叙事研究 09.教育研究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10.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
2
01 教育研究概述
3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5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 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 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报告; 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2022-2023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预测试题3(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预测试题3(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某小学项老师发现班上小娟最近情绪低落,上课分心,成绩下滑,经了解才知道有高年级学生多次欺负她,还不许他告诉别人,项老师的措施不恰当的是( )。

A.鼓励大胆向老师家长求助B.请求学校对违纪学生严加管教C.找到欺负小娟的学生进行教育D.建议学校劝退欺负小娟的学生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针对某小学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情况,学校应予以批评教育,不能开除学生。

故本题选D。

2.下列成语,不是来源于项羽事迹的是()。

A.无颜见江东父老B.霸王别姬C.胯下受辱D.破釜沉舟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胯下受辱是韩信的故事。

3.课间,王老师发现教室地面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安排打扫,自己去另一个班上课了。

劳动委员心想,等放学后再让值日生打扫吧。

不料这时值周生来检查卫生,班级被扣分了。

同学们纷纷责备劳动委员和值日生。

他俩也为谁该负责争得面红耳赤。

事后,劳动委员内疚不已,决定辞职。

王老师知道后并没有马上处理,决定第二天以“扫地风波”为主题召开班会。

第二天上午,王老师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统一认识。

下午,班会上劳动委员和值日生分别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也纷纷上台发言,承认以前没有很好配合,剖析各自存在的问题,表示不会让“扫地风波”重演。

之后,王老师指出了劳动委员和值日生的不足,并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

班会后,王老师单独找劳动委员和值日生谈心,肯定了他们对班级所做的努力。

劳动委员打消了“引咎辞职”的念头,表示要化内为动力,积极工作。

同学们也增强了班级认同感。

此后,班级卫生一直保持良好,多次获得“卫生流动红旗”,其他各方面也很有起色。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材解读二年级上册由“我们的地球家园”和“材料”两个单元组成。

两个单元总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都有“科学阅读”内容,可以穿插在每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单元复习时集中在一课时落实。

“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共7课,分别是《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4.观察月相》、《5.各种各样的天气》、《6.不同的季节》、《7.做大自然的孩子》。

这7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认识(第1课)→具体认识(第2—6课)→讨论升华(第7课)。

具体介绍如下:第1课从整体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家园中和地球家园周围有什么;第2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索地球家园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土壤;第3、4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究天空中的太阳和月球的变化现象,使学生能够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和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第5、6课引导学生具体探索地球家园的天气和四季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第7课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前面6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要做大自然的孩子,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保护动植物,爱护大自然。

“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统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三个主要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从整体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到局部的寻访土壤居民,从遥远的太阳、月球与生活的联系到触手可及的天气、季节与生命的联结,整个单元以“关爱家园、关注生命”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活动,并将整个活动落脚到“做大自然的孩子”,在落实单元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升华。

简单地说,本单元以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概念为基础,将关注点聚焦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话题上来,将发展点落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题中来,将兴趣点迁移到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的活动里来。

本单元教学内容集科学探究教育、生态环境教育、自然体验教育于一体,并体现了博物学的重要特征——与自然的直接交往。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名录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名录

王仁雷 盛永祥
倪娟 孙孔懿
陆岳新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重点资助
第 3 页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南京市力学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幼儿园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南京外国语学校 南京熊猫新兴实业幼教中心 南空直属机关幼儿园 南师大幼教发展中心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教学室 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南通市启秀中学 南外附属幼儿园 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启东市大江中学 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苏州市第四中学校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 太仓市经贸小学 太仓市实验小学 无锡市八士实验小学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无锡市五爱小学 无锡市新区江溪小学 无锡市玉祁中心小学 吴江市高级中学 吴江市经济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香山路幼儿园 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盐城市第一小学
教师学术史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及学业评价研究 基于教师话语分析的中小学英语课堂观察实证研究 基于问题生成的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 “致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回归儿童本位的幼儿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以“能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 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建设的研究 学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 教育期刊促进区域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践研究 童话教育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 “学术性高中”学生创新潜能培养机制的研究 高中学段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 中学性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研究 普通高中实施技术教育实践研究 培养高中生跨学科阅读素养的策略研究 简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创设“自由环境”促进幼儿“自然成长”的实践研究 学术性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案例研究 中学校园数字学习港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百年扬州中学十位语文名家教育思想地图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观照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 普通高中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化研究 小学生优势迁移实践研究 数学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自由学校共同愿景下的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实践研究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实施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项目化教师团队的实践研究 中学生学习幸福感培养研究 基于“情智共生”的学校“人”字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基于王兰教育思想的学校“和乐”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基于幼儿个性发展的多元解读“娃娃情趣日记”的实践研究 跨越学科的阅读领航—小学全科阅读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研究 促进高中生多元发展的差异教育课程特色研究

自考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自考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00456适用全国)速记宝典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特征、原则、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教育研究的特征。

答: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

;(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报告;(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考点2:简述教育研究的类型。

答:(1)基础研究: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2)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3)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4)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考点3:简述教育研究的科学规范体现的主要原则。

答:(1)观性原则:也称中立原则,突出强调原则。

(2)公共性原则:使用学术界公用术语。

(3)操作性原则: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定义,以便定性或定量。

(4))检验性原则:同行专家依照相同的方法重演过程,并能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物理学史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史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史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并开始关注科学本质教育。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然而,国内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还是存在着诸多偏差和不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本文将对物理学史认识与实施两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物理学史在教学中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意义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也将课程的性质定义为“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能力与热情……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此外,两本“课标”中均将课程目标定为三维。

由此可见“课标”与“大纲”不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

“大纲”属于传授知识型教学,关注点是物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课标”除要求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正因为两者的目标要求有如此大的差别,才催生了本轮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

把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不仅能同时实现课程目标的三维要求,而且能使其融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二、物理学史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作用1.引入物理学史帮助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

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认知的过程符合“重演论”,同整个人类社会认知的过程惊人的相似。

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甚至长期成为人类普遍接受的“真理”。

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也往往是物理学发展进程中较难攻克的关键点——在整个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频考点(第一期)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频考点(第一期)

教育研究概述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与特征一、教育研究的内涵教育研究: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概括性程度较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

3.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

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特定的实践活动,探索解决这一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方法,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

4.评价研究:评价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样”。

5.预测研究: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水平的研究和理论水平的研究1.按照研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可以将教育研究分为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水平的研究和理论水平的研究四种。

(简答)16042.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例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一节课能识多少字?男女学生识字方面有什么不同特点?(选择)19043.探索原因水平的研究: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属于探究因果关系水平的研究。

例如:学生识字能力的增强是因为采用了新的识字方法,还是由于学生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里学习了部分词汇?对教育的认识变得越来越理性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2.受哲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1)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归纳与演绎、经验和理性)的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哲学理论上的分歧,导致了欧洲哲学的分化,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哲学派别。

(2)欧洲经验论(产生于英国):代表人物是弗兰西斯·培根。

小学学校教育心得体会(11篇)

小学学校教育心得体会(11篇)

小学学校教育心得体会(11篇)小学学校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1篇)小学学校教育心得体会篇1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在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实践和反思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运而生。

根据专家对“研究性学习”的界定,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

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学科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范围等方面在水平上是很低的,但小学生的科技小制作、科学实践活动中的科学研究小报告等,都会体现相当的科技含量。

科学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要充分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积累、动手能力、理解能力等,就会不时地看到、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活力。

(一):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以往问题的呈现方式完全是由教师、文本等路径呈现问题,问题的产生是他生性的,并非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需要。

对于学生来讲,他解决的问题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他就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持久动力。

有鉴于此,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当前需要,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内在需要合二为一。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重组文本材料,创设有结构的问题情境。

问题的呈现,尽管来自于教师之口,然而,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联系学生的已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极大空间。

这一点是学科研究性学习持久深入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基础。

问题呈现以后,学生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已有知识储备,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这时对于学生自己来讲,他的情绪是活跃而有序的,在初尝成功后将增加自己解决后续问题的自信心。

如要解决一个问题,学生会提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正以积极的姿态向概念发展的方向前进,同时能够让你切身感受到蕴藏在学生内部的极大的创造潜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出来以后,哪一种方案的纵向研究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这就势必要求师生一起对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预案进行筛选。

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思维策略

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思维策略

教育科研论文选题的思维策略一、选题思维策略的内涵简单地说,选题思维策略就是研究者处理、加工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

但凡研究,都有所研究的对象。

但是只有研究对象,还不能构成研究的选题。

明确研究对象只是选题的第一步,这一步仅仅设定了所要研究的领域,或研究的一个面或一个点。

明确研究对象只能帮助研究者聚焦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是预感问题的研究方向,但还没有形成具体而清晰的研究问题。

许多中小学教师的选题就停留在这一步。

他们往往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研究、合作学习研究等论文写作题目,但提不出问题,这使得许多论文面面俱到,没有针对性。

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缺少对研究对象进行精加工的选题思维策略。

选题思维策略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处理研究对象中的因素关系。

思维特异性往往表现为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独特性。

现实生活中,那些思维活跃的人,常常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方向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

科研选题也是如此。

当研究对象或研究主题确定后,下一步就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的思维,对研究对象或主题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对象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有潜在研究价值和研究可能的关系,明确研究进行的方向与路径。

思维策略是研究者思考问题方式的具体表现,是个人心智水平的凝结。

选题思维策略,既是教育研究者研究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活化研究者知识储备的催化剂和反映研究者学术主见的试金石。

具有新意的选题能够体现研究者独到的、个性化的思维策略,而缺乏新意的选题则反映研究者拙劣的思维策略。

虽然思维策略没有僵化的定规和程序,但它也不是完全虚无缥缈、无踪可寻,总结前人的选题思维策略类型,在模仿中创造,逐步形成个性化的选题思维策略也是可行的。

二、选题思维策略的类型1.对立思维策略对立思维策略是教育研究者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具体化。

它常常表现为,研究者有意站在现成的理论、权威的观点的对立面,从相反的方向怀疑它们的合理性,寻找反驳他们的突破口,或者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质疑。

双减课堂论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

双减课堂论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洁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进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进展。

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旧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

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果”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进步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

“双减”是要给学生留下肯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进展的选择与尝试,改被动式的“管、卡、压"到主动式的自我认知和自主进展。

教师的教,要从原有简洁的学问传授过渡到“赋能驱动”,学生学习的动能,由外在“考试"的压力转化成探究发觉自我与世界的内驱力。

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是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机整合:通过必要的过程来把握学问、形成技能,在把握学问、形成技能的过程当中来体会和领悟方法,在把握学问、形成技能、领悟方法的过程当中再来突显个性。

数学试验教学是近几年才被明确提出和广泛推广应用的重要教学方法。

数学试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觉、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

数学试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数学试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展,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

一、小学数学操作试验教学前景辉煌数学试验作为用具体的操作试验方法研究学习抽象的数学学问,对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弥补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更简洁被认识理解,具有巨大的进展前景。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发布时间:2021-06-07T07:59:06.947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5月总第379期作者:郑志湖[导读] 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浙江省天台中学318000要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学生全面发展育人平台、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三者相统一,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重构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改背景下战略性思考和整体重构学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导思想,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为目标,系统设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理论、目标、内容、路径、方法、评价等理论和实践体系,重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系列课程群,满足每一个学生结构性、方向性和个性化的选课需求。

1.重构国家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再创造、再开发。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路径等,对模块内容进行重新定位,解读和定位模块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教师灵活性、创造性、个性化改变模块内容的用法;在教学中对模块内容进行科学取舍与重组,对模块结构进行有效重组;对课程模块顺序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课程结构优化,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大单元式”、“项目化”教学;对模块外延进行多维组合,实现跨模块知识整合教学。

2.重构校本拓展型课程,在学科内部横向和纵向上重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互联网+”和“STEM+”是课程中两大重要元素,让课程与生活、生产、社会、现代科技、学科前沿知识联结,聚焦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数字素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word资料23页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word资料23页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一、引言从19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媒体被用于教育领域开始,人们将新技术用于教育领域并期待其解决教育领域中各种问题的追求就从未停止过。

在我国,随着“电化教育”思想的提出,以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改革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大量涌现,形成了“媒体应用”研究范式。

这些研究对新技术的引进,以及人们对新技术应用的关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单纯的媒体应用研究,似乎并不能为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让技术与课程双向互动,在关注技术应用效果的同时,更关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方式,形成了“课程整合”研究范式,但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课程整合后,人们又意识到“课程整合”研究范式存在着重方式轻基础的倾向,其效果并不理想。

真正好的技术应用方法与策略应当是基于学习者、尤其是“学习者如何学习”的,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注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技术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新追求,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的反思,针对多数教育技术学研究缺乏对学习者发展深层次关注的现象,提出了“在文化视野下将技术、学习内容、学习者相统合”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CTCL。

从教育技术学研究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优质研究文献的考量,本文着重分析了“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和“学习技术”三种研究范式的形成、特征、发展现状及启示等,试图以此揭示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二、“媒体应用”研究范式(一)“媒体应用”研究范式形成的背景随着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相伴而来的是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冲击,同时教育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人们不禁产生疑问:是否会由此产生教育革命?在幻灯、投影、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视等视听媒体被引入教育领域时,“视听教育”的概念被提了出来(由于这些媒体都和“电”有关,我国的学者为了让名称更加通俗易懂,提出了“电化教育”的概念):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被引入教育领域时,研究者又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张红霞 聂克・福斯克特一、教育重演论的概念与历史教育重演论(R ecap itu la tion theory of ed u2 ca tion)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一个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过程。

进入高一级的教育阶段一定是以通过了低一级的教育阶段为前提,阶段不可跳跃或颠倒。

第二,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原仅限于欧洲文化,本文将其引伸为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Cog n i2 tive)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Cog2 n itive d evelopm en t)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①恰以生物学上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重演祖先的进化过程。

根据对儿童语言发展及语言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伊根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划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大阶段:神话(敏感)阶段(4、5岁—9、10岁),浪漫(敏感)阶段(9、10岁—14、15岁),哲学思辨(敏感)阶段(14、15岁—19、20岁)和隐喻批评(敏感)阶段(大于19、20岁)。

②处于神话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与历史上使用神话阶段的人类相似。

他们的智力工具和知识成份不是理性的和逻辑的,而是情感上的和道德上的。

据前人研究③,神话的特殊作用有四,一是提供使用者智力上的肯定感、安全感。

而神话阶段的儿童也恰好要求精确、具体、肯定的概念。

第二,神话和孩子们一样缺乏时空观,规律观,缺乏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

第三,神话忽视世界的客观性和统一性。

第四,神话故事往往建立在简单的二元论的基础上,生死,好坏,勇敢与胆小,自然与文化等等。

这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二元化概念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开始注意现实中的二元对立物与神话中的二元对立物的差异。

现实中的能力有限的英雄会比神话中的能力无比的英雄更有吸引力。

这标志着他们已进入了“浪漫阶段”。

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孩子们又开始懂得,界于二元对立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连续体;他们开始注意事物的规律性。

这已是进入“哲学思辩”阶段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会发现某些既定的定律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相关的现象,因此他们要发明自己新的模式去解释世界,这就是隐喻批判阶段。

这里要稍加说明的是,此外“浪漫”和“哲学”二词是广义的、超出我们常用的含义。

教育重演论还进一步指出,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内容应该放在一定形式的文化背景之中。

以读、写教学为例,对于孩子来讲,没有内容的纯粹的读、写技巧的训练不仅是低效的,而且破坏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不要作大量的认字和默写生字的训练,而要作大量的读故事、写故事的练习。

大量的阅读不应该被看做是课外的任务,而应该是包括课程计划的内容。

此外,用于读、写的故事内容的选择要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根据教育重演论,课程安排应该将与原始的文化形式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先,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与现代文化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后,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相对应。

当然,本文所阐述的所有观点都是基于对奥苏贝尔(A usubel)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的推崇,即有意义的,或有效的学习实际上是将未知的外部世界与已知的内部世界相联系的一种认知过程;将未知融进已知中去。

如果这种联系和融合越清晰,学习就越成功。

④因此,既然年幼的孩子们的认知工具是情感的和道德上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动情的和有明确是非概念的故事。

一般来讲,教育目标涉及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技能和价值观。

如果安排得当,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可以一举四得。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这里所讲的重演原理是指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而言,而不是指任何个体。

这与个体之间的获得性遗传是两回事。

第二,重演论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循序渐进有着不同的含义。

前者指的是教学内容的文化载体,而后者单单指的是教学内容中的概念、技能等具体的知识。

举例来说,重演理论所关心的不仅是先教加减还是先教乘除这个循序渐进通常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要关心将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放在“三国演义”某个代表较原始文化的故事中去讲解,还是放在科学家造原子弹等现代生活环境中去讲解的问题。

此外,教育重演论的四个阶段的划分是一种理论模式。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阐述如下。

第一,如前所述,后一个阶段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前提的,阶段不可以跳跃。

第二,相邻的两个阶段可以同时发生。

换句话说,相邻两个阶段的界线是模糊的。

第三,对不同的人,各个阶段发展的速度不一样。

因此,某些“天才”儿童往往给人以跳跃阶段的错觉。

这也是施行针对个别学生制定不同课程和教学法的理论根据。

第四,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达到终极阶段。

这正是高中阶段实行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分流的理论基础。

教育重演论是个很老又很新的理论。

早在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西方早期教育重演论者,如皮亚杰(P iag et),就将生物学上的重演论应用到教育学中。

⑤皮亚杰将教育重演论称为基因认知论(Genetic ep isto m ology)。

⑥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表达上诸家学说有所不同,如皮亚杰和考夫卡(kof f ka)⑦认为:虽然在认知意义上,个体与种群有发展上的平行关系,但它们之间没有生物重演机制那样所描述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不过,虽然这个理论问题,即个体发展与种群发展之间的平行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问题没有定论,但无论是哪个学说,都对平行关系(即现代人的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与人类整体文明发展过程在演化阶段上是一致的)的现象予以认可。

然而,早期教育重演论到三十年代基本上消声匿迹,究其根本原因,似乎并不出在理论基础上,而在于它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他们将社会的,文化的历史令人吃惊地,机械地照搬到课程编排中去,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回音’(Cu ltu ra l ep och)课程编排方案”。

⑧早期教育重演论者的简单化、机械化的运用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宣告失败⑨。

二、教育重演论的复兴和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影响 七十年代以来,现代生物遗传学(Genetic B iology)和现代认知科学(Cog n itive science)的新进展,从生物学和脑科学角度为重演论提供了更多、更有科学性的新证据。

例如,帕克(P a rker)和米尔本(M ilbu rn)βκ通过对灵长类认知水平的实验研究,以及将其与人类幼儿的认知发展进行对比,得出了人类大脑的进化也同样符合重演规律。

高德(Gou ld)βλ认为,重演式进化至少是进化的形式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背景下,重演论在教育界的应用也得到了复兴。

首先是伊根教授基于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从语言学研究领域出发,系统地提出了人类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统一的关系。

此理论与早期重演论者相比有较明显的理论上的突破。

它不再照搬生物学上的结论,而注意探讨教育学上,即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规律。

此外,本文作者通过对十五套英国一百年来的中学地理教材的半定量的研究βµ,发现教材内容演变呈现与其对应的科学(即地理学)发展过程的一致性。

而且,对于历史上优秀教材的内容而言,在科学发展阶段上早期出现的科学理论往往对应于适合较小年龄学生的教学内容;较晚出现的科学成就往往对应于较大年龄的学生的学习内容。

科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所以这项教材研究是对教育重演论的一个补充和证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育科学所具有的独特的实践性,尽管早期的重演论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在实用上也因为照搬人类文化发展过程到教学内容上,招致很大挫折,但其基本原理对后来的西方教育实践有着重大影响。

例如,在今天英美大多数学校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多采取综合课制与分科制相结合、而以综合课制为主导地位的方案。

这恰好与早期学科不分家的人类认知发展阶段相一致。

以英国南安普顿市朴茨伍德小学为例,该校一至四年级共设英语,数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宗教,艺术(音乐,美术),体育,社会课。

但除了英语,数学,体育课分科制性质比较明显外,其它课程都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综合课特点。

事实上,这三课以外的课统称为“主题课”(T he m es)。

而一个学年所包含的主题只有一到两个。

“主题课”内容不仅包括自身的主题,还包括有对英语、数学课教学内容进行同步的复习、运用的活动。

同时,英语、数学课也尽量围绕该学年的主题。

例如,当主题为“古希腊”时,英语阅读、写作,数学应用题的编写,课外活动,都尽量围绕着古代希腊神话故事。

地理教学内容则相应的为岛屿(希腊是个多岛屿国家)。

科学技术课则与当时的发明创造相一致,如炼铁和原始的化学试验(相当于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及学生动手制造古希腊服装和古建筑物模型相结合。

此外,各年级“主题课”的主题次序与欧洲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

例如“古希腊”为二年级主题课内容;“古罗马”为三年级内容;“都督王朝”及“维多利亚时代”则分别为四年级和五年级内容。

而近代工业革命史主要放在中学阶段学习,与中学分科制为主的经典物理学的教学内容相辅相存。

三、教育重演论对中国教育的意义如前所说,在西方的初等教育中,教学内容的背景文化层次与所对应的学生的年龄相一致。

这里面暗含着教学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如果要教好与原始文化相对应的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运用“野蛮”的教学活动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还以前面所提到的一所英国小学为例,在“古罗马”主题课上,一个精心编排的古罗马聚会,通过学生自制古罗马服装、用水果自制当时的香料、然后运到“集市”上去交换,使孩子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开动自己的脑筋去运行一个小社会。

相当于古罗马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的知识很容易为小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所接受,因而使他们真正进入角色,从原理上综合地掌握自然、社会、科学、历史等知识。

再一个具体的例子,教师通过讲述古罗马时代的战争故事,讲解了声波的振动与传播知识。

老师接着提问:“你怎样在百里之外知道罗马军队在进发?”。

其答案是让所有的孩子用耳朵贴在地面上听。

学生们在初步学到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当时是没有现代化通讯、遥感设备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主题与中国目前正在开展的“活动教学”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我们的“活动教学”不光着眼于教学方法,而且也着眼于(并且放在重要地位)内容的选择上,那么活动教学的精神和重演论的原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皮亚杰βν和伊根都先后注意到孩子们的早期特点是和远古时代的野蛮人相近的。

美国早期教育学家杜威βο也曾经指出,孩子们的意识中天生地有着某种与典型的原始人的行为相一致的东西;当孩子们穿上勇士服,手握宝剑进行学习时比端坐在课桌旁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活动教学就是要创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氛围。

活动教学就是运用、调动学生尽量多的感觉器官去重现所要学习内容的产生过程,以达到不仅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对方法、价值观的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