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1年河北赵县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1年河北赵县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1年河北赵县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程大利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

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

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

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

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

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

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

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

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

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

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

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

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

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与传承的责任。

这种文化遗产如果被扭曲、破坏与灭绝,就不仅仅是对一国文化的伤害,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然而,中国书法在一百年间遭遇的变局,比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剧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签字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

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汉字的字形、字体、字意已发生极大变化,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

我们的诗、文、画传统也迥异于历史,中国国画之中书法元素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我们传统的私塾和书院式的国学教育,也已经被现代教育全面取代。

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但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没有历史传承、没有历史根基者,不能叫“遗产”。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书法在坚持“非遗”原则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艺术创新。

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一切电脑设计制作的、机器印刷制造的“书法”或“书法式书写”都不是真正的可以作为“非遗”的书法,至少不是书法的主体。

另外,为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加快向世界人民传播、交流和共享书法的进程。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2017秋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第三单元第14课理性之光

2017秋高中历史必修三检测:第三单元第14课理性之光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4课理性之光1.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这说明()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B.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一条件C.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解析:从“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可知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推动了理性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C2.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这体现的原则是()A.自由平等B.主权在民C.分权制衡D.民主共和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孟德斯鸠主张权力之间相互制约,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

答案:C3.法国国家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个小盒子,里面保存着伏尔泰的心脏,盒子上写着伏尔泰的一句话:“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伏尔泰“精神”的实质是()A.主张上帝至高无上B.提倡进步和理性C.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D.主张天赋人权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精神的实质,难度较大。

C、D两项虽然是伏尔泰的主张,但不能体现伏尔泰精神的实质。

结合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来分析便可得出结论,伏尔泰精神的实质是提倡进步和理性。

答案:B4.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

他的代表作是()A.《论法的精神》B.《社会契约论》C.《纯粹理性批判》D.《十日谈》答案:A5.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大政治影响是()A.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B.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C.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D.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解析:根据材料中“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可以看出这一运动以理性为旗帜,构建理性王国。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

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

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中国一些古诗词因为蕴含着逻辑推理而别有理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国一些古诗词因为蕴含着逻辑推理而别有理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

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

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日臻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善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

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关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体现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表达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阅读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的审美观念的相通性表达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之中。

诗歌与书法严密相关,使二者在审美取向上具有更多的相通性。

诗歌以可感的、详细的、生动的形象表达诗人那无形的思想情感。

塑造鲜明的形象是诗歌的第一要素。

书法是诉诸视觉的平面造型艺术,它以笔墨在纸上塑造的形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首先是结字,结字指的是字形的构造形态,它的根本要求是字的重心平稳、短长合度、疏密匀称。

但“结字无定法”,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习惯,所以又有结字要奇而稳的讲究,即在遵守大家公认的结字标准的前提下,自出新意,如此才能形成书法构造形态的千变万化。

其次是字的布局,布局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形态,包括字的大小、字距的疏密、行距的排列,以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照应连贯等。

一位书法家不仅要注意到每个字的构造,还应注意到它在全篇中如何贯穿与联系,如何形成疏密、斜正的正比和照应,大小、长短的参差与错落,从而使作品更富有美感,也充分显示书法家的艺术个性。

线条是组成汉字形态的最根本的要素,是书写者以毛笔蘸墨汁在宣纸上书写而成的。

书写者的技巧和笔、墨选择的不同,使得线条具有粗细长短、正侧断连、方圆转折、藏露收放的不同。

这是最见书法家功力之处,粗重的线条要浑厚而不臃肿,纤细的线条要坚韧而不柔弱,圆转的线条要流畅而不浮滑。

只有经过常年练习,才能写出流畅自然、挺拔圆润的线条。

结字、布局、线条的变化构成了书法的形象性,使书法成为有生命、有空间立体意味的艺术品。

节奏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散行文字的最重要的标志。

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

节奏感可以带给诗歌音乐般的美感,也可以更好地表现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意境。

如诗人表现平和细腻的感情时,宜用较舒缓的节奏;表现奔放激昂的感情时,宜用较急促的节奏;表现大起大落的感情时,宜用急缓相间、转换跳荡的节奏。

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阅读答案

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阅读答案

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阅读答案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阅读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

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

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亭台楼阁、轩榭廊桥,分工细致。

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

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

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25.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回答。

(6分)26.请具体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3分)27.请写出《阿房宫赋》中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的两处语句,结合语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别分析其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6分)参考答案:整理25.①实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分工细致,平易暖和;②工于整体布局,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点;③亲近自然,园林与居室互补。

(每点2分)24.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体现了长城永恒的活力。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专项提升练1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专项提升练1论述类文章阅读

专题专项提升练(一)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9 分,每小题3 分)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

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

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

不只文学艺术,其它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

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逼真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像的真实。

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

人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

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关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处于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

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

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来救孤儿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

在面临生死的重大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专项阅读--主题阅读-理性精神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专项阅读--主题阅读-理性精神

主题阅读理性精神一、(2020四川成都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②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

崇尚理智,就是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③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则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所谓的实证方法。

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

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④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

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过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科学理论经过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

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

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

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

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

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

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质疑、反思和批判,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理性的阅读》议论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理性的阅读》议论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理性的阅读》议论文阅读训练附答案《理性的阅读》议论文阅读训练附答案理性的阅读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

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

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瓴悟到更多的道理。

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

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

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

”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

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

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的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

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

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

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读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

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神才能传世①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

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②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了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

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③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

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

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④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

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象化艺术处理与塑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⑤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

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最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阅读答案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后)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理思辨取胜。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艺术形象在相同艺术样式、相同艺术作品中存有繁杂的整体表现形态。

诗、词、曲、诗赋、小说、戏曲,和这些艺术体裁缔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也并不相同,有的整体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整体表现为生动坎坷的故事,有的整体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除了的整体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不好的艺术形象都就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并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体悟其理。

③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

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

因而,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

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④在散文中,不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给人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散发出美的享用。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第14课 理性之光作业 岳麓版必修3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第14课 理性之光作业 岳麓版必修3

第14课理性之光[随堂检测]1.“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人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这里的“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是指( )A.信仰得救B.限制王权C.民主革命D.理性平等解析:选D。

题中体现的哲人们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核心即是理性,故D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主张,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批判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B项与C项分别代表了其中的一种观点,也不属于“普遍适用性的法则”,故B、C项错误。

2.“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应属于( )A.康德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卢梭解析:选C。

材料主张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不能合而为一,体现的是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故C项正确;A、B、D项没有提出三权分立思想,故A、B、D项错误。

3.“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自由平等B.天赋人权C.社会契约D.分权制衡解析:选C。

“每个人……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每个订约者”体现的是“社会契约”,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4.下列关于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猛烈抨击专制制度B.提出限制君权的思想C.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主张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是三权分立,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而黄宗羲的思想并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两人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专制的要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六校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六校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个体译者凭借自己的学术兴趣或人生经历,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化形式进行翻译传介,其选择就成了文化交流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结点或一个个环节。

他们利用自身的渠道选行自主交流,去影响对方文化群体中的对应个体或组织,进而加深其对文化交流的关注和理解。

我们应该鼓励有资质的个体译者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而形成一种多向互补的文化交流态势。

个体译者,不管国内国外,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文化层次高低,个体交流的路向和前景都是相同的。

文化交流一般始于个体交往,进而有了后续的国家层面的文化交流的可能。

个体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其差异性而呈现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这体现在他们交流渠道的多元性、交流深度的多元性、交流效果的多元性,进而使得文化交流得以渐次展开,为国家层面的交流搭桥铺路,创造必要条件。

由国家作为交流的后盾,个体的交流才能进一步深化。

文化交流的实质并非一定要取得价值观的一致,更有可能的是文化交流的双方获得一定的共识,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使得各自的价值观念尽可能保持多元并存。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文化交流是用一种文化来丰富另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要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学翻译覆盖的领域也最为全面;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人们往往是从阅读文学作品开始的,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

什么样的作品吸引什么样的读者和译者。

期许一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则体现了作者和译者的胆识与自信。

英国汉学家米欧敏博士因故滞留上海虹桥机场,其偶然的一瞥,发现了麦家的《解密》,从而掀起了麦家作品的全球翻译热潮。

在国家对外翻译策略的布局下,多一些中外译者自选的文学翻译作品,无疑会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效果。

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榆林市2023—2024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意识,指关于人类社会经验关联性之感觉、知识、意象。

此种意识本身为历史经验组成部分.须在特定文化传统中理解。

雅斯贝斯比较世界文化,认为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多个文明中“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轴心期觉醒,各自独立发生,非由一点播散,因而各有理路,此为后来世界文化多样性之重要基础。

雅斯贝斯的观察与中国历史情况基本契合。

其语焉不详者,在于究竟各文明轴心期时代觉悟由哪些要素构成及如何引导各自后来文化、历史演变。

刘家和先生则指出,中国轴心期时代文化觉醒突出“历史理性”特色,此与同时期欧洲文化注重“逻辑理性”构成对比。

历史理性即指通过人类以往经验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之自觉。

此一倾向,构成中国文化特色之一。

历史理性体现在关于宇宙、社会、政治、文化、伦理各领域思考之整体、通达意识。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将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统一,使民本政治价值理念与历史学一起走向发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然而并非各家皆能达到这种统合性,儒家独能其事,与其系统整理、诠释先前时代历史典籍息息相关。

孔子博览众书,而择取其至关紧要者,以高度现实关怀心态整理诠释所有前代经验,用以抒发本人政治理念。

孔子所为,根本而言,为历史学与政治学融通之事,由是奠定中国传统历史学经世精神。

此一传统,为司马迁于汉初完成《史记》之基础。

《史记》撰写目标超出追述往事、求取直接经验教训局限,直指天下至道。

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非仅个人雄心,且为历史理性精神诉求。

此种精神于整个文化中一以贯之。

由此可知,从往事中求证道理之历史意识一以贯之,中国传统历史学在中国文化中居核心地位。

岳麓版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三 单元检测《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学生版

岳麓版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三 单元检测《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学生版

岳麓版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三单元检测《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1.古代东西方都曾展现出对人类自身认识上的自觉,其中主张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道德上的律己来调整社会矛盾的思想家是( )A.孔子苏格拉底B.老子普罗塔哥拉C.孟子柏拉图D.庄子亚里士多德2.史学家雅各布·布克特认为,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具有“古代的复兴”“个人的完善”和“世俗化”三个突出特征。

这一重大事件是指(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3.伏尔泰认为,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

文艺复兴的“创造”主要表现在( )①诵读古典文化 ②批判神权统治 ③鼓吹人性解放 ④倡导思想自由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虔诚信仰,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直接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5.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B.为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奠定了基础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6.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óu)”。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从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B.在目标上看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7.柏拉图说:“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即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所以正义的落脚点是一种秩序……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他所属的位置。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测试语文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5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含解析)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5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含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阅读答案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阅读答案

《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阅读答案李约瑟:他让世界发现“理性中国”王俊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

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

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

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

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

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

在为期4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

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
神》阅读题及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6~8题。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

中国从先秦强调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到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唐代韩愈等人的“文以明道”,到宋代程朱理学的“言理不言情”,弘扬的都是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纯粹的哲学思辨,还表现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度。

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鲜明地倡导人的理性精神。

他的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知识。

在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更是强调理性性知识的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就把培养哲学家作为社会的头等任务。

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雅典学派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正宗,他所提倡的理性精神成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艺术传统的精髓。

不只文学艺术,其它艺术也体现了这一理性精神。

建筑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音乐舞蹈等表演不去逼真创造幻觉的真实,而是更多诉之于理解、想像的真实。

这明显高扬的是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理性精神的高扬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

人来到这个社会,就一定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意识,不同的意识导致不同的面孔。

社会角色规定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有的社会位置以及相联的行为模式,预定了牌该位置上的人的言谈举止的基本准则。

在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的中国艺术王国中,人的角色意识非常强烈: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孔孟制定的这些道德规范成为每一个人的行动准绳。

在社会责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首先服从的是前者。

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因爱国纵身投江。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程婴以父子的死来救孤独及全国的孩子;而公孙杵臼则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使程婴父子活下来。

在面临生死的重大的时刻,他们几乎都不存在心理上的冲突,都没有“自我感情”的考虑;考虑的只是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某一地位并由此而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人说,中国人是重社会而轻自我,西方人是重自我而轻社会,。

这并不准确,起码在古代社会不是这样。

荷马史诗中的氏族首领大部分都是勇敢无私的。

阿喀琉斯的母亲曾经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者过和平生活而长寿,或者在战斗中早死。

为了得到荣誉和尽职,他选择了第二种命运。

赫克托尔的妻子规劝丈夫不要上战场,他响亮地回答:“保卫特洛亚是我的职责。


中西方古代艺术所揭示的人的社会角色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层认识。

人一生下来,就首先面临着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问题。

人的角色意识是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中介因素,也是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平衡的必要环节;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都是从中产生的。

它高扬的是人的自觉性,是人的理性精神。

当然,高扬理性既有正价值,亦有负价值。

人一切从社会要求出发,扮演好自己所充当的社会角色,势必把自己看成是具有群体生死需要、有伦理首先自觉的个体;势必以理驭情,以社会利益来压制个人的欲望。

这样,个体的主观情感、本能欲望被排斥在精神生活之外;合理的要求常常被当作有害的东西而加以压制,个人的创造探索也往往被视为异端而遭扼杀。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艺复兴史纲》,有删改)
6.关于“理性精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精神是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古代中西方艺术家们都积极弘扬和倡导这种理性精神。

B.理性精神表现出的纯粹的哲学思辨,在艺术所反映的文士阶层的人生观念和处世态
度中也有体现。

C.理性精神在古代西方也很受推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精髓。

D.理性精神不只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在建筑、音乐、舞蹈等其它艺术领域也有明显体现。

7.下列关于“社会角色意识”的理解与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
A.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又让人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社会上。

B.王昭君、程婴等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社会角色意识,反映出儒家道德规范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绳。

C.阿喀琉斯最终选择在战斗中牺牲的命运,体现了他作为氏族首领“勇敢无私”的社会角色意识。

D.人们只要有了社会角色意识,就会产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的精神境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用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强调培养哲学家的看法,阐明了古代西方也注重倡导理性精神。

B.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法,用中外古代故事证明正是人的社会角色意识让人产生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境界。

C.屈原投江自尽,介子推割股奉君,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D.文章第五段在前文论证调拨理性精神具有正价值的基础上,又辩证分析了其消极作用,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试题答案:二、(9分,每小题3分)
6.D
7.D
8.B
《纵观中西古代艺术史,对人自身的认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理性精神》阅读题及答案由高中语文题库()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