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一稿)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水产养殖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对水中生物进行繁殖与育苗的技术。

繁殖与育苗技术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进行探讨。

一、繁殖技术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精子与卵子结合,实现生殖过程。

在水产养殖中,人工授精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鱼类、虾类等的繁殖过程中。

通过人工授精,可以控制种质的优化和繁殖的数量。

具体实施时,需要注意精子和卵子的搜集、配对和结合等环节,以确保授精的成功率。

2. 异体移植技术异体移植技术是指将异种生物的卵子嵌入到其他物种个体体内,使其发育为原产种。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等水产养殖中,以提高繁殖效率和产量。

异体移植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供体和受体,保证移植的成功率和健康发育。

3. 激素诱导技术激素诱导是利用激素对水生生物的性腺功能进行调节,以达到控制生殖行为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用于增加繁殖数量和提高养殖效益。

通过给予雄性或雌性激素,可以促进性腺发育和繁殖过程。

但是应注意合理使用激素,避免对生态环境和养殖品质的不良影响。

二、育苗技术1. 人工孵化技术人工孵化是指将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移至特定环境中,进行保护和培养,以促进其发育和生长。

在水产养殖中,通过人工孵化可以控制苗种质的筛选和数量的增加。

要实施良好的人工孵化技术,需要注意水质、温度、光照和饲养等因素的合理控制。

2. 无性繁殖技术无性繁殖是指通过非生殖细胞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在水产养殖中,无性繁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藻类和某些软体动物等的育苗过程中。

通过无性繁殖,可以快速增加种群数量,并且避免了繁殖环节的复杂性和风险。

3. 种质改良技术种质改良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对种质进行改良,以增加养殖产量和改善品质。

在水产养殖中,种质改良技术常用于选择性繁育和杂交育种。

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可以逐渐改善养殖品质和生长速度。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繁殖与育苗技术对于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水产养殖是指利用人工方式在水体中培育和繁殖各类水生动物的经济活动。

其中,鱼类的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产养殖中的鱼类繁殖技术和种苗培育的相关内容。

一、鱼类繁殖技术鱼类的繁殖技术是指通过控制鱼类的生殖行为和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以促使鱼类进行产卵和受精,从而达到繁殖状况的一种技术手段。

1. 产卵技术鱼类在达到性成熟期后,会通过产卵来繁衍后代。

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产卵技术有人工产卵和自然产卵两种。

人工产卵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和刺激,使鱼类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产卵。

此技术要求掌握鱼类的生殖生态学特点和产卵需求,如温度、光照、水质等因素的控制。

自然产卵则是利用鱼类自身的生理行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自主产卵。

此技术需要营造符合鱼类生存习性和需求的水质环境,并提供适宜的产卵底基和隐蔽场所。

2. 受精技术受精是指通过雄性鱼类的精子和雌性鱼类的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孵化出鱼苗的过程。

受精技术主要包括自然受精和人工受精两种方式。

自然受精是指将雌性鱼和雄性鱼放入同一水域,让其自然交配受精。

此技术要求掌握鱼类的生殖行为,如交配特点、交配地点等,以提高受精率和繁殖成功率。

人工受精是指将提前采获的鱼类卵子和精子分别取出,通过人工方式将其结合,从而实现受精。

此技术需要科学掌握鱼类的解剖结构和受精过程,以保证受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种苗培育技术种苗培育是指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将鱼类的受精卵孵化成幼鱼,并进行后续的饲养和管理的技术过程。

1. 孵化技术鱼类受精卵经过一定的孵化期后即孵化出幼鱼。

在种苗培育中,孵化是一个关键环节。

孵化技术主要包括卵孵化、孵化场设计和操作等。

卵孵化是指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或孵化槽中,并控制适宜的光照、温度和水质条件等,以促使卵发育、孵化。

孵化场的设计主要考虑到物理结构、光照、通水通氧、清洗、抗病等方面的要求,以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

2. 饲养技术幼鱼孵化出来后,需要进行适当的饲养和管理。

海水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及人工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及人工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影响因素及人工繁育技术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海水鱼类的国家之一,海水养殖技术和养殖面积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就养殖现状而言,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科学合理的开展海水养殖,重点发展鱼类增养殖,是我国水产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介绍了外界环境包括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以及重要的人工繁育技术。

关键词:海水鱼类;鱼类繁殖;影响因素;人工繁育21世纪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新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把海洋看作是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寄希望于蓝色国土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撑,也期望获得更多的蓝色海洋食物。

海洋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将成为重要的蓝色海洋食物的来源之一,因此,海洋鱼类的繁殖显得尤为重要。

1 海水鱼类繁殖的影响因素鱼类是变温动物,其繁殖活动既受体内激素诱导对性腺发育的制约,也受外界环境包括营养物质、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1.1 营养物质鱼类繁殖的影响营养物质鱼类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增重约占鱼体重的20%左右,因此需要从外界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以提供卵子生长发育所要积累的大量卵黄。

充分的优质食物是保证鱼类肥育和性腺发育的基本条件,因此应重视夏秋季节亲鱼的培育。

为处于生长期的卵母细胞提供原料。

春季亲鱼卵巢进入快速生长期,必须强化培育,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饲料。

但若只给予丰富的饲料而忽略了其他生活条件时,则亲鱼虽可长得很肥,性腺发育却受到抑制,反而不利于繁殖。

1.2温度对鱼类性腺的发育、成熟具有显著影响。

由于同种鱼达到性腺成熟期的积温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国南方或温热水培育的亲鱼,持续水温高,性腺发育成熟早,就可提前产卵。

水温是影响鱼类繁殖的最重要因素。

同种鱼类在不同地区的产卵季节是有差异的,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海南繁殖季节为3月,在广东是4月,在上海是5月,在东北是6月。

第一章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一稿)

第一章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一稿)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70年代末以后,人工繁殖的研究重点由 植物性食性鱼类转向动物性食性鱼类。以鲷 类(真鲷、黑鲷等)、鲆鲽类(牙鲆、黄盖
鲽等)、鲀类(红鳍东方鲀、假睛东方鲀
等)、石首鱼类(黄姑鱼、大黄鱼等)、石 斑鱼类(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鲈类 (花鲈、尖吻鲈等)为主,进行了人工培育 亲鱼、药物诱导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采卵、
二、育苗设施
完善的工厂化育苗系统包括育苗车间、亲鱼 池、产卵池、孵化池、育苗池、饵料池、调温、 采光、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消毒、排污等
基本设备,要求配置齐全、安排合理、功能到位,
经过周密的设计和施工由此组合成一个工厂化育
苗生产系统。工厂化育苗就是应用现代科技装备
起来的育苗室为基础与先进的育苗技术工艺相结
3.幼鱼期
这时鱼苗已是全身被鳞,侧线明显,变态完 成,外部形态、体色、斑纹与成鱼相似。通常认 为鱼苗到此程度育苗工作已告完成,可以作为商 品提供给养殖户或作放流增殖之用。幼鱼有明显 的集群行为,并转入底层活动。不同食性鱼类由 此开始食性分化,肉食性鱼类(如真鲷、黑鲷等) 开始转换成鱼、虾、贝肉糜饵料;植物食性或杂 食性鱼类(鲻、梭鱼等)开始转向食麸皮、豆饼 等植物性饵料。但这时很容易出现个体分化而发 生互残现象,故必须及时分选培育。
培苗等各项试验,均获得较好效果。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自8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水鱼类人工繁殖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已达全人工养成的亲鱼有:真鲷、黑
鲷、黄鳍鲷、牙鲆、花鲈、梭鱼、大黄鱼以及
引进的英国大菱鲆、眼斑拟石首,而
且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需注射激素即可自
第一节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
内容目录

海水鱼繁殖

海水鱼繁殖

繁养殖研究现状:在人工育苗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自然繁殖期利用天然成熟期利用天然成熟亲鱼做人工授精并进行培苗试验。

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除了亲鱼和育苗技术外,活饵料的大量培养和鱼苗开口饵料的供应至关重要。

在20世纪50~60年代,国际上十分重视鱼苗开口饵料的研究,这是因为大多数浮性卵仔鱼的口裂都很小,开口后如无大量适口饵料的存在,便会造成仔鱼的大批死亡,从而造成育苗工作的失败。

至60年代中,我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完成了轮虫的筛选、保种和高密度培养技术研究,轮虫作为理想的鱼苗开口饵料被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轮虫和卤虫一样,自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低,长期投喂会造成鱼苗大量死亡。

为此,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轮虫高密度分批培养和营养强化(利用小球藻和鱼油)等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功。

以后,随着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和营养强化工艺不断得到改进。

至80年代中,我国苗种培育的数量和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全人工育苗技术、工艺得以完成。

海水鱼类繁殖与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与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与繁育技术
海水鱼类繁殖与繁育技术在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由于海水鱼类的捕捞数量逐渐减少,以及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繁育成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海水鱼类的繁殖与繁育技术,并探讨其对海洋生态和经济的作用。

1.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海水鱼类繁殖技术的意义
1.2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方法和步骤
1.3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案例
2. 海水鱼类繁育技术的重要性与挑战
2.1 海水鱼类繁育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2 海水鱼类繁育技术的挑战与难点
2.3 如何提高海水鱼类繁育技术的可持续性
3. 海水鱼类繁殖对海洋保护和经济的作用
3.1 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3.2 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发展
3.3 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
4. 海水鱼类繁殖技术的前景与建议
4.1 未来海水鱼类繁殖技术的发展趋势
4.2 加强海洋保护与科研合作
4.3 增加海水鱼类繁育科研投入
结语:
海水鱼类的繁殖与繁育技术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海洋资源的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可以预见海水鱼类繁殖技术将发展得更加成熟,对海洋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人工繁殖技术的挑战与难点,我们需要加强科研合作,提高技术可行性,并加大对海水鱼类繁育科研的投入力度。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实现海水鱼类的可持续繁育,保护海洋生态,并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

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一直是海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加,研究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海鲜的需求,还能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一、海水鱼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水鱼类是海洋生物中最受欢迎的一类,其饲养与繁殖技术备受关注。

首先,要保证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合适的水温、盐度和PH值等。

其次,要提供适宜的饵料,如冷冻虾仁和活体小鱼等。

饲养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并及时清理废弃物。

当鱼类繁殖时,可以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促使鱼类产卵。

二、贝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贝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如牡蛎、扇贝等。

贝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对于维护贝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适合贝类生长的区域,并控制好生长环境的温度、盐度和光照等参数。

其次,贝类的饲料可以通过投喂适量的浮游生物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在贝类繁殖方面,可以采用人工孵化或者放养天然产卵的方式。

三、海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藻是重要的海洋植物,对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海藻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也在逐渐发展。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海域和生长环境,保证充足的阳光和富含营养物质的海水。

其次,可以采用分离培养和组织培养的方法,利用合适的培养基促进海藻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还需要控制海藻生长的密度,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生长不良。

四、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海洋无脊椎动物包括海参、海胆等,它们也是受欢迎的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与其他海洋生物类似。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养殖区域和环境条件,保证水质清洁和充足的氧气供应。

其次,可以采用提供适当的饵料和促进繁殖的手段来饲养和繁殖海洋无脊椎动物。

总结起来,海洋生物的饲养与繁殖技术对于保护海洋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饲养技术

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饲养技术

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饲养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渴求,海洋养殖业逐渐发展壮大。

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饲养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一、海洋养殖的发展现状海洋养殖是指将海洋生物(如鱼类、贝类、虾蟹等)种植或饲养在人工环境中,利用人工手段控制其繁殖和生长,以达到经济效益的目的。

目前,海洋养殖业已经成为全球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鱼类养殖鱼类是海洋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

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生态环境调控,可以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和品质。

在鱼类养殖中,最常见的品种包括鲈鱼、鳕鱼、鲷鱼等。

2. 贝类养殖贝类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养殖贝类,如扇贝、蚝类、蛤蜊等。

贝类养殖主要依靠合适的生态环境和饲料供给,通过人工筛选和培育,提高其养殖效益。

3. 虾蟹养殖虾蟹养殖是一种利用海洋养殖技术饲养虾蟹类的方式。

常见的虾蟹养殖品种包括对虾、青蟹、大闸蟹等。

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水质调控,可以提高虾蟹的产量和品质。

二、海洋生物的养殖技术海洋生物的养殖技术是指对海洋生物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的技术手段。

养殖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养殖效益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1. 繁殖技术繁殖是海洋生物养殖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人工控制鱼类、贝类、虾蟹等生殖过程,可以提高繁殖率和繁殖效益。

常见的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人工孵化等。

2. 饲料技术饲料是海洋生物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饲料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海洋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优质饲料的合理配比和科学喂养方式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3. 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养殖环境控制是指通过人工手段调控养殖环境中的水质、温度、盐度等因素,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对于海洋生物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至关重要。

三、人工饲养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渴求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海洋生物的养殖和人工饲养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经济效益海洋生物养殖可以提供丰富的渔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并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

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3.3.1 催产的准备工作
• 产卵池
–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位置:靠近亲鱼培育池和孵化池 –大小:直径8-10m » 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 » 中心比四周低10-15 cm –密度:亲鱼60-100 kg –出水口:设集卵池
孵化桶
3.4 亲鱼的选择与配组
3.4.1 亲鱼的选择
看 摸 挤 挖卵检查
3.4.2 亲鱼的配组
块鳞片。 6-7块鳞片。 2.胸鳍内侧及鳃盖上出现追星,手 2.无或胸鳍上有少量追星。 抚摩有粗糙感觉。 3.腹部较雄鱼柔软膨大, 3.性成熟时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但比鲢鳙雌鱼小。
青 基本同草鱼。在繁殖季节性腺发育 胸鳍光滑无追星。 鱼 良好时胸鳍内侧及鳃盖出现追星外,
头部也明显出现追星。
3 人工繁殖
• 2.2 青鱼、草鱼、鲢、鳙 亲鱼
– GB/T 5055-2008 青鱼、草鱼、鲢、鳙 亲鱼
– 第十三条 (二)用于繁殖的亲本质量符合种质标准,有明确的来源地和记录资料,亲本质量 应符合行业或省级的种质标准要求,没有行业和省级种质标准的,应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青 草、鲢、鳙等“四大家鱼”、团头鲂(武昌鱼)、长吻鮠、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繁育亲本必 须来源于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或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来自长江等天然水域捕 捞的品种。(《湖北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315号自2008年6 月10日起施行
)。
2.1 亲鱼培育
2.1.1 培育池塘:靠近水源,排灌方便;面积:3-4 亩
(667 m2 ),水深1.5-2.0 m,长方形,东西走向;彻底 清塘。
2.1.2 亲鱼的放养:单养或混养。
– 模式:青、草鱼养殖,可配3-4尾鲢鱼和2-3尾鳙鱼。鲢鱼池可配 鳙鱼或青、草鱼。鳙鱼池可配青、草鱼。注意:1、鳙不配鲢,青 鱼不配草鱼。2、最好雌雄分开,防止冬季突然升温产卵! – 可选择性地搭养适量的其他亲鱼或不同种的后备亲鱼,以便充分 利用天然饵料和池水空间,利于池塘水质的稳定。 – 放养量:主养鱼,150~200 kg/667 m2(亩) (50~100尾左右)。 配养鱼,20~40 kg/667 m2(亩)

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

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

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物供应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业逐渐成为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

而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水产品种的质量和数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包括人工授精、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章:水产养殖的繁殖技术繁殖技术是水产养殖的基础,通过人工授精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产品种的稳定性和生长性能。

在水产繁殖中,人工授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收集雄鱼和雌鱼的性腺或卵巢,然后将精子和卵子混合,辅以适当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最终实现受精过程。

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受精率,避免自然生殖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水产养殖的育种技术育种技术是改良水产品种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配对,可以逐渐提高种群的整体品质。

遗传改良是常用的育种技术之一。

通过合理选择父本和母本,将具有有利性状的基因在后代中持续传递,达到优化遗传结构的目的。

此外,也可以通过选择性繁殖、杂交育种等方式来优化水产品种。

第三章:水产养殖的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构成,实现对性状的精确调控。

在水产养殖中,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品种的抗病性、生长速度和体质量等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导入到养殖物种中,提高其抗病能力;或者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总结: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对于提高水产品种的质量和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人工授精、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良水产品种的遗传结构,提高其生长性能、抗病性和适应能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产养殖的繁殖与育种技术将会继续得到改良和创新,为水产业的发展和人类食物供应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文档

文档

精子形成期(变态期):这是雄性生殖细胞发育中特有的时期。整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先是精母细胞的核变成椭圆形,大部分原生质逐渐向细胞核的后面(将来变成尾部)聚集。高尔基复合体围绕中心粒的外面形成一团,称为“包膜”,其中一部分与中心粒脱离向细胞核的前方移动,将来形成精子的顶器。其余一部分在变态结束时随同一团细胞质脱落。两个中心粒在细胞核后方作前后排列。前面一个将形成前结,呈大个体的圆球形颗粒,后面的一个又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后结,形状与前相同,另一部分形成端环。精子尾部的轴丝很快地从后结长出。线粒体则逐渐分化为间节处的螺旋丝。
迄今为止,我国海水鱼类育苗成功的种类至少有20科43种(不包括丽鲷科的罗非鱼和香鱼科的香鱼),即:(1)石首鱼科的大黄鱼、美国红鱼、鮸状黄姑鱼、鮸鱼、褐毛鲿,浅色黄姑鱼和黄姑鱼;(2)鲷科的真鲷、黑鲷、黄鳍鲷和平鲷;(3)鲻科的鮻鱼和鲻鱼;(4)鮨科的花鲈、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5)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断斑石鲈和三线矶鲈;(6)牙鲆科的牙鲆;(7)尖吻鲈科的尖吻鲈;(8)鲀科的红鰭东方鲀和假睛东方鲀;(9)笛鲷科的勒氏笛鲷、红鰭笛鲷和紫红笛鲷;(10)鲉科的许氏平鲉和褐菖鲉;(11)鲹科的高体魳和卵形鲳鲹;(12)塘鳢科的中华乌塘鳢;(13)鲆科的大菱鲆;(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15)毒鲉科的鬼鲉;(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17)鲽科的石鲽;(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20)鲟科的中华鲟。
Ⅰ期卵巢 性腺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是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Ⅱ期卵巢 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有不少细血管分布于组织中,经过成熟产卵之后退化到Ⅱ期的卵巢上的血管更发达,肉眼尚看不清卵粒。

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繁育技术

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繁育技术

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繁育技术导言:海洋生物的养殖与人工繁育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渔业资源逐渐枯竭和人们对海洋生物产品的需求增加,海洋生物的养殖和人工繁育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海洋生物养殖的必要性、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海洋生物养殖的必要性近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海洋生物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然而,传统的捕捞方式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乱捕乱杀导致了许多珍稀海洋生物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满足人们对海洋生物产品的需求,海洋生物的养殖成为了一种非常必要的措施。

二、海洋生物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 初级阶段海洋生物养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当时的养殖技术还相对简单。

最初的海洋生物养殖主要集中在一些小规模的水产养殖场,如海藻养殖场和贝类养殖场。

通过人工培育和管理,这些养殖场成功地实现了海洋生物的繁殖和产量控制,为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中级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海洋生物养殖技术的深入研究,海洋养殖技术逐渐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养殖水域的选择变得更加广泛,包括海水和淡水。

养殖品种也不再局限于海藻和贝类,还涉及鱼类、虾类和海参等海洋生物。

同时,养殖设备与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改进,如水质监测系统、自动喂食设备和水下摄像技术等。

3. 高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提升。

先进的养殖技术使得规模更加庞大的海洋生物养殖成为可能。

例如,利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养殖废水的技术,可以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基因编辑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也有望为海洋生物的育种和繁殖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海洋生物养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海洋生物养殖技术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1. 提高养殖效率和产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海洋生物的养殖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更加先进的养殖设备和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养殖环境和饲料供给,提高养殖产能。

第1章海水养殖学介绍及概论(2)精品PPT课件

第1章海水养殖学介绍及概论(2)精品PPT课件
明末清初:中外交流,养殖范围 扩大
解放前:欧美归国学者的推动 解放后:相关国家级机构成立, 文革后进入低谷 20世纪80年代后:养殖新品种 引进前所未有

???



2. 发展现状
海水养殖一般又称为海水增养殖。养殖是指从育苗、养成到收 获完全在人的管理之下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增殖是指通过人工 措施,如放流苗种,建立人工鱼礁改造渔场环境等,使资源得 到增加的活动。海水增殖和养殖技术包括育苗、饵料、防治病 害、改造渔场环境,以及其他增养殖工程技术等。我国的海水 增养殖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有些领域比较先进。例如,50年代 海带育苗和人工养殖技术获得成功,使海带养殖业从北到南迅 速展开,海带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60年代 紫菜育苗技术获得突破;70年代贻贝育苗技术获得突破,形成 大面积养殖业。80年代对虾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成功,在全 国沿海兴起了养虾热。扇贝、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成功之 后,在辽宁、山东等省又兴起了扇贝热、鲍鱼热。以后,网箱 养殖鱼类在广东、福建兴起了新的热潮。但是,在养殖品种的 选育和改良、鱼类苗种的大量繁育和养殖、配合饵料的开发、 贝藻类产品加工方面,其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从而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海水养殖学
第一章 绪论
二、我国发展海水养殖的有利条件
1.有丰富的滩涂和水域资源
全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水域1200万公顷,滩涂200万公顷.
实现由“近岸养殖”向“外海养殖”转移 实现由“水面养殖”向“水下养殖”转移 实现由“单一养殖”向“综合养殖”转移 实现由“养殖”向“养殖+观光+休闲”转移 实现由“农业化”向“牧业化”转移 实现由“养殖”向“养殖+加工”转移

生产实习--海产鱼类育苗

生产实习--海产鱼类育苗

生产实习–海产鱼类育苗1. 简介海产鱼类育苗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通过人工控制和模拟自然环境,使鱼类的繁殖和生长条件更加有利,从而提高其养殖效益。

在生产实习中,海产鱼类育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将介绍海产鱼类育苗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2. 基本原理海产鱼类育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水质、温度、光照和饲料等因素,创造一个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

在育苗过程中,需要注意鱼类的繁殖周期、孵化过程和幼鱼的生长需求,以确保育苗过程的顺利进行。

3. 操作步骤3.1 水质准备在海产鱼类育苗过程中,水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首先,需要确保使用的水源符合鱼类生长的要求,一般要求水源清洁、无毒、富含氧气。

其次,需要测试水质的硬度、酸碱度、溶解氧等指标,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调整,保持水质稳定。

3.2 孵化过程孵化是海产鱼类育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准备好合适的孵化器具,如孵化箱或孵化池。

然后,需要控制水温和光照条件,根据不同鱼类的要求确定合适的孵化温度和光照强度。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鱼卵的孵化情况,并及时清理掉死亡的卵或幼鱼。

3.3 幼鱼生长当幼鱼孵化出来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喂养和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饵料,根据幼鱼的口径和胃口来确定饲料的种类和喂养方法。

其次,需要定期检查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幼鱼的生长要求。

另外,还需要控制水温和光照等因素,使幼鱼能够良好地生长发育。

4. 注意事项在进行海产鱼类育苗实习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熟悉所育苗的鱼类的生态特点和生长需求,根据不同鱼类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定期检测鱼类的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稳定,不仅有利于鱼类生长,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注意观察和记录鱼类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注意安全操作,遵守相关的实验室和养殖场规章制度,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5. 结论通过生产实习–海产鱼类育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海产鱼类的养殖要点和技术要求,掌握海产鱼类育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水产养殖中的人工授精与人工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人工授精与人工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人工授精与人工繁殖技术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对于满足人们对海鲜需求、提升水产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传统的自然繁殖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求。

因此,人工授精与人工繁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系统介绍水产养殖中的人工授精与人工繁殖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一、人工授精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人工授精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将精液与卵子结合,实现精子的有效受精,从而繁殖出更多的后代。

在水产养殖中,人工授精技术主要应用于鱼类、蟹类等水生动物的繁殖过程。

在鱼类养殖中,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繁殖效率与品质,降低养殖成本。

通常,首先从雄性鱼中采集精液,然后经过处理后与卵泡结合,利用特定的操作方法促使受精发生。

这种技术在改善黄花鱼、鳗鱼等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而在蟹类养殖中,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刺激雄性蟹的腹部,将精液释放出来,再通过特定的操作将其与雌性蟹的卵子结合,实现受精。

人工授精技术在蟹类养殖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种蟹成活率、增加繁殖季节、提高种蟹的遗传品质等。

二、人工繁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人工繁殖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控制动物的生殖过程,以便获得更多的幼苗或种苗,从而提高养殖效率。

在水产养殖中,人工繁殖技术主要应用于贝类、虾类等水生动物的繁殖过程。

在贝类养殖中,人工繁殖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贝类的繁殖过程一般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难以在自然环境中得到满足。

因此,通过人工手段,可以控制贝类的受精、孵化和成长过程,从而获得更多的优质贝类幼苗。

例如,通过人工筛选和定期清理贝壳,可以控制贝类成长过程中的密度,从而避免贝类相互竞争,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而在虾类养殖中,人工繁殖技术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通过控制虾类的繁殖环境,可以提高虾类的繁殖效率和品质。

常见的人工繁殖技术包括选种、生殖周期控制、卵子清洗和幼虾培育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虾类养殖产业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育种的目标和方法
一、育种的目标 育种目标是改良品种的依据,是育种工作最根 本问题。有了明确的育种目标,才能有目的地 搜集原始材料,有计划地选配亲本,正确地确 定培育方法和选择方向,大大提高育种效果。 育种的总目标-高产、稳产、优质、低耗(高 育种的总目标 效)。随着渔业的发展,对育种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不断出现新的内容。 二、育种的具体目标
水产业的发展和水产品产量的增长 必须依靠良种
唐代以前养鲤为主,唐以后“四大家鱼”的养殖使池塘养殖发 生了质的飞跃,由单养走向充分利用水体自然资源的立体养殖, 单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0世纪60年代“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打破了依靠 捞天然鱼苗的局面,增加了新的养殖品种,提高了池塘单产。 70年代末至80年代,进入鱼类育种新阶段,探索了鱼类杂交优 势利用和新种质的培育,其中鲤鱼的种内杂交和新品种选育取 得了突破性成果,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一般增产10%~ 30%。 我国从国外先后引进了多个品种,自然水域野生种开发养殖, 结合人工繁殖、机械增氧技术、颗粒饲料的应用等新技术的创 新和使用,使我国池塘养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肉质 重要经济性状,一般指个体大小、肉性、鱼片 厚度、肉味、含脂率、肉色、刺的多少、外观 及出肉率等,因种类和市场而不同。不易客观 评判,建立准确的测定方法。 成熟年龄 鲑鳟鱼类要在性成熟前上市,否则会降低鱼肉 质量并出现高死亡率。生产成鱼时,性成熟年 龄是重要经济性状。
育种的具体目标
回捕率 海水牧场中,回捕率非常重要,关键是存活率。 起捕率 许多养殖鱼类善于跳跃、钻泥,捕捞困难。鲤鱼 和罗非鱼品种选育,起捕率是重要目标之一。 适应性 关系到品种的推广的重要经济性状之一,推广面 积大的品种,一般都是适应性较强的品种。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2、繁殖期雌雄鉴别 (1)婚姻色和追(珠)星
色泽绚丽的的雄性粗首鱲 有十条浅蓝色光泽的横带
雄鱼鳃盖和胸鳍上的珠星
(2)雌雄个体大小差异
(3)雌雄个体外观差异
(4)繁殖期腹部
表4-1 四大家鱼繁殖期的雌雄特征
雄鱼特征
雌鱼特征
1、在胸鳍前面的几根鳍条上,特别在第一鳍条上明
显的生有一排骨质的细小栉齿,用手抚摸,有粗

糙、刺手感觉。这些栉齿生成后,不会消失。

2、腹部较小,性成熟时轻压精巢部位有精液从生殖
孔流出。
1、在胸鳍前面的几根鳍条上缘各生有向后倾斜的锋 鳙 口,用手向前抚摸有割手感觉。 鱼 2、腹部较小,性成熟时轻压精巢部位有精液从生殖
孔流出。
1、胸鳍鳍条较粗大而狭长自然张开呈尖刀形。
草 鱼
2、在生殖季节性腺发育良好时,胸鳍内侧及鳃盖上 出现追星,用手抚摸有粗糙感觉。
(2)过滤系统
(3)充气系统
3、饵料培育区 (1)单胞藻培养池
(2)轮虫培养池
(3)卤虫孵化桶
(4)大型浮游动物培养池
4、办公、实验区:水质分析及生物观察室
第二节 亲鱼培育 一、亲鱼的选择
1、亲鱼的来源 (1)捕捞天然亲鱼 (2)捕捞天然幼鱼+人工蓄养 (3)全人工繁殖后代+人工选择
表4-3 四大家鱼亲鱼培育的放养
种类 青鱼 草鱼 鲢鱼 鳙鱼
放 养 密 度(Kg/667m2)
搭养其它鱼类数量
10~15尾(总重200~250公斤) 可搭养鲢亲鱼8~10尾或鳙亲鱼4~5尾
15~20尾(总重125公斤左右) 15~25尾(总重60~100公斤) 10~15尾(总重75~125公斤)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PPT课件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PPT课件
雌鱼体内受精,受精卵在雌鱼体内 发育成仔鱼后产出。这种方式在鲨 鱼和一些热带鱼中较为常见。
胎生
受精卵在雌鱼体内发育,通过脐带 与母体子宫相连,吸收母体营养。 少数鱼类如灰星鲨采用此种方式。
鱼类性腺发育与成熟
性腺发育
性周期
鱼类性腺经历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卵细 胞或精子的发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遗传 、环境和内分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3
人工繁殖技术可以与养殖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水产养殖业的
可持续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鱼类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杂交优势利用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不同鱼类之间的杂交,可以充分利用杂交优 势,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基因资源挖掘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结合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 鱼类的基因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生态修复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培育大量珍稀濒危鱼类苗种, 可以实现对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重建。
水产养殖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优良品种选育
01
利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对养殖鱼类进行优良品种选育,提高
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苗种培育
02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实现对养殖鱼类苗种的大规模培育和
生产,满足养殖业的需求。
养殖技术创新
授精操作
包括精液采集、精液处理、卵细胞采集、受精操作等步骤。
受精卵孵化与管理
孵化原理
受精卵在适宜的水温、水质和溶氧量等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孵化 时间,发育成为仔鱼。
孵化方法
常用的孵化方法有静水孵化、流水孵化和网箱孵化等。
孵化管理
包括水质管理、水温控制、溶氧量调节、敌害生物防治等方面,以 确保受精卵的正常孵化和仔鱼的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卵技术,但对于许多尚待开发或开发难度较
大的鱼种来说,探讨它们的人工授精采卵技
术,还是有很大实用意义的。海水鱼人工授
精的基本方法有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
四、采卵、孵化
浮性卵、沉性卵、粘性卵的特性不一, 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孵化方法。
一般浮性卵宜用静水微充气、微流水+
微充气或流水孵化;沉性卵和粘性卵宜用锥
养成亲鱼→繁殖→养成→出售;再养成亲鱼→再繁
殖鱼苗(如真鲷、牙鲆等)。
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综合性技术的进步,说明最根
本的问题在于要解决好亲鱼培育中的各种问题,方
能达到全人工繁殖的最终目标。
三、亲鱼培育
目前尚有许多经济鱼类或因繁殖特性不同,或
因驯养技术尚未突破而需直接利用野生种鱼。为
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就必需事先进行调查并准确
二、育苗设施
完善的工厂化育苗系统包括育苗车间、亲鱼 池、产卵池、孵化池、育苗池、饵料池、调温、 采光、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消毒、排污等
基本设备,要求配置齐全、安排合理、功能到位,
经过周密的设计和施工由此组合成一个工厂化育
苗生产系统。工厂化育苗就是应用现代科技装备
起来的育苗室为基础与先进的育苗技术工艺相结
长、摄食、活动、病害侵袭等情况是育苗过程
中不可忽视的工作。鱼苗的放养密度取决于育
苗条件和技术水平,尤其与饵料和水质条件有 关,应综合分析,酌情而定。
2.土池育苗
通过施肥培养饵料生物,将鱼苗培育与饵 料生物培养集于一体,省去了繁重的饵料生物
培养工作。
缺点是受天气影响大,单位水体的生产效
率较低。
2.土池育苗
1.仔鱼期
仔鱼后期指仔鱼卵黄囊以及油球的消失 和各种运动器官基本发育完善这一阶段。
在营养方式上由混合营养阶段转入全部依
靠外源营养阶段,亦可以视为“断奶期”。
这时的仔鱼眼球和晶体逐步变黑,对光渐渐
增强反应,运动器官开始以胸鳍和尾鳍为主, 随着其他各鳍的形成,活动能力逐步增强。
2.稚鱼期
指各运动器官日臻完善,鳍褶完全消失,
培苗等各项试验,均获得较好效果。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自8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水鱼类人工繁殖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已达全人工养成的亲鱼有:真鲷、黑
鲷、黄鳍鲷、牙鲆、花鲈、梭鱼、大黄鱼以及
引进的英国大菱鲆、眼斑拟石首鱼等。其中真
鲷、黑鲷、牙鲆等种不但养成全人工亲鱼,而
且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需注射激素即可自
沉淀、过滤,必要时还要进行消毒处理,
要求达到水质清新、无毒、无污染、无敌
害生物侵入,水中含泥量不得超过50×10-6
浓度,水温、盐度、照度按各种鱼类特定 要求提供。
1.工厂化育苗
(2)饵料系列。育苗初期投喂双壳类幼体、
桡足类无节幼体、小型褶皱臂尾轮虫;育苗中
期投喂轮虫、桡足类、卤虫无节幼体或藤壶幼 体;育苗后期可继续投喂中期饵料,并逐步添 加鱼、虾、贝类肉糜。注意每次更换新饵料品 种时,必须有几天新旧饵料的交叉重合,使之
(1)进水、肥水。池塘彻底清整后,用筛 绢滤水入池50-60厘米,要防止有害生物和其
他污染物入侵。鱼苗下塘前10天左右,施有机
肥料或无机肥料培养饵料生物(尤其轮虫和桡
足类),如果水中饵料生物数量不2)鱼苗下塘。鱼苗下塘时间应根据当时 水温和池内饵料生物繁殖情况而定,要在饵料
然产卵受精而达到全人工繁殖的水平。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自90年代初以来,对这几种鱼亦可以采取 调整光、温周期的方法,按需改变亲鱼的产卵 季节,如真鲷、黑鲷可由原先的5-6月提前至34月产卵;牙鲆可由原先的4-5月推迟至9-12月 产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累计进行过40余种海
产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研究。
第一节 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
内容目录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 和现状
二、育苗设施
三、亲鱼培育 四、采卵、孵化 五、苗种培育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研究始于50年代,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所限,偏重于形 态和生态的研究,自60年代开始,海水鱼类人 工繁殖与育苗研究突飞猛进。 60-70年代,人工繁殖研究工作相对集中于 鲻科鱼类中的梭鱼,在海水、半咸水、淡水梭 鱼诱导产卵试验均获成功。
鳞片开始形成至全身被鳞这一阶段。
这时形态和生理上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卤虫幼体、桡足类、藤壶幼体及枝角类等为理 想的活饵料,也可投喂优质的配合饲料。随着 稚鱼食量和活动量的增大,代谢产物也随之增
多,水体中耗氧量增大。再者,在鳞被形成过
程中部分裸露的体表易受细菌感染和寄生物的 侵袭,容易出现第二次“危险期”。因此在管 理上要特别注意水质更新和防止寄生物的混入。
合,达到集约化生产鱼苗的一种先进方法。
三、亲鱼培育
综观每一个养殖鱼种的开发使之变成一种
新的养殖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先行者们都会
通过调查后详细分析每种鱼的资源量、繁殖特
点、生理和生态条件等因素,分别采取如下步
骤而达到目的:
三、亲鱼培育
野生鱼苗→养成→出售(如鳗、石斑鱼、鰤等);
野生亲鱼→繁殖→养成→出售(如河鲀等);
一、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和现状
70年代末以后,人工繁殖的研究重点由 植物性食性鱼类转向动物性食性鱼类。以鲷 类(真鲷、黑鲷等)、鲆鲽类(牙鲆、黄盖
鲽等)、鲀类(红鳍东方鲀、假睛东方鲀
等)、石首鱼类(黄姑鱼、大黄鱼等)、石 斑鱼类(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鲈类 (花鲈、尖吻鲈等)为主,进行了人工培育 亲鱼、药物诱导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采卵、
形容器(包括锥形网)反向较强流水孵化。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调整 下述孵化条件:
四、采卵、孵化
水质处理,宜用沉淀过滤海水,最好使用 消毒海水,操作要严防带入泥沙杂质以及污物 和其他生物;温度是鱼卵孵化最重要的条件之 一,每种鱼都有本种特定的适温范围,在孵化 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越快,可在适温范 围内按需调整至恒定温度;大洋性鱼类孵化对 盐度要求较严格,往往不能忍受盐度的大幅度 变化,而生活在半咸水域的鱼类孵化则可忍受 较大幅度的盐度波动,所以要因鱼而异调节盐 度;胚胎发育期的耗氧量较高,为了提高孵化 率要尽可能采取充气或流水措施。
失为止,其特点是完全依靠卵黄和油球维持生命
活动,属内源性营养阶段。当仔鱼卵黄即将耗尽 时,管状的消化道已形成,口、肛门向外开通, 为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无论在 生理上还是营养上都处于一个重大转折点,是仔
鱼培育中的关键时刻,如管理不当,极易死亡,
为仔鱼的第一个“危险期”。一些双壳类(牡蛎、 贻贝等)幼体、小型褶皱臂尾轮虫等是此期的理 想活饵料,也可使用微粒配合饲料。
逐渐过度。80年代以来,育苗过程中开始使用
配合饲料,90年代已达普及程度,除前期投喂 轮虫外,中后期饵料可基本被配合饲料取代, 简化了育苗程序,提高了育苗效率。
1.工厂化育苗
(3)育苗管理。仔鱼前期可静水培育,辅 以部分换水、加水、微充气;仔鱼后期可换水 或适当流水;从稚鱼期到幼鱼期,流量逐步加
大。换水、清底、计数、投饵和观察鱼苗的生
3.幼鱼期
这时鱼苗已是全身被鳞,侧线明显,变态完 成,外部形态、体色、斑纹与成鱼相似。通常认 为鱼苗到此程度育苗工作已告完成,可以作为商 品提供给养殖户或作放流增殖之用。幼鱼有明显 的集群行为,并转入底层活动。不同食性鱼类由 此开始食性分化,肉食性鱼类(如真鲷、黑鲷等) 开始转换成鱼、虾、贝肉糜饵料;植物食性或杂 食性鱼类(鲻、梭鱼等)开始转向食麸皮、豆饼 等植物性饵料。但这时很容易出现个体分化而发 生互残现象,故必须及时分选培育。
(二)鱼苗培育
1.工厂化育苗
2.土池育苗
1.工厂化育苗
在室内或室外水泥池中进行,投喂人工
培养的活饵料和人工饲料。
优点是育苗条件不受天气影响,便于人
为控制,容易发现疾病、敌害,鱼苗密度大,
可规模化生产,生产稳定,一套设备可以全 年使用,多茬育苗。 缺点是成本高,管理复杂。
1.工厂化育苗
(1)育苗用水。育苗用水一般要经过
质退化,隔几年仍需从原产地或自然海区补充
部分野生亲鱼;全人工亲鱼要从苗种开始,全
程进行规范化的强化培育,达繁殖年龄时,要
进行促熟和光、温调控研究,以期按需获得优 质受精卵。
四、采卵、孵化
实施人工授精,大量采集受精卵,这是 早期海水鱼类人工繁殖鱼苗的通用方法。目
前,虽然已经大力开发了人工亲鱼的自然产
生物达高峰期、水温适宜、天气晴好时放苗入
池。
2.土池育苗
(3)饲养管理。鱼苗下塘后,前期和中期 每天泼洒豆浆和蛋黄,后期对植食和杂食性的
鱼类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对肉食性鱼类可投
喂鱼虾贝肉糜或人工配合饲料。每5-7天施肥
和加水各一次,水质较差时可适当换水。
五、苗种培育
(一)海水鱼苗、仔、稚、幼鱼的分期。 (二)鱼苗培育。
(一)海水鱼苗、仔、稚、幼鱼的分期
1.仔鱼期
2.稚鱼期
3.幼鱼期
1.仔鱼期
指初孵仔鱼到各运动器官基本发育完备
这一阶段,此期主要特征是鱼苗身体具有鳍
褶。
又可按营养转换特点,将其分为仔鱼前
期和仔鱼后期。
1.仔鱼期
仔鱼前期指从初孵仔鱼开始到卵黄和油球消
判定该种鱼的产卵期、产卵水温、产卵场位置、 雌雄鱼的差异、性腺成熟状况、最小成熟年龄、 体长、体重、成熟期亲鱼的副性征(婚姻色)等 形态、生理、生态学资料。此外,对该种鱼或相
近种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的适应性、抗病能力、
养殖的可行性等方面都要进行详细考查。
三、亲鱼培育
野生亲鱼可以通过人工驯化提供使用,如 真鲷、牙鲆等;有养殖基础的品种应从养殖成 鱼中选留品质优良者作为亲鱼使用,为避免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