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预习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76ea2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e.png)
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学案课文精讲激趣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
学习要点一、重点1. 重点掌握“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及“之、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
2.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难点1. 领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观。
2. 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风格。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文体知识·序“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 走近作品①《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预习案
![《兰亭集序》预习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6051264b35eefdc8d333b0.png)
预习案预习目标: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2、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癸丑()修禊()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形骸()游目骋怀()趣舍万殊()若合一契()齐彭殇()二、解释下列划线字: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列坐其次()3信可乐也()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6不能喻之于怀()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8齐彭殇为妄作()三、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①是日也②茂林修竹③所以游目骋怀④信可乐也⑤向之所欣⑥列坐其次四、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群贤毕至2、少长咸集3、无丝竹管弦之盛4、一觞一咏5、齐彭殇为妄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1、死生亦大矣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3、当其欣于所遇4、不能喻之于怀5、仰观宇宙之大6、俯察品类之盛Ⅱ课堂练习案一、名句填空:1、群贤毕至,。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3、是日也,天朗气清,。
4、,,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二、一词多义:①乃重修岳阳楼邹忌修八尺有余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茂林修竹修禊事也②终期于尽度已失期不期修古行有期年③其致一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此人可就见,不可曲致也家贫,无以致书以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④临文嗟悼把酒临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⑤列坐其次引次江北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⑥是日也,天朗气清惟进修是急觉今是而昨非⑦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三、复习巩固1.与“信可乐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言必信,行必果C.文信美矣D.便可断来信2.就句子省略的成分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C.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3.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学案1(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学案1(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2353140b52acfc788ebc936.png)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体味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前预习]一、1.解题与写作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弄清本文思路,总体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突破重点。
3、结合课文注释,弄清写作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
4、填空(1)、本文是一篇,作者,字,有“”之称。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会稽.()修禊.()流觞.曲水()游目骋.怀()形骸.()合契.()彭殇.()曾.祖()急湍.()晤.言()(3)、写出课文中带有通假字的句子,并解释其中的通假字。
[互动课堂]一、[文本研习]1、朗读全文,理清思路,从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情感的字眼,把握全文思想感情。
2、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情?4、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以及与前文怎样联系?5、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7、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二、背诵默写。
1、永和九年,,,,。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
3、或取诸怀抱,;,。
三、[探究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63ddc82cc58bd63186bd1d.png)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学案学案博苑2011-12-04 08085d56b7b40102dtbt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学案第三单元整体说明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
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的背景一样。
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山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唐宋时期,文人的生活范围更宽,文化修养更高,审美能力更强,于是自觉的山水游记便大量涌现,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写山水、记叙游历的作品极为丰富,是散文史上的一个亮点,影响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第三单元学习要求一、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三、本单元文章的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具奇妙;因此,要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尽己所能多背诵,以提高自身表达素养。
《兰亭集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的写作意图,领悟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主预习、诵读,初步感知文意。
2、课堂上强化翻译,完成相关字词句的积累,同时重视诵读,为下一步深味文意及写法打下基础。
3按照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老师小结的步骤完成对文意框架的把握、哲理思辨的解读和语言文字的赏析。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edcb09af45b307e87197ab.png)
《兰亭集序》学案付方09.03【教师寄语】生是一个偶然,死也是一个偶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
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
对于一个坚强的人,痛苦和不幸像铁犁一样开垦着他内心的大地,虽然痛,却可以播种。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调,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一、所、夫、修、致、次)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预习资料包1.解题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本文作为一篇宴游诗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篇首的叙事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下文引出的感慨,议论,思绪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
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情景交融,文简意深,是山水游记散文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2、作者介绍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兰亭集序.预习学案教师doc
![兰亭集序.预习学案教师doc](https://img.taocdn.com/s3/m/6b6745e95ef7ba0d4a733bff.png)
《兰亭集序》预习学案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格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段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c65f5455270722182ef702.png)
《兰亭集序》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次、一、所以”等词的多义性;2、诵读,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探究其原因,理清行文思路;3、感悟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树立积极进取人生观;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式;2、诵读,把握情感变化脉络;教学难点1、感悟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学授时一课时课前预习一、字词正音癸guǐ丑修禊xì流觞shāng激湍tuān会kuāi稽jī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感慨系xì之齐彭殇shāng嗟悼jiēdào通假字: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随堂演练:归纳整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2、一词多义修: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整治)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3、词类活用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 4 北京版必修3
![高中语文4.9 兰亭集序 学案 4 北京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300ddf800029bd64793e2c04.png)
《兰亭集序》导学案【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结合作品背景,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到“悲”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参见学案设计【课堂研习】一、导入课文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三、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思想感情。
四、赏析第一段1.齐读第一节,思考: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讨论后自由回答: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美景几个方面考虑。
2.评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3.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文人高雅之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以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临清赋诗,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旷达情怀,表达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4.读“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并加以评析。
在这里,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5.再读第一段。
(女生读)五、研读第二、三段1.齐读第二、三段,思考讨论:纵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讨论后明确: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91e47225c52cc58ad6be02.png)
《兰亭集序》导学一、知识链接1、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被后代尊为。
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关于王羲之的轶事有、、。
2、《兰亭集序》是一篇。
“序言”简称“序”,也叫,属实用文体,同“跋”(bá)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癸.( )丑会.()稽修楔.( ) 激湍.()流觞.( ) 管弦.()游目骋.( )怀齐彭殇.()三、写出“悟”、“趣”这2个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2、虽趣舍万殊趣通,。
四、写出“其次、品类、俯仰、怀抱”4个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一词多义1、所以2、一①所以游目骋怀①其致一也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③录其所述③六王毕,四海一六、写出“贤”、“少”、“长”、“觞”等8个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群贤.毕至2、少长..咸集3、一觞.一咏4、所以游.目骋.怀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6、齐.彭殇为妄作七、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与否,请作出判断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②夫人之本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和人相处在世上,低头举首间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与友人室内畅谈;有的人借助外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生活。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④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所追求的事情已经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62a61168884868762d692.png)
《兰亭集序》预习案编号10编:王森审:倪翠英时间:2013.9.21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三、【课前自学与检测】1、文体知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2、文学常识C级作者王羲之(321~379),字,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因曾官右军将军、右将军,人称“”。
他的书法能继承各种字体的优秀笔法,“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一代新风,被人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故有“”之称。
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3、创作背景《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大夫的精神状态。
当时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政治极为黑暗,因此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行,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4、给加点字注音C级癸丑()会稽()修禊()楔子()契合()激湍()流觞()彭殇()管弦()游目骋怀()形骸()嗟悼()感慨系之()虚诞()垂涎三尺()四、【课文知识梳理】C级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翻译划线句子。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
![兰亭集序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f668ae6b7360b4c2f3f6489.png)
《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教师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
(“因文悟言”)【学法建议】1、用感知到细部分析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领略其中的跌宕婉曲之妙。
2、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作者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一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 原籍琅珈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会(ku ai)稽(ji)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字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格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出自王羲之的成语有“白鹅换书”,“东床快婿”。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2、资料链接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 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7课 兰亭集序学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7课 兰亭集序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0bf9d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9.png)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7课 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一、积存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情景融合、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在反复的朗诵中,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白得作者情感。
一、了解作家作品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迁居会阴稽山阴(今浙江绍兴),被人们称为“书圣”。
其书法如其人,“飘如游云,矫假设惊龙”,代表着其最高书法成绩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有效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及其高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进程、写作目的、要紧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情形,帮忙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明白得。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二、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那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那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以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确实是《兰亭集序》。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癸.丑( ) 会稽.( ) 修禊.事( ) 清流激湍.( ) 流觞.曲水( ) 形骸.( ) 悟.言( ) 趣.舍( ) 虚诞.( ) 彭殇.( ) 2、翻译以下句子。
①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此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教师和同窗探讨解决。
一、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什么特点,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二、文中“信可乐也”句中的“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第三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二、全文在亦“乐”亦“痛”当中抒发了一种如何的情怀?第一部份:点叙宴集盛况(乐)。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
![《兰亭集序》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81423eaaea998fcc220e7c.png)
《兰亭集序》导学案编制人:审核人: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班级:A班班别:高一( ) 姓名:学号:学习小组:【预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二、学法指导1.走近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2.文体简介(有关“序跋”)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3.学方法:讲授、探究;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自主学习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翻译有问题的地方做出标记;3.完成以下练习,不会的或不确定的请做出标记。
字词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1)癸.丑________ (2)会稽.________ (3)修禊.________(4)流觞.________ (5)游目骋._______ (6)彭殇.________(7)放浪形骸.________ (8)临文嗟悼..________ (9)娱.乐________(10)清流激湍.________ (11)契.约________ (12)嗟悼..________【答案】(1)ɡuǐ(2)jī(3)xì(4)shānɡ(5)chěnɡ(6)shānɡ(7)hái(8)jiē(9)yú(10)tuān(11)qì(12)jiē dào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人:高二语文组审核人:领导签字: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勾画重点字词,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熟读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有关常识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初步疏通文章,充分阅读课文,学会预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三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
【我的疑问】
【自主学习指导】
在读课文之前先看看这些资料吧。
尝试回忆关于王羲之的资料。
请认真积累整理这些基础字词。
请抄写一遍。
先尝试闭卷完成,再翻开课本对照答案是否正确并加以改正。
跋:附在文章或书籍后面补说正文、评说内容,说明写作过程、心得体会及相关考证的文章。又作“后题”“题后”“后序”“后叙”。
2、关于作者
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字,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善书法,被后世称为,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然后指出,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_______。
此译文仅作参考。
读读这些资料,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惠风和畅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趣舍万殊及其所之既倦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能喻之于怀
七、文章感知: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
四、积累基础字音字形
癸丑会稽修禊激湍流觞
骋怀静噪嗟悼放浪形骸若合一契
修禊竣工虚诞念
契约峻岭垂涎绰约
锲而不舍疏浚筵席踔厉
流觞形骸
夭殇骇人听闻
河水汤汤垓下
觥筹交错言简意赅
五、请积累以下出自于本文的成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流觞曲水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
抄写一遍:
六、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填写。
课堂探究案
一、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本文的情感基调),找出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词语,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变化?
二、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为证。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C层选做)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课前预习案
第一步:熟读课文,初步翻译,勾画理解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滴水穿石·夯实基础】
一、关于书的“序”和“跋”
序:附在文章或书籍前面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或陈述作者写作经过、宗旨的文章。又作“叙”、“序言”“引”。
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原来王羲之在来相府半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相亲的事早忘光了。当他急急忙忙来到相府,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管家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问他话也不答理。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了!”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探究指导】
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小组再展开合作探究,核定最规范的答案。
【相关资料】
1.《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东床快婿”:亦称“东床驸马”、“东床娇婿”、“东床坦腹”、“东床娇客”
东晋太尉郗鉴要为自己女儿找女婿,郗鉴觉得丞相王导(王羲之的伯父)家子弟甚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郗鉴希望能在王丞相家子弟中择婿。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无不卯足了劲,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唯盼雀屏中选。
三、背景介绍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