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
《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
《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6篇《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1蟾宫曲·金陵怀古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
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
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
创作背景此曲当作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当时卢挚在江东道廉访使任上。
他来到金陵,登台远眺,眼见当年显赫一时的王、谢歌台,只剩下残阳下衰草凄迷,寒鸦哀鸣。
面对着那寥落归帆,耳听着那呜咽胡笳,他感慨万分,写出了这支曲子。
译文及注释译文记得六朝时的金陵,是多么显耀豪华!为何江令归来以后,竟满城衰败无花?隔江犹听亡国歌女的声声卖唱,台城远望秦淮河水的渺渺烟沙,问金陵旧时的豪门如今都在哪里?只见夕阳斜照下的一片枯草,飞来飞去的几点寒鸦;残霞掩映中的寥落归帆,伴着呜咽悲凉的胡笳。
注释双调:宫调名。
十二宫调之一,双调为元曲常用宫调。
蟾宫曲:曲牌名,属北曲双调。
小令兼用。
又名“折桂令”“步蟾宫”“东风第一枝”。
六代:指三国时的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它们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历史上合称“六朝”。
豪夸:竞相夸耀奢侈豪华。
江令:指江总,陈代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仕梁、陈、隋三朝。
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然而他却不理朝政,日与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艳词,荒嬉无度,时号“狎客”。
玉树无花:即指由陈后主亲自创作的曲子《玉树后庭花》,它历来被看作是亡国之音。
商女:歌女。
台城:六朝时的禁城,三国时期为东吴后苑所在,遗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
江左:即江东,今江苏一带,此专指金陵。
风流故家:指六朝显赫一时的王、谢家族。
赏析这是一支小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之作。
全曲内容共分三个层次。
开头三句为第一层,缅怀往昔。
一般文人登临怀古,都是触景生情,面对江山发思古之幽情。
这首小令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千年前的历史氛围中:“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在金陵建过都城的六个朝代,都竞相夸耀自己奢侈豪华。
唐诗鉴赏——唐·司空图五言绝句《金陵怀古》
唐诗鉴赏——唐·司空图五言绝句《金陵怀古》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赏析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
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
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
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
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该是何等威风!如今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
“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
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
“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
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象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
展开剩余57%“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
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
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
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
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
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
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
独辟蹊径的金陵怀古诗_刘禹锡_石头城_赏析
字灵晖,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似 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 “ 永嘉四 灵”。他们都是中下层文人,有的当过小官, 有的终身未仕,本来有满肚子的愤懑不平,因 此在诗歌方面,他们明确地把人生遭遇与情趣 最为接近的贾岛、姚合作为楷模,以五律为写 作的主要载体,苦心雕琢推敲,锤炼字句,以 表现一种凄清冷漠的心境和自然淡泊的高逸情 怀。赵师秀在 “ 永嘉四灵”中排行第四,但以 影响而论,他的地位最为突出。这不仅是因为 在创作方面 “ 最为佼佼者” ( 贺裳 《 载酒园诗 话》) “ 名冠四灵”,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编选 《 而妙》 《 众妙》两集,总结了同仁的艺术主 张,公开打出宗法晚唐的旗帜,以 “ 姚贾诗 法” 相号召,直接影响了一大批江湖诗人, 打破了 “ 资书为诗”生硬晦涩的江西诗派横霸 达效果来看,最后的明月当空是一个照亮,能 够引起读者形象的联想,前二句我们只是从理 性意义上了解了国已是故国,城已是空城,至 于城内城外到底什么面貌,还是很抽象的,最 后的这个明月的到来,把所有的形象,把这古 城繁华落尽的荒凉寂寞全都映现出来了。所以 潮水一定要写它的 “ 回”,明月一定要写它的 “ 来”,替换不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独辟蹊径, 避开了和金陵、 六朝有关 的所有史实, 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 景物中, 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 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 虚实相生, 极富张
’’ * +,
( 《 力。 前人说它 “ 意在言外, 寄有于无 ” 谢叠山诗 ) “ ( 话》 ; 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 ” 潘德舆 《 ) 养一斋诗话》 , 正道出了此诗写法上的高妙。
3 责任编辑:古卫红 4
-./, * /(0, & 1
!"#$
% & ’(()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
金陵怀古刘禹锡阅读答案《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抒怀诗。
诗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通过对金陵旧事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当时时局的忧虑。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诗歌主题、诗歌人物形象和诗歌语言等多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阅读。
一、诗歌结构:《金陵怀古》共分三段,每一段结构相似,都是由对景的描绘引出对历史的回忆和感叹,并通过对当代局势的批评和警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二、诗歌主题:《金陵怀古》主题是怀古,诗人通过怀念金陵昔日的辉煌和历史名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逝去的岁月的怀念。
同时,诗人也对当代的局势进行了批判,警示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进步,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
三、诗歌人物形象:1.金陵城:诗人将金陵城看作一个有灵性的人物,通过对它的描绘和寓言,展现了它作为古城的形象和历史的沉淀。
2.建康故都:诗人通过对历史名人的感叹和怀念,将建康故都作为一个生动的形象,展示出它的辉煌和美丽。
3.贾生:贾生是诗中一个历史名人,诗人通过对他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奋斗、追求进步的人的敬仰和喜爱。
四、诗歌语言:1.对景描写:诗人通过对金陵城、灵谷寺、润州去而复返的景物进行描写,营造出悠闲的氛围和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由得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
2.寓言画面:诗人通过寓言的形式,将金陵城比喻为一位有智慧、有价值的老人,增强了对古城的怀念和留恋。
3.史诗式的语言:诗人通过对历史名人如陶潜、刘伶、贾岛等的赞美和评价,突显他们的卓越精神和文化价值,表达出诗人对这种精神的崇敬和追求。
4.慷慨激昂的语言:诗人在对当下局势的批评和警示中,采用了慷慨激昂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忧患和担忧,勾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综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是一首抒怀诗,通过对金陵旧事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对昔日辉煌的怀念和对当时时局的忧虑。
同时,诗歌中对历史名人的赞美和对当代的批判,使得诗歌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意思-赏析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意思-赏析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意思|赏析译文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鉴赏作者:佚名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
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
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
松楸,坟墓上的树木。
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
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
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
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摘要:唐宋诗词中有关“金陵”的作品不胜枚举,而最能体现“金陵”历史沧桑与审美风格的当推咏史怀古类作品。
诗人们在缅怀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感慨繁华、哀叹人事、讽谏君王,金陵的兴废更替、盛衰荣辱通过伤悼情怀、历史古迹加以呈现,延伸出特有的金陵情结,在宋元以后文人的金陵题材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和延伸。
关键词:悲哀、反思、繁华、情结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咏史怀古更侧重“见古迹,思故人”,经临某地而抒发感慨,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源于地点、古迹的触发。
历史上的很多名都如“长安”、“洛阳”、“金陵”等都是文人青睐的对象,而其中,“金陵”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沉淀了更多的沧桑,相关的咏史怀古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其它古都更胜一筹,形成了对于“金陵”的固定的情怀,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金陵”情结与咏史怀古金陵,也称“秣陵”、“建业”、“建康”,作为六朝古都,“四十馀帝三百秋”的沧桑政治,使其成为最具创伤性记忆的古都。
“虎踞龙盘”的优越地势与“江南佳丽地”的明秀赋予它独特的人文积淀,历来是文人抒怀致慨的触发点。
从其发展看,三国开始,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明、太平天国等先后定都于此,留下辉煌霸业。
尤其是六朝时代,“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繁华盛极一时。
值得关注的是,自公元229 至 589 年,“六朝古都”的几个朝代无一例外的短命,每个王朝时长不足六十年,“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世易时移的更迭中,金陵承载了更多的兴衰荣辱,成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数个王朝急剧变迁的兴衰史,使“金陵”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咏史怀古中,更易引发文人的悲悯情怀。
面对昔日六朝遗迹,文人无不慨叹繁华的变迁与消逝,流露出种种关于金陵的复杂感情,在不断的积淀中升华为一种既定情怀――金陵情结。
“情结”在心理学上是指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荣格认为情结是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
刘禹锡《金陵五题》翻译赏析
刘禹锡《金陵五题》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金陵五题》翻译赏析,快来看看吧。
【前言】《金陵五题》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大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之变相比衬,抒发怀古叹今之感慨。
全诗形象地表明,随着历史的演变,六朝王宫贵族的富贵荣华已成为陈迹,对于图谋权势的帝王将相的沦亡既有悲悯之情,又暗含讽喻之意。
诗作借古喻今,情、景、事、理融为一体,场景阔远,寓意深邃,堪称唐诗中的艺术珍品。
第一首《石头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前言】《石头城》,作者刘禹锡,写于826年,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
【翻译】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
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鉴赏】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
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
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
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
《西河·金陵》原文翻译及注释
《西河·金陵》原文翻译及注释《西河·金陵》原文翻译及注释《西河·金陵》作品介绍《西河·金陵》是宋代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词。
全词分三片:上片起调至“风樯遥度天际”,写金陵胜境;中片由“断崖树”至“伤心东望淮水”,写金陵古迹并发出凭吊;下片由“酒旗戏鼓甚至处市”至末,写目前景物及千古兴亡之思。
词词没有正面触及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作今昔对比,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是怀古词中别具匠心的佳作之一,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
《西河·金陵》原文西河⑴·金陵⑵佳丽地⑶,南朝盛事谁记⑷?山围故国绕清江⑸,髻鬟对起⑹;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⑺。
断崖树⑻,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⑼。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⑽。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⑾。
酒旗戏鼓甚处市⑿?想依稀、王谢邻里⒀。
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⒁。
《西河·金陵》注释⑴西河:词牌名,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五引《脞说》:“大历初,有乐工取古《西河长命女》加减节奏,颇有新声。
”又称:“《大石调·西河慢》声犯正平,极奇古。
”《清真集》入“大石”。
三片一百五字,前片六句四仄韵,中片七句四仄韵,后片六句四仄韵。
⑵金陵:古邑名。
今南京市的别称。
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
⑶佳丽地:指江南。
更指金陵。
用南朝齐谢朓《入朝曲》诗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⑷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⑸山围故国:语本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诗:“山围故国周遭在。
”⑹髻(jì)鬟(huán):形容长江两岸的青山如美人头上盘结的发髻。
⑺风樯(qiáng):指帆船。
唐刘禹锡《鱼复江中》诗:“风樯好住贪程去,斜日青帘背酒家。
”⑻断崖:陡峭的岸壁。
学生——咏史怀古诗情感(精选5篇)
学生——咏史怀古诗情感(精选5篇)第一篇:学生——咏史怀古诗情感千古兴亡多少事叹己叹国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考纲要求】学会分析咏史怀古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思想、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2.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总结、归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探究分析咏史怀古诗的常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感情和提高鉴赏此类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自读、点拨、研讨、归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咏史怀古诗:1、怀古诗: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
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2、咏史诗: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二、高考导航:登金陵风凰台李白风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李白这首诗,一说写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一说写于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明确:这首诗歌鉴赏的步骤三、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主旨1、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李白《金陵三首》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李白《金陵三首》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金陵三首》是由李白所创作的,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金陵三首》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金陵三首》唐代:李白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金陵三首》译文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金陵三首》注释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
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拥:环抱的样子。
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
当时:指六朝。
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国:都城。
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
空余:只剩下。
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
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李白金陵情结解析
李白金陵情结解析周克勤【摘要】李白一生多次游历、居住金陵,对金陵有一种深深的情结.金陵的美丽山川、沧桑历史、深厚文化、清丽诗歌、风流人物等散发着无穷魅力,吸引着诗仙赋诗吟咏.依据李白在金陵所作的近百篇诗文,解析李白对金陵的政治情结、诗歌情结和六朝风度情结,以加深对其人其诗的理解.【期刊名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0)001【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李白;诗歌;金陵情结【作者】周克勤【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南京,古称建业、建康、金陵等,曾是隋唐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三国东吴定都建业,先后又有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在此建都。
李白(701—762)一生多次游历、居住金陵。
据詹锳、安旗、薛天纬、郁贤皓等学者考订的年谱,李白在金陵大致有四个时段:一是725—726年,二是747—750年,三是753—756年,四是761—762年[1]。
金陵的山水人物、文化历史等吸引着李白赋诗吟咏,使其对金陵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情结。
笔者根据李白在金陵时所作的近百篇诗文,解析他的金陵情结。
李白是唐代金陵情结最浓的诗人。
李白金陵情结之一是强烈的政治情结。
李白的政治期望值很高,他渴望建功立业,然后功成身退。
青年李白高唱:“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2]4526(《别匡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2]1366(《上李邕》);“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2]3983(《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李白初到金陵,目睹雄壮地势,感受金陵王气,想象帝都昔日盛况,作《鼓吹入朝曲》:“金陵控海浦,渌水带吴京。
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
槌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
天子凭玉案,剑履若云行。
日出照万户,簪裾烂明星。
朝罢沐浴闲,遨游阆风亭。
济济双阙下,欢娱乐恩荣。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多数人肯定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通常是体会诗词中的字词、意境、句意、语言特色、主旨、技巧、结构思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古诗词鉴赏怎么做会更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陵怀古》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篇1原文《西河·金陵怀古次美成韵》彭孙贻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
红衣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倚,楼船朽橛难系。
石头城坏,有燕子衔泥故垒。
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
闹红楼,烟月千里。
春色岂关人世。
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街入临春故宫里。
翻译金陵乃位居险要之地,盘龙卧虎,历经六朝风雨。
曾经行人流连的荷塘莲叶今已凋枯殆尽,只有那白鹭洲上一两只正在起飞徒增荒凉的白鹭而已。
秦淮水东流,长江练无际。
金陵城外断木残桩遍地,即使有高大的楼船或战船也无法系桩停泊。
今日的金陵已是满身疮痍、处处狼藉,只有燕子衔泥筑巢。
歌女唱着《后庭花》,不知亡国之痛的人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街市人声鼎沸,红楼热闹,烟月千里。
春色岁岁虽然有,与人世变幻有何干系呢?野棠无主花散落,流莺对对,飞入那临春阁阁。
注释红衣:指荷叶,喻舞衣或舞裙。
白门:金陵。
枯杙:指枯断之木橛。
临春:陈后主为自己荒唐无度的生活建造的三阁之一的“临春阁”。
赏析《西河》属三叠慢词,这是作者次韵北宋周美成(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的一首和作。
它抒发了明清易代以后作者出自内心的黍离之悲、亡国之痛。
上片总写号称六代豪华的金陵古城已经破败不堪。
念昔日之盛叹今日之衰,为全首词定下了沉痛哀伤的基调。
首句起笔擒题,令一个三字句“龙虎地”,即以诸葛亮的赞语“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突出古城金陵乃位居险要、气象万千之地。
“六代繁华犹记”,这是对古城过去的繁华作空自回顾。
高中语文_《金陵怀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桂枝香金陵怀古》【导入】著名学者余世存:“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
”林语堂却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当历史遇见诗歌,便成就了一类诗词,名为“怀古诗”,比如之前学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今天我们再来赏读一首怀古诗,《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王安石。
【作者及背景】①万言书(他目睹社会时弊,上万言书,渴望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②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统治)③两度罢相、失败(造派系反对罢相、变法失败)④金陵(晚年退居金陵,被封为荆国公)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是一个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实,他还是一个思想家,其哲学命题“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周汝昌先生在《千秋一寸心》这样评价其代表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了满怀愁绪,奔赴笔下.而王半山的这一阕《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带上目标,我们来欣赏这篇翘楚之作……【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整体感知诗意与诗情。
2、赏读景语,品析景物描写的艺术。
3、悟读情语,感受王安石的家国情怀。
【学习过程】一、诵读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上阕: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下阕:由所见引发的感慨。
2、学生试读,并概括内容。
3、猜谜:如果全词内容与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4、齐读全词。
【明确】“叹”二、赏读惜景,悟读品情因何而“叹”?“叹”些什么?(一)因何而“叹”?千古凭高,对此(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漫嗟荣辱。
——赞叹,眼前之景合作探究:词上阕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表现哪里?就其中某一句简要分析。
(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比喻。
色彩对比。
远景、静景。
化用诗句。
(2)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①近景、动景。
②“帆樯”广景,“酒旗”细景,点面结合。
纵望,斜阳映照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沈学摘要:怀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金陵怀古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金陵有“六朝古都”之誉,历来是文人吟诵的对象,唐宋诗词中凡涉及金陵者都与怀古有关。
唐宋文人怀古追昔,寻找沉痛的历史沦亡教训,同时也抒写个人无尽的伤感,使得金陵文化更添一份感伤的底蕴。
关键词:唐宋诗词;金陵怀古;伤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怀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怀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理性反思和苍凉的历史美感极大地开阔了文学视野,所以悲叹兴亡的怀古诗词一直佳作迭出、绵延不绝,其中尤以“金陵怀古”最为典型。
金陵史称“六朝”古都,自公元229 至 589 年,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但六个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六十年,都是短命王朝,金陵成了六朝繁华、兴亡、荣辱以及时移世异、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王朝短命,悲恨相续,引得唐宋时期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的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
自唐宋以来,金陵怀古题材在诗词中大量出现,金陵怀古就成了唐宋文学家寄兴感怀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成了唐宋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金陵怀古为唐诗宋词增添了一份伤感的幽幽情怀,唐诗宋词中也多了一抹难舍的金陵情结。
一、亡国之痛:六朝如梦鸟空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文化大国,文化遗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尤以七大古都为甚,这些古都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给人一种无尽凄凉的沧桑之感。
历史遗迹昭示着前代的风云,自然景致常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激发人们的怀古之思。
“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之人也。
”( 方回《流奎律健》卷三) 古代文学作品里的怀古诗词中,关于金陵咏叹兴亡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洛阳、西安、北京、开封、杭州等其他古都,同时“金陵怀古”较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维扬怀古”、“赤壁怀古”、“长安怀古”、“姑苏怀古”,不论从整体创作数量,还是从名作数量而言,都远为优胜。
金 陵怀古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 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 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导入
怀古诗词特点总结
1.怀古实为伤今。 2.内容上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3.结构上一般是先写景,后议论抒情。 4.手法上多用典或化用诗句,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 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 问题的识见。
16.《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请结合本诗 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
①前两联只点出了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 的缘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所写的内容并不 是言之凿凿的历史事实。 ②最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国家兴亡源于人 事的主旨。而“人事”并不指向具体的历史事实,却又能够让人 明白。(每点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注释:冶(ye)城:东昊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冶:—作“台”。 征虏亭:亭名,在金陵。蔡洲:江中洲名。幕府:山名。兴废:指国家兴亡。 人事:指人的作为。 山川空地形:徒然具有险要的山川形势。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作歌曲名。
译文: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春潮淹没了冶城的洲渚,落日余晖斜照在征虏亭。
诗人于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冬天,由和州返洛阳途经金 陵(今南京市)时,横观山川景物,仰思历史变迁,俯察社会形 势,遂于冬末春初写成此诗,托“怀古”抒情而警示执政者。
刘禹锡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古诗怀金陵·璧月琼枝不复论翻译赏析
古诗怀金陵·璧月琼枝不复论翻译赏析《怀金陵·璧月琼枝不复论》作者为宋朝诗人张耒。
其古诗全文如下: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
青溪天水相澄映,便是临春阁上魂。
【前言】《怀金陵三首》是宋代文学家张耒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当写于不同时时。
第一首诗追忆金陵的风光;第二首诗实为金陵怀古诗,借亡国之君陈后主与张丽华的一段史事,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革是非只待后人评说的感慨;第三首诗追怀金陵的昔日之游。
三首诗艺术风格相似,手法相同,都是一、三、四句一脉相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另换一意,含意深婉,用典简净,具有“自然奇逸”的艺术特色。
【注释】⑷璧月琼枝:典出《南史》。
《南史·张贵妃传》:“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
……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
’大抵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
”⑸青溪:张丽华的丧身之处。
《南史·张贵妃传》:“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
”一作“清溪”。
【翻译】张贵妃、孔贵嫔的故事已经过了数百年,对她们的容色无需再作评论,现在就连秦淮河也有一半被荒野的榛子树所侵夺。
青溪水天交相辉映,那便是临春阁上张丽华与陈后主相聚之魂。
【赏析】《怀金陵三首》虽然不是写于一时,但艺术风格相似,手法相同。
一、三、四句一脉相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另换一意。
在咏史诗的写作上,他摆脱了宋人咏史“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吴乔《围炉诗话》)的通病,造语奇警,含意深婉,用典简净。
《吕氏童蒙训》说:“文潜(张耒的字)诗自然奇逸,非他人所及。
”这三首绝句,具有“自然奇逸”的艺术特色。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
沈学玕
【期刊名称】《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2
【摘要】怀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金陵怀古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金陵有"六朝古都"之誉,历来是文人吟诵的对象,唐宋诗词中凡涉及金陵者都与怀古有关。
唐宋文人怀古追昔,寻找沉痛的历史沦亡教训,同时也抒写个人无尽的伤感,使得金陵文化更添一份感伤的底蕴。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沈学玕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
【相关文献】
1.三篇"怀古"竞风流--《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比较赏析 [J], 阳江波
2.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 [J], 弓亚斌
3.论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词史意义--从词调体制和怀古题材两个角度 [J], 张冬梅
4.浅谈宋代金陵怀古诗中的"异端之说"r——以《瀛奎律髓》金陵或六朝的怀古诗
为例 [J], 秦霁月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的怀古词 [J], 吴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
弓亚斌
【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3)001
【摘要】唐宋诗词中有关“金陵”的作品不胜枚举,而最能体现“金陵”历史沧桑与审美风格的当推咏史怀古类作品.诗人们在缅怀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感慨繁华、哀叹人事、讽谏君王,金陵的兴废更替、盛衰荣辱通过伤悼情怀、历史古迹加以呈现,延伸出特有的金陵情结,在宋元以后文人的金陵题材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和延伸.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弓亚斌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教研部,山西太原0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
【相关文献】
1.从咏华清宫看唐人咏史怀古诗的宫殿情结 [J], 兰翠
2.唐代咏史怀古诗中的武侯情结 [J], 张荣东;逯雪梅
3.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 [J], 沈学玕
4.20世纪以来唐宋咏史怀古词研究的历史回顾 [J], 刘怀荣;石飞飞
5.“三不朽”思想与李齐贤的咏史怀古诗创作 [J], 刘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摘要:唐宋诗词中有关“金陵”的作品不胜枚举,而最能体现“金陵”历史沧桑与审美风格的当推咏史怀古类作品。
诗人们在缅怀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感慨繁华、哀叹人事、讽谏君王,金陵的兴废更替、盛衰荣辱通过伤悼情怀、历史古迹加以呈现,延伸出特有的金陵情结,在宋元以后文人的金陵题材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和延伸。
关键词:悲哀、反思、繁华、情结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咏史怀古更侧重“见古迹,思故人”,经临某地而抒发感慨,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源于地点、古迹的触发。
历史上的很多名都如“长安”、“洛阳”、“金陵”等都是文人青睐的对象,而其中,“金陵”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沉淀了更多的沧桑,相关的咏史怀古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其它古都更胜一筹,形成了对于“金陵”的固定的情怀,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金陵”情结与咏史怀古金陵,也称“秣陵”、“建业”、“建康”,作为六朝古都,“四十馀帝三百秋”的沧桑政治,使其成为最具创伤性记忆的古都。
“虎踞龙盘”的优越地势与“江南佳丽地”的明秀赋予它独特的人文积淀,历来是文人抒怀致慨的触发点。
从其发展看,三国开始,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明、太平天国等先后定都于此,留下辉煌霸业。
尤其是六朝时代,“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繁华盛极一时。
值得关注的是,自公元229 至 589 年,“六朝古都”的几个朝代无一例外的短命,每个王朝时长不足六十年,“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世易时移的更迭中,金陵承载了更多的兴衰荣辱,成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数个王朝急剧变迁的兴衰史,使“金陵”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咏史怀古中,更易引发文人的悲悯情怀。
面对昔日六朝遗迹,文人无不慨叹繁华的变迁与消逝,流露出种种关于金陵的复杂感情,在不断的积淀中升华为一种既定情怀――金陵情结。
“情结”在心理学上是指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荣格认为情结是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
对诗人而言,他们以金陵为题众多的咏史怀古作品,“是在无数次类似经验的刺激下的积淀在诗人心理结构中的深层记忆,近乎一种集体无意识,每当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条件反射式的显现出来”[1]。
与普遍意义上的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有所不同,作品中的金陵多是诗人咏史怀古的引发物和寄托物,引发他们对金陵的政治认识和情感体悟。
这种情怀随历史的沉淀固定为金陵情结,包括李白、刘禹锡、许浑、李商隐、吴融、罗隐以及王安石、周邦彦等人,都对金陵发出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
二、“金陵”情结由唐而宋的演变过程1、盛唐时期李白首次在咏史诗中确立金陵题材,展现了独有的金陵情结以“金陵”作为描写对象,展现咏史内容的诗早在两晋就已出现,但以金陵为题的咏史怀古诗的发韧却是在盛唐。
数百年间,六朝几个王朝更迭变换,朝梁暮陈,留下了“石头城”“燕子矶”“台城”等众多遗迹。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遗迹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昔日王朝的缩影与见证。
李白怀有经邦济世之志,也喜欢登临漫游古迹。
他曾多次去过金陵,对金陵文化以及风物有着深深的认同。
作为唐代金陵情结最显著的诗人,其涉及咏史怀古的金陵诗歌包括《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月夜金陵怀古》、《金陵新亭》、《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三首》等。
诗人不仅对金陵昔日风流人物表示倾慕,更多的是对历史变迁、人事变化进行思索,流露出繁华不再的伤悼之情。
如其《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句,“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
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阑一叹。
”,表现对六朝繁华消逝的惋惜之情,历史兴亡通过金陵特有景物的连贯来展现,内涵深厚,发人深省。
其《金陵三首》,是咏史诗史上第一组以金陵为题材的组诗。
当时安禄山攻陷两京,中原鼎沸。
李白作为忧国忧时之士,便借南朝的兴亡以感慨时局。
如其二“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当时户民密集、朱楼耸立的金陵,已变为春草凄凄、古丘荒凉之地。
其中“后湖月”意象连接古今,把历史与现实叠映起来。
昔日繁华与今日之冷落,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引发了浓厚的兴亡之感。
其《月夜金陵怀古》《金陵白杨十字巷》也传达了相同的情绪。
综合看来,李白最早在咏史中给予金陵以关注和展现,具有开创、确立之功。
他吟咏金陵流露出繁华不再的伤悼情怀,成为中晚唐诗人吟咏金陵、反思盛世的先导。
2、中晚唐时期“金陵”怀古大量出现,“金陵”情结更加纯熟、深刻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而衰,国运日下。
中唐昔盛今衰的时代氛围与金陵历史的悲情内涵惊人的一致,有力激发了文人的反思、伤悼之情,这种情怀随着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矛盾突出的晚唐的到来而转向无奈与苍凉。
以“金陵”为题的咏史怀古作品,也因为中晚唐的社稷动荡、王朝衰微而内涵更为深刻,表现更加成熟。
中唐最早最深挖掘金陵内涵审美的诗人是刘禹锡。
他对金陵情有独钟,在他未到金陵时,就创作了《金陵五题》和《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分别咏叹被潮水长期冲刷的石头城之女墙,飞入寻找百姓家的燕子、夕阳中的乌衣巷、宫女吟唱的《后庭花》以及变成野草蔓藤的台城,借金陵古迹以抒兴亡感慨。
《西塞山怀古》更注重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表达对时代的感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全诗弥漫的是一种浓烈的伤悼情思:不世功业,一代繁华,最终也会变成令人唏嘘的往事。
[2]”,他在亲自游历金陵后,创作了《金陵怀古》,辩证地提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哲理性思想。
与李白相比,刘禹锡在吟咏“金陵”时,淡去了经世精神,伤悼之情比盛唐更加深刻、典型,沉浸于对兴亡的伤感中。
晚唐涉及“金陵”情结的咏史怀古有50首之多,大大超越盛唐中唐,主要源于家国荡动、身世飘零的现实对诗人“金陵”的悲情体悟的刺激。
由此“作品中流露出的哀思、伤怀、困顿、无奈以及幻灭的悲情,没有丝毫的穿凿附会,而是忧愁暗恨皆为心底流出[1]”,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是韦庄的七绝《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空啼之鸟,霏霏之雨,与“烟笼十里堤”之柳树,形成鲜明对照,传达出物是人非,繁华消歇的怅惘情怀。
类似的情怀在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南朝》、许浑《金陵怀古》等“金陵”咏史作品中也有深切体现。
3、宋代“金陵”咏史怀古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认识,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音王国维有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认为词的体式长于抒情,在言理、叙事上不及诗歌。
然而在词的发展中,其内容和抒情相互融合,达到了良好的统一。
咏史词的兴起虽远晚于咏史诗,却起步很高,它将叙述历史事实和生发议论融合在一起,以沉稳雄浑的姿态出现,率先表现这种风格的就是“金陵”咏史怀古词。
据考证,最早在怀古词中表现金陵繁华的是五代欧阳炯的《江城子》,“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词作表现曾经盛极一时的“六代繁华”被无情流水淹没后的胜败荣辱,是非得失,滋生出深沉的历史意识。
需指出的是, 欧阳炯的历史咏叹仅仅是“发乎情兴”,并未触及现实兴亡的伤怀。
北宋初,百年承平气象渐渐远去后,政治积弊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文人们把目光投向承载六朝遗恨“金陵”,表现内心之忧虑。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最有代表性,“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面对金陵旧迹,词人无限伤怀,“悲恨相续”的“六朝旧事”是词人托古讽今的触发点。
结合王安石所处的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势,相续的悲恨不仅指六朝也指当世,原因在于“繁华竞逐”,他以此告诫当时统治者汲取教训,表现出个体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为金陵抒写国家兴亡注入了更多的爱国之音。
王安石把“金陵”这一重大题材带进词的创作领域,使词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呈现出开阔之气,确为难得。
杨湜《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与北宋百余年的承平相比,南宋残山剩水、内忧外患、偏安一隅的政治态势,真正激发了文人内心深处的“金陵”情结。
他们登临“金陵”时往往感念时艰,借古抒怀,表现强烈的忧国之思,王述庵在《赌棋山庄词话》中评价:“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
金陵特有的历史遭际与南宋山河破败的现实相暗合,最易催生文人六朝兴亡的感触,多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由此,这时期的“金陵”之作,就蒙上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和黍离之悲,呈现出境界开阔、蕴含深广、感慨深沉、思深笔长的苍凉之美,以周邦彥《西河·金陵怀古》、李纲《六幺令》、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贺铸《台城游》、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等为代表。
南渡名臣李纲罢相后作《六幺令》,借六代兴亡寓词人奋力突围、努力抗金的忠愤情怀,“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金陵的繁华只有月亮在无声无息观望,昔日战争让词人无限伤怀,因而借古喻今,深切表现“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的重整河山之情,显露的是希冀救世的忠愤。
“比较同为志士的王安石和李纲的金陵怀古,李纲的“忧世”面临的却是国将不国的危难现实和迫在眉睫的救亡需要。
他在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外,还具备了一种责无旁贷百折不回的英雄使命意识。
[3]”。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于兴亡之叹中显露现实忧虑:“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
金粉遍地、笙歌彻夜的往昔早已消逝,面对金陵遗迹,词人最突出的就是霸业消逝后,充斥心中的不甘与惆怅,这种心绪与乔木、斜阳等景物融合在一起,倍增苍凉之感。
结合辛弃疾经历的众多政治巨变,可以体会词人“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无奈与愁郁。
表现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最深刻的,是南宋汪元亮的《莺啼序·重过金陵》,“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慨南宋之不奋,抒己之伤悲,“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反思金陵衰败之因,力度深刻。
由唐而宋,文人面对金陵时的情感指向基本一致,都是以金陵的王朝更迭与繁华不再为中心。
由于时代氛围的不同,诗与词在表现金陵情怀时各有侧重,唐代更重视一种对于君王的讽谏和个人的哀叹,而宋代则紧紧与爱国之情、黍离之悲相联系,这点在其思想内容和审美内涵上有更加深入的表现。
三、“金陵”情结在审美方面的具体表现1、“异代而同心”的对兴亡、个人的伤悼之情南朝陈为隋所灭,当时金陵遭到重创,“城邑宫阙,平荡耕垦”,至唐代,金陵地位下降为普通县城,昔日繁盛也被扬州所取代。
政治、经济地位的变迁,使得金陵王气消歇、冷寂萧条,繁华一去不返,最易引发诗人悼古伤今、盛衰无常的沧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