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24491f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3.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环境科学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研究
![环境科学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195ef2fad6195f302ba6d8.png)
环境科学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依据环境化学课程特点,分析环境化学教学现状,结合绵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教学内容更新与方法的改进、实验教学以及考核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探索。
通过教学措施的实施,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操作能力得以提高,实现高素质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
ﻭ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课程建设ﻭ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主要研究有害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效应[1]。
在污染源分析和确定、污染消除和控制、环保策略和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
目前环境恶化、矿产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新的污染物不断出现,环境化学的研究也在[3].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化学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和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专业兴趣,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打下基础。
笔者从事环境化学教学工作10余年,文中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与方法的改进、实验教学以及考核等方面(图1),对环境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探讨,望能为高校环境类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提供参考.ﻭ1教学现状让学生牢固掌握环境化学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是环境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4]。
在之前的教学中,环境化学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来源于高中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环境化学时感到吃力。
因此,在环境化学的学习之前,需开设无机、有机以及分析化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安排不合理,环境化学教学选用教材为戴树桂的《环境化学》(第2版),共8章内容.原有的48学时太少,应该安排足够的学时才能够把理论讲完。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8bf7515b7360b4c2e3f6451.png)
基 础 化 学的 差 别 、 挥 教 学 中教 师 主 导和 学 生主 体 作 用 等 方 面提 高 环境 化 学教 学质 量 , 生 教 学 观 念 的 共 同转 变 才是 教 学 改 革 成 功 发 师
的保 障。
[ 键 词 ] 境 化 学 教 学 方 法 探 讨 关 环 我 校 环 境 工 程专 业 从 9 9级 开 始 开 设 环 境 化 学课 程 , 程 的 性 质 由 课 最初的专业选 修课 ( 环境 工程专业 9 9级到 20 04级 ) 改为必修的 专业基 础 课 程 , 确 了环 境 化 学 课 程 在 环 境 工 程 专业 教 学 中 的 地 位 和 重 要 性 。 明 由于环境化学课程 内容多, 学时少 (2学时 )在有 限的学时 内要想使学 3 , 生 灵 活 地 掌握 环 境 化 学 的基 础 知识 并 获 得 运 用 基 础 知 识 分 析 、解 决 实 际 环 境 问 题 的 能力 , 必 须 进 行 环 境 化 学 课 程 教 学 改革 。 文 就 环 境 工 就 本 程 专业 环 境化 学 课 程 教 学 方 法 , 谈 自己 的 看 法 和体 会 。 谈
程 的关 系 , 涉及 的 主要 内容 、 点 和 发 展 动 向 , 社会 经 济发 展 中 的地 位 特 在 与作 用 。 环境 化 学 在 掌 握 污 染 来 源 、 除 和 控 制 污 染 , 消 为确 定 环 境 保 护 决 策 提供 科 学 依 据 等 方 面 都 起 着 重要 作 用 ,环境 化 学 是环 境 科 学 的 核
的转化等基础化学知识要精讲 , 授课 的重点是利用硫 氧化物 、 氮氧化物 和碳氢化合物 的转化等基础化学知识来解释硫酸烟雾 、光化学烟雾 ) ( 、 酸 雨 等环 境 问题 的形 成 机 理 , 目的是 让 学 生 掌 握 大 气 环 境 问题 防治 的 方 法 和措 施 。 4充分 发 挥 教 师 主 导 和 学 生 主体 作 用 , 高 教 学 质 量 . 提 教学 方法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 的有机结合 。传统 的教学方法注 重教师的教忽略 了学生的学 , 注重系统理论知识 的传授 , 而忽视 了学生 能 力 的培 养 。所 以 , 论 采 用 什 么 样 的 教 法 , 生 主 体 的 反 馈 都 没 有 体 无 学 现 出来 , 法 的优 越 性 也 未 见 奇效 。 动 式 教 学 法 由 于 能充 分 发 挥 教 师 教 互 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提高学生分析和 解决 问题的能力 , 能够 教学相长 , 能够提 高教学质量 , 能使教 与学得 到 有机统一 , 被引入课堂教学中 , 而 同时 也 是 教 学 改 革 的 需要 日 教 学 过 程 。 中 , 师是 主 导 , 生 是 主 体 。教 师 的主 导 作 用 重 在 “ 讲 ” “ 思 ” . 教 学 精 和 导 上 “ 精讲 ” 即教师对 内容 的重点 、 点 、 难 疑点进 行剖析, 到画龙点 睛的作 起 用 ,导 思 ” “ 即精 心设 计 问题 , 为学 生创 造 条件 和 提 供 好 的 途 径 , 导 、 引 激 励学生主动参加到教学 中来 , 真正 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 , 激发学生学习 的 积 极 性 和 创造 性 。 生 的主 体 性 活 动 指 学生 发 挥 能 动 性 , 行 自主学 学 进 习 、合作 学 习和 探 究 性 学 习 的行 为等 。根 据 不 同 的教 学 目标 和教 学 要 求, 考虑到学生 的具体情况 , 采用灵活多样 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如启发式 教 学 方 法 、 题 教 学 法 和 案 例 教 学 法 , 富 了课 堂 内 容 , 跃 了课 堂 气 问 丰 活 氛 , 高 了 教学 效 果 。 提 环境 化 学课 程 教 学 过 程 可 以始 终 贯 穿 问题 教 学 法 , 问题 的呈 现 形 式可能多种 多样 。根据教学 内容 , 选用适 当的教学方法 , 一方 面培养 了 学生 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另一方面重点和难点 问题重点讲授 , 充分 利用 了课堂教学 ,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高 了课堂学习效果。对于 环境化学课程中与基础化学课 程等相重叠的内容以及大量叙述性的较 简单 内容 , 以让学生 自学 , 可 而后提 出问题 , 教师只需对疑点做解答 并 作总结 ;对课程中的难 点做重点讲授。另一种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 上, 由教师在课堂上设置 一种问题情境, 启发 学生 自己去研究 、 探索 , 寻 找 问 题 解 决 的 途 径 和答 案 的方 法 也 常 常 很好 的 教 学 效 果 。 般 问 题 情 景 应 该 是 学 生 比较 熟 悉 的理 论 和 事 实 , 较 好 的启 发 性 。 如 , 大气 有 例 在
《环境化学》研究性教学探讨
![《环境化学》研究性教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1209d20ed630b1c59eeb5dc.png)
李 清 飞 刘 冰 余 国忠
( 信 阳师 范 学 院 城 市 与环 境 科 学 学 院 , 河南 信阳
摘 要 : 研 究 性 教 学是 一 种 能 使 学生 由被 动接 受 知 识 转 变 为主 动 接 受 知识 的教 学方 式 , 老 师 在教 学过 程 中适 时地 渗透 研 究性 思 维 。 使教 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 让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课 堂讨 论, 不仅 有 助 于提 高 学 生 的 环 境 化 学的 理 论 水 平 . 而 且 有 助 于 培 养 学生 的 科 研 精 神 和 创 新 能 力 。 提 高其 综 合 素 质 。 关键词 : 环 境 化 学 研 究性 教 学 教 学 方式 研 究 性 教 学 是 指 教 师 以课 程 内容 和学 生 的 学 识 积 累 为 基 础, 将 科 学 研 究 的各 元 素渗 透 到 教 学 全 过 程 , 通 过 教 学 活 动 改 变 学 生 被 动 接 受 知 识 传 授 的 教 学 方 式 。引 导学 生 创 造 性 地 运 用 知 识 和 能 力 。 自主 地 发 现 问 题 、研 究 问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从 而 提 高 学 生 各 方 面素 质 . 培 养 学 生 创 造 能 力 和 创 新 精 神 的 一 种 实 践 活 动 ] 。这 种 教 学模 式 强 调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 而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起 引 导 或 启 发 作 用 . 充 分利用情境合作 、 互 动 等 学 习 环 境要 素 调 动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性 。最 终 使 学 生 有 效 掌 握 当 前所 学 知识 。 因此 , 这 种 教 学 模 式 在 当今 高 校 对 创 新 人 才 的 培 养具 有重 要 意 义 。 《 环境化学》 是 在 化 学 科 学 的 传 统 理 论 和 方 法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 以化 学 物质 在 环 境 中 出 现 而 引 起 的环 境 问题 为研 究 对象, 以 解 决 环 境 问 题 为 目标 的一 门新 兴 学 科 [ 2 ] 。它 是研 究 环 境 有 害 物 质 在 环 境 介 质 中 的存 在 、 化学特性 、 行 为 和 效 应 及 其 控 制 的化 学 原 理 和方 法 的科 学 , 教 学 内容 多 , 且 抽 象 复 杂 。 为 了 能使 学 生 较 好 地 掌 握 这 些 知 识 ,培 养 学 生 的 研 究 思 维 与 能 力, 如果采用传统的以“ 教 为主、 学为次 ” 的 单 向教 学 模 式 则 无 法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积 极 性 .不 能 达 到 完 美 的 教 学 效 果 和 教 学 目的 [ 3 ] 。 因此 , 在《 环境化学》 课程教学 中 , 我 对 研 究 性 教 学 进 行 了有 益 的尝 试 与 探 索 。 1 . 学 生 研 究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在 大 学 本 科 阶段 ,课 堂 学 习仍 是 大 学 生 获 取 知 识 的重 要 途径之一 , 也 是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思 维 和 创 造 能 力 的 主要 场所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教 师 通 过 设 置 研 究 性 问 题 .引 导 学 生 自主 探 究, 激 发 学 生 学 习兴 趣 和研 究 热 情 。 引 导 学 生 自主 研 究 和 认 知 问题 , 逐 步 培 养 和 提 高 学 生 研 究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力 , 从 而 培 养 和 提 高 学 生 的 创 新 思 维 和创 新 能力 。 《 环境化学》 中 有 很 多 引 起 环 境 问题 的 污 染 物 转 化 机 制 的 阐述 , 在 讲 解 这 些 内容 时 , 教 师 不 应 枯 燥 无 味 地讲 授 污 染 物 质 的形成机制 , 而 是 要 从 发 现 问题 、 提 出 问题 和 解决 问 题 等 角 度 进行教学 , 既要强调环境科学研究 问题的严密性 。 培 养 学 合
【课题申报】化学学科中的环境化学与污染治理研究
![【课题申报】化学学科中的环境化学与污染治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f134e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1.png)
化学学科中的环境化学与污染治理研究《化学学科中的环境化学与污染治理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等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排放使得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质量大大下降。
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保护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能够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化学作为化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致力于对环境污染现象的分析、识别和监测,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治理和修复环境污染。
因此,开展化学学科中的环境化学与污染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1.环境化学分析方法的研究:使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仪器,对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物质和重金属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建立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和标准,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2.环境监测与评估:通过环境监测和评估,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深入了解环境质量问题,为环境污染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新型环境污染物的识别与监测:在不断出现的新型环境污染物中,开展对新化学物质的快速识别和检测研究,提高环境污染预警和监测的能力。
4.环境污染物的治理与修复:探索高效、节能、环保的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并对其效果和机制进行研究,为实现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5.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护: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探索有效的防护手段,提高人类对环境污染的抵抗力。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化学学科中的环境化学与污染治理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实践,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计划与预期成果1. 第一年:a. 深入了解环境化学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开展实验研究,建立一套适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
b. 开展环境样品的大规模采集和分析,建立环境污染评估模型,并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98ac2fa4693daef5ef73d2c.png)
Jn 2 1 a .0 2
文章 编 号 : 1 7—9X(0 2 0 —170 6 26 1 2 1 ) 10 1-3
环境 化 学》 程 的教 学 改革 与 实践 课
王进喜 , 惠英 , 展 魏慧荣 , 李 乔
( 肃联合大学 化工学院 , 肃 兰州 700) 甘 甘 3 0 0 摘 要 : 文 分 析 了现 阶段 高 职 高 专 的 环 境 化 学 课 程 教 学 过程 中 的 一 些 问题 , 据 自身 的 教 学 实 践 。 合 国 内 本 根 结
“ 我做 ” 要 变为“ 我要 做” 由“ , 学会 ” 转化 为“ 做” 会 .
这一 理念 也可 以应 用 于 许 多 理工 科课 程 的教 改 , 特别 是 一 些 实践 性 较 强 的课 程 .例 如 , 习水 环 学
解、 任务 解决 、 能力 拓展 、 他材料 补充 . 其 最终 的模 块是 综合 实训 , 实 训 和实 践 揉 和 将 在 一起 , 主要 目的 是给 学 生 一个 具 体 的 还未 解 其
4 教学 做一体化
《 环境 化学 》 程 目前 的教 学模 式基本 以理论 课 讲解 为主 , 以一定 的实验 教学[ . 的 问题 是 辅 6 总 叫]
表 1 不 同教 学活 动 中学 生 获 得 的 知 识 与 技 能
教学 活动 步 骤 教 学 内 容
i¨ a ' 也 儿 平 仕 四 雷 兕 厘 L 删 里 歪 厢 + - f 7米 争 什 ’ 牛
18 1
甘 肃联 合 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第 2 卷 6
3 教 材 内容 的改 革 与创 新
现在 高职 高专教育 所用 教材 主要分 为两个 方
面: 一是 沿 用本 科 教材 , 内容 多且 难 ; 是采 用 针 而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1918d1be23482fb5da4c48.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Chemistry)课程编号:总学时:32H学分:2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考核方式:考查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 环境和环境问题;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构成;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3.环境空气的质量;4.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76edde3b8f67c1cfad6b894.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摘要:在环境化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从以教材作为授课基本内容的框架,合理更新教学内容、将pbl教学引入课堂授课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加强实验教学4个方面对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改革;pbl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24-02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到20世纪3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明显的暴露出来,到60年代,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环境科学迅猛的发展起来,以环境问题作为主要研究目的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学科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1]。
环境化学把化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于研究开放性的环境体系,而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复杂的,不同环境间又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因此,环境化学的学习,不但要有系统、巩固的化学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求广泛地掌握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
在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应用效果,最大限度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们针对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学生对环境化学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材作为授课基本内容的框架,合理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辅助工具,优秀的教材可以系统地提供本领域的科学原理和结论。
胡英院士指出,作为一本教材,希望学生学了以后,能知道一类知识在框架中的位置,以便今后深入考察和钻研;更希望学生通过典型章节的学习,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着的科学方法[2]。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7ad23b2af90242a895e58e.png)
《环境化学》教案《环境化学》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化学污染物及其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第二部分为大气污染化学,主要介绍大气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温室效应、酸沉降、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理,气溶胶化学,室内空气污染及健康风险,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三部分为水污染化学,主要介绍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及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水质模型;重点介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吸附-解吸、絮凝-沉降、配合作用、生物转化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挥发、吸附、化学与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和多介质环境过程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其模型。
第四部分为土壤污染化学,介绍土壤的组成和基本性质,化学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土壤中氮磷污染及迁移转化,重点介绍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农药的迁移转化行为及生物生态效应,土壤中温室气体的形成及释放机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章绪论重点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的内容、作用及其地位。
2、了解环境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动向。
3、掌握环境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分类及主要组成。
4、环境效应的基本概念。
5、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
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人类社会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2、化学污染物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二、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1、环境物理效应2、环境化学效应3、环境生物效应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迁移方式转化方式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举例:大气—水—土壤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重点要求:1、了解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
研究生课程《高等环境化学》教材建设研究
![研究生课程《高等环境化学》教材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66282add36a32d737581e0.png)
研究生课程《高等环境化学》教材建设研究摘要:《高等环境化学》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位课程,其设立目的是使研究生从污染物的结构层次管理其环境行为与效应,深入了解环境化学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领域;培养研究生自学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其进一步从事学位论文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其教材建设是我国环境类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方面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与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等环境化学;教材;内容;大纲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02-02一、前言《高等环境化学》是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点的学位课程,目前尚无一本统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主要是参考著名的教材和专著:叶常明等主编的《21世纪的环境化学》[1],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进展》[2],唐孝炎,张远航,邵敏主编《大气环境化学》[3]等,选取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讲授。
因此有必要编著一本适合农林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等环境化学》教材,并体现教材编写组的最新教改成果,这样将有助于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较高推广和应用价值。
二、教材建设内容1.教学内容的确立。
《高等环境化学》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文献阅读工作,借鉴了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撰写了大纲的初稿,并在不同级别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会上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从课程目的、教学内容、授课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确定了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
主要包括:“张锡辉著,《高等环境化学与微生物原理及应用》[4]中的1~4章”、“叶常明等主编的《21世纪的环境化学》[1]中的3.2~3.4,4.2、4.4节”、“陈景文等编著的《环境化学》[5]中的6~7章”等内容作为适合环境类专业的“高等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结构、性质以及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方面”的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4c896df33d4b14e85246848.png)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1 7 3 0 ( 2 0 1 3 ) O l - 0 1 3 0 0 2
陇东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o n g d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五规划教材) , 中国农业出版社( 2 0 0 6 年) ; 2 0 0 9 年改用王晓 蓉编著《 环境化学》 南京大学出 版社( 1 9 9 3 年) ; 2 0 1 0 年, 随环 境科学发展和考 研要 求, 将教 材定为 戴树桂主编《 环境化学》 ( “ 十 一五” 规划 教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6 年) 。 实验教 材选用董得明、 朱利中主 编《 环境化学实验》 (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 0 0 2 ) 。 除此之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给学生指定了 参考教材、 期刊等。
了 具 体 措 施 和 方 法 。 经 过 几 年 的 实践 , 取 得 了明显 的 成效 。 关键词: 环境化学; 课 程建 设 ; 教 学改革
中图分 类 号 : X1 3
文献 标 识码 : A
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 化 学特性、 行为和 效应及其控制的化 学原理和方法的 科学[ 1 ] 。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 中出现丽弓 l 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 标的新兴交叉学科。 学习 这门 课程, 对提高环境问题的认识 能力以 及增强污染防 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最大 限度地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增强 学习应用效果, 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 环境化学” 课程 建设和教 学改 革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 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经 过几年的实践, 取得了明 显的 成效。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8ae4295f0e7cd1842536dc.png)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58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与学分:环境科学专业63学时(含实验27学时),3.0学分环境工程专业54学时(含实验18学时),2.5学分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它主要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 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 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
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s a bran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t is constructed on in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etc. It is mainly use the chemical theoretic. The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pollutant in atmosphere、hydrosphere、soil-geosphere and biosphere,and their chemical form , their law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e studied.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环境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存在特性和迁移转化过程;了解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毒性机理与效应等;了解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内容与知识。
化学专业《环境化学》选修课教学探讨
![化学专业《环境化学》选修课教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ad703c936529647d27285290.png)
化学专业《环境化学》选修课教学探讨作者:邢英来源:《商情》2014年第36期【摘要】环境化学作为化学类专业的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的重要途径。
化学专业开设选修课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环境素养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化学选修课教学探讨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环境化学主要是从化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环境污染机理及其控制的学科,主要研究水、大气、土壤和生物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反应、迁移、效应和归宿,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影响的科学。
环境化学作为化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主要侧重研究我们周围环境问题中的化学机理,比如化学反应过程,污染物的转化及迁移路径等。
化学专业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化学基础,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环境中热点问题及其作用机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在化学专业开设环境化学专业选修课十分有必要,同时也为我们培养环境方面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本文从《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探索化学专业《环境化学》选修课程的新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的环境化学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可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和了解由化学物质(主要是污染物)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及规律。
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主要为各级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环境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化学老师。
因此在化学专业开设《环境化学》选修课程,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降解等规律,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
具有较高环境素养的师资,对我国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有直接影响,为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教材要求不同。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化学及实验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化学及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9e627f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b.png)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7104课程名称:环境化学(Environment Chemistry)课程类型:专业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开课系或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环境化学的知识。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2. 课程任务:本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环境化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在现实中的典型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习题、答疑、期末考试。
通过上述环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污染物质在大气、水、土壤以及生物机体内的迁移转化过程,产生效应的基本原理和防治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课堂讲授32学时(具体按当年教学计划而定),考核方式为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
总评成绩:考试占90%、平时作业占10%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结论(2学时)环境问题,环境化学;环境污染物的类别,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二)大气环境化学(6学时)※1.大气温度层结,辐射逆温层,气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大气稳定度,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2.光化学反应基础,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合物的转化※3.光化学烟雾型污染,酸性降水,大气颗粒物,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三)水环境化学(8学时)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2.水中污染物的分布与存在形态,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水中颗粒物的聚集,溶解和沉淀,氧化-还原,配合作用※4.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的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四)土壤环境化学(6学时)1.土壤组成,土壤的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2.土壤吸附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3.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五)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4学时)1.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的方式※2.污染物质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蓄积;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生物积累4.污染物质生物转化中的酶,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5.耗氧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氮及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速率※6.毒物,毒物的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毒作用的过程,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此外, 精 品 课 程 主 持 教 授 具 有 作 风 严 紧, 重视基础 , 提倡 创新的好传统 。 我 们 邀
前 沿 的 学 术报 告 , 有 益 于 拓 展 专 业 视 野 和
4 教学条件建设
4. 1 教材 与 参考 资料建 设
( 1 ) 理论课教材 : 在 参 考 邓 南 圣 与 吴 峰
’
l 1 5 l l 1 1 1
第四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存在 第=苹 坏境 迂移过程★ 第一节 分配过程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四章 吸附与脱附过程 挥发与溶解过程 沉积与扩散过程 环境转化过程★
l 4 1
l l l 5 1 1
编 写 的《 环 境 化 学 教程 ( 第 二 版) 基础上 , 针 s u m M I NEQL  ̄I HYDRA/ ME DU S A等 , ③
对表1 的 教 学 内 容 组 织 编 写 简 明 环 境 化 分配 系 数 的估 算 与预 测软 件 E P I S u i t e , 可以 6 结 语 学》 , 为 非环 境 类 专 业 的 《 环境 化 学 》 选 修 课 估算Ko w、 Ko c 、 HL C 、 BC F 等。 教 学提供合适的教材 。 实 验课教 材 : 分 配 系 数 的 测 定 方 法 参 化 学 类 专业 《 环境 化 学 》 课 程 虽 然 只 是 选 修课 , 但 从化 学 科 学 与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的使用方法 t 有 机 污 染 物 光 降 解 实 验 参 考 C OD 等 分 析 仪 器 和 简 易式 光 化 学 反 应 器等 验 指 导 来 进 行 设 计 。 ( 2 ) 为学生指定的参考书。
①T ho ma s G. S p i r o a n d Wi l l i a m M.
以上 参考书 在校 图书馆 均有 收藏 , 可 断 更 新 教 材 、 参考 资料 和课 件 , 可 以 紧 跟 以 自 由借 阅 , 使用方便。
排上 , 光 降 解 实验 课 教 学 都 相 对 比较 容 易
组织 。
( 3 ) 其他素材 。 在 本 课 程 教 学 中除 了结 合 教 材 与 相 关
4 . 2 实验条 件建 设
在 分 析 化 学 实验 与仪 器 分 析 实 验 教 学 总 体 趋 势 看 , 环 境 与 化 学 的 结 合越 来 越 密
考E P A的 标 准 方 法 编 写 , 并 介 绍 相 关 软 件 条 件 建 设 的 基 础 上 , 建 设 了 包 括 HPLC、
[u 1 0
u I
[a
Oh l n a Edu ca t i on l nn o va tl on H er a l d
科 教 研 究
表1 课程 内容 与学时 分 配表
内容 第 一章 绪论
.
学时 2
内容 第 =节 水解反应
学时 l
第 一节 化学 物质与环境问题 第 一l 节 字科 概忿与分支 第 =节 发展 仂史 第 四节 研究 方法 笛一音 举物席的存存★ 第一节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存在 第 二节 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存在 第=币 土壤中污染物的存在
武 汉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系 自编 的 Ⅸ 环 境 化 学 实 必 备 的 实 验 条 件 , 投入小 , 见效快 。 实 验 经 化 学 类 专 业 本 科 生 知 识 体 系 构建 与 能 力素 费 充 足情 况下 , 设 计研 制 如 图 1 所 示 的 反应 质 培 养 打 好 基 础 。
器一套, 可 以满 足 光化 学 、 高 级 氧 化 技 术等
实验教学 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邓 南 圣 , 吴峰 , 肖玫 , 等. 武汉大学“ 环境 化学” 课程建设 的探索与实践[ C ] / / 大
S t i gl i a ni , Che mi s t r y o f t he Envi r o nm e r ) t, Pr e nt i c e H a l l , 20 0 3。
切, 环 境 对 化 学 的 需 求 不 断 增 多 和 要 求 不
断提 高 。 《 环境化学》 教学 应 当与 时 俱 进 , 为
第六章 环境污染控制化学方法 ★ 第一节 氧化法 第一节 还原法
第=节 第 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吸附法 吸收法 离子交换法 萃取
6 l 1
l 。 l l 1 3 3
第一节 酸碱反应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 ( 酸沉降化学 )
注: ★: 重 点{ ※: 难 点。
实验 ( 一 )分配 系数的测定 实验 ( 二 )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
的 实 验 课程 中 没 有相 关 内 容 , 值得学 习, 容 监 测 手 册 , 化 学 工 业 出版 社 , 2 0 0 5 。 易 激 发 学 习兴 趣 。 同时 , 教 学 条 件 与 时 间 安
国际化 接轨 。 第三 , 随 着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不 学 科 发 展的 前 沿 , 保 持 课 程 教 学 的 先 进
0 . 5 0 . 5 0 . 5 0 . 5 4 1 l 1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五章 第 一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光降解 生物降解 环境化学 效应※ 环境 生物毒理学 效应 环境生态学效应 生物地球化学过 程效应 元素化学形态与效应 形态分析与环境监测
参考 资 料 制 作 的 课 件 外 , 我 们 比较 系 统 地 请 精 品 课 程 主 讲 教 师 作 课 外 的 环 境 化 学 介绍 了 : ①环 境 化 学 专 业 刊 物 或 国 际 网站 ;
②化 学 反 应 平衡 与 形 态 分 布 计 算 软 件 Vi - 提 高学 习兴趣 。