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
二、课前热身
1.答案为A。“钞”应该读作chāo。2.答案为C。“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3.答案为A。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4.答案为A。“阵”根据文意应该为“层”。5.答案为B。“若”应该调到“你”后面。6.答案为C。括号里的话,最后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7.答案为B。A项无比喻,C、D两项均无对比。8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9.D(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三、阅读理解
(一)1.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
2.写出故都之秋清、静的景色,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情。
3.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二)1.属议论部分,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2.“已”是“停止”的意思,“不能自已”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表明了对于秋天的热爱,不是以自己的感情为转移的,是一种由不得自己的喜爱之情。
(三)1.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2.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最后一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四、延伸拓展
1、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题是“大地山河”,描写的具体对象是河、高原和雪,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着重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把握文章的中心线索。有了明确的中心线索,文章才能贯穿为一个整体,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地。通观《大地山河》,不难发现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全文的线索;考生如果答成“以作者的行踪为中心线索”,就错了。
二是注意文章的过渡、衔接与照应。过渡自然,衔接严密,照应得法,能使文章的材料舒展自如,又环环相扣。《大地山河》中的三幅画面,就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才得以衔接起来的。在作者眼中和心中,西北高原是独特的:河,“到了冬季水浅”,但夏季涨水,“却也实在威风”;高原,一望平畴,麦浪起伏,而极目远望,“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雪,在大野,一望皆白,“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作者的这些印象、感想和想像,连接起了涉及“河、高原和雪”的所有材料。
1.、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2、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必须认真审读全文,扫描重点语句,并进行合理归纳和恰当概括。
文中说“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简言之,即“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文中说“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简言之,即“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
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文中说“没有到过西北”的人,会有“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误解,而一旦亲自观察,才能对西北的河有真切的体验,即为“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而在西北,河在不同季节有不同情形,高原也因观察者的角度而有不同感受,这说明了解它“要有宏观的把握”。
2、答案: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3、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读者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是高考测试的重要内容。在2000年《长城》,20XX 年《门》,20XX年《话说知音》等高考题中都有直接考查本考点的题目。
本题一共两问,答题的区域在倒数第二段。第一问“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答案很明显,前者若“柳絮因风起”,后者似“空中撒盐”,考生无需对这两个比喻句进行阐释。
第二问“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也不难。文中说“‘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这“清灵俊逸”当然属于一种“感受”。文中说“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即为“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受,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文章说”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即为“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3、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受,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也涉及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题5个选项中的4个选项考查鉴赏能力,只有A项也兼考查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