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读书札记
教师读书笔记 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感
教师读书笔记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
感
课堂不应只讲教材,而应该拓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这是我读完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最大的感受。
在以往的随堂课中,整节课我紧紧的抓住课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教材的挖掘。
这样就造成了所有的知识都是一个个散乱的点,而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将这些散乱的点串联起来。
在串联的过程中,就是学生联系、归纳、总结等多种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夯实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
闫学老师对教材的拓展不流于形式。
她运用对比,将两个同类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畅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领略到了不同风景,并能够快速的抓住彼此的异同。
以李白的《忘庐山瀑布》为例,在第一个板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想象欣赏瀑布的美。
在第二个板块,出示徐凝的《庐山瀑布》,学生讨论:徐凝把瀑布比作白练,写出了瀑布什么特点?第三个板块,比较瀑布的不同之美,你更喜欢哪一种?在古诗教学中,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理解古诗的内容。
但对于最后两句的精妙,学生很难体会到。
所以闫老师运用了比较教学法,通过比喻的对比来感受经典。
在这篇教学设计中,闫老师在后两个板块对瀑布类古诗进行了拓展,通过对比感受两首诗的异同。
在以后的教学中,备课不只要备一篇课文,还要想想:通过这
篇文章,学生还能了解到哪些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我能够带领学生走到哪里?。
李冲锋讲座心得《文本解读之我读》
文本解读之我读5月29日,我有幸参加了教科院主办的教师专题培训讲座,聆听了由李冲锋教授带来的两场讲座。
这次研训的主题是“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虽然每天都在进行文本解读,但直到参加这次研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文本解读”,才知道原来“文本解读”有这么多学问。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文本解读就是把作者隐藏在语言文字里的信息,摘译出来的过程。
在教学中运用文本解读,能够挖掘出文本中独具视角的语言学习点,从而帮助教师根据这些内容来设计精巧的教学环节。
但因为经验不足等原因,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得并不太理想。
在备课时,总是条件反射性地借助教参来完成课文解读与教学设计,缺乏自己的深层理解与再加工,文本解读也浮于表面,久而久之,不仅课堂变得千篇一律,自身的学习素养也未能提高。
幸运地是,李教授在讲座中,不仅为我们分享了许多文本解读的原则,如忠实原文、把握全局、抓住关键、不离文字;还给我们介绍了数十种文本解读方法,包括:分体解读法、首古人评点法、尾解读法、同语统计法、解析结构法、语词品读法、前后勾连法、人称解读法、线索解读法以及细节解读法。
在认真地学习之后,我发现,想要科学地进行文本解读,不仅需要教师调动先前的经验,运用阅读方法、运用文章结构对文章进行合理推理,还需要实施一系列的理解监控。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能确保文章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在将读本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后能恰当地进行课堂讨论和班级活动。
以“燕燕听到‘冰棒’的叫卖声,赶忙跑回屋里,拿起自己的‘小猪’,使劲摇了摇,里面没有声音……”这段文字为例,原来的我或许只会对其中的动作进行大致的讲解,但通过李教授的讲座,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冰棒”,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夏天;通过主人公的名字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动作,我们可以推测主人公的性别、年龄与性格,这是一个小女孩,她活泼可爱,又有些淘气,她原本或许正在巷口和小伙伴一块儿玩着游戏;通过“叫卖声”、“跑回屋里”,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也许故事发生在一个古朴的小镇里,卖货郎正挑着扁担走街串巷;通过“拿起‘小猪’,使劲摇了摇”这些动作,我们可以推测主人公的家里并不是特别富裕,所以想买一根冰棒都没办法。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讲座有感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讲座听后感5月29日有幸作为名优教师,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李冲锋教授做的报告。
李教授关于《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这堂讲座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李教授侃侃而谈,讲得深入浅出,虽说不能全部掌握教授所讲的知识,但是每记住的一个地方都让我豁然开朗。
文本是教学之本。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略了、轻慢了文本解读,便有可能舍本逐木。
因为离开了对文本的研读,你在课堂的呈现上下得功夫越多,你的课堂教学越“飘”。
听了李教授的讲座我不经反思:教师教语文,究竟把功夫下在哪里?怎样练就我们的文本解读能力?怎样规避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识性问题?潜心梳理笔记,如偶遇知者,如忽沐和风——文本解读既要紧扣文本,又不能局限于文本,既要对文本有深刻的见解,却又能不刻意求深,而是深而有度。
那么如何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解读文本呢?一、要了解语言背景文本解读必须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准确把握作品。
如《落花生》一文,作者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刚好与文本题目一致,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显自己做人的态度。
再联系那个时代水深火热的中国,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样,为大义、为祖国、为社会“藏而不露,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啊,哪怕这索取的仅仅是旁人因看见“体面”而产生的“爱慕之心”。
如果教师对文本的作者、创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师:同学们,其实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作者那样的人!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的人吧!(简介作者生平)师:(质疑)在作者的心里,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教书育人,是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是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是为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救国……)师:是呀,和这一切相比,讲体面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们觉得和苹果、石榴、桃子相比,谁更可敬呢?相信此时没有学生再会为花生虽实用但不好看而遗憾,相反,会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献而自豪,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献而敬佩。
读《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有感
读《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有感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特别是作为我们教师这一特殊行业,读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近期我阅读了罗晓晖、冯胜兰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
本书共五个部分,均由相应的“讲”和“谈”组成。
“讲”是作者罗晓晖讲座录音的整理稿,而“谈”则是罗晓晖与合作者冯胜兰女士的讨论成果。
内容涵盖了中学语文中的散文、小说、古典诗歌、文言文等题材,为读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勾勒出了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大体框架,朴素且实用,助力一线语文教学。
文中体例新颖,语言严谨又有趣味性,引人入胜。
读完此书,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我们所学的语文教材及《1+X读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我想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像看故事一样读文本,读后静心回味什么地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拨动自己的心弦。
其次,再以教者的身份与文本及文本作者、文中主人公认真对话,深入了解文本,然后想办法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最后,再以儿童的身份走进文本,如何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如何以儿童的心思走进文章作者及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解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是阅读的根基。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倡导“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文本解读应立足文本,倡导个性化解读,也就是说解读文本应富有创意,应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唯有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方能寻幽探秘,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每拿到一篇文章,都会先将课文细读几遍,先掌握好重点字词,定好基调,标出重音,再理解作者的心思,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运用普通话的音变规律,将浓厚的感情溶于句中。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文本解读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而阅读教学则是指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文本解读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了解背景知识:在解读文本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写作风格等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本内容: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可以从文本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
3. 关注细节: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包括修辞手法、用词、句子结构等等。
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
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可以通过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读物、开展阅读分享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授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略读、精读、跳读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
3. 促进思考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判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自身素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自序
03
第二讲 散文的解读与 教学
02
第一讲 文本解读与阅 读教学
04
第三讲 小说的解读与 教学
目录
05 第四讲 古典诗歌的解 读与教学
07 后记
06
第五讲 文言文的解读 与教学
《大夏书系·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共五个部分,均由相应的“讲”和“谈”组成。“讲”是作者罗晓 晖讲座录音的整理稿,而“谈”则是罗晓晖与合作者冯胜兰女士的讨论成果。“讲”的内容系罗晓晖为全国及成 都市武侯区语文教师所作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系列讲座;“谈”的内容,则是罗晓晖与冯胜兰女士针对文本解 读相关主题进行的一系列对谈。本书在汗牛充栋的文本解读图书中脱颖而出,贡献出真正有建设性的、有益于语 文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自序
第一讲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
01
一、阅读 教学中的 若干问题
02
二、文本 解读
03
三、教师 必须学会 自主解读 文本
04
四、提要 钩玄:观 大意与求 甚解
05
五、文本 解读和教 学都要基 于理性分 析
06
对谈一
一、善用分 析,准确提 取语义信息
二、整体分 析的逻辑性: 以《愚公移 山》为例
5 五、散文的行
文姿态:《端 午的鸭蛋》
第三讲 小说的解读与教学
01
一、什么 是小说
02
二、小说 的虚拟性
03
三、经验 与主题
04
四、解读 小说,看 “情节”, 不如看 “叙述”
05
五、解读 小说,看 “人物”, 要分析其 行动
李冲锋教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李冲锋教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专题培训心得听了李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我对其中的一些方法有了新的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碰撞的过程,对一名语文老师来说,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读书”。
那么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如何,将决定着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么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
既是一种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
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像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
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
下面简单说一说我听了讲座以及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之后的几点体会:一、站在课标的角度解读文本,掌握难易程度。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而评价则是重点评价学生在这些方面或领域的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
因此,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所以说要想做到准确解读文本,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
二、文本的解读要着眼于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
文本解读本身要求我们要紧扣文本,从文本出发,对于老师来说,解读文本最终还是要教会学生服务于课堂,所以闫老师在书中提到对文本的解读要以学生的认知为界限,超过学生的认知范围叫无度。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学习《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感到收获很多,受益匪浅。
上了许多年语文,总是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人文性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一节课用无数个问题,试图让学生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思想道德,却总是得不偿失。
听了专家们的解读,真是茅塞顿开。
从学习中我意识到作为小学语文准教师,摆正文本解读的心态与掌握文本解读的技巧方法的重要性。
我觉得,闫学老师正是将教材看到了骨子里,把每一个“教材文本”吃透了,化为自己的心声,然后便能纵心所欲却又不逾矩,这时我们不由得感觉到这其实已然是“教师文本”了。
有人说过,教材文本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做深入地理解和个性化解读,并使之成为教师文本,再把这成为教师文本的所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有原则的选择和删减,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才是我们的教学文本。
说得好,值得我们深思之,践行之。
那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化呢?闫学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读透文本。
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读透文本后的魅力课堂,也领悟到了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
如下所述:许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课上得单薄,似乎挖的不深,教学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也不多,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教材加教参加网络资源的备课方式。
而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深挖掘才会有甘泉的道理。
闫学老师解读文本时喜欢去找到原文,以及其他的改编文本,尤其是经典类文本,之后在原文和教材文的比较中,悟到文本的语言之妙、情感之路、内涵之深。
她喜欢适当补充一些作品评论,来帮助学生拨云见雾、别有洞见。
她还喜欢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揣摩编者的意图,然后立足于现代语文素养的高度,对这一比较做出毫不含糊的评判,比如,她赞编者改编季羡林的《夹竹桃》改得好,“与原文相比,教材的删改比较成功”;他批评编者将郑振铎的《燕子》改得语言的韵味大减。
真是追本溯源,方悟真谛啊!无疑,教学是需要广度和宽度的,因为这决定着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窄化的语文是不完满的、片面的。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学习心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学习心得2023年,我有幸加入了初中语文教科研共同体。
加入这个团体后,我了解到了经典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书籍。
我阅读的第一本书籍就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黄伟、梅培军著)。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文本解读类的书籍,读起来理论性较强。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主要谈谈我阅读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初看这本书的题目,我第一反应是“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有哪些呢?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带着这一疑问,我走入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本书。
“解读”要立足于文艺学、文章学的基本原理,运用文学文章本体知识来对课文文本进行解析。
在我们的解读中,其不仅指向理解文意和文法,同时也指向理解阅读行为和阅读方法,还指向理解过程中的阅读主体发展,即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呢?这本书给了我答案——要真正实施教学解读,必须实现两个超越,必须要有三门知识。
两个超越,即必须从仅限于文学文本的解读扩展到包括文学在内的文章解读,这种解读不仅需要融入文学理论知识,也需要融入文章学、语言学等知识;必须从一般性的文学或文章解读进入阅读教学的特殊解读,它不是在对象上选取中小学课文文本进行解读,而是要实现解读的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转换。
三门知识即语文本体知识,教学解读需要语言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阅读学知识,教学解读需要用来阐明阅读行为和如何阅读的知识,使得文本解读本身具有方法论意义;教学论知识,教学解读需要明确在课程与教学的语境下,某一具体课文阅读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哪里,选取什么样的读法,读到什么程度,等等。
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学生经常使用文本直读的阅读方式来进行阅读,而共情赏读的方式却很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侧重于学生共情赏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将审美性诵读,会通性品读,体验性悟读,个性化重读与省己与共情贯穿于在教学中。
李冲锋教授《文本解读》有感
积极学习,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听李冲锋教授讲座有感5月29日下午,非常有幸聆听到李冲锋教授关于《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讲座,我收获颇多。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重视对文本的解读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经过无数理论家和一线老师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地推陈出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果。
可是当我们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的热烈与兴奋中沉静下来的时候,心中又时常会生出几分惆怅——总觉得课堂上形式化的东西多了一些,模仿的痕迹重了一点。
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理念的落实、方法的借鉴、创意的实施、目标的达成……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教师对课文的合理解读才能得以展开。
只有对课文进行了合理的解读,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教学的本质。
二、解读文本,学会细读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生成。
我想,只有文本解读得好,课堂教学才会落实得好。
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有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那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细读文本。
三、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与能力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
老一批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
也许学习是老生常谈,但学习正是每一个有所成就者的不二法门。
谁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谁就能永远保持青春活力。
什么时候放弃了学习,什么时候就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
目录分析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是一本专门针对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的深入探 讨的书籍。这本书的目录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展现了其内容的核心主题和结构安 排。以下是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按照主题进行了分类,使得读者可以快速找到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目录将内容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聚焦一个具体的主题或问 题,如“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的原则与实践”、“文学作品的深 度解读”等。这种分类方式使得整本书的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使用。
文本解读与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解读
阅读教学
反思
解读
方法
读者
提供
讲谈
阅读教学
文本 阅读
理解
文本
教学
提高
作者
阐述
实践
深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是一本致力于深入探讨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内在关系的著作。本书 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 的视角来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精彩摘录
在众多教育类的书籍中,《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以其深入浅出的理论、 丰富翔实的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赢得了广大教师和读者的喜爱。这本书 不仅提供了对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还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展现了阅读教学的 魅力。以下是本书中的一些精彩摘录,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智慧与洞见。
“文本解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文 本,把握文本的主题、情感和语言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最近,我翻看了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收获良多。
有一些想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
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书,而且要让学生“善于读书”。
那么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如何,将决定着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也是闫学老师为什么出书的原因吧。
记得我在执教季羡林老先生的《怀念母亲》一课时,我发现这篇文章文本采用双线交织的写作手法,其中穿插了日记和散文的相关内容,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像记事、写人、写景的文本那样有条理性,显得很零乱。
于是,我对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偏颇,我将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这两条情感线索分开教学。
闫学老师认为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母亲的怀念与对祖国的怀念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作者在日记中反复提到自己“想家,想祖国,想故国的朋友”,这里所说的家、故国、故国的朋友是融为一体的,这是思念之情在作者的心里也是融为一体的。
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对一个长年身在异国的人来说,那份深切的怀念也是无法截然分开的。
所以,我们在执教《怀念母亲》时,可以顺应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同时,还得适当补充阅读推荐,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补充季羡林老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梅》和《寻梦》中有关母亲的段落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学习。
不仅如此,闫学老师还提出了三个板块的教学思路。
第一板块:在记忆中怀念母亲。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赋得永久的悔》的相关章节,体会母亲去世后作者的悲痛心情。
进而理解作者远离母亲而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痛苦和懊恼!第二板块:在日记中怀念母亲。
通过学生配乐朗读日记中摘抄的内容,体会其中所表达的共同情感——对两个母亲的怀念。
第三板块:在梦境中怀念母亲。
通过读作者《寻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在梦中,作者看到了什么?为什么是哭着醒来?你从这关于梦境的片段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母亲真切的怀念之情。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读书札记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读书札记6月4日;;今天读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访谈》第三讲,“小说的解读与教学”部分,受启发很大,分享:1、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而一个具体文本要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哪些内容,是根据文本特质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文本本身无可替代的特殊性。
就是那些看起来矛盾、不合情理的部分进行观察。
往往是理解文本的切入口。
教师要先领会深入,才能引领学生领会深入。
要实现整体把握,离不开到位的局部分析。
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把所有的细节全盘纳入,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
(整合)2、观察文本特制的方法:观察文本的语言,观察文本的结构,观察文本不合常规的部分。
3、古人讲大智若愚,语文学习也涉及人生智慧。
4、文本的教学价值,不在小说文体上,不在三要素上。
三要素是小说构成要素共性的表述,不能揭示具体文本的文本特质。
一本小说的艺术质量高不高,并不取决于是否具备“三要素”。
而要关注文本特质。
不关注文本特质,一种文体只需要教一篇就够了。
并且难以解释各篇小说的艺术个性。
5、节选小说文本的教学,把它当成完整的小说文本来教是有问题的。
6、小说必须靠现象和事实说话,最忌讳的就是卒章显志。
7、鲁迅喜欢以集体群像作为主人公,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利于表现国民性。
8、小说以叙述为手法,以形象为载体。
有些小说是以刻画典型形象为主要目标,有些小说是以表现某种社会景象为主要目标。
传统小说多半人物定型化,脸谱化。
9、文学艺术要表现真理往往就要“扭曲”事实,文学的虚构正表现了人类超越现实的努力,激发人们的想象热情。
小说是虚构的,在小说中,人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
理解小说的人物,关键是理解人物承载的观念意义。
通过分析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10、叙述是要呈现人类在时间进程中的历时性经验,描写是呈现人类的空间经验,议论是表现人类的思想,说明是展现人类的知识,抒情是抒发人类的感情。
文本解读的读书笔记
文本解读的读书笔记推荐文章企业读书心得范文3篇热度:护士两学一做读书笔记热度:入党积极分子读书报告热度:入党积极分子读书笔记热度:读书心得:《向廖俊波同志学习》读后感热度:文本解读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语文的文本承载的信息的丰富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本解读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文本解读的读书笔记篇一虽然两天的培训很短,但听到许多优秀同仁的讲座,让我深受教育、启发。
通过这次培训,听了专家鲍金芬老师的精彩讲座,豁然开朗,让我对文本及文本解读有了初步的认识。
文本定义颇多。
文本解读来自西方的文本一词,本意是波动、联结、交织、编织,并因此衍生了构建、构成、建造或制造等意义。
解读是指通过自己的分析来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编者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也就是与文本编者对话,读懂编者意图。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作出分析研究,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从单元目录入手,了解教材编写内容。
要对教材文本(标题、图片、课文内容、问题设计、语法总结等等)的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多教学构想。
不仅要读懂文本的显性信息,也要读懂文本的隐性信息。
不仅要读出知识与技能信息,也要能读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文化意识。
读后能形成单元技能树与知识树。
要分析学情,要将目标细化、分层,并准确定位课时目标。
但教师平常对文本解读中有很多认识不足,如对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等认识会有很多欠缺。
而且,由于我们平常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参”和“资源库”而导致没有独立钻研课文,没有认真“倾听文本”,没有对文本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把握。
再说,还存在着文本解读难度大与教师文本解读力有限这一矛盾。
文本解读应该解读什么?作为教师,要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编者意图和教学目标;充分设想文本的着力点。
深入把握文本特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读书札记6月4日今天读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访谈》第三讲,“小说的解读与教学”部分,受启发很大,分享:
1、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而一个具体文本要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哪些内容,是根据文本特质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文本本身无可替代的特殊性。
就是那些看起来矛盾、不合情理的部分进行观察。
往往是理解文本的切入口。
教师要先领会深入,才能引领学生领会深入。
要实现整体把握,离不开到位的局部分析。
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把所有的细节全盘纳入,不能先入为主的认为哪里重要哪里不重要。
(整合)
2、观察文本特制的方法:观察文本的语言,观察文本的结构,观察文本不合常规的部分。
3、古人讲大智若愚,语文学习也涉及人生智慧。
4、文本的教学价值,不在小说文体上,不在三要素上。
三要素是小说构成要素共性的表述,不能揭示具体文本的文本特质。
一本小说的艺术质量高不高,并不取决于是否具备“三要素”。
而要关注文本特质。
不关注文本特质,一种文体只需要教一篇就够了。
并且难以解释各篇小说的艺术个性。
5、节选小说文本的教学,把它当成完整的小说文本来教是有问题的。
6、小说必须靠现象和事实说话,最忌讳的就是卒章显志。
7、鲁迅喜欢以集体群像作为主人公,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利于表现国民性。
8、小说以叙述为手法,以形象为载体。
有些小说是以刻画典型形象为主要目标,有些小说是以表现某种社会景象为主要目标。
传统小说多半人物定型化,脸谱化。
9、文学艺术要表现真理往往就要“扭曲”事实,文学的虚构正表现了人类超越现实的努力,激发人们的想象热情。
小说是虚构的,在小说中,人是一种观念性的存在。
理解小说的人物,关键是理解人物承载的观念意义。
通过分析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10、叙述是要呈现人类在时间进程中的历时性经验,描写是呈现人类的空间经验,议论是表现人类的思想,说明是展现人类的知识,抒情是抒发人类的感情。
11、解读小说,看情节不如看叙述。
关注叙述者、叙述试点和叙述结构、叙述时间、描写的介入。
分析情节就是要关注情节中的细节,叙述中的描写。
描写就是集中力量展现那些有助于呈现核心经验的部分。
详写,就是时间的延迟和停留。
12、如果一个文本的主题丰富,应该整合,而不要割
裂。
13、小说的核心主要是传递人生经验、人生体验,让读者感受到某种特定的人生体验。
小说所写的和我们的生活有区别,这才使得它具有阅读的价值。
小说是对人的行为模式和生存情况的表现,小说要包含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受,小说教人向善,启示我们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