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小组活动策划书 完成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小组活动

小组名称: 长江大学大一新生人际交往小组主办单位: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长江大学四叶草社会工作协会指导老师:杜云素

日期:2011年10月5日

目录:

(一)人际交往小组组成人员

(3)

(二)理念

(3)

(三)理论阐述

(3)

(四)小组目标

(4)

(五)小组简介

(4)

(六)组员招募

(5)

(七)小组活动安排

(5)

(八)预料中的问题和应变

(18)

(九)活动评估

(20)

(十)附录

(21)

“人际交往”小组策划书

一、人际交往小组组成人员

第一组:白喜军李文佳崔颖珠邹定王金华

第二组:彭宏亮张梦佳周华伟刘晓玲蓝鹏肖慧

第三组:朱紫霞白露余修勇陈江荣朱小康

第四组:向小琴何菊花谢正源林亚丽何礼易发明

第五组:马川陈泽全李明月万聪王刚

第六组:蔡云飞贾婷婷罗晴川钦婷贺阳

(注:第一组---第三组肖慧负责;第四组---第六组易发明负责;每组第一个同学为每组组长,每次活动每组保证三名工作员参与活动,由组长负责安排;名字下有下划线的同学为10级社工系同学作为活动助手参与活动。)

二、理念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通过我们在西校区对大一新生的走访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难题。经过观察和总结,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缺少知心朋友。他们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感觉缺少能互吐衷肠、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在这方面感到不适应,觉得在大学里交不到知心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总存在一种隔阂。

(2)与个别人难以交往。他们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和特定个人交往不良。我们发现有些大一新生性格比较孤僻,在生活习惯上不他人不一致,尤其体现在同宿舍的同学身上,这就使得他们在与个别人的交往上产生障碍,甚至无法沟通,和谐相处。

(3)与他人交往平淡。这类同学交往面比较宽,但都是浅层次的交往,没有影响力,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并没有产生友谊,这种人际关系难以满足要求,所以他们多会感到空虚、孤独和落寞。

(4)感到交往有困难。他们渴望交朋识友,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以及本身个性缺陷和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如人意,感到苦恼,希望改变。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些新生是来自新疆、四川、贵州等外省的。他们告诉我们,在饮食方面和湖北的不大一样,在语言上也存在障碍,这样让他们与湖北本地的人在交往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会放弃与异地的同学交往。

(5)社交恐惧症。这类同学对人际交往过于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交往中有紧张、恐惧、面红耳赤、心跳加速等现象出现,常陷入焦虑、自卑的情绪,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成长。在这批大一新生中,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

大多数来自于中产的小家庭中,从小没有兄弟姐妹,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他们很少与同学联系,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因此,他们很多都缺乏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进入大学后,看到他人与自己形成如此大的差异,使他们不敢与他人交往,极力回避与人接触。

(6)抵制交往。前几类都有交往的意愿,而这类同学却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动机,他们故意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或存有怪癖。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自认为他们在上大学以前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老师对他们的极其重视,以及同学的羡慕,让他们很有优越感。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以前的优越感已经消失了,于是就产生失落和彷徨。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让他们无法接受,再加上自我调节能力低,就会产生抵制交往的情绪。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如果要改变大一新生的不适应状况,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尊重和接纳自己。同时,寻求妥善方法去帮助他们表达和疏导情绪,改善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模式,促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从而让他们能与他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合作。

我们设计的这个小组,就是让组员在小组活动中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与他人友好互动,并建立广泛的支持网络。从而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自信心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三、理论阐述

我们采用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际关系理论、“镜中自我理论”作为小组设计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顺序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个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了,那么就会出现感情、友谊和归宿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等对其表现爱护和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被人认同和承认,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我们小组的对象是大一新生,埃里克森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组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在小组活动中,组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注意理解和把握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改正自身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学习并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以提升认识,学会与人沟通,改善人际关系,表达、完善、超越自我。

2.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以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发展作为了解个体行为的基础,并假设在个体生存的空间存有一个“人际场”,而人际沟通不良会导致人的心理失常。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时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面孔,他们感觉既亲切又生疏,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经常会有孤独、失落、交往焦虑等心理不适感,一旦出现障碍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交往。因此,大学生需要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