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原因探析及预防处置对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无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源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而从社会行动主体的视角来看,民众自身的主观需求、认知判断、价值取向必然影响其是否参与群体性事件。
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爆发存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原因。
为此,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机理,进而提出预防处置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一般具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共同的意愿、需要、兴趣,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具备恰当的时机和场合,便会采取共同的行动,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各地群体性事件的观察,发现经常在其中起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心理失衡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心理总是处于平衡和失衡的矛盾状态,二者之间相互转化。
心理失衡是个体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伴有失望、沮丧、易激惹、悲观、不满、自责、自杀倾向等症状,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
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社会原因,公权的异化、贪污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管理方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等诸多因素,都会使人们的心理失衡,形成一种不健康状态。
适度的个体心一 2 一理失衡会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社会有机体的活力,而大范围、大规模的社会心理失衡则会破坏社会稳定,隐含着毁灭性的因素,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近几年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社会心理失衡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例如,2009年3月发生的海南东方事件,起因只是几个‘小孩的打架,结果却演变为数千群众的大规模械斗。
事后据《了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此次事件的实质在于政府官员和警察的不作为,长期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麻木不仁,从而在群众中丧失公信力,导致群众心理产生积怨而失去平衡,以致于酿成一死六伤的惨剧。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族群之间、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互相影响,这些矛盾难以化解,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2.社会风气不良。
一些偏激、极端和不健康的社会风气会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比如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围观”心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而网络上的炒作、造谣等行为也是此类事件的重要因素。
3.政府失职。
政府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稳定,但有些政府部门在处理问题上不负责任、效率低下,许多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群众质疑和不满越来越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风险不断增加。
4.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无意识的、造假的的信息会被广泛传播和炒作,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另外,网络的盲目跟风和不良信息的过滤不足,也是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群体性事件的对策1.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应积极吸收和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各类问题作出回应和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
2.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遏制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手段。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公德、法律、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完善社会制度。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的保护,打造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避免一些社会问题和事件的发生。
4.加强信息管理。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力度,防止不实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过去事件和问题成功经验的总结,指导其它地区的防范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特点、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迅速蔓延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消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旦某一个事件触发了民众的情绪,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二、多发性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是个案,而是多个事件频繁发生。
这些事件可能是因为相同的原因导致,也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但都有导火索和原因等特点。
三、参与人数庞大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是大量民众,他们由于某些诱因而聚集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群体。
这些人可能是受到不公平待遇、不满政策、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因素的激发。
一、社会矛盾激化。
社会不公正现象以及各类矛盾不断积累。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导致不满情绪在群体中迅速蔓延。
二、传播渠道的普及。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民众提供了表达诉求和情绪的渠道,一旦某个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很容易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快速扩散,从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三、社会管理的不完善。
在一些地方,对一些极端分子的激进思想和行为没有及时有效的监管和打击,导致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从而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
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应从多个层面进行。
一、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解决社会中的不公问题,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
二、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管理,严厉打击散布谣言、煽动性言论的行为,引导公众理性表达、理性思考。
三、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加强对极端分子和激进思想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恶性事件的应对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四、加强社会心理疏导。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及时对受到不公公正待遇的群体进行引导和帮助,缓解其不满情绪,预防潜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中大规模发生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和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经济压力、政治因素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包括加强预防意识、建立应急机制、加强社会矛盾调解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尽管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存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预防意识、应急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公共服务水平、风险、有效措施、减少发生。
1. 引言1.1 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涉及到大量人群的集体行为。
这种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特点,如群体性抗议、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某种社会矛盾或不满情绪引发的,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要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种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已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对于预防和化解这种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一、社会秩序受到破坏。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暴力冲突、抢劫破坏等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
二、政府形象受损。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暴露政府在管理和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
三、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个私企业劳动用工的日益普遍等等,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显现出其不可调和的一面,有些矛盾甚至表现得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随时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多,既影响社会的稳定,又破坏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办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之中,防止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则反映出我们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较弱,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较低,地方干群关系对立较为严重等方面存在的事实。
从近年来了解到的我市和外地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看,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腐败问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导火线。
从多起群体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来看,腐败问题是其导火线。
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国有集体资产流失问题;职工群众有关待遇不能兑现而企业领导吃喝玩乐,大肆挥霍公款的问题;企业干部以权谋私,用国有集体财产经商办私人公司为自己寻找发财之路的问题等等。
应该说,职工群众反映的这些问题在不同改制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如果企业在厂务公开上做得不够,解释不及时,更增强了群众的猜疑,再加上职工群众突然面临着下岗失业,对未来生存缺乏信心。
如果少数人趁机以反腐败为借口,造谣煽动,进行组织串连,很容易挑起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进而形成群体性事件。
决策失误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定时炸弹。
当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有经济发展成就是干部政绩的片面认识,或个别领导干部求功心切,在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决策中,事前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分析研究;没有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没有召开一定范围的群众座谈会,认真征求意见,而是盲目决策,仓促决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
浅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置对策毛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无法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基层干群之间的种种矛盾加剧,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对此矛盾处理不及时等导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正常的社会工作秩序。
因此中央、省、州、县各级政府都把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现就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处臵对策提出一些拙见。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表现,是指不特定的达一定数量的群体为了实现一定的利益或目的而集结在一起,采取各种不正当甚至非法的手段或是不恰当的方式,制造或挑起事端,以此向党委、政府及社会施加压力的行为。
其特点及表现形式:一是规模大、影响远;二是事件发生频繁,呈上升趋势;三是组织、策划趋势明显;四是部分村组干部乃至国家干部参与或直接策划组织,处臵难度加大。
原因分析:一是历史遗留问题。
有的山林土地边界不清或权属不明,有的山林、土地权属证书甚至交叉重复,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是某些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措施或地方政策缺乏预见性、经常性和连续性,“滋生”或“滋长”了一些问题,导致矛盾的产生或激化。
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工作没有做到制度化和经常化,没有将问题控制解决在萌芽状态,等到有的问题既成事实之后,才花大力气去解决;有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实施比较草率,不切合实际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在执行一段时间或者已对部分人实施以后,发现不适应或行不通,于是自己否定自己,工作出现反复。
这样既降低了自己的威信,群众也蒙受了损失,势必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
三是个别乡镇和部门的责任人对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动辄以“管人者”自居,没有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疾苦和承受能力,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迫使群众针锋相对。
有的缺乏基本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宣讲不清,贯彻不准,办事拖泥带水,群众难以接受。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环境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那么,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事件呢?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1.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厂和企业的建设和运营为环境污染提供了土壤。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也使得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遭受了巨大的挑战。
2. 生产生活方式不环保由于我国在过去长时间里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忽略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相对较低,一些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
3. 环保法律法规执行不严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规,但是在一些地方,这些法规的执行并不严格,导致了一些企业为了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违法违规,严重破坏了环境。
4. 自然灾害频发我国地处东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这些自然灾害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5. 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对环境问题也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行动上的支持。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应对策略1. 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我国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环保执法人员的数量,加大对环保法规的宣传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
2. 提高环保意识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教育人们要珍爱环境,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改变不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3. 加强环境监测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的监测力度,建设更多的环境监测站,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采取措施减少环境破坏。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涉及多人或多方的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
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往往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团结,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消除社会不平等、根除种族歧视、稳定经济发展、解决政治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解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公平,民族团结,经济状况1. 引言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集体性地出现的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体行为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群体性事件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罢工罢课、暴动骚乱等,也可以是由特定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冲突、群体事件等。
这些事件通常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包括:规模大、影响深。
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较多的人群,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持久。
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消息可以在瞬息之间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操纵,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1.2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类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1.社会背景问题。
从根本上分析,群体性事件起源于社会矛盾和问题。
在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村城镇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等,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内在因素。
2.现代社会文化影响。
现代社会的文化分化和多元化,往往使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时,感到相当孤立和苦恼。
这些负面情绪也成了构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因素。
3.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用于获取信息的媒介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许多错误信息的传播和公众心理生理加速响应,从而形成一些漫无目的,非理性的行为或者言论。
4. 治理机制不完善。
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存在问题,包括政策制定不全面,管理资源与人力不足等,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的缺乏,群众缺乏完整的参与渠道和途径,且个人所在的社团组织素质较低。
5. 与事件处置的误区,一些领导和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解、思考和处理方式,在处理过程中的舆论失误、情绪化、攀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和压力。
二、对策1.改善社会背景问题。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更全面的政策,人口普及的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措施,减少社会矛盾和压力。
通过中长期计划以及改革,逐步解决民生问题,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矛盾和隐患。
2.引导健康的文化影响。
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建立健康的当代文化,尊重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维权观念和维权行为能力。
同时需要完善统计信息宣传、舆论引导和协调等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群体事件的处理效率和透明度。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
• 2013年湖南临武群体事件:是指2013年7月17日 ,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发生的一系列官民冲突事 件。事件最初,临武县城管人员在与瓜农邓正加 夫妻的冲突中,击打邓正加,邓正加当场死亡, 事后尸检认为,邓正加是在外力作用下,诱发脑 血管破裂出血死亡。邓正加死亡后,其家属、当 地民众及记者,与临武县人民政府发生一系列暴 力冲突。招致当地民众和外界对临武县人民政府 的强烈不满。至7月18日,冲突中当地民众已有数 十人重伤,包括数名老人及儿童。
Part 1:定义
韶关事件 2009年6月
起因:韶关旭日玩具厂里“六个新疆的男孩强奸了两个无辜少女”。
导致部分员工对新疆籍员工产生不满。事发当晚,几名新疆籍员工对一名 在该厂实习的技校女生起哄,引起部分员工不满,发生新疆籍员工和其他 员工争执,人员越聚越多,最后酿成群体斗殴事件。
后果:最终造成120人受伤、两名新疆籍工人死亡,伤者中有81
定义: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
表现形式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 政治上层建筑:国家制度、立法司 法制度、国家的权力机构、政党、 军队、警察、法庭等
社会背景
上层建筑的不完善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体制内权利诉求机制不畅衍生街头运动等体制外维 •政治பைடு நூலகம்制改革推动了公民社会 权方式 。
(4)平等协商。面对公众,态度一定要坦诚,平等协商,不推诿,但 也不轻诺;面对强人所难的要求,申明自已能力的局限所在。
(5)果断处置。执法人员对和平、非暴力行为一般持平和、旁观态度 ,但一旦出现打砸抢烧暴力行为就必须果断处置肇事者,迅速制止、 平息事态、防止蔓延。
如何应对
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也成为了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成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一群人共同参与的、表现出合作的集体行动。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大: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大量的人群参与,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
2. 多发性: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且种类繁多,有农民工维权,环保抗议,城市管理等多种类型。
3. 社会影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4. 突发性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发性的,不易预测,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利益诉求:许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与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有关。
农民工维权事件通常是因为工资拖欠、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
2. 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成因之一。
城市管理方面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因为城市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导致城市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3. 组织策划: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是被人为煽动和组织的。
这些事件往往被用于追求政治目的或者其他非法目的。
4. 社会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对策建议针对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1. 完善制度,保障利益。
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 加强社会矛盾调解。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提高社会教育水平。
加强社会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避免一些个别事件演变成大规模群体事件。
4. 预防为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健全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和机制,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性事件。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发生的,由一定数量的人参与、意识的统一、行动的一致以及具有共同目的的一种群体性事件。
这些事件通常是因为人们对某种问题或者利益的争端与矛盾,通过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态度。
群体性事件可能包括示威游行、罢工、暴力事件等,其规模和影响力可能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在现代社会,群体性事件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一种突出问题,因此对于了解和控制这些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义需要考虑到其行为主体、行为形式、动因等方面的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应对和管理措施。
【200字】1.2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和规模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群体性事件的蔓延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
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多样化,既有因经济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有因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形势复杂多变。
群体性事件的表达方式趋向多样化,既有传统的游行示威,也有网络上的抗议和讨论,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为了有效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提升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加强舆论引导等综合对策,以建设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2. 正文2.1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包括: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社会性强、动员性强、多元化等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广,极易形成群体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深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群体性事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反映了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应对。
群体性事件具有较强的动员性,能够迅速聚集大量人群,形成统一行动的力量。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现 双 的 发 生 的群 体 性 事件 出现 的独 特 现 象就 是 化 程 度 越 来 越 高 .并 呈 现 出 效 仿 连 锁 反 全 . 阶 段 处 于 新 旧 “ 重 体 制 ” 交 叠 广 制度 供 给 短 最 后聚 集 的 绝 大 部 分 示 威 者 或 参 与者 都 应和 “ 场 效 应 ” 如 发 动 一 连 串 的 联 署 时 期 .于 是便 出现 所 谓 的 “
奴 ”“ 族 ” 、蚁 急剧 增 多 , 方 强 行拆 迁 、 地 租 速 便 可 形 成 强 大 的 网 络 舆 论 ,进 而 引起 行残 酷 博 弈 .一 旦 因 为 某件 事情 触 动 了
地 现 象 和 重 大 安 全 事 故频 繁 发 生 ,社 会 更 多 直 接 利 益相 关或 相 似 者 甚 至是 无直 他 们 的脆 弱敏 感 神 经 ,压抑 在心 里 很 久 参 抽 便 群 冲 突 . 会 矛 盾 日益 频 繁 化 、 杂 化 、 社 复 明 接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共鸣 . 与 评论 与 声 援 , 的 “ 象愤 怒 ” 会 瞬 间 爆 发 。 体 性 事
响 的群体 性 事 件 就 是 社 会 中各 种 不 稳 定
4事件 日趋 复 杂 化 . 理 难 度 升 级 处
在 困境 中挣 扎
现 阶段 我 国 正处 在 社 会
不 确 定 因 素相 互 作 用 的 结果 。 此 , 醒 从 已 发 生 的群 体 性 事 件 中所 反映 出 的贫 转 型 的关 键 时 期 .虽 然在 某 些公 共 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策 因 清
显 化 . 加 凸 显 出 “ 险 ” 一面 , 年 来 并 可 能 以 实 际 行 动 参 与 到 此 次 事 件 中 . 件 由此 产 生 更 风 的 近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收入增长了近 3 , 倍 城乡居民存款余 额增幅 3 多, 倍 在西部地 区
发 展 速 度 算 是 比较 快 的 。事 件 发 生 后 不 少 人 包 括 原 县 委 书 记 都 感 到 困 惑 不 解 : 什 么 经 济 上 去 了 , 众 对 县 委 、 政 府 的 积 怨 为 群 县 反 而 加 深 了 ? 贵 州 省 委 书 记 石 宗 源 说 : 安 事 件 一 个 主 要 原 因 瓮
民警对抗 ; 或绝食静坐 , 阻断交通 等等 , 以达到解决 自身问题 , 并 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集体活动 。
近 年 来 , 国群 体 性 事 件 频 发 , 别 是 20 我 特 0 8年 、0 9 , 20 年 贵 州瓮安 、 云南 盂 连 、 肃 陇 南 、 南 感 城 、 北 石 首 、 林 通 化 等 甘 海 湖 吉
件数 量不断攀升 , 模 日益扩 大, 规 表现形 式趋 于激烈 , 已越 来越 引起社会各界 的关注。深入探 究群体 性事件发 生缘 由, 并在此
基础 上 提 出 治理 时 策 , 于 抑 制 和 消 除 影 响 社 会 发 展 的 各 种 不 对 稳 定 因素 , 保 社 会 的平 稳 运 行 , 而 构建 社 会 主 义和 谐 社 会 都 确 进
公 共 管 理
当前 群 体 性 事 件 的成 因及 治 理对 策 分 析
文 /莫 文 敏
摘
要: 近年 来 , 为 社 会 矛 盾 和 冲 突特 殊 表 现 的各 种 群 体 性 事 作
将 不 断 趋 于 多元 化 , 之 转 型 期 内法 律 不 健 全 、 度 不 完 善 、 加 制 社 会 管 理滞 后 、 会 分 配 不 公 、 府 与 公 众 之 问 缺 乏 有 效 的 沟通 渠’ 社 政 道 和 利 益 表 达 方式 , 使 部 分 群 众 采 取 了 一 些 非法 手 段 来 表 达 迫 自身 的 利 益诉 求 , 因此 导 致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频 发 。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事件在涉及民生、就业、环境、财产等方面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
了解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对于社会治理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 多发性: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事件可能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劳动纠纷、土地征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等,形式多样,数量庞大。
2. 规模化:随着社会组织的壮大和互联网的发展,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通过网络传播,群众积极参与,从而使一些事件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事件规模进一步扩大。
3. 多元化: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不断多元化,不仅包括普通群众和劳动者,还包括NGO组织、律师团队等各种利益相关方。
这些多元主体的参与使得事件的解决更加复杂化。
4. 激烈化: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的情绪激烈,行为极端,可能出现暴力冲突、堵路、打砸抢等行为,对社会治理造成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5. 联动性: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一系列相关事件,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二、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匮乏、经济困难,群众对发展问题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2.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包括劳动关系、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医疗权益等问题,这些矛盾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触发点。
3. 维权意识增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群众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更加愿意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政府管理不善: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也与政府管理不善、对待问题的态度不明确有关,导致事态失控、积极情绪无法得到有效引导。
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的原因及对策(投稿)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近年来,全国各地由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多,呈现出面广量大、爆发升级快、公众参与度高、处臵难度大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
如果任其发展蔓延,不仅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而且严重损害了各级党政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执政能力逐渐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群体事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使问题得到缓解,必须从源头上治理。
一、因利益关系引发的群体事件比较突出一是在小城镇、新农村建设中因征地拆迁引发了大量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已经30年,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有些基层组织还是采用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思维模式、工作方法去对待群众,一味地强调局部服从全局、个人服从集体,不顾群众的现实利益,有的甚至打着发展地方经济或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幌子与民争利,将农民千百年来视为“命根子”的土地采取强制措施低价收购,然后又成倍高价出售,从中赢利。
失地农民所得的一点少得可怜的土地补偿款,又被层层截留、盘剥,使一些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工业和城市经济。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从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有较大影响的群体事件看,参与群众的初衷只是为了要回属于自己的利益,并无推翻党和政府的动义。
只要各级组织高度重视,把该赔偿的能够及时兑现给群众,问题就不会演变升级,酿成大的事端。
二是因安置就业引发的集体上访问题比较突出。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是出台的政策欠科学,有些是执行的标准不统一,有些是工作做得不到位。
如对符合安臵条件的复转军人的安臵问题,国家只有大的政策原则,各地在具体执行中因财力、编制等种种原因出台的安臵政策“初一十五不一样”。
如某市2002年曾经出台过一个对复转军人全部安臵到自收自支单位工作的文件,2005年又出台了一个安臵到事业单位的文件。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群体性事件形成原因及对策建议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状态下,一群人集体行动的结果。
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政府失职等等。
这些因素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抗议、骚乱、暴力事件等等。
在有些情况下,群体性事件会破坏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危害。
一是加强政府的反应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政府是治理社会的主体,要尽可能保证社会的稳定,需要尽快解决问题。
政府需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来解决社会问题,确保人民的权益。
政府也需要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政府需要启动一个应急预警系统以及相关的应急预案,从而将时间和人力资源发挥到最大。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重要途径。
政府需要全力推动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加强社会责任观念的普及和宣传。
这样,公众就能够了解权益的保障,不能用非法方式维权。
同时,宣传教育也能够提高公民的个体素质,让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使命。
三是加强社会监管机制。
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
政府需要建立更加完整的法治体系,加强社会监管和执法。
当出现不公正事件或是问题时,应当及时处理,不能容忍。
同时,政府应加强职业培训,让社会监管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匠人精神,最终防范各种安全隐患。
四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提升社会信用水平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实行相关信用评价和宣传,可以增强市民自我约束力和参与度,减少可能的群体行为。
政府需要制定具体制度,鼓励和推动企业及个人提高诚信度。
五是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生活稳定的基础。
政府需要通过加强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型经济,以实现更多的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推进媒体行业、文化产业向更加市场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把多元文化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行政法角度下的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一、基本定义在国外,一些学者将称之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等,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有的学者认为,“集群行为是自发产生的,相对来说是没有组织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它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通俗地讲,“群体性事件”可以理解为由同类个体组成的整体,因为共同的要求,对社会造成的不平常影响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在建国初期称之为“群众闹事”、“聚众闹事”;80年代称之为“治安事件”、“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突发事件”、“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突发性治安事件”;在21世纪初期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目前,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采取静坐、冲击、游行、集合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出现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产生原因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群体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也有现实的具体原因。
具体原因大致如下: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理不好也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置对策
群体性事件成因特点和预防处臵对策近年来,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随着新旧体制的更替,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成份日趋复杂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继涌现,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愈来愈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探讨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特点,研究预防和处臵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公安政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试从对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成因、特点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点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集体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非法集体活动。
我国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多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这类事件往往聚集几十人,上百人乃至上千人。
这些群众以要求政府解决各种问题为由,有的集体上访,聚集在党政机关门口,堵塞交通,干扰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有的与维持正常工作秩序的人民警察公然对抗,抓伤、挠伤干警;有的直接拦截各级党政领导乘坐的车辆,拦“轿”喊“冤”;有的集体罢工、罢市、罢课;有的上路拦车,甚至聚众拦截铁路列车。
(一)群体性事件多发的主要成因诱发群体事件的成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说,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基础性根源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社会同质性进一步消解,社会异质性增加,使追求同一性和超稳定性的传统社会控制机制失去了基础。
伴随着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会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的分化也势必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文章在对其概念进行梳理之后,重点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利益格局失衡、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等。
对应的策略主要有:调整利益格局、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及时反映的预警应急机制,并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公众参与行为等。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原因;对策
群体性事件自2005年之后进入多发期,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
这反映出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与博弈,同时理性分析与妥善处理该事件,对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强化政府合法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国内学界对这一概念的代表性观点是“指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参与人员较多,以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甚至实施暴力为手段,以满足需要为目的,扰乱、影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该定义强调了群体性事件的破坏性,隐含着对此的不安情绪。
就词语结构而言,“群体”、“性”、“事件”三者结合构成了其特定的内涵,即特指一些突发的、带有异常性质的、涉及人员众多的公共事件。
我们可认为,所谓的群体性事件指在特定情境下,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大多数人聚合,采取群体性方式来表达诉求、或发泄不满、以期制造影响,并对公共秩序及社会稳定构成一定威胁的重
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频发原因探析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
题的综合反映,也是政府对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利益矛盾激化后的表现。
主要原因包括:
1、利益格局失衡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随着改革的推进,利益集团主体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政府、个体企业都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而对群体性事件产生严重影响的,是特殊利益集团。
这种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品价格“双轨制”时期、利用差价谋取暴利的集团,使得权力的市场化,突出表现在土地转让及股权融资等领域,由此引起的民怨成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群众基础。
特殊利益集团已经在一些行业形成垄断结盟,控制市场,长期霸占公共资源,使得本应该由社会共享的改革发展成果,变成了部门利益,从而引发社会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
而与利益格局失衡的另一端,则是困难群体——我们整个社会的底层。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
改革的成本,基本上是由社会底层承担的,而为了使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必须解决这个最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即“把短板接长”。
但由于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难以使其在短期内摆脱困境,容易使这些困难群体产生对社会的怨恨,在这种失衡的格局之下,社会矛盾不断凸显。
2、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加剧了贫富分化
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必然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怎样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问题,其中协调好利益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是关键。
贫富差距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收入分配、财富占有、教育不公等等。
基尼系数是世界上用来分析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
1978年我国为0.18,现在已经接近0.5,而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是0.35至0.4,如此之大的贫富差距必然损坏社会公正原则,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同时,社会舆论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本能地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使得公众容易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对抗和不满情绪往往直接导致群体性事件。
3、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现代化国家的建立过程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过程。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的传统、对权利崇拜的传统、法不责众的传统及厌诉的传统”[2]至今影响着民众。
当公民的自身利益受侵害时,首先考虑的并非是依靠法律手段保护自己,仍倾向于寻找权力机构或上级的帮助。
具体表现为,采取集体行动以扩大影响,获得上层的特别关注。
而法不责众的心理使得一旦策划群体性事件,便将其影响“做大”。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公民社会的进步,促进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现代人更加关注自身合法权利,更加理性地认识政府责任。
当公民权利意识遭遇现实困境时,会本能的渴望
通过某种途径表达利益诉求。
4、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和协调机制不完善
现今社会利益严重分化,为保护民众既得利益,需建立有效的利益沟通协调机制,以有效整合不同的利益诉求。
但事实上,一些基层政府出于“政绩”需要,不惜采取欺上瞒下、压制社情民意,使得群众的利益诉求意愿难以实现。
此外,信访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作为表达人民利益要求的制度性渠道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底层的比例极少,根本代表不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弱势群体在利益冲突中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容易采取过激行为,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
三、群体性事件频发对策思考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为政者应注重从多角度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努力做到标本兼治。
1、提高经济实力,调整利益格局,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既需将社会财富这份“蛋糕”做大,也需将“蛋糕”分好。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众产生焦虑情绪,消除其最好的方法是大力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切实提高群众的经济水平,将”蛋糕”做大做强。
同时调整利益格局,将“蛋糕”分好。
政府应妥善照顾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使民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此外,缩小贫富差距已刻不容缓,政府应调节好各种收入差距,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增加弱势
群体的收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建立政府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针对目前日益增多的利益冲突,要着力构建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经常性机构,其应由体制内力量为主导、非政府组织的人员以及各方代表组成。
它的任务是调节社会上的利益冲突,协调和规范利益关系,避免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它既能为利益受损者提供一个表达和发泄的渠道,又能通过它搜集民情社意以督促政府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尽早发现社会矛盾并化解。
3、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公众参与行为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自己的政治行为
影响和改变政治过程。
但由于规范的参与准则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参与的积极作用。
因此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教育公民在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不得妨碍国家和集体的权益,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逐步减少具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建立快速防疫及时预警应急机制
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应机制,及时疏导、缓解群众的消极情绪,将事件有效控制在初始阶段,避免因反应迟钝或处理不当使事态无法控制。
有关领导首先要统领大局,建立高效运转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其次要制定应急预案,内容主要包括涉及组织指挥、部门协调、协商谈判、交通管制、群众疏散等方面。
同时要善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合力妥善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参考文献】
[1] 冯林.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处置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2] 陈晋胜.群体性事件的文化成因分析[j].理论探索,2005(6)11-12.
【作者简介】
郑璇(1988-)女,江苏兴化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