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水龙吟》

【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水龙吟》【内容】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鉴赏】: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

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

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句法就有点特别。

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

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

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

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

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

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

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

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

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

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

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

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

据《世说新语。

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

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

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

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

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

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英雄的悲叹!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

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虞美人》)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难道是作者的本意吗?不,这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