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根据2006级海洋科学专业(海洋生物)培养计划和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实验教学大纲。

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海洋生态学实验是海洋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从事海洋生态学及海洋生物学相关职业的基本能力的重要专业实验课。

海洋生态学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掌握沿海常见浮游生物种类及生物量的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海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等。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1.掌握浮游动植物的分类特征和种类鉴定方法,能正确地描述其形态学特征和结构特征。

2.掌握显微镜操作方法和技术,包括镜检、描述和生物绘图等技术。

掌握解剖镜操作方法和技术,包括解剖、镜检和生物绘图等技术。

3.掌握分光光度计操作技术,学会用叶绿素a法估算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4.掌握索氏抽提技术,学会安装和使用索氏抽提器,并能熟练使用它抽提海洋微藻中的总脂肪。

5.掌握实验室内孵化和培养小型海洋动植物的能力,并能通过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培养及孵化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6.实验八为现场综合调查与观察实验,通过现场综合观察,了解潮间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特征,培养学生认识自然分析自然的能力。

7.海洋生态学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实验一天津海域常见浮游植物及生物量估算1.实验的基本内容(1)在显微镜下认识观察渤海湾天津海域常见浮游植物种类(2)熟悉掌握其形态学特征(3)掌握浮游植物的分类方法2.实验的基本要求(1)绘出生物图谱(2)估算海域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3.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浮游植物样品等。

实验二天津海域常见浮游动物及生物量估算1.实验的基本内容(1)在解剖镜下认识观察渤海湾天津海域常见浮游动物种类(2)熟悉掌握其形态学特征(3)掌握浮游动物的分类方法2.实验的基本要求(1)绘出生物图谱(2)估算海域中浮游动物的生物量3.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和耗材解剖镜、解剖针、培养皿、镊子等。

学习保护海洋生态教案

学习保护海洋生态教案

导语:保护海洋生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生态学家发现,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化,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开始受到严重威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海洋保护的知识带给学生,通过有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并从中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

1.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的重要性,学习保护海洋生态知识;(2)增强学生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掌握保护海洋生态的方法。

2. 教学内容(1)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重要性;(2)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影响;(3)海洋生物的分类和生存环境;(4)海洋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展望;(5)海洋保护项目的介绍和实践。

3.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对海洋环境、生物群落的演示和实地教学、实验演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海洋生态的认识。

(2)讲述法通过讲述法传播和强化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3)互动法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展示汇报等互动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学习成效。

(4)实践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海洋保护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保护海洋的意义。

4. 教学流程(1)提出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简要说明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引发学生对海洋环保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对保护海洋的责任感。

(2)了解海洋的构成和重要性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现海洋的构成和重要性,按科普的方式清晰表述海洋在环境、气候、生态、经济中的重要性。

(3)探讨污染和影响介绍海洋环境的污染源、特点、影响,并探讨其对生态、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

(4)认识海洋生物介绍海洋生物的分类、特色、生存环境,并分析海洋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概念。

(5)理解保护法规和国际展望介绍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国际合作,探讨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6)了解保护项目并实践介绍和了解一些海洋保护项目,并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模拟演习、小组议题等活动来探讨和练习。

幼儿园海洋生态教案

幼儿园海洋生态教案

幼儿园海洋生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知道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幼儿对海洋生态的关注和热爱,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让幼儿熟悉海洋中的生物,了解它们的习性。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
1.让幼儿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需要积极保护。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出示彩色图片,介绍海洋生态环境及历史,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
1.了解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种类及特征── 海葵、贝壳、海星、海胆等。

2.了解海洋中的植物,如海藻、珊瑚等。

3.讲解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链。

3.互动体验
1.视听体验── 播放海洋生态纪录片,让幼儿感受海洋的神秘和美丽。

2.親身體驗── 提供文具及彩笔让幼儿画出属于自己的海洋生物图画。

4.游戏互动
教师带领幼儿一齐玩具海洋,让幼儿在嬉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5.巩固知识
教师以抽问的方式检测试验,巩固所学内容。

6.课后延伸
1.提供有关海洋生态的儿童读物。

2.让幼儿在家庭中感受到海洋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亲密性。

五、教学评估
1.通过讲解,问答等形式了解幼儿对海洋生态的认知程度。

2.观察幼儿在游戏互动中对学过内容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海洋生态环境及其中的生物,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深入海底世界的教案

深入海底世界的教案

深入海底世界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世界的环境及生态。

2.掌握海底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3.学习用科学方法去了解探索海底的技术手段。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应用海洋生态环境的概念。

2.探究深海动物的形态、生理特性与适应策略。

3.了解探索海底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三、教学步骤:1.环节导入通过播放一些海洋生态环境的视频片段,或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深海探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对海洋生态环境探究的兴趣。

2.知识讲解1)海洋生态环境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海洋生态环境是指海洋中的自然环境要素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深海动物的形态、生理特性与适应策略深海动物与陆地生物的适应和生存条件相差极大,深海动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及适应策略是海洋生物研究的重要内容。

3)探索海底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探索海底是地理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通过讲解潜水器、遥控器、测量仪器等工具的应用,展示相关专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与手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探索海底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3.实践体验1)组织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深海动物的调查方案;2)利用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相应分析和总结,撰写小结;3)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结合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等知识,对学生的调查方案进行宣传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前置任务型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五、教学评价:1.师生互动评价:在掌握课堂学习成果基础上,由学生围绕学科知识面或课堂教学内容,提出难点、疑问,教师给予针对性解答,同时通过答辩、辩论、互评等形式,展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组织调研评价:以调查、观察、访问、体验等方法,展开现实的探究主题和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提升。

3.实验性评价:以实际操作为基础,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技能及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4.测验评价:采用定期、分步、跟踪检测和考核的方式进行测验评价,以检查和衡量学科学生的掌握情况,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一、分组二、实验设置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实验一人工海水盐的配制(1)实验目的A: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B: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2)实验原理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

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

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海水盐成分的90%,此外的10%是由20中微量元素组成。

国外产的人工海水盐的成分由40种微量元素组成。

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

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海水盐。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滤。

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

天然海水的盐度为3.4%-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3.0-3.3%。

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

人工海水盐度为3.0%,即1000g(1L)水中加入30g盐类物质。

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1.023。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非金属器皿。

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24-48小时调配好。

(3)主要仪器1L烧杯(1个),玻璃棒(1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1台,可共用),天平(百分之一1台,可共用)。

(4)操作步骤A: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量)将以上物质精确称量后,充分混合后,放于干燥器中备用。

海洋生态系统的教案二

海洋生态系统的教案二

海洋生态系统的教案二海洋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就应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培养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这里我们提供一份海洋生态系统的教案二,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2.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受到的威胁;3.了解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要点的概念及其互相关系的理解;2.环境保护的观念的灌输。

教学准备:1.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和视频;2.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亲身体验:请学生去海滩,沿岸看看海水,寻找海边的动植物种类与数量。

2.图片展示:老师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向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全貌。

二、概念讲解1.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

2.组成要素:水体、空气、植物、动物、人类等。

3.生态系统的互相关联:食物链、氧气循环、生态平衡等。

三、环境保护1.概念讲解:环境保护是指人们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2.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塑料垃圾、化学物质的排放、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3.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方法:循环利用、减少使用不可降解的物品、重建生态系统等措施。

四、策展环节1.小组展示:老师分组让学生在课下去海边调研,拍照,记录现实情况,交作业后,老师会挑选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在班级上开展策展活动。

2.评价:老师通过小组展示的作品以及学生本次类课的整体表现作出评价。

五、活动1.海洋垃圾清理:带领学生去海滩进行海洋垃圾的清理工作,加深对海洋保护的认识。

2.栽种海藻:在班内为海洋栽种海藻并进行观察,提高生态环保的认识。

六、总结1.学生整理本次课程的笔记,让他们自己感悟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笔记的末尾写上自己的保护海洋的想法和计划。

2.老师总结全课,强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激励学生行动起来。

教学后记海洋生态系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不管是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还是对下一代的责任上,学生们都应该重视并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生态保护教案

海洋生态保护教案

海洋生态保护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教学时间安排5、教学评估方式6、教学资源需求11 教学目标111 使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重要性。

112 让学生认识到海洋生态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113 培养学生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和责任感。

114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海洋生态保护方法和行动。

12 教学内容121 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

122 海洋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等。

123 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4 具体的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如减少塑料垃圾排放、支持可持续渔业等。

13 教学方法131 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海洋生态的相关知识。

13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海洋生态保护的话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和想法。

13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的海洋生态保护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34 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带领学生到海洋相关场所进行观察和学习。

14 教学时间安排141 第一周: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142 第二周:讲解海洋生态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

143 第三周:深入探讨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

144 第四周:学习具体的海洋生态保护方法和措施。

145 第五周:组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146 第六周:进行教学评估和总结。

15 教学评估方式1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

15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53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观点贡献。

154 考试(如有需要),通过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16 教学资源需求16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

162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163 网络资源,提供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途径。

164 实验设备(如有相关实验)。

三年级语文教案:了解海底世界的多彩生态

三年级语文教案:了解海底世界的多彩生态

三年级语文教案:了解海底世界的多彩生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底生物的多样性。

2.了解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

3.增强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的名称和特征。

2.理解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图片、视频,增加趣味性和直观性。

2. 提问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

四、教学内容安排1. 视听欣赏: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

2. 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介绍海洋生物的种类,包括海神母、海螺、海星、海龟、鲑鱼等。

3. 学习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海洋生态,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4. 增强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通过现代技术,展示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的问题。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护海洋的习惯和意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2. 通过学生作品、答案和其他自主活动,了解教学效果最终评估结果。

六、教学扩展1. 带领学生参观水族馆,增进了解海洋生物的机会;2. 学生可以通过亲自观察、体验和科学实验等途径深入了解海洋生物,从而加深学习体验。

3. 参观海洋博物馆或通过阅读专门的书籍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海洋生物的了解。

七、板书设计1.了解海底世界的多彩生态2.认识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的名称和特征3.掌握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4.加强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海洋生态的教学,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海洋生态知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要,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理论,进一步探讨海洋环境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取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海藻、甲壳动物、鱼类等不同种类的生物。

2. 实验方法:在实验箱中构建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通过添加适量的海水和营养盐,模拟海洋环境中的营养循环。

随后观察生物生长情况,记录不同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

三、实验结果1. 在实验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迅速增加,导致浮游动物数量明显下降。

而底栖生物的数量则随着浮游植物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2. 通过观察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食物链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3.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洋环境中的温度、光照等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四、讨论与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食物链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机制。

2. 同时,海洋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当务之急。

3.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为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五、参考文献1. Smith, J. M., & Smith, O. (2018). Marine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Johnson, D. R., & Johnson, S. M. (2019).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Ec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实验要求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实验要求

实验名称:长江口常见鱼类辨识和生物学实验实验材料:1.购置于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各种长江口常见鱼类2.精度为0.01g电子称一台,直尺、托盘和镊子若干实验分工:本实验需分组,每一小组5-7人(具体安排依据附录1),由组员推选一名组长,负责与本人联系各项事宜。

实验时,请组长安排好各人分工,做到人人参与。

实验时间和地点:时间安排:2012年12月10日-13日(第14周星期一到星期四):10号晚上18:00-21:00;11号下午13:00-16:00,晚上18:00-21:00;12号上午9:00-11:00,晚上18:00-21:00;13号晚上18:00-21:00.实验地点:海洋学院A107实验内容和步骤:1、种类鉴定。

要求将每一种鱼鉴定到种。

然后进行22、生物学测量。

测量每一条鱼的体重和体长(或全长)。

然后进行3,或者2和3同步进行3、描述每一尾的形态特征(包括体型、体色、尾型、各鳍特征、鳞片和侧线以及吻部特征等)参考书目(去图书馆或问某些相关老师借):1、庄平等著《长江口鱼类》2、朱元鼎等著《东海鱼类志》3、东海水产研究所等著《上海鱼类志》4、水科院黄海所《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实验数据整理和报告撰写:1、实验完成后首先完成下表:表1 长江口常见鱼类的生物学信息及生态特征分布水层:A、表层;B、中层和近底层;C、底层生态类型:A、河口型;B、近海型;C、外海型。

上述三项的填写可参考附录2,如查询不到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2、完成上表后,逐一介绍各个鱼类的形态特征和辨识要点(亦可附图片)。

请参考相关书籍或网络资料,要求实验的每一种鱼都有相应介绍。

以刺鲳为例:(1)刺鲳:体卵圆形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弧状弯曲度相同,吻短,钝圆,其长度等于或稍小于眼径,头小,侧扁而高,鳃盖骨无棘,鳃孔大,具假鳃,鳃耙甚细,排列排列稀疏。

背鳍臀鳍及尾鳍基地被细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

背鳍鳍棘部只具独立短小棘6到9个。

鳍条发达,第五条最长,由此向后逐渐减短,背鳍基部长为最长鳍条3倍。

中班大自然动植物的科学教案:探索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中班大自然动植物的科学教案:探索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中班大自然动植物的科学教案:探索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认识一些海洋生物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

3.能够识别海洋中不同的生物群体。

4.能够运用简单的形状和颜色关键词来形容不同的海洋生物。

5.能够探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并了解其中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

2.海洋生物的特点-海洋生物生活在水中,能够呼吸水中的氧气,没有脊椎骨,可以横跨大洋,也可以被困在岛屿附近。

-海洋生物的形态各异,有的像鱼、鳟鱼,有的像海豚、鲸和海龟等,还有一些埋在沙子里的小型水生昆虫。

-海洋生物的外表在不同的深度下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它们的外表和生活习性也不同。

3.了解海洋生物-小手拉大手,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海洋中的各种生物,让孩子们了解它们的外貌和特点。

-制作生物卡片游戏,让孩子们识别和描述各种海洋生物。

4.探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孩子们了解海洋生物族群的多样性,从而了解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孩子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海洋生物不同种类的价值和重要性。

5.给孩子们的建议-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图书,观看电视和影片,以及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等方式,继续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孩子们可以寻找并分享一些与海洋生物相关的书籍、绘本、电影、图书和影片,并与家人和朋友一起探究它们的多样性。

6.教学方法-通过动手制作和游戏等方式,增强孩子们的吸收力和记忆力。

-通过阅读、观看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并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

-通过积极互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7.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孩子们的表现和行为,来进行教学评估。

-教师还可以利用标准化测评工具,进行针对性的测评和统计。

三、教学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海洋生物并描述它们。

2.制作生物卡片游戏,让孩子们识别和描述各种海洋生物。

3.小组讨论,探究海洋生物的不同品种及其价值。

保护海洋生物课程设计

保护海洋生物课程设计

保护海洋生物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海洋生物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对海洋生物保护的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海洋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解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功能。

3.识别和了解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4.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5.提出保护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措施和建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海洋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介绍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等。

2.海洋生态系统: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重要性。

3.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展示我国海洋生物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4.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危害。

5.保护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措施和建议:介绍保护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法律法规、实践案例和国际合作。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海洋保护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海洋保护案例,让学生了解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实验法:开展海洋生物观察、水质检测等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

具体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海洋生物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海洋生物保护参考书籍,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分的30%。

海洋生物实践教学设计(3篇)

海洋生物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洋生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实践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形态、生态、生理和遗传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海洋生物的分类、形态、生态和生理特性;(2)了解海洋生物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熟悉海洋生物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2. 能力目标:(1)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能力;(3)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内容1. 海洋生物的分类与形态(1)海洋生物的分类系统;(2)主要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

2. 海洋生物的生态与生理(1)海洋生物的生态位;(2)海洋生物的生理适应性;(3)海洋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3. 海洋生物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野外调查法;(2)实验室研究法;(3)分子生物学技术。

4. 海洋生物的保护与利用(1)海洋生物资源的现状;(2)海洋生物保护的意义;(3)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2)学生预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实验目的和步骤。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海洋生物的分类、形态、生态、生理特性等理论知识;(2)教师介绍海洋生物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如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法、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如采集海洋生物样本、观察样本形态、分析样本生理特性等;(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数据分析(1)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海洋生物的生态、生理特性;(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海洋生态学教案

海洋生态学教案
2.郭皓.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海洋出版社,2004
3.Nunney L,Campbell A K.Assessing minimum population size:demography meets genetics of population genetics.T.R.E.E.,1993,8:334~339
3、我国海洋污染现状
4、加强海洋污染监测
5、国际海洋污染公约介绍
二、赤潮
1、赤潮和赤潮生物
1)赤潮的定义
2)赤潮生物类别
3)赤潮毒素及其分类
4)赤潮生物的生长与分裂速度
5)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和聚集
6)赤潮的危害
2、赤潮发生原因及基本过程
3、赤潮的预测和防治对策
4、防治赤潮的紧急措施
主要
参考资料
1.张水浸等.赤潮及其防治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4
赵志模等,1990,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Charles J. Krebs著,2003。Ecology: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Fifth Edition)(生态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备注
多媒体教室授课
作业
1、r选择和K选择者的生活是类型有哪些差别?
2、动物食性特化的适应意义?
课堂组织
讨论:为什么说人们更应该注意珍稀动物的保护?
提问:
1、种群集群现象的生态学意义?
2、共生现象的类型?
章节
第三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4学时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海洋概论的讲述,使学生掌握海洋的基础知识,了解海洋环境划分的标准。讲解生态因子的作用和生物的适应性,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核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海洋环境因素及其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园海洋生物与生态环保课程设计方案

幼儿园海洋生物与生态环保课程设计方案

幼儿园海洋生物与生态环保课程设计方案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保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幼儿园作为儿童的重要成长环境,也应该为他们提供有关生态环保的教育。

本课程设计方案主要围绕海洋生物和生态环保展开,带领幼儿走进大海,认识海洋生物及其生命之美,弘扬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和行动,培养幼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海洋生物知识,了解海洋生物各自的特征和生命进程,并能辨认一些常见的海洋生物。

掌握生态环保基本理念,增强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意识和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幼儿对环境的敏感度,培养他们保护海洋生态的能力和行动意识。

注重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爱护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并且明白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内容1、海洋生物知识介绍海洋生物的定义及类型、常见的海洋生物、引导幼儿观察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创设学习场景,让幼儿走进海洋生物的世界。

2、神奇的海星介绍海星的生命特征,观察其生长情况,塑造幼儿发现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爱护海洋生物培养幼儿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

利用动手操作形式,让幼儿亲手动手打扫海洋垃圾等等活动。

4、海底世界大冒险通过儿童动画片、海洋豹等多种途径展现海底的世界,学习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法在具体环境中营造语境,带领幼儿向整体性、深入性和针对性学习。

2、贯彻探究式学习法让幼儿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操作,探究学习内容。

3、体验式教育法让幼儿亲身体验到生态环保的意义,感受身边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启蒙环节(10分钟)引导幼儿互相自我介绍,知道同伴的名字、爱好等,逐渐建立教学氛围。

2、热身环节(10分钟)播放幼儿专题动画片,视觉性的让幼儿进入海洋环境,在欣赏的过程中,带领幼儿了解海洋生物的基本概念及生态环保知识。

3、主讲环节(20分钟)介绍海洋生物的知识,让幼儿认识海洋生物的特征和各自的生命进程。

海洋生态学实验一

海洋生态学实验一

实验一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海洋生态学实验的设计方法。

2、掌握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测定方法。

3、掌握海水主要营养盐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浮游植物生长是海水中营养物质消耗的第一步,影响着海水营养盐的分布状态。

海水中的营养盐包括N、P、Si等,它们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开展营养盐添加模拟实验为确定不同海区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三、仪器与设备1、分光光度计或营养盐自动分析仪/现场荧光测定仪2、冰箱3、温度计4、盐度计5、pH 计6、PAR测量仪7、移液枪和枪头8、2L三角烧瓶9、50 mL带刻度具塞比色管10、GF/F滤膜11、镊子12、60ml塑料瓶13、抽滤装置(过滤器、过滤瓶、真空泵)14、实验室常用仪器四、药品与试剂10000μmol/L NaNO3 10000μmol/L KH2PO4五、实验步骤1、采样:取珠海近岸的表层水样。

2、将水样分装到4个2L的培养瓶中,分对照、加氮(5uM N )、加磷、加氮磷4种处理方式。

将营养盐分别添加到本底海水的3-4倍左右。

3、培养12天左右,培养过程中不断轻摇培养瓶。

每2天采一次样,每次采样前把培养海水充分摇匀。

4、采样参数:4.1 叶绿素a :取150ml水样滤到GF/F滤膜上,滤膜对折用锡箔包好,放在-20℃冰箱保存至分析。

4.2 营养盐:用GF/F滤膜过滤150ml海水分别装在5个酸洗过的30ml的塑料瓶中,分别用来测营养盐(亚硝酸盐、硝酸盐、氨盐、磷酸盐、硅酸盐)。

放在-20℃冰箱保存至分析。

5、将分析结果记录于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学实验教学方案
一、分组
二、实验设置
海洋生态学实验方案
实验一人工海水盐的配制
(1)实验目的
A:了解海水的组成及配置原则;
B:了解海洋中元素的多样性及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
(2)实验原理
天然海水中的化学成分较多,主要有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和铁、锂、碘、铝、溴、锶的盐等数十种,将这些化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使用方便的人工海水盐。

使用时,只要将人工海水盐按照一定比例与水兑合,就可以配成与天然海水接近的人工海水。

现在国内生产的人工海水盐,其中的氯化钠、硫酸镁、氯化钾是按照3:2:1的比例进行混合,占人工海水盐成分的90%,此外的10%是由20中微量元素组成。

国外产的人工海水盐的成分由40种微量元素组成。

人工海水盐的成分越齐全,比例越合理,配置成的人工海水越接近于天然海水,人工海水的质量也越好。

海水观赏性鱼类生活在这样的人工海水中,适应性的强弱与人工海水与天然海水的接近程度相关。

人工海水配置好坏的关键,首先是选择质量好的人工海水盐。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人工海水盐品种较多,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可以根据准备饲养的海水鱼类的特点进行选择。

人工海水的配置水源是自来水,将自来水晾晒一周或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过
滤。

人工海水盐的兑掺数量,是按照海水的盐度来决定的。

天然海水的盐度为3.4%-3.5%,人工海水的盐度一般控制在3.0-3.3%。

人工海水的盐度略低,可以减轻海水鱼类体表的渗透压,消除海水鱼的紧张情绪。

人工海水盐度为 3.0%,即1000g(1L)水中加入30g盐类物质。

海水比重一般为1.022-1.023。

人工海水在配置过程中不得采用金属器皿,主要使用器皿为玻璃、塑料或非金属器皿。

人工海水必须在使用前24-48小时调配好。

(3)主要仪器
1L烧杯(1个),玻璃棒(1根),分析天平(万分之一1台,可共用),天平(百分之一1台,可共用)。

(4)操作步骤
A:人工海水盐的配置(1L量)
将以上物质精确称量后,充分混合后,放于干燥器中备用。

B:人工海水的配置
将上述配置的人工海水盐溶于1L水中,充分溶解混匀。

(5)实验任务
每小组配置人工海水盐1份。

(6)思考题
A:所配置的人工海水盐度、氯度和碱度各为多少?
B:为什么所用自来水需要晾晒?
C: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金属器皿配置人工海水?
实验二叶绿素法测定海洋第一性生产力
(1)实验目的
A:掌握水生生态系统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B:掌握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一种测定方法.。

(2)实验原理
浮游植物是海洋和湖泊食物链的始端,是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指标。

而浮游植物是通过叶绿素a进行光合作用的,通常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越高,其第一性生产力的能力也越大。

叶绿素a浓度和水域第一性生产力之间有定量的相关关系,一般用同化系数来表征,国内外学者通常引用其经验值 3.7mgC/(mg Chla h),即每mg叶绿素a每小时能够固定C 3.7mg。

因此,只要准确测定水域中叶绿素a的含量,就能通过同化系数求的其第一性生产力。

(3)实验材料及设备
过滤设备及滤纸、丙酮、分光光度计、研钵、分光光度计、其他常规玻璃仪器
(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取水100ml,过滤;
B:将滤纸上的绿色物质小心完全转移至研钵中;
C:加入2ml丙酮后,研磨;
D:将研磨后的溶液小心转移至刻度试管中,用丙酮定容至10ml;
E:分别测定叶绿素丙酮溶液在750、664、647、630nm处的吸光值A;
应用下式计算水样叶绿素a浓度:
Chla=[11.85(A664-A750)-15.4(A647-A750)-0.8(A630-A750)]V’/V
单位:Chla——叶绿素含量,mg/m3;
V’——丙酮溶液定容量,ml;
V——取过滤水量,L。

F:水生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计算:
W=R*Chla
W:水域第一性生产力,单位mgC/m3 h
R:同化系数,3.7mgC/(mg Chla h)
(5)思考题
A:一般来讲,我们应用此法测定的叶绿素浓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B:简要说明分别在750、664、647、630nm处测定的意义。

实验三温度对海洋动物呼吸速率影响
(1)实验目的
A:测定海洋生物在适温范围内的呼吸速率,分析与温度的相关关系。

B:复习应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含量。

(2)实验原理
海洋动物的新陈代谢速率直接收温度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当温度升高时,新陈代谢速率随之加快,呼吸率(耗氧率)也相应增加。

温度与生物代谢速率的关系可用公式Q10=[R2/R1][10/(T2-T1)]描述。

式中Q10表示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时代谢速率的变化,R1和R2分别表示温度T1、T2时的单位体重耗氧速率。

(3)实验材料及设备
温度控制设施,其他同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动物为活的虾。

(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4只1L
即在夜前分别取只放在室温下,另外2只放在15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

实验开始时,分别取室温下和15摄氏度下容量瓶各1只,测定其溶氧浓度。

另外2只容量瓶,各放入虾2只后,立即将瓶封住,并再次放置在相应环境中,2h后,测定溶氧含量,并测定虾的体重。

B:根据所得数据计算虾的Q10。

(5)思考题
A:如果将低温改为20摄氏度,是否会影响Q10的值?改为5摄氏度呢?
B:不同瓶中放入的3只虾有什么要求?
实验四盐度对海洋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A:以不同盐度梯度的变化进行实验,了解海洋动物对盐度的适应能力;
B:掌握判断海洋动物是广盐动物还是狭盐动物的简单方法。

(二)实验原理
盐度是海水总含盐量的度量单位,海水盐度最低可小于0.5(河口),最好可超过40(红海)。

受渗透压调节能力的限制,海洋生物对海水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根据适应范围的大小,可分为狭盐性生物和广盐性生物。

狭盐性生物对盐度变化较为敏感,只能生活在盐度稳定的环境中;广盐性生物对海水盐度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不同种类海洋生物对盐度变化适应能力的差异由遗传所决定,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雌雄个体适应能力也不相同。

另外,水温、溶氧等因素是否处于最适宜范围也影响海洋生物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实验材料及设备
海水、活虾、适于10只虾同时生存的容器5只。

(4)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A:将甲乙丙丁4只容器内分别乘装下列水源:
甲——海水(盐度35%)
乙——2份海水+1份清水配制的混合水(盐度约23%)
丙——1份海水+2份清水配制的混合税(盐度约12)
丁——清水
B:活虾10只,分别放置在上述水源中;
C:24小时后,清点各容器内虾的存活情况;计算各容器内虾的死亡率,确定其耐受极限(死亡率=50%时的盐度)。

(5)思考题
A:根据实验所得结论,推断实验过程所使用的虾属于狭盐动物还是广盐动物,说明依据。

B:若想更精确测定虾的耐受极限,应对实验设计进行如何改正?
实验五潮间带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1)实验目的
A:了解潮间带特有的环境特征;
B:了解潮间带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2)实验原理
见《海洋生态学》教材p219——岩岸潮间带。

(3)调查地点
三亚附近潮间带。

(4)调查步骤
A:调查三亚沿海涨潮及落潮的时间规律;
B:选择落潮(退潮)时期,对潮间带进行调查;
C:落潮时期,某种生物的分布距离海岸的距离(岸上为正,水中为负)和海拔差。

(5)思考题
A为什么海洋潮汐呈现规律性?
B不同超区的标志性物种分别是什么?
实验六红树林生态系统环境特征及生态学调查
(1)实验目的
A: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境特点;
B:了解红树林植物的种类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能力。

(2)实验原理
见《海洋生态学》教材p225——红树林沼泽。

(3)调查地点
三亚河沿岸及入海处红树林沼泽。

(4)调查步骤
A:找到适合调查的地点;
B:测定红树林所处位置海水的深度、温度;
C:调查红树林距离岸边不同距离处的形态;
D: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种类;
E:调查红树林植物的繁殖特征。

(5)思考题
A:红树林植物为适应特殊的环境有哪些生理机制?
B:为什幺要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