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2019年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
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
却也让受众认识了世界并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这无疑是正面的一种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无疑要受到学校的教育和大众传媒
的影响,而传媒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传媒的深入生动的宣传使青少年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另一方面,因为受心智的限制,他们容易相信传媒,很难区别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尤其是当今传媒的高速发展,报纸书刊等平面媒体、电视电脑等立体媒体公布的大量信息扑面而来,青少年接触传媒的频度和时间正迅速增长,他们应接不暇,因为缺乏判断力而兼收并蓄,沉迷电子游戏,网恋,造成早熟、暴力、价值观混乱等现象。有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因为看电视时间久容易发胖,并且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做专题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而媒体起到了关键性影响。据报道,少男少女们为偶像“明星”或喜或悲,甚至自杀、出走,追星悲剧一演再演。
随着手机上网的普遍化以及3G手机的普遍流行,“无处不网络”,“无处不虚拟”,青少年渐渐依赖甚至迷恋网络。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执法检查显示,大约有百分之十达400万之众的中国未成年网民深陷网络之中。他们与现实社会产生隔离感,结交网友却疏远了现实的朋友、亲戚甚至父母,被虚拟化的过程表现为由虚拟走向虚无、由恍惚变为抑郁、由孤独走
向孤僻的轨迹发展,并逐步由“自我迷失”沦为“自我失控”状态,自杀与杀人就是自我失控的一种表现。
网瘾引发的这些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这其中就有传媒的重要影响。当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分别以不同的速率和规模席卷世界,冲击着青少年的视觉和心灵时,他们很容易产生认知的迷茫、模仿的盲目和理性的缺失。面对如此现状,媒介素养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责任。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养成与提高对其成长有着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和学校都有义务和必要搭建各种平台,以使青少年能够掌握媒介素养的能力。传媒消费文化和网络世界中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导致青少年沉沦的一面。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速度无法与电子媒介的发展和变化速度同步,他们需要掌握一种应对媒介信息的技能,在信息洪流中不被吞噬却能“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才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政府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置于和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一样重要的位置,并促使三方面教育融会贯通。
也正是由于大众媒介对青少年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关闭电视运动”就是出于“保护”青少年而采取的一种“免疫”措施。当下,传统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年的心理发展,社会和学校的授业解惑者无法逃避或远离各种信息的冲击,更不能因噎废食,错过或
者拒绝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忽视这些大量有益的信息所带给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因此,对待网络等新媒体所推送的信息,就像疏浚河道,宜疏不宜堵。我们应该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手段和对策,帮助青少年辨析信息的良莠,有选择地掌握信息,并为我所用,以达到健康生存和成长的目的。西方不少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优质公民教育范畴,他们从儿童抓起,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质教育课程,以使学生对传媒塑造环境有更多的认识,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介绍传媒的特性、传媒信息的特性、传媒的生态与组织、受众对自己接触行为的管理和分析等内容。他们希望通过教授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传媒信息的鉴别能力,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是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媒介素养所包含接触、分析、评价和制作四种能力,客观来讲青少年只具备信息“接触”能力,还不具有主动性,更多的只是被吸引、诱导去接触。至于“分析”、“评价”和“制作”三种能力应该说他们还不具备。“分析”就是在媒介信息的轰击中分辨出其所蕴涵的传播目的、说服技巧;“评价”就是品评媒介信息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所在。“分析”和“评价”信息是相辅相成的能力,“分析”在于甄别意义和明辨真伪,是“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而“评价”是在“分析”之后的品评和论说,是更高层次的能力,在“接触”或“看”的过程中进行“分析”给予“评价”。如此青少年在“解读”信息过程中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