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隈研吾的解读(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隈研吾解读论文

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建筑理念,这套理念来自于他特殊的自身经历和长期建筑实践:当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全国时,隈研吾也成为其中一员,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他成了“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从此开始流放式的经历,到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此时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建筑的本质,他发现从前的自己做了很多意义不大的机械系工作,他说这成为了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关键。

他的独特理念主要包括“反造型”、“负建筑”,即把自然环境置于首位,削弱建筑的存在,与许多西方理念彻底分道扬镳,大有东方禅宗的趣味。除此之外,对材质的独特偏爱,提倡冷静理智的对待建筑,都是他明显的建筑实践特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一一举案例分析。

隈研吾得到过许多建筑奖项,其中石造建筑奖和

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最能体现出他在设计中对材质的

偏爱和谨慎用心,隈研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

材料从来不是表皮,它不仅和整个空间概念有关,有

时候也和空间结构有关,材料是空间的本质。”

那须的石头美术馆是对石材运用的经典,美术馆

位于日本枥木县那须郡。在此案例中,隈研吾分别运

用将石材布置成条形石质的特殊百叶和在整面石墙中

挖出几个空洞两种方法,在博物馆的广场中制造出一

种特殊的模糊的墙,隈研吾的设计还不仅止于此,他

不停的调整这些“石格栅”的间距,逐步调整出一个

光线优美的空间,将石头这种材质制作的细腻精美,

尽可能将材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中川町马头广茂艺术馆(广重美术馆)则是对木

材运用的经典。隈研吾不希望建筑突出于环境中,于

是,在广重博物馆中,隈研吾想到使用当地的杉木木

材,同时,希望表达出一种透明空间的感觉和产生随

时变化的光线阴影效果,于是他打算在屋顶排布条形

杉木,但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使用这种杉木作建筑材

料的经验,在实施中出现许多问题,杉木松软不可做

支撑、易变形、随意设置的缝隙容易被落叶遮住等,

最后,通过钢材与木材的结合,加上仔细考量衫木条

的间距,制作出一种光线错变,细腻隐秘的木材建筑。

其实,隈研吾建筑对材质的偏爱,就是他“反造型”理论的一种实践,他的“反造型”,首先就是从“反混凝土”开始,隈研吾说:“混凝土盒子这种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困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他强调使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对这一点,上述的两个美术馆就是很好的案例说明,他试图以材质的改变向二十世纪的现代建筑,也是向曾经的自己说“不”,沉默安然地走回自然之中。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表现了隈研吾对建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其中各种细节的调整可以看出他的精益求精。首先,竹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由竹子围成并有浅水穿透,而

两者的映衬使整个空间光影多变,另外,之所以隈研吾决定使用竹子建造这座公社,是因为他非常重视对建筑精度的调整(这一点其实从上文石材与木材的案例中就可以看出),表现在“竹屋”中时,他将长城周边的风景定位成一种粗犷的魅力,他尝试将这个公社也粗犷化,于是他将材质定为竹子,与周围环境的“精度”相符合,丝毫不影响这种粗犷的魅力。

“竹屋”是目前为止隈研吾自己最满意的三件作品之一,另外一是上文中的广重美术馆,还有一个就是水玻璃宾馆。此建筑坐落于一处探向海洋的峭壁,隈研吾选择玻璃和水制造这座建筑,一是为了让这里的人无论从哪个方向都不受遮拦的享受海景,二是使在自然中透明下去,他也真的达到了这个目的,它的外观不坐船出海用望远镜搜索是看不到的,另外,他将水引入建筑中,在室内如走在水中,在室外好像与太平洋连成一片,借材质的作用将建筑完全消除。

“负建筑”是隈研吾另一个基本的建筑理念,这与“反造型”息息相关,经过错误的经验、社会磨砺,他意识到,重造型的建筑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决定摒弃这条道路,将建筑融合在环境中,破除造型,而上文中“反造型”的经典案例是从材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实,除了利用材质之外,隈研吾还运用了其他方法破除建筑的宏大造型,仍以“竹屋”为例,隈研吾勘察了基地周围的环境,保留基地原本的凹凸不平,让建筑“从土地上长出来”(美国建筑大师莱特的理论),这种对基地的处理再配合上竹子这种自然材质,使竹屋充分融合与周遭风景。

“负建筑”的根本意义是“适宜的建筑”,适宜于坏境,他希望他设计出的建筑并不突出,设计建筑即消除建筑,他一直在同自我的抗争中做设计。“龟老山展望台”,隈研吾隐形建筑的又一个代表作,展望台本身是一个切口,将山顶切开,隈研吾重新将它推回到原始的山地状态,将这个切口埋入地下,从山顶看起来,展望台就是山谷中的一道裂缝,也可以从中看到濑户内海的全景,从山下看,瞭望台彻底被消除,加上现场植上了树,现在只能看到山本身。

隈研吾这种创造隐形作品,削弱作品存在感的涉及行为不只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家原研哉还曾邀请隈研吾做过产品设计,其中一个是捕蟑螂盒。方案就是一卷胶带,可以折成管形,内壁涂胶可黏住蟑螂,外部一面涂胶,可用于固定在墙角,产品首先符合蟑螂习性,其次外观消隐于现代室内简约风的装修,正

如隈研吾的建筑一样,放在屋子的哪个角落都不会过分显

眼。

另外一个产品设计是新形状的“通心粉”,在这个产

品设计中,对产品于环境中的消解可能表现的比较少,但

是隈研吾对待设计的理智冷静却尽显无遗。这里他将面的

做法比喻成建筑的做法,意大利面没有形状,是“非构成

性的”,通心粉有形状,是“构成性的”(这个通心粉的设

计不再是隈研吾给了原研哉一个产品,而是原研哉给了隈

研吾一个表达自己建筑哲学的机会),隈研吾反对这种“构

成性的”通心粉,于是他解构了通心粉的形状,将它线性

发展成模糊的“意大利面”,当然,他仍然没有放弃对细

节的把握,他特地强调他的配菜菜谱是冷餐,因为他希望

人们学会“冷静观察构成性与非构成性之间摇摆不定的界

限”。

关注隈研吾起因是因为他常在中国活动,并且他的建

筑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禅意的感受。经过了解更发现,他是

一位在经历过磨难后而蜕变的大师,他曾经做过不如人意

的作品,走过跟风追流行的路线,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条

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下,他经过社会的磨砺,过了一

段“流放”是的生活,又经历了自己内心的磨砺,自我反

思,最终脱胎换骨,成就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哲学。

就像许多文学和艺术大师一样,他消化了这些磨难,

化为自己的养料,在创作中,他好像永远在与自己博弈,他的建筑中掺入了东方禅宗思想,他拒绝过分华丽的东西,讲求回归自然。他对材质的偏爱不是玩弄表皮,而是谨慎运用,细腻入微的挑选和尺寸调节,细腻的材质和材质创造出来的光影效果让我惊叹他的感性细致。然而,纵然他创造了如此精致的作品,他也不肯张扬自己的作品,他总是尝试把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消隐掉,这种自己创造、自己消隐的过程也正是他自己和自己的博弈非常值得玩味。

参考文献

1.《自然的建筑》隈研吾著

2.《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著

3.《日本现代建筑》吴耀东著

4./筑龙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