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井村:为乡村记忆存档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41c0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8.png)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沙井
![沙井](https://img.taocdn.com/s3/m/8ecad93852d380eb62946dcf.png)
“沙井”“沙井”,每当看到这亲切的字眼,脑子里就会浮现少年时“沙井”馈我的美好而“刻骨”回忆,生发出一种悠悠的“沙井”情怀。
记得上小学一次语文课老师讲到瑞金的红军井时,问同学谁喝过井水,同桌林燕扑闪着大眼睛说,“我奶奶沙井村的水可甜可甜……”,看着她因忘了举手而羞红的面颊,我萌生了一种对沙井之水甜甜的渴望。
暑期到了,在沙井村安装公司工作的父亲怕我独自在家生事,将我带到其办公室写作业。
父亲将一把小竹扇塞到我手里,又将一缸子开水放到我面前,叮嘱“别烫着”。
这要是能喝上一缸子凉丝丝甜滋滋的沙井井水该多爽啊!我写着作业脑子里念头一闪。
办公室没了人,我蹑手蹑脚地溜了出去,缩头走出大门向着马路对面的沙井村飞奔而去。
父亲工作的安装公司我来过几次,但没去过沙井村,没想到这第一次是偷着去。
土路两旁的树木、农家院落接连退后,脚边的公鸡“戛戛”叫着张翅跑开,两个光腚幼童玩耍中吃惊地望着我。
我喘着气放慢了脚步,想起林燕说水可甜可甜的那口沙井在村西面的大柳树下。
我用手抹着额头的汗向西张望。
迎面一个拉着架子车戴草帽的妇女走来,车上的汽油桶随着颠簸不断有液体从上方盖口溢出。
我兴奋地问道:“阿姨,从哪拉的水?”“邻村。
”她躬身吃力地拽着车没有抬头。
我诧异地问:“沙井村没井?”“跟没有差不多!”妇女低低的声音混在车子的吱咛声中。
太阳像个火球挂在当空,我喘着气来到村西一棵老槐树下站定。
放眼望去,四周没有大柳树也没见水井,田野中齐腰高的庄稼也渴得卷了叶,想着眨着大眼睛的林燕给我说的认真样,不应该啊!“笃-笃-笃”,田野小道上牵着一匹牲口的黑衣老农由远而近,我问道“爷爷,咱村的甜水井在哪?”老人从嘴里取出烟锅,眯着眼打量着我,“谁家的学生娃,看热成啥了。
”说着在树下拴好牲口,蹲下身子将烟锅塞入嘴里。
我也一屁股坐在树下,用背心兜上来抹了脸上的汗望着老人。
只见他猛嘬一口,慢慢取出,一团青烟从挂满银须的嘴中喷出,应着树上的蝉鸣袅袅升腾。
“娃呀,这村里井水老甜,可就是挖下去光出沙子不见水,所以叫沙井村,能出水的井太少了。
深圳沙井新桥古镇景点介绍
![深圳沙井新桥古镇景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317a2a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7.png)
深圳沙井新桥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
以下是该古镇的一些景点介绍:
1.清平古墟:深圳四大古墟之一,建于清末民国初,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深
圳乃至广东的历史文化地标。
这里拥有深圳版“清明上河图”之称,曾是深圳最繁华的墟市之一,如今留存着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2.永兴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深圳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桥。
这座桥
见证了新桥人的辉煌岁月和乡村墟市的繁荣,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遗产。
3.新桥粮仓:由并排两座仓库及办公房组成,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始建于五十年代,为原宝安县四大粮食中心之一。
如今这里作为文化宣传的艺术展馆,分为红色影视厅和建党百年油画海报展。
4.新桥民俗文化村:这里保存着许多岭南地区客家民俗的遗存和传统手工艺品,
可以感受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5.古建筑群:古镇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如广安当铺、新桥社区居委
会等,这些建筑见证了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6.美食文化:新桥古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
在
这里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小吃和传统菜肴,感受美食文化的魅力。
深圳沙井新桥古镇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深圳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美食。
乡情村史馆 留住乡村记忆
![乡情村史馆 留住乡村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a5c00103ed630b1c59eeb55c.png)
龙源期刊网
乡情村史馆留住乡村记忆
作者:崔爱民王洋洋
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下半月》2018年第05期
近日,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东营市陈庄镇集贤小学组织部分师生参观了陈庄镇崖西村史博物馆。
在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珍稀老物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面前,同学们驻足观看,看得认真,听得仔细,还不时提问互动,寻根追源。
持续一个小时的参观,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的同学还用笔和纸对历史事件作了详细记录。
《老井的记忆》阅读理解
![《老井的记忆》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481a6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4.png)
《老井的记忆》阅读理解摘要:I.引言- 介绍家乡的老井- 阐述老井的重要意义II.老井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井水的滋养作用- 老井与村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老井所孕育的村庄历史与文化III.老井的现状- 老井逐渐被遗忘- 面临被填埋的命运IV.保护老井的呼吁- 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老井的精神内涵正文:【引言】在我家乡的一角,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那井水清澈,滋养了村民的生活,也孕育了村庄的历史与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井逐渐被遗忘,甚至面临着被填埋的命运。
今天,我想通过回忆老井的过去,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老井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老井的水源从未枯竭,井水清澈透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井的水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重要来源。
洗衣、做饭、灌溉农田,无所不包。
老井不仅满足了村民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他们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的聚集地。
在这里,人们谈论着家长里短,传递着村庄的新闻,孕育出了独特的村庄文化。
【老井的现状】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井逐渐被遗忘。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那清澈的井水似乎已不再那么重要。
更有甚者,老井周围的土地被开发商看中,面临着被填埋的命运。
曾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老井,如今却无人问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保护老井的呼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老井见证了村庄的变迁,承载了我们的记忆与情感。
我们不能让这口见证了村庄历史的老井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以历史为镜:探讨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之历史文化及遗迹保护模式
![以历史为镜:探讨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之历史文化及遗迹保护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820cbefc4ffe473268ab8e.png)
以历史为镜:探讨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之历史文化及遗迹保护模式作者:黄梓卫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11期摘要: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作为深圳文化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如今在历史文化和遗迹保护方面却面临难题。
随着老一辈的逝去,年轻一族对于新桥的本乡文化认知逐渐弱化,同时像清平古墟等新桥本土的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改造进程也不容乐观,新桥小区从以工业为产业核心转向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改造之路困难重重。
文章通过对新桥本土的历史文化与遗迹的现状分析,对新桥政府的历史文化与历史遗迹的保护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以市民为文化产业改造的核心,利用“一公里文化圈”的文化发展战略,辅以文创平台的设立作为进阶的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形式,总结出适合新桥小区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历史遗迹保护的文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历史文化传承;历史遗迹保护;一公里文化圈;产业结构改造一、引言深圳最早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得益于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深圳在这41年间的发展有目共睹,高楼兴起,人均GDP指数如火箭般飞速上升。
随着后海贸易开发区的建立,深圳亦有可能取代香港,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对深圳经济方面将不做过多的介绍,重点放在深圳经济背后所隐藏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
走在深圳繁华的街道上,总是觉得少了一点人情味,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人对深圳会有一种误解——深圳是否存在自己的文化?更甚者会认为深圳根本没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实际上深圳最早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宋代,以沙井街道为例,该街道到如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以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为对象,进行地区历史文化与遗迹的介绍以及该地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探究。
深圳市沙井街道新桥小区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地处沙井街道中心,交通便利,广深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广深高速贯穿而过,靠近深圳机场,是宝安曾氏的发源地,总面积1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图1)。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9b635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33.png)
2023~2024学年度八年级(上)中段教学检测语文本试卷共三部分,共5大题,20小题,共6页,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9分)一、(7小题,19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教诲(huǐ)要塞(sài)绯红(fēi)锐不可当(dāng)翘首(qiáo)嫉妒(jì)胆怯(qiè) 杳无消息(yǎo)屏息(bǐng)诘责(jié)畸形(jī)殚精竭虑(dàn)黝黑(yǒu)镌刻(juān)悄然(qiǎo)惨绝人寰(huán)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劳碌窒息私塾眼花潦乱仲裁杀戮躁热深恶痛疾禁锢锃亮颁发藏污纳垢崎岖蒙昧滞留震聋发聩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姜子牙》在情节上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着观众。
警方发动大规模扫黑行动,先逮捕领头者,瓦解对方士气,再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余孽。
事实证明,文学评论家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且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D. 弥勒佛形象十分逗人喜爱,他袒胸露肚,笑口常开,不像一般的菩萨坐像那样正襟危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大型纪录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B.能否坚持从严抓好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决定着我们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五年级说明文——可爱的沙井
![五年级说明文——可爱的沙井](https://img.taocdn.com/s3/m/b921f72beff9aef8941e0646.png)
可爱的沙井
——荣根小学五年级(6)班·王弘毅
我不是土著,但对于生在沙井、长在沙井的我来说,沙井,就是我的故乡。
沙井沙井,打小就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它是为了挖沙子而打的井呢,还是沙子太多的水井?上网得知:古代的沙井原名“龙津”,因为这里的土地大都是由上游的泥沙冲积而成,人们在打水井时发现,不论往下挖多深,沙子还是很多,好像无穷无尽,于是就取地名为沙井。
人称沙井为“蚝乡”。
我家旁边的明珠市场就有大量摊位出售生蚝。
妈妈时常买些生蚝回来跟鸡蛋一起做“蚝烙”这道菜,味道鲜美极了。
沙井每年都举行“金蚝节”,我和小伙伴们总是不会放过“免费试吃”的机会。
沙井也有不少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供参观。
我去过海上田园、曾氏大宗祠。
海上田园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块滨海的大菜地:农家小院、瓜果长廊、种桑养蚕的天蚕居、细磨豆腐的一菜居以及农耕打鱼的耕渔居,好像没有什么稀奇的,但细细品味,这块远离闹市的菜地幽静、秀逸,花影飘动,鸟语花香,给人一种貌不惊人但难舍难分的感觉。
曾氏大宗祠是清朝古建筑,能参观到许多雕梁画栋,形态逼真的石雕、木刻、壁画、砖雕、瓷艺等,体现了沙井先民们的精湛技艺。
沙井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深圳的一部分,说实在话,楼房没有关内气派,街道没有关内宽敞,公园没有关内漂亮,风景跟我的祖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更是没法比,但这里是我幸福成长、有着难忘的童年回忆的地方,我爱我的故乡——沙井。
《老井的记忆》阅读理解
![《老井的记忆》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378845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9.png)
《老井的记忆》阅读理解
摘要:
一、老井的背景介绍
二、老井的记忆及其价值
三、老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保护与传承老井记忆的措施
五、结语
正文: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遍布着许多年代久远的老井。
这些老井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是承载着一方百姓的生活记忆。
如今,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老井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老井的记忆丰富多彩,充满了厚重感。
在过去,它们是村民们生活的重要依托,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还是村民们交流互动的场所。
老井边上总是聚满了人,大家在等待取水的同时,畅谈着家长里短,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种井然有序的生活场景,构成了老井独特的乡村风情画。
然而,随着现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许多老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被荒弃在岁月的记忆中。
这些老井的现状令人担忧,一些井壁塌陷,水质受到污染,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老井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和乡村记忆也面临着消逝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老井的记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重视老井的保护工作,加大投入,对老井进行修缮和保护。
其次,要加强宣
传教育,让村民们认识到老井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激发他们对老井的保护意识。
最后,可以结合乡村旅游等产业,将老井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让老井焕发新的生机。
尽管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我们不能忘记老井所承载的那段历史和记忆。
金昌沙井文化研学作文
![金昌沙井文化研学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204403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a.png)
金昌沙井文化研学作文沙井文化是古丝绸之路上留下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家住干沙井”已成为甘肃金昌人民乃至全国各地来金旅游者必须去参观的一处景点。
它的意义在于其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无可估量。
而研学之行正是体验沙井文化魅力的最佳时机。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一种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感受到了前辈们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坚强毅与牺牲奉献的高尚品质。
接着我们听讲解员介绍道:以前的白龙江像一条巨蟒横卧在此,当地百姓称之为“长蛇峡”。
如今,两岸造林绿化,又恢复了昔日风貌。
据说以前还有藏羚羊出没呢!最后听讲解员娓娓道来……总之,我对沙井文化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
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一种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感受到了前辈们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与牺牲奉献的高尚品质。
接着我们听讲解员介绍道:以前的白龙江像一条巨蟒横卧在此,当地百姓称之为“长蛇峡”。
如今,两岸造林绿化,又恢复了昔日风貌。
据说以前还有藏羚羊出没呢!最后听讲解员娓娓道来……总之,我对沙井文化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
回顾刚才那一幕幕情景,仿佛身临其境,大漠戈壁,胡杨树随处可见,令人心旷神怡。
眼前展示的一幅幅图画将那遥远的西部沙漠和荒凉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生命的绿洲。
黄河两岸及周边土地得到了休养生息,让万物复苏,促使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胡杨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扎根的,但他们却能顽强的挺立着,尽管在沙尘暴肆虐的季节里,它依旧枝叶茂盛,显示出勃勃生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古老的西北戈壁地区,植被覆盖率达52%,水资源占全省七分之一,年降雨量200毫米左右,每天仅地表径流达10亿吨。
光热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发达。
真是美丽的一方圣土啊!它孕育了绚丽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留给了世界无限的遐想和启迪。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保护好环境,珍惜水资源,爱护大自然,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吧!。
留存乡村记忆 强化档案有为--南京市江宁区“乡村记忆档案”项目试
![留存乡村记忆 强化档案有为--南京市江宁区“乡村记忆档案”项目试](https://img.taocdn.com/s3/m/1f71b1f976c66137ef06197d.png)
千年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国人骨子里的乡土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长幼有序,这些早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民生活里。
而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村落里,宗族聚会,风雨无阻,互帮互助,联络不断;耄耋老人,不辞辛苦,寻根问祖,修订族谱;乡长乡贤,大事小事,主持意见,排忧解难——这便是长久以来自然形成的乡村文化。
江宁区《关于加强村史馆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按照“先行先建”的原则将“美丽乡村”示范村作为试点,把村史馆打造成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和村民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
一、合力推进,为“乡村记忆档案”工作奠定基础1.政策引路。
2017年,江苏省政府把“加强档案记忆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列为年度百项重点工作之一,明确提出要推进“乡村记忆档案”工作。
江宁区委、区政府结合省委、省政府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的要求,把承载“乡村记忆”的村史馆建设纳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创新开展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意见(试行)的通知》(江宁委发〔2017〕82号)。
区档案局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协助单位,围绕省、市档案局“乡村记忆档案”项目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紧扣区委、区政府关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意见,主动把特色田园乡村村史馆的建设同“乡村记忆档案”项目结合起来,同谋划、同部署。
2.基础铺路。
江宁区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6个街道、9个社区被命名为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建设示范街道(社区),200个社区完成了档案规范化建档工作,档案工作基础扎实,档案资源丰富,为乡村记忆档案收集、整理、编研、展览、开发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先行探路。
2017年初,江宁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就把村史馆建设列入了议事日程,印发了《关于加强村史馆建设的指导意见》,档案工作作为基础项列入其中,江宁区东山街道章村、横溪街道石塘村、淳化街道茶岗等社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社区发展为主线,加大乡村文化的宣传,逐步开展村史馆的建设计划。
从近世到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结合的变质
![从近世到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结合的变质](https://img.taocdn.com/s3/m/69265bbafd0a79563c1e72e2.png)
从近世到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结合的变质内容提要: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结合问题的讨论总是直接关系着对该时代农村社会性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本稿通过对近世以来华北农民日常社会结合行为的探讨来参与上述讨论。
对沙井村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表明,华北农村的社会结合具有地域特征。
对近世华北农村的“锄社”、”合具”等农耕结合习惯与近代的”搭套”在组织规模、劳动范围、持续时间等方面的相互比较证明本世纪30-40年代华北农村的社会结合已经变质。
关键词:社会结合、共同体理论、近世的与近代的、搭套(合具)。
村落社会中的农民在生产劳动、自治防卫、精神活动、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需要结成各种协同、合作关系,并以共同的行动和行为表现出来。
对于近代中国农村的上述种种社会结合(出于学术上的见解或禁忌,有些学者称之为“共同体关系”,有些学者则称之为“协同关系”或“共同关系”)的性格,诸如内聚性、封闭性、紧密程度、合作程度等等的议论在30-40年代关于旧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中便被提出来,并在日本学者中间发展为一场引人注目的村落共同体理论之争。
论争的一方以平野义太郎为代表,注重旧中国农村村落社会的对外封闭性、村落成员间的紧密结合与集团性的一面,另一方的代表人物戒能通孝则强调旧中国农村村落社会相对开放、内部成员结合松散和自私自利的一面,双方由此形成了完全截然对立的中国农村社会认识论。
这一论争经过二战之后的一度偃旗息鼓之后,又不断地以类似的形式被美、日等国学者提出来。
例如,70年代初在关于东南亚农村共同体社会性质与农民学理论方面曾出现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与萨缪尔•波普金(Samuel L. Popkin)之间的“道义的小农”与“合理的小农”的理论对立,这里便展现出同当年的村落共同体理论论争如出一辙的图式;80年代初日本的中国学者中有人重拾“共同体”说而引起质疑,随后中国村落中“共同关系”的侧面再次得到学者的关注,这些学者的问题意识也明显地源自于当年平野—戒能间的论争 [1]。
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邹城市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的通知-邹政办字〔2014〕57号
![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邹城市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的通知-邹政办字〔2014〕57号](https://img.taocdn.com/s3/m/b0da8a0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4.png)
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邹城市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的通知正文:----------------------------------------------------------------------------------------------------------------------------------------------------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邹城市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的通知邹政办字〔2014〕57号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邹城市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7月8日邹城市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延续邹鲁文化命脉,助推文化强市首善之区建设,现就在全市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制定如下意见。
一、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重要意义村庄是传承历史、民俗和文化记忆的载体,乡村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市坚持“三化统筹发展、城乡一体推进”,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速,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但与此同时,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视不够,个别地方对传统村落、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改造拆除,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乡土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乡村记忆工程”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活化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等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保护。
我市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孟子思想、儒家文化与以村落为单元的乡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风遗韵。
以沙井写一篇乡村作文
![以沙井写一篇乡村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b0e4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b.png)
以沙井写一篇乡村作文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之外,有一个叫沙井的乡村,宛如一颗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明珠。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有的只是那一份宁静与祥和,以及让人陶醉的田园风光。
走进沙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是大地在欢快地跳舞。
田埂上,不知名的小花小草肆意生长,它们或许没有娇艳的花朵,没有高大的身躯,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为这片田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沿着田间小路前行,便能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河水潺潺流淌,水波荡漾,河底的沙石和游鱼清晰可见。
小时候,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条小河里捉鱼摸虾。
我们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踏入水中,眼睛紧紧盯着水底,一旦发现有小鱼小虾的踪迹,便迅速出手。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动作不够敏捷而让它们溜走,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能收获满满的喜悦。
那些小小的鱼虾,在我们的小桶里蹦跶着,仿佛在抗议我们的“抓捕”,但我们可不管,心里满是成就感。
河岸边,有几棵古老的柳树。
它们的枝干粗壮,枝叶繁茂,像是一把把巨大的绿伞。
夏日里,我们会在柳树下乘凉,听着蝉鸣,感受着微风的轻抚。
大人们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唠着家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
沙井的乡村小道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道路不宽,但却干净整洁。
路边的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和丝瓜藤,黄色的花朵和嫩绿的果实相互映衬,十分好看。
有时候,还能看到几只小鸡在篱笆下觅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为这个宁静的乡村增添了不少生机。
村里的房屋大多是那种传统的砖瓦房,虽然比不上城市里的高楼大厦,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屋顶上的烟囱里时不时会冒出袅袅炊烟,那是村民们在做饭。
每当饭点临近,空气中便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记得有一次,我去邻居奶奶家做客。
奶奶正在厨房里忙碌着,灶膛里的火烧得正旺。
她看到我来了,脸上立刻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招呼我坐下。
不一会儿,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就端上了桌。
有自家种的青菜,有刚从河里捞上来的鲫鱼,还有那香喷喷的红烧肉。
以沙井写一篇乡村作文
![以沙井写一篇乡村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30e60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c.png)
以沙井写一篇乡村作文篇一《沙井的美食之旅》沙井,那可是一个隐藏着无数宝藏的乡村。
一提到沙井,首先就得说说它那儿的美食。
我有一次去沙井,那可真是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味觉探索。
刚进沙井村,就能感觉到那种独特的乡村气息,晒在路边的咸菜散发着一种奇特的咸香。
我一路走啊走,眼睛就像雷达一样搜索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跟着那股香味,我来到了一家小饭馆。
这饭馆不大,里面坐满了人,气氛特别热闹。
墙上的菜单上列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菜名。
我点了一道据说很有名的沙井焖猪肉。
等菜端上来的那一会儿,我就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人吃着各种美食。
有的大口嚼着肉,腮帮子鼓鼓的,看着就觉得香。
当我的焖猪肉上桌的时候,那色泽就把我给迷住了。
一片片肥瘦相间的猪肉,泛着亮晶晶的光泽,葱花碎碎地撒在上面。
我夹起一块放进嘴里,那肉已经焖得特别软烂,又不失嚼劲。
咸甜的口感在嘴里散开,肉香回荡在味觉的每一个角落里。
旁边还有像小山一样堆着的米饭,米饭蒸得颗颗饱满。
我就着肉把米饭往嘴里塞,那畅快的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世界上最棒的美味。
在沙井,每一种食物都像是村民们对生活热爱的表达。
人们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了充满温暖和乡土气息的美食,就像这个乡村一样,朴实又迷人。
篇二《沙井的田野乐趣》沙井的田野呀,那是一片片的欢乐天地。
记得有段时间我住在沙井。
那时候正是夏天,早上天刚亮,我就被窗外的鸟叫声唤醒了。
在床上稍微磨蹭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跑向田野。
田边有那种窄窄的小路,旁边的野草长得茂盛极了,有些草尖上还带着露珠。
我那时候穿着一双旧布鞋,没走一会儿,就被露水打湿了。
往田里一看,绿油油的一片。
水稻在微风里轻轻摇晃着,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在泛起波涛。
我看到田埂上有几个小孩子,大一点的手里拿着小网兜,小一点的在后面跟着跑。
我好奇地走近,原来他们在捉蜻蜓呢。
那些蜻蜓在低空飞舞,红色的、蓝色的、透明翅膀的,特别漂亮。
大孩子悄悄地靠近一只蓝色的蜻蜓,眼疾手快地用网兜一罩,那蜻蜓就在网里扑腾起来了。
散落在乡村的记忆(三首)
![散落在乡村的记忆(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026625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1.png)
散落在乡村的记忆(三首)
王殿富
【期刊名称】《劳动保障世界》
【年(卷),期】1996(000)009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王殿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乡村记忆研究r——以浙江省乡村记忆工程为例 [J], 俞佳妮
2.美丽乡村如何留住美丽乡愁——陕西古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浅思[J], 何蓉;
3.从记忆与遗忘理论看乡村振兴与乡村记忆的关系——以湖北三乡镇为例 [J], 吴思
4.留存乡村记忆强化档案有为——南京市江宁区“乡村记忆档案”项目试点工作侧记 [J], 谢伟春
5.呈现乡村记忆之美——浙江省开展创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活动 [J], 何力迈;夏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井村:为乡村记忆存档作者:鄂璠来源:《小康》2014年第07期最容易被忘掉的,就是人人都在论断历史,而人人又被历史论断。
我们图解了历史,而历史是最不能被图解的。
史庆芬说,只要把最真实的沙井小村村民生活及历史事件呈现给广大读者,她写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孟德拉斯所说的‘农民的终结’,并不是‘农业的终结’或‘乡村生活的终结’,而是‘小农的终结’。
在孟德拉斯看来,从‘小农’到‘农业生产者’或农场主的变迁,是一次巨大的社会革命。
当前沙井村的农民,无论在生产方式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上终结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就业方式。
”这段论述并非某位专家、学者赴沙井村考察、调研后的论文成果,而是出自沙井村一位普通村民的笔下。
为了写《沙井村的变迁》这部书,已过花甲之龄的史庆芬特意拜读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的著作《农民的终结》,在李培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翻译这部著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个时段,对于中国来说,农民的终结还是个遥远的话题,那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0%,有七亿多靠耕作生活的农民,甚至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农业贫困人口。
但20多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史庆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把沙井村的就业人员大致分为了经商、服务业、财产管理等七类,她在书中写道:从传统的农民转变为职业工人,这种“巨变”所形成的城市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变成现实。
村民眼中的城镇化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西北方向的沙井村,正史寻不着出处,史庆芬在《沙井村的变迁》这本书的前言中介绍道:沙井村因村南一眼水井而得名,在旧村改造时水井早已被填埋了,据村内老人们讲,沙井村有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是厚重的,“最容易被忘掉的,就是人人都在论断历史,而人人又被历史论断。
我们图解了历史,而历史是最不能被图解的。
它的色彩,不可能用三色、六色甚至是十二色概括出来,再丰富多彩的颜料,也难描尽历史的真面貌。
”史庆芬说,只要把最真实的沙井小村村民生活及历史事件呈现给广大读者,她写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厚达461页的《沙井村的变迁》共有40余万字,分为七十个章节,从沙井村的由来到解放前沙井村的经济状况,从1950年沙井村的土地改革到2003年沙井村争创“文明富裕村”,以及党组织发展工作、人口普查、出土文物、“村账镇管”、应对“非典”等等大事小情,都被史庆芬一一记录在书中。
在“前言”和“后记”中,史庆芬提到了同一个“重大事件”——1998年、2003年先后两次实施的旧村拆迁改造。
“昔日的平房、街道、炊烟已被今日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所替代,作为见证人之一的我,也有责任记录下这片热土所发生的一切。
”接受《小康》采访的地点,恰好在史庆芬笔下的“这片热土”上,史庆芬告诉记者,2008年,沙井村所有村民楼房回迁完毕,村民们全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小村的最大变化,就是告别了砖瓦房和土坯房,住进了宽绰明亮的楼房。
2.9米高的房间,雪白的墙壁,透亮的玻璃窗户楼房,两居、三局户型全,有线、宽带、暖气设施齐备,水、电、天然气一户一表,暖气享受区政府及村委会补贴,每平方米农户只拿4元,环保节能,高层楼房全部设有电梯。
”史庆芬说,她正是在石景苑小区的新房里完成了《沙井村的变迁》这部书的写作。
喜悦之余,史庆芬没有忘记“写作因冷静而出彩”,尤其是写历史,更要保持客观,于是,她尽可能多地“采访”村民,听大家讲变化、谈感受、说希望。
在书中的第六十九章节,史庆芬集中写了“通过旧村改造,村民对城镇化的重新认识和再思考”。
村民眼中的城镇化是怎样的?史庆芬将大家的感受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是集中化,“在这片土地上,是人口、生产要素、居民生活的集中过程,没有集中化,就没有城镇化。
”二是公共化,在村民们看来,“这是城镇化的本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区别的地方,就在于公共化程度的不同。
”三是便利化,“生产、生活的不便利,是传统农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村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与舒适。
四是人性化,“城镇化的过程是人们在更大程度上摆脱自然束缚的过程,也是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历史可能被表达,也可能被掩盖,史庆芬一直要求自己做到让历史尽可能接近真实。
因此,她同样认真地把城镇化进程中村民们“不太满意”的地方也记录下来:沙井村从2003年启动拆迁到2013年已经十年了,直到现在,原址的建筑及绿化等方面还没有完善,公共空间的各项设施还没有到位。
受“老外”启发写村史从解放初期的贫穷与落后到今天的繁荣与进步,沙井村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写进“历史”之中了。
史庆芬坦言,她最初萌生写村史的念头,还是受到了外国友人的启发。
出生于1945年的史庆芬原本是顺义区高丽营镇东马各庄村人,1968年因与仁和镇沙井村的杜槐结婚而迁入沙井村,自此在沙井村担任主管会计、妇女主任、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等职务,直至2007年9月辞职。
在她印象中,中外专家、学者们几乎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沙井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他们经常来,每次的调查都非常细致,细到每家每个月的收入、开支,当时耕地多少、都种了哪些作物,等等,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先后来了十几批人,小小的沙井村就这样多次出现在了一些知名学术著作当中。
”每次看着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认真记录着交流数据,史庆芬就想,沙井村的经济发展史在国际学术研究方面一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虽然外国友人对沙井村的变化感兴趣,但他们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真正有发言权,那我们自己为啥不把沙井村的历史记录下来呢?怀着这样的想法,史庆芬从1996年就开始“悄悄地”做准备了,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她利用业余时间走村串户,先后拜访了50余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对沙井村解放前后的经济状况和解放初期农村在党领导下开展的一些大事做详细了解和深入挖掘。
沙井村计生专干、后勤工作人员李凤鸣在那个时候,还并不知道史庆芬的写作计划,但她发现,无论是开会还是去其他地方干活,史庆芬都随身带着一杆笔和一个笔记本,不管村里面发生什么事情,她都会赶快记下来。
转眼间就过去了11年,2007年9月,史庆芬向党组织提出辞职,谈及辞职的原因,她说一来是年岁大了,二来是希望圆一个梦。
在李凤鸣的记忆中,大概就在那个时候,她第一次听说史庆芬有写村史的打算,不过当时史庆芬并没有把话说满,她提出了一个前提条件,“精力上如果允许”。
在村委会工作的39年间,做事认真的史庆芬一直很忙碌,好不容易可以赋闲在家了,她却要写书,大女儿杜爱军和二女儿杜爱红都不太理解,史庆芬只好耐心地给她们讲过去村里的故事,希望能够感染她们,并把自己在这些年间精心保存的资料拿出来,告诉她们如果不写出来将十分可惜。
赢得了家人的支持后,从2008年开始,史庆芬一边调整精神状态,一边整理积攒的村史资料,入户座谈搜集核实所需素材。
“草根”如何留乡愁2011年初,信心满满的史庆芬开始动笔了,她并没有想到写村史是件复杂的事儿,可是才写了30多页,她就力不从心了,“我一下子便感到过去的文人是多么不容易,何况那时候他们还要用毛笔写,有些地方需要反复修改,非常繁琐。
”遇到了第一个大障碍的史庆芬决定暂缓写书计划,先把电脑学会。
此时正好外甥女梁珊苗要赴美读书深造,出国之前,她把自己的那台老式电脑送给了史庆芬。
梁珊苗还为史庆芬“启蒙”了将近一个小时,告诉她如何开机、如何打字。
此时,史庆芬又遇到难题了,现在的汉语拼音和她小学时学的老式拼音完全不一样,她只好把字典上的新旧汉语拼音做成一张对照表,反复学习查看,并通过在手机上练习发短信来熟悉拼音,学习了几个月后,那年9月1日,史庆芬正式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来完成梦想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史庆芬又遇到了第二个大障碍——资料匮乏。
特别是写解放初期土地改革经济状况的那段历史时,因为掌握的资料有限,史庆芬只好一趟又一趟地往顺义区档案馆跑。
在史庆芬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张又一张单据:2011年10月18日,62.1元;11月18日,43元;12月9日,103.5元;12月12日,71.1元;12月27日,70元;12月28日,45元……那段时间,光是在区档案馆,史庆芬就调取了近400卷资料,她更是镇、村档案室查阅资料的常客。
写史不仅要“腿勤”,还要“嘴勤”,为了联系村民,那段时间史庆芬打了不少电话,她没有录音笔,只能在打电话时边听边记,每个月的手机话费都要花掉上千元。
为了出书,史庆芬自己投资了5万余元。
说起这5万多元钱,还要感谢“城镇化”,沙井村的城镇化走的是一条“双轨制”之路,因户籍的不同,在城镇生活的村民、居民划分为两类,即农业与非农业户口。
1995年,因北京市修建六环路占地,给予沙井村转非指标共计116人;2010年,沙井村将这批指标采用抓阄的方式把一部分农业人口转化为了非农业户口,此后沙井村还出现了“一家两制”的现象,在一个家庭里,有的人是农业户口,有的是非农业户口。
就在那一年,史庆芬成为了非农业户口,刚开始的那年每月有一千多元钱,后来每年的钱都在往上涨,这样经过4年的累积,到2013年9月28日定稿的时候,史庆芬便用这笔钱来成就多年来的梦想了。
2013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的300册《沙井村的变迁》终于诞生了,史庆芬将它称之为“资料版”,这一版本被顺义区档案馆收藏了,但并不作为商品销售。
今年五一期间,女儿为史庆芬换了台新电脑,史庆芬正在编写更适合百姓口味、更加通俗易懂的“大众版”村史,她希望下半年能够问世,到时候有兴趣的村民如果想阅读,史庆芬将免费赠送。
让史庆芬倍感欣慰的是,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在她白天打电话、跑档案馆、搜集资料,晚上还常常加班写到夜里三点左右的那两年时间里,老伴杜槐承担了大部分家务,毫无怨言;女儿杜爱军、杜爱红和外甥女梁珊苗、田腾都当过她的电脑老师;许许多多的村民都为她提供了真实、详实、生动的素材;还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们,有的帮她搜集过素材,有的帮她找过联系方式,甚至还有的给她拿过纸和笔。
由生活在乡村里的村民拿起笔,来撰写“草根村史”,沙井村并非个案。
顺义区仁和镇的首部村志——《临河村志》,于2011年4月启动编写工作,历时两年完成,共20余万字,分27章97节,详尽记录了临河村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了村子自然地理、文化活动、民情风俗等,参与村志编写的人中,就有村里有名的文藝爱好者、已年届古稀的崔珊。
据媒体报道,如今的京郊农村,组织编纂村史的村庄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官方的各种地方志,一般只限于区县一级,乡村一般没有史志,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是个缺憾。
乡村文明承载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文化传承,彰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