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拓展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展资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
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剌鸣。
【迁移导读】
此诗首两句写江、月、风、灯,末两句转写鹭、鱼,由天地而鱼鸟,由静而动,描摹出一幅静夜江景图。写作上以动衬静,表现了月夜船上的静谧与安祥。而《绝句》全诗一句一景,写景中有动有静,有远有近,通过对比的方法,使画面富有生气,诗意深远。
——选自华夏出版社《迁移阅读》二年级
绝句
[清]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
六月煎盐烈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
偷闲一刻是乘凉。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迁移阅读——《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理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注释】
1.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3.侧:从侧面看。
4.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5.不识:认不清。
6.只缘:只因为。
7.身:自身。
8.山:指庐山。
【译文】
正面看庐山山岭绵延起伏,
侧面望是巍然耸立的高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啊,庐山千姿百态各不同。
为什么庐山真面目难认清?
只因为自己置身在此山中。
【解读】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庐山中游览停留了十多天,写了一系列诗作,这是其中之一,当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宋人写诗比较注重在诗歌中阐述哲理,这首诗就是如此,前两句写景:庐山面貌千姿百态,从不同的角度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后两句写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悟:为什么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处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现在“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首小诗揭示的哲理也已经被大家接受。
迁移阅读训练——绝句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迟日:春日。
②泥融:春天气温升高,冻土融化。
【写作背景】
《绝句》这首诗是诗人杜甫经过两年的流离奔波回到草堂之后,面对浣花溪一带的春光,心情喜悦欢快的写照。诗人先大笔挥洒,用浓艳的色彩勾勒自己对春天的整体印象:艳阳普照,春风吹拂,花草飘香,接着则工笔点染,写燕子筑巢的忙碌和鸳鸯睡卧沙滩的慵懒。
【迁移导读】
古往今来,“春”不知在多少诗人笔下生花。人们眼里的春是神奇的,是多变的,是柔美的,是活生生的。在《春晓》里,是“春眠不觉晓”,而在《绝句》里,却是风传花香、紫燕轻飞、鸳鸯卧沙,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呀。春是一首无言的诗,春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迷人的春色在你眼里肯定会别有一番情趣!大胆地拥抱春吧,大胆地赞美春吧!
【阅读练习】
1.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应该这样朗读才能表现诗歌的韵律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古诗译文:
春天来了,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冻土融化,小燕子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3.这首诗虽然只有20个字,但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春天中的八种景物,两两相对:迟日对春风,江山对花草,泥融对沙暖,燕子对鸳鸯,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
4.背诵这首诗,并展开想象,用彩笔绘出这幅美丽的图画。
海市蜃楼的成因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粮,忽然看见了绿洲,但走近了却发现原来只是海市蜃楼的幻象,空欢喜一场。这虽然是电影常用的手段,但海市蜃楼是真有其事的,是大自然跟我们在玩光线的魔法。它的成因是光线在空气中被折射,再加上全內反射的結果。
如果要明白海市蜃楼的成因,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光线在空气中会被折射。原来,不同温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许多不同的介质一样。靠近地面的空气较热,折射率较低。我们可以把空气想象为许多层的介质,而每一层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因此光线在空气中行走时,路线便如图一所示。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什么是全內反射。如果光线微微倾斜地从玻璃射进空气,一部分的光线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会被折射,从玻璃中走出来。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较空气高,所以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图二)。当入射角越来越大,被折射的光线便会越来贴近空气与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度,光线便只会被反射,而不会折射出去。这个现象叫做全內反射(图三)。
图四显示海市蜃楼发生时,光线所走的路径。假设有个绿洲,它在 A 点发出的光线被空气折射,走一条弯弯的路径。在 B 点,光线发生全內反射,使光线往上走。之后,光线再次被空气折射,最后光线会进入站在 C 点那观测者的眼睛,使他形成错觉,误以为绿洲很接近他呢!很久以前,人类便发现了全內反射,更把这个现象加以应用,例如光织、单镜反光照相机和双筒望远鏡都应用了全內反射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