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影像与鉴别诊断
全身类PET肿瘤筛查-脑梗塞的DWI图像
1月后复查
4、与PWI联合应用: 超急期脑梗塞的PWI表现
CBF下降 CBV正常或轻度升高,严重时下降 MTT基本正常或延长 TTP延长或消失
比DWI早,范围大,不匹配区-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缺血后经过有效溶栓治疗,功能尚 可恢复的脑组织
PWI>DWI,见于50~70%的患者,多为较大血 管或其分支的阻塞,即使发病超过6小时,溶栓仍 有效。 PWI=DWI,见于大面积梗死灶,缺乏侧枝,发 病早期即为不可逆损伤。 PWI<DWI,可能由于部分或完全性自发性再通。 PWI、DWI正常,可能为TIA。
缺血性脑中风早期为细胞毒性水肿,随着血脑屏障 的破坏继而出现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混合 存在,随着两者比例的变化,中风病灶的ADC值由 降低向假性正常化再向升高发展,前循环中风的假 性正常化在中风后7-14天,而在后循环,这个过程 要早得多。
肿瘤和炎症引起的水肿都是血管源性水肿,尽管和 中风一样在低弥散加权DWI(小b值)上表现为高信 号,但在高弥散加权DWI(大b值)上表现为等或低 信号,且在ADC图上前两者均表现为ADC值升高, 这对于鉴别诊断十分重要,而且中风的DWI上信号 要比肿瘤和炎症的信号高得多。
结合DWI和ADC图观察
急性期脑梗塞,CT及T2WI不显示,DWI清楚显示出来
超急性期脑梗塞
发作半小时
发病1小时
发病三小时
发病6小时
发病三小时
治疗三天后
发病七小时
发病后24小时
亚急性期脑梗塞10天
慢性期脑梗塞3月
DWI
ADC
eADC
皮层梗死
陈旧瘢痕
最初,人们认为DWI上所有高信号代表坏死组织。 现在某些观点认为其中存在某些可逆性的损害。 假如对比急性期DWI和慢性期的t2wi序列,你会注 意到DWI上受累的范围超过了最终梗塞的区域。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分类
•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脑大、中等动脉粥样硬化,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常见,多50-60岁。 • 腔隙性脑梗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好发基底节 区、丘脑、脑干、小脑等,直径约5~15mm。 • 分水岭脑梗死:两条脑动脉及深穿支供血交界区 的脑梗死。
影像表现-DWI
•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 • 急性期:细胞器肿胀,出现血管源性水肿,DWI呈明显
高信号。 号。 • 慢性期:脑软化,产生快速弥散,DWI呈脑脊液样低信
号。
影像表现-增强
• 急性、亚急性期(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等): 不均匀脑回样、条状或环状强化,脑膜强化(脑膜炎 症)。
脑梗死的MRI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又名缺血性脑卒中。 • 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
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 表现。 • 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 常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 高血压是公认的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原因。 • 发病部位与大脑血管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 脑血流量(CBF)供给障碍 , 神经功能异常(电活动功能
影像表现-PWI
• 明确脑血流灌注减少的区域、程度。 • 梗死区几乎无或完全无灌注。 • 半暗带:急性脑缺血后局部血流量减低,恢复供血后仍可存活区域,灌注
异常区超出DWI高信号的区域,溶栓治疗指征之一。
影像表现-MRS
• 梗死区Lac升高、NAA降低。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摘要】目的为充分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与综合影像表现的相关性,对100例脑干梗塞的CT、MRI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
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MRI检查,少数患者行MRA检查。
结果脑干梗塞患者中具备典型交叉性麻痹者少。
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特点,其中交叉性麻痹24例;四肢瘫6例;纯偏身感觉障碍8例,4例伴肢体共济失调;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明确脑神经麻痹4例。
桥脑梗塞表现的共济失调与病灶同侧,亦可为对侧。
结论诊断脑干梗塞特异性检查是MRI,可发现超急性期的脑干梗塞,阳性率达95.8%,阴性结果与MRI检查时间过早有关。
临床考虑脑干梗塞,应及早做MRI检查;CT检查明显逊色于MRI,随着MRI设备及扫描技术的发展,脑干梗塞MRI检查结果与临床呈现明显的对应性。
【关键词】脑干 CT MRI以往我们认为脑干梗塞较为少见,随着影像设备的更新,使得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进一步统一,脑干梗塞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髓,是颅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较密集的部位,发生梗塞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脑和延髓血供分别有willis环和脊前动脉沟通两侧,侧枝循环十分丰富,发生梗塞的概率较小。
桥脑由基底动脉分支—桥脑动脉供血,属于终末支,且分支很少,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部位,国内报道占80.25%左右。
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干组织坏死。
随着CT、MRI进一步普及,脑干梗塞的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
但对脑干梗塞早期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的对应性尚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我们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确诊的脑干梗塞100例,对比分析其临床与CT、MRI特点,主要了解临床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脑干梗塞100例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41~93岁,平均61.63岁,≥50岁者73例。
其中延髓梗塞22例,脑桥梗塞42例,中脑梗塞32例。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缺血性脑梗塞早期CT征像
脑灰白质界限消失 脑沟裂变浅、消失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脑组织密度减低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24小时后
灰白质分 界不清
脑沟、脑 裂变浅消失
一、缺血期4~6h的CT表现
岛带征
岛叶密度减低并肿胀。 对大脑中动脉区梗塞, 这是一个非常有提示意 义但又很细微的早期征 像(容易漏掉)。 这个区域对脑缺血是非 常敏感的,因为它们远 离侧枝循环。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顶枕沟分 顶、枕叶
大脑外形
纵裂分 左右大 脑半球
中央沟分 额、顶叶
顶枕沟 分顶、 枕叶
横断位
外侧裂 分颞叶与 额顶叶
矢状位
冠状位
大脑内部结构—基底核、丘脑
位置: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
靠近脑底。
基底核组成:组成尚有争论,通常认为由
DWI序列上显示一个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广泛的弥散
受阻,基底节同时受累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相当于CT 的动脉致
密征
T2WI
T1WI
常规MRI:信号未见明显异常.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窄, 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起始段以远血管流空消失。
脑梗死(6小时)超急性期
T2WI FLAIR
病变区脑回增厚、脑沟变
脑室系统
室间孔 导水管
脑干和小脑
小脑组成 小脑半球 小脑引部
脑干组成: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和小脑
脑动脉系统
颈内
脑
脑梗死磁共振诊断
CBF TTP
MR确定半暗带(PWI和DWI)
PWI﹣DWI=半暗带 PWI﹥DWI积极治疗可减少梗死区域 PWI≈DWI积极治疗无效且容易出血 DWI﹥PWI自发性血管再通不需治疗 DWI正常、PW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小结
脑梗死MR诊断要点: 血管分布一致 急性期DWI很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
少见,0.6% 大脑半球内侧面带状区域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后动脉
仅次于大脑中动脉闭塞 颞叶后下、枕叶、丘脑、脑干
特殊部位脑梗死---基底节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丘脑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胼胝体脑梗死
局限性或大范围 偏侧性分布
影响脑梗死发生的其它因素(缺血持续时间、血压、温度、 影响CBF药物使用等)
脑梗死---分期
超急性期(﹤6h) 急性期(6~72h) 亚急性期(3 ~ 10天) 慢性早期(11天~ 1个月) 慢性晚期(﹥1月)
脑梗死--分类
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特殊部位脑梗死 腔隙性、局灶性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MR表现
脑组织肿胀 DWI呈高信号 T1低T2高信号 MRS出现Lac波 MRA相应动脉闭塞 急性和亚急性期可强化 慢性期可见顺磁性物质沉积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
最常见(占75%) 累及大脑半球大部分及基底节
脑梗死基本概念----脑缺血
CBF减少---脑细胞和功能改变 CBF突然大量减少---急性脑缺血 CBF持续少量减少---慢性脑缺血
根据范围分为全脑性和局部性脑缺血
放射科常见病例鉴别诊断
放射科常见病例鉴别诊断放射科在现代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擅长使用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讨论放射科常见病例的鉴别诊断,以帮助医学学生和放射科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一、脑梗塞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头痛、意识丧失等。
在放射科常见的鉴别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MRI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脑血管的异常情况,而CT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可能的出血情况。
二、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可以通过放射科技术进行鉴别诊断。
胸部X射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肺部是否存在炎症病变。
此外,胸片还可以用于评估肺炎的程度和类型,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三、骨折骨折是外伤性损伤的常见类型,放射科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X射线片可以用于直接观察骨折的位置、程度和类型,并指导医生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措施。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用于观察复杂骨折的情况,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四、乳腺肿瘤乳腺肿瘤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放射科技术对于其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X射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观察乳腺组织的肿块、结节或钙化情况。
此外,乳腺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性质,辅助医生制定治疗计划。
五、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结肠炎等在放射科常见的病例中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胃肠道钡餐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通过口服钡剂,然后进行X射线检查,观察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情况。
此外,胃肠道超声和内窥镜也是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
六、肝胆疾病肝胆疾病如肝脏肿瘤、胆结石等也需要通过放射科技术进行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观察肝胆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异常情况。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肿瘤定位和评估。
脑梗塞影像诊断及鉴别
鉴别诊断
1、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要注意与脑肿瘤,脑脓肿鉴别。 面积较大的脑梗塞往往并有动脉变窄或闭塞,以流空效应的 减弱或消失为主要表现。 病变部位符合动脉的供血区 灰白质同时受累 病变往往呈楔形 经治疗后在3-4周内病变范围缩小 2、与转移瘤鉴别: 脑梗塞水肿期具有占位效应时:与转移瘤相似同时可以累及皮、 髓质,常规扫描常不易区分 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强化 转移瘤通常可以直接显示瘤体 3、脑干梗塞与脑干肿瘤、炎症、脱髓鞘等甚难鉴别,有时需要 MRI随访鉴别。
脑梗塞的分型
1、病因分型(TOAST)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脑梗塞的分型
2、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3、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20 % 进展型 30 % 缓慢进展型 30 %
无症状型 10 %
CT:平扫 梗塞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 血浅淡,边缘较模糊,可多发。 ① 出血量较大:呈团块状,形状常不规则,有明显占位表现。 ② 出血灶较小时,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和 梗塞坏死区所掩盖。 ③ 如脑栓塞后4小时即在CT上显示出低密度区的病例,发生出 血性梗塞的可能性大。 ④ 增强扫描 在梗塞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 ⑤ 强化以梗塞后第2周~第4周时强化最明显。 MRI:比CT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MRI信号演变的 一般规律一致。 ① 急性期典型表现为短T2信号,但一般不如脑内血肿时那么低。 ② 亚急性期出血灶呈短T1、长T2信号。 ③ 慢性期在T2像或梯度回波图像上可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 的特征性低信号
脑栓塞的CT影像表现
脑梗塞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诊断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中断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这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目前的医学实践中,辅助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脑梗塞的早期筛查、定位和评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脑梗塞的辅助检查和影像学诊断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脑电图(EEG)检查脑电图检查是通过记录脑部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变化,来判断脑功能异常的一种方法。
对于脑梗塞的诊断,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脑部是否存在异常电活动,如脑波慢、脑电波群、局部异常放电等。
然而,脑电图对于脑梗塞的敏感性有限,往往需要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使用方能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二、颅脑CT检查颅脑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广泛应用于脑梗塞的早期筛查。
该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出血、脑梗死灶等病变,帮助医生确定脑梗塞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
颅脑CT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便捷的优点,但对于一些小范围、局部性的梗塞病变,其敏感性较低,有可能漏诊。
三、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对于脑梗塞的检测和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通过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脑梗塞灶的位置、范围、形态和血供情况。
此外,磁共振灌注成像(MRP)和磁共振扩散成像(DWI)等技术还可以进一步评估梗塞区域的灌注状态和梗塞周围的脑组织功能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四、脑血管造影(DSA)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在经过其他辅助检查后,仍存在疑诊或需要明确血管内异常情况时进行。
该检查通过在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摄影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状况。
脑血管造影可以直接显示血管腔的狭窄、阻塞或异常扩张等,对于脑梗塞的病因和病变类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诊断技术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结合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对患者进行准确和全面的筛查、定位和评估,并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可靠的依据。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的危害
致残率较高
01
脑梗塞后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
影响生活质量
02
脑梗塞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需要长期康复训练和药物
治疗。
增加再次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03
脑梗塞后患者再次发生脑梗塞的风险明显增加,需要积极预防
和治疗。
02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定位
定位症状
根据脑梗塞的典型症状,如偏 瘫、偏身感觉障碍、视野缺损 等,可以初步判断梗塞的部位
。
病灶对应关系
不同区域的脑梗塞与临床症状有 相应的关系,如额叶梗塞可能导 致人格改变和行为异常,枕叶梗 塞可能导致视野缺损等。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 初步定位脑梗塞的部位。
根据影像学检查定位
头颅CT
头颅CT是诊断脑梗塞的常用影像学 检查方法,可以较早地发现梗塞灶 。
职业康复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行专门的康复训练,以 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可有神经系统检查异常,脑电图检查可发现癫痫波。
05
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
控制基础疾病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入 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减少饱 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 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 健康问题。
戒烟限酒
椎基底动脉供血区脑梗塞
总结词
影响平衡和姿势控制
详细描述
椎基底动脉供血区主要负责平衡和姿势控制,因此该区域发生脑梗塞会导致 患者出现眩晕、平衡失调、姿势控制能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发生跌倒等意外 。
脑梗死CT表现影像诊断
脑动脉的构成
大脑前 动脉
大脑中动 脉
大脑后动 脉
脑主要动脉的分布
中央支 (内侧 豆纹动
脉)
皮质支
中央支 (外侧豆 纹动脉级 脉络丛前
动脉)
皮质支
中央支 (丘纹动 脉及脉络 丛后动脉)
皮质支
纹状体 前部、 内囊前
肢
额顶叶 内侧面 及外侧 面上缘
纹状体后 部、内囊后肢源自大脑半球 外侧面大 部和岛叶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分水岭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CT征象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脑实质低密度及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动脉致密征
豆状核模糊征
岛带征
灰白质分界模糊或消失
鉴别诊断
●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与胶质瘤、脑炎等鉴别,根据年龄、病变的形 状和强化特点可鉴别
●腔隙性脑梗死与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等鉴别,需结合临床,必 要时可行增强扫描
●出血性脑梗死与静脉性脑出血鉴别,后者静脉窦可见血栓,多位 于皮层、皮层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背侧丘脑
颞叶底面、 内侧面、 枕叶
小脑动脉
小脑下后动 脉
小脑下前动 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面后部 小脑下面前部
小脑上面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
●脑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局限性缺血缺氧性坏 死与脑软化
● 机 制 : 缺 血 达 一 定 程 度 后 , 神 经 细 胞 会 发 生 N a + - K + - AT P 酶 功 能 丧 失,细胞水肿、缺血、坏死,血脑屏障破坏等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
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的血流受阻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影像学诊断是脑梗塞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影像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获取大量的X射线图像,并利用计算机重建出脑部各个层面的断层图像。
脑梗塞在CT上表现为局部脑组织密度减低,呈现为低密度灶。
CT还可以用来评估脑梗塞的范围、程度和既往梗塞的发生情况。
但是,CT扫描对于早期脑梗塞的敏感性较低,可能会漏诊。
2.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特别敏感。
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脑部图像,包括灰白质结构、脑血管和脑梗塞的位置、范围等信息。
脑梗塞在MRI上表现为信号异常区域,常常呈现为高信号灶。
MRI还可以进一步实施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技术,以获得更多的脑血流信息。
3.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通过向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利用X射线技术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血管造影可以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堵塞、狭窄、扩张等情况,对于病因的明确和评估脑血流动态特别有帮助。
但是,血管造影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
4. 脑电图(EEG)脑电图可以通过记录脑电图信号来评估脑功能。
脑梗塞患者常常伴随有脑电图异常,如α波节律减弱、δ波增强等。
脑电图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注意事项在进行脑梗塞影像学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同影像学方法之间的综合应用,可以增加对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注意与其他脑部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进行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影像学诊断对于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14页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判断是否存在复发或进展的风险。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指导康复治疗和评
03
估预后,为患者制定合适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
05 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局 限性
CT影像诊断的局限性
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不足
CT在脑梗死早期可能无法清晰显示病灶,尤其 是小面积梗死。
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限制
后循环梗死在CT上的显示可能不清晰,易漏诊 。
晚期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 度影内出现高密度影,即梗死区内出 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
在较晚期脑梗死,CT影像上可见脑组 织液化坏死,形成脑软化灶,局部脑 组织萎缩和脑沟增宽。
脑梗死CT影像诊断流程
初步观察
首先观察CT影像上是否有异常 密度影,如低密度或高密度影
,并注意其部位和范围。
辐射剂量问题
CT检查存在一定的辐射剂量,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依赖医生经验
CT影像诊断脑梗死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
鉴别诊断的困难
对于某些与脑梗死相似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等,CT影像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通过观察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密度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
和病情进展情况。
亚急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有助于发现并发症,如脑水肿、出
03
血转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CT影像诊断在慢性期的作用
01
慢性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可以评估梗死病灶的稳定
性和后遗症情况。
02
通过观察慢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可以
细致分析
对异常密度影进行细致分析, 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判 断是否为脑梗死。
脑梗塞与脑肿瘤的鉴别
脑梗塞与脑占位的影像鉴别一、起病形式及病程脑梗塞一般多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而肿瘤多慢性起病,病程相对较长。
脑梗塞的定义是缺血所致神经元和其它神经细胞的死亡,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而有序的过程。
既然缺血则有急与慢,单次与多次,单支与多支之分,这样导致起病及病程的复杂性,所以不能因起病慢,病程长而除外脑梗塞,关键鉴别点在于脑梗塞病情变化在1 -2月内的演变规律为:起病一加重一好转一平稳;脑肿瘤通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
二、影像表现脑梗塞的典型CT表现为楔形低密度,增强呈脑回样强化,占位效应轻微。
MR病灶早期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脑肿瘤(胶质瘤)典型CT表现在白质高低混杂密度并不规则水肿、占位效应明显;转移瘤病灶一般在皮质区、皮质下区多发,并且增强以及占位效应显著。
1、从影像形状分析:脑梗塞病灶部位范围常与某一闭塞动脉分布相一致或位于分水岭区,病灶形成可能供血动脉多次闭塞导致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出现不同时期病理改变,致使影像表现出除典型楔形外还有团块状、环状、不规则状阴影以及CT密度、MR信号不均匀,所以不能因影像不规则、CT密度、MR信号不均而除外脑梗塞。
关键鉴别点是脑梗塞病灶与血管支配区相一致,则出现皮髓区同时受累,而且脑梗塞区脑形态结构基本正常,而肿瘤不符合血管分布区,胶质瘤是白质区浸润生长,转移瘤在皮质区或皮质下区生长,而且肿瘤周围正常脑形态结构受挤压和破坏,边界不清。
脑梗塞CT可有动脉高密度征,MRI可有血管流空影消失,而胶质瘤无上述特点。
2、从影像占位程度分价:占恒程度依梗塞大小而不同,也可无占位表现一,梗塞面积大或梗塞后伴有出血者,自然占位效应明显,所以不能因占位明显而除外脑梗塞。
关键鉴别点在于脑梗塞水肿是皮髓质较均匀的同时受累,而胶质瘤水肿是以脑白质指样水肿为特征,转移瘤水肿更明显,即使病灶小,占位效应也比较明显。
另外,脑梗塞经内科合理治疗后病情稳定,CT和MR均显示病灶缩小呈囊性变,局部脑萎缩,占位效应消失,脑肿瘤经一般内科治疗后,病灶不缩小,占位效应不消失。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xx年xx月xx日•引言•脑梗塞的诊断•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目录•治疗与预防•总结01引言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脑梗塞的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脑梗塞的重要性脑梗塞是指脑血管发生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部疾病。
根据发病原因,脑梗塞可分为血栓形成型和栓塞型,其中血栓形成型最为常见。
脑梗塞的基本概念脑梗塞的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失语、偏瘫、眩晕、恶心、呕吐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梗塞的常见症状02脑梗塞的诊断1 2 3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进行血液、尿液和脑脊液等检查,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CT、MRI等,可发现梗死灶并判断其大小、部位和范围。
影像学检查欧洲卒中组织(ESO)脑梗死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和病因分型标准,其中临床诊断标准基于患者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脑梗死诊断标准:基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初步诊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观察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梗死。
对于初步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梗死灶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了解病因和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排除其他疾病,如脑出血、脑部肿瘤等,以明确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建议病因和危险因素评估03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03影像学检查脑梗塞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中常显示明显的脑组织梗死灶,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则无异常发现。
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鉴别01症状持续时间脑梗塞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仅持续数分钟。
脑梗塞各种影像表现PPT课件
病因与病理
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 胖等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 ,遗传、年龄、性别等因素也与脑梗 塞的发生有关。
病理
脑梗塞发生后,阻塞的血管供应的脑 组织会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 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症状因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
与颅内感染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
脑脓肿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或 等密度影,周围有水肿带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时,脓肿壁有明显强化。而 脑梗塞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影, 无强化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在影像上通常显示为脑 膜增厚、脑池变窄或消失等表现。增 强扫描时,脑膜有明显强化。而脑梗 塞在影像上无异常表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与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
脑膜瘤
脑胶质瘤通常在影像上显示为低密度或等密 度影,有时伴有囊性变或坏死。增强扫描时, 肿瘤实质部分常有明显强化。而脑梗塞在影 像上通常显示为低密度影,无强化表现。
脑膜瘤在CT上通常显示为等密度或稍高密 度影,MRI上则显示为与硬脑膜相连的肿块。 增强扫描时,肿瘤有明显强化。而脑梗塞在 增强扫描时无强化表现。
MRI扫描 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部 结构信息,对于脑梗塞的早期诊 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DSA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 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梗塞的 原因和程度。
预后判断的影像学指标
梗塞面积
梗塞部位
梗塞面积是判断脑梗塞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之一,大面积梗塞通常会导致较严重的神 经功能缺损。
脑梗塞的诊断与检查方法
脑梗塞的诊断与检查方法脑梗塞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及时准确地诊断脑梗塞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的常用诊断与检查方法。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在诊断脑梗塞时,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史,以及是否有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状况。
同时,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瞳孔是否对光反射敏感、检查颈动脉搏动、听取颈动脉和颈静脉回声等。
二、神经系统评估神经系统评估是脑梗塞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会检查病人的感觉、运动、协调和语言能力等方面。
通过评估病人的病情,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梗塞的可能性。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梗塞的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1. 脑血流动态磁共振成像(DSC-MRI):可以观察脑梗塞灶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并能提供血液灌注情况的信息。
2. 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显示脑部组织的影像,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脑梗塞灶。
3. 脑血管造影(DSA):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的情况,可以发现血管狭窄、堵塞等脑梗塞的相关病变。
4. 脑磁共振(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脑梗塞灶的位置和形态。
四、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情况,从而评估患者是否有脑梗塞的风险。
常见的血液检测项目包括:血脂谱、血糖、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等。
五、脑电图(EEG)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记录脑部神经活动的电信号,通过脑电图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脑电活动减弱或异常,从而辅助脑梗塞的诊断。
六、其他辅助检查除了上述常用的诊断与检查方法外,医生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脑脊液检查、颅内压监测、氧合指数监测等其他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脑梗塞的诊断。
综上所述,脑梗塞的诊断与检查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神经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脑电图检查等各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于休息或睡眠时起病。
临床症状和体征依梗塞区部位不同而异;偏瘫和偏 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小脑或脑干梗塞常有 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呛咳等。
病理过程
梗塞发生后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脑组织坏死; 后脑水肿减轻,坏死组织液化,梗塞区出现吞噬细胞浸润,清
病灶大小约,大者可达
临床上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状。
影像学表现
表现
:基底节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模糊,直径,无明 显占位效应;可多发。左右形成软化灶,可伴有局限 性脑萎缩。
:梗塞后可发生均一或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形成软化灶 后不强化。
表现
病灶呈长长信号,序列呈高信号,无占位效应。
:平扫 梗塞区内出现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常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边缘 较模糊,可多发。 出血量较大:呈团块状,形状常不规则,有明显占位表现。 出血灶较小时,可因部分容积效应而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和梗塞坏死区所 掩盖。 如脑栓塞后小时即在上显示出低密度区的病例,发生出血性梗塞的可能性 大。 增强扫描 在梗塞区内可出现脑回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化。 强化以梗塞后第周第周时强化最明显。 :比敏感,出血灶的信号特征与脑内血肿信号演变的一般规律一致。 急性期典型表现为短信号,但一般不如脑内血肿时那么低。 亚急性期出血灶呈短、长信号。 慢性期在像或梯度回波图像上可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低信号
除坏死组织,同时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即软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塞在发病后可因再灌注而发生梗塞区出血。
影像学表现——表现
平扫
期:发病之内。发病脑缺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例显示局部 脑沟消失;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坏,此时约的患者局 部显示低密度灶。
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叶 的皮髓质界面消失。
影像学表现——表现
期:发病,具有典型表现
⑴发病后,能清楚显示梗塞灶
第内,梗塞灶呈低密度区,位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支配区 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灶形状不同。边缘可清晰或模 糊,内部密度可不均匀;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
期:发病后:
梗塞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形成边缘清晰锐利的低密度 囊腔,增强无强化。
脑梗塞概述
脑梗塞的分型
、病因分型()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心源性栓塞型 小动脉闭塞型 其他明确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脑梗塞的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分为 大面积脑梗塞 分水岭梗塞 出血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 、根据病程和病情分为 突发型 进展型 缓慢进展型 无症状型
(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大脑前 动脉以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
(四)、分水岭脑梗塞
分水岭脑梗塞指两条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部位的 缺血性损害,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可以发 生在大脑半球的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大脑半球的双 侧,但临床上以单侧较多见,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
最常见原因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压降低,或某一动 脉干供血不足,使动脉近心端的供血尚可,而远心 端的末梢边缘区供血降低,从而发生缺血梗塞。
(三)、出血性脑梗塞
定义:发生脑梗塞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 入脑组织而形成。
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脑血管发生栓塞后,其供血区内脑组织弥漫性缺血、缺氧, 血管壁尤其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或麻痹,当侧支循环再建或过度灌流时,血 流力图通过吻合支进入已麻痹损害的血管,则导致出血。
(三)、出血性脑梗塞
临床特点: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 征。
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与病人早期活动,情绪激动,血 压波 动及早期应用抗凝剂、扩血管药物等不适当的治疗有关。
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 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 治疗。
影像学表现
临床上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 突出时,与脑出血酷似,给诊断带来困难。
头颅 扫描是诊断的必要条件。
大面积脑梗塞由于脑组织受损严重,病死率和致残 率较多发性脑梗塞高。而预后决定于梗塞的部位、 范围大小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轻重等诸因素。
临床上大面积脑梗塞 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 高症状较突出时,与 脑出血酷似,给诊断 带来困难。
脑梗塞后动脉血管的再通率很高。日本学者入野忠劳氏报道,血管闭塞者有~可 以再开通,多数在发病后的~天,少部分在天内再开通。个别病例在数月或数年 后仍可再开通。
规律:栓塞性脑梗塞发生出血性梗塞者,多于非栓塞性梗塞;大面积梗塞比小梗 塞灶多见;早期应用抗凝、溶栓、扩溶、扩血管药物以及早期外科手术等,均可 促发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生。
大面积脑梗塞由于脑 组织受损严重,病死 率和致残率较多发性 脑梗塞高。
预后决定于梗塞的部 位、范围大小及合并 症或并发症的轻重等 诸因素。
(二)、腔隙性脑梗塞
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 改变。
主要病因: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好发部位:基底节区、丘脑区,也可发生于脑干,小脑 以及顶叶深部脑白质区。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患侧的脑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患侧移位。
脑栓塞的影像表现
男,岁,因失语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混合性失语,双瞳 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余颅神经正常,颈软,四肢 肌力肌张力正常,双膝反射(),病理征未引出。头颈、、 如下:
(一)、大面积脑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呈现大片 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 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 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临床表现
常见于岁以上的老年人。
取决于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大脑皮层分水岭脑梗塞常没有任何症 状。
前分水岭脑梗塞指梗塞带位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之间的表浅区 域,表现为一侧肢体反复发作的麻木、乏力或轻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