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3讲-2014
《内经选读》课件
![《内经选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77380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c.png)
病因病机理论
总结词
病因病机理论是《内经》中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描述,它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因素有关,不同的 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病机。
详细描述
病因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病因会对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产生不同的 影响。病机理论则描述了疾病发生后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和反应,包括正邪斗争、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一。
05 《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CHAPTER
《内经》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总结词:广泛应用
详细描述:《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 导,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重要依据
贡献
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02 《内经》的基本理论
CHAPTER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都存在着阴 阳和五行相互作用的关系。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万物。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 和人体内部的各种事物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进行分类,并认为它们 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扶正祛邪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 或扶正祛邪并用。
三因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治疗方案。
调理脏腑
针对病变脏腑进行调理,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 的穴位和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补虚泻实
最新内经选读讲稿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最新内经选读讲稿第三单元:藏气法时](https://img.taocdn.com/s3/m/730e77f8227916888586d7bd.png)
“藏气法时”,是指五脏之气的生理活动与四时五行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一、概况《内经》藏象学说不仅从“象”来概括“藏”的本质,而且从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把握生命的活动规律。
“藏气法时”体现了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本单元讨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它们相互之间及其与其他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还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论述了脏腑随着外在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规律。
二、原文导读( l)十二藏:张介宾注:“藏,藏也。
六藏(包括心包络)、六府,总为十二。
分言之,则阳为府,阴为藏。
合言之,则皆可称藏,犹言库藏之藏,所以藏物者。
”( 2 )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
指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关系。
( 3 )膻中:其有二解,一谓胸中气海,一指心包络。
这里指心包络。
( 4)作强:指精力充沛,强于所用,偏指体力。
唐容川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
”( 5 )伎巧:指人的智巧能力。
决读:疏通水道的意思。
决,通也;读,水道也。
张介宾注:“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脱;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故曰决读之官。
”( 6 )使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通道。
《素问·六节藏象论》( 1 )主蛰,封藏之本:此以冬眠伏藏之虫,比喻肾主藏精。
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故称“封藏之本”。
( 2 )罢极之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
罢,音义同疲;极,《说文》日:“燕人谓劳日极。
”罢极,即劳困的意思。
1.首先提出“藏象”一词。
藏指藏于人体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内脏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因而,“藏象”是对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现象诸种联系的高度概括。
PPT内经选读教学讲义ppt
![PPT内经选读教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8378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1.png)
教学方法评价
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和建议,以 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建议
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的改进建议,以完善教 学体系。
改进措施与建议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效果。
结合学科发展,更新PPT教学内容,保持课 程的前沿性。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 能力。
《黄帝内经》的现代应用和价 值。
ppt内经选读课程安排
01
课程时间
每周2小时,共16周。
02
03
04
授课方式
PPT演示、讲解和讨论。
作业要求
阅读相关篇章,撰写读书笔记 和心得体会。
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黄帝 内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02
ppt内经选读教学方法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结合实际病例,说明如何运用中 医理论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
答案1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 核心,它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 ,五行相生相克,通过调整阴阳 平衡和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答案2
常见的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 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这 些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根据病情选 择合适的中药进行配伍,以提高
疗效。
习题与答案
答案3
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的方法。操作 步骤包括选择穴位、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等,需 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答案4
运用中医理论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分析病因、病机,制定合适的 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内经选读基本功训练三级内容2011-7-7
![内经选读基本功训练三级内容2011-7-7](https://img.taocdn.com/s3/m/6c0f753a0912a2161479296a.png)
《内经选读》基本功训练内容说明1、下所有原文为希望背诵的内容2、其中涂黑又有下划线的内容为必须背诵的内容3、其中涂黑的原文为推荐背诵的内容第一章气·阴阳·五行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02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07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灵枢·阴阳系日月)1208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1209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1211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2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3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4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内经选读4讲-天年2014..
![内经选读4讲-天年2014..](https://img.taocdn.com/s3/m/bfaddde1f705cc175527099f.png)
肌肉解[xie]利:肌肉分理间隙滑润,气道通畅。 气以度行:气血运行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 使道:⑴指鼻孔;⑵指人中沟。 三部三里起:颜面上(额角)、中(鼻头)、下(下颌), 三部骨额高起,肌肉丰满。
■第二段 理论阐释
关于人类长寿的条件与特征
A.一是物种决定的 物种与物种的寿命是不一样,人类的寿命一般是120 岁,大象75年,野马33年,牛25-35年,猩猩50年,猫 狗10-15年,梅花鹿30岁,鲤鱼50年,龟300-400年。 B.二是遗传决定的 父母的精气强弱、和谐与否,也是决定人体长寿的 先天因素。主要从功能上是否健全,发育是否良好,两 方面加以分析判断。
■第一段 论生命源于先天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 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 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楯:[shun] ,捍卫、栅栏的意思。《说文》“阑槛也” [dun],盾牌
本篇先论禀赋强壮是长寿的坚实基础,后论后天失于调养,这 就确立了先后天因素共同决定寿命长短的养生长寿观。养生长寿 要从先后天这两方面来考虑,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尤其重视先天, 作为准备做父母之人,必须养好自己的身体,去掉不良的习惯,
保持精力充沛,这样才能有健康的下一代。婴儿出生之后,后天
就变得相当重要,我们把先天禀赋分为上、中、下三等的话,如 果保养失当,虽然禀赋是上等的,也仅能达到中等,中等的仅能
■第三段 理论阐释
1.关于人体出生后的生命历程及其阶段性 年龄 10岁 20岁 30岁 40岁 特点 走 趋 步 坐 年龄 60岁 70岁 80岁 90岁 特点 苦忧悲、卧 皮肤枯 言善误 四脏空虚
浅谈如何上好《内经选读》的绪论课
![浅谈如何上好《内经选读》的绪论课](https://img.taocdn.com/s3/m/5b56ad02763231126edb11a7.png)
俗 话 说 : 万 事 开 头 难 ,好 的开 端 是 成 功 的 一 半 。上 好一 门课 程 的开 始 — — “ 论 ”也 是 如 此 。《 绪 内经 选 读 》
从 虢而 提 高他 们 的学 习兴 趣 。另它吸取内经 》是道家 诸法家百 在百家 争鸣的过程 中,外 ,《了儒家、先 秦 、 子 、 家之一,
是中医院校 开设的经典课程之一 ,因其为 中医学奠基之
作 ,形成 时间早,文字深奥难懂 ,对初学者来说 有一种 神秘 、畏惧感 ,甚至认 为难学、难懂 、难 以入 门。因此, 在 课程 开始 的时候讲好 绪 论尤为 重要, 为后 续 的教 学 可 打 下 良好 的基础 。笔者在 多年的教学实践 中就如 何上好 《 内经选读 》的绪论课略有体会 。 1 树立 巨著形象 激发学 习热情 凡是 中医院校 的学 生对 《 黄帝 内经》 的名字 都是如 雷贯耳 ,因为入校 的第 一节 《 中医基础理论 》课就会 介 绍这本经典著作 ,在 其他的 中医课程 中也会 多次提及 。 虽 然 不太 了解 其 具 体 内 容 , 但 对 《 内经 》 课 都 是 满 怀 期 待 ,想尽快揭开它 的神秘 面纱,所 以课程一开始 ,先 要 让 学 生认 识 到 《 内经 》在 中 医 学 的 重 要 地 位 ,理 解 被 历 代奉为 “ 医家之宗 ”的原因,从而树立经 典巨著 的形象 , 激 发 出学 生 热 爱 中 医 , 学 习 经 典 的 热 情 。经 典 之 所 以称
小便 去 之 ,苓 桂 术 甘 汤 主 之 ,肾 气丸 亦主 之 ” 法 , 以两 之 方化裁运用,温阳化气行水、化饮祛瘀 以复肺之宣降、肾
沙参 以补肺 气兼化痰饮 。 笔者正是 由于临证谨 守病机 ,宗
经 方要 旨,随 证 灵 活遣 方 化 裁 ,故 可 以收 到 良效 。 参 考 文 献
内经选读讲PPT课件
![内经选读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f8994f48d7c1c708a145c0.png)
原文P65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 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 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 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肠 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 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读之官, 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 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 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 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内经选读-第7讲
脏象原文选读
朱长刚
教 授 医学博士(后)
2014年3月11日
素问·灵兰秘典论
灵兰:即灵台、兰室,相传是古代帝
王藏书之所。
秘典:珍重之辞,即秘
互关系,内容至关重要,值得珍藏秘传, 如文中所说“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
篇名“灵兰秘典”。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 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 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黄 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 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 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 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 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 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 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 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 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内经选读》概论
![《内经选读》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e1d2b38ed4d8d15abe234edb.png)
(一)读通原文
读通《内经》原文,然后才能进一步理 解其精义,这是学习《内经》的笫一步。但 《内经》不仅文字古奥,而且同音假借的字 颇多。为此,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 还必须借助于工具书,才能避免穿凿字形, 妄说字义,错解经旨。
例:“能”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 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 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耐)冬不能 (耐)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 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耐)夏 不能(耐)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 (态)也。”
3)阴阳五行的辩证观。《内经》认为人体是 一个阴阳矛盾的统一体,由于阴与阳之间彼 此对立,相互制约,互根消长,相互转化, 并受自然界影响,维持着人体相对平衡。
4)形神和谐的生命观。中医认为形为神之 宅,神乃形之主。形神和谐是生命健康的最 佳状态。
《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黄帝内经》的组成。
《黄帝内经》由《素问》9卷,《灵枢》9卷组成。 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基本内容: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 机、病证、诊法、论治、运气。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 1)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
2)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
3)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1)天人相应的这个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 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也是统一的整体。
2)升降出入的恒动观。物质世界处在不断运 动变化中,《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也在不 断地运动变化,具体则表现为气的运动变化, 既升降出入。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则是其恒 动规律的表现。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a4b97d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9.png)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绪论》 1.《内经》的成书年代?比较公认的是西汉中后期,非一时一人之作,是古代医家的论文集2.《内经》的注家、注本?(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内经最早的注本。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进行系统整理(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补录素问所缺第7卷,对素问全书系统详尽注释,对经旨颇有发挥,为后人注释内经的基础,改灵枢之名;(6)张介宾——明——《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3.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阴阳的含义及作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阳气的作用:①卫外的功能②保护阳精的功能③温养的功能2.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的含义清阳之气本应该上升,浊阴之气本应该下降,但现在清阳不升,久陷于下则飧泄出现清窍不利,耳目失聪,四肢倦怠,阴浊之气不降,停滞于中则䐜胀,出现腹胀,呕吐,小便不利,大便不通。
v3.三对“清阳”“浊阴”的含义是什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饮食所化之精微及吸入的自然之气,上升化布于头面七窍,以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肝功能。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其重浊沉降,尤其前后二阴排出清阳出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气化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名解:神明: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昭著谓之明,神是阴阳作用的机理,明是阴阳作用的结果飧泄:完谷不化之泄泻,腹泻物中有不消化的食物。
嗔胀:胸膈胀满《素问.生气通天论》1.阳气有哪些作用?提出经文依据卫外功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保护阴精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2e57f6de80d4d8d05a4f76.png)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a060e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7.png)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1《内经选读》·绪论
![1《内经选读》·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b595746acaaedd3383c4d319.png)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临证之兵书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古代百科全书
《内经》中包含有大量的天文、历法、 地理、气象等方面的内容,堪称古代的 百科全书。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 问·气交变大论》、《素问·著至教论》)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治疗原则与方法
养生方法
生命的特征
官窍
病证的命名与分类
具体治法
经络
病因与发病
精气神
病机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内经》学科的内容
医学基础
哲学
阴 阳 学 说 五 行 学 说 精 气 学 说 意 象 思 维
天 文
历 法
气 象
地 理
社 会 学
……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与中医其他课程的区别 《内经》与中基的区别和联系: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中医第一经典
《内经》记载有《内经》之前的医著,如 《素问·病能论》中提到的《上经》、《下经》、 《金匮》、《揆度》、《奇恒》等;另如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 一脉灸经》、《脉法》、《五十二病方》等,因 不符合这样的标准,故不被称为经典;《伤寒》、 《金匮》等产生于《内经》之后,故《内经》称 为第一经典。
《内经选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子杰
《内经选读》概论
1
2 传
谈《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为什么学
学中医为什么必学《内经》?
怎么样学
作为课程学习应学什么及怎样学?
1
谈《内经》的学习与方法
内径选读-病因病机
![内径选读-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2977943d6c175f0e7dd13723.png)
《灵枢·百病始生》
按 语
一、三部之气的病因分类
六淫—风雨寒暑—伤上 伤于表— 病起于阳 居处—清湿— 七情—喜怒— 伤下 伤内 病起于阴
三 部 之 气
《灵枢·百病始生》
按 语
二、“两虚相得”的发病观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外界的虚邪之风与人体 正气虚弱;相得,即相结合。两虚相得是谓致病因素的虚 邪(外因),遇到人体内在致病因素的虚,才能发病.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 就会健康无病。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与人体正气充实; 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其他篇章中也有这种观点,如: 《素问·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 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生气通天论》
4105原文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 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 削也。 【译文】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 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 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 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 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 ,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 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4103原文
•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 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 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 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 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 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 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完整版)《内经选读》习题库及答案
![(完整版)《内经选读》习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924780a417866fb94a8eb1.png)
07be17efb7bd5f95《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A、马莳B、李中梓C、吴崑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 )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 )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 )A、《黄帝内经》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完整版)《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二、多选题1、全面注释《内经》的医家是()①王冰②马莳③李中梓④张介宾⑤张志聪(②④⑤)2、《灵枢》之名又叫做()①汉书②针经③易经④九卷⑤七略(②④)3、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有( )①《类经》②《黄帝内经太素》③《素问直解》④《内经知要》⑤《素问绍识》(①②④)4、《内经》载五运六气的篇章有()①天元纪大论、至真要大论②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③四气调神大论④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⑤气交变大论(①②④⑤)5、《灵枢》侧重论述()①经络腧穴②运气③刺灸法④藏象⑤养生(①③)6、《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是()①社会的变革,巫术的衰落②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④直觉领悟⑤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①②③⑤)7、构建《内经》理论的重要方法有()①阴阳五行②司外揣内③援物比类④直觉领悟⑤揆度奇恒(②③④⑤)8、《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是()①详于针刺,略于方药②四诊合参,辨证论治③天人合一,五脏一体④人生有形,不离阴阳⑤候之所始,道之所生(③④⑤)9、《内经》的学术价值是()①奠定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②确立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③一部治病的法书④树立了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⑤创立经络学说,发明针灸疗法(①②③④⑤)10、《内经》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有()①天文学②历法学③气象学④心理学⑤生物学(①②③④⑤)三、简答题1、《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是怎样的?通观《内经》诸篇,可以看到不同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时纪年、学术思想、医理粗精、诊疗技术的运用以及文章笔法、文字使用、篇幅大小等存在着一定差异,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流派,早已产生并且历代流传着,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们的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而编辑成册,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内经》决不是一个时代的成就,决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限为战国,下限为西汉)各医学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书名冠以“黄帝”,亦不过是托名而已,并不是黄帝时代由黄帝所著。
《内经选读》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内经选读》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9488a6bceb19e8b8f6ba66.png)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合流始于战国之末的阴阳家,兴 盛于两汉,是汉代流行的思想。汉代的许多政论、著作每 带有阴阳五行的印记。
其
他
语言文字的使用,纪时的习惯,制作金属细针所要求 的材质和冶炼术等,亦多符合汉代的特点。
第一单元
佐证——出土文物
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王堆、荆州地区张家山等数 处汉墓出土了大量简帛医书,内中虽然没有《黄帝内经》 或《素问》之类的篇卷,但其内容与《内经》有一定关 联,成为考定《内经》一些篇章来源和撰著年代的可靠 依据。 《灵枢·经脉》及《黄帝内经》不见于马王堆、张 家山汉墓,更加证实《内经》成书确在汉代初年之后。
关于原著
• 《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 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中国医学发展 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 • “岐黄之术”?!
• 后世医学尊称为“医家之宗”,“轩岐之书”。
学习要求
1.掌握《内经》的成书时代。 2. 掌握《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的书名含义。 3.掌握《内经》的流传情况。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内 经 选 读》
主讲:XX XX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
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 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 孙思邈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开始上课!
绪 论
为什么要学习原著?
• 根据原始论文来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始终 •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而且这样一种研究,比起 •通过同时代的工作对已完成的题目作出一种流畅 •的叙述来,往往对于实质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刻的 •理解。 --------爱因斯坦
内径选读讲稿(可编辑)
![内径选读讲稿(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fea80d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4.png)
内经选读讲稿绪论授课细则表授课对象中医本科授课时数 4目的要求1掌握《内经》的沿革及.领会《内经》的成书。
2.了解《内经》的书名含义。
3.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4.领会《内经》的学术价值重点难点重点:《内经》的沿革难点:《内经》的成书时代、《内经》的医学模式疑点:五运六气形成的时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思考题例参章节小结之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和沿革一、成书年代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代医家、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①黄帝时代; ②战国时期; ③秦汉之际; ④汉代,主要是西汉,其中有些篇章形成于东汉。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 ? 艺文志》 ,它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共为“医经七家”。
而《汉书 ? 艺文志》乃是东汉班固根据《七略 ? 艺文志》摘编而成。
《七略》则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公元前 32 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据此证明, 《内经》的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 32 年,即西汉末年。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远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收录了包括医史人物及医学著作在内的历代科技文化及人物史料,如《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不仅为名医扁鹊、仓公作传,而且记述了《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揣度》《阴阳外变》等一批医学著作。
但未见((内经》书名,而上述古医籍曾经被《内经》所引证。
《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不至于被阅历丰富、治学严谨的司马迁所疏漏。
据此分析,说明《内经》的成书当在《史记》成编之后,据史学家考证, 《史记》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以一公元前 91 年)撰成。
内经选读-宝命全形
![内经选读-宝命全形](https://img.taocdn.com/s3/m/16810d2c27d3240c8547ef3b.png)
下篇 原著选读
第一单元 宝命全形
一、原文导读
宝命,珍惜生命;全形,保全形体。宝命全形 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养生。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内容节选自《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 调神大论》、《灵枢·天年》等篇。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目的要求 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在防病中的重要 意义和指导作用。 2.掌握《内经》内调精神,外御邪气的防病保 健思想。 3.在理解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主要 作用的基础上,掌握肾气衰竭的衰老学说、天 癸与冲任主月经胎产理论及临床意义。
原文注释:
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和,调和,引申为恰 当运用。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妄,乱也,此为违背常规 之意。作劳,包括劳作与神俱:形神健全。姚止庵注:“形者神所依,神者 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 神俱。”形神健全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不时御神: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时, 善也;御,用也。 逆于生乐:违背生命之愿望。《中华大字典》:乐, “愿也”。
(1)法于阴阳 (2)和于术数 (3)食饮有节 (4)起居有常 (5)不妄作劳 (6)避邪防病 (7)恬淡虚无 (8)节欲保精
(1)法于阴阳
顺应自然——法于阴阳
“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夕而阳气 已衰,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气调神大论》
---- 《素问·宣明五色篇》
(5)不妄作劳
劳逸结合——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
内经选读
![内经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9dd95b7f121dd36a22d8204.png)
内经选读绪论1.《内经》的成书年代是西汉末年。
2.《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3.《素问》即平素问答;《灵枢》最早称为《九卷》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始名《针经》。
4.《素问》最早的注家是全元起。
5.现通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经唐·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宋·林亿等校正。
6.现通行的《灵枢经》是南宋·史崧校正7.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类经》明·张介宾注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养生的原则和方法:(1) 法于阴阳; (2) 和于术数; (3) 食饮有节; (4) 起居有常;(5) 不妄作劳;(6) 随时避邪; (7) 精神内守; (8) 恬淡虚无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淡,安静淡泊。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4.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文理: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五藏盛乃能写,五脏精气盛,肾乃能泄精。
医理:①肾主藏精②五脏精气充盛,肾才能泄精③人体脏腑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5.天癸至:肾中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文理:清阳不升在下,就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浊气不降在上,就产生胸膈胀满。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瞋胀,胸膈胀满医理:这是阴阳倒置,脾阳虚,气陷于下,胃气不降,满闷。
3.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文理:(1)清阳出上窍:清阳指使七窍发挥感觉功能的精气;浊阴出下窍:浊阴指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
(2)清阳发腠理:清阳指卫气宣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浊阴指精血津液运行于五脏。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086a0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e.png)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1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130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1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104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8ec8f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a.png)
内经讲义(第3版)48学时原文(蓝色部分:背诵内容)①上古天真論篇第一P70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P71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熟记P72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养生原文选读
第3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节选) 朱长刚
教 授 医学博士(后)
2014年2月25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篇解】
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正常的气候。
调:调理、调摄。 神:人的精神活动。 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本篇论述了四时之气的特点,强调顺应阴阳四时的变 化规律来调摄精神活动的重要性,故以“四气调神”为名篇
■临床应用
1.顺时用药。 2.参时调阴阳 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 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 大论》【P227】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 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P272】
国家中医局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组织召开了多次“治未病”高峰论坛
国家局对治未病的相关要求
为了规范引导全国中医“治未病”工作,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若干政策与计划。下 发了:
⑴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 ⑵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 ⑶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 ⑷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 等文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治未病中心:开展 哮喘病“ 冬病夏治”的敷贴疗法已经走过了50年 的历程, 他们在挖掘古代医籍治疗哮喘经验的基 础上, 率先将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疗法用于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疗效的提高,进行敷贴治疗的 人数逐年增加, 目前每年度已超过15000人, 冬 病夏治敷贴疗法已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
1.中医为体,中西兼用; 2.三观并用: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 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证侯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 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 3.全程递进——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全程追踪。 健康状态信息采集、健康状态信息管理(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 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评估、健康干预方案制定、健康干预 措施实施、干预效果评估等。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张介宾注:“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 之地,皆所以从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 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 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 胜之为病也。”
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应当满足“治未病”服务功能的需要, 包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 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 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 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主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的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护理人员应当接受“治未病”服 务的专门培训。“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应当通 过相关职业技能的考核鉴定。
主要任务
服务平台
技术体系
组织主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及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实施载体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试点单位为主体,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成立 “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协作组。
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 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 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P27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 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 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 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 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 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 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 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乏则伤肾,春为痿 厥,奉生者少。
■理论阐释
1.关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2.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本篇提出的“四气调神” 养生原则,元代滑寿《读素问钞》注云:“春夏养阳,
即上文养生养长之谓;秋冬养阴,即上文养收养藏之
谓。”也就是说春夏顺应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应收 藏之气即养阴。此说甚合经旨,而为马莳、高士宗所宗。
除此之外,历代注家尚有其他不同认识: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王冰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
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 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 养于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 节,从顺其根。” 王氏从阴阳互根之理,以食为例来阐述“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理,认为:春夏食寒凉,可使阴全而阳气 不极,属养阳气之根的做法;秋冬食温热,可使阳全而 阴气不穷,属养阴气之根的做法。
目
标
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 “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 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1.总结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 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2.建立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的技术方案、 完善的评价体系。 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等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的“治未病”服务点、中医预防保健 机构应用“健康保障服务模式”设立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 服务网络。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借鉴并结合健康管理经验和方法, 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 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干预/调理等“治未病”预防保健 服务各个环节的、全程连贯的“治未病”技术(产品)体系。
设备配置
1.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专用 文件柜。 2.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中医健康评估设备, 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 查设备(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3.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健康宣教宣传栏,影像等演示设 备。 选择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信息网络系统等 设备。 4.健康干预设备:各类针灸、拔罐、刮痧板等器具,中医 治疗设备等。 5.其他:根据本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治未病” 服务)需要,配置其他相关的设备、设施。
上海岳阳医院“治未病中心”:将原来的体检小楼 进行适当扩建, 作为上海岳阳医院KY3H治未病中心。该 中心开展的“ 治未病”项目有:⑴ 疏络(针灸推拿) “如针灸减肥、推拿保健、伏针和哮喘敷贴等; ⑵ 调 身(四季调理):从中医体质辨识出发,提供个性化的 四季调理方案,如冬季膏方;⑶ 养颜(中医美容):采 用中医传统配方,以熏蒸、面膜等方式达到美容的效果; ⑷明睛(视力保健):通过熏蒸和穴位按摩,以舒缓眼 疲劳, 改善视力:⑸ 辨体(体质辨识):对个人体质 进行评估;⑹ 净心(心理咨询)、导引(功法训练)、 怡神(五行音乐)等。
服务准则
服务流程
服务区域及其基本要求
(一)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主要用于采集和录入服务对象的
健康状态信息。健康检查(体检)区域应当满足设备与功能需要,可 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二)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主要用于分析服务对象的健康 状态信息并进行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应当相对独立,每间面积 不少于10平方米,至少有一间。 (三)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主要用于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辨识及 其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健康干预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 ,接受服务对象的健康咨询。 (四)健康干预区域:主要用于根据健康干预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 各种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服务。应当相对独立,区域面积应当满足 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各种干预方法的服务区域应当相互隔开,服 务环境的私密性能有效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 (五)辅助区域:主要用于服务对象的等候休息,开展健康宣教、服务 管理以及特需服务等。区域面积应当满足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
张氏既据阴阳互根之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进行诠释,又据阴阳互制之理,以春夏不能养阳,秋冬易患疟 泻;秋冬不能养阴,春夏易患火热证为例。阐发“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旨。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张志聪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 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 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即因春夏阳气内虚 而养阳,秋冬阴气内虚而养阴。
■地壳中元素与人体血液中含量的相关性
■夏季生理指标变化
■冬季生理指标变化
■内经四季养生方法重要内容
1.论述了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 2.提示人们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 3.若违逆四时阴阳: ⑴则不仅伤害相应的五脏,导致内伤; ⑵还可能在下一季节,累及关联脏腑而发生病变。
■内经四季养生简表
2.全国治未病试点单位情况
目前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治未病试点单位” 约有150家左右。比较有特点的有: 北京中医医院“ 治未病中心”:面积2000平方米, 包括“三部一室”,健康管理部、特色医疗部、社会医 疗服务部和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该院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针灸科,对脑血患者从发病 到康复,从急性期到恢复期,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 灸、功能锻炼等非药物综合治疗方法,形成了卒中单元 的“治未病”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