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及翻译原则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汉英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语句,它语言精炼、意蕴隽永,凝集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英汉词汇海洋里的瑰宝。
由于汉英民族存在着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汉英谚语在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标签:汉英谚语对比分析翻译策略一、引言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持久性、通俗性、口语化等特点。
早在17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索斯(Robert South)在其传道书的第一章里写到:“What a proverb,but th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several ages,gathered and summed up in one expression.(谚语乃众多时代经验积累、观察所获而集中表达之炼语也。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有名言:“The ge 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形式与内容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着手,分析汉英谚语的异同之处,以期为汉英谚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汉英谚语的来源对比(一)汉语谚语的主要来源1.来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言语大部分汉语谚语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人集体创作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很多谚语都同农业生活中的耕作、饲养、天气、季节以及许多在农民中广泛流传的事物相关。
例如:(1)瑞雪兆丰年。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浅谈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
浅析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摘要谚语是各种语言中十分活跃的成分,正确使用谚语可以丰富语言,增强语言的美感。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构成和构词方式。
本文探讨了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和语言美感两个方面。
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美感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and Its PrinciplesAbstract: Proverbs are active linguistic elements in languages. Speech is enriched and beautified by using proverbs correctly.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or English proverbs, the different thinking ways, cultural constituents and styles of word form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linguistic aesthetic feel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Key words: proverb; translation; culture; aesthetic feeling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耀眼明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水平和语言功底。
谚语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 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1】。
谚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同,其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也必然存在很多差异。
谚语翻译技巧
英汉谚语的区别与翻译原则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本文主要介绍英汉谚语英汉谚语的特点与区别,并对翻译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作了大致概括。
一、英汉谚语的特征(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第一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试论英汉谚语文化比较与翻译方法-2稿
试论英汉谚语文化比较与翻译方法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
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
本文对英汉谚语这两种语言文化瑰宝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来探讨英汉谚语间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了解谚语的定义与产生、起源差异、相关的历史典故、地理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来帮助理解消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掌握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可以流利并准确的进行英汉谚语的互译。
关键词:谚语,定义,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目录前言 (1)一、谚语的定义 (1)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1)(一)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2)(二)英汉谚语相关的历史典故差异 (2)(三)英汉谚语的地理环境差异 (3)(四)英汉谚语的习俗差异 (3)(五)英汉谚语的宗教信仰差异 (4)三、英汉谚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4)(一)直译法 (4)(二)同义谚语套用法 (5)(三)意译法 (5)(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五)释意法 (6)总结 (6)参考文献 (6)前言Francis Bacon said:"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它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是民族形式和各种传统的浓缩精华,是语言中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凝炼出的语言精品。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是语言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英语,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语言,在其漫漫长路中,吸收了欧洲多个国家的语言精髓。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名言, 诚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眼不见, 心不想(out of sight, out ofmin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中、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信实, 通达, 雅致”之效果。
二、汉英谚语的比较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谚语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谚语的主要语言特征是:富于形象、简炼概括、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英语谚语的常用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译法。
谚语(格言)都是前人(主要是群众)智慧的积累,好的谚语足以启发人们的深思,是取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一、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1.富于形象。
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论述道理,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让这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举个例子说,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我们仿佛看到大军队在行进,周围群狗狂吠,但大车队对此根本不予理睬,继续走向远方)。
这个形象告诉我们:不要管旁人的讥笑辱骂,自己认定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句英语谚语跟汉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意境虽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Diamond cuts diamond. (钻石割钻石——强中更有强中手。
)(2)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3)Misers put their back and belly into their pocket.(守财奴把背脊和肚皮(比喻衣服和食物)放进口袋里——守财奴宁肯挨冻受饿也舍不得花钱。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从头部开始腐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2.简炼概括。
谚语经过长年传诵,千锤百炼,能以极少的词表示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这么简单一个短句就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既然没有不转弯的道路,坏的运道也不会永远坏下去的,这实有“否极泰来”的意思。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谚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谚语在口头传播和书面表达中分布得很广,因此它们在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审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谚语起源于古代,中西方文化交往和传播进程中,有许多英汉谚语被翻译出来,它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变化上有许多不同,这种变化在探究文化差异,分析译文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英汉谚语的差异很大。
首先,英汉谚语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的词汇有较多的专业性,而汉语中的词汇口语化,较多的是拟声词汇,有助于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文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表达的是一个人不闲着就不会有麻烦,而汉语中的“滚石不生苔”则表达的是一个人长期漂泊就不会有成就。
另外,英汉谚语在语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Waste not,want not.”表达了“节约绝不会贫穷”,而汉语中“节约用度家可致富”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劝诫意味。
此外,英汉谚语在语句长短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Don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而汉语中“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由于谚语较短,在英汉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表达英文的表达意思,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以下是汉英谚语翻译的几种策略:首先,直译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更容易理解。
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可直译成“患难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其次,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即以译者的理解为主,灵活运用词汇,翻译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可以灵活意译为“太熟悉会导致轻蔑”。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
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
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四、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
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
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
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zione/alienation)与“归化”
国际大词典》把谚语定义为“简短的格言,特别是经验、格言、篇言、
智慧的浓缩。” 谚语深深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中,与此同时,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
素的差异,常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语言使用者间接经验
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
者一样的美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英汉,谚语,翻译,异化,归化
一、英语谚语的界说
谚语是以简短精练的形式表述事理且具有劝诫作用的传言。关于
谚语的定义,很多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曾做过解释。著名的《韦氏大词
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格言,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韦伯
民共识的心理基础,民族语言则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
说,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民
族的基础。在各民族实际的语言中,由于民族心理以及与之对应的价
值观念各不相同,其谚语就会在形式上存在着某种差别。我们可以通
过汉英谚语的差异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心理。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为金钱替上帝效劳的人,为更多的钱也愿被魔鬼驱使)
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恶人自有魔鬼保佑)
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
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第一篇: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摘要谚语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及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谚语的翻译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针对英汉谚语的翻译,提出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套译法、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以及省略法。
关键词谚语套译直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谚语是人类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言简意赅的箴言。
它是民间集体创造并广为流传,用于反映深刻道理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人类普遍的社会活动以及思维过程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使得汉英谚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又有很多相同点。
1谚语翻译的几种方法1.1套译法有些英汉谚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喻,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
这类谚语在翻译时则可以直接套用与之对应的异语谚语即可。
例如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汉语中的“趁热打铁”即属于此类。
再例如,英语中的Walls have ears可直接套用汉语中的成语“隔墙有耳”。
另一类亦可用套用法翻译的谚语不似上述例证所举,它们有相同的意义,却并未用相似的形象作为比喻。
例如英语中的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可翻译成中文中的“家丑不可外扬”,两者的意义相通,所用形象却截然不同。
在英语中使用鸟这种动物以及鸟巢的形象作为隐喻,而中文中的形象则是人类以及人的居所。
1.2直译加注法很多汉英谚语都暗含典故,如果直接翻译容易为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异国读者所不能理解。
而在异国文化中又很难找到与之同出一辙的相同典故或寓意相同的典故,因此在翻译此类谚语时应用直译加注法。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好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通过在诸葛亮后加注the mastermind,让不了解中国文化或未曾听说过诸葛亮的读者也能知道诸葛亮智者的代名词。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英语语言及文学的著名学者王 佐良这样回答:文化差异,如这种文化中显而易见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 就要详细解释。因此译者需非常认真谨慎地处理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 类学家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 提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作 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内涵丰富。谚语来源于生活,是 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 多彩的文化现象。它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某些部分,经过 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 言精品: 给谚语下一个固定的定义比较困难,因为不同的人对谚语理解不 同。如: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 的道理:“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 的产物);英国人类学家Tomas Fuller则认为: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 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总之,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 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练而简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 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 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直接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 差异;一是隐含意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 的具体反映。 二、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浓,西域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 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言一目了然,我们
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baby without asoul.没有爱的家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作者:曹翔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8期内容摘要:谚语是各国语言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其文化色彩浓厚,民族内涵丰富,是各国民间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钻石。
英汉谚语凝聚了中英两国智慧的精华,既有其共性,又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的异同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意结合法和对等翻译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对比翻译仔细观察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存在着某些共性,因此英汉谚语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相同英汉谚语很多源于人民的生活经验及经典文学作品。
很多英汉谚语中都与婚姻有关,如,汉语中的"强扭的瓜不甜"表明婚姻应得到双方的同意,勉强的婚姻则没有好下场。
英语中则有"Fanned fires and forced love never did well."也表明了一手包办的婚姻无法获得幸福。
除此以外,英汉谚语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如汉语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英语中的"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则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风格相同就其艺术性而言,英汉谚语大都言简意赅、修辞巧妙和韵律优美。
[1]英汉谚语都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共同特点,如汉语中有"人在做,天在看",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除此之外,许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谚语中也比较常见,如汉语中的"雷公叫,大雨毛快到",英语中的"Wall have ears."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英汉谚语语句流畅,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英语中的"God made dirt,dirt won’t hurt."使用了尾韵,汉语中的"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则通过押韵使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英汉谚语的比较与翻译【摘要】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译者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应准确理解英语谚语,要考虑英语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生活环境差异以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差异,还要考虑汉语读者能否理解并接受译出的谚语。
【关键词】谚语;比较;翻译谚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来源于生活,用精练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智慧。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语言的高度浓缩,是智慧的高度概括。
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
谚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谚语一般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说来顺口,听来入耳,很容易流传,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没有谚语,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
如果恰当地使用谚语,就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交谈时能活跃气氛,写作时可增加文采。
有时为了说明某一事情或比喻某一形象,往往要用很多词语来进行说明,但如果说话人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两句谚语,就能很容易传达清楚意思,并使听话人感觉一语中的,留下深刻的印象。
1.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英美和中国远隔万里,文化和历史各不相同,语言又分属不同的语系。
因此,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就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主要有如下不同:1.1比喻的不同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形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汉语和英语往往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许多比喻是各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
例如:英语as drunk as a mouse、as quiet as a mouse、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这三个表达方式的喻体都是mouse;但汉语要表示这些意思,则用不同的喻体,汉语应说成“烂醉如泥”、“静如处女”、“一贫如洗”。
在汉语中,老鼠的隐喻意义是胆小,因而汉语有“胆小如鼠”之说,但同样意思,英语却说as timid as a hare或chicken-hearted。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2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3习俗差异汉谚语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
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learnm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谚语文化对比与翻译□曹"内容摘要:谚语是各国语言中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其文化色彩浓厚,民族内涵丰富,是各国民间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钻石。
英汉谚语凝聚了中英两国智慧的精华,既有其共性,又存在差异。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文化的异同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翻译,包括直译法、意译法、直意结合法和对等翻译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对x翻译一.英汉谚语的相同之处仔细观察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存在着某些共性,因此英汉谚语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起源相同英汉谚语很多源于人民的生活经验及经典文学作品。
很多英汉谚语中都与婚姻有关!如!汉语中的&强扭的瓜不甜&表明婚姻应得到双方的同意,勉强的婚姻则没有好下场。
英语中则有"Fanned fires and forcedlove never did well."也表明了一手包办的婚姻无法获得幸福。
除此以外!英汉谚语也有很多是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如汉语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英语中的"All is not gold thatglitters."则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2.风格相同就其艺术性而言!英汉谚语大都言简意赅、修辞巧妙和韵律优美。
⑴英汉谚语都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共同特点!如汉语中有"人在做!天在看"!英语中有"Time is money."除此之外!许多巧妙的修辞手法在英汉谚语中也比较常见!如汉语中的"雷公叫!大雨毛快到",英语中的"Wall haveears."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英汉谚语语句流畅!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英语中的"God made dirt,dirt won't hurt."使用了尾韵!汉语中的"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则通过押韵使人读起来抑扬顿挫。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30页
范加林 涂露 胡盼
1. 谚语的定义 2.汉英谚语的比较 3.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 4.汉英谚语的翻译
谚语的定义
(1).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 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现代汉语词典》)
(2).A proverb is a short sentence based on long experience. A proverb is much matter decorated into few words. Proverbs bear age, and he who would do well may view himself in them as in a looking glass. 谚语是简短的句子,基础则是丰富的经验,是把 丰富的内容浓缩在少数词语之中。谚语代代相传 ,谁想干得好,可把谚语当镜子照。
• No moon, no man.(哈代《还乡》):没 有月光,就没有人。
•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 (莎士比亚)借出你的钱,失掉你的朋友。
3.寓言
e.g.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眼不成夏《伊 索寓言》
(二)内容特点:谚语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包含 着特定的文化色彩。
e.g.Those living on a mountain live off the mountain, those living near water live off water.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Man stuggles upwards; water flows downwards.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a. Eat an apple going to bed, make the doctor beg his bread. 睡觉前吃一个苹果,医生就只好去乞讨。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在汉语里意味着稳定统一 。四海之内皆兄弟 (lm n bohr)四海 a e rtes; l 为家 ( k D ’ hm hrvr l s ;六 ” mae e s o ew eee l ) “ 是非常特别的数字 , 含安 0 oei 包 全, 幸运 , 成功等意思 。 国之君 , 六 六六大顺 , 六畜兴旺 , 身怀六 甲。 但在 英语 中关于六 的谚语多含贬 义 :t i s n ees a s e dsvn( x a 乱七 八糟)s l ;i t Oe xo l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英汉谚 语 文 化差 异 及 翻译 方 法
广西 师范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邓 蓉
[ 摘 要] 谚语作为语言的结晶, 包含丰富的文化 内涵。由于中英 两种文化存在诸 多差异 , 导致谚语 的翻译需考虑这些 因素。本文先 分析英汉谚语 的文化差异, 然后针对这种翻译难现 象总结 了几种翻译方法。 旨在 强调作为译者对两种 文化的精确把握 至关重要。 [ 关键词 ] 英汉谚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d ao , rg n 除 bidd ao , g tiea r o 。 l rg n f h k a n n i l dg
第三 , 中国和英语 国家 的人 民对同一数字有不同的理解 , 这就 导致 了包含数字 的谚语 涵义不同 。英语 中“ ” 一 表示 地位高 , 独一无二 , : 如 O e oyi1 oy oeaoeteo l. N d 0 d ;n bv;h l oe 汉语一则意 味着完整 ,和谐 。 b s3 b d l 如 : 了百了; 一 一统天下 。 二在英语 中表示相反 的。 比如 :usw dto p ttoa w n tgte. oe r根据事实推断。 w t d ee re 行是冤家 。 B ten h T o f ae vr ge同 o ar n a ew e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谚语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谚语,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为翻译带来了挑战,但也为翻译策略提供了机会。
本文将探讨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因此英语谚语中有很多与海洋、船只、潮汐等相关的表达。
而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农业历史悠久,所以汉语谚语中有很多与土地、农耕、季节等相关的内容。
例:英语谚语“salt water and ship - shaped stomach”比喻“心胸狭窄,难以容忍别人的错误”。
这里的“salt water”指的是海水,而“ship - shaped stomach”则形容胃像船一样容易受潮,比喻心胸狭窄。
英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依赖性。
这种社会习俗的差异在谚语中也有所体现。
例:英语谚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汉语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强调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英国的历史文化悠久,许多英语谚语源自于历史事件、名人名言和经典文学作品。
而中国历史悠久,很多汉语谚语都包含有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all’s well that ends well”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第十二夜》,意指“结局好就一切都好”。
而汉语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则源自于古代传说,意指“心甘情愿的事情不需要解释”。
直译法是指将原文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保留原文的形式和风格。
在翻译英汉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来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等元素。
例:英语谚语“time is money”可以直译为“时间就是金钱”,汉语谚语“瓜田李下”可以直译为“under the melon and plum trees”,比喻“避免给人产生误会的行为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