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主讲:赵海峰
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继续关注对象世界 后西方理性沿 两个方向走 关注人自己
人是什么? (现实)
人应该是什么? (理想状态)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康德:现实社会每一个人他的能力的发展是 片面的,而人类总体是全面的。他提出他的 理想:即到了理想社会,总体的全面下降到 了每一个个体身上。 黑格尔:人的全面发展是必然的,合乎“绝
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的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发 展,才能和需要的统一发展,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发

展,它使人在社会生活中能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 创造力。
彻底更新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 教育,树立教育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确立和实践健康的休闲方式


谢谢!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个漫长 的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根源于有效实践对自身要求 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生产的发展是同步的,一 致的 发展生产力是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道路和条件 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必要道路,也是必要条件。
对理念”,合乎“天道”的。
空想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圣西门:我终身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对一切社 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才能。

傅利叶:理想的社会中,劳动者可以自由地转换
劳动单位,而且力求劳动的多样化。

欧文:一个社会有很多成年人,把这些成年人改
造成新人很难。所以一定要抓好儿童教育,出生 后儿童应受到优良的各种教育,这样,人类就可 以理所当然地向下个文明过渡。

黑格尔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价值观念

黑格尔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价值观念

黑格尔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价值观念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及其价值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黑格尔看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他认为个人仅能通过社会才
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而社会也需要个人的参与和贡献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这种关系中,个人与社会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个人都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黑格尔关于价值观念的核心是“自我实现”和“自身认同”。

他认为个人通过社会
的参与和互动,不断实现和完善自己的自我,同时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认同感。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一种 dialectical(辩证的)
关系。

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也同时存在着统一和和谐。

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和对话,不断实现自己与社会之间的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共同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总之,黑格尔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价值观念的探讨,为我们理解现代社
会的本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体现了个体的自由与自我实现,也体现了社会整体的繁荣与发展。

只有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共同进步。

黑格尔的思想启示我们,个人的认同和社会的价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才能找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背景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完成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是探讨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实现的哲学专著。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思想背景和写作背景三个方面分析该著作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19世纪初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工人的贫困化、劳动条件的恶化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此外,当时的欧洲还面临着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德国在19世纪初仍处于分裂状态,普鲁士、奥地利、萨克森等邦国之间存在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冲突。

同时,宗教问题也是当时欧洲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斗争以及宗教改革带来的思想冲突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思想背景在19世纪初的德国,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是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试图通过辩证法和逻辑学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人类历史的最高目标。

然而,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的,他认为自由是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由。

马克思在接触黑格尔哲学之前,曾受到康德和费希特哲学的影响。

康德哲学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而费希特哲学则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行动的重要性。

然而,马克思认为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思想过于抽象和空洞,无法真正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他开始转向黑格尔哲学,试图通过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写作背景马克思在1842年至1843年间担任《莱茵报》的编辑,期间接触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斗争。

他逐渐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

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对自我意识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认为,意识是一个主观的体验,但它不仅属于个人,而且属于整个社会。

他的观点与康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及其与康德自我意识理论的关系,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

黑格尔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与社会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连。

他强调了社会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塑造作用。

与之相同,康德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

例如,个人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可以由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塑造。

这说明两者的自我意识理论具有相似性。

二。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由核心自我和表象自我组成的。

核心自我是个体真实的本性,而表象自我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而来的虚伪的自我。

康德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个人可以在自己的本性和社会角色之间进行权衡。

例如,在职场上,一位员工可能会发现自己必须放弃自己的原则以遵从公司的规定。

这也表明了两者对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认知上存在相似之处。

三。

黑格尔认为,个体只有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实现自我意识的完全发展。

如果没有社会互动,个体就不能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存在。

康德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才能从经验中汲取经验,从而更好地认知自我。

这两者观点的重点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不仅来自于内部,还来自于外部的社会互动。

四。

黑格尔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全发展是一个历史进程。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从感性、直觉的认识上升到概念、思考的认识。

这与康德的某些观点相呼应,康德认为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历史进程逐渐发现的。

两者对于自我意识的认知不仅限于当前现实,而是涉及到更广泛和长期的发展。

五。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发展和变化的,它不是一个恒定的东西。

与之相似,康德也表明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例如,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经历和经验,以及社会环境和社会变化,都会对他的自我意识产生不断的影响。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两个哲学思想都是影响深远、久负盛名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但两者的学说确实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存在一定的关系。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哲学,它把理性和意识作为一种具有本质特征的存在,而认为这种存在是真实和本质的存在,而且也是历史的核心。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现实哲学的反思和批判,强调了意识和精神的独立地位,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基本原理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前身——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人类解放,建立但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最终目标。

这种思想源自于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在理论方面的共通之处。

第二,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黑格尔哲学根植于他对历史发展和具有统一性的人类理性概念的深刻洞察,认为人类发展是由于自我意识非凡和深刻的意识活动而引起的,进而表现为一种逐渐认识和超越的过程。

他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时期和各国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而所有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也意味着,历史每一阶段的归宿都固定于它所产生的根源,但同时又随着人类认识和意识的提升与拓展而不断进行变动和深远改变。

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中“实践决定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的实践活动才可以产生最终的人类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发现,社会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要求,因此强调生产的意义和作用,把社会变革看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本质表现,并且推动历史发展。

这些观点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相同,即历史进程中,认识和实践行动是相互依存而又不断发展的两个方面。

历史趣谈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历史趣谈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导语: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多次的批判之中可以得出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

关于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最早是出现在马克思所著的《黑格尔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多次的批判之中可以得出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

关于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最早是出现在马克思所著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即国家的前提是家庭和组成家庭的市民,他们是真正的活动者,但是通过思辨,则导致理念变为了独立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主义,只有将国家的法与个人的自由关系建立在符合国家与家庭、市民这种私人关系上,才是真正的自由,黑格尔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将两者本末倒置了。

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还表现在其保守性和创造性上。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辩证历史观,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职责是把现在和过去发生过的事实和行动收入其中,哲学则是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思想。

黑格尔的自由国家是他辩护的对象,马克思则以科学的唯物形态阐述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和逻辑过程。

综上可知,在哲学领域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黑格尔的自由国家是辩证法发展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更多情况下,两者实际上是相悖的。

黑格尔与社会主义什么关系是从社会发展的演进过程方面进行阐述的,是跨越了的理论层次的对社会主义的阐述,另外从质与量辩证发展的关系中则可以得出黑格尔与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完全对立的。

关于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复杂的理论传承关系就是康德与黑格尔的关系。

作为理性主义哲学和意志主义哲学的共同源头的康德哲学,
生活常识分享。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影响——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康德历史哲学思想及影响——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spirit world.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not only a continuation of the former generation
advanced ideas,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the hands of experts and then throughout history.Hegel’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e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derived from Kant:Kant’S’’rationalism”transformed into”objectivity”as the mai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world;Kant said he inherit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ynamics further expounded on the”evil”to promot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deas,and SO on.Of course,Hegel also
关键词历史哲学理性客观精神世界历史理论
Abstract
Abstract
Philosophy of history is an ancient subject,because it Can be traced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Bible”.But it is a new subject because it is due to the new philosophy of modem history until they were given the attention they deserve.Kant’S philosophy of history was of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it fully absorbed the most advanced thinking at the time: on the one hand,he cleverly referenced Newton’S theory of classical mechanics,look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a”natural scene covert plan to achieve”;on the other hand,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Rousseau and introduced the”freedom”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ll. In this way,Kant started rich association wi廿1 a bold conjecture to speculate from the origin of the histo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until they reached a permanent peace of mankind.Immanuel Kant showed peoples a complet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his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1]

索1c2…。

马克思主义及其巾围化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梁妙荣(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

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

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需要;劳动;社会关系[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487(2009)1l-O004—07长期以来。

学界对于乌克思夫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的讨论.往往静态化地集中在劳动与社会天系这一层面上。

然而,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角度看.这种理解至少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能够从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之问的内在关联去追溯马克思提出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本质这一论断的深层缘由.因而不能够凸显马克思在人的本质nⅡ题上所实现的理论变革:二是没有能够揭示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不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三是没有能够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本质理论.冈而对马克思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性的见解重视不够。

本文欲对此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能够辨正人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阿基米德点。

马克思对人的生存与发展nq题的关注源自于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思考。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

黑格尔和马克思是两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入手,分析两位哲学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一、黑格尔的社会现实概念1. 黑格尔的社会现实观点黑格尔认为社会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外在表现。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表现和实现。

在黑格尔看来,社会现实是由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2. 黑格尔的社会现实概念在黑格尔的理论体系中,社会现实是绝对精神的一部分,是人类意识的外在具体表现。

社会现实包括社会制度、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各种形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和表现。

黑格尔认为,社会现实的各种形式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

3. 黑格尔社会现实概念的意义黑格尔的社会现实概念对后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识,为后世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启示。

他的社会现实概念也为后世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1. 马克思的社会现实观点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的集体劳动和生产活动的结果。

他认为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的,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现实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

2. 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社会现实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的,是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产物。

社会现实包括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等各种形式,是人类劳动和生产活动的具体表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现实的各种形式都是在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3. 马克思社会现实概念的意义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对后世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认识,为后世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启示。

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康德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康德和马克思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一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思想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在18世纪末期对哲学和社会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马克思。

康德的思想强调了自由和平等,他认为人类应该被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而不是一种被限制和束缚的存在。

他认为自由是一种天赋人权,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可以被剥夺的权利。

这种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自己的理论中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认为只有通过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康德还提出了“实践理性”的概念,即人类应该按照一种道德的标准来行动,这种标准可以引导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个概念对马克思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表现,这种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康德的“批判哲学”也对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一种对知识和理性的批判,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本质和社会的本质。

这种思想也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只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本质和社会本质。

康德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是通向马克思的桥梁。

虽然康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具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康德目的论和马克思哲学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和问题上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探讨康德目的论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及其之间的,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价值和影响。

康德目的论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目的和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在康德看来,目的是指一个客体或行动所指向的最终目标,它引导着我们的行动和思考。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自由意志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

论从康德到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内在逻辑

论从康德到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内在逻辑

论从康德到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内在逻辑论从康德到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内在逻辑从康德到马克思这一段历史时期,欧洲哲学发生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对于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性质以及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有一种思潮成为了支配性的观念,被称为“感性理论”。

其内在逻辑,正是我们在下文中要谈到的。

一、康德:认识的本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康德是德国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批判哲学”的观点。

他认为,认识有两个基本来源,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指人们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到的信息,理性认识则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推理得出的认识。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只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而理性认识才能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

康德的认识论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他认为,通过理性认识,人们可以了解到基于自由和理性的人类道德规范和国家政治组织形式,这对建立一个和谐、公正和自由的社会非常重要。

二、黑格尔:感性认识的阶段性发展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于康德的感性认识理论进行了批判。

在黑格尔看来,感性认识的发展应该是阶段性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分法。

他认为,感性认识的阶段应该分为四个阶段:感性认识的直观形式阶段、感性认识为概念的形式阶段、感性认识为概念的具体形式阶段,以及感性认识的绝对自我阶段。

这个思想关键在于,感性认识从最初的直观形式发展到最终能够自我意识到,这表明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完成的,而是主动发展的。

三、费尔巴哈:人们认识的实际源泉费尔巴哈是德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他对于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反对黑格尔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的本质仍然是直接的,与理性认识是分开的。

他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仅仅取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独立发展,还取决于现实的经验和人的活动。

他认为,在现实世界的实践中,人们与其他人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和他人、社会和自然。

从物自体到社会关系——康德自由伦理观与马克思自由伦理观比较

从物自体到社会关系——康德自由伦理观与马克思自由伦理观比较

从物自体到社会关系从物自体到社会关系———康德自由伦理观与马克思自由伦理观比较张政*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家,提出了别具特色的自由观,并将其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基础。

但因为他坚持此岸与彼岸的分离,造成了很多伦理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马克思在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社会关系总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社会关系概念的建构完成了对康德的超越,提出了自由基础上的伦理观。

通过对两人自由理论和伦理观的比较,我们不仅看到了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更看到了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伦理观的厘清。

关键词:康德马克思自由社会关系伦理观在西方,自由作为一个概念出现于奴隶时代的古希腊。

但希腊早期哲学注重本原和普遍性思考,不管是赫拉克利特还是德谟克利特,都认为自然是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人被安置到被动地位。

后来柏拉图开始讨论社会和人,但是人往往被安排到服从社会需要的位置。

虽然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也高呼“认识你自己”,都可以视作对自由的前瞻性探索,但是直到希腊晚期,斯多葛派才开始正面讨论个人自由问题,使自由步入哲学领域。

而对于自由本质的探讨直到近代才开381①张政(1986 ),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伦理与文明第3辑第183 190页始,从此自由成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更关键的是,只有确定人的自由,人才有选择能力,道德才是可能的。

各派思想家都对此问题做了不同回答。

德国古典哲学第一个代表人物———康德,从不可知论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自由从主观先验领域提升到自我创造的层面,从而为道德建立了自由基础,也为马克思伦理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也在现实社会理论框架中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观和道德哲学,实现了对康德的超越,但也留下了让人思考的余地。

一康德的自由理论及其伦理观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以后的哲学又从康德这里流出”。

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作为重要的学术领域,对德国哲学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德国国家哲学主要关注国家和政治的本质,以及它们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

而法哲学则探讨法律的本质、原则和目的,并研究法律与伦理、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

德国国家哲学深受众多思想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康德的政治哲学强调道德自由和国家权力的关系,主张国家应该以民主的形式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

黑格尔则认为国家是自由的现实化,国家制度是实现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尼采的政治哲学则呼吁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重新评估权力和道德。

德国的法哲学主要源自罗马法和自然法学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众多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和哈贝马斯等的启发。

法哲学通过研究法律的本质来帮助理解和解释法律现象。

同时,它也关注法律与伦理、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相互作用,探讨法律如何体现社会价值和公正。

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德国的学术界和法律体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德国国内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德国学者在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法律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尽管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学术界和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发展,但是这些领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受到不同的学派和哲学家的影响,这些学科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分歧和争议。

同时,法律体系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也对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总之,德国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作为重要的学术领域,对德国哲学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们通过研究国家、政治、法律等领域的本质和互动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为学术界和法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它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德国的学术发展,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这些领域仍然面临挑战和争议,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精品]浅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精品]浅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浅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浅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德国的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

它是指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活跃于德国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

本文就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影响,来浅析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关系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和”实践观点”就直接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启示。

诚然,康德的认识论虽然具有先验唯心主义的倾向,但他的许多观点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启发作用,概括表现为:认识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康德既承认了认识来源于经验,又承认唯理主义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其能动性最主要表现在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理上。

其次,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康德的实践理性把人的尊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虽然康德所谓的实践,仅仅指的是道德实践,但马克思仍旧从中受到启发,他把实践扩展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所在。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者――费希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辩过程中,很少有人谈到费希特,但在理解评价马克思的立场和观点上,费希特显然是一个关键人物。

马克思非常熟悉费希特的立场、观点,并在他的一生中都保持着对费希特的兴趣。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特别是在《巴黎手稿》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极力主张的观点(对人类个体的理解)和费希特的“人类主体观”是十分接近的,显示出了他对人类有限性的理解。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意识到费希特的理论与他的关于人类有限性的特定观点是一致的,他甚至用费希特的语言来描述人,这就表明马克思明确地接受了费希特人类个体观的主要思路,即认为人类个体是有限的自然存在物,因而只能在改变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

人的本质名词解释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劳动、一切关系的总和:社会性: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虽然指出人的本质应该是人的社会性,但他们所说的社会性仍然是建立在先验理性原则或绝对理念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认为,人的本质属性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

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就谈不上人性。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制造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所以一般说,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人性是阶级性的。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论述了人的本质,指出“一个物种的全部特征和一个物种的阶级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人的阶级性只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这里的人性是指人的本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指劳动。

换句话说,人性就是劳动。

这是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出发对人的本质的探索。

从这个文献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对象性活动进行了论述,认为人是一种“类的存在”,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

人不是存在于世界之外的抽象物。

人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和成长的自然。

如果他离开自然,他将不复存在。

我们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待人的本质属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人的主观活动本质的深刻概括。

一切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的东西,而是现实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基于社会关系来探索人的本质的。

这一论断的提出,意味着马克思开始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角度来探索人的本质。

因此,马克思为我们的后代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分析人性的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的本质必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去探索。

只有通过反思、实践、再实践才能把握和理解。

人的本质不能是没有真人的空谈。

它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因果 链 之 所 以 可 能 的 必 不 可 少 的 “ 定 ”这 种 自 由 的 设 设 ;
如果将人理解 为感 性 的存在 , 么古 典哲 学 中 的 自 那 由就首先成为 了问 题。按照 康德 的观 念 , 在经 验范 围 内 是没有 自由的 , 人类能够认 识 自然 的必然 性 , 最终都必 但 须遵循这种必然性 。如果 说 自由是德 国古 典哲学 的一个
的哲 学 元 素 存 不 同 时 期 、 同 层 哲 学 的对立 , 至少 可 以追 溯到 康德 。在康 德 看来 , 然都是关 于人 的行 为的科学 , 虽 但纯粹 的道德哲 学
与“ 实用人类学 ” 是不同 的。前 者研究 的是先验 一形而 上 学的原理 , 后者 则是 在经 验层 面 的研究 。如 果我 们考 而 虑到人类学 的经 验性 特征 , 能够 更加准 确地 理解 马克 就 思对黑格尔哲 学 的“ 翻转 ” 也 就更 能理解 马克 思 的哲学 ,
定在实践的范 围被确证 为实 在 的 自由, 就是 实践 的 自 也
由 。 费希 特 贯 穿 了理 论 和 实 践 的 领 域 , 所 谓 的 自 由 乃 他 是 一 种 穿 透 了 自在 之 物 的 自由 , 自我 设 定 自我 和 非 我 , 就
基本前提和 出发点 , 么 马克思 的 出发点 却 只能是 不 自 那
重思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 哲学 的关系 ( 笔谈)
自由观 念 : 康德 、 从 黑格 尔到 马克 思
谢 永 康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 的关 系是一个极 为重要但 却 长期被简单化处理 的问题 。以往 我们常将德 国古典哲 学 等同于黑格尔哲学 , 至 直接等 同于 其唯 心主义 的辩证 甚 法。因此 , 马克思 与德 国古典 哲学 的关 系也被 化约 为对

关系:康德是黑格尔的老师,甚至可以认为黑格尔直接师承,

关系:康德是黑格尔的老师,甚至可以认为黑格尔直接师承,

轶事
未婚:那些对于常人而言重要不过的事情,
康德好像全不放在心上。例如婚姻大事,没 有任何记录说明康德一辈子曾经谈过恋爱, 但听说他也曾有两次想过要结婚:一次是在 他想了又想,到底要不要向某位女士求婚的 时候,人家已经同别人进教堂了;另一次则 是在他正犹犹豫豫时,那位小姐已经离开哥 尼斯堡了。
几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 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这句话使他得到了普鲁士政府的高度赞赏,据说教育大臣为此特地写信给 黑格尔,大大地夸了他一通。但黑格尔同时引起了对政府专制不满的自 由派们的愤怒,大骂黑格尔是走狗,甚至说他的哲学“不是长在科学的 花园里,而是长在阿谈奉承的粪堆上。’, 一向受不了批评的黑格尔愤怒地站起来替自己辩护。一个坏的国家是一个 仅仅实存着的国家,一个病躯也是实存着的东西,但它没有真实的实在 性。一只被砍下来的手看来依旧是一只手,而且实在着,但毕竟不是现 实的。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黑格尔的这意思很明白:就是只有那些其存在具有必然性,是必然如此 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现实的,这也就是说那些其存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则不是必然的,因而也就既不是现实的,也不是合理的了。国家与政府 正是如此。
黑格尔当教授
歌德比黑格尔大21 岁,黑格尔在1 801 年刚到耶拿大学时遇到 了他。歌德立即对年轻的黑格尔以青眼相待,当他得悉黑格 尔想做教授,焉有不伸手相携之理?歌德这时已经不只是享 誉全欧的伟人了,还是政府里一个不小的官儿呢,经他的大 力推荐,黑格尔就这么顺利当上教授了。
“绝对理念”,这个词及其含义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
(2)在他的伦理学里,他又将前面束之高阁
的上帝请了出来,说明上帝的存在是十分必 要且重要的,因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 维护道德的尊严,获得幸福,就必须有一个 神并且信仰他。 (3)在他的美学里,现象与自在之物在艺术 作品里得到了某种形式的统一。 (4)他的务实原则之一是最关切天分一般的 学生;他说,低能儿无可救药,天才则自 有办法。

劳动概念中的个人与共同体黑格尔和马克思

劳动概念中的个人与共同体黑格尔和马克思

的必需品,更是创造了人本身,从而在这些现实的活动中构建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

总而言之,与古希腊时期将劳动视为低贱的劳作、中世纪增添了上帝荣光的劳动等这些将劳动视为功利的且外在于个人的活动相比,只有马克思重新赋予了劳动以新的价值和内涵,使劳动成为人创造人自身的自由且自觉的活动。

由此,个人才得以在劳动中丰富并完善自己,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才得以回归到现实的维度。

二、“抽象劳动”:个人与共同体辩证关系的虚幻“和解”黑格尔在诸多论著中都论述了劳动。

在《耶拿实在哲学》中,黑格尔第一次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劳动概念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意义,即劳动对个人和共同体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劳动对二者的本质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在个人与共同体中所发挥的根本中介作用。

劳动的这种中介作用突破了康德视域中的“自在之物”,使得“自在之物”成为可以理解的事物。

在黑格尔的视域中,劳动是合二为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不仅塑造了个人还塑造了外在世界,劳动构成个人与世界相勾连的“中介”。

黑格尔认为,个人通过学习普遍的劳动规则,克服了自身对自然的不适应,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劳动。

然而,黑格尔关于劳动的这种理解是有致命缺陷的,即劳动仅仅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仅仅是“理性活动”和“精神的方式”。

在黑格尔看来,人在劳动中对客观对象的否定,只不过是意识对自身的“对象性”的否定,是相对于自然的“否定性行动”。

意识给对象本身赋予了意识所特有的主观形式,意识进一步地又把自身外化为对象形式,以此来克服意识所包含的主观性,最终意识从对象形式折回到自身以克服自身的抽象性,这些过程都是在意识领域内部完成的。

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把劳动当作“需要体系”的第一个环节来探讨。

市民社会包含三个环节,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即通过个人和其他一切人的劳动和需要的,满足而建立的需要的体系。

“需要和手段,作为实在的定在,就成为一种为他人的存在●●●●●●而他人的需要和劳动就是大家彼此满足的条件。

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思想: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思想: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个人思想: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人们在自己劳动中形成的天然的、直接的关系,而是间接的、需要通过社会劳动有用性加以确证的社会关系。

那些独立进行商品生产的个人,实际上都披着劳动产品表现的社会关系的外衣,是社会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通过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变革实现人的历史性发展是马克思哲学始终眷注的主题。

针对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尖锐对立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他手稿中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社会个人概念。

社会个人通过商品交换确证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卢梭、丹尼尔·笛福、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思想家以个人为出发点,通过美学的想象或直观的实证建构了一幅幅个人活动的自然主义画卷。

然而,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具有天赋人权的个人”为前提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天然合理和永恒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发达的社会分工和普遍的商品交换尚未确立,所以他们所理解的个人只能是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即抽象的个人。

即使黑格尔看到了“个别的人在他的个别的劳动里本就不自觉地或无意识地在完成着一种普遍的劳动”,他也仍然是在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上把握那些具有独立本质的个人之间的直接性依存关系。

马克思在批判了那种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从事生产的臆想之后指出:“说到生产,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使用物品成为商品。

个人作为彼此独立进行的商品生产者,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这些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

然而,由于商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劳动产品,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社会性质才能现实地表现出来。

换言之,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人们在自己劳动中形成的天然的、直接的关系,而是间接的、需要通过社会劳动有用性加以确证的社会关系。

那些独立进行商品生产的个人,实际上都披着劳动产品表现的社会关系的外衣,是社会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向题, 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 也就有了社会,也就存在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人们就在力求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作出说明。

把人说成社会的动物, 这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

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 也不乏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

许多思想家常常论及公和私、匹夫和天下的关系, 如“天下为公”,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等。

从一定意义说, 所谓“公”、“天下”, 就是讲社会, 所谓“私”、“匹夫”, 就是讲个人。

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 是不可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的, 只能是客观历史状况的相应的反映。

下面,将简要介绍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康德的个人与社会
康德的哲学思想受到卢梭非常大的影响,其中最显明昭著者,乃是这样一些基本观念:普通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美好淳朴的情感是最值得珍视的;自由是人之作为人最根本的规定性,没有了意志自由,道德行为就丧失了根基;自由不是恣意妄为,而是自己立法,自己服从。

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是否为善,其依据绝不能是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以任何经验性的东西为出发点,都不足以建立起普遍的道德规范来,因此伦理学中的幸福论无论如何是站不住脚的。

如其典型代表功利主义,以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终极目标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但是幸福只能是经验性的,人言言殊,这样的原则中无法推绎出普遍的道德规范。

世间可以无条件地称为善的,只能是善良意志本身,一个行为只因为其发自善良意志,而无论成败利钝、生死荣辱,就都是善的。

意志之为善良,在于它符合于形式化的因而具有任何实质性伦理原则所不具备的普遍性的道德法则。

康德对这一法则的表述是:“这样行动:你意志的准则始终能够同时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则。

”意志自由乃是道德成立的根据,如果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没有自己选择的成份,那么人们的行为和自然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道德行为出自意志的自律,而不能够是他律的。

除了普遍的立法形式和意志自律外,康德伦理学所着重阐发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人是目的,由人们所组成的社会乃是“目的的王国”。

二黑格尔的个人与社会
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个人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问题上,黑格尔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是此前一些与自由主义思潮相颉颃的观点的一个总结和提升。

黑格尔强调,并非所有社会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是现代社会才可能具有的特点。

古代社会往往是以普遍性排斥了特殊性,而近代社会则反其道而行之,常常是以特殊性排斥了普遍性。

黑格尔认为,一方面,社会固然要以为其成员谋求利益为己任;另一方面,个人利益的满足绝非社会的最终目的,社会高于个人,绝非个人性质的简单相加,否则,它就无从区别于作为特殊性之领域的市民社会了。

个人利益的特殊性环节固然也是真实的,但是它是低于和从属于更高的由社会体现的普遍性的。

社会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对单个人具有最高权利”的“最终目的”,这样的立场与以自然权利论为核心的古典自由主义恰恰成为了对立的两橛。

忽视了公民的幸福,社会固然难以维持,然而,社会之成为必要并非为了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社会具有独立的最高的价值。

与自由主义把个人自由与利益视为最高的价值源泉、社会具有第二位的价值是因为它能服务于前者的立场相反,黑格尔认为“社会是比个人更高的东西”,对于社会来说,个人不过是构成了他的一个环节而已,社会有权要
求个人为其牺牲特殊利益、自由乃至生命。

相对于个人,相对于家庭和市民社会而言,社会乃是自由理念在更高阶段上的自我实现。

个人抽象的自由没有真正的现实性。

从“单一性、单一的自我意识出发”,是不能把握自由的真谛的。

“理性的规律和特殊自由的规律必须相互渗透”,才是自由的本质之所在。

个人生活于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一员,要服从于体现了“外在的必然性”的社会法律,这也是个人的自由,因为只有有了这种自由和必然性相结合的自由,个人目的与普遍目的才能同一。

这种自由才是具体的自由而非抽象的自由,而社会就是“具体自由的现实”。

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交相融合,也意味着在社会中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马克思的个人与社会
马克思认为,每个现实的人生存所需的一切,只有通过社会才能取得,而且人的才能、
知识和经验本身也是社会所造成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产物。

同时,社会的发展,又是通过所有个人的集体努力而实现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成就。

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本质上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

在道德问题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以前的道德理论往往建立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对立的基础上。

在一些伦理学家看来,个人利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们主张禁欲主义,认为人们为了社会或他人的利益,应该放弃个人一切现实的物质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

另一些伦理学家则把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主张极端利己主义,认为社会利益是无足轻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为自己幸福的艺术,一切有道德的行为,都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

这两种观点本质上都与剥削阶级的利益和偏见相联系。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从根本上消除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的社会根源。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如果社会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每个人的个人利益。

同时,社会的利益又是靠所有个人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来保证的。

正是千千万万个人的活动,汇集成一种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一个人行为的道德价值,就看他在肯定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的基础上,能否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