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

合集下载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剖析宇宙中的双星三星模型讲义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剖析宇宙中的双星三星模型讲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双星、三星模型的周期,线速度等物理量;2. 双星、三星两种模型的特点。

难点:双星、三星模型的向心力来源。

一、双星模型绕公共圆心转动的两个星体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双星系统,如图所示,双星系统模型有以下特点:(1)各自需要的向心力由彼此间的万有引力相互提供即221LmGm=m1ω21r1,221LmGm=m2ω22r2;(2)两颗星的周期及角速度都相同即T 1=T 2,ω1=ω2;(3)两颗星的半径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为r 1+r 2=L ;(4)两颗星到圆心的距离r 1、r 2与星体质量成反比即1221r r m m =; (5)双星的运动周期T =2π)(213m m G L +;(6)双星的总质量公式m 1+m 2=GT L 2324π。

二、三星模型第一种情况:三颗星连在同一直线上,两颗星围绕中央的星(静止不动)在同一半径为R 的圆轨道上运行。

特点:1. 周期相同; 2. 三星质量相同; 3. 三星间距相等;4. 两颗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相等。

原理:A 、C 对B 的引力充当向心力,即:,可得:GmR T 543π=,同理可得线速度:R GmR 25。

第二种情况: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并沿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轨道运行。

特点:1. 运行周期相同; 2. 半径相同; 3. 质量相同; 4. 所需向心力相等。

原理:B 、C 对A 的引力的合力充当向心力,即:r Tm R Gm F 2222430cos 2π==︒合,其中R r 33=,可得:运行周期GmRRT 32π=。

例题1 如图,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两颗星球A 和B 在引力作用下都绕O 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星球A 和B 两者中心之间距离为L 。

已知A 、B 的中心和O 三点始终共线,A 和B 分别在O 的两侧。

引力常数为G 。

(1)求两星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2)在地月系统中,若忽略其他星球的影响,可以将月球和地球看成上述星球A 和B ,月球绕其轨道中心运行的周期记为T 1。

天体物理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挑战

天体物理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挑战

天体物理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挑战天体物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广泛而深奥的学科,探讨的是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云、星系等天体物理现象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天体物理学遇到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天体物理学中的疑难问题以及挑战。

一、黑洞黑洞是天体物理学中最神秘的领域之一,在物质坍缩到一定程度时形成的一种天体。

其扭曲时空奇点不断收缩且不能透过光等常见物质,因此得名黑洞。

虽然黑洞是一种很小的天体,但是其吸力极大,任何进入其吸引范围的物质都无法逃脱,因此成为了科学家们挑战的难点之一。

目前,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多的证据和理论来解释黑洞的形成和内部的奇异现象,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黑洞的秘密。

二、暗物质暗物质是当今天体物理学的另一个难题。

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质,它不会发射出电磁波,不受电磁场作用,也不与我们熟知的物质相互作用,但它的存在却可以通过引力作用被观测到。

暗物质在引力和宇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处理宇宙学难题时显得格外关键。

不过,目前除了引力这一特征之外,我们对暗物质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因此,科学家们在研究暗物质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努力寻找更多的实证和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三、初期宇宙天体物理学还在探寻宇宙的初期状态,这也是一个令人挑战的难题。

宇宙大爆炸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理论来阐释宇宙的形成,但是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疑问,比如初期宇宙存在的粒子、辐射、背景时空结构、物质的聚集和晚期宇宙那么广泛普遍的结构等等。

天体物理学家想要对这一问题做出深奥的阐述,就需要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探测和研究宇宙。

四、恒星演化天体物理学探讨的还有恒星演化,也是一个充满疑问和挑战的方向。

恒星的年龄长,生命期长,生命过程复杂,演化环节很多,有多种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恒星的起源应该是夸克云,可由于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如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因此恒星的演化和寿命的推算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天体运动问题的解析与解决技巧

天体运动问题的解析与解决技巧

天体运动问题的解析与解决技巧一、引言天体运动是天文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涉及天体的运行轨迹、相互作用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对天体运动问题进行解析和解决技巧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天体运动的知识。

二、开普勒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第二定律:行星和太阳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椭圆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

三、牛顿引力定律与开普勒定律的关系开普勒定律是基于行星运动的观测得出的经验定律,而牛顿引力定律则给出了这种运动的物理解释。

牛顿引力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应用牛顿引力定律可以推导出开普勒定律中的第三定律。

四、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问题1. 行星轨道的计算:根据开普勒的第一定律,行星轨道可以用椭圆方程来表示。

根据已知的观测数据和开普勒定律,可以计算出行星轨道的要素,如长半轴、离心率等。

2. 行星运动的周期: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根据行星轨道的长半轴计算其公转周期。

这对于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以及天文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重力势能和动能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1. 重力势能:在天体运动中,行星与星体之间的引力势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计算行星在不同位置的重力势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行星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2. 动能:行星的质量、速度以及位置都与其动能有关。

通过计算行星在不同位置的动能,可以研究行星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轨道变化等问题。

六、数值模拟与计算机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模型在解决天体运动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模拟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行星轨道的演化情况,以及解决一些复杂的天体运动问题。

七、误差分析与实际观测在天体运动的研究中,误差分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观测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观测数据中常常存在一定的误差。

天体运动常见问题总结解析

天体运动常见问题总结解析

天体运动常见问题总结解析问题9:会讨论重力加速度g 随离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

例15、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距地心4R (R 是地球半径)处,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g ,,则g/g ,为A 、1;B 、1/9;C 、1/4;D 、1/16。

分析与解:因为g= G2RM ,g , = G 2)3(R R M +,所以g/g ,=1/16,即D 选项正确。

问题10: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天体的质量。

通过观天体卫星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或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的半径R ,就可以求出天体的质量M 。

例16、已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r=1.49?1011m, 公转的周期T=3.16?107s,求太阳的质量M 。

分析与解:根据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得:G2r Mm =mr(2π/T)2M=4π2r 3/GT 2=1.96 ?1030kg.例17 、宇航员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小球。

经过时间t ,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 。

若抛出时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3L 。

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数为G 。

求该星球的质量M 。

分析与解:设抛出点的高度为h,第一次平抛的水平射程为x,则有x 2+h 2=L 2由平抛运动规律得知,当初速度增大到2倍时,其水平射程也增大到2x,可得(2x )2+h 2=(3L)2设该星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为g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得: h=21gt 2由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G2RMm联立以上各式解得M=22332GtLR 。

问题11:会用万有引力定律求卫星的高度。

通过观测卫星的周期T 和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及行星的半径R 可以求出卫星的高度。

例18、已知地球半径约为R=6.4?106m,又知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则可估算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约 m.(结果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天体问题“一、二、三

天体问题“一、二、三

天体问题“一、二、三”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同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规律和行星运动的本质原因,从此把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统一起来。

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应用有:根据其规律发现新的天体。

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等,同时也是现代空间技术的理论基础。

这一部分内容公式变化多,各种关系复杂,是高考的热点。

也是学习的难点。

为了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天体问题的本质,要学习并掌握以下三点。

一、建立一种模型天体有自然天体(如地球、月亮)和人造天体(如宇宙飞船、人造卫星)两种,无论是哪种天体,不管它的体积有多大,在分析天体问题时,首先应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人造天体直接看作一个点,自然天体看作是位于球心位置的一个点。

这样,天体的运动就抽象为一个质点绕另一个质点的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二、掌握两条思路和估算天体问题实际上是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条:思路1 利用在中心天体表面或附近,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

G=mg0(g0表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注意:在研究卫星的问题中,若已知中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0时,常运用GM=g0R2作为桥梁,可以把“地上”和“天上”联系起来,由于这种代换的作用巨大,此式通常称为黄金代换式。

思路2 利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得到一个基本方程G=ma式中a表示向心加速度,而向心加速度又有a=、a=ω2r、a=ωv、a= 、a=g这样几种表达形式,要根据具体问题,把这几种表达式代入方程,讨论相关问题。

估算1 估算天体质量行星质量的估算:如果行星的质量为M,行星的半径为R,近地卫星的质量为m。

因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据向心力公式得:(a)当知近地卫星的线速度v时,有:,则M=。

(b)当知近地卫星的角速度w时,有:=mRw2,则M=。

(c)当知近地卫星的周期T时,有:,则M=。

(d)当知近地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w时,依据(a)中的结论M=和v=wR应有:M=。

24 第五章 素养提升课(五) 天体运动中的三类典型问题

24 第五章 素养提升课(五) 天体运动中的三类典型问题

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星
A自的自转角速度
BC [两颗中子星运动到某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每秒转动 12 圈,则角速度已知。中子星运动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
力得
G
m1m2 l2

m1ω2r1

G
m1m2 l2
= m2ω2r2 , l = r1 + r2 , 可 得
√B.下一次的“木星冲日”时间肯定在2023年
C.木星运行的加速度比地球的大 D.木星运行的周期比地球的小
B [设太阳质量为 M,行星质量为 m,轨道半径为 r,周期为 T,加
速度为
a。对行星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m G r2
=ma=m4Tπ22
r,解得
a
=GrM2 ,T=2π
r3 GM
,由于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
测器则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火星迈进,无论是风险还是燃料都是最有
保障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大约是365天,而火星则是687
天,近似认为火星公转周期是地球的2倍。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则
下次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日期大约为
A.2021年7月20日 C.2023年7月20日
√B.2022年7月20日
D.2024年7月20日
G(m1+m2) l2
=ω2l,所以 m1+m2=ωG2l3
,质量之和可以估算;由线
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v=ωr 得 v1=ωr1,v2=ωr2,可得 v1+v2=ω(r1 +r2)=ωl,速率之和可以估算;质量之积和各自的自转角速度无法求 解,故选 BC。]
考向2 三星模型
图例
向心力来源
各星所受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高考物理复习:天体运动中的三类问题

高考物理复习:天体运动中的三类问题

C.线速度的大小关系为va<vc<vb
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为aa<ac<ab
解析:质量未知,无法比较向心力大小,故 A 错误。静止卫星和赤道上静止的
物体周期相等,角速度相等,ωa=ωc,而 rb<rc,根据 ω=
'
可知,ωc<ωb,所以
3
ωa=ωc<ωb,根据角速度和周期的关系可知,Ta=Tc>Tb,故 B 错误。a、c 角速度

小。由
2

4π2
=m
2

公式可知,做圆周运动的半径越小,则运动周期越小。由于
需要三颗卫星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信,所以由几何关系
可知三颗静止卫星的连线构成等边三角形并且三边与地球相切,如图。
3
由几何关系可知地球静止卫星的轨道半径为 r'=2R。由开普勒第三定律 2 =k,

(+ℎ)

3
h=
Gm T2

42
-R=3.6×107 m=6R。
Gm

(5)速率一定:v= R+h =3.1×103 m/s。
m m
(6)向心加速度一定:由 G

(R+h)
2 =man 得 an=
Gm

2 =0.23
(R+h)
m/s2,即地球静止卫星
的向心加速度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
(7)绕行方向一定: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能力形成点1
赤道上物体、近地卫星与静止卫星的差异(师生共研)
整合构建
1.近地卫星、静止卫星及赤道上物体的比较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1 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讲义)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1 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讲义)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1 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讲义)大,所需向心力增大,万有引力不足,离心运动进入轨道2沿椭圆轨道运动,此过程为离心运动;到达B点,万有引力过剩,供大于求做近心运动,故在轨道2上供需不平衡,轨迹为椭圆,若在B点向后喷气,增大速度可使飞船沿轨道3运动,此轨道供需平衡。

2. 回收变轨在B点向前喷气减速,供大于需,近心运动由3轨道进入椭圆轨道,在A点再次向前喷气减速,进入圆轨道1,实现变轨,在1轨道再次减速返回地球。

三、卫星变轨中的能量问题1. 由低轨道到高轨道向后喷气,卫星加速,但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增加的势能大于减小的动能,故机械能增加。

2. 由高轨道到低轨道向前喷气,卫星减速,但在下降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小,增加的动能小于减小的势能,故机械能减小。

注意:变轨时喷气只是一瞬间,目的是破坏供需关系,使卫星变轨。

变轨后稳定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其速度大小仅取决于卫星所在轨道高度。

3. 卫星变轨中的切点问题【误区点拨】近地点加速只能提高远地点高度,不能抬高近地点,切点在近地点;远地点加速可提高近地点高度,切点在远地点。

例题1 如图所示,发射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其送入同步圆轨道3。

轨道1、2相切于P 点,2、3相切于Q 点。

当卫星分别在1、2、3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1上的速率B. 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1上的角速度C. 在轨道2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等于在轨道3上经过Q 点时的速率D. 在轨道1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在轨道2上经过P 点时的加速度思路分析:对卫星来说,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22GMm v m mr ma r r ω===,得GM v r =3r GM =ω,2r GM a =,而13r r >,即31v v <,31ωω<,A 不对,B 对。

天体运动常考易错的三个难点共42页文档

天体运动常考易错的三个难点共42页文档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天体运动常考易错的三个难点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

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

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物理难学已成为大多数师生的“共识”,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中,更是让广大学生“疑云重重”,出现很多疑难问题,而在学习中,疑难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效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提高考试成绩,很多老师在面对疑难问题时采取最多的方法就是加强练习,单纯地认为靠着反复训练就能解决问题,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往往是“学生做了N次,老师讲了N次,到最后学生还是遇事则迷,不会解答”。

产生这一后果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太过于重视知识的记忆与训练,而不重视知识的构架与延伸,没有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笔者针对“天体问题”中学生最易产生疑惑的三个问题,谈谈如何让学生摆脱疑惑,掌握知识。

问题1、变轨问题疑惑1:同步卫星发射过程中进行轨道变化时,为什么需要加速?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明确“实际提供的离心力”和“需要的离心力”这2个概念,不明确这一点,就很难解决这个疑惑。

在天体问题中,实际提供的离心力一般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即F实=;运动需要的离心力可由公式F需=求得。

因此变轨问题就转化为比较和的问题,这样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情景分析1】如图1所示,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I上B点的速率为,在椭圆轨道II经过B点的速率为,在椭圆轨道II经过A点的速率为,在圆轨道III经过A点的速率为.卫星速率为时做半径为的圆周运动,满足;如果想使卫星从B点开始做离心运动,需要满足,所以必须通过加速使得.卫星在椭圆轨道中的A点做近心运动,满足;如果想使卫星从A点开始做圆周运动,需要满足,所以必须通过加速使得.疑惑2:卫星在圆轨道和椭圆轨道同一位置时加速度大小怎么相等?我们首先要分清需要的加速度和实际的加速度,万有引力提供实际的加速度,物体需要的加速度由求得.只有在圆轨道中,二者才相等,称为“供求平衡”;在椭圆轨道中,二者不再相等,要区分清楚.同样以上面的情景分析1的运动情景为例,任何情况下都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加速度,所以“”恒成立,在椭圆轨道上的B点和圆轨道上的B点,卫星的加速度(实际加速度)相同,卫星需要的加速度不同,也正因为提供的加速度相同,需要的加速度不同,卫星才会从同一位置做不同的运动.只要是同一位置,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就相同.问题2、公式选择选择问题在天体问题中,涉及公式大体有下面几个:常用到的导出公式有:,,,.这些公式,学生往往每个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就是不知道要选用哪个。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天体物理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天体物理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天体物理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引言:天体物理实验是研究天体现象和宇宙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由于天体物理实验的特殊性,常常会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天体物理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光污染问题天体物理实验往往需要观测微弱的光信号,光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光污染会干扰实验的精度和可信度,甚至会完全遮挡天体的信号。

为解决光污染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寻找合适的观测地点:选择远离城市、人口稀少、光污染较低的地点进行观测,如山顶、荒漠等。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周围环境的光污染。

2. 使用滤光器:使用适当的滤光器可以屏蔽不需要的光信号,只接收特定波段的信号。

这样可以显著提高观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3. 采用遮光措施:在实验设备周围设置遮挡物,如遮光罩、反射板等,来减少外部光源的干扰。

二、天气因素限制天气因素是影响天体物理实验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恶劣的天气条件会降低观测的可行性和精度。

为了解决天气因素限制,可采取以下策略:1. 选择适当的观测时间: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和天气预报,选择适合观测的时间段。

通常,晴朗的夜晚是进行天体物理实验的最佳时机。

2. 多点观测:设置多个观测仪器,分布在不同的地点,以减少天气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同时,将观测仪器的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可靠的结论。

3. 使用适应性观测技术:利用实时监测和预测天气状况的技术,及时调整观测方案和实验参数。

这样可以在不理想的天气条件下,仍然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天体物理实验产生的数据通常庞大且复杂,需要进行精细的处理和分析。

为更好地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可采取以下方法:1. 选择适当的数据处理软件:通过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如MATLAB、Python等,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滤波、降噪、拟合等操作。

2. 进行合理的数据筛选:对于庞大的数据集,应根据实验需求和目标,进行合理的数据筛选。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1 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同步练习)

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1 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1.一宇宙飞船沿椭圆轨道Ⅰ绕地球运行,机械能为E,通过远地点P时,速度为v,加速度大小为a,如图所示,当飞船运动到P时实施变轨,转到圆形轨道Ⅱ上运行,则飞船在轨道Ⅱ上运行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速度大于vB.加速度大小为aC.机械能等于ED.机械能大于E2.我国未来将建立月球基地,并在绕月轨道上建造空间站。

如下图所示,关闭动力的航天飞机在月球引力作用下经椭圆轨道向月球靠近,并将与空间站在B处对接。

已知空间站绕月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万有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航天飞机在飞向B处的过程中,月球引力做正功B.航天飞机在B处由椭圆轨道进入空间站轨道必须点火减速C.根据题中条件可以算出月球质量D.根据题中条件可以算出空间站受到月球引力的大小3.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顺利升空,11月1日,“神舟八号”随后飞上太空,11月3日凌晨,“神八”与离地高度343km轨道上的“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为建立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迈出了关键一步。

设对接后的组合体在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接前,“神舟八号”欲追上“天宫一号”,可以在同一轨道上点火加速B.对接后,“天宫一号”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C.对接后,“天宫一号”的运行周期小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D.今后在“天宫一号”内工作的宇航员因受力平衡而在其中悬浮或静止4.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

经过几次变轨后进入预定轨道与“天宫一号”对接,如下图所示,飞船由近地圆轨道l处发动机向后喷气通过椭圆轨道2变轨到远地圆轨道3。

轨道1与轨道2相切于a点,轨道2与轨道3相切于b点。

完成预定任务后安全返回。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在轨道1上运行的角速度小于轨道3上运行的角速度B.在轨道1上过a 点时的速度大于轨道2上过a 点时的速度C.在轨道3上过b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轨道2上过b 点时的加速度D.在轨道2上运动时做无动力飞行,从a 点到b 点机械能守恒5.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

4.4 天体运动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4.4  天体运动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4.4天体运动中的几个疑难问题★【卫星变轨问题】例1.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圆形轨道1运行,在Q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加速,关闭发动机后,卫星沿椭圆轨道2运行,然后在P点再次开启发动机加速,将卫星送入圆形轨道3运行.则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试比较:(1)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度与在轨道1上的速度的大小;(2)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的速度与在轨道2上经过Q点的速度的大小;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的速度与在轨道3上经过P点的速度的大小;(3)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的加速度与在轨道2上经过Q点的加速度的大小;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与在轨道3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的大小;(4)卫星在三个轨道上运行的周期大小;(5)卫星在三个轨道上运行的机械能大小例2.我国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如图所示,假若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先沿椭圆轨道Ⅰ飞行,后在远地点P处由椭圆轨道Ⅰ变轨进入地球同步圆轨道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Ⅱ运行时不受地球引力作用B.卫星在轨道Ⅱ运行时的速度小于7.9km/sC.卫星在椭圆轨道Ⅰ上的P点处加速进入轨道ⅡD.卫星在轨道Ⅱ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比在赤道上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小例3.2009年5月,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小于经过B的速度B.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动能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动能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D.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例4.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和2相切于Q点,轨道2和3相切于P点,设卫星在1轨道和3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1、v3和a1、a3,在2轨道经过P点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为v2和a2,且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周期分别为T1、T2、T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v1>v2>v3B.v1>v3>v2C.a1>a2>a3D.T1<T2<T3★【天体运动中的能量问题】例5.2013年我国相继完成“神十”与“天宫”对接,“嫦娥”携“玉兔”落月两大工程.某航天爱好者提出“玉兔”回家的设想:如图,将携带“玉兔”的返回系统由月球表面发射到h 高度的轨道上,与在该轨道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飞船对接,然后由飞船送“玉兔”返回地球.设“玉兔”质量为m ,月球半径为R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月,以月球表面为零势能面,“玉兔”在h 高度的引力势能可表示为E P =)(h R R GMmh +,其中G 为引力常量,M 为月球质量.若忽略月球的自转,从开始发射到对接完成需要对“玉兔”做的功为()A .mg 月R R +h(h +2R )B .mg 月R R +h (h +2R )C .mg 月R R +h (h +22R )D .mg 月R R +h(h +12R )例6.质量为m 的人造地球卫星与地心的距离为r 时,引力势能可表示为p GMm E r=-,其中G 为引力常量,M 为地球质量.该卫星原来的在半径为R 1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受到极稀薄空气的摩擦作用,飞行一段时间后其圆周运动的半径变为R 2,此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A .2111()GMm R R -B .1211()GMm R R -C .2111()2GMm R R -D .1211()2GMm R R -★【卫星追遇问题】例7.如图所示,A 和B 两行星绕同一恒星C 做圆周运动,旋转方向相同,A 行星的周期为T 1,B 行星的周期为T 2,某一时刻两行星相距最近,则到下一次两行星相距最近经过的时间为.例8.某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可视为圆.每过N 年,该行星会运行到日地连线的延长线上,如图所示.该行星与地球的公转半径比为()A .231(N N+B .23(1N N -C .321()N N +D .32(1N N -9.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称为“行星冲日”.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里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轨道半径(AU) 1.0 1.55.29.51930A C .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土星的一半D .地外行星中,海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最短例10.已知地球自转周期和半径分别为T 和R ,地球同步卫星A 的圆轨道半径为h ,卫星B 沿半径为r (r <h )的圆轨道在地球赤道的正上方运行,其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求:(1)卫星B 做圆周运动的周期;(2)卫星A 、B 连续地不能直接通讯的最长时间间隔(信号传输时间可忽略).★【双星问题】例11.双星系统由两颗恒星组成,两恒星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分别围绕其连线上的某一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研究发现,双星系统演化过程中,两星的总质量、距离和周期均可能发生变化.若某双星系统中两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两星总质量变为原来的k 倍,两星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n 倍,则此时圆周运动的周期为()A .n 3k 2T B .n 3k T C .n 2k T D .n kT 例12.冥王星与其附近的另一星体卡戎可视为双星系统,质量比约为7:1,同时绕它们连线上某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由此可知,冥王星绕O 点运动的()A .轨道半径约为卡戎的17B .角速度大小约为卡戎的17C .线速度大小约为卡戎的7倍D .向心力大小约为卡戎的7倍课后训练1.人造地球卫星可以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也可以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对于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的卫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近地点速度一定等于7.9km/sB .远地点速度一定小于7.9km/sC .发射此卫星的速度一定大于7.9km/sD .近地点速度一定小于7.9km/s 2.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A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减小B .卫星动能增大,引力势能增大C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减小D .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3.“天宫一号”被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如图所示,“天宫一号”在轨道1上运行4周后,在Q 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加速,关闭发动机后,“天宫一号”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P 点,开启发动机再次加速,进入轨道3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天宫一号”在图示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天宫一号”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 .“天宫一号”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 .“天宫一号”在轨道1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D .“天宫一号”在轨道2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4.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M 和运地点N 的高度分别为439km 和2384km ,则()A .卫星在M 点的势能大于N 点的势能B .卫星在M 点的角速度大于N 点的角速度C .卫星在M 点的加速度大于N 点的加速度D .卫星在N 点的速度大于7.9km/s5.“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嫦娥三号”分三步实现了在月球表面平稳着陆.一、从100公里×100公里的绕月圆轨道上,通过变轨进入100公里×15公里的绕月椭圆轨道;二、着陆器在15公里高度开启发动机反推减速,进入缓慢的下降状态,到100米左右着陆器悬停,着陆器自动判断合适的着陆点;三、缓慢下降到距离月面4米高度时无初速度自由下落着陆,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的16.如图所示是“嫦娥三号”飞行轨道示意图(悬停阶段示意图未画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嫦娥三号”在椭圆轨道上的周期小于圆轨道上的周期B .“嫦娥三号”在圆轨道和椭圆轨道经过相切点时的加速度相等C .着陆器在100米左右悬停时处于失重状态D .着陆瞬间的速度一定小于4m/s6.如图所示,一颗人造卫星原来在椭圆轨道1绕地球E 运行,在P 变轨后进入轨道2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论在轨道1还是在轨道2运行,卫星在P 点的速度都相同B .不论在轨道1还是在轨道2运行,卫星在P 点的加速度都相同C .卫星在轨道1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加速度D .卫星在轨道2的任何位置都具有相同动量7.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之后发射“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假设“天宫二号”与“神州十一号”都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 .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飞船加速追上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B .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空间实验室减速等待飞船实现对接C .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加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D .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减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8.2013年12月2日,我国探月卫星“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嫦娥三号”从地面发射后奔向月球,先在轨道Ⅰ上运行,在P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Q为轨道Ⅱ上的近月点,则“嫦娥三号”在轨道Ⅱ上()A.运行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Ⅰ上运行的周期B.从P到Q的过程中机械能不断减小C.经过P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P的速度D.经过P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P的加速度9.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时,先将飞船发送到一个椭圆轨道上,其近地点M距地面200km,远地点N距地面340km.进入该轨道正常运行时,通过M、N点时的速率分别是v1和v2.当某次飞船通过N点时,地面指挥部发出指令,点燃飞船上的发动机,使飞船在短时间内加速后进入离地面340km的圆形轨道,开始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时飞船的速率为v3,比较飞船在M、N、P三点正常运行时(不包括点火加速阶段)的速率大小和加速度大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v1>v3>v2,a1>a3>a2B.v1>v2>v3,a1>a2=a3C.v1>v2=v3,a1>a2>a3D.v1>v3>v2,a1>a2=a310.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11.如图,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P为近日点,Q为远日点,M、N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T0,若只考虑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P经过M、Q到N的运动过程中() A.从P到M所用的时间等于T04B.从Q到N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C.从P到Q阶段,速率逐渐变小D.从M到N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12.2012年6曰18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离地面343km的近圆轨道上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对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空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为实现对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应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B.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会增加C.如不干涉,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D.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13.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天体坠落事件.一块陨石从外太空飞向地球,到A点刚好进入大气层,由于受地球引力和大气层空气阻力的作用,轨道半径渐渐变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陨石在外太空减速飞向A处B.陨石绕地球运转时角速度渐渐变小C.陨石绕地球运转时速度渐渐变大D.进入大气层陨石的机械能渐渐变大14.如图所示,两颗星球组成的双星,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连线上的O 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现测得两颗星之间的距离为L ,质量之比为m 1∶m 2=3∶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m 1、m 2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为3∶2B .m 1、m 2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之比为3∶2C .m 1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25L D .m 2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25L 15.如图所示,两个星球A 、B 组成双星系统,它们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连线上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已知A 、B 星球质量分别为m A 、m B ,万有引力常量为G ,求L 3T2(其中L 为两星中心距离,T 为两星的运动周期).。

天体问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律

天体问题的解题思路及规律

天体运动问题通常涉及行星、卫星、恒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解题时,可以遵循以下思路和规律:
1.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问题的核心。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了解质量、距离和引力之间的关系。

2. **开普勒定律**:开普勒定律是描述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包括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

理解并掌握这些定律,有助于解决行星运动问题。

3.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的运动定律可以用来分析天体在受到引力作用时的加速度、速度和轨道变化。

4. **能量守恒定律**:在天体运动问题中,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来分析天体的动能和势能如何随时间变化。

5. **向心力**:了解向心力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向心力来推导天体的轨道和周期。

6. **轨道计算**:学会如何根据给定的力和距离计算天体的轨道,包括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计算。

7. **相对论效应**:在处理高速天体运动时,需要考虑相对论效应,如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

8. **数值方法**:对于复杂的天体运动问题,可能需要使用数值方法来求解,如模拟仿真和数值积分。

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然后选择合适的物理定律和数学工具进行分析。

对于不同的天体问题,可能需要组合使用上述思路和规律。

此外,解题时还应注意单位转换和符号约定,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必刷04 天体运动的“三类”典型问题-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项必刷(解析版)

必刷04 天体运动的“三类”典型问题-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项必刷(解析版)

必刷04天体运动的“三类”典型问题必刷点1卫星环绕问题典例 1.如图所示,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有一小行星带.假设该带中的小行星只受到太阳的引力,并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对各小行星的引力相同B.各小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均小于一年C.小行星带内侧小行星的向心加速度值大于外侧小行星的向心加速度值D.小行星带内各小行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值大于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值【答案】C【解析】设太阳质量为M,小行星质量为m,根据万有引力定律F=G Mmr2可知,由于各小行星的质量和到太阳的距离不同,万有引力不同,A错误;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知,G Mmr2=m4π2T2r,则各小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T=2π√r3GM,由于各小行星的轨道半径r大于地球的轨道半径,所以,各小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均大于地球的周期1年,B错误;向心加速度a=Fm =G Mr2,内侧小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小,向心加速度大,C正确;由G Mmr2=m v2r得小行星的线速度v=√GMr,小行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半径,线速度小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线速度,D错误.变式1.观察“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上的运动,发现每经过时间t通过的弧长为l,该弧长对应的圆心角为θ(弧度),如图所示.已知引力常量为G,“嫦娥三号”的环月轨道可近似看成是圆轨道,由此可推导月球的质量为()A.2π√l3Gθt2B.l3Gθt2C.l3θGt2D.lGθt2【答案】B【解析】“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上运动的线速度为:v=lt ,角速度为ω=θt;根据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式:v=ωr,可得其轨道半径r=vω=lθ;“嫦娥三号”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r2=mωv,解得M=l3Gθt2,故选B.必刷点2星体表面问题典例2假设地球可视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在两极的大小为g0,在赤道的大小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地球的密度为()A.3πGT2·g0-gg0B.3πGT2·g0g0-gC.3πGT2D.3πGT2g0g【答案】B【解析】设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地球上某物体的质量为m.由题意得,在两极处,G MmR2=mg0;在赤道处,G MmR2=mg+m4π2T2R;地球的密度ρ=M43πR3.联立以上各式得,ρ=3πGT2·g0g0-g,B正确.变式2..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已知一个在地球表面质量为50 kg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约为800 N,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10 m/s2.求:(1)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的半径之比约为多少?(2)若在该行星上距行星表面2 m 高处,以10 m/s 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只小球(不计任何阻力),则小球的水平射程是多大?【答案】 (1)2 (2)5 m【解析】 (1)在该行星表面处,G 人=mg 行,得g 行=16 m/s 2.在忽略自转的情况下,由万有引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得GMm R 2=mg ,有R 2=GM g,故R 行2R 地2=M 行g 地M 地g 行=4,所以R 行R 地=2.(2)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有竖直方向h=12g 行t 2,水平方向x=vt ,故x=v √2ℎg 行,代入数据解得:x=5 m .必刷点3 卫星变轨问题典例3. 我国于2016年9月15日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之后在10月17日,又发射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假设“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都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飞船加速追上空间实验室实现对接B .使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然后空间实验室减速等待飞船实现对接C .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加速,加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D .飞船先在比空间实验室半径小的轨道上减速,减速后飞船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答案】C【解析】为了实现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对接,必须使飞船在较低的轨道上加速做离心运动,上升到空间实验室运动的轨道后逐渐靠近空间实验室,两者速度接近时实现对接,选项C正确.变式3.(多选)如图所示,某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经过地球近地轨道Ⅰ、椭圆轨道Ⅰ,最终到达预定圆周轨道Ⅰ,椭圆轨道Ⅰ与近地轨道Ⅰ和圆周轨道Ⅰ分别相切于P点和Q点.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卫星从P点到Q点运行时间t PQ=8π√R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从P点到Q点做减速运动B.圆周轨道Ⅰ的半径为8RC.圆周轨道Ⅰ的半径为7RD.卫星在圆周轨道Ⅰ的周期为14π√Rg【答案】AC【解析】卫星从P点运动到Q点的过程中,受到地球的引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大于90°,因此卫星做减速运动,A项正确;设卫星近地飞行的周期为T,则mg=m(2πT )2R,设圆周轨道Ⅰ的半径为r,卫星在圆周轨道Ⅰ的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r2)3(2t PQ)2=R3T2=r3T'2,求得r=7R,T'=14π√7Rg,B、D项错误,C项正确.练考点过基础过素养题组一 卫星环绕问题1某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2,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8,那么在此行星上的“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 ( )A .2Ⅰ1B .1Ⅰ2C .1Ⅰ4D .4Ⅰ1【答案】 A【解析】 设地球质量为M ,地球半径为R ,由GMm R 2=m v 2R,可知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v地=√GM R,同理,得行星上的第一宇宙速度v 行=√G ·12M18R =2√GM R,所以v 行Ⅰv 地=2Ⅰ1,则A 正确,B 、C 、D 错误.2.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对人类来说充满着神奇,为了更进一步探究火星,发射一颗火星的同步卫星.已知火星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p 倍,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均为T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的半径为R ,则火星的同步卫星距球心的距离为( )A .r=√gR 2T 24π2p 3 B .r=√gRT 2p4π23 C .r=√pgR 2T 24π23 D .r=√gRT 24π2p 3【答案】C【解析】 由黄金代换式有GM 地=gR 2,又知M 火=pM 地,则GM 火=pgR 2,对火星的同步卫星有GM 火m r 2=m (2πT )2r ,解得r=√pgR 2T 24π23,C 项正确.3.2019年10月11日,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火星一号”第一次公开亮相,将在未来实现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已知火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1.5倍,火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关于火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星的周期小于地球的周期B .火星的线速度大于地球的线速度C .火星的加速度大于地球的加速度D .太阳对火星的万有引力小于对地球的万有引力 【答案】D【解析】设太阳质量为M ,行星质量为m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m r 2=m 4π2r T 2,得T=√4π2r 3GM,由于火星的公转半径比地球的公转半径大,所以火星的公转周期比地球的公转周期大,故A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m r 2=mv 2r,解得:v=√GMr,由于火星的公转半径比地球的公转半径大,火星的公转速度比地球的公转速度小,故B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m r =ma ,解得:a=GM r ,由于火星的公转半径比地球的公转半径大,火星的加速度比地球的加速度小,故C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F 日火F 日地=GMm火r 日火2GMm地r日地2=110m 地m 地×r 日地2(1.5r 日地)2=245,故太阳对火星的万有引力小于对地球的万有引力,故D 正确.4. (2015·全国卷Ⅰ)由于卫星的发射场不在赤道上,同步卫星发射后需要从转移轨道经过调整再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当卫星在转移轨道上飞经赤道上空时,发动机点火,给卫星一附加速度,使卫星沿同步轨道运行.已知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约为3.1×103 m/s ,某次发射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1.55×103 m/s ,此时卫星的高度与同步轨道的高度相同,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的夹角为30°,如图所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 )A.西偏北方向,1.9×103 m/sB.东偏南方向,1.9×103 m/sC.西偏北方向,2.7×103 m/sD.东偏南方向,2.7×103 m/s【答案】B【解析】合速度为同步卫星的线速度,为:v=3.1×103 m/s;一个分速度为在转移轨道上的速度,为:v1=1.55×103 m/s;合速度与该分速度的夹角为30°,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另一个分速度v2如图所示:该分速度的方向为东偏南方向,根据余弦定理,大小为:v2=√v2+v12-2vv1cos30°代入数据,解得v2=1.9×103 m/s.5.2019年4月10日21时,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的视界面望远镜发布会上同步发布.该黑洞半径为R,质量M和半径R的关系满足:MR =c22G(其中c为光速,G为引力常量).若天文学家观测到距黑洞中心距离为r的天体以速度v绕该黑洞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该黑洞质量为v2r2G B.该黑洞质量为v2rGC.该黑洞的半径为c22v2r D.该黑洞的半径为v2r2c2【答案】B【解析】令黑洞的质量为M,环绕天体质量为m,根据万有引力提供环绕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GMmr2=m v2r,可得黑洞的质量M=v2rG,故A错误,B正确;据黑洞质量M和半径R的关系满足:MR =c22G,可得黑洞的半径R=2GMc2=2v2rc2,故C、D错误.6.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某一恒星有一行星,并测得它围绕该恒星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为1 200年,它与该恒星的距离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0倍.假定该行星绕恒星运行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圆周,仅利用以上两个数据可以求出的量是(引力常量G已知)()A.恒星与太阳质量之比B.恒星与太阳密度之比C.行星与地球质量之比D.行星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答案】A【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G Mmr2=m(2πT)2r,解得:M=4π2r3GT2,由题意可知,行星与恒星的距离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0倍(即知道轨道半径之比),行星围绕该恒星的周期为1 200年,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1年(即知道周期之比),而G是常数,所以利用上式可求出恒星与太阳的质量之比,故A正确;由A分析可求出恒星与太阳的质量之比,但由于不知恒星与太阳的半径之比,所以不能求出恒星与太阳的密度之比,故B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可得:G Mmr 2=m (2πT )2r ,解得的M 是中心天体的质量,所以不能求出行星与地球的质量之比,故C 错误;根据公式m 0g=Gm 0m R 2可知,g=GmR2,由于不知行星与地球的半径之比和质量之比,所以不能求出行星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故D 错误.7.(多选)地球和火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均可以看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的轨道半径为r 1,周期为T 1,运行速度为v 1,角速度为ω1,加速度为a 1,火星的轨道半径为r 2,周期为T 2=kT 1,运行速度为v 2,角速度为ω2,加速度为a 2.下列关系正确的有 ( )A .ω1ω2=k B .r1r 2=23C .v 1v 2=√k3 D .a1a 2=√k【答案】AB【解析】根据G Mmr 2=mr 4π2T 2得:T=√4π2r 3GM ,则T 2T 1=√r 23r 13=k ,解得:r 1r 2=23,因为ω=2πT ,则有:ω1ω2=T2T 1=k ,故A 、B 正确.根据GMmr 2=m v 2r 得:v=√GMr ,则有:v 1v 2=√r2r 1=√k 3,故C 错误.根据G Mm r 2=ma ,得:a=GMr2,则有:a 1a 2=r 22r 12=√k 43,故D 错误.8.因“光纤之父”高锟的杰出贡献,早在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假设高锟星为均匀的球体,其质量为地球质量为k 倍,半径为地球半径的q 倍,则“高锟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 )A .1k倍 B .k q倍C .kq2倍D .1q倍【答案】C【解析】根据地球表面物体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求得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再根据“高锟星”表面物体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求得“高锟星”表面重力加速度,进而得到比值.解析 设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那么,由地球表面物体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可得:GMm R 2=mg ,所以,g=GMR 2;由题意可知“高锟星”质量为kM ,半径为qR ,设“高锟星”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由“高锟星”表面物体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可得:kGMm (qR)2=mg',所以,g'=kGMq 2R 2=kq 2g ,故C 正确,A 、B 、D 错误.9.(多选)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卫星A 、B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R 、T 、E k 、S 分别表示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动能、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有( )A .T A >TB B .E k A >E k BC .S A =S BD .R A 3T A2=R B 3T B2【答案】AD【解析】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有GMm R 2=m v 2R =mRω2=mR4π2T 2,则T=2π√R 3GM ∝√R 3,故T A >T B ,T A 2T B2=R A 3R B 3,A 、D 皆正确;E k =12mv 2=GMm 2R∝1R,故E k A <E k B ,B 错误;S=12ωR 2=12√GMR ∝√R ,故C 错误.题组二 星体表面问题10.(多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地点轻重不同的物体的g 值一样大B .北京地面的g 值比上海地面的g 值略大C .g 值在赤道处大于在南北两极处D .g 值在地面任何地方都一样 【答案】B【解析】 不管物体轻重如何,在同一地点,g 值相等,故A 正确;随着纬度的升高,重力加速度增大,则北京地面的g 值比上海地面的g 值略大,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小于两极处重力加速度,故B 正确,C 、D 错误.11. 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某物体由距月球表面高h 处释放,经时间t 落到月球表面(设月球半径为R ).据上述信息推断,飞船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率为( )A .2√RℎtB .√2RℎtC .√RℎtD .√Rℎ2t【答案】B【解析】设在月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h=12gt 2,所以g=2ℎt2飞船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有mg=m v 2R 所以v=√gR =√2ℎRt 2=√2Rℎt,选项B 正确.12.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飞船内太空授课时,指令长聂海胜悬浮在太空舱内“太空打坐”的情景如图.若聂海胜的质量为m ,飞船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为h ,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引力常量为G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聂海胜在太空舱内受到的重力大小为( )A .0B .mgC .GMm ℎ2D .GMm(R+ℎ)2【答案】A【解析】飞船在距地面高度为h处,由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得:G'=mg'=GMm(R+ℎ)2,故D正确,A、B、C错误.13.(2019·全国卷Ⅰ)金星、地球和火星绕太阳的公转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金、a地、a火,它们沿轨道运行的速率分别为v金、v地、v火.已知它们的轨道半径R金<R地<R火,由此可以判定() A.a金>a地>a火B.a火>a地>a金C.v地>v火>v金D.v火>v地>v金【答案】A【解析】行星绕太阳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太阳的质量为M,行星的质量为m,行星的轨道半径为r,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G Mmr2=ma=m v2r,可得向心加速度为a=G Mr2,线速度为v=√GMr,由题意有R金<R地<R火,所以有a金>a地>a火,v金>v地>v火,故A正确,B、C、D 错误.题组三卫星变轨问题14.“天宫一号”被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如图所示,“天宫一号”在轨道1上运行4周后,在Q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加速,关闭发动机后,“天宫一号”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P点,开启发动机再次加速,进入轨道3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天宫一号”在图示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宫一号”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 .“天宫一号”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 .“天宫一号”在轨道1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D .“天宫一号”在轨道2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 【答案】D【解析】 根据v=√GM r,可知v 3<v 1,选项A 错误;据ω=√GM r3可知ω3<ω1,选项B 错误;加速度与万有引力大小有关,r 相同,则a 相同,与轨道无关,选项C 错误,选项D 正确.15.(多选)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由长征运载火箭将飞船送入近地点为A 、远地点为B 的椭圆轨道上,B 点距离地面高度为h ,地球的中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天宫一号”飞行几周后进行变轨,进入预定圆轨道,如图所示.已知“天宫一号”在预定圆轨道上飞行n 圈所用时间为t ,引力常量为G ,地球半径为R.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宫一号”在椭圆轨道的B 点的加速度大于在预定圆轨道的B 点的加速度 B .“天宫一号”从A 点开始沿椭圆轨道向B 点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C .“天宫一号”从A 点开始沿椭圆轨道向B 点运行的过程中,动能先减小后增大D .由题中给出的信息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R+ℎ)34π2n 2Gt【答案】 BD【解析】 在B 点,由GMm r 2=ma 知,无论在哪个轨道上的B 点,其加速度相同,A 项错;“天宫一号”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其机械能守恒,B 项对;“天宫一号”从A 点开始沿椭圆轨道向B运行中,动能一直减小,C 项错;对“天宫一号”在预定圆轨道上运行,有G Mm(R+ℎ)2=m (R+h )4π2T 2,而T=tn ,故M=(R+ℎ)34π2n 2Gt 2,D 项对.16.2019年1月,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探测器“奔向”月球的过程中,用h 表示探测器与地球表面的距离,F 表示它所受的地球引力,能够描述F 随h 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答案】 D【解析】 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探测器的质量为m.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F=GMm (R+ℎ)2,可知,F 与h 是非线性关系,F -h 图象是曲线,且随着h 的增大,F 减小,故A 、B 、C 错误,D 正确.17.小型登月器连接在空间站上,一起绕月球做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月球半径的3倍.某时刻,空间站与登月器减速分离,登月器沿如图所示的椭圆轨道登月,在月球表面逗留一段时间,完成科考工作后,启动后仍沿原椭圆轨道返回,当第1次回到分离点时恰与空间站对接.登月器启动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整个过程中空间站保持原轨道绕月运行.已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月球半径为R ,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登月器可以在月球上停留的最短时间约为( )A .4.7π√RgB .3.6π√RgC .1.7π√RgD .1.4π√Rg【答案】 A【解析】 空间站运行周期T=2π√(3R)3GM ,结合GM=gR 2可得T=6√3π√Rg .登月器沿椭圆轨道运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为2R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3R)3T 2=(2R)3T 12,解得T 1=2√69T ,则最短时间t=T -T 1≈4.7π√Rg ,A 正确.18.(多选)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假设一航天飞机在完成某次维修任务后,在A 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Ⅰ,如图所示,已知A 点距地面的高度为2R (R 为地球半径),B 点为轨道Ⅰ上的近地点,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地球质量为M.又知若物体在离星球无穷远处时其引力势能为零,则当物体与星球球心距离为r 时,其引力势能E p =-GMm r(式中m 为物体的质量,M 为星球的质量,G为引力常量),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该航天飞机在轨道Ⅰ上经过A 点的速度小于经过B 点的速度B .该航天飞机在轨道Ⅰ上经过A 点时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Ⅰ上经过A 点时的向心加速度C .在轨道Ⅰ上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航天飞机的加速度一直变大D .可求出该航天飞机在轨道Ⅰ上运行时经过A 、B 两点的速度大小【答案】ACD【解析】在轨道Ⅰ上A点为远地点,B点为近地点,航天飞机经过A点的速度小于经过B点的速度,故A正确;在A点,航天飞机所受外力为万有引力,根据G Mmr2=ma,知航天飞机在轨道Ⅰ上经过A点和在轨道Ⅰ上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相等,故B错误;在轨道Ⅰ上运动时,由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航天飞机距地心的距离一直减小,故航天飞机的加速度一直变大,故C正确;航天飞机在轨道Ⅰ上运行时机械能守恒,有-GMmr A +12m v A2=-GMmr B+12m v B2,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得r A v A=r B v B,结合GMmR2=mg,r A=3R,r B=R,可求得v A、v B,故D正确.。

专题探究(五) 天体运动中的三类典型问题(答案详解)

专题探究(五) 天体运动中的三类典型问题(答案详解)

专题探究(五) 天体运动中的三类典型问题课时作业基础巩固(限时:2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有7题,每题6分,共42分)1.(2020·广东广州模拟)(多选)某一双星系统中,A星球质量是B星球质量的2倍,两者间距为L,经观测发现A星球上的物质在缓慢地向外太空逃逸,若干年后A星球的质量变为原来质量的一半,间距减小,由观测知此时双星系统的角速度变为原来的1.5倍,则( AC ) A.两星球之间的距离变为2L3B.两星球之间的距离变为3L4C.B星球的轨道半径变为L3D.A星球的轨道半径变为L4解析:设B星的质量为m,则A星的质量为2m,若干年后A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即A的质量变为m,设开始时双星的角速度为ω,则后来双星的角速度变为1.5ω;双星A、B做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2m·mL2=2mω2r A=mω2r B,其中r A+r B=L,后来A星球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角速度变为原来的 1.5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L'=m·(1.5ω)2r A′=m·(1.5ω)2r B′,其中r A′+r B′=L′,解得L′=2L3,r A′=r B′=L3,故A、C正确,B、D错误。

2. (2021·河北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假定“嫦娥五号”轨道舱绕月飞行时,轨道是贴近月球表面的圆形轨道。

已知地球密度为月球密度的k 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n 倍,则轨道舱绕月飞行的周期与地球同步卫星周期的比值为( A ) A.√knB.√n 3kC.√knD.√nk解析:假设地球半径为R 地,月球半径为R 月,轨道舱绕月飞行的周期为T 1,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 2,对轨道舱绕月飞行有GM 月·m 舱R 月2=m舱·R 月·4π2T 12得T 12=4π2·R 月3GM 月=4π2·R 月3G ·ρ月·43πR 月=3πGρ月对同步卫星绕地球飞行有GM 地·m 同(nR 地)2=m 同·nR 地·4π2T 22得T 22=4π2n 3R 地3GM 地=4π2·n 3·R 地3G ·ρ地·43πR 地3=3π·n 3G ·ρ地则T 12T 22=ρ地n ρ月=k n,所以T 1T 2=√kn,故A 正确。

新课程改革物理专题复习高考高分必备物理天体运动中的三种问题专题研究

新课程改革物理专题复习高考高分必备物理天体运动中的三种问题专题研究

物理天体运动中的三种问题专题研究一、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及赤道上物体的运行问题1.同步卫星和赤道上物体:角速度相同,同步卫星轨道半径大,则线速度大。

2.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向心力都是由万有引力提供,是轨道半径不同的两个地球卫星,都满足v =GMr,因此近地卫星的速度大。

3.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半径相同,由1、2结论可知,近地卫星的线速度最大。

4.特别注意: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所以G Mmr 2=m v 2r 不适用。

例1 (多选)已知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小为v 1、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 1,近地卫星线速度大小为v 2、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 2,地球同步卫星线速度大小为v 3、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 3。

设近地卫星距地面高度不计,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

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BCD ) A .v 2v 3=6B .v 1v 3=17C .a 2a 3=49D .a 1a 3=17[解析] 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都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 Mmr 2=m v 2r,解得v =GM r ,两卫星的轨道半径之比为1︰7,所以v 2v 3=71,故A 错误;地球赤道上的物体和同步卫星具有相同的周期和角速度,根据v =ωr ,地球的半径与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之比为1︰7,所以v 1v 3=17,故B 正确;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 Mm r 2=ma ,a =GMr 2,两卫星的轨道半径之比为1︰7,则a 2a 3=49,C 正确;同步卫星与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具有相同的角速度,根据a =rω2,地球的半径与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之比为1︰7,所以a 1a 3=17,故D正确。

方法总结:卫星与赤道上物体运行问题解题技巧同步卫星是近地卫星与赤道上物体的联系桥梁,同步卫星与近地卫星符合相同规律,轨道半径越大,周期T 越大,线速度v ,角速度ω,向心加速度a n 越小;同步卫星与赤道上物体有相同的角速度ω和周期T 。

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

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

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
张志祥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3(000)017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张志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天体问题中常见错解分析 [J], 代淑红
2.对“学案热”中的三个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改进 [J], 欧海燕
3.如何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几种常见的天体问题 [J], 赵鹏腾
4.解决"三个问题",实现"四大展现"——媒体技术与科学课程融合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吴涧石
5.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应用中的两种常见情况探讨 [J], 王艳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天体问题”中的常见疑难解析
物理难学已成为大多数师生的“共识”,在“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中,更是让广大学生“疑云重重”,出现很多疑难问题,而在学习中,疑难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效果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提高考试成绩,很多老师在面对疑难问题时采取最多的方法就是加强练习,单纯地认为靠着反复训练就能解决问题,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往往是“学生做了N 次,老师讲了N 次,到最后学生还是遇事则迷,不会解答”。

产生这一后果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太过于重视知识的记忆与训练,而不重视知识的构架与延伸,没有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笔者针对“天体问题”中学生最易产生疑惑的三个问题,谈谈如何让学生摆脱疑惑,掌握知识。

问题1、变轨问题
疑惑1:同步卫星发射过程中进行轨道变化时,为什么需要加速?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明确“实际提供的离心力”和“需要的离心力”这2个概念,不明确这一点,就很难解决这个疑惑。

在天体问题中,实际提供的离心力一般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即F 实=2
GMm r ;运动需要的离心力可由公式F 需=2
mv r 求得。

因此变轨问题就转化为比较2GMm r 和2mv r
的问题,这样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情景分析1】如图1所示,设卫星在近地圆轨道I 上B 点的速率为1v ,在椭圆
轨道II 经过B 点的速率为2v ,在椭圆轨道II 经过A 点的速率为3v ,在圆轨道III
经过A 点的速率为4v .
卫星速率为1v 时做半径为1r 的圆周运动,满足21211
mv GMm r r =;如果想使卫星从B 点开始做离心运动,需要满足22211
mv GMm r r <,所以必须通过加速使得21v v >. 卫星在椭圆轨道中的A 点做近心运动,满足23222
mv GMm r r >;如果想使卫星从A 点开始做圆周运动,需要满足24222
mv GMm r r =,所以必须通过加速使得43v v >. 疑惑2:卫星在圆轨道和椭圆轨道同一位置时加速度大小怎么相等?
我们首先要分清需要的加速度和实际的加速度,万有引力2GMm r
提供实际的加速度,物体需要的加速度由2
mv r
求得.只有在圆轨道中,二者才相等,称为“供求平衡”;在椭圆轨道中,二者不再相等,要区分清楚. 同样以上面的情景分析1的运动情景为例,任何情况下都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加速度,所以“2GM a r
=”恒成立,在椭圆轨道上的B 点和圆轨道上的B 点,卫星的加速度(实际加速度)相同,卫星需要的加速度不同,也正因为提供的加速度相同,需要的加速度不同,卫星才会从同一位置做不同的运动.
只要是同一位置,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就相同.
问题2、公式选择选择问题
在天体问题中,涉及公式大体有下面几个:
2
2222()Mm v G m r m m r ma r T r
πω==== 常用到的导出公式有:
v
ω
T 2GM a r =. 这些公式,学生往往每个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就是不知道要选用哪个。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和分析以上公式:
仔细观察上面每个公式,不难发现:各个物理量都和星体的轨道半径有关,我们可以称它为“核心物理量”,任何物理量的变化,都会引起核心物理量的变化,通过核心物理量而影响到各个其他各个相关物理量。

抓住这个“核心物理量”,就能更清晰的分析各类问题了。

当某个物理量确定时,其他所有的有关物理量都是确定的,比如,对于地球同步卫星,由于周期确定,所以轨道半径、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卫星到地面的高度就都是确定的,所以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处于同一个轨道圆内. 只有卫星做圆周运动时,22222()Mm v G m r m m r r T r πω===
,才成立,所以v
、ω
、T 2Mm G ma r =恒成立,所以2GM a r
=适用于卫星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 疑惑3:出现“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时,选择什么公式比较它们的运动情况?
同步卫星和近地卫星都是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而做圆周运动,所以产生加速度的原理相同,我们一般直
接根据“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得到的结论“v
、ω
T 2GM a r =”,利用二者半径的大小关系来进行判断.
二者在原理上相同,只是半径不同,造成其他几个量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结为“大同小异”.
疑惑4:出现“同步卫星”和“赤道上的物体”时,如何选择公式?
处理这个问题,必须要让学生明确一个事实:同步卫星和赤道上的物体,二者的周期和角速度相同。

这样以来,对二者进行比较时,从角速度相同出发,利用半径大小关系,根据“2
a r ω=和v r ω=”来比较加速度和线速度,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疑惑5:“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的物体”如何比较?
与上面的情况类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一点: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的物体,二者的轨道半径认为相同。

我们从半径相同出发,利用加速度大小关系,根据公式“2
a r ω=”和“2
v a r =”来比较角速度和线速度. 【情景分析2】如图2所示“嫦娥一号”在发射运行的过程中先沿椭圆轨道1飞行,后
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的P 点点火加速,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2飞行,
试比较:①“嫦娥一号”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速度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大小;②“嫦
娥一号”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P 时的加速度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时通过P 点的加速度大小。

分析:①因为“嫦娥一号”与同步卫星都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向心力均由万有引力
提供,所以选择使用公式F =G Mm/r2=mw2r,得知“嫦娥一号”的角速度大;②在P 点向心力均由万
有引力提供,所以由公式F =G Mm/r2,只要半径相同,则产生的加速度相同。

P
问题3、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对于万有引力同学们会有这样的思考,教材中对地表的重力的定义适用于重力在太空中的定义吗?答案是否定的。

分析过程如下:
在地表我们认为重力是万有引力产生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就是物体围绕着地球自转时所产生的向心力。

根据上面的定义,可写出下面的重力计算公式
向f F mg -=
物体受到得万有引力的大小和物体离地面高度成反比例关系,即物体离地面的高度越高,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根据这个逻辑可知道,在地球相同的纬度上,重力随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再继续分析下去,当物体的高度非常高时,达到同步卫星的高度时,物体所需要向心力正好与万有引力相等,即向f F =,则向f F mg -==0 就是说,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为零。

但是实际上物体在太空中的重力加速度都是采用这个公式()2'h r GM
g +=计算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
的结论:物体在太空中也是受到重力的,而且重力就等于万有引力,这明显与教材中对重力的定义是不相符的。

难道是教材中对重力的定义错了吗,或是上面我们对高空中物体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计算错误了?
那么到底是重力的定义有问题,还是我们对高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计算错了呢?解释这个问题,就要涉及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明确一点:地表物体所受到的指向地面的引力,是早期的人们对重力的简单认识。

因此,重力的适用范围应该仅仅限于在地球表面附近,而太空中的物体所受到的力是地球对物体所产生的万有引力,重力这个定义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这样我们就可知道,围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没有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只是受到了地球万有引力的影响。

作者:张志祥
发表时间:2013年9月
发表刊物:国家级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高中数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