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合集下载

76-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

76-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

76-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他的词作风清扬、豪放洒脱,常常展现出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对民族英雄和传统美德的崇敬和推崇。

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气,首先体现在其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中。

他的《青玉案·霜天晓角》中就写道:“铁衣冷露未遑宾,风髻垂空犀角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词的主题是赞颂军人,描绘了他们在床前听到阳关曲的感人情景。

文章中表达出尊重英雄的情感,歌颂了英雄的精神面貌。

其次,辛弃疾的词中常常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

例如,《永遇乐·京口石头记》:“四海快消息,岂因祸福避趋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作品中词句华丽,气势磅礴,展现出作者英雄气概的高超魅力。

再次,辛弃疾的词中对于传统美德的推崇也是体现了英雄气的表现。

例如,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提到“浩气长存,千古光辉照千年。

孔明庙前有大漆,金戈铁马气吞山。

”这段文字表达出了对于孔明的敬仰和赞美,并强调了他所具备的英雄气概。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字子厚,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其中,《英雄悲歌》是辛弃疾最著名的爱国词作之一,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此词以英雄的悲歌为题,讲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但又被国家的不幸所折磨,让人心痛不已。

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辛弃疾的《英雄悲歌》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他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词人爱国之情,被赋予了“爱国词之祖”的称号。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弃疾一向羡慕笑傲山林的隐士,闲居乡野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 /((0 1 (/23
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同时由 于辛弃疾过分执著于现实关怀,辛词常常向着理 想、激情、忧患、 愤慨和悲哀言说, 风格豪放悲壮。
4 责任编辑 5 古卫红 6
作者简介 : 吕逸新,山东巨野人,文学硕士,山东 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 学、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张清法 ! 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
关键词 :辛弃疾 摘 英雄之词 形要 :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后人评说辛词为英雄之词。辛词词风的形成与他
富有传奇般的经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辛弃疾 英雄之词形成的主要原因。
’(( 1 ’(/7 "
冷成金 7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 8 ! 9 7 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333 ,’0)7 章培恒主编 7 中国文学史 ( 中) 8 ! 9 7 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330 ,*2%7
#
!%*+,
!"
!"#$
% & ’(()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举侵宋,北方人民纷纷起义。时辛弃疾二十二岁, 祖父已死,辛弃疾聚众两千,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 京,深得耿京赏识,拜为掌书记,掌管义军印信。 义军中有一位小头目僧人义端,喜谈兵法,曾与辛 弃疾交游。但义端起义目的不纯,一心只想荣华富 贵。一次,义端趁辛弃疾不在军中,偷走义军印 信,耿京要杀辛弃疾,辛请求耿京给三天期限,若 追不回印信再杀不迟,耿京准许。辛弃疾手提利 剑,单骑追贼两日,杀死义端,割下人头,夺走印 信,第三日赶到军中,义军上下皆惊,对这位书生 十分敬重。 为收复失地,击退金兵,壮大义军队伍,辛弃 疾力说耿京归附南宋,并受命远行数千里,前往都 城临安接洽归附事宜。当他完成任务,于返回途中 获知义军首领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时,立即联络王世 隆等人,亲率义军五十骑,袭入五万金军营中,生 擒叛将张安国,杀退追兵,号召耿京旧部反正,率 义军万余人马,南渡归宋,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 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大为惊 异,委任江阴签判。从辛弃疾追印信、斩义端、生 擒叛将张安国来看,辛弃疾确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 彩的大英雄,智勇双全的抗金将领。这些壮举,多 次在他的诗中出现: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 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 (《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一代词宗辛弃疾何以成为民族英雄?

一代词宗辛弃疾何以成为民族英雄?

一代词宗辛弃疾何以成为民族英雄?一代词宗辛弃疾何以成为民族英雄?在山东济南历城小清河畔,有一个地方名叫遥墙镇。

公元1140年,即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就出生在这里。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精忠大义,与岳飞齐名,论文采词作,与苏东坡不相上下。

辛弃疾是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在他出生的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

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困,未能脱身南下,曾在亳州谯县作县令。

辛弃疾因父亲早亡,幼年便随祖父在谯县读书,并拜亳州刘瞻为师。

刘瞻精通诗文,当时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

其中最优秀的学生是辛弃疾和党怀英,二人才华相当,并称为“辛党”。

回来党怀英受金人重用,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的道路。

在谯县时,祖父辛赞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就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由于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辛弃疾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

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趁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为掌书记。

并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

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的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金兵营地,生擒张安国,并送往建康处死。

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的非凡胆略和勇气,辛弃疾因此名噪一时。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雄才将略,征战沙场,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

然而。

自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的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

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

他23岁南归之初,只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签判。

六年后官职虽逐步升迁,但都是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一任时间都不长。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1. 引言1.1 概述辛弃疾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作品以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塑造民族英雄形象而著称。

他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北方金朝入侵和南宋灭亡的动荡时期,对祖国的繁荣和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和关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深情厚意,并以其才华激励后世文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展开探讨。

首先会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包括他成长于一个贵族家庭、求学经历以及面临南宋灭亡后投降与抵抗的选择;其次会分析辛弃疾在其作品中表达的对祖国深情厚意,包括反映出神州大地沦陷久矣、关切江山社稷、倡导守土有责等主题;最后会探究辛弃疾在作品中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如岳飞、文天祥等,并分析其具体形象塑造的手法和效果。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并借此展示他对后世文人及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对辛弃疾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及其所传递的精神力量进行剖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意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此外,我们也将反思辛弃疾作为文化符号及其传承发展问题,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辛弃疾的思想精华传承下去,为当代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持。

2.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英雄形象: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于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出身于一个世代为文臣的门第世家。

辛弃疾自小聪明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天赋。

2.2 辛弃疾对祖国深情厚意的表达:辛弃疾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深情厚意。

他以豪放激昂、真挚坦诚的笔调,抒发了他对祖国苍生苦难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例如,《青玉案·元夕》一词中,辛弃疾写道:“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这里以寒冷萧条的元夕之夜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流离失所、艰难求生者的同情和愤怒。

2.3 辛弃疾在作品中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令人敬佩的民族英雄形象。

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情结答辩记录范文

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情结答辩记录范文

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情结答辩记录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辛弃疾词中的英雄情结1. 引言辛弃疾(11401207年),宋代著名文学家,其词作以豪放激昂、抒情豪放著称,其中不乏表达英雄情怀的作品。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

论辛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或以英雄许人;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由他带到南宋发扬光大,加之当时渴望恢复的民情国事相推移磨荡,复与南渡初期张元翰,张孝祥诸家的风气相翕合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此为南北宋词坛风气转折的一大关键。

稼轩词在当时已能俯视一代词风,身后亦泽被词人非止一代。

在本文中,我将从(一)辛弃疾的生平(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三)从诗词中感悟辛词的英雄情结这三方面阐述问题。

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在山东金统治区,青年时期组织了两千多人马的一支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的山区起义,后参加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军中任“常书记”。

次年受命奉表南归,授承务郎。

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一生坚决抗金,反对投降。

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历官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

淳熙八年遭馋落职,退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其间曾两度启用,任福建,浙江安抚使等,但很快又被罢免。

终以报国无路,忧愤而死。

二:辛弃疾的思想倾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投降苟安主义者的极度鄙视和愤慨,他一意以统一中原为己任,那火一般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一切言论行动中,也贯穿在他的所有文学作品中。

但由于南宋统治者一贯采用妥协投降政策,使他的抱负和才能始终得不到伸展。

正所谓“辛稼轩当末世之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悲愤,无处发泄。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

”辛弃疾出生于金兵沦陷区,从小目睹百姓的苦难,金兵的残暴,青年时期就立下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朝廷苟安,无意北上。

主降派排斥打击爱国之士,这使得辛弃疾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从而唱出了“大声镗鞳,小声铿鞫,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英雄之词。

辛弃疾“英雄之词”的多重解读

辛弃疾“英雄之词”的多重解读

辛弃疾“英雄之词”的多重解读作者:许夙慧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期摘要:辛弃疾的词被后世称为“英雄之词”,辛词的核心是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但辛弃疾的词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的创作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形态,本文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探讨辛词“英雄之词”的多重内涵。

关键词:辛弃疾英雄词■一直以来,英雄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英雄”这一概念的生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在《说文解字》中“英”的本义指花,“雄”字本义指公鸟,一段时期内是分别被作为两个单音节词使用的。

“英雄”一词的出现一直到西汉末期才能见诸史料。

从东汉晚期,出现桥玄等品评曹操,把曹操评价为拨乱反正的“英雄”,当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出现以后,到汉末三国时代,“英雄”一词才被广泛使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英雄一词定义为三个义项:第一,才能勇武过人的人;第二,具有英雄品质的人;第三,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以上是有关英雄的概念和类别,辛弃疾的词在文学史上很具代表性,之所以被称为“英雄之词”,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以上三个义项。

一、少年英雄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就是今天济南市历城区,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沦陷金人之手三十多年了。

辛弃疾的父亲去世早,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的,祖父是金朝的一个地方官。

但是他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恢复中原,时刻等待着一个起义抗金的机会。

他经常带着年少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一番,给他上军事课。

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年少的辛弃疾意气风发,在词中即写“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

“槊”就是长矛,一种古代常用的兵器,横槊就是横持长矛,指从军或者是习武。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辛弃疾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种种屈辱与痛苦。

这些都使得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终于等来了时机,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大举南侵,其后方的农民起义军将领耿京揭竿而起,辛弃疾也加入其中并担任掌书记。

iData_英雄的悲歌_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_涂平荣

iData_英雄的悲歌_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_涂平荣

2006年第22卷第2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2 N o.2 2006 (总第86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86)文章编号:1673-1646(2006)02-0006-05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涂平荣(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桂林广西541001) 摘 要: 辛弃疾以爱国词而畅响南宋文坛。

英雄身处亡国之乱世,目睹故土沦陷之悲凉,他日夜忧患苍生、痛惜斯民,虽胸怀爱国之心和匡复之志、身兼沙场之略和经纶之才,却因当权者的昏庸而得不到重用,故时常悲愤交加、饮恨报国无门,英雄只能放歌词坛,唱出自己的悲壮之声和爱国情怀,于是在他的词中处处洋溢着慷慨激昂、悲痛沉郁的英雄气概,这与他早年执戈横槊的戎马生涯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 辛弃疾;英雄;悲歌;爱国词 中图分类号: I207-23 文献标识码: AThe Sad Meloy of an HeroOn the XIN Qi-ji's Patriotic CiTU Ping-rong(P olitical and Public A d ministr ation College,Guangx i N or mal University,Guilin541001,China)Abstract:XIN Qi-ji w as v er y disting uished for his patriotic Ci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during the perio d of South-So ng Dynasty.Liv ing in the turbulent era in w hich his m otherland was on the v erg e of becoming extinct,he saw the miserable circumstances of his homeland being occupied w ith his o wn eyes,and w orried about and deeply regretted for those suffering people in enem y-occupied area.He cherished the patriotic feeling and the aspirations o f recov ering lost terr itor y,and ow ned outstanding m ilitary capability and literary talents,but the muddleheaded g overnment officials w ho w ere in po wer at that time did not put him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therefor e he w as often in the mo rale of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becam e a victim of lifelong remo rse.Finding no way to dedicate his life to the cause of the country,he co uld only sing in the Ci w orld,sing his ow n the solem n and stirring sound and patriotic emo tion,w hich w as perm eated w ith his im passioned,grieved and depressed hero ic spirit.Key words:XIN Qi-ji;hero;sad meloy;patrio tic Ci 诗歌是生命的颤音,是心灵的歌唱。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第一篇: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辛弃疾英雄词的独特魅力浅论辛弃疾英雄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彭旭红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又是一位杰出的词人。

他的英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雄壮的风格,并将之发扬光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中不可一世的英雄之气、沉郁悲壮的失路英雄之情和含蓄婉转的艺术美态之上。

其词中,一股雄风英气在驰骋、荡漾,故“英雄词人”当之无愧。

关键词:辛弃疾英雄词豪放沉郁悲愤壮志难酬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于唐代,起初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形式,配乐演唱,后历经晚唐温庭筠、韦庄而化“伶工之词”为“文人之词”,为词以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但由于温庭筠的词作风格及花间派的大行其道,使词流于浓艳香软之境。

而这时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的惆怅,呈现“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情。

”至北宋苏轼词出,另成一派,苏轼之词突破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指出了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苏轼藉词发磊落纵横驰豪放之襟怀,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格个性。

由此,词之豪放派确立,苏轼成为中国词史上豪放派的开创者。

然苏轼之后鲜有以豪放之词著称者,直至南宋辛弃疾稼轩词出,东坡词风、豪放词派始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已十二年,他自幼就有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聚众两千,加入耿京的抗金队伍,被任命为掌书记。

次年,受耿京委派,赴建康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在返回途中,得知耿京不幸为叛徒张安国杀害,遂率五十名骑兵突入敌营,将张安国生擒缚于马上,送至建康处死。

渡江南归后,已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

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辗转于江淮和两湖一带做地方官。

刘锐 09汉语言文学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开题报告

刘锐 09汉语言文学 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锐学号:0952010036一、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是我国词坛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些词拥有磅礴的气势、读起来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文人,他是个有雄心壮志的爱国英雄。

他早年横戈跃马,奋勇抗金,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河山为最大愿望,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廷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

在两宋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

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言,辛词都可说是空前绝后。

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极为深远。

二、选题相关研究现状辛弃疾堪称宋词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辛弃疾的研究热情经久不息。

对辛弃疾的研究,既有对辛弃疾人格、思想的全面把握,也有对辛词细节处的分析,而且,研究者还不断地将现代的思想、理论引入到辛弃疾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宽了研究视野。

浅谈辛弃疾爱国词作的源泉

浅谈辛弃疾爱国词作的源泉

“ 文人之 词 ”,也不 同于柳 刷等人 的 “ 词人 之词 ”,而是 达 忧 在 天 下 , 心 系 兴 亡 的 胸 襟 : “ 我 来 吊古 , 上 危 楼 , 赢
地 地道 道蟠 何 处 是 ? 只有 兴 亡 满 目。 ” 他 常 常
生 活 基 础 人 们 , 辛 弃 疾 把 他 们 比作 “ 滑 稽 ” ,他 们 的种 种 丑 态 都 难 辛 弃 疾 从小 就接 受 了儒 家文 化 、爱 国主义 、 尚武精 逃 辛 笔 的挞 伐 。
神等 多种思想 的教育熏 陶 ,他青 少年时代 就是在沦 陷于金
( 三 )抒发请缨 无路的悲愤 ,反映怀才 不遇的苦 闷。
回顾 中国历史 ,1 1 2 7 年 金人振旅 南下 ,二帝被掳 ,中 中原 山河 、抗 金事业相联 系 ,他 的爱 国词作 以雄骏之 笔,
原 沦 陷 。 到 高 宗 即位 , 南 宋 建 立 ,遂 成 南 北 分 裂 的 局 面 , 时 代 的 突 出特 点 是 民族 矛 盾 空 前 尖 锐 , 反 民族 压 迫 的 斗 争 作 用 是 十 分 突 出 的 。
最 能代表 辛词 “ 英 雄 之 词 ”精 神 风 格 的 就 是 他 的 爱 国 己 任 ,时 时刻 刻 都 不 忘 宣传 抗 金 主 张 ,激 励 抗 金 斗 士 。对 词 作 ,究 其 原 因 主要 有 以下 三 股 源 泉 :

于 坚 持 抗 金 主 张 的 人 ,他 热 烈 歌 颂 ; 对 于 有 利 抗 金 事 业 的
三 、辛弃疾 的忠肝义胆 、高风 亮节是他 爱国词作 的思 因 无 所 作 为 年 华 老 大 发 出深 沉 慨 叹 : “ 楼 观 才 成 人 已去 , 想 基础 旌 旗 未 卷 头 先 白 。 ”在 黑 暗 腐 朽 的 现 实 面 前 ,他 常 常 感 到 “ 诗 言志 ”,辛 弃疾 的人 格操 守和 精神魅 力奠定 了他 抗 战力量势 单力薄 , 自己知音稀少 : “ 倩何人唤取 ,红 巾 领袖 一代 、雄视干秋的思想基础 。 ( 一 )深 切 怀 念 中 原 山 河 ,热 情 宣 传 抗 金 复 “ 原 ”。 翠袖 ,掘英雄 泪 ?”可 贵的是辛弃疾 身处逆境 能坚 持抗 金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字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词现存600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早期受朝廷重用时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中后期深感壮志难酬,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其爱国词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的广泛性是一大特色。

辛弃疾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评价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可见辛弃疾的词,尤其是爱国词对后世的影响。

一、稼轩词的爱国情愫(一)念念不忘家国之忧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使词人整日忧心忡忡。

他白日纵目万里江山,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 。

他夜不成寐,所闻所感是“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

送友人赴汉中,他抚今追昔说:“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木兰花慢》)无论出仕江湖或归隐家园,魂梦所系者,依然中原故土;念念萦心者,还是家国之忧。

(二)对朝廷和现实政治的不满南宋朝廷的妥协退让政策让辛弃疾的内心极为不满。

每当主和势力得逞,必有大批爱国志士投闲置散,稼轩于此深有体会。

因此,他的作品中时时迸发出岁月蹉跎、壮志空怀之愤,常常激荡着请缨无门、报国无路之恨。

他的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征战沙场的抱负和为国出力的愿望,也有心愿不得实现得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推行苟安政策得朝廷,辛弃疾只能在词里面用不满和讽刺表露自己爱国情怀,寄情于词。

(三)实现中国大一统“还我河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稼轩以词勉友或自励,总鸣响着却敌复国的呼声。

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与南宋只顾偏安现实,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

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是辛弃疾反金扶宋的核心思想,也是稼轩词的最主要的主题之一。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

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③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民族英雄形象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民族英雄形象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民族英雄形象引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介甫,号稻虚山人,南宋时期著名词人。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抗外敌的决心,因此被誉为“文战之神”和“民族英雄”。

本文将探讨辛弃疾在宋代及后世中所塑造的民族英雄形象。

历史背景宋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北方面临着来自金朝入侵的威胁。

辛弃疾生活在这个紧张而危险的年代里,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领土的不断缩小。

这种历史背景使得辛弃疾产生了对祖国强大忠诚的情感,并带给他一种奋发图强、力图挽回民族危难的责任感。

爱国情怀体现辛弃疾在其作品中表达了深深地爱国情怀。

他笔下常以家国命运和求存抗争为题材,歌咏神州大地和伟大的祖国。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尘满面惆怅处。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样的词句体现了辛弃疾对故土的深情厚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困境的无限忧虑。

抗争精神辛弃疾具备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

他在作品中以反抗金朝入侵为主题,表现出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自己理想追求的决心。

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壮观悲来笑我狂”的名句,激发了读者勇敢面对挑战、迎接危机的勇气。

启示和影响辛弃疾的民族英雄形象不仅在宋代广为流传,并且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个人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词人和革命志士,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勇敢向前。

他的作品也被用作教育和启示青年一代,引导他们爱国爱家、勇往直前。

结论辛弃疾的民族英雄形象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塑造起来的。

他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深深感染了后人,并且对于塑造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弃疾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一直被崇拜为一个杰出词人和民族英雄。

辛 弃疾的词为何充满阳刚之气

辛 弃疾的词为何充满阳刚之气

辛弃疾的词为何充满阳刚之气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他的词作犹如一道道耀眼的光芒,穿透历史的尘埃,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其词风豪放刚健,充满了阳刚之气,令人读之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辛弃疾的词具备如此强烈的阳刚特质呢?首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是造就其词阳刚之气的重要因素。

他出生于南宋,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的危难之际。

金人铁蹄南下,肆意践踏中原大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辛弃疾自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状,心中燃起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救亡之志。

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侵略者的痛恨,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他的词作之中,使其词作充满了悲愤与激昂的力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满怀壮志的将领,在醉意朦胧中仍不忘挑灯看剑,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那梦中的号角声、战士们分食烤肉的场景以及激昂的军乐声,无不展现出战争的紧张与激烈,洋溢着阳刚豪迈之气。

其次,辛弃疾自身的性格和经历也是其词阳刚之气的来源。

他本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年轻时曾率领义军抗击金兵,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然而,南宋朝廷的软弱和求和政策,使得他壮志难酬,被迫赋闲在家。

但他内心的豪情壮志从未熄灭,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坚定。

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他在作词时能够将自己的悲愤、无奈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这几句,生动地展现了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他把手中的宝刀看了又看,拍遍了栏杆,却无人理解他的壮志雄心。

这种孤独与悲愤,化作了词作中强烈的阳刚之气,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再者,辛弃疾善于运用丰富多样的意象和豪迈奔放的语言,来增强其词的阳刚之美。

他的词中常常出现剑、马、沙场、号角等充满力量和战斗气息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场景,更传递出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词风形成的原因。
一、 文武双全,富有英雄传奇色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一四○年,时中原已被金兵占 领十三年,辛家世代为官,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 未能脱身南下,屈身仕金,任亳州谯县县令。辛弃 疾父亲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宋史 说他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蔡门生众多,其 中辛弃疾与党怀英最优。后党怀英在金显贵,辛弃 疾则走上了抗金道路,这与他从小接受的爱国教育 有着重要关系。辛弃疾祖父辛赞虽屈身事金,但不 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 “ 登高望远,指画 山河”,讲述 “ 靖康之耻”,要他学文习武,伺机 报国。因此,辛弃疾从小苦练武艺,剑法过人。他 曾两次利用赴燕京应考之机,实地考察山河地势。 绍兴三十一年 ( //0/ )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
!
李春青 7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 — 中国古代诗学意义 生成模式探微 8 ! 9 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物,激荡多变的情绪载体。辛词是辛弃疾心灵的暂 住之所,也是他追求理想过程中复杂人生体验的写 照,呈现的主要是功利境界。辛弃疾借词寄托理 想,排遣愁思,宣泄受压抑的激情,以极强的力度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 著名爱国词人,杰出的抗金将领。一生写作了大量 的诗词文章,现存诗文较少,词有六百二十九篇, 以邓广铭 《 稼轩词编年笺注》和 《 辛稼轩诗文钞 存》最为完备。他的门生范开在 《 稼轩词序》中 说: “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 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 具耳。”宋人谢枋得 《 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评价辛 弃疾说: “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 气。”由此可知,辛弃疾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文人、 词人,完全可以说,他是一位志在建功立业的英 雄;他是一位杰出的抗金将领;他是一位忠心报国 的志士。辛词刚健豪放,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豪 气冲天,读来使人振奋,给人鼓舞,后人评说,辛 词有英雄之气,为英雄之词。辛弃疾英雄之词是怎 样形成的呢?这与他传奇般的经历,坚定的志向, 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辛弃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
论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的原因
"张清法 ! 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河南
关键词 :辛弃疾 摘 英雄之词 形成原因
焦作
#$#%%& ’
要 :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苍凉悲壮,豪气冲天,后人评说辛词为英雄之词。辛词词风的形成与他
富有传奇般的经历,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非凡的才干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辛弃疾 英雄之词形成的主要原因。
’’ * +,) -.+/ * +(0/ & 1
!"#$
% & ’(()
!!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
三、报国无门,寄情于词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正当只得回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瓢 泉,长期过隐居生活,直到六十四岁时,才被重新 起用,但对他仍不重视。他把满腔爱国激情以及南 渡以来的无限感慨和义愤,全部寄寓歌词。正是这 些传奇般的英雄经历,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坚韧 不拔的建功立业意志,壮志难酬的无奈,铸成了辛 弃疾词的主要内容与风格基调,清人王士祯评说辛 弃疾词作是 “ 英雄之词” , 《 白雨斋词话》卷一
( 责任编辑 :古卫红) 作者简介 : 张清法,河南沁阳人,焦作师专中文系 高级讲师。
亦说 “ 稼轩词仿佛魏武诗,自是有大本领大作用人 语”,我以为这些评说十分恰当。 辛词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表现自己抗金、恢复的 志向与情怀。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他以抗金、恢复为己任,时 刻鞭策自己与朋友: “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 儒事,君知否?” (《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 坤事了,为先生寿。” (《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 来》)即使在屡遭罢免,壮志难酬的情况下,他也 不肯归隐,抛弃国事,而是忍耐、等待: “ 休说鲈 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 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他谴责投降派对于抗金事业的 干扰破坏: “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 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 水龙吟・渡 江天马南来》) “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 西北有神州。” (《 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他 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河山: “ 追亡事,今不 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 空肥。” (《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在闲置近 二十年后,辛弃疾六十四岁时,再度被起用,六十 五岁出知镇江府,他预制军服,招募兵丁,积极做 好北伐准备,登北固亭,写下 《 永遇乐・京口北固
“ 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 他的改革与整顿, 不为众 人所容 ” , 终于于淳熙八年受革职处分而退隐。 淳熙九年以后,除了绍熙三年 ( ++3’ 年)至 五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过着闲 居生活。他本来是志在功名,以身许国的,但是不 被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得把满腔悲愤发泄 笔端,像屈原那样叩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之山,他临江水,登危楼,把栏杆拍遍,只能热泪 横流: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因此,可以 说,辛弃疾的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是,他的词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用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 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 一遍的哭诉,一次一次的表白,总也忘不了他那在 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
否?”这首词壮怀激烈,豪气冲天,表明辛弃疾在 迟暮之年犹有雄才大略, 老当益壮的雄心。 明杨慎谓
" 稼轩词 “ 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永遇乐 》 为第一 ” 。
除了抗战词外,辛弃疾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 词、乡村词,即使在这些词中仍然透露着他的豪放 与悲壮。 “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 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古今无穷事,放在愁 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 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辛弃疾的愁与柳永、李清照的 愁不同,柳、李的愁仅止于 “ 执手相看泪眼”、 “ 梧桐更兼细雨”,是个人的愁,而辛弃疾的愁却 是家国之愁,报国无门之愁,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 活哲理。即使在人们认为的爱情诗里,辛弃疾表现 的也是一种英雄失志,绝不趋炎附势,耐得冷落, 耐得寂寞的志士操守: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 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 青玉案・元 夕》)这哪里是写爱情?分明是写自己在热闹非凡 的元夕之夜, 不慕繁华, 独立喧哗之外, 自甘寂寞、 清 静, 不忘抗金恢复的志士情怀! 读来更令人敬慕。 综观辛弃疾的志向、才干与功绩,辛弃疾绝非 一般的文人。宋人刘克庄评价辛弃疾时说: “ 以孝 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 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 # 可以说,他 是诸葛亮、范仲淹一类时刻关心国事的政治家、军 事家。正因为他才干卓越,志向远大,才奠定了他 诗词的豪放。也正因为他志向远大,才干超群,不 被重用,屡遭排挤,曲折坎坷,才决定了他词风的 苍凉悲壮,慷慨激昂。这就是辛弃疾英雄之词形成 的原因。研究辛弃疾的诗词、生平,使我们更痛恨 那个腐败、昏庸的封建王朝,从而对辛弃疾这位爱 国英雄更加敬慕。
" 军之冠 ” 。 辛弃疾希望国富兵强, 再图恢复大计。 但
二、志在报国,曲折坎坷
按理,辛弃疾押解叛将张安国至建康正法后, 对这样一位赤胆忠心、智勇双全的英雄,南宋朝廷 应该委以重任,以图收复失地,重振国威。但南宋 朝廷对这样一位爱国将领却并不信任,四十多年间 对他是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 言,又弃而闲几年,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 间,又有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使得这位立志报国、 建功立业的志士的人生道路曲折坎坷,多灾多难。 尽管如此,辛弃疾总是忘不了恢复中原,积极抗 金,他总是为社稷、为苍生献计献策,尽心尽职, 表现了自己非凡的才能。 南归之初十年,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 与希望,他不顾官职低微,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 道元年 ( 美芹十论》 ( 即 《 御戎十 ++,% ),奏进 《 论》)。前三篇论女真虚弱不足畏,具有 “ 离合之 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后七篇提出 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体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作 《 九议》上宰相虞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
-$$. /((0 1 (/23
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同时由 于辛弃疾过分执著于现实关怀,辛词常常向着理 想、激情、忧患、 愤慨和悲哀言说, 风格豪放悲壮。
4 责任编辑 5 古卫红 6
作者简介 : 吕逸新,山东巨野人,文学硕士,山东 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 学、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 1 ’(/7 "
冷成金 7 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 8 ! 9 7 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333 ,’0)7 章培恒主编 7 中国文学史 ( 中) 8 ! 9 7 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330 ,*2%7
#
!%*+,
!"
!"#$
% & ’(()
名作 欣赏
古代文学
举侵宋,北方人民纷纷起义。时辛弃疾二十二岁, 祖父已死,辛弃疾聚众两千,投奔山东义军首领耿 京,深得耿京赏识,拜为掌书记,掌管义军印信。 义军中有一位小头目僧人义端,喜谈兵法,曾与辛 弃疾交游。但义端起义目的不纯,一心只想荣华富 贵。一次,义端趁辛弃疾不在军中,偷走义军印 信,耿京要杀辛弃疾,辛请求耿京给三天期限,若 追不回印信再杀不迟,耿京准许。辛弃疾手提利 剑,单骑追贼两日,杀死义端,割下人头,夺走印 信,第三日赶到军中,义军上下皆惊,对这位书生 十分敬重。 为收复失地,击退金兵,壮大义军队伍,辛弃 疾力说耿京归附南宋,并受命远行数千里,前往都 城临安接洽归附事宜。当他完成任务,于返回途中 获知义军首领被叛徒张安国杀害时,立即联络王世 隆等人,亲率义军五十骑,袭入五万金军营中,生 擒叛将张安国,杀退追兵,号召耿京旧部反正,率 义军万余人马,南渡归宋,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 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大为惊 异,委任江阴签判。从辛弃疾追印信、斩义端、生 擒叛将张安国来看,辛弃疾确实是一位具有传奇色 彩的大英雄,智勇双全的抗金将领。这些壮举,多 次在他的诗中出现: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衤詹突 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 (《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