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10

合集下载

明清戏曲

明清戏曲

• 风情剧
李渔《笠翁十种曲》
李玉及其作品
• 李玉生平
吴县人,家传自擅清平调,著传奇以抒其愤
• 李玉作品
三十多种,《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 《占花魁》《千忠戮》《清忠谱》
• 李剧特点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安排紧凑严密、场 面描写宏伟活跃
李渔及其作品
• 李渔其人
浙江兰溪人,放诞自适,托钵山人
• 李渔作品
《长生殿》与《长恨歌》《梧 桐雨》的不同
情节安排不同
细节描写不同 作者倾向不同
情节安排不同
• 《长恨歌》首先是帝王宠爱,接 着是马嵬之变,其次是明皇思念, 最后蓬莱相见 • 《梧桐雨》加上李隆基夺儿媳、 杨玉环与安禄山有私情秽事,最 后重点写明皇思念 • 《长生殿》删去秽事,写出男人 不专女人善妒,最后安排月宫相 会
雌木兰、女状元)
• 作品特点:世俗观念和市民精神,讽刺杂

二、明代传奇
• “传奇”与四大声腔 • 明初期传奇
邱濬《五伦全备记》姚茂良《精忠记》张复 之《金印记》沈采《千金记》王济《连环记》
• 明中期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 《鸣凤记》
• 明后期传奇
高濂《玉簪记》周朝俊《红梅记》
传奇与四大声腔
作者的倾向
• 《长恨歌》:同情中有感慨 • 本是要“惩尤物,窒乱阶”,事实上 是同情李、杨爱情,表达感伤,即美 好事物一去不复返,美好感情总是有 缺憾
• 《梧桐雨》:批判中有同情 • 是一个末本,以唐明皇为中心,他是 一个为情所迷、昏愦软弱、可怜可叹 的世俗男子
• 《长生殿》:美化中有歌颂 • 美化二人爱情基础,将其生活化、现
三、桃花扇
• 孔尚任的生平

明清戏曲音乐、歌舞音乐

明清戏曲音乐、歌舞音乐
两大体系:豫东调和豫西调。
传统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拷红》《打金枝》《三哭殿》等;
新剧目的优秀代表作有:《阴阳沟》《李双双》等。
豫剧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为【慢板】4/4拍、【流水板】2/4拍或1/4拍、【二八板】2/4拍、【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
(十一)粤剧
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以及港澳等粤语地区。最早见于徐珂的《清书钞》。
明清戏曲音乐
主要内容
(一)传奇
承袭宋元南戏传统,又称明清传奇。
梁伯龙《浣纱记》、汤显祖《牡丹记》、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二)六大声腔
明“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戈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
海盐腔:最早出现,无曲谱传世;戈阳腔:流传最广,江西、安徽、福建、云南、贵州,粗狂豪放,一人唱众人和,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余姚腔: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中遍及南北;昆山腔:也成昆腔、昆曲,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极高、影响极广的一种。魏良辅等人将昆山土戏改为“水磨腔”,用新昆山腔演出了剧本《浣纱记》后才广为传播。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清末两大腔系:歌舞类型腔系和说唱类型腔系。
(三)花部乱弹
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
(四)梆子腔
又名秦腔。用枣木梆子伴奏,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多个剧种的总称,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说唱。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创立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五)皮黄腔
由“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而成。西皮起源于秦腔,经湖北襄阳及武汉一带的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戈阳腔的传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在明清戏曲史上,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贺寿,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京剧真正的诞生和创始时期是同治和光绪时代,湖北楚班进京,促成了徽汉合流,才开始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新பைடு நூலகம்种——京剧。京剧得名,是民国以后的事,因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黄”为“京戏”。)

清代戏曲概述

清代戏曲概述

二、清代地方戏的体制特点:
1、音乐属单曲体结构形式,突破了昆山腔、 弋阳腔的曲牌联套结构形式.
2、唱词以七言句、十言句为基本格式,不 象昆曲的曲牌唱词——长短句.
3、剧本组织结构主要依据冲突发展安排场方戏的内容和艺术
题材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也有改编历史 演义、民间传说的,内容极为丰富,现实性和 生活气息强,有浓厚乡土色彩.
二、清忠谱
l、思想内容 据明末苏州市民暴动史实 写成,歌颂周顺昌为首的东林党人反阉斗争和 崇高气节,表彰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 不畏强暴的可贵品质,深刻反映明末的政治斗 争和社会矛盾.
周顺昌:清廉、耿介、忠贞、刚直、嫉恶 如仇,是理想的清官和忠臣形象.
颜佩韦等五义士是市民英雄的典型.标志 着我国市民阶层的政治觉醒.
主要见于闲情偶寄的辞曲部、演习部、声容部: 演习部: 1.选剧:别古今、剂冷热
2.变调: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板.缩长为短, 变旧为新.
3.授曲:解明曲意,调熟字音.字忌模糊,曲严分合,锣 鼓忌杂,吹合宜低.
4.教白:强调高低抑扬、缓急顿挫. 5.脱套:戏场关目,全在出奇变相,令人不能悬拟.
一、地方戏兴起与繁荣
清中叶后,随着传奇与杂剧衰微,地方戏逐渐占据 剧坛主位.这一变化经历了两个时期和一场斗争.
1.两个时期:指兴起和繁荣时期
兴起时期:指康熙末年到乾隆中叶,各种地方戏开 始以小戏形式流行农村,逐渐发展为大戏流入到城市.
繁荣时期:指乾隆末年到道光末年,地方戏形成为 几个主要的声腔系统和大型剧种,压制了专擅剧坛的 昆曲.
渔闲情偶寄是古代戏曲理论集大成者. 焦循花部农谭是早期地方剧目重要著作.
第二节 玉与清忠谱
一、玉生平和创作
玉,吴县人.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戏曲.传 奇约40种,现存18种.明亡前传奇一捧雪、人兽 关永团园占花魁,世称一人永占.入清后有千钟 禄、万安民和代表作清忠谱.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
明清戏曲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明代戏曲发展和清代戏曲发展两个阶段。

明代戏曲发展阶段:
明代戏曲的发展得益于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大量的文化艺术人才涌现出来,这为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戏曲以南戏和北戏为主要流派。

1.南戏:南戏以杭州为中心,以“越剧”为代表。

越剧因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2.北戏: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戏曲以“京剧”为代表。

京剧综合了元杂剧、明明杂剧和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表演和化妆,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清代戏曲发展阶段:
清代戏曲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种。

1.南戏:越剧继续发展,并成为最为重要的南方戏曲剧种之一。

2.北戏:京剧在清朝得到国家的扶持和鼓励,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代表,演员进一步完善了唱腔、表演和化妆的技巧。

3.其他剧种: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戏曲剧种,例如山东的豫剧、河北的晋剧、浙江的绍剧等,它们各具特色,对中国戏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戏曲发展过程是由于社会的繁荣和人才的涌现,各个剧种通过互相借鉴和学习,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为中国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的戏曲与表演形式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曲剧目不断创新,表演形式也日趋丰富。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戏曲剧目、演员、剧团和观众等方面逐一探讨。

一、戏曲剧目明清时期的戏曲剧目种类繁多,主要有南戏、京剧、豫剧、晋剧、昆曲等。

这些戏曲剧目汇聚了南北各地的戏曲艺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南戏是以浙江温州为中心的地方戏曲,代表作品有《汉宫秋》、《天净沙·正气歌》等。

此外,还有闽南戏、客家戏等。

这些地方戏曲在表演上注重音乐和舞蹈,舞台表现力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京剧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宫廷戏曲,源于元曲,后经过改革创新而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京剧以唱、念、做、打为基础,注重形神兼备,表演要求高,具有高超的演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代表作品有《长生殿》、《牡丹亭》等。

豫剧是以河南省为中心的地方戏曲,流传于豫、鲁、苏、皖等地。

豫剧以山东沂蒙山区的民间曲艺为基础,吸收了京剧、杂技、杂耍等表演形式,因其音调平稳、节奏宽松、情节曲折而备受欢迎。

代表作品有《茶馆》、《打金枝》等。

晋剧是以山西省为中心的宗教戏曲,又称为“庙会戏”。

晋剧以山西地方传统音乐为基础,以表演形式丰富、场面壮观、音乐激昂而著称。

代表作品有《荀凤池》、《春闺梦》等。

昆曲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崇文重教的戏曲,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等。

昆曲以唱腔优美、音乐和舞蹈协调、造型古朴、雅致为特点,具有特别高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戏曲之花”。

二、演员明清时期的戏曲演员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他们在舞台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演技和艺术才华。

戏曲演员分为正派和旦角、丑角、生旦、净角等。

正派演员一般扮演男性英雄和正义人物,在表演上要求气度不凡、风姿高雅。

代表演员有程砚秋、梅兰芳等。

旦角演员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在表演上要求音乐高婉、动作委婉。

代表演员有名妓李香君、厉朝娟等。

丑角演员是扮演喜剧人物的演员,在表演上要求滑稽搞笑、表情夸张。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戏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在这个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戏曲剧种,如京剧、评剧、湘剧等。

这些剧种在演出形式和特点上各具特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

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戏曲名家,如李时中、曹雪芹等,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这些作品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发展背景、主要剧种、演出形式、名家、代表作品、影响、地位、繁荣。

1. 引言1.1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中国的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曲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吸收了各地戏曲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民俗气息。

在这个时期,戏曲剧种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名家辈出,代表作品层出不穷,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在演员表演、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表演体系。

各种戏曲剧种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京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众多的剧种。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有的强调唱功,有的重视表现力,有的追求舞蹈技巧,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所突破,而且在题材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传统、民间故事等各个方面。

各种名家纷纷涌现,他们的代表作品成为了明清时期戏曲的经典之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

这些名家在戏曲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戏曲艺术的发展背景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经历了一段繁荣的发展阶段。

第六章_明代戏曲

第六章_明代戏曲
2,理论条件:李梦阳、何景明、王慎中、唐顺之等一批名士在理论上明确 肯定了戏曲文学的价值。
3,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戏曲的繁荣。
五、几种戏曲概念的区别
(一)明代杂剧与元代杂剧之比较
1,结构上,明代杂剧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
(白)想俺林冲,在那八十万军中,作了禁军教头, 征那土蕃的时节呵。
《宝剑记》的成就
一是将原本是充满市井味道的草莽英雄故事, 敷演成了士大夫的歌唱;
二是开始挑战《琵琶记》的权威,在注意道德 说教的同时,在艺术上注重音韵的谐和言辞的 俊美,在内容上开始冲破家庭伦理的局限,开 拓了在政治上的忠奸题材;
一、前期作家、作品数量虽多,但题材单调, 成就甚微,多是宫廷派作家朱权、朱有燉的喜 庆剧、道德剧、神仙剧。
二、明中叶后,杂剧内容和手法都有创新。出 现不少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体式短小精 悍,多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
一、明代前期杂剧
《御制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 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2.唱词安排的均匀。 《仗义疏财》有李逵与燕青的对唱、齐唱;
3.南北曲合流的尝试。 《神仙会》采用南北合套,末唱北曲,(13431422后),山东淄
川人。明成祖御前
得意侍从,著杂剧 16种,今存5种。
代表作《萧淑兰情 寄菩萨蛮》。
杨讷,字景贤,
三、声律论。格律至上,追求 “合律依腔”
吴江派的主要人物
吕天成:《齐东绝倒》、《曲品》(继《南词叙录》之 后第二部著录和评论明代传奇的专书)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演变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演变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发展与演变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其历史源远流长,经过繁衍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为主线,深入探讨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流派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明代戏曲的舞台艺术明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显著阶段,不仅舞台艺术表现艺术化,且曲调变幻多姿,曲剧类型繁多。

明代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有南戏、昆曲、京剧、秦腔等,这些剧种各具特色,并在今天的戏曲艺术中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南戏是明代舞台戏曲中的代表之一,其表演特色为花腔、舞蹈和立体造型。

昆曲则强调唱腔、身段和音乐,舞台划分分前中后三个地方,阵型严谨,舞蹈技巧复杂。

京剧则是明代崛起的一种新兴剧种,她把南戏、昆曲和其他剧种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以独特的唱腔、行板和音律吸引了广泛观众。

二、清代戏曲的深入发展清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戏曲表演和文学创作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戏曲剧种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中以蒲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为代表。

蒲剧起源于山西,传说其源自唐朝的《秦香莲》,所以又叫秦腔、元腔,它在表演上注重唱腔和唱词,舞蹈时要求身段灵活,多以庄重、深沉的角色形象出现。

越剧始于浙江嵊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流传广泛。

其表演特色是唱腔柔和、细腻,用人声模拟物品声音;而身段表演则注重柔美、流畅的布局展现。

评剧来源于江苏一带,这种剧种的唱腔注重平淡、清晰,常用于表演历史剧、社会现实题材戏曲。

而黄梅戏则源自安徽,其唱腔多半带有激昂的呐喊,也有常用于表演经典著作,以及诗词歌赋等。

三、黄梅戏和评弹技艺的形成清代后期,黄梅戏和评弹技艺逐渐崛起,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

两者都是以弹唱为主,戏曲表演特点不同。

黄梅戏因地域分化和表演技巧的多样化,随着香港的电影和台湾的电视广播,逐渐流传到海外华人与外国观众中间。

评弹则分为苏州杂坛子、南塘评弹和北京评弹三个系列。

明清传奇的发展

明清传奇的发展

四、明代传奇作家与作品概述
(一)梁辰鱼(1510-1591)的《浣纱记》(共45出)(悲剧) 取材于春秋时代吴越兴亡的故事。元杂剧有《进西施》(关汉卿
作)和《越王尝胆》(宫天挺作),但剧本已佚。 故事梗概:越国大夫范蠡游春结识浣纱女西施并定情。接着吴越 交战,吴王夫差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带臣子范蠡到吴国请罪,三 年中受尽吴国君臣侮辱。吴王得病,勾践为他尝粪,夫差于是让 勾践君臣回国。勾践回国后,计谋复仇,范蠡为国割爱,主动将 等待自己三年的未婚妻西施亲自送至吴宫。两人析浣纱为证,以 待团圆。夫差得西施,荒淫无度;吴国忠臣伍子胥因进谏昏君, 获罪自刎;吴国君臣不和,朝政日非。与此同时,越王却卧薪偿 胆,励精图治。当吴国攻齐时,越乘虚而入,攻占吴国,吴王自 杀。灭吴之后,范蠡功成身退,与西施在太湖舟中成婚, 一同泛 海而去,隐居江湖。 《浣纱记》的主要特点是以西施、范蠡的爱情为主线,写吴越之 争及国家兴亡。剧本着力表现了西施以大局为重,把国家利益置 于爱情之上的精神境界。
?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1541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并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山腔从唱法结构及伴奏乐器等方面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昆腔歌唱体系
第四章 明清传奇戏曲
传奇的演变、发展、体制、作家与作品
一、明代戏曲的演变与发展

2、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李渔的《闲情偶记》,提出“结构第



一”,“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理 论,切中传奇创作之时弊。 3、“南洪北孔”的出现:康熙年间,洪昇《长生殿》(1688)、 孔尚任《桃花扇》(1699年)两部巨著出现,把传奇创作推向一 个新高峰。 (二)清中叶:明清传奇剧的余势期。 1、演出体制杂剧化。多为折子戏。乾隆年间编纂的《缀白裘》, 主要收录当时剧场经常演出的昆曲剧本80多部作品的400多个折 子戏。 2、思想内容伦理化。“褒忠、阐孝、表节、劝义”。 3、艺术风格诗文化。创作与舞台演出严重脱节。 至乾隆年间(1736-1795),地方戏勃兴,传奇创作近入尾声, 但仍有几部佳作作为其回响。如方成培的《雷峰塔》等。嘉庆以 后,昆曲传奇失去舞台主宰力,被民间地方戏取代。

10汤沈之争

10汤沈之争

10汤沈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家。

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

后⼈称之为“汤沈之争”。

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各⾃拥有⼀批忠实粉丝,所以戏曲史上⼜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巨⼈,对戏曲格律与⽂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

两⼈持论相对,发⽣过碰撞⽂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其中参与讨论。

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汤显祖和沈璟。

汤显祖以“⾄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明神宗时期,戏曲史上出现两个重要⼈物⽂辞上偏于绮丽,称“⽂采派”;⽽沈璟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遂称为“本⾊派”或“格律派”。

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们不约⽽同地把汤沈⼆⼈并提⽽论,如同中国⽂学史上屈宋、李杜、元⽩等两两齐名的⼈物⼀样,出现了说汤必⾔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

基于汤⽒⽂采为先、沈⽒格律第⼀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了争论,这⼀话题被⼈们定义为“汤沈之争”。

《牡丹亭》的⾳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

由于忽视对该剧⾳律的探讨,导致⼈们对这场争论⾄今尚⽆合理的解释。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韵、格律、宫调等⽅⾯,既有合理的运⽤规则,也有随意的破坏成例。

“汤沈之争”暴露了明清戏曲家对戏曲⾳律认识的不⾜。

从万历年间开始,汤显祖与沈璟等⼈曾在创作主张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和辩难。

汤显祖强调“曲意”,主张“意趣说”,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宁协律⽽不⼯”的主张。

汤显祖还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上讲究“机神情趣”,既要本⾊,⼜要有⽂采。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我为中⼼的神情合⾄论,特别重视个⼈的感情作⽤,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杂剧明代戏曲主要由杂剧和传奇这两大部类组成,但明杂剧的艺术地位和总体影响既不及蔚为主流的明传奇,与元杂剧相较也大为逊色。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燉。

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一个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

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是其主要创作类型。

朱权(1378—1448)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卒谥献王,世称宁献王。

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

代表作《卓文君私奔相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朱权还作有兼戏曲史论与曲谱为一体的《太和正言谱》(1398年),分戏曲体式15种,杂剧12科,收录和品评了金、元、明初杂剧、散曲作家203人,认为戏曲乃盛世之声、太平之象。

朱有燉(1379—1439)号诚斋,明太祖第五子之长子,袭封周王,谥宪,世称周宪王。

是明杂剧史上作品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总称《诚斋传奇》。

其中较好的有《香囊怨》.贾仲明(1343—1422),山东淄川(淄博)人,明成祖御前侍从,深受皇帝宠爱。

有人认为《录鬼簿续编》也系他所作,该书对研究中国戏曲史很有价值。

所作杂剧16种,今存5种。

其中《升仙梦》写桃、柳二妖被吕洞宾度化成仙。

《萧淑兰》写少女初恋。

杨讷,字景贤,号汝斋,蒙古族人,写过杂剧18种,今存两种,其中《西游记》共6本24出,多数情节与百回本小说《西游记》并不一致。

这一时期知名的作家尚有刘东生,浙江绍兴人,作品《娇红记》(2本8折)写申生和娇娘的恋爱故事,情深句丽。

为传奇《娇红记》的再创作作了铺垫。

二、明中后期杂剧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作品脱颖而出。

因此明代中后期的杂剧创作有其连贯发展的历史。

在创作上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与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逐渐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出现不少。

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研究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研究简介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曲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将从历史背景、剧种分类、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1.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此时期,杂剧逐渐崛起并成为主流,如南京评话、京剧和越调等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迅猛发展。

2. 清代戏曲清代则是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完善和表演形式多样化的阶段。

著名剧种有昆曲、华彩、豫剧等。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对于戏曲的推动也使得此时期的戏曲繁荣发展。

二、剧种分类明清时期涌现出众多剧种,常见的有: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明代元曲和杂剧艺术,并在清代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体系。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美轮美奂的戏服而闻名于世。

2. 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中最古老、最优雅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起源于明代,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其细腻华丽的唱腔和舞台上高超的表演技巧而被称为“人间音乐”。

3. 南戏南戏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等地,包括评弹、嵩山南派等。

南戏讲究旋律婉转动人,多为长篇大段,既注重唱腔表演又重视故事情节。

三、表演形式明清时期的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具有以下特点:1. 武打武打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中占据重要地位,演员们通过高难度的动作和精湛的功夫使得观众大开眼界。

无论是舞剑、打拳还是表演细腻的搏斗场面,武打都成为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台词在戏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演员们通过吟唱、对白和即兴演出来表达人物角色的情感和冲突。

明清时期的戏曲台词具有诗意和抒情特点,富有艺术美感。

四、艺术特点明清时期的戏曲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 曲调独特每个剧种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曲调体系,如昆腔、京腔等。

这些曲调通常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音域和音色,并与剧情紧密结合,营造出独特而生动的氛围。

2. 着装华丽明清时期戏曲着装十分讲究,演员们穿着华丽而精美的戏服登台表演。

十大昆曲曲目

十大昆曲曲目

十大昆曲曲目(原创版)目录1.昆曲简介2.十大昆曲曲目列表3.十大昆曲曲目简介4.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正文昆曲,又被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源于明代,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昆曲的众多曲目中,有十大昆曲曲目备受推崇,它们是:《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夜行船》、《风筝误》、《西厢记》、《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和《破幽梦孤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爱情经典。

《桃花扇》则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反映南明历史的剧作,以侯方域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长生殿》是清代剧作家洪升的代表作,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宫廷图景。

《夜行船》是一部讽刺喜剧,讲述了一个穷书生为了搭乘夜行船而闹出的一系列笑话。

《风筝误》则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讲述了一个风筝引发的爱情误会。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讲述了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汉宫秋》是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以汉武帝和陈阿娇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宫廷图景。

《琵琶记》是明代剧作家高濂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琵琶师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教育剧”。

《娇红记》是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家庭生活的画卷。

《破幽梦孤雁》是明代剧作家邵雍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位女子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抒情小品。

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清代戏曲

清代戏曲
第五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清初戏曲
清初剧作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化剧作家。


二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
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娱乐派剧作家。
康熙年间,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 扇》使中国戏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吴伟业和尤侗的文人抒情剧
剧作以结合个人身世、借历史素材抒发内心郁闷 为主,注重抒情性而不重情节结构和舞台要求。 吴伟业:传奇《秣陵春》 杂剧《通天台》《临春阁》 “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 尤侗:传奇《钧天乐》; 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 卫》《清平调》,合称《西堂乐府》 大都是通过为历史上不得其遇的才士贤人鸣不平


从作品描写来看,明亡的原因之一是权奸祸国。 原因之二是文争武哄。原因之三是昏君荒佚。 徐旭旦《桃花扇题辞》:“场上歌舞,局外指 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 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 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李香君、艺人柳敬亭、苏昆生 展示出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艺术成就
1、现实与虚幻的完美结合 上半部写实,“取天宝间遗事,收拾殆尽”。 下半部写幻,鼓吹真情,可以冲破时空的束 缚,超越生死仙凡的界限。 2、主线复线交叉,脉络清晰,紧凑自然。 3、清丽流畅的曲文风格,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传达出人物的感情心理。如《闻铃》 4、音律精工和谐,曲牌运用得体。 曲辞和音律俱佳,文情与声情并茂

二、李玉与苏州派
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了一群沉抑
民间的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 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 与舞台紧密结合,重视戏剧性 贴近世俗人生,易代后关注时事政治 新编历史剧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明清时期戏剧发展脉络素材

高中历史之图说历史明清时期戏剧发展脉络素材

明清时期戏剧发展脉络-清代文人戏剧创作(戏剧史)清代戏曲的进一步繁荣,使文人的剧本创作经久不衰,尽管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昆曲的衰落和地方戏的兴起,文人创作已经大多不能搬上舞台,但仍然产生了许多案头作品。

清代传奇的数量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清代杂剧据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统计,约有1300种,作者数量达497人。

清人剧作的传本据《中国丛书综录》统计,计有传奇229种,杂剧186种。

当然漏计的还有不少。

清初戏曲创作的特点是由明清易祚带来的普遍哀感悲凉情绪,这不仅体现在那些由明入清的遗老们的剧作中,也体现在清代出生的那一代剧作家的作品里。

由明入清的剧作家里有一个创作团体的成就耀人眼目,那就是被人称为苏州派作家的一群。

他们一般都是下层文人,其传奇作品社会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厚,适合演出,数量也很多。

01洪升书扇苏州派代表人物为李玉,作传奇34种,其中“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种为人称道,《清忠谱》、《千忠戮》则反映了重大政治事件,尤其后者还集中体现了李玉对于国破厦顷的悲剧性体验,一时脍炙人口,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之誉(“收拾起”为《千忠戮》里曲词,“不提防”为洪昇《长生殿》里曲词,两曲都充满兴亡之悲,曾在里巷中广为传唱)。

李玉熟于戏场搬演,因而他的作品很多都长期活在舞台上,例如《风云会》、《麒麟阁》、《洛阳桥》等都是。

苏州派作家突出的还有:朱佐朝,作传奇30余种,代表作有《渔家乐》,寄恨于太子亡国流亡的情节,在民间广为传诵,又有《元宵闹》、《九莲灯》等;朱〓,作传奇19种,以《十五贯》为著名;叶稚斐,作传奇8种,以《琥珀匙》为好,《逊国误》则哀责建文误国;等等。

另有一些变节仕清的剧作家写出更深沉的忏悔作品,如吴伟业的《秣陵春》传奇、《通天台》杂剧,丁耀亢的《赤松游》传奇等。

尤侗的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黑白卫》等则主要体现为抨击清廷科举制度的激愤。

清代戏曲

清代戏曲
B 第一个明确意识到应当根据观众的水平 和需要写戏,强调戏剧的娱乐性
C 第一个自觉以戏剧式构思来创作传奇。
2、清代中后期戏剧
(1)中期的传奇杂剧作家:
蒋士铨:《藏园九种曲》 黄图:《雷峰塔》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
(2)花雅之争
即花部和雅部,乾隆年间的两种剧种,雅部指明 中期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声腔----昆曲。花部指 地方戏的声腔。
地方戏四大声腔: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二、洪昇与《长生殿》
1.作者简介:
洪昇(1645—1704),浙江钱塘(今杭 州)人,出身于已趋中落的世宦之家。做了 二十来年的太学生,未获一官半职。康熙二 十八年(1689),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演 《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学籍。
主要创作有传奇九种,仅存《长生殿》; 又有杂剧《四蝉娟》,体式略近于徐渭《四 声猿》,分别写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 管夫人这四个历史上才女的故事。
2、题材与创作过程
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初名《沉香亭》,后更名《舞霓裳》,后
以《长生殿》题名。
3.主题
以安史之乱的社会政治为背景的爱情悲剧。
(1)爱情主题是主体
创作意图: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 底----借太真外传谱新调,情而已”(传 概);“要使情留万古无穷”(重圆)
内容描写:A 人物塑造 B 情节安排 C 矛盾处理
(3)李玉及其创作
李玉作有传奇三十多种,今存二十馀种,是明清传奇作家 中写作剧本及存留剧本最多的作家。
前期剧作《一笠庵四种曲》,即“一、人、永、占”《一 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后期剧作:《千钟戮》(又名《千钟禄》《千忠会》)、 《清忠谱》 (与魏万后、叶时章、朱素臣合作)。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视为中国戏曲的“鼎盛时代”。

演出形式逐渐规范化,剧本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表演手法和艺术语言也逐渐成熟。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一、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1、新戏、旧戏并存明代以来,越剧、昆曲、梨园戏等新戏逐渐兴起。

清代,则诞生了京剧、黄梅戏、川剧等民间剧种。

在这些新戏的冲击下,元代盛行的南戏和北曲开始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明清时期仍然存在多种戏曲剧种并存的现象,这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2、题材上的转变在明清时期,戏曲的题材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先秦时期或唐宋诗文,而是开始涉及到政治、社会、家庭等多个领域。

例如李时中的《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续集》等剧作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大量诗词、歌曲以及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戏剧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3、表演方式与手法明代初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基本上是“合演式”的,多数演员坐在剧场四周,而不是上台演出。

到了明中期,舞台上的演出方式逐渐盛行,成为戏曲表演的主要形式。

表演技巧的提高和舞台设计的改进,也为戏曲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时期戏曲的表现手法1、化妆与服装:戏曲中的化妆和服装被视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通过装扮突显角色特征和人物性格,还可以表达出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2、说唱:说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法。

演员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语气,而且还要将其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

3、舞蹈:戏曲中的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不仅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还可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身份。

4、音乐:音乐也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可以表现出不同情感状态和角色特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感受。

5、道具:道具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演员可以通过道具的运用,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人物和背景,从而提高表演效果。

明清传奇戏曲ppt课件

明清传奇戏曲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播
ppt课件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形式,将明清传 奇戏曲的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 ,有助于提高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的普及 和传播。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艺术创新
明清传奇戏曲在唱腔、表演和剧本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ppt课件的展示,可以深入剖析这些创新点,揭示其对后世戏 曲的启示和推动。
音乐与舞蹈
明清传奇戏曲在表演中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素。通过ppt课件的演示,可以展示这些音乐和舞 蹈元素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为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的支持。
04
明清传奇戏曲的现代意义
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历史价值
明清传奇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 史和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维系民族 精神至关重要。
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旅游开发
将明清传奇戏曲与旅游相结合,打 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有助于推动 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提升 。
艺术教育
将明清传奇戏曲融入艺术教育体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 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 文化修养。
对当代戏曲创作的启示
01
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融 入现代审美和表现手法, 实现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
艺术价值
明清传奇戏曲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保护与传承有助于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和 繁荣。
社会价值
明清传奇戏曲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保 护与传承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
文化交流

明清戏曲序跋纂笺

明清戏曲序跋纂笺

明清戏曲序跋纂笺序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曲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进行分类介绍和评述。

一、明代戏曲明代戏曲以元曲为基础,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明代戏曲的代表作品有《汉宫秋》、《汉宫春》、《西厢记》等。

这些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

其中,《西厢记》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爱情为主题,描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清代戏曲清代戏曲在明代戏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清代戏曲的代表作品有《长生殿》、《琵琶记》、《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

其中,《红楼梦》是清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角,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衰沉浮,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序跋纂笺序跋纂笺是对戏曲作品进行评述和解读的一种文体。

明清时期的序跋纂笺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红楼梦》的序跋纂笺尤为著名,如高鹗的《红楼梦后续》、戴复古的《红楼梦钞》等,它们对《红楼梦》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述,为我们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之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戏曲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序跋纂笺则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些经典之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明清时期的曲艺发展

明清时期的曲艺发展

明清时期的曲艺发展明清时期是我国曲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曲艺种类和曲艺家。

在这个时期,曲艺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宗族喜事或者庆典都会请曲艺表演,曲艺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娱乐形式。

一、京剧京剧是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曲艺种类之一,它通过说唱、舞蹈、音乐、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故事。

曲调独具特色,唱出的腔调清晰饱满,舞蹈动作有力精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曲艺之一。

京剧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北京城,当时被称为“宫庭戏”,后来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曲艺种类。

二、评剧评剧是明清时期另一个非常流行的曲艺种类。

评剧的演出形式非常独特,而且多变,它结合了说唱、评点、吐字、打拍、功夫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的是一些恢宏壮丽的历史故事。

评剧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在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了曲艺市场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类。

三、黄梅戏黄梅戏是明清时期由湖南音乐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形式。

它的曲调柔美婉转,歌唱的技巧精湛绝妙,流传至今广受欢迎,被誉为是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曲艺之一。

黄梅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它融合了京剧、评剧、河南清唱等特点,发展起来越来越独具风格。

四、散曲散曲是明清时期桂林地区发展出来的一种曲艺。

它是一种诗歌与歌唱的结合体,对文学和音乐都有很高的要求。

散曲的曲调动人,唱腔富有情感,歌词用词精练,讲述的故事内容也非常有戏剧性。

散曲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演员可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成为了曲艺发展中非常独特的一类。

五、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清朝时期陕西省西安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它是以鼓为主要演奏乐器,融合了说唱、敲打、祈福、道教音乐等多种元素,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神秘和华丽的曲艺之一。

西安鼓乐的表演风格气势磅礴,曲调节奏清晰,它通常表现的是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六、扬州十娘闹庙扬州十娘闹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它最早出现在16世纪晚期扬州城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相遇,便一往情深,百般思念,竟然为情而 死;但即使死了,她的魂魄也还在追求,到了阴曹地府也为“情” 而斗争,并争取到了人鬼的结合。“情”的实现,“性”的满足, 又使她死而复生,回到人间继续抗争,最后终于冲破了“理”的 阻碍,争取成为了人间夫妻。
诞生于16世纪末的《牡丹亭》,有其特殊的文化 意义。
一、剧本形式,一本不限于四折,可一本一折,长的可达十折 左右。 二、曲调,有纯用北曲,也可用南曲或南北曲合套。 三、一本杂剧不限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凡上场脚色皆可唱。 四、脚色体制(正旦、正末,生、旦等脚色名) 因此明清杂剧与明清传奇相比,只在于篇幅长短的不同。 代表作家作品有朱权《冲漠子》、《卓文君》,朱有炖《香囊 记》、《曲江池》等,王九思《杜甫游春》、《中山狼》,康 海《中山狼》、《王兰卿》,徐渭《四声猿》(《狂鼓史》、 《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汪道昆《高唐梦》、 《洛神记》等
明清传奇的发展概况
传奇从明初至清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代初年,南戏逐渐向传奇演进的阶 段。艺术体制上还不够完善,而且由于统治者对 传奇内容上的干预也影响了传奇的发展。
文化高压,要求文学作品宣扬封建礼教,明道致 用。出现了许多宣扬封建传统道德的传奇作品, 如丘浚《五伦全备记》、邵灿《香囊记》等,充 满封建说教味。此阶段的剧作思想性和艺术性不 高。
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 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 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 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
汤显祖的其它剧作
《紫箫记》与《紫钗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汤显祖的思想,从哲学上看,属王阳明理学的左 派。他自称“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 (《答邹宾川》),明德,即罗汝芳,江西南城 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再传弟子。可上人, 即达观和尚(紫柏和尚),他对程朱理学进行了 激烈攻击,被迫害而死。此外,汤显祖也深受著 名的思想家李贽的影响。他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束 缚,勇敢地提出了与“理”相对立的“情”,倡 导“以情格理”对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进行了勇 敢的挑战。
汤显祖与“四梦”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远道人等, 江西临川人。
青年时曾热衷功名,二十一岁中举,并以善写时文名播天下。但 准备考进士那年,因拒绝权相张居正为其子捧场的要求,受到张 居正的报复落榜。以后几次应试,皆因张居正作难而不第,直至 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汤显祖第五次上京应试才中进士,时已三十 四岁。
《牡丹亭》故事梗概
南宋初年,南安府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长期被父母禁锢 在闺房中,后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来到后花园游玩, 自然界美好的春光,引起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回到 闺房不禁昏然入睡,在梦中遇见一位风流才子,手持柳 枝,拉她到花园内的牡丹亭畔幽会。醒来后,念念不忘 梦中情人,忧思成疾,伤情而死。临死前,自画真容, 托春香藏在后花园的湖山石边,并要求其父将尸体安葬 在后花园的梅树下。三年后,青年书生柳梦梅去临安应 试路过这里,与丽娘鬼魂相遇,依照丽娘鬼魂的指点, 掘坟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但杜宝不予 相认。后柳梦梅考中状元,由皇帝做主,杜宝才勉强认 下女儿及女婿。
虽然传奇走向衰落,但也出现了“南洪北孔”(洪昇 《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为标志的最后一个创 作高峰
在这一阶段,原先活跃在各地的花部诸腔戏的都了较大 的发展,逐渐取代了传奇在曲坛上的统治地位。
明清杂剧
明清时期戏曲形式以传奇为主,但杂剧仍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杂剧与元代杂剧在体制上有一些新的变化:
人生的“至情”论
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 着佛道的因缘。 汤显祖的“至情”论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从程 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从途径上看, 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汤显祖所说的“情”,把人与人欲放到重要的地位,其 实就是人道主义。他是用人道主义作标准来衡量善与恶, 是与非。他对情的颂扬,反映了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 这具有进步性。
《牡丹亭》
一、题材渊源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 予稍为更为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 也。 《牡丹亭》的直接取材,则是何大伦《燕居笔记》卷九所收话 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又见余公仁《燕居笔记》卷八)。 小说写宋光宗时太守杜宝之女丽娘,在一次游园之后,感梦而 亡。她生前曾自绘小像,死后为柳太守之子梦梅所得。柳梦梅 日夜思慕,遂得与丽娘的鬼魂幽会。最后开冢还魂,杜、柳结 亲。汤显祖对这一题材加以改造、增饰,赋予新意,创作出 《牡丹亭》传奇。
三、浪漫主义的风格及其文化意义 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
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主义 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牡丹亭》中的天上地下、虚实正奇达到 了一种从心所欲的境界。仅仅为了春情的驱驰,杜丽娘没有爱却 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却可以生发出情人,虽然是春梦一场却又 俨然如真,甚至为了追求梦中情人而一命归阴。正如汤显祖本人 的《题词》所云:“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尽管汤显祖可以使人物故事虚到极点,但有时却又落脚到真切的 实处。这种先虚后实、虚实结合乃至虚则虚之、实则实之的写法, 正好将理想与现实融会贯通起来,提醒人们去做现实中的浪漫主 义者和理想中的现实主义者。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 戏。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正是富有中国戏曲特 色的浪漫精神的具体呈现。
2015
明清戏曲
明清传奇
明代初年,北曲杂剧衰落的同时, 南戏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吸 收了北曲杂剧中的某些成分,逐 渐演进到了传奇阶段,从而开创 了我国戏曲史上以传奇为主的新 时期。
传奇艺术体制的演进
1.剧本分出并加以出目 南戏剧本虽有段落可分 ,但剧本上没有明确标明出数。传奇 剧本分出,而且还加上了出目。
汤显祖走上仕途后,仍保持正气,不阿权贵,拒绝申时行的结交。 受权贵排斥,不被重用,先授南京太常寺博士,后迁南京礼部祠 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皇帝与权 贵,被贬为广东雷州半岛徐闻县典史,三年后迁任浙江遂昌县知 县,吏治清明,颇受百姓爱戴。后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形势日 益艰险,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于万历二十六年辞官归里。回 到故乡之后,他自建玉茗堂,潜心戏曲创作,直到去世。
万历五年至七年(1577—1579)间,汤显祖以唐人蒋防 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为题材,创作了《紫箫记》传 奇。书生李益上京应试,与霍王庶出之女小玉相恋,结 为夫妻。元宵节两人往观春灯,深夜时失散,小玉拾得 一紫玉箫,内监以为她偷窃宫中之物,将她捉到宫中。 郭妃审问,知是霍王之女,遂以玉箫赐之。李益中状元 后随军出征,小玉家中怀念不已。七夕,李益归,两人 团聚。改变了《霍小玉传》因李益负心而致小玉哀怨而 死的结局。《紫箫记》内容平淡,艺术上不成熟,结构 散乱,缺少矛盾冲突,语言骈俪典雅。
杜宝主要代表顽固不化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 阔的封建教化。他们都对杜丽娘惊世骇俗的举动不能理解,不肯 承认。
杜丽娘青春觉醒,希望一个女人的天然本性能得到自由发展。然 而,环境却不允许她见到别的男人。这样,也就没有崔莺莺一见 钟情,引人跳墙的机会。她的爱,她的情,只能在心灵深处活动, 只能在梦中去实现。因为禁锢的身是不自由的,有情的心是自由 的。于是,她在梦中见到了柳梦梅,产生了爱情。
2.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 3.集曲的广泛使用
所谓集曲,就是从同一宫调或声情相近的宫调内,选取不同 曲调的各一段,连缀成一支新曲调
4.曲律更加严格 南戏中有的曲调如【福马郎】等既可用作净、丑的冲场曲,也 可用作连套曲,而且有时生、旦也可以唱,但在传奇中只能用 作净、丑的冲场曲
5.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宋元南戏只有七个基本脚色,到明清传奇从中有分化出几个新 的脚色。
一是传奇作家和作品大量涌现;
二是出现了许多具有反封建内容的作品(汤显祖《牡丹 亭》,高濂《玉簪记》);
三是戏曲批评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沈璟《唱曲当知》、 《正吴编》,王骥德《曲律》,吕天成《曲品》)
四是形成了不同艺术风格的戏曲流派(临川派、吴江派)
3.第三个高潮是明末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 家的出现。传奇作家大多经历国亡家破的动乱生 活,使得他们能够面向社会现实,在传奇中较真 实的反映这一动乱的社会,尤其是以李玉为首的 苏州派。
《牡丹亭》在题材上虽不脱一般才子佳人戏悲欢离合的 窠臼,但它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一方面深 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和歌颂了 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屈斗争,从 而表达了当时王学左派所倡导的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 学的思想。
二、人物性格冲突
《牡丹亭》充分地表现了“情”与“理”的尖锐矛盾, 这种矛盾又是由具体的人物性格冲突来体现的。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到明末清初,传奇发展黄金 时期。这一时期传奇创作上出现了三个高潮:
1.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 昆山腔,使昆山腔较其他唱腔细腻婉转,为文人 学士喜爱,吸引大批文人参与创作。明代中叶政 治上的新变化,也使得此时期的戏曲创作突破了 明初以来宣扬封建礼教为主旨的创作思想的束缚, 有利于戏曲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出现了许多反映 社会现实的戏曲作品。
杜丽娘与春香、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而杜丽 娘的父亲南安太守杜宝及私塾先生陈最良构成了冲突的 反方。身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才貌端妍聪慧 过人,但却生活在一个阴暗、冷酷的世界里,然而,这 个环境又是那样和谐,它对人的压迫并不是血淋淋的, 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它对人 的压迫是无形的,主要不是政治压力,而是思想和精神 压力。这种压力又是那样逼人,要把人窒息而死。更可 怕的是,这种逼人的压力,竟然是以好心好意的“爱” 的形式出现的。这个环境体现在杜宝夫妇和陈最良等几 个人物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