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第四节 地质作用
概念:使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 能量来源和作用场所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一、外力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
作用场所:地表及其附近。 作用营力(介质):水、冰、风、生物等。 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外力地质作用分为五个阶段。
大气圈:包围在地球内部的气体,无明显上界。 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又分为: 对流层:风、雨、雷、电、云、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平流层:其中的臭氧层厚20m,可吸收来自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此外:中间层;热层(电离层);逸散层;向上过渡为星际物质 水圈:水分布的范围,连续的圈层。 地表水:江、河、湖、海、池塘、水库等水体的水。 地下水:岩石、土壤中的水。 大气水:空气中含的水分。 冰盖、冰川水。 生物圈:生物活动的范围,连续的圈层。 大气底层、水圈、土壤及岩石的空隙中。
地壳:地球最外的圈层,在地表和莫霍面之间,平均厚
度为16km。 洋壳:大洋地壳,平均厚6km,一般5~8km。 陆壳:大陆地壳,平均厚33km,一般20~80km。 地幔:地球的中间圈层,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 2800km以上, 地核:地球最内的圈层,在古登堡面以下,厚度3473km。
9
二、地球的外圈层
恒温层:位于变温层以下,温度基本保持常年不变,与当地的年平均气
温大致相当。 增温层:位于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加大而升高。 增温层内温度随深度增加的特征的表示方法: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m温度增加的数值,单
位为℃/100m。 地热增温级(地温深度):温度第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单位为 m/℃。
7
第三节
一、地球的内圈层
1. 地震波不连续面
地球的圈层构造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 征,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地震 波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 莫霍面
莫霍面:位于50~60km深处,
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位于2900km深处, 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
8
2.
地球的内圈层
11
(一)风化作用
概念: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矿物遭受破坏的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母岩的机械破碎,只改变物理特点。 结果:母岩由坚硬变疏松,由大变小,由完整变破碎。 原因:岩石的不均匀收缩,根劈作用、冰劈作用等。 化学风化作用:母岩成分发生化学分解而遭受破坏,改变化学性质。 结果:产生新矿物。 原因:O2、CO2 、H2O及各种酸类的参加。 物理风化→碎屑物质 风化作用的产物 化学风化→ 溶解物质:真溶液、胶体溶液 残余物质:难溶物质 留在原地,构成风化壳 被带至适宜处沉积
12
(二)剥蚀作用
概念:将风化作用的产物从原地带走,同时对岩石产生新的破坏的作用。 地质营力:风、流水、海浪、冰川等。 结果:将高地夷平。
(三)搬运作用
概念:将风化作用的产物从原地带至他处的过程。 搬运方式 碎屑颗粒:物理搬运。 化学物质:化学搬运。 生物搬运。
碎屑搬运过程中的变化:磨圆作用。 磨圆的原因: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基底之间的摩擦、碰撞。 结果:颗粒棱角变钝,趋于圆滑。 磨圆度:碎屑颗粒接近球形的程度。
二、压力:
压力的构成:
上覆物质的重量产生的静压力 地球自转产生的定向压力(动压力)
压力的变化规律:静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动压力以水平力为
主,并可在某些地段集中。
5
三、重力
垂直地球表面使物体向下的作用力叫做重力。 重力=地心引力+离心力 规律:地心引力在赤道最小,两极最大;离心力在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重力异常:地球上某点的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偏差。 正异常:实测值>理论值 负异常:实测值<理论值 四、地磁 磁北极 N 地理北极 磁偏角
磁子午线:磁南极与磁北极的连线。
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 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磁倾角:磁针与水平面的夹角。 地理南极S 磁南极
以指北针为准,下倾为正(北半球),上倾为负(南半球)。
6
五、地热
地热来源:太阳辐射热、放射性元素蜕变热、岩浆热等。
地球按地热Leabharlann Baidu征分层: 变温层:温度由地表向下降低。一般位于地表以下15-30m。
13
(四)沉积作用
概念:被搬运物质从介质中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沉积原因:
地质营力减弱。如风速、流水速度变小。 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如某种成分在溶液中的浓饱和,或异号胶体出现。
沉积方式: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 碎屑沉积过程中的分选作用:按颗粒大小、形状、轻重不同依次沉积。 大→小;片状鳞片状→柱状→粒状;重→轻 大陆沉积:山麓、河床、河漫滩、湖泊、沼泽等。 沉积环境 过渡沉积:海陆之间的环境,三角洲、泻湖。 海洋沉积:滨海、浅海、深海。
地球的形状: 椭球体。北极突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 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378.140km
两极半径:6356.779km 平均半径:6371.00km 赤道周长:40075.24km 体积:1.0832×1012km3 表面积:5.1007×108km3
4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g/cm3。
(五)固结成岩作用
使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
14
二、内力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旋转能、重力能、地球内部热能、化学能等。 作用场所:地壳、地幔内部。 作用结果:导致地壳起伏不平。
内力地质作用的方式有四种。
15
(一)地壳运动
概念:地壳的机械运动。
运动方式:
升降运动:又称垂直运动,指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和下降。 作用结果:使某些地区成为高地和山岭,另一些地区成为盆地或凹陷。 证据:喜马拉雅山现在仍以每年17~18.2mm的速度不断上升。 水平运动:指地壳沿地球切线方向上移动。
多媒体教学课件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李东华
第一节 第二节
地球概述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四节 地质作用
2
认识地球
从太空看地球(来源:美国宇航局网站)
3
第一节 地球概述
宇宙的物质组成: 天体、星系、总星系、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星际物质、 分子、原子等; 太阳系 八 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