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异化
国旗下的讲话 推动宗教与旅游融合发展
国旗下的讲话推动宗教与旅游融合发展宗教和旅游作为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国旗下的讲话中,我们探讨如何推动宗教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实现宗教和旅游的双赢局面。
一、宗教旅游的意义与影响宗教作为人们追求心灵寄托、精神追求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的意义。
而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有其独特的影响力。
宗教旅游则是宗教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其意义和影响在于:首先,宗教旅游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各种宗教文化的机会。
通过参观圣地、寺庙、教堂等宗教遗址,游客可以感受到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对不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宗教旅游对于宗教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宗教地区得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最后,宗教旅游对于地方经济和就业的推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宗教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地方经济水平。
二、宗教旅游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尽管宗教旅游对于宗教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宗教旅游存在着文化冲突的问题。
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有时会引发文化冲突的现象。
为了推动宗教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我们需要加强跨宗教、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提高各方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宗教旅游还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一些宗教遗址位于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敏感区,游客的涌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推动宗教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最后,宗教旅游还存在着安全管理的问题。
一些宗教遗址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如人群聚集引发的交通拥堵、火灾风险等。
为了确保游客的安全,需要加强对于宗教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三、推动宗教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为了推动宗教与旅游融合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首先,加强宗教旅游地的规划和建设。
宗教旅游项目的出路与归路
宗教旅游的出路与归路作者| 楚天盛策划机构策略总监李金华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消弭,文化地产正风头正盛,休闲旅游则成为一场溯流而上的全民盛宴,作为文化标符的宗教场所自然也被裹挟其中,加之与寺院重建与景区开发的共同助力,使得宗教旅游的内容演绎愈发迷离:所谓禅修中心、国学文化体验中心、佛教文化园等大批文化工程应运而生,尤其是一些名胜景区,更是不甘其后,攀比之风日盛,让清净的寺庙不胜其扰。
宗教旅游快餐化、文化体验雷同化,这场狂欢背后的出处何在?又归至何方?笔者作为浸染于其间的见证者,深知“繁荣之下,道行渐远”的隐忧,故此也谈谈宗教与旅游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正视听。
首先,需厘清宗教文化的本质所在。
近些年来,国人对儒释道文化的推崇,部分原因来源于类各名人的推波助澜,部分原因则是大众对当前社会的焦虑与困惑。
作为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宗教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种身心灵的熏染,对人与社会的塑造无远弗届。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悠久的历史与传承,佛教更是其中翘楚。
宗教之所以能超越时空、延绵不息,其根源来自于信仰的力量!所以,宗教文化的本质即是信仰。
信仰乃立宗传教的灵魂所在!信仰之微密而殊胜,集中落在“信—解—行—证”的点滴之间。
其次,需洞见旅游开发定位的初心与目的何在?宗教旅游的主导者通常是寺院、开发商、政府(尽管有时也处于隐形角色),在这三角关系中,通常两两联合,也就是说三方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从开发者的初心与目的即可窥见一斑:举寺院为例,寺院作为文化价值的载体,相对世俗丰富的体验欲求通常较为固化,对社会流行层面与外界互动方面难以平衡互动。
对多数人而言,寺院之旅实在实在是“赏游而不赏心”,但对于少数有精神需求与文化追索的人而言,寺院的沉静与深远则是舒展现代人心域的净土,其“尊古而不落俗、自省而不自闭”的形象极易唤起心理的共鸣。
笔者本人也是寺院神游与体味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初期也和很多人一样,在游玩与好奇之心的驱使下,一时流连忘返,对道庙修行人艳羡有加,此后通过不断的深入与融入,其感悟却大有不同,我把它总结为入庙之旅的三部曲:“神秘——神奇——神圣。
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王樊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摘要:宗教旅游产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宗教普度众生和教化万民的责任,然而我国在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产业的同时,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警示和注意的问题:宗教旅游单位管理混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商的毁坏式开发,旅游景点商业氛围浓厚,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端正宗教旅游文化观念,大力宣传宗教文化的积极面,大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宗教旅游业从业者,建立新型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
关键词:宗教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我国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宗教文化遗产中,能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性遗址近4000多所,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人文、艺术以及宗教特色受到国内外专业学者的认可,更受到海内外游客的热烈追捧。
大力发展我国宗教旅游产业,不仅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向善的积极作用,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宗教旅游的多重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参与宗教旅游项目的游客逐年增多,其间,游客们或抱着文化游览的休闲目的,或抱着朝圣祈祷的宗教信仰目的而参与到宗教旅游中来。
因此,随着宗教旅游参与群体的不断壮大,其为我国社会作出的物质与文化贡献不容小视。
一、大力发展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社会意义宗教旅游本身具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其职能和功用涵盖广泛。
其一,宗教旅游可扩大国内外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还可以加强国内外友好往来。
我国宗教旅游本着以宣传本国宗教信仰为宗旨,充分尊重和保护我国宗教信众的信仰自由。
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按照法律法规制度管理和发展宗教事务,并且通过科学的指导引领宗教文化与当今社会不断融合,逐步消除宗教迷信、偏见以及误解,全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宗教文化环境。
宗教旅游的利益主体分析与协调机制构建
■ 学海杨帆宗教旅游的利益主体分析与协调机制构建*⊙ 袁银枝内容提要:宗教旅游以宗教文化为核心,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时常遭遇实践难题,需要加强分析与研究。
宗教旅游的核心利益主体包括政府、旅游企业、宗教场所、宗教信徒、旅游者等,彼此之间各自具有特殊性,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具有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
运用利益主体理论,分析各利益主体在宗教旅游中的地位作用、利益诉求和矛盾关系,有利于建立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宗教旅游 利益主体 协调机制 构建作者简介:袁银枝,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师。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旅游日益兴起。
在出世与入世的博弈中,宗教因旅游走向世俗化。
昔日清净的宗教圣地逐渐成为广大游客感受宗教魅力、浏览宗教景观、研习宗教知识、体验宗教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宗教圣地因世俗化变成了旅游胜地,甚至造就出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
许多地方发展旅游离不开宗教,宗教旅游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宗教旅游涉及诸多特殊利益主体,它们因宗教而利益共生、相互依赖,但也因发展宗教旅游的动机不同、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的区别,导致难以完全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甚至相互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
宗教场所早已由一方净土变成了充斥利益纷争的世俗之地,处于各种利益主体博弈的漩涡之中,矛盾与冲突屡见不鲜。
如果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长期得不到调节,必然伤及各方诉求,不仅不利于开发宗教旅游,影响当地旅游事业,也必然不利于当地开展宗教工作。
笔者认为运用利益主体理论,厘清宗教旅游的利益主体、分析其利益诉求、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对发展宗教旅游会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一、利益主体理论及其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一)利益主体理论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产生既是对传统主流企业理论“股东至上主义”的一种“理论反思”,又是对西方社会所掀起的一系列社会责任运动的“理论回应”。
宗教场所旅游化
胡雅楠 201300113016 化院论宗教场所旅游化宗教的产生,是来源于人的欲望所带来的苦恼后果。
为了思考这些苦恼,才产生了思想;为了发扬思想或者解释疑惑,才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哲学概念;为了使这些原始的宗教、哲学概念成为指导生活的潜在意识,所以才有了仪式化程序化的宗教。
宗教的价值在于让一个人得到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判断、理解、以及实践的方式。
在日益强调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中国宗教文化的作用得到不断提升。
因为中国宗教文化既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源泉。
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圣地都成了重要的宗教旅游胜地,宗教旅游胜地不仅肩负着旅游休闲的直接功能,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谐文化、引人向善、慰藉心灵、稳定社会的间接功能。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共同的圣地)、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世界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地方。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旅游热在中国老百姓中正悄然兴起。
在旅游资源中,宗教文化可谓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
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宗教文化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的比例,在中国达到了5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竟占了90%”。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
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
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一、本文概述《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概念。
文章首先对异化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异化是指人与自身创造物的关系颠倒,人成为了自己创造物的附属品,失去了对自身创造物的支配权。
随后,文章分析了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与异化的关联,揭示了这些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文章通过对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概念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扭曲,以及这种扭曲关系对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剥夺。
文章指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依赖越来越强,物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而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则逐渐被物化、物象化和拜物教所侵蚀。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人的异化,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精神空虚、价值迷失、人际关系冷漠等。
文章最后呼吁人们要警惕异化、物象化、拜物教和物化等现象的危害,重新审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文章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等,以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异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异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异化,作为哲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将其自身的力量、属性、关系等转化为异己的、对立的力量和关系,从而使自身受到控制和支配。
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异化。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却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自身却陷入了贫困和奴役的境地。
这种劳动者与其劳动产物的对立关系,就是劳动异化的表现。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异化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人的本质力量被物化,人的社会关系被异化为物的关系。
浅析宗教旅游的开发利用问题
浅析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摘要:在社会经济以最快的速度前进的新时期下,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时代的意义。
现在,我国相比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的程度不够重视,在这方面也缺乏一定的专业、高素质的人才,在资源保护方面投入的工作力度不够,对宗教文化旅游办理的体制也不够完善。
所以,笔者笔者根据对宗教文化旅游方面的分析,对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应用做出了研究,认为首先要将模糊的观念澄清,增强对宗教文化的正确认识,对宗教文化旅游的专业人员增强素质方面的培养,准时加大改革宗教文化旅游的办理模式,在实质上促进宗教文化旅游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开发应用;分析对策中华民族的过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不停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熏陶(长期受到好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俗,在建筑、文化和艺术方面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宗教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资源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宗教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都非常的丰富,所以出现出开放的优势,就现在我国宗教文化旅游的形势来看,对于我国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应用。
一、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方面包括了以宗教活动作为主要组成部分,以宗教景点为场合的旅游资源,不停吸引旅游者的到来,不停为旅游业应用所产生一定经济效果与利益的旅游活动。
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因此历史文化繁多,宗教文化资源也很丰富。
现在我国主要面临的名胜古迹中有一半左右都是宗教文化的遗迹,并且国家设立的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中,有一半并且是有关到宗教文化的。
所以我国在宗教文化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宗教文化不但可以是游客观光游览的胜地,并且并且是可以让游客获得大量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博物馆。
增强对宗教文化旅游的开放,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积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助于自由信仰宗教的政策施行,增强对外文化的交流,我国政府不停将保护和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做为长期的基本政策。
关于加快宗教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论文
加快宗教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论文关于加快宗教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论文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客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内容和载体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本调研组针对湖南省常德市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认证思考,形成了具体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发展的现状1.常德市宗教现状及发展情况。
主要有三个类别的文化资源。
一是核心宗教文化资源。
桃花源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桃川万寿宫有“华夏第二宫”之称;药山寺被誉为“曹洞正脉”,影响深远;石门夹山寺历经“三朝御修”,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二是普通宗教文化资源。
澧县钦山寺曾为鉴真东渡前的习经之地,也是日本佛教一宗的发祥地;津市古大同寺历来是九澧一带具有传戒资格的选贤十方丛林,曾有不少高僧驻锡。
三是其他宗教文化资源。
津市市关山中武当道观相传是真武祖师飞身之地,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
2.常德市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
常德市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一是资源品质好。
常德市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6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二是资源独特性强。
常德市目前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遗址、《桃花源记》所在地、茶禅祖庭夹山寺、道教圣地星德山、最长的诗书画艺术墙常德诗墙以及“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善德文化等一批国家顶级文化资源等一批省内顶级自然资源。
三是资源集聚度高。
常德市旅游资源以市区为中心,呈南北两翼对称分布,形成了四大资源集聚板块,即沅江密集板块、澧水密集板块、壶瓶山密集板块和西洞庭湖密集板块。
3.常德市宗教文化助推旅游发展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旅游产品。
如德山乾明寺大力开发佛教的木鱼、进香袋、佛珠等佛事活动用具;津市药山寺面向游客提供茶具、素米、素食及系列开光物品和音像资料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近年来,宗教旅游热空前高涨,宗教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宗教旅游又和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体验活动密切相关。
宗教信众的供香拜佛、朝圣等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庙宇的建筑风格以及宁静祥和之气氛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把宗教旅游作为经济发展手段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经济和借精神信仰以规范社会秩序的一箭双雕的好手段。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如下:摘要:宗教旅游产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宗教普度众生和教化万民的责任,然而我国在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产业的同时,存在着许多值得我们警示和注意的问题:宗教旅游单位管理混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商的毁坏式开发,旅游景点商业氛围浓厚,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端正宗教旅游文化观念,大力宣传宗教文化的积极面,大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素质的宗教旅游业从业者,建立新型的宗教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宗教文化遗产中,能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宗教性遗址近4000多所,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人文、艺术以及宗教特色受到国内外专业学者的认可,更受到海内外游客的热烈追捧。
大力发展我国宗教旅游产业,不仅能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向善的积极作用,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宗教旅游的多重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参与宗教旅游项目的游客逐年增多,其间,游客们或抱着文化游览的休闲目的,或抱着朝圣祈祷的宗教信仰目的而参与到宗教旅游中来。
因此,随着宗教旅游参与群体的不断壮大,其为我国社会作出的物质与文化贡献不容小视。
一、大力发展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社会意义宗教旅游本身具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其职能和功用涵盖广泛。
其一,宗教旅游可扩大国内外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还可以加强国内外友好往来。
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宗教旅游开发不够全面、宗教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以及宗教旅游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加强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升宗教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品质等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望解决宗教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推动其蓬勃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有望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问题、对策、资源开发、产品特色、管理规范、保护、品质、前景。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宗教旅游产业是我国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我国拥有丰富的宗教资源,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样化的宗教文化,这些宗教资源为宗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随着宗教旅游需求的增加,我国的宗教旅游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宗教旅游开发并不够全面,很多宗教景点和遗址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宗教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宗教旅游管理不规范,存在一些文物破坏和景区乱收费等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加强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保护好宗教文化遗产,有效利用资源。
提升宗教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品质,开发各具特色的宗教旅游产品,增加吸引力。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我国的宗教旅游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我国宗教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旨在解决当前宗教旅游开发不够全面、宗教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宗教旅游管理不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加强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升宗教旅游产品的特色和品质,为我国宗教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合理的路径和措施。
丹东宗教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
丹东宗教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于航(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摘要:丹东宗教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史迹丰富。
丹东的宗教旅游近年来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在宗教旅游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与城市规划的矛盾问题也愈见突出。
本文通过阐述丹东宗教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城市规划对宗教旅游发展的阻碍及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丹东;城市规划;宗教旅游宗教是一种文化资源,亦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
宗教体系中包括宗教起源、派别、教义、组织、节日和艺术,以及其影响的民族和地区,所有这些关于宗教文化的内容,一旦与旅游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旅游文化,宗教起源与发展、中国化进程、基本教义和供奉对象等宗教文化信息,是宗教旅游文化形成的基础,庙宇、园林、寺塔、石窟和建筑小品及构件等建筑景观,宗教绘画、音乐、舞蹈和雕塑等宗教艺术景观,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民俗和饮食等文化景观,以及各地宗教名山和圣地,连同宗教朝觐、休闲、参与和观光等旅游产品,构成宗教旅游文化的具体研究对象。
一、丹东市宗教旅游现状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当宗教胜地被赋予旅游功能时,它不仅是宗教、文化的殿堂,而且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经济单位”,其经济收入又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雅法尔·雅法里认为,“许多宗教和考古建筑之所以能从被毁坏的境地中被拯救出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
丹东拥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大孤山,凤凰山,五龙山等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都是丹东宗教旅游发展的基础。
这些旅游景点在假期,旅游黄金周都能吸引大量旅游观光者。
除此之外,在一些重要的宗教旅游节日里,这些宗教旅游景点更是吸引无数的宗教旅游者前来朝觐、观光、游览。
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丹东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然而,城市作为旅游业的依托,丹东城市的依托作用在宗教旅游中并不是很明显。
昆明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及开发构想
昆明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及开发构想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作者:丁侃蔡飞摘要: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一种文化,亦成为旅游资源。
文章在找出昆明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拟提出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的新构想。
关键词: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的专门朝圣的及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
随着昆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冷清的宗教圣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宗教活动场所逐渐成为旅游热点。
一度遭冷落的寺院经济在新的需求推动下,也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
一些与旅游配套的服务设施已在宗教圣地中产生,旅馆、餐饮、娱乐、旅游商品成为寺院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寺院开辟了新的财源,为寺院维持生存注入了新的生机。
不仅如此,就连寺院附近的居民也以各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加入到旅游服务之中,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昆明宗教形态纷繁复杂、类型齐全、内容极为丰富,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理想地区。
昆明现已建成一批以宗教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旅游景点,有的甚至成为某一地区的标志性旅游点。
到昆明旅游,除了游览世博园、民族村,游客们总忘不了游金殿,登龙门,而位于西山的华亭寺、太华寺更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必到之地。
虽然昆明宗教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昆明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昆明宗教旅游资源尚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也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发层次比较低,开发中仍然存在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昆明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一)地方政府对宗教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目前地方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信教群众在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合法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规定,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对党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加强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缺乏了解和研究,落实不力;对“宗教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良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打开发、大收益,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导致“不敢管也怕管,又不会管,甚至不去管,谈宗教色变”的不良现象。
对旅游异化问题的反思
旅游 也 不 例 外 。旅 游 作 为 一 种 异 地 休 闲 生 活 方
式 , 人类 社会 文 明进 化 的产 物 , 以审美 、 是 是 消遣 、
展 旅游 业应 首先 以资 源 为依 托 , 出本 地 区 的资 突 源 优 势 。然 而 , 泛 旅 游 资 源 论 ” 有 相 当 的 市 “ 却 场口 , 些地 方政 府 官 员 不 能 正 确理 解 旅 游 资 源 ]一 的概念 , 面追求 政绩 , 片 致使 一 些劳 民伤 财 的所 谓
地方 全力 发展 , 件 不 国古 典 哲 学 , 是指 在一 定 历 史条 件下 , 物在发 展 过程 中产 生变 异 , 自己 事 把
强行 上马 , 现 出一 种 过 分重 视 旅 游 产 业 的经 济 表
属性 和旅 游 的积极 作用 而忽 视旅 游产 业 的文化 属 性 以及旅 游 活动 可能产 生 负面影 响 的错误 认识 。
Vo1 1 N O 3 . 0, .
J n 2 0 u . 08
对 旅 游 异 化 问 题 的 反 思
曹诗 图 鲁 莉 苟 志 欣
( . 汉 科 技 大学 管 理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8 ;2 三 峡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北 宜 昌 4 30 ) 1武 湖 301 . 湖 4 0 2
旅 游项 目盲 目上 马 , 旅 游 资 源 和 当地 生态 环 境 对 造成 严 重破 坏 , 如 “ 峡集 锦 ” 诸 三 这样 的人 造 景 观 动辄 将数 千 万人 民 币打水漂 的事 例举 不胜举 。
( ) 游 开 发 忽 视 文 化 内 涵 的 挖 掘 和 资 源 的 二 旅
求知 为 主 的异地 愉 悦 体 验 。今 天 , 游 已成 为 人 旅
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作者:沈德昌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4期【摘要】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素质从业人员、资源保护不力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现象。
因此,我们要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促进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关键词】宗教文化旅游现状开发对策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渗透到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宗教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厚,开发优势明显,但从总体看,我国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还未能进行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
我国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宗教文化资源丰富。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存的主要名胜古迹中,宗教遗迹大概占据一半,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近二分之一为宗教景观。
①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和旅游价值,它们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是人们访古探幽、增长知识的博物馆。
对宗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有助于引导宗教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
一直以来,我们都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
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名词解释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名词解释
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一种哲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将自己的本质和存在与某种特定的信仰或观念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他们无法区分自己和这种信仰或观念,甚至将这种信仰或观念视为自己的本质。
在宗教领域中,自我异化现象表现为一些信徒对某种特定宗教的过度崇拜和依赖,认为该宗教是他们的本质和存在的体现,而无法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
这种自我异化可能导致信徒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甚至被极端主义者利用,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异化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宗教体验,它可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信徒保持理性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避免陷入自我异化的状态中。
创意游憩自主旅游时代,宗教旅游优质提升路径
创意游憩自主旅游时代,宗教旅游优质提升路径“自主旅游”,是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近期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林峰博士认为,以自主旅游为主要旅行方式的世界范围内的自主旅游时代已经到来!自主旅游时代,旅游者将拥有更多的可选择时间、可选择产品和商业提供服务方式,旅游创业和创新成为时代趋势,科技引领成为时代的印记。
宗教旅游是一种以宗教朝觐为主要动机的旅游活动,如何在自主旅游时代下进行开发是本文探索的要点。
要问现在最火的寺庙是哪里?当属北京龙泉寺。
史上学历最高的学霸寺庙,有“北大清华分院”之称。
前年10月他们开发了,一个60厘米的机器僧。
能明白简单的指令,跟人对话卖萌。
颇有佛教界Siri的赶脚。
这个呆萌呆萌的机器僧叫“贤二”可是寺里的头牌,小网红一个。
贤二的口头禅是:“我去问问我师父”在贤二胸前的屏幕上,提示他能回答的问题范围。
现在寺庙都如此高科技,如此接地气。
小编我惊叹原来还有这种操作?来感受一下贤二的厉害:问:我老婆脾气暴躁怎么办? 贤二:只好跟她过下去咯,我又不能劝你离婚。
问:妈妈老是唠叨怎么办? 贤二:老人嘛,让着她吧。
问:我活不下去了怎么办?贤二:别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最惨。
问:你为什么懂这么多?贤二:懂得多,麻烦就多。
简直句句人生哲理,不服不行。
时至今日,宗教旅游终于开始了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新尝试,当前龙泉寺被坊间称为“科研最强寺”、“极客归属地”,在动漫制作、信息技术开发运用、学术研究、翻译交流等领域已经凝聚、培养了一批人才。
而龙泉寺的“贤二”机器僧成为互联网上的红人,其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贤二”机器僧产生的社会效应,展示了佛法与科技联合的创新潜力。
早在2007年,绿维在九华山大铜像景区开发策划项目中就提出在宗教旅游产品设计上,要以“尊佛、礼佛、拜佛”为主题,以佛教文化为理念,设计特色的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将宗教文化旅游活动带入体验旅游的新境界;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礼佛、拜佛、尊佛新模式,成为项目核心产品。
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
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第一篇: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宗教旅游异化的驱动机制高科宗教旅游异化的驱动机制是指导致宗教旅游异化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程序,其依赖宏观和微观驱动力的共同作用。
宗教文化世俗化、实用主义的宗教信仰、旅游发展观等是宗教旅游异化的宏观因素,对宗教旅游异化起深层次的、隐性的促进作用;而旅游经营商及从业人员对宗教旅游的开发及经营模式、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旅游者消费心理及行为等是宗教旅游异化的微观因素,对宗教旅游异化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宗教旅游异化是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宏观因素分析1、宗教文化世俗化。
宗教追求的是从现实世俗生活中解脱,是一种出世文化。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世俗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不断侵入宗教组织内部,宗教建筑、仪式逐渐被开发成一种商品,而其传统功能却不断弱化。
宗教团体也开始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开展商品经济活动,教职人员戒律松弛,乐于接受世俗的生活方式。
宗教世俗化过程要求宗教不断地去适应社会进步,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积极参与现实世界建设,较之以往会更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随着资本和权力的介入,宗教文化加快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并迎合了“民族—国家”语境下现代化建设的诉求。
因此,原本是一方“净土”的宗教地变成了财源滚滚的旅游景区,神圣的“出世”文化逐渐受制于世俗的“入世”文化,在“经济优先”的权力话语下,神圣的宗教文化就可能迫于大众旅游的压力而被商品化、庸俗化、异化。
2、实用主义的宗教信仰。
普通民众(潜在和现实的旅游者)功利化的宗教信仰传统容易滋生实用主义的宗教旅游。
人们进行宗教旅游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体验宗教“出世”文化的境界,从而看淡世俗的功名利禄、摒弃物欲的羁绊、脱离红尘俗事的烦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是通过祈福、祭拜、捐赠香火等手段,或希望发大财、升大官、娶娇妻、早生贵子等等,具有明显的物质化功利目的。
以迎合这种功利主义宗教信仰而开发的宗教旅游产品多半是缺失宗教文化内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旅游异化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语“alienation”,是一个哲学概念,其本意指人的产物(包括宗教、意识形态、国家、商品等等)对人而言发生了背离,即摆脱了人的控制,成为与人相对立的、相敌对的、格格不入的异己的独立力量[1]。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异化进行过阐释,其本质都是指人的产物(客体)违背人(主体)的主观愿望和目的的变异[1-2]。
田勇和祝顺保将异化理论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用以批判旅游发展中“偏离了旅游业的产业属性及发展初衷”的现象[3]。
曹诗图从哲学角度对旅游异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异化是人们在通过旅游活动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过程中,旅游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力量或负价值作用,给人们自身带来危害[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异化现象在旅游的各个领域中不断显现。
近年来,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国内生态旅游[5-7]、乡村旅游[8]、民族文化旅游[9]以及旅游消费行为[10-11]中存在的异化现象。
宗教旅游异化是指宗教旅游的政策制订者、开发经营者、旅游者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所导致的宗教旅游发展偏离旅游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致使宗教旅游发展不可持续的过程及结果。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宗教旅游热”[12]。
然而,当我们检视宗教旅游发展历程时却发现,在我国宗教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盲目的宗教旅游开发,宗教文化庸俗化、商品化,旅游者迷信消费等异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
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国内还未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笔者试图对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原因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国内宗教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一宗教旅游异化的表现
(一)宗教旅游开发行为异化
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是国际公认的遗产保护原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要原则[13],也是文化旅游开发中必须恪守的基本原则。
然而,国内部分宗教旅游开发却严重违背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
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在没有进行历史考证的情况下,盲目地恢复、重建或新建寺庙、宫观、佛塔,塑造佛像、神像等宗教建筑。
更有甚者,有些开发商竟然在非宗教活动区域凭空“就地取材”,新建各种佛塔、道观、寺庙等伪宗教建筑,漠视宗教文化本身的历史延续性,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
其次,有些宗教旅游景区过度兴建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破坏了宗教景区的宗教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浙江普陀山这一“海天佛国”圣地已经变成了拥有“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性旅游城市。
昔日“见屋皆寺庵,逢人尽僧尼”的宗教文化气氛
已经被今天喧嚣的商业气息所取代,普陀山作为宗教文化圣地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4]。
另外,一些地方的宗教旅游开发过多迎合游客的低级趣味和封建思想,忽视对神圣宗教文化内涵的挖掘。
一些开发商为了吸引游客,打着“抢救文物”、“挖掘传统文化”等幌子,修建“神宫”、“鬼都”。
这种行为虽然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以在短时期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客观上却为封建迷信推波助澜,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例如,曾经闻名遐迩的丰都“鬼国神宫”试图以中国的“鬼文化”为卖点,宣扬鬼神、生死轮回等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二)宗教文化过度商品化
根据迈肯内尔(MaCannel)的“舞台真实”(stagedauthenticity)理论,文化作为吸引物极易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被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14],进而引发一些不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失真问题。
宗教旅游本质上属于文化旅游的一种,因此也不得不面对由于旅游发展而导致的宗教文化商品化问题。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不断地被挖掘、包装或直接生产成旅游产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商品化问题。
黄秀琳指出,目前我国宗教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宗教文化圣地旅游运营的现代化、宗教文化旅游表述中的俗化与伪化、宗教旅游产品的有价展示等宗教文化商品化现象[15]。
更为
严重的是,原来被认为是神圣的不许被俗人观看的宗教祭典和仪式现在已经被包装成一种商品;原来已经定制化的神圣宗教活动沦为一种付费表演供游人欣赏。
这些带有浓厚趋利色彩的行为与宗教文化的“出世性”是格格不入的,宗教文化的商品化加剧了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进程。
(三)宗教旅游中的封建迷信泛滥
虽然宗教与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外在展示形式却多有相似之处。
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大多身披宗教旅游活动的外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普通人难以区分。
旅游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在营销过程中常常添加一些迷信消费,由于消费者对宗教文化的不甚了解(部分游客甚至本来就迷信),容易上当受骗。
目前在一些宗教景区(点)中存在通过宣扬封建迷信、诈骗等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的营销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民间鬼怪传说作为题材,建造神怪塑像、龙宫鬼殿来吸引旅游者;二是部分旅游工作者(如导游)在旅游解说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宣扬封建迷信活动,误导旅游者;三是不法分子利用封建迷信进行诈骗活动非法敛财,其中通过看手相、算命、抽签、烧高香等形式诈骗游客钱财的现象尤为普遍[16]。
宗教旅游中的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会导致旅游者误读宗教文化,影响宗教文化的正常传播。
(四)宗教旅游者消费行为异化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身份、情感、需求、心理预期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异化现象,并导致破坏资源环境、消费攀高、行为趋从、体验异化等诸多问题[10-11]。
目前国内的宗教旅游消费活动中也广泛存在这些异化现象。
柯林斯-克雷纳和克里欧特(Collins-Kreiner&Kliot)对宗教旅游者的研究发现,旅游者动机的“世俗—神圣”(Sec-ular—Sacred)程度不同,其旅游消费行为也有很大不同[17]。
在我国大众宗教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宗教旅游者大多倾向于“世俗”型动机,他们缺乏对神圣宗教的敬畏之心,其消费行为也多表现出世俗化特征。
即使是那些具有宗教信仰的宗教朝觐者,也有不少是出于寻求神灵保佑、祈求钱财或好运等世俗的功利性动机,因而在旅游过程中也不乏“见神就拜”、“破财免灾”、“请神”等消费行为。
因此,在宗教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消费除了存在上述一般的旅游消费异化现象外,宗教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迷信消费、伪宗教文化消费也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