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bd516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5.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原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674cb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8.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螳螂捕蝉》是一篇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不知黄雀在后,只顾捕蝉。
黄雀不知有鹞子在后,只顾捕螳螂。
鹞子不知有猎人在后,只顾捕黄雀。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黄雀、鹞子和猎人的连环追逐,表达了“自欺欺人,自作自受”的道理。
以下是《螳螂捕蝉》的现代汉语译文:
螳螂在捕捉蝉,黄雀在它后面。
螳螂不知道黄雀在后面,只顾着捕捉蝉。
黄雀也不知道有鹞子在后面,只顾着捕捉螳螂。
鹞子也不知道有猎人在后面,只顾着捕捉黄雀。
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黄雀、鹞子和猎人的追逐,告诉人们不要贪心,否则会自食恶果。
螳螂捕蝉的意思_螳螂捕蝉的成语解释
![螳螂捕蝉的意思_螳螂捕蝉的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81a7c9192e45361166f597.png)
螳螂捕蝉
成语解释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成语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
成语繁体螳蜋捕蟬
成语简拼TLBC
成语注音ㄊㄤˊㄌㄤˊㄅㄨˇㄔ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螳螂捕蝉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成语例子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
英语翻译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
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
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8ae6d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9.png)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精选15篇)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1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及答案螳螂捕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实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⑴欲取蝉( )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⑴黄雀延颈( )2、下列句子中的其各指代什么?⑴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⑴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⑴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⑴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有何比喻义?5、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螳螂捕蝉参考答案:1、⑴要;⑴旁边;⑴伸2、⑴树;⑴蝉;⑴螳螂;⑴黄雀3、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5、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⑴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⑴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文言文阅读《螳螂捕蝉》答案及译文篇2《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作者: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7《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九执教:扬中市实验小学陆智华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95e03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6.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成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典故。
下面是对这个典故的注释及其拓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一个人贪图小利而不顾大局,最终却被别人趁机夺走,自食其果。
螳螂捕蝉,是指螳螂瞄准了蝉虫,准备捕捉。
螳螂以其敏捷的身手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常常能够成功捕捉到猎物。
在这里,螳螂象征着一个人的短暂的成功和眼前的利益。
黄雀在后,是指黄雀紧随其后,准备夺取螳螂捕捉到的猎物。
黄雀表示那些趁机利用别人疏忽的人或势力,常常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获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小利而忽视大局,更不要掉以轻心。
因为往往在我们得到小利的同时,也可能会暴露自己的弱点,给别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个典故也引申出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比如,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应该保持警觉并且懂得分清轻重缓急。
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竞争者或对手。
只有全面考虑,才能避免被人趁虚而入,保护自己的利益。
总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是一种警示人们要警惕眼前的小利,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故事。
同时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提醒我们,要保持警觉,避免被人趁虚而入。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23a4e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1.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注释(1)吴王:指吴王寿梦。
欲:想要。
伐:征讨,讨伐。
荆,指楚国。
(2)谏:规劝。
以下劝上为谏。
(3)舍人:门客(4)少孺子:年轻人。
(5)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
操:持、拿。
(6)三旦:三个早晨,三天。
三,泛指多次。
天,古汉语里“旦”就是“早晨”的意思。
(7)子:你。
(8)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古汉语中悲并不一定指代“悲伤”。
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e4c6d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6.png)
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吴王欲伐荆(楚国),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国王的侍从官有少孺子(年轻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阅读训练及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攻打)旦(天,日)子(您)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如是者三旦。
(何苦沾衣如此)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吴王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一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6、请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这则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定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二: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螳螂捕蝉原文及翻译
![螳螂捕蝉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1d05c6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0.png)
螳螂捕蝉原文及翻译
螳螂捕蝉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想着眼前的利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参考译文: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读后启示:
⑴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⑵不能见利而忘害,居安而忘危。
⑶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cca9b40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f.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摘要:
1.螳螂捕蝉的寓意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正文:
1.螳螂捕蝉的寓意
螳螂捕蝉,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古人眼中却有着丰富的寓意。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味着捕食者只顾着捕捉眼前的猎物,却忽略了自己背后的危险。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具有很深的哲理。
2.螳螂捕蝉原文及注释
原文:
汝之不知,吾之不幸。
汝自以为聪明,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真意。
吾将捕蝉,而汝不知吾之机也。
注释:
汝:你(指捕蝉的人)
吾:我(指螳螂)
不幸:不幸运,这里指未能成功捕蝉
3.螳螂捕蝉的文学价值
螳螂捕蝉这一自然现象,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地运用在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诗词中,螳螂捕蝉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在散文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讽刺人类的短视和盲目,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在小说中,螳螂捕蝉则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就像螳螂捕蝉一样,只顾着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忽视了身后的危机。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ea417d3a6edb6f1aff001f9e.png)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螳螂捕蝉的意思及故事
![螳螂捕蝉的意思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985db3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1.png)
螳螂捕蝉的意思及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儿童故事、童话故事、睡前故事、寓言故事、胎教故事、格林童话、其他童话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fairy tales, Folktale, idiom stories, children's stories, fairy tales, bedtime stories, fables, prenatal education stories, Green's fairy tales, other fairy tale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螳螂捕蝉的意思及故事螳螂捕蝉[释义]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124a3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a.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
”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它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注释】[1]蝉:知了。
[2]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3]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4]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5]旦:早晨。
[6]子:你。
[7]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附”同“跗”,脚背骨。
[8]延颈:伸长头颈。
[9]务欲:一心想要。
[10]前利:眼前的利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ae8156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c.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螳螂捕蝉的寓意
2.螳螂捕蝉的文言文原文
3.螳螂捕蝉的注释
4.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
5.螳螂捕蝉的故事寓意
正文
螳螂捕蝉是一则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用以说明贪图眼前的好处会带来危险,也暗示着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贪得无厌。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螳螂捕蝉的寓意、文言文原文以及注释。
螳螂捕蝉的寓意是,有些人只顾着追求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这种短视的行为往往会导致失败和灾难。
螳螂捕蝉的故事旨在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螳螂捕蝉的文言文原文:
昔者,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从前,螳螂在前面捕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等待着捕食它。
下面是对这句古文的注释:
1.昔者:从前,表示时间上的过去。
2.螳螂:一种昆虫,以捕食其他昆虫为生。
3.捕蝉:螳螂捕食蝉的行为。
4.不知:没有意识到,没有预料到。
5.黄雀:一种鸟类,也是螳螂的天敌。
6.在后:在后面,表示位置上的接近。
螳螂捕蝉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古代的中国,那时的生态环境中,螳螂和蝉、黄雀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现代食物链中的关系。
螳螂捕蝉,黄雀捕螳螂,这揭示了大自然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
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贪得无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贪婪而导致的失败和灾难。
螳螂捕蝉的成语解释
![螳螂捕蝉的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35b091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1.png)
螳螂捕蝉的成语解释螳螂捕蝉的成语解释【汉字书写】:螳螂捕蝉【汉语注音】:táng láng bǔ chán【成语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正谏》:“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中性成语;指人目光短浅。
【螳螂捕蝉的意思】: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身后早已有危险。
【螳螂捕蝉的近义词】:后发制人、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坐收渔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的反义词】:深谋远虑、瞻前顾后、勇往直前;【螳螂捕蝉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决定出兵攻打楚国,他不想有人来劝阻他,便放言说道:“哪个不自量力的要想劝我便处以死刑。
”有一个侍卫官明白攻打楚国对吴国并没有好处,于是他想了想决定婉转地劝阻吴王。
连续三天一大早他都拿着一把弹弓在花园里边转悠,尽管衣服被露水弄湿了。
吴王看了感到很好奇,于是问侍卫:“你这是何苦啊,一大早把自已搞得湿淋淋的。
”侍卫回答说:“吴王且看,花园里那棵树上有只知了,它在树枝上叫得很欢快,但它完全不知道身后有只螳螂在他的身后准备捕捉它,螳螂也没有想到它的身后有只黄雀盯它盯了很久了,黄雀自然也不知道我的弹弓早就已经对准它了。
如果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总是会得意忘形,很难看到背后的危险,吴王您说是吗?”吴王听了侍卫的这一番话顿时恍然大悟,马上将攻打楚国的计划取消了。
【螳螂捕蝉例句】战国.庄周《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6cc58d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3.png)
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
常言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小编带你看看吧。
螳螂捕蝉原文:
庄子走到一个栗树园的边上,看见一只长相怪异的喜鹊从南方飞来。
喜鹊的翅膀有七尺长,眼睛有一寸大小。
喜鹊从庄子的头顶飞过,翅膀碰到了庄子的额头,而后飞到栗树林上落下来。
庄子自语道:“什么鸟?这么大的翅膀,飞到这儿落下来,眼睛这么大,竟看不见我的脑袋。
”
庄子于是拉起衣裳,提着脚步,手执弹弓,寻找射杀喜鹊的机会。
忽见一只知了在栗树叶下怡然自得的纳凉,全然没有察觉一只螳螂正挥动锯齿一样的双臂从后面逼近它;螳螂见知了就要被抓到,似有得意之色,没有觉察到那只喜鹊正从后面扑食它;喜鹊一心在螳螂身上,不知庄子正执弹要射杀它。
庄子见此,猛然醒悟“物与物之间都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算计,不知谁又在后面算计我呢?”——丢下弹弓返身就走,果见栗园的看门人在后面要捉他,见他返身逃走,于是一边骂一边向他追来……。
庄子回到家里,闭门思过,三天没出房门。
弟子问:“您为什么这几天总呆在家里?”庄子说:“我守形忘身,只顾捉喜鹊而忘了我自己;观于浊水迷于清渊,沉醉于利害而背谬本性。
栗树园中的喜鹊只顾抓螳螂而忘了自己,我是只顾喜鹊而忘了自身,险些被看栗树的人捉到,我要反思反思。
”
螳螂捕蝉的寓意:
警示后来人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深陷危机之中。
螳螂捕蝉的注释和译文
![螳螂捕蝉的注释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56db8c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d.png)
螳螂捕蝉的注释和译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注释:
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古汉语中悲并不一定指代“悲伤”。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
附即“跗”,脚背,这里代脚。
委:曲折。
曲:弯曲。
傍:同“旁”,旁边。
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颈,脖子。
务欲得其前利: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
务:一定,必须。
利:利益。
顾:考虑。
患:忧患、灾祸。
译文:
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想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击它。
这三种动物,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的祸患。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759a1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4.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译文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注释(1)吴王:指吴王寿梦。
欲:想要。
伐:征讨,讨伐。
荆,指楚国。
(2)谏:规劝。
以下劝上为谏。
(3)舍人:门客(4)少孺子:年轻人。
(5)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
操:持、拿。
(6)三旦:三个早晨,三天。
三,泛指多次。
天,古汉语里“旦”就是“早晨”的意思。
(7)子:你。
(8)悲鸣饮露: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古汉语中悲并不一定指代“悲伤”。
西汉-刘向《螳螂捕蝉》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刘向《螳螂捕蝉》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8d10bc5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1b.png)
西汉-刘向《螳螂捕蝉》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螳螂捕蝉西汉-刘向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吴王要攻打荆地,警告左右大臣说:“敢有谏者死!”谁敢劝阻就处死谁!”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一个年轻侍从官员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
吴王曰:“吴王觉得奇怪:“子来,何苦沾衣如此?”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对曰:“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吴王曰:“吴王听后,说:“善哉。
”好啊!”乃罢其兵。
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https://img.taocdn.com/s3/m/9e5dde6701f69e3143329475.png)
螳螂捕蝉【英语】the mantis stalking the cicada【拼音】táng láng bǔchán,huáng quèzài hòu【近义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后发制人、坐收渔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反义词】瞻前顾后、深谋远虑【解释】螳螂正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今指人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
《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
”《说苑·正谏》:“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作者刘向,西汉人【具体含义】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
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来源】《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二、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四、教学目标: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蚂蚁鲨鱼老虎老虎狐狸鹤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蝉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
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
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
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再读课文2—11自然段。
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
(指导造句)(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设计意图:课堂上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感悟,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
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应不断的为学生创设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感性认识。
)六、拓展延伸,迁移内化(作业设计)自由朗读课外阅读材料《喜鹊搬家》。
喜鹊很聪明,新年刚刚来临,它就预料到今年多风,特别是春秋季节,风会刮得异常猛烈。
它忙碌了好几天,终于把自己原来筑在树顶上鹊窝搬到下面的枝丫上来了。
这一来,大风不可能把它的鹊窝吹落了,但是,别的灾难却接连不断,喜鹊离地面太近了,大人经过这里,伸手就把小喜鹊摸走了,小孩子经过这里,也用竹竿挑窝里的鹊蛋。
聪明的喜鹊只知道防备近患,却忘了防备远难。
1、交流读书体会,想想喜鹊的“远难”是什么,“近患”是什么?2、面对这种情形,你怎样教育喜鹊,请说说你的做法。
3、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点燃学习语文的“火种”,碰撞出学习语文的智慧与情感。
)板书设计:10、螳螂捕蝉蝉喝露水螳螂在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捕食弹弓在后吴攻打楚诸侯国后顾眼前利隐患身后《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
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禀报固执毫不介意不堪设想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禀报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
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交流A、吴王是位暴君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