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歌剧

合集下载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的发展

引言在17世纪到20世纪,西方歌剧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从最初的意大利歌剧到后来的德国和法国歌剧,不断演变和丰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文化和音乐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以期对西方歌剧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一、17世纪: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和发展1. 奠基:意大利歌剧的诞生17世纪初,意大利的新威尼斯剧院为歌剧提供了舞台,莫札特的《多妮朵利嘉儿》等作品拉开了歌剧创作的序幕。

意大利歌剧以激情、表演和旋律为特点,为后世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著名作曲家普契尼的《里戈莱托》等作品在此时期涌现,对歌剧的形式和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期的歌剧注重音乐和舞台效果的结合,呈现出极致的艺术表现力。

二、18世纪:法国和德国歌剧的崛起1. 法国歌剧的独特魅力18世纪,法国歌剧开始崭露头角,以其优雅的舞台设计和丰富的剧情著称。

作曲家朗基耶等人的作品,使法国歌剧逐渐成为欧洲歌剧界的一颗耀眼明珠。

2. 德国歌剧的探索与创新与法国歌剧相比,德国歌剧在18世纪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与创新。

莫扎特和韦伯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德国歌剧注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和音乐性,将歌剧推向了新的高度。

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繁荣1. 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歌剧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戏剧性,作曲家梅耶贝尔等人的作品,将歌剧的音乐和剧情进一步结合,呈现出更为细腻和深刻的艺术表现。

2. 意大利歌剧的复兴:威尔第和普契尼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经历了一次复兴,威尔第的《茶花女》和普契尼的《图兰朵》等作品,使意大利歌剧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刻的戏剧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四、20世纪:现代主义的歌剧创作1. 探索新领域: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20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开始在欧洲和美国等地兴起。

其作品的题材更加多元化,音乐风格更加大胆前卫,对传统歌剧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诠释。

法国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发展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摆一摆法国歌剧的发展,看看那些遥远的艺术是咋个在法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要说法国歌剧的起源,那还得追溯到17世纪。

那时候的法国,有自己的舞台艺术形式,比如古典悲剧和芭蕾,这些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了作曲家们的创作。

不过,他们也没完全关门造车,还尝试着结合意大利歌剧的形式,于是,在1659年,第一部法国歌剧《波莫纳》就在巴黎上演了。

这部歌剧是由R.康贝尔创作的,其实它就是一连串的歌曲组成的田园喜剧,带点喜剧风味,让当时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到了17世纪,法国歌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把宣叙、歌唱、芭蕾融为一体的“抒情悲剧”。

这种歌剧的题材一般选自历史、神话,序曲也改成了法国式的“慢快慢”风格,跟意大利歌剧的“快慢快”不一样。

而且,宣叙调带有歌唱性,咏叹调则带有朗诵性,不咋个突出它们之间的对比。

更有趣的是,歌剧中还会插入芭蕾舞场面,让歌唱和芭蕾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那时候的歌剧旋律也受到舞曲的影响,音域窄,乐句方整,音响华丽得很。

再往后,法国歌剧又有了新的发展,喜歌剧就是其中的代表。

喜歌剧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带有讽刺意味,所以又叫“讽刺歌剧”。

这种歌剧的演出氛围热闹得很,演员们在台上做着滑稽的动作,观众们也跟着歌声一起唱和。

到了1714年,喜歌剧院的诞生,才结束了长达30年的对抗,喜歌剧从此风靡法国。

喜歌剧用说白代替宣叙调,也就是歌唱、说白、表演结合在一起,题材也更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特别受市民观众的欢迎。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对法国歌剧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这些歌剧艺术,无论是抒情悲剧还是喜歌剧,都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智慧,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歌剧《乡村卜者》的创作风格

歌剧《乡村卜者》的创作风格

歌剧《乡村卜者》的创作风格■ 王秀红 胡英华 张浩一、卢梭喜歌剧的背景喜歌剧之争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歌剧风格的争斗。

18世纪,法国产生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一派是旧贵族群体,一派是新市民群体。

新市民群体主张平等、自由、人权,旧贵族群体主张既有的利益应该得到保护。

与此相对应的是,喜歌剧和传统歌剧之间的争斗。

卢梭作为法国喜歌剧的代表人物,开了法国喜歌剧的先河。

《乡村卜者》是法国第一部喜歌剧,它以通俗的音乐格调和歌词为创作标志,受到了平民的喜爱,致使一时间传统歌剧没有人欣赏、行将没落。

喜歌剧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喜歌剧的艺术感染力和受欢迎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启蒙运动作为法国重要的社会运动,唤醒了公民的个人权利意识。

公民强调自由、平等、民主,强调打破传统关系、重新对话,这些都反映在喜歌剧当中,使其成为社会运动的衍生产物。

法国喜歌剧运动反映了法国市民社会运动的兴起。

卢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运动背后的深刻原因,他通过喜歌剧的创作来充分表达时代的精神特质,他的喜歌剧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大众的所想所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喜歌剧之争胜利的是新派喜歌剧。

二、《乡村卜者》的创作风格分析1.旋律风格《乡村卜者》的创作风格与传统的法国歌剧有着鲜明的差别。

比如在旋律方面,卢梭强调旋律要自然,要贴合语调旋律,尽量模仿人类的日常语调和节奏、旋律。

这种主张其实就是通俗化的认识。

他认为这种创作风格可以真实地再现人们的情感生活,不必披上严肃的虚假外衣,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情感。

结合卢梭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的哲学思想,就不难看出他所创作的喜歌剧的风格特点。

卢梭作为自然学派的思想家,他强调回归自然、回归人性,用真实的情感去构建生活和世界。

旋律作为音乐情感的自然流露,就要与人本身的语调节奏和旋律相吻合。

《乡村卜者》的旋律创作有语调化、朴实化、自然化的特点,既有法国民间小调的特色又有意大利滑稽剧的旋律风格。

我们知道意大利滑稽剧对法国喜歌剧影响很大。

生活中大量滑稽有趣的元素被糅合进了喜歌剧当中,这是卢梭的创作风格。

西方十大歌剧

西方十大歌剧

世界十大歌剧一、《卡门》——四幕歌剧它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它是四幕歌剧,第一幕中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第二幕中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第三幕中歌曲《斗牛士之歌》, 第四幕中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舞曲》。

二、《奥赛罗》——四幕古典爱情歌剧博伊托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改编,威尔第谱曲。

第一幕无序曲也舞前奏曲,第四幕中《圣母颂》。

三、《费加罗的婚礼》——四幕歌剧莫扎特作曲,莎士比亚编著,这是一部喜歌剧,采用意大利文为歌词,第一幕中咏叹调《热烈的情感占有了我》,第二幕中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四、《茶花女》——三幕歌剧它是皮亚韦根据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的,威尔第作曲。

五、《魔笛》——两幕歌剧或四幕歌剧莫扎特作曲,它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属于综合性的古典歌剧,第二幕中二重唱《笑与啼》,第三幕中咏叹调《圣地之内》和《我的幸福完了》。

六、《艺术家的生涯》——四幕歌剧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普契尼谱曲,此剧故事取材自法国作家穆尔朱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

七、《蝴蝶夫人》——三幕歌剧普契尼作曲,他在音乐创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剧情取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改编成剧本。

八、《弄臣》——三幕歌剧这歌剧原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弄臣》。

它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谱曲。

《女人善变》,咏叹调《亲爱的名字》。

九、《塞维利亚的理发》——两幕喜歌剧它以法国作家包玛蔡斯的同名讽刺喜剧为蓝本,由史特宾尼编剧,罗西尼作曲,它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称为喜剧的“双绝”。

巴黎歌剧院作品内容

巴黎歌剧院作品内容

巴黎歌剧院作品内容
巴黎歌剧院是法国的一个著名的歌剧院,成立于17世纪。

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歌剧、芭蕾、音乐会等。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作品:
1. 歌剧《卡门》(Carmen):由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讲述了一名美丽妖娆的吉普赛女子卡门与一名热情但容易妒忌的军官唐·何塞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

2. 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故事改编自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名叫维奥莱塔的上流社会名媛与一位年轻聪明的爵士的爱情故事。

3. 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芭蕾舞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王子与仙女王国的故事。

4. 音乐会《命运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由法国作曲家贝尔东创作,是一部展现爱情、嫉妒、疯狂和绝望的壮丽交响曲。

除了上述作品,巴黎歌剧院还演出了许多其他经典作品,如歌剧《法芙娜》(Faust)、芭蕾舞剧《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浅谈法国喜歌剧的发展

浅谈法国喜歌剧的发展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浅谈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梁国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要:喜歌剧产生于18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种受众于市民阶层的歌剧。

喜歌剧分为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这两大喜歌剧体系的出现,无疑是给当时的意大利正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沉重一击。

法国的喜歌剧产生于17世纪末,而喜歌剧之争更是这时代的代表。

关键词:喜歌剧;法国;吕利;卢梭法国的歌剧一直都是为世人所喜爱的,而法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那些对法国歌剧所做出努力的作曲家们。

喜歌剧之争在某一程度上是推动了歌剧的发展。

虽遇重重阻力,但是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一、吕利与法国歌剧谈起法国的歌剧,首先我想到的便是吕利。

吕利他曾经非常的不看好法国的歌剧,他认为歌剧是为意大利而生的,认为法国的语言和歌剧不符。

然而,万事万物都是会有转折的,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波蒙娜》的出现,吕利对法国歌剧的偏见,从而开始研究种种,《丘比特于酒神的欢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来谈谈吕利为何觉得法语不适合歌剧,我认为是发音的习惯,意大利善用重读音节和变换语调来表现情绪,而发育则是演唱语调,延长当时的元音来表达情绪。

而吕利为了克服这些,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相比于意大利的歌剧,吕利的歌剧咏叹调显得更加的短小精悍,更加的朴实,没有过多的渲染,以质朴为主,不像意大利那边的炫技,如大量花腔的运用。

吕利他深入法国人的心理,且了解法国人的口味,因此她的音乐备受法国大众喜爱,吕利是感想敢做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数是轻快的,将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芭蕾、戏剧等。

因为吕利的存在,法国的大歌剧也与意大利的正歌剧并列起来,且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

者两者各有千秋。

而吕利之后,喜歌剧也因社会的现状而接踵而至。

二、喜歌剧之争与卢梭谈到喜歌剧之争,就不得不提到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这出戏早在1746年便于法国巴黎上演过,而后又在1752年,意大利歌剧团到巴黎巡演,且在意大利歌剧院上演了多个喜歌剧,其中就包括《女仆作夫人》,上映后硬起来法国上流人们,古典主义崇拜者的极力不满,这便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线,矛盾在此爆发。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作者:欧南来源:《歌剧》2017年第01期编者按:19世纪上半叶,法国风行的歌剧样式是大歌剧。

法国大歌剧不仅是当时音乐生活的焦点,而且是巴黎社交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歌剧场面恢宏、富丽堂皇,具有史诗性风格,情节一般取于历史题材,融合了音乐、舞蹈、盛大的合唱场面等。

本刊将在“经典”栏目推出系列文章剖析其经典之作。

鸡尾酒式的法国大歌剧罗曼·罗兰曾说过:“法国歌剧头一个乐派的创立者吕利(Jean-BaptisteLully,1632-1687)是佛罗伦萨人;第二个乐派的创立者格鲁克是德国人;第三个乐派的两位创立者,其中之一的罗西尼是意大利人,另一位梅耶贝尔是德国人;喜歌剧的两位创始人,杜尼是意大利人,格列特里是比利时人;现代派歌剧的改革者弗兰克也还是比利时人。

”法国的歌剧就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由奥柏(Daniel Auber,1782-1871)和梅耶贝尔等所标志的法国大歌剧已经可以和意大利、德国的歌剧相抗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后者;但其歌剧的语言依然是缺乏个性的,法国的歌剧仿佛是一个热闹的马戏舞台,场面好看却内容稀薄。

法国人似乎天生注定要依赖他国人来繁荣本国的歌剧舞台,这和英国有点类似,只是英国自珀塞尔之后的200年里竟然没有出现过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英国的音乐舞台基本上是靠引进人才来维持的。

法国的情况要好一些,通过引进人才,也带动了本国音乐家的创作活力。

意大利作曲家吕利一度带动了法国“洛可可”艺术的繁荣,由于国王路易十四的支持,吕利几乎垄断了法国的歌剧舞台。

在当时,无论谁创作歌剧、在哪里上演,都必须经过吕利的准许,直到他去世后情况才有所改观。

为了迎合法国人对于芭蕾的爱好,吕利在自己的歌剧中,也大量加入芭蕾场面,一直到法国大歌剧时代,依然延续着这种作风。

而芭蕾实际上成了法国大歌剧的一个典型的特征,也是法国大歌剧的标志性符号。

浅析法国喜歌剧

浅析法国喜歌剧

71外国音乐研究SONG OF YELLOW RIVER / 092020一、法国喜歌剧的诞生16世纪末,出现了一种用流行歌曲的曲调填入新词演唱的形式,被称为滑稽戏,这就为法国喜歌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674年,又产生了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歌剧表演形式-木偶戏。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员逐渐代替了戏中木偶的角色,表演出了有歌唱和舞蹈并带有喜剧因素的独特的音乐戏剧。

喜歌剧的内容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大多是对现实的讽刺,所以又被称为“讽刺歌剧”。

所以喜歌剧在当时受到吕利和法兰西歌剧院的反对,在当时法国宫廷禁止这种歌剧的演出。

然而,木偶歌剧的支持者们却用另外一种方式,揶揄了宫廷和正统的正歌剧领袖。

他们在演出时,在舞台前竖立了一块巨大的牌子,上面写上剧词,并且标明用哪一种曲调演唱,所运用的曲调都是观众们非常熟悉的。

喜歌剧的演出氛围十分热闹,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做着滑稽的动作,而观众们用歌声为他们伴唱。

直到1714年,喜歌剧院的诞生,才结束了持续的30年的对抗,喜歌剧从此风靡法国。

法国喜歌剧用说白代替宣叙调,也就是由歌唱、说白、表演结合在一起。

1726年成立法兰西喜歌剧院之后,法国一些人开始吸取意大利歌剧的优点,创作了一种混合两者的“小咏叹调”,逐渐取代了现成的流行曲调,更加注重乐队和重唱的运用,并尝试用意大利式的宣叙调代替说白。

到法国宫廷在1766年拒绝宣叙调,只允许说白存在,这就形成了法国喜歌剧最典型的特征。

二、喜歌剧的演唱风格法国喜歌剧采用白话对白,题材不像正歌剧一样多取材于神话中的仙女和帝王将相,反而是描写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具有通俗性的特征。

喜歌剧也不完全都具有喜剧因素,也有一些题材是很严肃的,比如说曾在巴黎上演的歌剧《卡门》(Carmen)就是一部著名的悲剧。

而不同之处在于,在喜歌剧院演出用白话对白,在巴黎大歌剧院则全部是用宣叙调来对白。

喜歌剧的咏叹调常采用二段体的结构,在结尾处有一个逐渐加快的“紧凑乐段”(Stretta),然后在达到极快速度时突然间结束,给观众留下遐想的空间。

歌剧魅影各唱段赏析

歌剧魅影各唱段赏析

歌剧魅影各唱段赏析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音乐剧,自1986年首次上演以来,一直备受观众的喜爱。

这部音乐剧以法国巴黎歌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神秘的魅影和一位年轻歌剧歌手之间的爱情故事。

歌剧魅影中的唱段充满激情和情感,每一首歌曲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让他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歌剧魅影中的各个唱段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和情感上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剧魅影中的开场曲《歌剧魅影》。

这首歌曲以庄严的音乐和悲伤的旋律揭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

歌曲中的男女合唱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歌剧院的热爱和对歌剧魅影的神秘感。

这首歌曲通过宏伟的编曲和动人的旋律,为观众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悲壮的氛围,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到担忧。

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一下Christine在剧中的第一次独唱《天使的歌声》。

这首歌曲以柔美的旋律和清澈的嗓音展现了Christine的天赋和美丽。

在这首歌曲中,Christine表达了对歌剧院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执着,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好奇。

整首歌曲充满了梦幻和渴望,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

而在歌剧魅影中,魅影的独唱《魅影的音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首歌曲以男高音的嘹亮声音和悲伤的旋律,展现了魅影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在这首歌曲中,魅影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歌曲充满了悲情和力量,让人不禁为魅影的命运而感到心痛。

除此之外,歌剧魅影中的合唱曲《夜晚的歌声》也是一首令人难忘的经典。

这首歌曲以宏伟的编曲和悠扬的旋律,展现了歌剧院内外的繁华和神秘。

在这首歌曲中,男女合唱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音乐和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好奇。

整首歌曲充满了热情和激情,让人仿佛置身于歌剧院的璀璨之中。

最后,让我们来聆听一下歌剧魅影中的经典合唱曲《歌剧魅影之歌》。

法国歌剧在19世纪的发展

法国歌剧在19世纪的发展

法国歌剧在19世纪的发展作者:原婷婷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它的全部或大部分剧词都需要唱,还需要适当的器乐服务于情节和伴奏。

它是一种综合艺术,也就是说,在歌剧中,音乐需要美术、文学、戏剧和舞蹈的等其他姊妹艺术相融合。

本文主要对这个具有个性化、风格化、理想化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歌剧的起源和发展进行简单介绍,并以《卡门》这一歌剧为例,从和sm 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19世纪;法国歌剧;卡门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43-01一、法国歌剧的起源法国有着深厚的戏剧传统,从1402年起就有了专业的戏剧社团,且法国还有着悠久的芭蕾舞的传统,这些传统对法国歌剧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歌剧鼻祖吕利,生于意大利,之后成为法国公民。

起初,吕利不曾想过会创造出法国歌剧,甚至觉得不可能,后来,他来到巴黎,与喜爱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路易十四同台跳舞,而且两人相得益彰。

吕利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职务,加上自己又善于揣摩国王的心态,很自然的帮助了国王在人们心中的准确形象。

其间,为适应国王心里和体力的变化的需要,将之前创作的《漂亮的情夫》中的舞蹈部分减少,增多音乐部分,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上的重大飞跃,使芭蕾升华为歌剧。

1669年,法国的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在巴黎建立。

为适应国王各方面的变化,他垄断了法国的音乐活动,开始创作歌剧,几乎每年一部,而且有些歌剧的主题是路易十四钦定的。

吕利将意大利的声乐和器乐融入法国音乐与舞蹈之中,从而创造出了带有序幕的舞蹈占有重要地位、音乐与舞台视觉形象并重的五幕大型歌剧结构。

与吕利不同的是,拉莫以自己积累的知识和29部歌剧完善和丰富了吕利开拓的法国歌剧,加上他有深厚的和声学理论功底和美学思想捍卫了吕利的法国歌剧思想,使得法国歌剧在初期即使是意大利歌剧浪潮的强大压力下也站住了脚且有所发展,并为法国歌剧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

法国音乐剧介绍及经典作品分享

法国音乐剧介绍及经典作品分享

《小王子》:由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以安托万·德·圣埃克苏 佩里的同名小说为蓝本,是一部 充满哲理和感性的音乐剧。通过 飞行员与小王子的对话,展现了 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隔阂与内 心交流。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诗 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观众 喜爱
法国音乐剧的经典作品分享
《猫》:由法国作词家勒克莱尔和作曲家伊维斯·莫尼奥根据T.S.艾略特的同 名诗集创作而成。这部作品以拟人化的猫群为主角,展现了它们的生活、爱 情与冒险。其独特的舞美设计、服装和音乐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西蒙波卡纳》:由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布吕诺根据意大利文豪卡尔维诺 的小说改编而成。这部作品以19世纪意大利的波卡纳镇为背景,讲述了小 镇居民在著名歌星西蒙来到小镇后的命运转变。这部作品以其精美的舞台美 术、服装和震撼人心的音乐备受赞誉
法国音乐剧的经典作品分享
7
《卡门》:由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 而成。这部作品讲述了吉普赛女郎卡门与军人唐豪塞之间的爱情故事。这
20 xx
法国音乐剧介绍及经典作品分享
演讲者:xxx
演讲时间:xxxx
-
目录 Content
01
法国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
02
法国音乐剧的特点
03
法国音乐剧的经典作品分享
法国音乐剧介绍及经典作品分享
法国音乐剧,或称为" 法国歌剧",通常指的 是将歌唱、舞蹈、表演 和剧情结合在一起的综 合性艺术形式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 纪,当时歌剧在法国宫 廷中开始流行
部歌剧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深受观众喜爱
《茶花女》: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
说改编而成。这部作品讲述了巴黎名妓茶花女与富家子弟阿尔芒之间的爱 情故事。这部歌剧以其感人的剧情、优美的唱段和动人的旋律深受观众喜

巴黎歌剧院历史资料

巴黎歌剧院历史资料

早在17世纪时,意大利歌剧风靡整个欧洲,称霸着歌剧舞台。

欧洲各国的作曲家就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抗衡,与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庸俗趣味进行争斗。

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经验,创造出具有本国特点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也由此发展。

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形成,决定了法国将建立自己的歌剧院。

1667年,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获得了法国政府的支助。

1671年3月19日,由佩兰、康贝尔和戴苏德克负责建造了法国第一座歌剧院“皇家歌剧院”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

后于1763年被毁于大火。

1860年12月,法国艺术部终于决定了兴建巴黎歌剧院,在171件作品之中,年仅35岁的建筑师查尔斯·加尼叶作品脱颖而出,不过那时候他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1861年夏天,歌剧院开始着手兴建,不过问题接种而来:首先是地基下面有条溪流使地基无法稳固,再来就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和第四次革命使尚未完成的歌剧院停工。

就这样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剧院在重重困难下方于1875年正式启用,建造费一共超过4,700万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剧《犹太少女》在歌剧院上演,巴黎歌剧院正式揭幕。

在1896年,在歌剧《忒提斯与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结束的时候,悬挂在观众席上方的水晶灯因为短路走火掉下,一名中年妇女不幸死亡,此事后被改编为《歌声魅影》中的著名场面。

巴黎歌剧院-拿破仑的管理在1790年后的10年之间,巴黎歌剧院在大部分时间里归巴黎市政府管辖,但是拿破仑逐渐将其领导权窃取到自己的手中。

1802年,他开始掌握新作品上演的生杀大权,能够决定是否投资干一部新歌剧的制作,而他的内政部长也拥有强大的否决权。

在1807年的改革中,拿破仑试图恢复歌剧院在过去的年代中曾经充当过的角色,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专门的“陈列品”。

他在选择演出剧目方面向歌剧院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于1811年强迫其他较小的剧院向这个歌剧院缴付资金款项。

法国音乐剧

法国音乐剧

关于法国音乐剧1205400112 魏俊摘要:法国音乐剧与英美音乐剧各有各的特点。

法国音乐剧的优势在于题材多源于名著,内容为大众所熟知,便于欣赏;表现更为细腻,更加前卫和现代。

劣势在于,由于法语是小语种,对于其传播的范围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推广模式还不成熟。

关键字:法国音乐剧特点在说法国音乐剧之前,先想说一下对这门课的感悟,从一开始选课到最后上完了整整五节课,从不知道音乐剧到逐渐了解,然后渐渐深入,喜欢上音乐剧,回来后会把歌剧魅影看完,这一个个过程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音乐剧。

音乐剧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就是高大上的存在,老师从音乐剧的起源开始讲,给我们讲了它的发展过程,对音乐剧贡献大的著名人物,包括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著名音乐剧以及发展历程等等,然后课堂上还给我们看各个国家音乐剧的片段,让我们渐渐的爱上音乐剧。

相信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是流行音乐,这无可厚非。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雅的艺术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偏安于那些流行音乐,像舞台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等都让我们重新了解艺术。

但是歌剧,舞台剧,甚至是芭蕾等都十分不“亲民”,我们看了也不能看懂,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而音乐剧不同,它看起来通俗易懂,通过多样的形式把复杂的东西转达给了我们,所以音乐剧满足了我们对高雅艺术的追求,这是它一个突出的贡献。

而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型交流工具的流行,人们看音乐剧也越来越简单了,只要随时打开电脑搜索就有了,人们对音乐剧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多了。

老师给我们看了这么多音乐剧,但从电脑上看下来,还是最喜欢第一部给我们看的音乐剧《猫》,《猫》真的是一部很棒的音乐剧,不像其他的音乐剧那样复杂,它就通过简单的故事和音乐舞蹈魔术等形式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恰到好处的起承转合,形态各异的服饰,让我们在欢快的旋律和节奏中度过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难怪它一出来就会一直破记录。

若是在现场看音乐剧的话,相信歌剧魅影会让我们更加着迷。

歌剧艺术赏析

歌剧艺术赏析
在莫扎特的创作中,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正歌剧:《伊多梅纽斯》、《狄托的仁慈》 意大利风格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 人心》 德国风格的歌唱剧:《后宫诱逃》、《魔笛》
意大利正歌剧
正歌剧源于那不勒斯,情节大多庄重、严肃,题材一般无外乎于 悲剧和历史剧,并且有着一套比较严格的规范程序:每部歌剧包 含5幕15场,用松散的宣叙调叙事和发展剧情,用咏叹调刻画人物 的思想情感。
● 咏叹调 是歌剧中的一种独唱形式,既讲究旋律线条的优美动
听,又注重发挥声乐表演技巧,意文aria。 卡瓦蒂纳(谣唱曲);卡巴莱塔;浪漫曲、叙事曲、摇篮曲(小咏
叹调)
● 咏叙调 意文为arioso,原意“似咏叹调”。具有鲜明的节奏和
富于表情的旋律线条,带有伴奏,是介于咏叹调和宣叙调之间的 一种歌唱音调。
格鲁克(1714-1787) 歌剧改革使活生生的人性在歌剧中体现出来,将 歌剧融合在一种剧情统一、格调高古的气氛中。音乐上,将宣叙调和咏 叹调紧密结合为一体,并在宣叙调中加入了伴奏,替代了以往的清宣叙 调,并以性格化的配器替代了公式化的配器原则,使歌剧的全剧形成了 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奥菲欧与尤丽狄茜》 《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的音域比一般女高音要高。声音轻巧灵活, 色彩丰富,性质有些和乐器中的长笛相似,擅长于演唱快速的音阶、顿音 和装饰性的华丽音调,表现欢乐的、热烈的情绪或者抒发理想。 如莫扎特 《魔笛》中夜后的“复仇”咏叹调;《霍夫曼的故事》中的“木偶之歌”。
抒情女高音(Lyric Soprano)的声音宽广而清朗,音色清柔,细腻的情感处 理,演唱流畅起伏的如歌旋律。 如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中的“咪咪”; 普契尼《詹尼.斯基基》中的《我亲爱的爸爸》;德沃夏克《月亮颂》中的 水仙女。

歌剧卡门的简介

歌剧卡门的简介

歌剧卡门的简介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

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歌剧《卡门》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歌剧《卡门》的作品介绍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回旋曲式。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

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

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

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

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

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

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中著名的《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

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西方经典歌剧

西方经典歌剧

《论歌剧卡门的历史背景》[摘要]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

《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

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

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

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故事背景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人情网,成了走私贩。

过了些时候,卡门对唐·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斗牛土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

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

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

剧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

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及分节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西班牙风格。

歌剧《卡门》是在创作艺术上登峰造极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剧目之一。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

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

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作品分析《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法国歌剧种类

法国歌剧种类

法国歌剧种类法国歌剧是法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种类。

以下是对法国歌剧种类的介绍:1.大歌剧(Grand Opera)大歌剧是法国歌剧的一种重要形式,通常以历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场面宏大,音乐华丽,舞蹈元素丰富。

大歌剧通常由五幕组成,每一幕都有不同的场景、音乐和舞蹈。

大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梅耶贝尔、阿列维等。

2.喜歌剧(Opera Comique)喜歌剧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歌唱剧,通常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幽默、爱情为主题,音乐优美动听。

喜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奥芬巴赫、多尼采蒂等。

3.抒情歌剧(Opera Lyrique)抒情歌剧通常以浪漫主义题材为主,强调情感表达和音乐优美。

抒情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马斯内、普契尼等。

4.室内歌剧(Opera Buffa)室内歌剧是一种规模较小的歌唱剧,通常以喜剧或日常生活为题材,音乐轻松愉快。

室内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罗西尼、贝里尼等。

5.芭蕾舞剧(Ballet Opera)芭蕾舞剧是一种结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的歌剧形式,通常以童话故事为题材,场面华丽、音乐优美。

芭蕾舞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等。

6.传统歌剧(Traditional Opera)传统歌剧是一种沿袭了意大利歌剧传统的歌剧形式,通常以历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场面宏大、音乐华丽。

传统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亨德尔、莫扎特等。

7.浪漫主义歌剧(Romantic Opera)浪漫主义歌剧是19世纪初期的一种歌剧形式,通常以历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强调情感表达和音乐优美。

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韦伯、舒伯特等。

8.现代歌剧(Modern Opera)现代歌剧是一种20世纪以后的歌剧形式,通常以现代题材或表现手法为主,强调音乐与戏剧的结合。

现代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包括布里顿、蒂皮特等。

以上是对法国歌剧种类的简要介绍,每种歌剧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值得观众去欣赏和探索。

论法国喜歌剧《卡门》的悲从何来

论法国喜歌剧《卡门》的悲从何来

目 录引言 (1)第一章 比才与他的至爱《carmen》 (2)第一节 作曲家比才简介 (2)第二节 《卡门》的成功源于比才独有的艺术创造力 (4)第二章 “悲”、“喜”碰撞造就《卡门》艺术成就 (5)第一节 戏剧之冠—悲剧 (5)第二节 法国喜歌剧雏形—“vaudeville” (5)第三节 法国喜歌剧的先驱——“滑稽剧” (6)第四节 “悲剧”还是“喜剧” (6)第三章 爱情的冲突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2)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13)引言引 言在《卡门》这部作品情感表达中,比才把悲剧、喜剧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主体巧妙地融合在一体,角色之间的戏剧冲突也结合的完美无瑕。

尤其利用清晰、明亮的音乐色彩和拥有弹性的旋律特色,表现了剧情的节奏感和音乐织体的审美效应。

这部歌剧在比才笔下充分呈现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独到之处,再加上梅里美小说意外效果层出不断的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争锋相对,剧中人物角色行为、心理的刻画和音乐的表达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都知道日常生活中,悲和喜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喜悦也不曾有绝对的悲伤,像时间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改变不了更逃避不得,有时候恰恰正是这种悲喜交加才组成了我们绚丽多彩的生活。

第一章比才与他的至爱《carmen》第一章 比才与他的至爱《carmen》歌剧《卡门》是作曲家比才一生中最为经典的歌剧作品,《卡门》这部歌剧总共分为四幕,故事情节紧凑合理,最大的特点就是音乐风格与故事情节最大的平民化,倾诉的是最基层人民的心声,原本这部歌剧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是为喜歌剧舞台而创作的,舞台文本源自于梅里美的手笔,是一部现实主义中篇小说,小说作者梅里美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中的代表之一。

歌剧中的歌词部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由阿莱和梅里克共同推敲并创作,再加上比才富与活力的音乐创作灵感,这颗璀璨的星宿《卡门》应运而生。

1875年在法国的巴黎首演,在当时社会背景和大的歌剧环境下《卡门》的首演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如今的《卡门》是歌剧舞台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歌剧:1、拯救歌剧:拯救歌剧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

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被认为是第一部拯救歌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歌剧《菲岱里奥》成为拯救歌剧的代表作品。

2、大歌剧:大歌剧是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相对于当时的喜歌剧。

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奥柏《波尔蒂奇的哑女》和耶比尔《恶魔罗勃》。

3、轻歌剧(opera buff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轻歌剧与喜歌剧一样,是一种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与大歌剧相对。

奠基人是法国作曲家奧芬巴赫代表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4、抒情歌剧:抒情歌剧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是一种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的歌剧形式,它的篇幅比一般喜歌剧长,但没有大歌剧的浮华。

代表作品有古诺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涅的《曼侬》、《泰伊斯》;托玛斯的《迷娘》;圣-桑《参孙与达里拉》等。

比才,法国作曲家《阿莱城的姑娘》的问世,他自身的音乐才华才真正显示出来,《卡门》成为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