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合集下载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53.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54.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4.“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际沟通
1.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思想交流”
2.沟通是“所有的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3.沟通是“分享或传递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有 一种动态的力量,它能深深地影响人际间的亲密程 度。”
人際溝通的内涵
1.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 (1)语言信息 (2)非语言信息 2.沟通的信息要能够被理解 3.有效的沟通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 4.沟通是一个双向与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语言、非语言、有声和无声符号等。 (3)接触了解
五、 人際溝通中的反馈与障碍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153)
1.反馈的意义: 一方面,讲话者之所以需要反馈,是为了 核实对方对自己所发信息的理解程度和 态度。另一方面,反馈也是信息接受者 的一种自我表现,同样是一种沟通的需 要和满足。
接受者真诚接受反馈是表达者调整沟通 行为的重要依据。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153)
2.反馈的类型: 提问性反馈;理解性反馈;讨论性反馈; 回避性反馈;肯定性反馈;批评性反馈; 建设性反馈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
3. 提高有效反馈的基本途径
(1)如何给予反馈
富有换位思考的反馈;针对对方的需求反馈;具 体而明确的反馈;富有建设性的反馈;富有自信 的反馈;对事不对人的反馈;谨慎而富有分析的 反馈;及时而富有理解的反馈
人际沟通
个体
情感 人 思想
群体
人际传播的动机
1.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2.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需要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和谐的人
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娱乐伙伴,满足人的情 感需要。
人際溝通的重要性
現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會複雜,人際疏離感干擾較多。 人與人之間,需要坦誠交談溝通。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3. 不輕易灰心,對方反應緩慢時,可給予時間, •必要時再簡短解說。
•4.坦誠可促進溝通的氣氛和進行,欺騙、 敵對、 •憤怒會破壞溝通。
•5.發揮幽默感,風趣可留給別人好印象, 並為將 •來儲備機會和展望。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二) 人際溝通的有效方法
•尊重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有效的方法更能實現 •人際溝通的好處。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二) 人際溝通的关系
•2.沟通与人际关系:传者与受者一起活动,是 •一种人际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劝服,而不 •仅仅是“被劝服者” 改变态度和行为。需建 •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好朋友式的亲密关系。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二) 人際溝通的关系
•3.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1)社会规则:内在规则和外在规则 •(2)符号互动:交往必须通过符号互动,包括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六、 人際溝通的态度和有效方法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 (一) 人際溝通的態度
•1.不強迫其他人與你溝通,同時也不要太 • 快放棄與他人溝通的慾望。
•2.不操之過急。採緩和、溫雅、關懷的態 •度接近對方。 •可提醒自己“先深及 •點頭呼吸,放鬆心情,才開口講話” •微笑點頭常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4. 體會對方內心感受,並給予適當的回饋,即 一 •方面專心傾聽對方所說的,重點的摘要回 • 應對方,另一方面也藉此表達自己的了解。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際溝通的有效方法
•5. 當對方難以傳遞「他的感受」,甚至難 • 以認清他自己的感受時,你要試著等待, • 或向他表示可以等一下再回答,或自己再 • 說明一遍。 •6. 可多澄清和多確定,或請對方再詳細說 • 明。少猜測和少裝懂,因為單靠無事實 • 依據的假定,容易造成誤會、曲解。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情感和情绪
人际传播涉及情感和情 绪的表达和感知,它可 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和连接。
非言语行为和肢体 语言
人际传播不仅仅通过语 言进行,非言语行为和 肢体语言在传达信息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类型
1
面对面传播
通过直接对话和互动进行的人际传播,如会议、面试和聚会。

2
书面传播
通过书面文字进行的人际传播,包括电子邮件、短信和社交媒体消息。
3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组织传播是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帮助塑造和传递组织的身份和认同。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类型
商业演示
通过演示文稿、报告和会议 进行的组织传播,旨在向目 标受众传递信息和观点。
数字营销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子 邮件进行的组织对外传播, 旨在推广品牌和吸引潜在客 户。
团队合作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和 传播,旨在实现共同目标和 任务。
领导力发展
人际传播是领导力发展的 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领 导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 系和效果。
家庭和伴侣关系
人际传播在家庭和伴侣关 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 着相互了解、支持和冲突 处理。
组织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1 组织内部传播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传播,包括组织内部信息的传达和沟通。
2 组织对外传播
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传播,包括宣传、宣扬和品牌推广。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 和组织传播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索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概念、特点、形式、类型、 效果、影响、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还将研究社交媒体、网络传播和口碑 传播对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影响,以及传播学的发展与趋势。
人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规律和社会影响的学科,包含了众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点。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传播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它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的对话,到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再到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都属于传播的范畴。

传播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人际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是最直接、最亲密的传播方式。

群体传播,则发生在小群体内部,比如小组讨论、家庭聚会等。

组织传播,常见于公司、政府机构等组织内部,通过正式的渠道和规则进行信息传递。

而大众传播,是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向广泛的受众传播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最经典的直线传播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

它将传播过程分为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和信宿五个部分,强调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噪音的干扰。

2、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则突出了传播双方的互动性,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不断循环流动,双方的角色在不断转换。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置于更大的社会系统中,考虑了传播者和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三、传播的要素1、传播者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者,他们的身份、地位、动机和意图等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2、信息信息是传播的核心,包括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

信息的质量、清晰度和可信度对传播的成功至关重要。

3、媒介媒介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如报纸的深度报道、电视的直观形象、网络的即时互动等。

4、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的背景、兴趣、需求和态度会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5、反馈反馈是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它有助于传播者了解传播效果,调整传播策略。

四、传播效果理论1、魔弹论早期的魔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威力,能够像子弹一样击中受众,使其立即产生反应。

但这种观点后来被证明过于简单和片面。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五大传播模式

传播学五大传播模式

传播学五大传播模式
人内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出于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出于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及时对周围变化了的环境做出适应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它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协调,对客体进行回顾、记忆、推理、判断。

大众传播:指一群人经由一定的大众传播工具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的过程。

大众沟通的传送者通常是庞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结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部与部门、组织与其成员的传播活动以及组织与相关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

群体传播:是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行为。

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聚合方式,在一定的场所进行信息交流,群体的规模有大有小,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大一下)五种传播类型1、大众传播(见末页)2、内向传播也被称为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发生在人体内部的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在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的客我之间的进行的信息交流。

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如感觉、意识、理解、情绪等都是内向传播。

通过内向传播可以达到主我与客我的协调,以保证其他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3、组织传播既是传播的一种形式,也是组织管理赖以进行的方式。

传播方向:横向传播——组织内部相似权利地位者间的一种信息交流纵向传播——组织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传播形式:正规组织传播(会议、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非正规组织传播(以联络感情为主要目的,如聊天、散布传闻等)4、人际传播广义:除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传播类型可统称为人际传播。

狭义:指人与人之间仅通过简单媒介(电话、书信等)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速度快;传播速度可控弱点: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存于记忆。

5、群体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沉默的螺旋)指群体内部成员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是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中介和制约因素(两级流动传播)。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往往会因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

两级流动传播基本观点:大众传播的消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经历了大众传播——舆论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在第一级以信息传达为主,是大众传播;在第二级以人际影响的扩散为主,属于人际传播。

实践证明,第二级传播的比第一级传播更加有效。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媒的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获取信息和决策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舆论领袖(意见领袖)是能够对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施加个人影响的人。

舆论领袖的特点:1、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2、其影响力的流动更趋向于水平3、与追随者相比,舆论领袖更多的使用媒体,且在社交方面更加活跃。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题完整总结1. 传播: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传播学又称为传学、传意学等。

3. 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亲自传播,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 群体: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

6. 组织:.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集群结构。

7.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 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为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W 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实践“内容分析法” ,其代表作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 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解答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解答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在传受两端间的传递与流动。

2:内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5:文化维模原理;即模式的维护功能。

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

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模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维模原理。

6:文化增值原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和认识文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7:文化融合原理;《大唐西域记》中,大唐玄奘曾如此描写巴基斯坦名城塔克西拉,该城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

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

8:信息饱和;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9: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

形式:可以感知的。

意义: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

10:聚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面对面地交换意见与信息,或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信息过滤的问题 延迟的问题 缺少直接沟通的问题
促进上行传播主要通过建立鼓励沟通的传播制度:
应当制定鼓励上行传播的规章制度 要保护员工提出与高层管理者不同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建立保障这 种权利的组织规则 应制定广开言路的具体制度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下行传播
下行传播的问题
缺少面对面的直接沟通 信息过载的问题 过滤和改变的问题 多头指示,相互矛盾 只发指示,不解释意义的问题
语言失当
死线抽象 忽视差异 非此即彼 自我投射
抽象阶梯
第一级:微观奶牛和亚微观奶牛 第二级:我们所看到的奶牛 第三级:贝茜这头特定的奶牛 第四级:奶牛 第五级:牲畜 第六级:农场财产 第七级:财富
人际传播的符号: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体语、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和听觉 性的非语言符号。 体语有三种类型: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 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Paralanguage)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为听觉性 非语言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
传播学概论
第二讲 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传播学概论
第三讲 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佘绍敏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sheshaomin@
人际传播
讯息 个人特征 关系/情谊 互动
什么是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人类传播 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人 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 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以是否使用媒介为标准,可以将人际传播划分成为两种:
什么是组织
组织就是有序化的人群。人类社会就是各种各样组织的综合架构。人 群称得上是组织,首先要有既定的共同的目标,其次要有协调的统一 的系统,再次要有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为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因 此,我们可以将组织定义为“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通过一系列活 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 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 动与环境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动与环境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形成相应结构关系的社会群 体”,更精确地说,“组织是社会中相似个体为完成个体不能实现的 组织是社会中相似个体为完成个体不能实现的 目标而结成的有目的的组合, 目标而结成的有目的的组合,是以社会职能职业集团为主要特征的严 密的实体性的组合。” 密的实体性的组合。
有效的水平传播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
竞争 专门化 沟通的动机。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斜向传播
斜向传播是指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单位或人员进行传播。由于沟通 的人员分属不同部门,不是上下级关系,但在组织等级结构中传播者 处于高低不等的“阶梯”,所以称这种传播为斜向传播。 斜向传播属于组织传播中的一种灵活的传播方式,只要不违反组织传 播的规章制度,斜向传播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是可行的。
人际传播的符号
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本元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 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符号分为两类:
语言符号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非语言符号 体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人际传播的符号:语言符号
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则主要体现在 历时方面。 由于文字所涉及的仅是间接的现实,它“所包含的不是事物的符号而 是其他符号的符号”,因而文字便自然构筑起一个自为的同真实现实 相对应的虚幻现实。起初,它只是现实的一个影像,但久而久之竟仿 佛演化为现实本身,而现实似乎反倒成为它的副本。 不论语言和文字有多少差异,说到底它们都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任何 一种符号系统都具有两个部分,一是它的外在形式,一是它的内在含 义。对传播研究来说,符号问题的焦点在于符号的内容层面,意义层 面。具体到语言符号,传播学主要关心的是语义学,而不是语音学。
什么是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组织成员之间和组织与外环境之 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所谓组织传播,是指某个组织凭藉组织和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 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
什么是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传播必须凭藉组织自身的系统进行。 组织传播是以组织系统自身固有的强制力为保证的,从传播内容到传 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都要符合组织的一定规范。 组织进行的传播活动并不都属于组织传播。 组织面向全社会发布信息的传播活动,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行 设立大众传媒,如创办报刊、编印散发宣传材料等;一种是利用外界 的大众传媒,如召开记者招待会、发布信息、刊登广告等。不管何种 情况,信息一经发出,就脱离了组织系统,组织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 量来确保他人一定接受有关的信息,因此不具有组织传播的特征,而 是属于大众传播播视为组织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强调 组织协调活动、人际关系发展、信息沟通等传播行为对提高组织管理 效率的意义。 批判学派(社会文化学派):把传播置于社会文化系统中加以考察, 追求文化整体结构中的组织传播意义,探讨组织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 进步的促进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作管理的工具。
横向传播(水平传播) 纵向传播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斜向传播(交叉传播)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上行传播
上行传播的意义:
是中枢指挥管理部门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 基层部门或第一线人员的第一手信息能够成为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 策的重要依据。 上行传播是把握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渠道。
上行传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1)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基本传播技术): 媒介为声音、形象或文字,例如说话、讨论、集会、演说、击鼓、 姿势、旗语、展示、表演等。 2)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传播(使用复杂传播技术): 媒介为电话、录音、录影、电报、闭路电视等。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 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 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 自我的重要途径。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 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 用,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 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 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 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卡兹和卡恩(1966):生产、维持、适应和管理。 雷丁(1967):工作的、维持的和为了人的原因。 萨尔(1968):告知、劝说、指挥和指示、整合。 伯罗(1960):生产功能,即完成工作;革新功能,即探索新的行为方 式;维持功能,即维持系统运行。 格林鲍姆(1973):调节、革新、整合以及告知和指示
组织传播的功能
具体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内部协调 指挥管理 决策应变 形成共识
从组织内部、外部传播的区分,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两大方面:
内部互动功能 外部互动功能
对组织传播的功能,也可以着重从组织内部管理角度来分析:
工作功能 维持功能 社会关系功能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 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 可分为:
什么是组织
静态组织观+动态组织观+生态学角度
组织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作为“实体”(Entity)本身的组织,是 多个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一个社 会集合体;其二是作为“过程”(Process)的组织,即构造或安排 组织中各组成部分的活动过程,即对活动的协调和安排的过程。 组织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性系统。 组织不仅是一个由目标、技术、结构、人际心理等分系统构成的 大系统,而且这一系统还处于更加广泛的环境超系统之中,并随 环境系统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同时也影响环境系统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