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传播功能的实现探析

合集下载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引言:随着手机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微信朋友圈作为社交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交流方式。

微信朋友圈的发展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本文通过对微信朋友圈影响的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微信朋友圈来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

一、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1. 拓宽社交圈: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让人们可以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通过关注不同朋友的动态,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和信息,进而拓宽自己的社交圈。

2. 传递情感:微信朋友圈可以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发布动态、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朋友们的生活状态,增进彼此的情感亲近。

3. 维系友谊:微信朋友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系友谊。

通过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和转发,我们可以与朋友们进行更多的互动,增加彼此的交流次数和交流深度。

这有助于加强友谊关系,让朋友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微信朋友圈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1. 虚假表达:由于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自主编辑发布的平台,人们有时候倾向于在朋友圈上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而对内心真实的情感进行掩盖。

这种虚假表达可能导致朋友之间的距离产生误解和不信任。

2. 社交焦虑:有些人可能会对微信朋友圈上的点赞和评论过于在意,过分追求社交认同。

这种社交焦虑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导致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况。

3. 信息超载:微信朋友圈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包括生活琐事、广告宣传、虚假谣言等。

这些信息过多过杂可能会使人们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从而降低真正意义上的有效交流。

三、合理利用微信朋友圈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1. 保持真实和真诚: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我们应该坦诚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避免虚假和夸大的表达,保持真实性和真诚性,让朋友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真实的状态。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改)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改)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这是美国知学者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

“老人摔倒我来扶一下。

”本来简单的事情近年来却让国人普遍感到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

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

首当其冲的就是: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常态,重构并建立新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1.熟人社会的概述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费先生对于熟人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中国人生活范围狭窄、封闭且缺乏社会流动性,所以人们大多在某一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

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交情。

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

“熟人社会”生活秩序更多地通过道德规范实现自律与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则势必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当前微信朋友圈的角色定位探析

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当前微信朋友圈的角色定位探析

种表现。 ( 三) 信 息 的 外 溢
朋友 圈信息 外溢 , 是 指用户 在朋 友圈 中披 露 的个 人信 息 被传播到公 共空间 , 引起用 户微信好友 之外 的人 知晓和关 注 , 并 产生 实际影响 的现象 。这里尤其 强调被传播 信息 的个性 化 和私密性 , 朋友 圈为这种个人 信息表达 提供 了平 台 , 但是 这种 个 人信 息被 传播到公共 信息空 间会 使个人 的表达公共 化。公 众 的关 注会 给用户 个人 造成 意想不 到 的压力 和困扰 , 而这 并 不是朋友圈信息表达 的初衷 。
形 成 公 共 领 域 的基 本 条 件 , 但 公 共 领 域 不 是 对 朋 友 圈私 人 领 域 的 取 代 和覆 盖 , 未 来 朋 友 圈将 是 私 人 领 域 和 公 共 领 域 共 存的场域 。 关键词 : 微信朋友 圈; 公共领域 ; 私人领域 ; 角 色定 位 中 图分类 号 :G2 0 6 . 2 文献标 志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1 5 - 0 0 9 8 — 0 1
任 锟
1 5 0 0 0 0 )
( 黑龙江大学 新 闻传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摘 要: 微信 朋友 圈作 为一种虚拟社 区的 角色定位 , 出现 了广告 、 营销 及信 息外溢等 现 象, 而公共领域 形成的条件 已在朋友 圈 中产生。公共性参与 主体 的 出现、 公 共性议题 的讨论和 传播 以及信息表达 的公 共性 特征 等构成 了朋友 圈 中
对公共议题的关注是谣言给朋友圈带来的一个变化用户的动态内容除了个人生活的展示之外多了对公共议题的讨论使得朋友圈的氛围不局限于个性化的分享和展示具有了在公共领域关注公共事件的特点这是朋友圈有可能具备公共领域特征和条件的一种表现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分析1. 引言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了解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信息源、传播路径以及接收者三个方面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

2. 信息源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源是信息传播的起点,也是关键的一环。

信息源的特点将直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

在社交网络中,信息源可以分为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两种。

2.1 个人用户个人用户是社交网络中最主要的信息源。

他们通过自己的发言来传播信息。

这类信息源的特点是个体化、多样化。

个人用户的兴趣、观点和情感将决定他们选择传播的内容。

他们之间通过社交网络中的关注、点赞和评论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2.2 机构用户机构用户是指领导、企业、媒体等组织机构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存在。

与个人用户不同,机构用户具有更大的传播范围和更高的影响力。

他们通常通过官方账号发布信息,并采取一系列的宣传和推广手段来引导和影响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

3. 传播路径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路径是信息流动的轨迹,它包含了信息从信息源到接收者的整个过程。

传播路径的特点将决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1 点对点传播点对点传播是指信息从一个个人用户传播到另一个个人用户的过程。

在社交网络中,点对点传播是最基础的传播方式。

用户通过在自己的账户上发布信息,其他用户通过关注、点赞和评论等方式获取这些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但传播范围相对较小。

3.2 多对多传播多对多传播是指信息同时向多个用户传播的过程。

这种传播方式能够迅速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并增加信息的影响力。

在社交网络中,多对多传播通常通过转发、分享、群组等功能实现。

用户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分享给自己的粉丝或群组成员,使得信息可以同时传播给大量的用户。

3.3 散播传播散播传播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中通过用户分享和互动的结果形成的网络爆炸效应。

从人际传播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

从人际传播视角解读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

第13卷第06期 Vol.13 No.06 2022年3月 March 202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

2011年诞生于手机移动端的微信,是一个可以发送图片、视频、语音、文字等多媒体并实现即时通信的工具。

据统计,每天约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1]。

显然,在中国,微信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交媒体,而朋友圈更是人们使用率和观看率都颇高的工具之一。

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现如今人际传播的含义也在不断突破。

人际传播发生的场所不再仅局限于有形的物质媒介,互联网也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传播平台。

微信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软件,许多人际传播活动发生在微信朋友圈之中。

文章运用“拟剧论”、使用与满足理论、“镜中我”理论探讨个体运用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这一功能的心理、动机,以及产生的效果。

一、从拟剧理论看微信朋友圈“分组”发布的动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拟剧论”,又称“前台/后台理论”,该理论把社会和人生比作一个舞台,每个社会成员则是这个舞台的表演者,人们都要在舞台上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呈现出一个或多个被观众接受的形象。

此外,戈夫曼认为,表演者如果有剧本,则按照剧本表演;若剧本不明确或不完整时,则要随机应变,使表演合乎规范和自己的角色。

正如微信朋友圈,就更像是一个舞台,而“分组”发布朋友圈,就是为了塑造自己在不同圈层、不同角色下的人物形象,以便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和认可。

(一)“分组”发布以区分表演前台与后台戈夫曼提出,为了更好地表演,人们往往会区分前台和后台。

所谓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互动,进而获取社会意义的场合,表演者要尽可能呈现出被大众和社会普遍认可的形象;后台则是不被观众看到、可以放松休息的场合,表演者往往可以在后台掩饰不愿在前台表演的部分。

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研究

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研究

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微信朋友圈是广泛应用的一个功能,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生活、交流社交和分享信息的平台。

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展示自己的行为动机是什么?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社交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后果。

我们需要了解微信朋友圈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行为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需求: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维持关系,而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生活和情感状态的平台。

通过发布动态、评论和点赞,用户可以与朋友们保持联系,表达关心和关注他人。

2. 自我展示:微信朋友圈也成为人们展示自己生活精彩瞬间的平台。

用户通过发布精心打造的照片、文字和视频来展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3. 社交比较:在微信朋友圈中,人们也会进行社交比较,即通过观察和与他人的行为进行对比,来评价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幸福感。

这种行为动机可能来源于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嫉妒心理。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微信朋友圈行为的基本动机。

这些行为动机是否会对个人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的积极影响因素包括:1. 社交获得: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互动,人们可以得到朋友们的赞赏和支持,建立起良好的社交关系,并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满足。

2. 自尊提升:在微信朋友圈中获得他人的赞美和认可,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心,增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3. 社交比较带来的激励:有时候,社交比较也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激励,激发个人的上进心和进取心,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尽管微信朋友圈行为的积极影响因素存在,但也不能忽视其可能的消极影响因素:1. 社交焦虑:一些用户可能会因为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表现不够出色或得不到认可而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微信传播模式的利弊分析

微信传播模式的利弊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传播模式的利与弊【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即时通讯方面的需求大大提升,虽然微博、QQ出现较早,但随着微信的兴起以及微信版本的不断升级,微信平台作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从微信的传播特征、传播模式、个人账号和公众账号平台等方面都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微信营销也越来越成为企业、个人关注的新型营销方式,可以说微信超越了以往任何传统媒介的高度,带领大众进入了全新高效的信息传播新时代。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信信息传播模式的利与弊,给正在使用微信传播的个人及企业一些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传播学;微信;传播模式;利弊微信,微信是介于QQ和微博之间的一种社交软件,是隶属于QQ平台的应用软件,具有文字信息传播、视频、图片、短信朗读、即时通话等功能。

与其他软件相比,微信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接受和传播与QQ软件相关的各类信息,无需再登陆其他客户端;微信软件还可以支持支付、群聊、语音、二维码识别等功能;与此同时,微信还可以运用个人账户、公众平台等功能共享媒体信息并完成信息的有效传播。

微信平台将大众传媒传播与人际交流传播融为一体,开创了全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模式。

1.微信平台信息传播效果分析分析微信平台的传播效果需要从传播特征、传播模式、个人账户传播和公众平台等四个方面出发。

1.1微信传播特征微信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传播主体明确化、传送关系亲密化、传播平台集中化等特征。

传播主体明确化主要是这微信是依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社交软件,其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对手机等移动平台运用较多的人群;传送关系亲密化主要指微信好友以熟人为主逐渐向陌生人过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熟人之间关系更加亲密,陌生人也更加容易相处;传播平台集中化是指微信对手机功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且在传播的同时拓宽了传播渠道。

诸如开设公众平台、二维码扫描系统、定位系统等等,另外,微信也有插件功能,将人们生活中的众多通讯工具都包含在内。

论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论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论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作者:翟玉晓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2期摘要:从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关系逐渐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入手,阐述法治在社会秩序重构中的核心作用,得出必须重视发挥法治的基础性作用重构社会秩序的结论,即健全社会治理相关的法律制度,实现有法可依;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契约型社会;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监督效力;培育公民法治意识,打造法治社会;在法治框架下积极推动乡贤治理,促进社群黏合,以期顺利实现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

关键词:法治;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公平公正;秩序中图分类号:D90-05;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112-03基金项目:山东省反邪教协会2020年度研究项目野社会转型期农村反邪教工作对策研究冶渊2020SDFXJ26冤遥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既强调稳定有序又要兼顾自由活力,这正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由此要求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自信,建设以陌生人间的互信互助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顺利实现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

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和交往广度有限,人际交往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构成了传统社会组织的主体。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无法摆脱宗族和家乡对他的影响,“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是普通人一生的写照。

乡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广度受限,但频度却被无限放大。

因此,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亲情、交情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关系调解的工具。

在“熟人社会”中,个人事务很少诉诸法律,凭借族长、里长的调节和制衡就几乎可以实现管辖、治理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现代法律文化缺少滋生的土壤。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方式产生急剧变化,特别是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鄉二元体制被打破,人们不再受地域限制而可以自由流动,中国社会从大中城市开始,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过渡。

功能_特点_社会效应——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研究

功能_特点_社会效应——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研究

功能·特点·社会效应——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研究【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web2.0时代的到来,由信息传播和媒介互动生成的社交方式日益推陈出新。

毋庸置疑,拥有5.5亿网民,新浪微博用户达5.3亿,腾讯微信用户超4亿的中国正全面迎来微媒体时代。

而微博、微信虽然均属于微媒体,但这两类社交应用的特点、功能以及社会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字】微博、微信、功能、特点、社会效应2013年6月16日,中国微博大会在乌镇举行。

大会发布了《2012—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

另一方面,微信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仅仅两年时间,注册用户已然超过4亿。

可以说,这两类社交新媒体不仅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正是微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全面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微传播时代。

一、微博与微信的功能比较就功能而言,微博与微信本身的定位就不一致。

微博倾向于“自媒体”性质,而微信则是一款可以实现用户即时互通的社交工具。

(一)微博的功能1、信息传播功能微博能够实现用户掌握信息发布的自主权,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获取海量的即时信息,并且能够评论、转发、收藏他人推送的信息,实现讯息的反馈。

可以说微博消解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转移与融合。

2、人际交往功能在微博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关注亲朋好友了解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对其进行评价或者转发从而达到人际交往与互动。

另外,关注陌生人或者被粉丝关注还可以扩大交际圈。

3、营销功能许多企业通过注册公共账号,成为“蓝V”。

通过在微博平台上发布品牌、商品以及促销活动信息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

而微博其实也提供了一种让消费者更贴近、更了解品牌的机会。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分析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分析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分析研究社交网络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变得更快、更广泛。

因此,对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实现深入研究,在解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路径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路径通常为以下几种:1、目标路径:通过某个用户活跃的社交网络来传播信息,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多的人。

这通常是通过向一个特定用户发送信息,然后让该用户将信息转发给他/她的朋友。

2、最短路径:一些人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比其他人更重要,如果想在社交网络中快速传播信息,则选择最短路径。

3、群体路径:将信息传播给一个社交网络中的群体,通常是与一个特定群体联系更紧密的人。

二、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算法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下面的算法或方法实现:1、广度优先搜索:该算法以广泛的搜索方式为基础,在社交网络中迭代定位不同的位置。

这种搜索方式通常适用于目标路径和最短路径。

2、贪婪算法:贪婪算法通过使用预测模型,基于他们的行为来决定哪些用户更有可能转发信息,从而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3、两步流行度法:该算法会先预测哪些信息会在社交网络中获得更好的流行度。

而后,在这个信息的应用程序中,通过向那些觉得最感兴趣并有可能转发该信息的用户发送信息。

4、基于节点状态的算法:这个算法是基于从社交网络中某些节点开始的传播。

这种方法依赖于模拟,在社交网络中确定哪些节点更可能成为信息的源头。

三、信息传播路径分析的应用基于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路径的研究及其算法,可以实现以下应用:1、增强信息传播:对于信息传播的需要,这个主要解决了信息传播难度和流行度的问题。

通过筛选贪婪用户,并将信息发送给他们,最终实现通过他们将信息在社交网络中广泛传播的目的。

2、确定最佳广告途径:对于企业来说,社交网络已成为品牌推销的重要渠道,他们可以通过研究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路径,从而找到最适合其目标受众的广告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影响陈金文内容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中的社交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均有所影响,出现了空间失宠、时间延缓、时间并置的现象,而与此同时,现实加强了对虚拟的渗透,虚拟也加深了对现实的影响,对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在互动场域中带来了新的影响。

而社交网络中人际传播模式由“人-人”到“人-物-人”的模式转变,使得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出现了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熟悉人现象。

[关键词] 新媒体社交网络人际传播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悉人目录前言 (2)正文 (2)(一)人际传播中时间与空间的重塑 (2)1、社交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时间延缓 (2)2、社交网络中人际传播的时间并置 (3)3、社交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空间重塑 (3)(二)人际传播中现实与虚拟的博弈 (5)1、现实对虚拟的渗透 (5)2、虚拟对现实的“反叛” (5)(三)从“人-人”到“人-物-人” (7)1、熟悉的陌生人 (8)2、陌生的熟悉人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前言“社交网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Network Service。

J. A. Barnes 于1954年最早使用 ("Human Relations" ,在章节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内)。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依赖于“硬件+网络平台+软件”的模式,依靠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互联网的开源、分享等特性以及各类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努力与创新,使得目前的社交网络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1;截至2013年 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已达3亿。

2社交网络凭借其强大的力量,对人们的社交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更多地呈现出反规则化、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特点。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分析及机制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分析及机制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分析及机制研究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和朋友家人及时联系,并分享大量的信息和生活体验。

然而,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社交网络中迅速传播,给公众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因此,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加强社交网络监管,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和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机制是指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是如何被发布,传播和接受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发布信息发布是指用户将信息通过社交网络发布出去的过程。

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信息。

然而,在社交网络中,信息发布的门槛是极低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信息,这也导致了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无限放大。

因此,社交网络需要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和过滤。

2.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指社交网络中的信息被不同的用户转发和分享的过程。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存在着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等多种特点。

传播路径是指信息传播的路线,每个信息传播路径都包含了一系列用户和节点。

传播速度是指信息传播的快慢。

在社交网络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和话题可以通过热门话题和热门搜索推动信息的传播速度。

3.信息接受信息接受是指用户对社交网络中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用户会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判断和筛选。

用户接受信息的能力和素质会影响到对其真伪性的判断。

二、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影响尽管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巨大便利,然而,信息传播问题也不可忽视。

社交网络中的定性推廣和摆渡式操作已经调整了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影响整个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1.传播算法传播算法是指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依赖的算法,它具有推荐、排序和推广等作用。

传播算法是否公正不但关系到信息的准确性,也有可能影响到公众的观念和态度。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个人传播
微信的个人传播是指用户通过朋友圈、私信、微信群等渠道,将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好友和 亲人。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信任度,因为信息是由个人发出的,接收者往往 是熟悉的人
个人传播的特点如下
传播范围有限:个 人传播的信息只能 传递给自己的好友 和亲人,传播范围 相对较小
信息质量较高:由 于个人传播的信息 是由自己发出友和亲人进行适度的互 动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从 而更愿意接受你的信息
第2部分
社群传播
社群传播
微信的社群传播是指用户通过加入微信群,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群成员。这种传播方式具 有很强的群体性和互动性,因为信息是由多个用户共同传递的,接收者也是由多个用户组 成的群体 社群传播的特点如下
微信:三个层级 传播的贯通
2
-
目录
CONTENTS
1
个人传播
2
社群传播
3
大众传播
01
微信作为一款社 交媒体应用,具 有强大的传播能 力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02
它的传播方式可 以分为三个层级: 个人传播、社群 传播和大众传播
03
这三个层级相互 关联,共同构成 了微信的传播体 系
第1部分
个人传播
互动性强:个人传播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 点赞等方式与好友进 行交流和互动
个人传播
在个人传播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在微信上建立良 好的个人形象,可以让好友和亲人更加 信任你,从而更愿意接受你的信息
发布有价值的内容:发布有价值的内容 可以让好友和亲人觉得你的信息是有用 的,从而更愿意分享给你的朋友
适度参与:适度参与微信群的讨论和活 动,可以增加自己在群内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从而更容易地将信息传递给更多 的群成员

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微信是腾讯公司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的一种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

它可以跨运营商,跨平台地发送文字、语音、图片等信息,也可以实现视频通话、即时通话等功能。

相对于短信,微信使用基于流量无通讯费用;相对于QQ,微信将使用者更加牢固地锁定在手机通讯录中,建立了强关系;相对于微博,它的圈子更加私人,内容更加隐蔽,关系更加牢固。

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突破3亿。

用户数量从零到亿,微信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有人曾经评论“微信可能是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在线通讯工具”。

微信以其便捷性、即时性等优势,迅速成为用户最喜爱的移动IM,网民通过微信进行交流传信公众账号门槛较高,有认证与非认证之分。

认证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知名度,订阅用户至少需要1000位,可在24小时内群发3条信息,非认证用户24小时内只可群发1条信息。

此外,微信公众账号互动关系由订阅者主动建立,建立目的在于阅读公号所有者发布的信息。

因此,公众账号信息传播效率及互动远远小于之前两点。

相对于微博的信息广场,微信基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等熟人关系,进行点对点的精准互动,更侧重于强关系之间的信息交流。

由此可见,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式的社会交往,而非大众传播,微信的重点是通讯功能,侧重人际传播。

2、结合线下熟人关系建立强关微信的传播特征及其社会影响文|谢新洲 安静应用环境的不同,能够快速进化、适应和完善。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传媒产业的“生存环境”和过去相比,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媒企业从过去“以点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变为规模化“全媒体”经营模式。

这样也带来了传媒产严业播,它的社会影响也随之不断增大。

一、微信的传播特征微信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直接建立起与他人的连接,并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聊天,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

微信跨越了运营商、硬件、软件及社交网络等多重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延伸至手机,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无缝连接,使移动终端成了新的社交节点。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特点是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

首先,人际传播涉及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每个人的特点、背景、经验和态度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这种多样性使得人际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次,人际传播是复杂的。

它涉及了语言、非语言、姿态、表情、声音等多种传达方式,而且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反馈相互影响。

此外,人际传播还受到文化、社会背景、认知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更加复杂和多变。

最后,人际传播是动态的。

它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也会发生改变。

人际传播涉及到持久的关系建立、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也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受。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社会交往和合作。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合作。

通过人际传播,人们可以建立联系、分享信息、解决问题和合作完成任务。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塑造身份和社会认同。

人际传播有助于个体形成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馈,个体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特点、能力和价值观,并建立起与他人的联系和共鸣。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馈,塑造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增强社会认同感。

3. 传递和维护文化价值观。

人际传播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社会中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得以传递和维护。

人际传播帮助社会成员了解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4. 促进社会正义和改革。

人际传播可以帮助人们意识到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社会的正义和改革。

人们可以通过人际传播倡导社会问题,争取权益,改良社会制度和结构,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人权保护。

总之,人际传播既是一种多样、复杂、动态的交流过程,同时也具有促进社会交往、塑造认同、传递文化和改革社会等重要的社会功能。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作文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作文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作文作文题目: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作文内容: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思考,那就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处在一个熟人社会中。

我们身边都是熟悉的家人、朋友、同学和邻居。

我们彼此熟悉,亲密无间。

这样的环境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心,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然而,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社会进步,我们逐渐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中。

陌生人社会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我们可能会遇到从未见过面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

在这个社会中,交往方式变得多样而复杂。

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陌生人,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中合理地交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要尊重他人。

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和礼貌。

我们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不妄自尊大或轻视他人的存在。

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出身背景或社会地位。

其次,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陌生人社会中,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不应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举止,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不适。

此外,要建立互信的基础。

在陌生人社会中,建立互信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来赢得他人的信任。

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合作关系。

最后,要保持谨慎和警惕。

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陷入可能存在的欺骗或危险之中。

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防范风险,并尽量减少自身的安全隐患。

总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陌生人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建立互信的基础以及保持谨慎和警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陌生人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谢谢大家!。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摘要:微信是2011年出现的,它的出现打破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电信通信,把沟通更深一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2012年起微信的应用已经传播到旅游服务、文化、传媒等等方面,在当今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信起初作为一种简单的语音聊天工具,逐渐的变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化功能的沟通传播平台,其版本在逐步的升级,内容也不断的更新,它的沟通社交作用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活方式。

在微信的传播者中占取比例最大的是网络聊天用户,而网络聊天主要在青年人中比较盛行,这也就使得微信的使用人群以年轻人为主。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微信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传播的主体也逐渐的精确化,传播双方的关系更加的密切。

本文从微信的基础介绍入手,对微信的传播者、传播特征、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以及微信的受众等方面做分析,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希望人们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微信。

目录一、微信概述 (2)1.微信的简介 (2)2.微信的产生背景 (2)3.微信的传播模式概述 (2)二、微信的传播者 (3)三、微信的传播特征 (4)1、传播主体逐渐的精确化 (4)2、双方信息的传送关系越来越加亲密 (4)3、传播平台更加集中 (4)4、内容传播与时间具有同步性 (4)四、微信的内容分析 (4)五、微信的受众 (5)六、微信的传播效果 (6)1、微信个人账号的传播效果 (6)2、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果 (6)七、结语 (6)参考文献 (8)致谢 (9)一、微信概述1.微信的简介微信是由腾讯公司进行推出的,是一款新型的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图片传送、视频传送以及文字的输送等等。

微信软件的本身是免费的,其任何功能的使用都是完全的免费,在其上网时所产生的流量是由网络的运营商进行费用的收取。

微信正式的推出时间是2011年1月份,它具有很多相当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年轻人免费发送图片、即时通讯、零资费等等的爱好。

微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支持语音短信的发送,支持图片和视频的发送,也包括表情的发送和文字的发送;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周围再使用微信的人;可以支持多人的共同聊天;支持邮箱、语音记事本、微博、QQ同步助手、漂流瓶等插件功能。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人际传播心理归因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人际传播心理归因

52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在使用时间上的增加,互联网社交软件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功能的不断完善,使人际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周子云、邓林在《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的三个特点》中从传播话语、传播身份、传播关系三个角度分析了人际传播的特点;[1]刘磊在《场景盛行下的新媒体人际传播》中从人际社交场景分析了场景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目前,对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传播研究多侧重于技术、场景、关系的角度,对于在社交媒体传播下人际传播中的心理状态研究较少。

微信开发者、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曾提到,目前微信用户已经有1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通过对使用该功能人群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当下网络社交平台中人际传播的心理因素。

一、人际传播中的“主我”和“客我”双重人格“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作出的反应;而“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实施反作用。

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获得感是其常常追求的一种心理状态,作为群体社会的一员,人们往往需要“摆脱孤独”和“得到社会支持”,这种心理动机推动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中积极传达出一些声音,以期获得关注,即体现为“话语权”的争夺。

与现实人际关系不同的是,以网络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中,藏在不同网络终端后边的用户常常会塑造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客我”。

这种“客我”形象通常具有现实“主我”的某些特点,并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之上,为了达到某些理想效果,虚拟或延伸出符合其心理预期的“客我”形象,也就是微信网络用户的第二重人格,短期内可以增强用户的心理获得感,但归根结底,人们是要回归到现实的人际关系当中。

为了维护这种“客我”形象,“主我”的人格时刻在与“客我”进行博弈,朋友圈“三天可见”正是这两种人格博弈的结果。

微信朋友圈研究

微信朋友圈研究

微信朋友圈研究微信朋友圈是社交网络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交流、社交、娱乐、信息传播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篇论文旨在探究微信朋友圈的发展、特点、影响及应对策略等相关问题。

一、微信朋友圈的发展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

微信朋友圈自发布以来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和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社交、娱乐、交流、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中心节点。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微信朋友圈最早于2011年11月推出,当时功能还比较简单。

用户可以在微信里发一些短片、录音、图片、表情等,分享自己在生活上的一些趣事或闲话。

微信朋友圈还是以个人为主体,没有公众号入口,也没有广告。

用户主要是朋友圈和联系人的关系。

2.发布后阶段随着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多,其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微信朋友圈也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访问和更新。

此时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加入了语音转文字、打卡、微商、九宫格、@好友、微信运动等更多的新功能,用户对微信的依赖也越发明显。

朋友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聊天记录,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可以分享生活、展示自我才能、传递信息、追踪对方动态的平台。

3.网络生态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社交媒体。

微信朋友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并借助微信支付等新功能进一步拓展了它的社会生态环境。

此时的微信朋友圈已经涵盖了广告投放、社群团购、社交电商、公共服务等方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二、微信朋友圈的特点微信朋友圈的发展过程非常快,同时也显示出了它的特点和优势。

其重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强大的用户生态系统微信朋友圈作为微信的一个分支,其发展离不开微信强大的用户生态系统。

借助微信用户的庞大,微信朋友圈可以快速、准确的将各种信息传播分发给目标用户,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分发率和获取率。

2.聚合社交和信息传播的平台微信朋友圈是一个聚合了社交、娱乐和信息传播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享受社交和娱乐,同时也可以获取最新的资讯和信息。

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

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

微信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作者:尹光兵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微信给人类提供了更便捷的、低成本的、即时的以及自由传播信息的可能,同时也给一些有害信息的滋生与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传播渠道,引发新的问题如各种利用微信进行的新形式的犯罪、虚假谣言的肆意散布、负面信息的广泛流传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的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微信;社会功能;研究微信诞生于2011年,到2013年便轻松实现用户量破3亿大关,发展势头迅猛。

其主要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是现在广大青年朋友热捧的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并逐步上升为主流的社交模式。

微信网络成为自微博之后另一个社会舆论的重要阵地,一系列社会现象也随即产生,并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社会功能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一、微信简介(一)微信概念微信是一款在手机使用的通信软件,诞生于 2011 年,它是通过手机网络平台,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用户可以单聊和群聊,还可以使用查找找到自己地理位置附近的用户,微信的服务只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以其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成为喜欢“尝鲜”人群的潮流选择。

截至2013 年01 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 亿。

(二)微信传播的优势1.传播主体优势。

首先,传播主体即用户群体更加精确:其次,传播主体更倾向于年轻化、高学历等:再次,信息传受双方的关系更加密切。

2.传播内容优势。

微信传播内容具有私密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由于传者和受众的特殊关系,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这种私密性就可以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另外,其内容发布具有及时性,只要用户在线,就能够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使得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3.传播媒介优势。

微信的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二维码和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GPS 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朋友圈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传播功能的实现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媒体业的蓬勃发展,微信、微博等主导的自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人人都可成为新闻记者,微信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成为亚洲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现代人扩大社会交往的网络平台。

同时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实现了多方面的资源共享,也实现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传播。

文章从传递爱心或者正能量事件、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推广、维护个人权益的集体行动等方面阐述。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4-0029-02
微信,是国内网络巨头――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专为智能手机免费提供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以即时通讯类社交媒体上线;2012年8月推出微信公众号,开始突出媒体属性。

作为一种以社交属性起家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成为亚洲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现代人扩大社会交往的网络平台。

“玩微信”已经成为微信拥趸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现代社会交往的纽带与符号。

朋友圈不是一个新鲜词,可以说,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朋友圈便应运而生。

从QQ空间、校内网、开心网,再到微博、
微信,关注一群人,晒晒照片、发发状态、转转帖子……互联网串联起人们的时尚生活,而微信的“朋友圈”却成为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起床,而是拿起枕边的手机打开微信,看看“朋友圈”中的小红点是否又亮了起来;晚上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在闭眼睡觉前再刷一遍“朋友圈”,生怕漏掉每一条更新;每到一处,首先咨询的是“这里有Wi-Fi吗?密码是多少?”每每聚会,环顾四周,却是咫尺天涯,大家都在低头刷屏玩手机……“朋友圈”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个功能,类似于一个个人私密的舆论场,个体发布、转发、评论的内容都可以呈现在朋友圈里,朋友圈里的用户一般都是亲朋好友,即所谓的熟人社会。

所谓熟人,是农业社会产生的概念,是指人们基于共同的血缘、地缘,经过长期面对面地交往互动形成的有着共同的习俗和规范的人与人之间
的社会关系。

在大部分情况下,朋友圈的内容只会在熟人之间传播,但是在以下情境或内容的传播,形成了一种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传播转移。

1 传递爱心或者正能量事件
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当社会发生自然大灾害或者突发事件,民众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如汶川地震、马航失联等等,笔者对天津爆炸中“最帅的逆行”印象特别深刻。

首先是网友小小妖精在微信上放出一张漫画“最帅的逆行”,途中一位衣着鲜明的消防战士只留下一个背影,在黑白的人群中勇敢逆行,瞬间引爆网友
泪点,无数网友向在第一线英勇奋战的消防官兵致敬,祝他们平安归来!截至第二天中午转发已经超过了34万,评论2万4千条,7万多条点赞。

但是笔者对该网友不相识,这其中肯定是已经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传播,因为转发数据大。

还有弱势群体与疾病抗争,需要寻求帮助时,微信朋友圈也会经历此过程。

本人的一位小学兼初中同学家的儿子因连续几天将近40℃的高烧,一直在重症监护室治疗,同学家境贫困,高额治疗费让他举步维艰,当时全班同学都在微信群中热烈讨论,要为他家宝宝捐款,但是本人当时想就凭一个班级的力量有点单薄,就用一个微信筹款平台,带头捐款,然后转发到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本人的微信好友看到了也纷纷转发,呈滚雪球形态,在短短10个小时之内筹款达到了5万。

本人作为发起人不间断关注献爱心的群体,最后发现,很多捐款的个人完全是素不相识的,比如A和B认识,B和C认识,A和C却不认识,但是C也转发了,这就是依靠微信朋友圈,让众多陌生人因为一场援助而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微信朋友圈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传播的结果。

2 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推广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传递信息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因而朋友圈中传递信息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借助亲密朋友的关系互相帮助替好友转发或者分享帖子,推广扩散消息。

随着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微信自然成为了一个电商的好平台,现在周围充
斥着两个字――代购。

微信朋友圈经常被代购刷屏,有时甚至逼迫屏蔽一些信息,本人的一位闺蜜,在事业单位工作,因空余时间多而做起了代购,到目前为止已发展了20位代理了,意大利米兰折扣村的很多奢侈品店经常被她的买手一抢而空,这20位代理都是她的亲朋好友,而那些客户对于本人的闺蜜来说都是陌生人,这就归功于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广,借助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朋友圈成为人们传递重要信息的超越时空的渠道,实现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
传播。

3 维护个人权益的集体行动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个人维权意识也在相应加强,朋友圈中每个人基于不同的原因形成不同类型的好友圈,由此形成朋友圈中一张多元化的庞大的熟人关系网络。

利用朋友圈的转发功能,实现了熟人向陌生人的互动传播,使个人维权的呼声为更多人听到,亦使得权益维护事件为社会上更多人所关注。

综上所述,微信朋友圈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传播的方面还有很多,这是笔者在亲身使用和观察到的比较典型的三个方面,微信朋友圈这一传播功能强烈地突显和扩大微信的传播范围,使人际关系超越了地域和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